基础心理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心理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心理学课件

篇1

积极心理学最具革命性的一点是将心理学发现问题、找出病因、去除问题、治病救人的一元工作目标和内容颠覆性地变为教人们如何去追求幸福、寻找快乐、获得成功。从此,心理学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只着眼于病态的世界,而是有了指引人们直奔光明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的世界变得多元起来,也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大多数正常人的需求。

积极心理学尤其适用于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的需要,心理课堂是心理学的前线阵地,怎样构建积极的心理课堂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以人为本,建立以积极心理为指导的课堂规则和师生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心理课堂得有适合心理课特点的规则,笔者为自己的心理课堂制定的规则是“五条十字”:尊重、真诚、倾听、积极、参与。笔者认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互动,因此,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也适用于心理课堂,尊重和真诚当属此列;倾听是要在心理课堂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一种行为;对于积极,笔者的解释是在心理课堂上思想、行为和语言都应是正面、阳光、向上的;因为心理课堂的活动环节较多,需要强调大家的积极参与。

心理课堂的规则在第一节心理课上就要提出并解释,教师应列举每一条正确的行为,比如讲真话、讲感受等就是符合真诚规则的,对别的同学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赞扬和鼓励就是符合积极规则的。讲规则时,我只列举正面的、恰当的行为,而不列举不当言行的例子。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和学生快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笃信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是一个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捷径。

我平时会留意搜集一些新颖搞笑的视频,在接手新班级的前两个月里,每次上课前放1~2个视频作为课堂开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的一课。也许有的教师担心课堂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混乱,根据我的经验,看完视频后,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看似乱了,但之后他们对教师的指令会更加敏感和服从,我想也许是“社会互惠原理”的缘故吧——先释放我的善意和送出我的视频作为“礼物”,当我提出要求时所有受惠的人就不好意思拒绝了。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我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就在开心的笑声中建立起来了。

二、提升自身素质,用积极的思想看待心理课堂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尤其是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之后,我对自己在生活中和课堂中都提出了一些要求:平时要养成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将我改头换面,我的言行举止和情绪都变得积极起来,人变得放松、宽容和快乐。我将这些积极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课堂中,感染学生。

用微笑的表情和轻松的姿态走进课堂,和学生分享生活中积极的行为和体验,关注学生们做得好的地方,用包容的心态看待违纪的学生。如果有特别调皮的学生不服约束,我会认为他可能是太有能量、有个性,或许因为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会特别有创新思维。看到学生上课睡觉,我想也许他昨晚学习得太晚,作业太多,很累,就让他小憩一会儿也无妨。

总之,不管学生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行为,我笃信背后一定有其原因,有的我知道,有的不知道,我都视之为正常现象,不会引发我的负面情绪。而且我始终相信学生内心成长的力量,学生们只是呈现出了每个年龄阶段特有的思想和言行,我的工作就是接纳、欣赏、陪伴,再加一点点的引导。

有一次在初二某班上课,整个班的学生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破纸片逗得笑翻了,我也和他们一起笑,并由衷地羡慕他们:快乐是那么容易,根本不需要理由!他们虽然调皮可是非常快乐,我们不就是希望孩子们快乐吗?这就够了,不

是吗?

笑完之后,结合刚才的情境,我马上分享了关于注意力方面的内容,还根据我观察的不同学生面对纸片的反应(有的学生是看见别人笑才跟着笑),讲了“从众心理”这一专业名词。因为结合课堂上刚发生的事件,他们听得特别认真,讨论时也特别能与自身联系,就像接通了短路的电线,我的课堂讨论至此以后有了“灵魂”。已经备好的内容被我抛在脑后,可是有什么关系呢?突发的课堂意外成为了绝好的教育契机,而我已经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带给我的智慧和力量,课堂的一切现象都变得有活力,有启发,有价值,而我只需要不断提高和磨练利用课堂现象、挖掘课堂价值的功夫。

三、构建积极心理课堂,使用积极的课堂语言

一开始着手建立积极心理课堂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说“不”,后来发现很难做到,于是采取逐步减少的方法,很快从10次以上控制在10次以内,接着再减少到5次,现在,我上课几乎不说“不要”“不准”等负性的词语了。比如,课堂很吵的话,我首先会说,请大家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计时(我专门为心理课准备了工具包,工具包里放着一个计时器)。直到所有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后,我会宣布用时多少,如果很短,我会肯定大家动作迅速,如果用时长,我会提出要求,下次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到。一般坐下来后,学生会吵闹一会,我会说“请安静”“请将嘴巴闭起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吼“不要讲话!”然后扫视教室,表扬先安静下来的组,有时候学生们很吵,但只要一表扬某个组,其他组就会马上安静下来,这也许就是期望效应在起作用吧。接着我再表扬几个组,好的影响力形成了,整个班级就安静下来了。

使用积极语言的要点就在于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关注学生好的方面,就好的方面进行事实描述,绝口不提负面的行为是怎么样的,因为只要大部分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行了。如果出现了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我会告诉学生我注意到他做了什么,他怎么做才符合心理课堂尊重、真诚、倾听、积极、参与的十字规则。

我发现,用积极的语言可以巧妙地避开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对什么越来劲。用这种方式也避免了批评造成的师生对立情绪,因为你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只说事实和建议,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初中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以前上课时越是大声吼“不要讲话”,自己越是生气,纪律就越乱,而现在,我轻声细语,保持足够耐心,维持课堂纪律也变得轻松愉快多了。

积极的心态让我更加幽默,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时也变得更灵活了。我平时上课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有一次上初二的课,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在座位上模仿我的一举一动,引得全班学生窃笑,边笑边看着我,等待我的反应。

我用目光接触示意该生,他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我注意他还越发起劲了。我找准时机,暂停课堂内容,先对着全班说:我知道自己肢体语言比较夸张,上课容易“high”,一“high”就手舞足蹈。有些学生已经笑了起来,那边模仿仍在继续。我转向这位男生,笑着说:“我注意到你在模仿我,对此我深感荣幸,这证明我很有特点。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你对这种方式掌握得炉火纯青,我在开心的同时又有点担心,现在你正处在青春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阶段,如果我成为你模仿的对象,我怕长此以往你会变得有点‘娘’。我建议你把模仿的爱好用在男性身上,找个很“man”的男教师进行模仿,对你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利。”

这个课堂小插曲,让学生在欢笑中懂得了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用幽默的语言宣传了心理知识,那位男生在他还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被小“开涮”了一把,从此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模仿过我,我想他是怕变成“伪娘”吧。

积极的课堂语言是对我自己的一大考验,因为有时太多批评和负性的话语像脱缰的野马要习惯性地冲口而出,我以“不”作为意识的标志,一旦进入就进行转换,将其从一个负性的表述变成一个积极的表述,再传递给学生,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通过语言的转化改变思维方式的过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的语言积极了,思想积极了,我的课堂也积极了。

四、构建积极心理课堂,关注积极的课堂行为

每个班都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特别喜欢在课堂上搞出些动静,引起同学和教师注意,并因此非常得意。以前我总为这些学生头疼,老想着搞定他们几个就搞定了整个班级,上课时特别关注这几个“刺头”的一举一动,他们好像也因此越发嚣张,上课捣乱的行为不断升级。因此,我每次上完课都非常郁闷。

积极心理学让我转变了观念,我尝试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具有积极课堂行为的学生身上,放在那些积极的课堂现象上,我的课堂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上课的心情也日渐变好,每堂课我都那么开心,因为我的眼里都是积极的课堂行为。

认真倾听的学生我会多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对他们微笑点头;真诚表达的学生我对他们充满感激,送去祝福;积极互动的学生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发动全班为他们鼓掌。

当我对积极课堂行为的关注持续下去的时候,积极行为成为了课堂的主流,那些负面的课堂行为逐渐没了市场,大多数学生和我一样更欣赏和关注的是课堂中的积极事物。积极的行为在课堂中得到了积极的关注,会带来更多的积极行为,这些在课堂上有积极正面表现的学生不会再被“刺头”抢去风头,他们获得了应有的关注,在心理课堂中收获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促发了他们更多的积极行为。

同时,我对“刺头”的关注点也变了,如果他们继续捣乱,影响面小的话,我一般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因为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吸引关注,如果我满足了他们,会强化他们的不恰当行为。所以忽略在这个时候可以在让这些行为消退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影响面大,我会指出他的不当行为并提出我的要求,比如:我看见你在拉同桌的袖子,而同桌想认真听课,于是你用笔戳你的同桌。现在请你将笔放进文具盒,面向我身体坐正,对,就是这样,请你保持5分钟,可以吗?我相信你做得到!5分钟之后再重新计时10分钟,直至下课。如果该生保持得好,我下课前会特别指出他的恰当行为,并欣赏他为此作出的努力。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传递给“刺头”们一个信息,只有恰当的行为才会博得关注,如果希望被关注,那就增加积极的课堂行为。将“捣乱—被关注—多捣乱”的恶性循环反射模式改变为“积极行为—被关注—更多积极行为”的良性循环行为模式。

五、小结

笔者根据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总结了几点构建积极心理课堂的要点。

1.通过学习、自省和自我训练,做一名拥有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的教师。

2.对课堂的所有现象持积极的视角,对学生所有的行为持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内心成长的力量。

3.在课堂上少说“不”之类的语言,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尽量做到将对学生批评的语言变为要求的语言,将负面的语言转化为正面的

表述。

4.课堂上多使用幽默的语言。

5.将课堂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行为上,只盯着做得不好的学生或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永远只有糟糕的课堂;相反,多关注做得好的学生、看到学生做得好的方面,你会获得好的课堂,而且会越来越好。

篇2

摘 要: 本文根据“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学生参与出题等教学手段以及在成绩考核中加大过程性评价,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成绩考核

作者简介:李如玮(1972―),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

一、引言

“信息理论基础”是国内外众多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之一,主要论述了信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覆盖了理工科学生所学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以及数值分析。这些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同时还涉及通信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理论性很强。因此,即使是通信专业的本科生,接受起来也感觉困难,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抽象而枯燥。另外,信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发展到今天都没有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系统的概念,不同的研究学派对信息的本质及定义有不同的意见和认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信息理论基础”中的很多概念难以建立。而且,“信息理论基础”中的理论,由于其独特的思维,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科生的教育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本科生。为此,针对在现有的40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恰当的改革和实践,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授起来很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提问,即设置问题,比如,度量信息的目的是什么,香农熵和平均互信息在通信系统中各自的意义是什么,信源压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进行限失真信源编码,制定译码规则的目的等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以求解答,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等学生思考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枯燥。

2 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概念很难理解,公式的推导涉及很深的数学知识,学生常常感觉很枯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强化概念的理解,讲述理论的物理含义,让学生明确该理论如何得来,解决什么问题,避免枯燥的公式推导。例如,学生理解信息理论的无失真信源变长编码定理有一定困难。那么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的物理含义,即该定理告诉我们编码能达到的理论极限是原始信源的熵,它的实质是对离散信源进行适当变换,使变化后的码符号信源作为信道的输入信源)尽可能等概分布,使每个码符号平均含的信息量最大,从而使信道的信息传输率R达到信道容量C,实现信源与信道的统计匹配。然后帮助学生明确存在性与必然性的区别,告诉学生该定理是存在性定理,对定理不予证明。实践证明,弱化公式推导,强化概念、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

信息论中理论很多,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理论的来源出发,引入了启发式教学。比如,为什么用不确定度的变化度量信息,学生很难理解(这是本课程的基础),笔者从通信的前后出发,引导学生明确经过通信,获得了信息,同时不确定性发生了变化,之后启发学生信息的大小是否就可以用不确定度的变化量来度量,然后导出信息度量的公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4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主要通过师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用武之地。例如,在讲解编码之前,让同学们讨论,在通信中,如果要传输的信息量过大,该怎么办?如果在传输中遇到干扰,该怎么办?如果遇到有人截取我们的信息又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压缩冗余信息、增加信道编码以及密码学的目的。实践证明,有目的的讨论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用到何处的有效办法。

5 学生参与出题

学生参与出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深刻方法。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基本原理、概念,才可能设计出恰当的题目。为此,开学初,笔者就给学生布置出题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课程结束后提交一道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综合题,每个学生出题内容不得相同,不得抄袭书本内容,但可以适当模仿,同时提供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通过实践发现,该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性,很多学生为了设计出一道有分量的题目,把信息论中的概念、理论反复研究,结果透彻地理解了信息理论基础的精髓,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成绩考核方式

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将考核方法分为阶段测试、学生出题和期末考试三部分。该考核方式采用了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成绩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阶段测试由三次测试构成。由于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成绩为10分的测试;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基础的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即第三章和第四章,这部分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解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它们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细节是否掌握,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及时安排随堂测试,允许不及格的学生补测一次。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同时也起到督促学生上课的目的。

学生出题部分占10分,依据出题的质量以及解题思路的明晰程度给予相应的成绩。该部分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认真研究信息理论的相关知识,出题的质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由于“信息理论基础”课程是通信的数学理论,理论性很强,所以必须进行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为综合题型,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上述成绩考核方法,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结合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总之,笔者在“信息理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和工科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出题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并且对相应的成绩考核方法进行研究,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该课程的成绩,以确保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实践证明,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励了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人生哲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20-03

长期以来,对传统的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们研究的热点。传统的主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需求。近年来,经过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过多地强调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关键性的问题――教学模式与教学兴趣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必然会触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根本性问题。因此,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构建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1-3]。鉴于此,笔者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为主要目标,以人本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两门课程的特点,尝试构建促进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谋求个人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大学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教学的经验,将热力学原理与人生哲理渗透到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中。下面将一一阐述对这些人生哲理命题的提炼和解读。

一、自然界的各种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守恒;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守恒

在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其数学形式为ΔU= Q+W。其中Q为过程的热,W为过程的功,ΔU为过程中系统热力学能的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出上述三种能量形式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过程中总能量是守恒的[2,3]。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将这一定律推广,用以诠释人生苦与乐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很有励志意义的。漫漫人生,苦难与幸福并存,二者之间彼此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其实也是守恒的。有关于此,有许多人生格言为我们所熟知。比如,乐极生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等,不一而足。既然人生终究要经历苦难与幸福,倒不如趁年轻的时候经历苦难,然后再安度晚年。因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体力、精力和上进心等各个方面正处于旺盛时期,应当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年龄优势,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取得应有的人生成就。否则,等到中年或晚年再去奋斗,再去吃苦,已经没有什么优势、效率和斗志可言了。应当让当代大学生尽早明白这一人生哲理。这样才不会虚度青春年华,才不会空叹晚年的悲凉。

二、过程的方向是热力学的重点;人生的方向至关重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重点所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的是过程的能量问题,而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则是过程的方向问题。在热力学中,过程的方向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人生的奋斗方向也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人生应该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意义。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终有一天会梦想成真,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否则,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生,只能是虚度光阴,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忽然有一种方向感的缺失。以前在他们的中学时代,迫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尚且明白考上大学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但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以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已然实现,往往会滋生出松懈、迷惘的思想,于是得过且过。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玩乐,成天不务正业,上课时玩弄手机或逃课,上网打游戏,经商或者谈情说爱。他们始终没有搞明白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其实是很危险的。人生需要规划和经营,如果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够,人生的奋斗方向不够明确,那么为人师者就应该担负起当代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责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指点迷津,从而履行其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三、化学平衡不再移动;人生安逸动力尽失

在化学反应平衡一章中讲到,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反应的推动力即为零,此时反应便不再移动。这一原理又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人生一旦处于安逸状态便会失去奋斗的动力。所谓人生的安逸状态,其实就是达到了人生的平衡状态。这时,原有的上进心和斗志便不复存在,人生奋斗的推动力也就骤降为零。人生奋斗应当尽量避免处于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说,许多时候人生奋斗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其实并不是坏事情,因为它们会驱使我们不断拼搏、不断进步、不断地有所成就,是我们奋发向上的强有力的推动力。英语中有一个成语“No pain,no gain”,意思是说,不经历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平时我们也常说,当一个人感到压力和痛苦的时候,往往是其进步的时候。许多伟大的人生成就都是人们在经历了苦苦奋斗之后的结果,而绝不是安逸状态下的产物。

四、热量是正能量,会推动吸热反应正向进行;忠言是正能量,会驱使虚心的人走向成功

在化学平衡一章中还讲到了工艺参数改变时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很多,其中热量或者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条件。对于吸热反应,供给系统热量或者升高温度,会推动反应正向移动。因此,可以说热量是推动吸热反应正向进行的正能量。人生奋斗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自身所拥有的原动力,更需要来自周围环境为我们注入的正能量,其中他人的忠言即是驱使我们走向成功的正能量。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虚心,善纳忠言,这一机理才能奏效。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一个人的思想或智慧,受其年龄、经历、个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加之生命的本能原本就不会自发地驱使人们走向高处,因此他人的忠言对于我们走向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语云,旁观者清。可见对于忠言这一人生奋斗过程中来自外部的正能量,既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又要虚心以待。这样才是我们应有的认识和应取的人生态度。

五、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往往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考虑问题时突破思维定势,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在热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初期,科学家曾有过许多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尽管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是十分荒谬的,但是后来都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函数的引出和熵判据的发现,就是科学家在研究可逆卡诺循环时注意到该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当时预感到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之和可能是某个状态函数的变化值,进而大胆假定这个状态函数为熵函数,再结合卡诺定理,最终导出了判断过程自发性和方向性的熵判据。而熵判据的正确性后经无数事实所证明,不容质疑。再比如,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创立也是在当时研究低温下凝聚态物质化学反应的熵变趋于零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大胆假定绝对温度为零时,纯物质凝聚态的熵值为零而建立起来的。而热力学第三定律后来经过统计热力学的证明是正确的。以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模式对于指导我们考虑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我们在考虑一些问题时,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势,问题可能显得一时难以解决。但如果能尝试着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平时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这个道理。如今事事讲究创新,就是倡导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建立新的定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创造新的成果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创立固然离不开科学家们独自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许多科学定律的创立有赖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种例子在物理化学中比比皆是。例如,焦耳与汤姆逊合作而有节流膨胀原理;吉布斯与亥姆霍兹合作而有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克劳修斯与克拉佩龙合作而有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Redlich与Kwong合作得到RK方程,等等。科学家之间合作的优势在于,形成合作之后使得彼此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彼此都能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以外的东西,因此,使得科学研究更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一原理昭示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可以实现合作者的知识互补、经验互补和优势互补;②合作者彼此思想的相互碰撞往往可以擦出新的思想火花来;③合作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加和,这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1+1>2。当代大学生往往自我意识太强,合作意识淡漠。这种思维和行为定势亟待矫正。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树立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这样,无论对其做事还是做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将来大学生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独立于社会的生命个体,都将是某一个团体中的成员。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牢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笔者认为,“鱼”与“渔”之间的关系可以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其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相类比。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所应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人生哲理等社会科学知识。惟其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全面成才。而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哲理教育的良好场所和载体。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欠缺的人生哲理等社会科学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来源于其丰富自身、提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

大学教育应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教育,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应当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因此,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就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5.

篇4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方法

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继《数字信号处理》、《Matlab及其应用》课程及有关课程设计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综合性的设计实训课程,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熟悉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FIR或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进行一维信号的频谱分析,并利用混合信号通过所设计的数字滤波器进行验证,解决信号处理技术中的综合问题,为以后进行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打下设计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宽口径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是来源于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目前是国际通行的高校工程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估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可以实现工程教育领域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可。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能够推进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增强本校工程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能够保证工科毕业生的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已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我国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了下坚实的基础,加入国际认证协会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迈出了重大一步,说明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借助专业认证,达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高校或专业得到认可,同时能够有助于院校改进工作,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认证考核标准,本文作者反思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老师选定后指定给学生的,选题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探索意识的培养;2)在课程设计指导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方面,侧重于给出学生详细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而没有启发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当前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认证目前已成为全球高校专业认证的主流,是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设定的毕业要求,需要将毕业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中,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并最终达成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我院设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体现在:“能够在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项目中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实现电子信息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本文以课题“应用数字滤波法实现语音去噪”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具体来讲,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为指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分析和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明确要处理的工程问题,即利用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数字滤波法的语音去噪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专业文献,对语音去噪的常用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文献综述,目的是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对课题进行深入剖析,掌握课题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路。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是由多个关键问题组成的,合理的问题分解能够使复杂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基于问题分解可以得出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如,本课题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何采集语音信号,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滤波器,如何对语音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如何设置滤波器的参数,如何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子问题。

2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应按照项目的规划有序开展。首先,透彻理解设计中用到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复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所学的IIR和FIR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其次,确定设计方案。预定初步的设计方案,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组同学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细节,其核心是理解并掌握模块化设计思路。明确了每一步骤的内容和目标以后,最后,进行仿真代码编写。熟悉MATLAB仿真工具的基本操作,熟悉MATLAB自带滤波函数的用法,编写代码,运行调试,修改代码直至调试通过。学生在仿真部分花费精力比较多,代码编写和调试特别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热情。此时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小的代码问题,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 总结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改变系统参数或条件,重复仿真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比如,输入条件相同时,采用不同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对比分析滤波效果的优劣。采用的数字滤波器不变,改变滤波器参数,分析滤波效果和规律。改变输入噪声的特性,分析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和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不同滤波器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具体的工程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程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实践表明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整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提高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开展教研、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而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初中地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教学水平,还要培养和发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进而为学生呈现出更加新颖、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要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新颖、先进的教学技术。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教学软件工具与技术,进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1]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地理教学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全面激发,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规律具有很大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如果教师仅凭理论讲解或者是单纯的挂图,不仅难以让学生获得透彻的理解,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失去兴趣与信心。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简单的演示原理动画,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课件时,就可以分开呈现我国地理区域的位置、气候和经济等相关要素,并结合教学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进行归纳与比较。这样不仅使教师讲解起来更加便捷,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 果。[2]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教学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发生都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通常都难以亲临地理景观现场进行观察和体会,而教师也只能结合自身模糊的想象去为学生解释和描述相关的地理景观,从而无法使学生对其内容形成清晰的认识。而由于受到各种局限,相关地理教学内容往往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科学、灵活应用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教学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时,一些海地扩张、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地质活动才能够发生,而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获得透彻的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技术,针对地球上的海陆变迁等现象实施模拟的动画演示,这样教师不需要再做出过多的理论讲解,学生就能够对这些地理现象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同时,初中地理课程中,类似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讲解的教学内容有“地球构造”“日昼变化”和“大气降水”等。

此外,在学习关于大洲、大洋等相关地理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与风光,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不同地区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与综合学习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一、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重视的是启发引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所提出的要求是,在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过程中,针对问题情境展开的构建相关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通过教师所构建出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向着物理过度,从直观这一个层面上过度到抽象这一个层面之上,能够在激发出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在这里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相关活动的教师所应当注意的是,所构建出来的问题情境并不仅仅是为了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需要在构建出来的情境中提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更加的显著。

以“声音是什么”这一个章节的教学作为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了敲击桌面、击掌以及拍手等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应当提出问题:“在刚才我们所做的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发出了一定的声音的,那么,刚才我们所做的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是怎眼产生的呢?”由这个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通过实验来使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再比如说“声音的响度与声源震动幅度的关系”这一个章节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拿出大鼓,敲击几下使鼓面振动发出一定的声音,并提出问题:“要怎样做才能够使鼓面振动所发来的声音更加的响亮呢?”学生们根据实际例子就能够较为轻易的想到应当是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一点,此中的关键就是设计出来一种能够将鼓面的振动幅度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方法。比如说在鼓面之上撒上一些细碎的纸屑,通过纸屑跳动的幅度就能够将鼓面振动的幅度显现出来。也可以把大鼓竖着放,然后把用悬线挂起来的塑料小球和鼓面相互接触,通过小球的谈动幅度就能够将鼓面的振动幅度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紧接着教师所应当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同学们你们还能够拿出怎样的方案”这样,就能够通过创设出来的“敲鼓”这一个情境,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问题引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习分为变得更加的轻松。

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问题引导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所应当做到的就是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课堂提问在所有的师生互动中占据的地位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仍然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的,比方说在教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之后留给学生进行考虑的时间不是十分的充足,学生还没有找出办法解决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就自顾自的将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长时间以来,致使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转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来的问题并不能够达到师生互动这个目的。所以,现阶段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应当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考虑,以求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就可以了。像上文中所叙述的这样做的话,就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能够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能蛘瓜殖鲅生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能够是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依据以往所学到的知识,大家可以进行一些猜想,电流和电压以及电阻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是怎样一种相互关系呢?为了对自己所提来的猜想进行验证,可以使用怎样的实验来进行研究呢?在确定了使用何种实验之后,应当怎样去进行相关的操作呢,现在就请大家设计出来一种有科学依据的实验方案。像上文中所叙述的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最终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背景之下,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展开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的,教师应当及时的发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对发现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找寻出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解决方法,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实际需求,站在学生所提出的实际需求的角度上来展开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关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长江.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赵晋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王爽.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电磁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能力 现状 解决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锻炼和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策略的根本任务和现实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品质的重要组成要素,学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劣和学习效能的高低。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师按照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锻炼和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技能和素养。经过训练和实践,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升,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表现出对未知现象、自然规律或现实问题强烈的探知意识。由于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情感因素未能进行有效利用,导致学习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学习能动性受到压抑,学习主动意识薄弱。另外,由于部分初中生存在畏惧消极心理,习惯于教师的直接“传授”,存在“拿来主义”思想,致使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二是初中生探究问题能力低下。实践出真知,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深刻,更实用。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包办”现象,将学生排除在问题探究、思考、分析活动之外,直接将数学知识内涵、解决问题策略告知学生,使学生不能真正参与新知探知和问题探究活动中,得来的知识或策略缺少实践探析的过程,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导致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或解题策略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如在“在RtABC中,∠ACB=90°,D是AB边上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边AC相切于点E,连接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1)求证:BD=BF;(2)若BC=6,AD=4,求O的面积。”问题案例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为节省教学时间,直接告知学生应该采用“圆与直线相切的性质”内容进行该问题的解答。这样,看似问题能够有效解答,实际上违反了教学要求,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对解题策略印象不深,运用时就不能“有的放矢”,从而影响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是初中生创新思维解答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就问题将问题,将数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和丰富特性进行有效挖掘和放大,未能举一反三,对现有数学问题案例进行“创新”,引导和指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由于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导致创新思维能力低下。

四是初中生参与合作学习不够主动。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过程。合作能力培养,是初中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合作学习活动耗时、费力的思想,有意识地避免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而是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取代,使学生不能获得合作学习的时机,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积极功效,降低了合作学习技能水平。

三、提高初中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初中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实践证明:贴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对学生主体的内在积极情感激发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初中生对良好学习情境充满能动的学习探知欲望。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作为初中生能动学习情感激发的有效手段,设置出凸显教学目标要义,紧贴教材内容,展示教者意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受到激发,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情感。如在“相似性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了“小明在星期天早上八点钟,测得小红此时在太阳下的影长,现在能不能测得此时学校里旗杆的高度?如果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生活性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探知情感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主动探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欲望得到显著增强,从而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探知相似性的性质内容学习活动。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 实验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8-01

物理的理论性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强,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需要实验的机会也比较多。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担负着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的重任,因此在这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不仅要研究物理中的规律和实验的逻辑思维以及方式,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的物理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国要注意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进而积极的加入探究之中,多思考、多动脑。下面阐述一下本人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及优化策略的探析:

一、扩展实验的范围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以及方法的探讨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包含了很多种类的实验,例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进行演示的实验以及课外进行的实验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的实验基本上是通过测量、探索来验证某一物理知识,所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水准是现在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教师在物理实验中要让学生转变自己的实验思维,将实验当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而不是思想上的论证,要注意将实验的测量性转换为设计性,鼓动学生要多向性的进行思维,进而培养其的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新性。在教师进行演示的实验中,教师要先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验的情景,让学生考虑该如何去进行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之中,重点是要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对现象进行了解。学生的思维以及想法可以告诉教师,教师要多引用学生的逻辑,让学生发现实验的不足,进而加强课后的探讨。在课外进行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物理实验比赛,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中的潜力,进而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创新能力。

二、实验要多和现实例子相结合,挖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潜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靠纯粹的做题、死板的记忆和背诵是远远不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与现实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物理学科的实践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要多和现实的例子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察觉到物理在日常中的实用性,并且还要学生学到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以及道理,进而真正掌握物理这门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得到了高度的、有机的融合,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并且要将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引用到课堂中来,实现以先进的科技教学、自然规律、生活例子为基础的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之中能够对物理情景,例如:机械在生活中的运行原理等,进行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察觉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所蕴含的价值得以进一步的了解。

三、让学生勤总结实验的经验以及结果

在做完物理实验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勤总结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及结果,让学生回顾在实验中所用的方法,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思考,对有缺陷的环节加以弥补和解决。针对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物理实验,教师要督促学生写具有科学探索性质的论文或者是经验总结、实验规划与报告等,让其能够打破陈旧的思维观念,使得创新从思想上做起。在写的论文、心得以及报告中通过对规律以及理论的论述,不仅对物理知识进行了强化,还可使学生的理解程度得以深化,进而还可使其的创新力得以提升。

总结:

初中物理与其它学科不同,理论比较多,并且还具备很强的科学性,学生需要实验的机会也比较多。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与探索能力的重任,让学生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中学会创新。要想使该种模式得以构建以及优化,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勤总结实验的经验以及结果,多动脑,多思考,积极的加入探究之中。还要注意扩展实验的范围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以及方法的探讨能力,并且实验要多和现实例子相结合,挖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兰,白然,黄金辉,陈丽.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3).

[2]王丽娜.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多元智能理论――以高中新课改为背景[J]. 内蒙古教育, 2009,(08).

篇9

摘 要: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就被视为几大学科中的副科。由于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没有语、数、外分值高,因此,这门课程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然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今天,应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信息技术;应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且德育功能突出的特点,它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课本知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中“阅读材料分析题”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呢?现在就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这个话题。

在讲述“信息技术教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初中思想品德为闭卷考,满分100分,中考时60分就为满分。因此,学生认为只要临考前突击,多记、多背就能考高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中高考的改革,思想品德分值有所降低,远远没有语、数、外高,所以,有部分学生就认为学好三大主科就行,品德课可学可不学,甚至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做其他课程的作I。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课本教材为主,不能和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现在就共同了解一下“信息技术教学”。

二、信息技术教学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导向深入。

三、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索具体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将比较抽象的内容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以八年级“我们应尽的义务”为例,如果教师只单纯讲解“义务”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而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如“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他的父亲生病时,陪他的父亲看病、住院、聊天”,带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赡养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一个义务,从而很轻松地理解了

“义务”的概念。

2.优化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开辟多种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以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阅其他的课外资料,明确“品味生活”的概念和特点等,然后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哪些做法是正确的,而哪些做法又是错误的,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怎样向学生呈现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以八年级下册“消费者的权益”为例,本节的重点是“怎样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消费者的权益有哪些,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

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去维护。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权益

观念。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这一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我们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堂的关键所在。

篇10

【关键词】视知觉心理学 小学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45-01

一 视知觉心理学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 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潇寒.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