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篇1

“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用于解决过度放牧、草原生态功能退化、面积减少、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山中央财政拨付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已累计达到773.6亿元。2016年5月,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新一轮生态补偿政策继续扩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提高草畜平衡奖励标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离不开补偿模式的选择及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环境会计相关理论可以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重要支撑点!z}。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本质上来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会计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会计思想开始山“产权为本”向“人权为本”逐步演变,山此,会计思想的演进历程进入“第三历史起点”,国内外会计研究领域均已将“重视环境问题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会计控制思想和会计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审计以及财务控制的理念能够在生态环境治理层面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草原生态补偿方面也不例外。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测算指标体系作为有力支撑,通过该指标体系对草原生态价值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进而以该评估结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标准制定过程中,对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的合理定价至关重要,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定价环节最大的阻碍。环境会计领域的重要分支—生态系统会计,为生态系统定价奠定了基础。生态系统会计将多层面的生态数据和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整合,能够更好地解释生态环境因素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索生态资产与生态服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生产、经营以及消费行为,例如水源涵养、释氧固碳等能力对特定经济单位所产生的影响。生态系统会计与传统会计有着显著差异,前者更侧重于运用非货币衡量办法来对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量,此过程实质上是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进行评估。涉及方法均为非市场的计价方法,例如机会成本法、生态服务评价法、意愿调查法以及模拟交易定价法等。因此,对于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需要定性及定量方法的充分结合。总而言之,在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时,首先应当明确草原的价值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方法。    

二、草原价值构成    

草原生态补偿主要目的在于使草原机能得以补救、维持以及优化,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要考虑草地类型、草地价值以及草地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草原价值的确定至关重要,这其中涵盖了草原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经济价值(生产能力)两个方面。    

三、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方法讨论        

草原生态补偿主要包括禁牧补贴、草畜平衡补贴以及牧业生产性补贴,牧业生产性补贴又包括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禁牧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在禁牧区承包草场被禁牧的牧户,草畜平衡补贴对象为在草畜平衡区放牧并遵从草畜平衡相关规定的牧户,绝大多数牧民都会享受生产资料和绩效考核奖励补贴。其中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补贴是两个重要方面。   

篇2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春节前夕,在内蒙古考察时深刻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蒙草:草原生态修复20年的践行者

2014年1月28日,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企业之一,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它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这一天,亲临蒙草抗旱调研考察,给予全体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再一次吹响了他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蒙草抗旱是一个怎样的企业,蒙草抗旱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召明最具发言权,他给蒙草这样一个定义:“首先,蒙草是一个生态绿化公司,它不但要绿化城市,还要绿化草原、荒漠、荒山。其次,它又是一个草产业公司,进行牧草和草种种植、生产及研究。蒙草抗旱开展绿化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乡土植物和野生植物通过科研驯化后,用于城市、荒漠和草原植被恢复,让这些植物更适合内蒙古的气候、水源、土壤等生存环境。”

蒙草抗旱公司成立20年来,已拥有国内领先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实力,先后成立了抗旱植物研究院、盐碱地改良研究所、草原生态研究院、北京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并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掌握了野生植物驯化、育种、节水抗旱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集成等核心技术。翻看公司20年的创业历程,用王召明的话讲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具有节水、抗旱、耐寒、耐盐碱特点的蒙草的研究和推广。如今,蒙草用它的坚持和对生态文明建设使命的担当赢得了的肯定。

如果说对于蒙草的研究和推广是蒙草抗旱在技术上的创新,那么“草原生态产业技术联盟”的创立则是它在生态产业上的一种革新。“生态建设跟生态产业相结合,我们的生态才能更好地发展。”蒙草王召明有这样的真知,其他参与联盟的企业也有如此的灼见。由此“草原生态产业技术联盟”于2013年9月应运而生,该联盟联合了内蒙古最著名的畜牧企业、乳制品企业、蜂产品企业、太阳能企业及其一些旅游企业,志在整合草原生态资源,在草原恢复生态的过程当中,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系统化的草原生态产业链。

时刻牢记的拳拳嘱托

“这是一种什么草?”“这种草可以四季常绿吗?”“生理生化实验室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来到蒙草抗旱研发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关切地询问了许多抗旱植物的特性及其应用,许多植物如紫羊茅、长青石竹、山丹等,他都能叫出名字,尤其是看到一种在冬天雪地中能够常绿的植物时,饶有兴致,还弯腰摸了一下这株绿草。了解到蒙草驯化培育了这么多种耐寒耐旱草种,而且得到了初步推广,改善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十分高兴。他讲到:绿化只搞奇花异草是不可持续的,要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的,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自我开发,然后推广,你像这种长青石竹,四季常绿,又有节水、抗旱、耐盐碱这些作用,实际上我们自己这里就有,城市绿化是这样,当然草原、牧场也是,还有整个三北地区的防沙、抗沙、绿化,都需要这样的思路。的讲话深深地鼓舞着蒙草的每一位员工,董事长王召明表示,一定要坚持走好这条驯化本土草种、树种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绿草如茵。“我们公司在经营的基础上,也要推广生态系统的知识和理念。”“我们要用小草最坚韧的力量,呼唤全社会重视生态建设,让大家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在听了董事长王召明和其他科研人员对蒙草抗旱生态理念的介绍后,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的绿色意识,现在全民已经普及开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在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逐渐转变,关键还是要有可实现的途径、平台和手段。

“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曾多次这样强调。5年前,到过内蒙古,在离开满洲里时曾深情地讲到:“内蒙古之行让我欣赏到了祖国北部边疆的美好风景。”5年后,再次来到内蒙古,他指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美好风景”、“美丽风光”是对内蒙古大草原的赞誉,更蕴含着他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我区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的新趋向,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新成效。

“美丽梦想”任重道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这是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深刻判断。近年来,自治区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探索出不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作法,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但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区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在这样的形势下,考察蒙草抗旱时的讲话,对我区生态建设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在蒙草抗旱的讲话,时刻激励着蒙草人为他们的共同梦想而奋斗,那就是让内蒙古草原再现“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的美好景象。

篇3

    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具准备:

    1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

    2 、湖泊生态系统的挂图或幻灯片。

    3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示意图挂图。

    4 、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哪些类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出示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指着图讲述)这幅图上画的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一一细菌、蚯蚓、草、蝗虫、兔、食虫鸟、吃草籽的鸟和鹰。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讲述: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鹰和吃虫的鸟似乎与草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分析一个实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人们在搞人工种草的试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子把试验区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 深究 l ]: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种草试验区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这固然保护了草籽,但是吃草的昆虫在失去了鸟的控制以后,就会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大部分草的叶子被虫子吃了)

    [ 深究 2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讲述: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一片草原、一块农田,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出示 “ 湖泊生态系统 ” 挂图或幻灯片)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提问:这是湖泊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什么说这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呢?(回答:略。)

    [ 深究 3 ]:地球上还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回答: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提问: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 深究 4]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归纳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板书: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组成: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一个生物的各种器官一样,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 深究 5]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 深究 6] :在生物部分中,植物、动物还有细菌和真菌是不是起着相同的作用?首先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在生理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深究 7]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板书: 2 、食物链:像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叫做食物链。

    [ 深究 8] :草、虫、鸟的食物关系应如何表达?(答:草 虫 鸟。纠正学生常出现的错误)

    提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是只有一条食物链呢?(答:不是)出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挂图或幻灯片。

    [ 深究 9] :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食物链?( 5 条)分别是哪几条呢?

    答:草 兔 鹰;草 兔 狐;草 鼠 狐;草 鼠 鹰;草 鼠 蛇 鹰。

    板书: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一种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同时也可能被多种其他消费者吃掉,这样就形成了许多相互关联的食物链,也就是食物网。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多,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少?(分析:略)

    板书:三、生态平衡

    1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深究 10]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分析一条食物涟:草 鼠 鹰。若鼠多,则草少,鹰多;草少了鹰多了又将使鼠的数量减少;因而使得鼠的数量不会出现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维持相对稳定。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板书: 2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 深究 11]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联系实际与学生们谈谈汉江河的保护,梨花湖的保护,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解更深刻。

    小结:略。

篇4

【关键词】西北草原地区;水资源;生态环保;开发利用

在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水资源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状况息息相关。由于以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比较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了无序的开发,导致了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断流甚至枯竭,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生态环保经济的发展,要想使我国西北地区草原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就必须重视当地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一条有序的、生态的、环保的水资源开发之路。

1、过去西北草原地区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所带来的问题

1.1地表水储量不足,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

由于缺乏有效的用水管理体制,西北地区的用水工程大部分都集中在了河流的上游,由于上游的用水量比较大,导致了下游很多河道的断流甚至干涸。这就直接减少了河流对地下水源的补给,导致了地表水的储量下降,地下水的水位日益严重下降。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为例,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上游用水量的大增,使得输入下游的水量严重减少,进而导致了部分河道的干涸,出现了河道缩短的现象。

1.2粗放的用水方式直接导致了土壤的次生盐泽化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主要用于对农田、牧场及饲料地的灌溉上。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当地的用水方式非常的不合理。加上人们只注重灌溉,轻视了排泄,使得当地的土壤呈现出严重的次生盐泽化现象,而且,这种情况正在愈演愈烈,每年因为土壤次生盐泽化的土地面积在逐年增加。以内蒙古的阿拉善、甘肃的石羊河流域为例,由于缺乏地表水的灌溉,人们迫不得已采用地下的苦咸水灌溉,加上技术上的不足,使得当地的土壤出现了典型的灌溉型盐泽化的现象。

1.3草场和自然植被严重退化

由于上游用水量的增多,使得下游的的河流出现了干涸、断流的现象,导致了整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不足。进而,影响到了当地各种植被的生长,也就出现了如今的草场面积的减少、自然植被的衰减等一系列问题。

1.4草场出现沙漠化现象

由于下游水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了当地各种植被的生长,使得原本应该覆盖着大量绿色植被的草场出现的现象。大面积的草场在风力的作用之下,开始出现草场沙漠化的现象。在塔里木河,原本有的170km的绿色走廊,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了。

2、怎样合理的利用西北草原地区的水资源

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就必须合理、有序的利用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2.1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

水资源作为西北地区当地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因子,我们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势必会造成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兼顾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考虑周全,要把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协调统筹好。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流域划分为一个单元,然后进行的统一的管理和调度,进行有序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加强蓄水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各种水资源的自用率,提倡节水型农作物的种植

要想合理的利用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除了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外,还要加大对现有降水的利用率,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型的农作物。在西北地区降雨比较充沛的季节里,应该积极修建河坝,拦截洪水,增强对水资源的存蓄能力,以备在降雨稀少的季节里使用。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科技能力,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苦咸水,争取在科学技术的带动支持之下,让苦咸水能够代替部分正常的水资源,让苦咸水发挥自己最大的功效。当地的牧民,在选择牧草等各种农作物种类的时候,要积极的选择、种植节水型的牧草和农作物。对于那些水土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应该建立绿洲饲料基底,加大对条件较好的土壤的利用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3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为水源建设环境,增加新水源

众所周知,森林对水分具有很好的涵养功效。由于森林有很多茂盛的枝叶,这样在自然降水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的截留住雨水,避免了大量的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以后造成的水土流失。而大量植被也具有非常强大的根系,这些根系深深的扎根到了土壤的深层,那些被叶子截留住的雨水,就可以顺着植物的根系渗入到土壤的深处,这样不仅有效的利用了自然降水,而且还很好的补给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而提高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储量。

3、结束语

水资源,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非常重要的分子,相关人员一定要制定合理、有序的开发管理规定,使得有限的西北地区匮乏的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自身最大的功效。另外,大家还要提高对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循环利用。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开发技术将会应用到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来;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西北地区将会有更多的片片绿洲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参考文献

[1]郭中小,岳茂华,贾利民.西北草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4).

[2]方汝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几个主要问题[J].灌溉排水学报,2008(7).

篇5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新书发到手,学生最爱看的就是课本中的插图,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积极性,激发兴趣。例如,我在给高中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人教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插图比较多,问题讨论中关于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资料分析中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实例3: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1-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1-2单细胞生物化石。向学生简单介绍每一幅图中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变得活跃了,同时唤起了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而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尤其重要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1《分子和细胞》第三章插图3-7:动物细胞(左)和植物细胞(右)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初步建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空间形象,而且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共同点:①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②共有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内质网在细胞中如何分布、内质网上附着什么细胞器,细胞核的组成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分析是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叶绿体?是不是植物细胞一定没有中心体?是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最重要区别是什么?

可见,教材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良好练靶。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也是那些无法演示的事物的教具。通过图像的描绘,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生理现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示意图联想起来,就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通过插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如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可以想象到:

1、由“牛”联想到种群的相关知识:①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以及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③ 是不是所有的牛就构成一个种群呢?

2、由牛、树、微生物联想到群落的有关知识:①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②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由牛、树、微生物、大气中的CO2库联想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物圈的范围;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4、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③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5、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③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7、物质循环:①大气中CO2如何进入生物群落的;②大气中CO2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温室效应;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8、联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四、利用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迁移,既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插图是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如在复习“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图5-15〉进行思维训练。

1、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思考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光谱吸收;

2、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画出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简图,并思考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线粒体的结构有何异同点?

3、由光合作用的图解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之间的关系;

5、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为:光照、水、温度(酶受温度影响)、CO2、矿质元素(N P K Mg);

6、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如何测定光合作用速率(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定量表示);

7、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8、比较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关系。

以光合作用插图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联想丰富,理顺了思路,潜移默化地复习和巩固了基础知识,并训练了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篇6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节教材内容避免了就事论事和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观看录像,以及对所关心的问题的讨论等多种方法,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总结概括性的内容,通过对前阶段“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内容的学习和上学期学过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分析,加之本节进一步通过调查或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可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析:

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去年已经学习了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本期又了解了动物方面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完成本节以概括性总结为主的内容来讲,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保护生物,禁止捕杀动物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对人类有危害的动物也不能滥捕滥杀(如狼)等问题并不完全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就是论事,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这要教师引导和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答案。

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比较熟悉,对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有关事例比较熟悉。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完成本节内容很重要。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影片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三、情感目标:

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两个概念的理解。教学设计思路: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分析归纳法、展示法、讲述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媒体选用:

PPT课件、《唐诗新解》FLASH、教学光碟,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过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啾啾的鸟鸣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可是突然有一天,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等世界时,人类将怎样?

播放:《唐诗新解》FLASH,你有什么感受呢?

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分析P44资料。指导学生思考,完成资料分析。

1、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任意灭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能否无限制增长?为什么?

3、从上述资料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通过资料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对人类有利或有害)

举例: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分析:如果有一天老鼠的数量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生态平衡。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 维持生态平衡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二、促进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举例说明。蜜蜂传播花粉。展示课件。

总结: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辨证看待动物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有害的一面。但不论怎样,我们和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应爱护它们。

篇7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双主策略

传统的生物学课堂重教轻学,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代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还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那么如何解决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教学方法的代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1.“问题解决”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1]。

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双主”策略研究

“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因此,学生无疑成了问题解决的主角。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解决教学就毫无意义。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和角色,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质上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这种“双主”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双方作用的发挥在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中呈动态变化。接下来我根据近几年来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双主”策略进行了尝试和摸索。

2.1 教师主导营造问题情境,学生努力发现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营造是较为关键的环节。问题情境为整节课定下了一个学习和探究的基调,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不管怎样,问题情境的营造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章可循的。在营造问题情境时必须遵循目的性和问题性两个原则的前提下[2],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最优选择,选择最适合的问题情境。

2.2 教师创设提问教学环境,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师主导营造的问题情景下,学生能够及时提出明确有效的问题对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因此,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同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而传统的教育强调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所以学生的提问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不仅能让学生心情舒畅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积极互动,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3]。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的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2.3 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不能一下子回答上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把问题设置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破解。并通过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时,教师可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并提出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并判断哪个复杂?当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草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哪一个抵抗力稳定性强?学生可通过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再给予补充、指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学生反思评价自己。问题总结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教学结论形成的阶段。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做出,让学生学会检验和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探究成果,并形成结论,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学生在获得概念和规律性认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不同程度的练习题,达到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目的。

2.5 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再深化,学生思维得到延伸。在学生解决了上述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再思考,深化学习内容。在上述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教师也可布置课外探究与思考。例如:如何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导?学生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在课外独立思考完成。

这种把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延续到课外的后续课程,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课外探究与思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收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只要适当给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国.运用“问题解决”模式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2(z1):24-26.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 兴趣 效率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得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每位生物老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中学生普遍对生物学有潜在的兴趣,如果从兴趣培养入手,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本人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经验出发,简单讨论了兴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联系2003年非典和去年的甲流病防控情况,说明用生物学知识可以预防传染病。如去年我教的一个班几位同学忽然发热,我马上通知学校采取措施控制传染源,第一是控制传染源,具体做法是隔离发热学生,把发热学生送到医院隔离治疗;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具体做法是学校组织人员打扫清洁卫生,让医务人员对教室喷洒消毒液;第三是保护易感染人群,在以后让学校组织学生接种甲流疫苗,防治甲流的流行。这些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以上疾病的流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到生物知识是如此有用,就会认真学习生物。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动手制作,激发思维,培养兴趣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这样就把教材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制作的机会,激发思维,培养兴趣。

“生物进化的原因中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这一内容,教材的实验内容是利用不同颜色的纸张来模拟猎物学生们扮演捕食者然后按小组成员捡彩色纸来证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但这个实验效果不好我在网上收索游戏软件后让每位同学在游戏当中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样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实验效率。

三、分小组社会实践,培养兴趣

在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参与,在交流中引发思维的火花,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中可采用分小组共同学习的模式,同时也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讲授该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利用双休日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身边环境状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分小组讨论,完成环保课题。接着进行组际交流,即调查成果交流,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课题内容,其他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大家通过交流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这样开阔了全班同学的思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有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环保相关资料,有的到网上查找,有的去找地理老师询问相关问题。

四、联系生活、生产,激发兴趣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校园内五彩缤纷的花仅仅是为了好看吗?为什么白花要比红花香?花对植物有什么重要意义吗?虽然学生每天都看到花,但对花的意义可能没有想过,这有利于激起学生课下对日常的生活现象留心观察、思考的激情。而且通过对这些生物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知道生物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既教书又育人。

五、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对生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每节课采用合适的标本、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的趣味性有着良好的作用;如讲种子的结构时,将浸泡的菜豆和玉米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进行解剖和观察,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去找出这两种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在苔藓植物时,带领学生到教室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观察葫芦藓,指导学生观察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植株形状、叶的形状和颜色、茎的特点、假根的特点等,学生印象极深。

生物教学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强,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备这种强的直观性,并充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的刺激,如我讲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用多媒体展示,映入眼帘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加上解说:狡猾的狐和凶猛的鹰,活像两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论是显赫一世的蛇还是温和的兔、多害的鼠、羽毛美丽的歌声动听的小鸟,都成了它们的腹中餐,小鸟为了生存狠狠地吃掉了蝗虫;它们之间是你吃我,我吃它。我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解,形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的概念后,又以动态方式显示了在大量捕杀蛇或鹰后所形成的严重后果,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很活跃,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效显著。

六、加强生物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做实验,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就事先准备一颗小树,用白色塑料袋只包住树,下面的瓶子灌满水,把它移到阳光下照耀,一会儿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发现有水珠在塑料袋上。在讲鸟的结构时,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让纸从前面飞到后面,学生就会想办法把纸折成纸飞机,解决纸飞行的问题。从而了解到鸟要飞行也要有利行的结构。这样学生兴趣很高,而且思维也活跃了,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总之,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8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就已经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何以见得呢?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此外还有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他们都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优先于智育,也即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学校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并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些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生物学科含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它的特性和研究对象,使得它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下面是笔者对中学生物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及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立志报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和凝聚力,让他们懂得感恩立志报国。例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时,讲到我国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美誉,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讲到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还有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数也位于世界的前列,同时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等,都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具有优厚的地理环境,内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从而孕育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教师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谈到濒危物种,可以跟学生强调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当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比如野马、新疆虎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金丝猴、大熊猫、野骆驼、珙桐、银杉、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总之,教师通过对课本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突出,可以让学生既为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紧扣生物教材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事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渗透“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除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首先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两部分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生存与增殖,离开了活细胞就形成了结晶体。再看其他生物,他们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从细胞构成来看,不外是有机物与无机物。而有机物中无论是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还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都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因此,非细胞结构的病毒与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都有着统一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一切生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都是物质的。

一般来说,生物个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地增多,而刚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当吸收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后,由小变大,则体现了细胞的生长。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个体由小变大,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当新产生的细胞数量少于旧细胞灭亡的数量时,则体现了生物走向了衰老甚至死亡。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间细胞代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即从产生、成长、衰老到最后的死亡,还是从物种的进化上看,归根结底都是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结果。由此体现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体不是一个只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化学元素形成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再由各种物质形成一个有机组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各种物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细胞水平上看,作为构成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的细胞,其基本的细胞结构都由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构成,各部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但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再由不同的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又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器官,植物则由不同的器官形成了一棵完整植株,而人体与动物体则由不同器官形成系统,再由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生物体。因此,仅从一个生物个体上看,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物质、各种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生物体。

如果以上是从微观上看的话,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则是宏观的。首先,生物与生物之间如何联系的呢?常见的生物间的关系有:蜜蜂、蚂蚁等各个个体间是合作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表明它们之间是是捕食关系;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与寄主之间则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与藻类等则是共生关系;水稻与杂草、同一草地上的羊与兔等则是竞争关系。无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表现的结果都是各种植物与各种动物形成了食物链与食物网,各种细菌和真菌则与动植物间构成了寄生或腐生的关系。其次,生物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又是如何呢?“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马牛羊在草地上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如果一旦把以上的生物与其环境错开来,很明显就不太合常理,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跟环境相适应,生物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关系。反过来,“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避免干旱等,则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正因如此,当环境在变时,生物种类也在变,并且伴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生物也就不断地进化着,多样化的环境类型也就产生了多样化类型的生物,从而形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还有生物与其最大的生态环境――地球之间,最终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渗透“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要尊重规律,学会按规律办事”

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的退化,乱砍滥伐而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的发生,蝗灾与鼠患,某个草原生态系统杀了狼而导致野兔的增多等,充分说明了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无论对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人们都不能随意地利用或赶尽杀绝,否则就破坏生态系统,受到惩罚。还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的需要水量与无机盐的不同,人们就能做到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则指导着人们做到合理营养,同时注意食品安全才能健康成长。此外还有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合理地进行利用或适当地对某种生物进行控制,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史则包含了科学家的假设与推理、分析与判断等思维的全过程,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结晶,是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及其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树立好榜样,充分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可见“品德”与“学问”并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无论课内与课外,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与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还有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始终怀着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并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那么教师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也只有树立好榜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当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同时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进行某个观点教育时,不能一上来就提出这个观点,而是随着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同时,把这个观点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待总结知识的时候,才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个观点。只有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OB/OL].人民网,2007-7-17.

篇10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敏感行业和区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面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只有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现有的科学认识,研究和选择积极主动的适应方法和技术,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1-7]。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重点领域为对象,通过分析上述行业和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所作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以期为适应技术清单的建立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主要影响[8-16]

1.1 农业领域影响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频发;地力下降;适应性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模式和结构改变;旱情加剧等。

1.2 林业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林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林业灾害频发(火灾、病虫害等);林业生长周期和生长界限改变;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林业碳汇功能减弱等。

1.3 水资源领域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性,如干旱灾害和洪水灾害等频发,温度和降雨量或蒸发量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等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冰川积雪融水加剧等。

1.4 海岸带领域影响

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后,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岸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体现。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围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坏等。

1.5 生态系统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普遍改写人类及其它地球生命体所熟悉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服务和资源供给能力,威胁发展的生态基础。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通道和周期改变;外来物种侵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等。

1.6 人体健康领域影响

极端气温和致命热带疾病将成为更多地区和更多人口的严重困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压力正不断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将因贫困和增加的健康风险而限于更为窘迫的发展状态。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热浪频发;流行疾病频发和潜在区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增加;贫困地区死亡率增加等。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17-24]

2.1 农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产量波动加大。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调整农业发展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模式;优选农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控农业病虫害;研发先进装备工具;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模拟和预测等。

2.2 林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林业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林业的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林业灾害预警、动态监测与防治;恢复和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建设;加强林业保护立法等。

2.3 水资源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是在水资源量上更加短缺,还包括水质量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灾害频发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发展节水集水技术;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有步骤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展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社会宣传等。

2.4 海岸带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如海洋风暴潮以及海岸地质灾害频发;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蚀倒灌现象严重;三是海岸带滩涂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海岸带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和防治;建设海岸带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区;做好海岸带开发利用规划等。

2.5 生态系统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特征,如沙漠绿洲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森力生态系统病虫灾害增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生态系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站点;加强灾害预警和防止;保护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立法等。

2.6 人体健康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死亡、营养不良和意外伤害的增加,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和疾病负担的加重以及空气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统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响应更为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人体健康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气候变化致病机理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预警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负担和成本效益评估;公共卫生环境条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辅导等。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构建

3.1 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原则和依据

(1)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2)适应技术表达方式要方向明确;

(3)适应技术应用措施要切实可行和可操作;

(4)适应技术要易于检索和选择。

3.2 适应技术框架的表达

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种类丰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描述适应技术,就需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表达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应技术框架,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和科学的技术选择。综合对所收集的上万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果分析归纳,对各领域适应技术门类归纳为11项表达方式。

(1)预警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预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适应技术之一,预警技术主要在对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基础上创建的,属于规划适应技术范畴。

(2)工程方向技术(研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种类最为丰富,具有多方向性特点,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所研发和实施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动态监测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响应和反馈,是基于“3S”技术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方式。

(4)评估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技术主要是灾害评估,即包括灾害预测评估还包括灾后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灾害评估体系的科学建立可以为更大可能的减缓灾害影响和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技术提供服务保障。

(5)灾害防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灾害防控技术主要针对各类频发灾害所做的具体研发技术,灾害防控的适应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6)适应空间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空间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空间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

(7)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效性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时间阶段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时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模型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表达在相关性分析、各种预测、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模型表达方式主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理论为支撑。

(9)重大工程方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设计属于国家战略规划范畴,投资规模较大、设计标准较高,对气候变化响应和影响程度较为长远。

(10)各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主要是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技术规程、标准、法规以及政策,从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适应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11)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主要是提高人们认识和使用适应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破坏气候资源的不良行为,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

3.3 适应技术框架的构建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包括两方面表述内容,一方面明确表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适应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明确表述各领域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归类和选择。综合相关文献分析[1,2,5],本研究共划分6大重点领域和11种类型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对专利检索的上万条技术数据进行归类表达,具体如表1所示。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清单选择

4.1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一般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根据适应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应技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文献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选择和分析适应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充分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确表达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对策和措施;

第三,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选择适应技术并示范及推广应用。

4.2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的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综合分析,目前,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利技术数量庞大,但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和具体的适应技术措施还比较单一,仅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可选择性不强,而且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适应性效果分析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建立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保障适应技术表达清晰、归类明确、选择科学、依据充分。

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应用于海平面上升、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区域项目评估中,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很有

限。应推进相关研究, 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应技术框架中,适应技术在空间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表述和归类还较为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适应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范围内的适应技术研究也是未来适应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张兵,张宁,张轶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齐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考[J].林业经济,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军,Thomas Tanner,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赵慧霞,吴绍洪,姜鲁光.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华,侯振宏,张小全.气候变化对中国林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韩雪.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让,曹明奎,於,等.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许吟隆,等.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实施框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28]彭仲仁,路庆昌.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2,(1):7-12.[Peng Zhongren,Lu Qingchang. Adaption Planning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J]. Journal of Modern City,201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