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过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并且迅速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设备。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增加与使用频率的提高使得管理力度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客观的分析,并且综合地提出相关解决意见,努力在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力度,以保证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管理属于一种专门的教学管理活动,重在以教学管理的规律作为基本出发点,同时结合着多媒体教学技术性强、传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条件、教学主体等多个方面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多媒体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动态控制。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现状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软件的管理以及实施活动的管理等。多媒体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管理,存在着管理面广、技术性较强等特点,同时也有复杂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总之,在多媒体教学管理活动中,应该重视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各方面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教学资源失衡状态

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同时部分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过程中会积极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针对这样的要求制定了经费支持与奖励政策等,因此造成了多媒体教学经费的增加。特别是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学经费开支预算的增长速度与多媒体教学规模的发展速度出现相背离的状态,并且使教学过程陷入了两难的状态。从多媒体教学角度分析,设备的安全性很重要,多媒体教室一般不会开放给学生进行学习,由于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自习场所逐渐减少。

2.缺乏资源整合平台

多媒体教室的筹建工程并不是在特定的规划中进行的,因此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楼之间,从而加剧了管理上的困难。同时多媒体教学资源零散,加上通用的多媒体素材无法实现集中的资源共享,使得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重复劳动,而教学软件呈现出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这并不利于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

3.缺乏严格的教学资格与审批程度

当前高等院校对多媒体的教学管理观念始终停留在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的阶段,因此缺乏相关的准入制度。特别是很多任课老师在运用教学软件制作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在课堂上也没有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M行综合的考察与评审,从而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与审批的程序,造成了多媒体教学规模始终处于盲目扩张与教学秩序混乱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当前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出现了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工作任务重大,时间维持较长,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同时多媒体的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加大了出现故障的概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维护设备不及时并且管理落实不到位,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多媒体教室属于常规的教学资源,因此不会依靠逐渐增多的建设成本与管理成本来维持设备的运转,所以必须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来提升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效率,建立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为明确、具有高效率的专业技术管理团队。

二、解决措施与发展趋势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力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此保证多媒体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强化执行的力度,如在使用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学的准入制度、多媒体教学的评价制度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等。

2.严格遵循原则,合理配置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分配,所有的课程基本都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对于那些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课程,如果再使用多媒体设备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等限制使得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多媒体的应用须保证供给与需求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平衡状态。

3.完善素材库建设,构建创作平台

教学资源素材库是为老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充足素材的来源,包含多媒体资料库以及教与学策略库等,它们属于教学软件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建设素材库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购买现成的教学资源素材,同时还可以将未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文本及图形资料、声像媒体资料等通过技术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也可以把现有的数字化资源进行还原,同时将其投入独立使用的过程中。这些素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现共享,建立起索引,方便老师们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软件的制作。

4.建立管理模式,提高人员素质

多媒体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合理的管理模式,着重采用调度、维护以及日常管理分工的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同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积极引进高等学历、高等层次的人才来充实管理技术的队伍,同时积极改善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保证为现有技术人员制订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

5.改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系统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网络的建成与使用,使得多媒体教学被应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因此在使用网络中控系统时对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与集中控制。多媒体设备的中控管理可以保证管理人员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可以对多媒体教室实行实时的监控,对不合理与不正确的多媒体设备应用过程可以随时中断。由此可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有助于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水平与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科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与管理模式能够配合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新型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发展新趋势。这不仅有利于老师们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有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效率,对高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古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1-12.

[2]徐 蓉.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85-86.

[3]陈翠荣,赵 飒.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调查访谈法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9-22.

[4]肖平平,戴明芳,周文彬.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民营科技,2014(9):263.

篇2

当风险发生,新的规范是向我们的移动设备(不超过我们几英尺远的地方)寻找信息、播报感受、传播图像并且联系存在共同经历者。新闻媒体甚至使用脸书、推客、YouTube中的社会图像与视频,充分发挥它们作为报道的目击资源与提供保鲜信息的作用,即便包含着没有经过准确验证的话语。

鉴于社交媒体与风险间的共生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和组织将社交媒体列入不只是他们的营销计划,而且是危机准备和响应计划。食品工业的风险评估也不例外。食品工业链中的餐厅、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的公司机构,正逐步通过社交媒体、以提供数字化工具的方式帮助解决问题、应对风险管理。

这种前瞻性计划是很灵敏的。只需在智能手机、平板或电脑上按几个键、每天一小时,一个受挫的客户或利益相关者便可以发起一场全球性战役。社交媒体愈加被人们作为一种新型客服热线,一旦感到不满意,客户随即,这些抱怨就能转变成全面爆发的危机。

表达对一家客服经验不足餐厅的不满,散布不达标或被污染产品的耸人听闻的图片,甚至是散布潜在的食品中毒事件爆发的谣言,也许真的是流感都司空见惯的策略。虽然是单一的声音,推客却拥有更强大的能量,点燃品牌危机只需在线的一个人就够了。

在这个强大的网民授权时代,食品行业该如何去准备?美国FDA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维护着一个博客,在脸书、Flickr、推特和YouTube上也有所作为。食品安全中心是一个致力于通过限制有害食品生产技术的使用来加强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的非盈利机构,他拥有同样强大的社交媒体线索,掌握着脸书、推特、Pinterest和YouTube的丰富数据。食品行业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平台、博客以及移动设备是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以及众多功能的重要商业手段。

然而,在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还没将社交媒体提升到可能范围内。例如,最近一项商业持续力洞察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没有将社交媒体正式列入风险管理资源。调查者之一的辛普森说:接收社交媒体作为衡量公司可能存在风险与法律纠纷的依据,确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之前社交媒体被认为只能在组织能力上略有改善,即意味着指示性无效或无影响,对此,一些机构已经着手将社交媒体整合进风险管理工作。

就拿FDA来说吧,刚刚提到过他们维护的几个社交媒体平台。他们自己也承认,FDA正在寻找更多的通过社交媒体交流的机会。2013年7月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FDA投入更多社会与移动资源,使更多人了解到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疗效的信息。这项报告同时表明,FDA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利益相关者的时间与注意力上,存在很多信息资源的竞争者”。结果就是,FDA近期宣布计划增加并提高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

对这样新现实的认识,让逐渐掌握整个食品行业的公司接纳社交媒体,用以应对市场营销与问题解决。而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至关重要的是认识到许多潜在在线问题可以被避免,至少可以在其演变成不可更改的危机前能被快速确定。失败的准备,就是准备失败,所有公司都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启示:

监控势在必行

对于有效的问题应对与风险管理来说,建立有力的监控程序是基石。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在线对话监控都需要确切的促进公司变化的行动力与信息,而不仅仅是记录被在线提及的品牌。监控程序应包括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大众社交媒体交流群:博客与信息、专业团体或是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以及在读者间产生响应的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或博客帖子。考虑到全球影响力与覆盖多种语言的关键词,适当的监控措施也是必要的。

在常规工作日之外建立监控程序同样重要。因为一家企业不进行商业活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客服也随之停止。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人们在闲暇之时更喜欢去餐厅、去购物、或在家享受美食,这也就使得所谓“闲暇时间”成了问题高发时间。

最后,监控程序应该像谷歌那样,包括定期出现的关键词的快照。搜索引擎中出现搜索的消极程度是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指标,借此可以了解他们搜索的与公司、相关组织或整个行业有关的术语。如果消极结果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10名,那有可能是重要的媒体报道或社交媒体的谈话,还需要进一步的指标检查。

透明度和访问是新标准

透明度和访问并不是新概念,但对于社交媒体来说,却赋予了新意义。先进技术拓展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人们对它也有了更多期待。利益相关者希望开放接触相关信息的通道、增强参与会话的能力,这会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期待。以食品为例,他们希望得知食品的原料、营养价值,了解整个食品生产链。而且,当有问题发生时,不论对于产品本身还是产品消费结果,消费者都希望能在在线客服平台或公司主页上得到及时回馈。有时,这样的期待并不公平,但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接受并正视的现实。

客户不止依赖企业提供透明度和访问。过去几年,审查网站和工具充斥着整个网络,包括Yelp、谷歌对地方模式的评论和一些其他形式。个人同样通过脸书、推特以及博客发表评论并提出可以影响决策的建设性问题。这些言论与建议对于购买决定往往有非常大的影响。事实上,一个被广为引用的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Yelp对一个餐厅的星评价,可以转化成5%~9%的收入。

积极、忠实与反对,如同婚姻

沉默非金。面对客户的疑问与在线帮助咨询,沉默不语只会让其他人趁虚而入,或是用别人的谴责填充你的无声,这对你的品牌与公司都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导致误解。而且,沉默通常被认为是认罪的表现。

如果不能马上给出所有答复,没关系。一个简单却及时的反馈也意味着客户的问题正在被关注,随之而来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这就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但一定要在随后给出简短的回复。

整体思考

不仅文章、图片、视频等材料永远存在于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中,搜索引擎本身也是利益相关者的新型直接接口。心力与智力的战争首先从搜索开始。事实上,80%以上的在线会议开始于搜索引擎,用户通常不会输入公司的网址。本质上讲,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与公司或品牌相关的关乎搜索结果的“一个人”。

制定内部流程和放置系统

篇3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和媒介环境优势,给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本文以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完善社交媒体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传播内容;校园文化;社交媒体;对策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社交媒体建设已初见成效,社交媒体给校园文化传播带来了强大推动力。新媒体具有“平民参与,自发传播、分享和互动,即时性,海量信息,操作简单,虚虚实实、真假末辩、良莠不齐的特征。”[1]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导致社交媒体传播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传播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使传播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要积极进行社交媒体传播建设,一方面规范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广泛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趋利避害,让校园文化传播不断融入新媒体环境,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传播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表层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最核心部分,其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特定的校园文化内容传送给学生,让他们注意、理解、接受,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2]目前,传播内容表层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往往属于表层文化,例如自然人文的景观、校园建筑、教学设备,校园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不仅易于传播,也往往受到传播者的青睐,传播效果也好。而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高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往往难于传播,这种深层文化的心理穿透力较弱,它需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长期传播积累,方能体现效果。因此这往往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短板,是传播的难点,但是深层文化是一所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真正精神内核,恰恰是需要传播的重点。其次,由于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自身的特点,其、交流的传播内容往往十分简短,它呈现的是简洁的“快文化”,因此在有限的文字或其它符号的表达范围内,传播者很难表达出较为深层的涵义,这是信息传播的表层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传播内容同质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校园文化传播的内容,社交媒体上的校园文化信息实现了随时随地更新。新闻传播方式也丰富多彩,有简讯,有深度分析,视听兼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齐全,[3]可以让高校师生有选择地接收任何方面的校园文化信息,同时不会对不同社交媒体报道的同一校园资讯有过于重复的感觉,但在目前实际传播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稿多用、缺乏深度、不能根据社交媒体特点用稿等问题。传播内容的选择往往过于单一,经常反复推送个别类型的信息,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也不经修改就将相同的稿件,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三)传播内容碎片化校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应是分散的,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要有系统,要明确传播目的,只有这样传播者才能依据传播目的规划传播内容。同时,在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也不应相同,例如学校起步初期,传播内容应着重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信息,保证学校生源及初期发展;而当学校进入成熟期时,校园文化传播则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信息的积累和沉淀。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传播带来信息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很难整合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目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往往不成系统,管理者没有近期及长期规划,盲目地进行传播,造成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不同媒介的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相互之间没有配合,内容也零星分散,这种不成整体随意性地传播往往无法达到传播目的。

二、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虽然高校的社交媒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仍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存在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阻碍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传播效果。

(一)传播内容受多元文化冲击多元文化冲击是影响高校传播校园文化内容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网络文化逐渐渗透,我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校园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多元文化冲击造成的价值观冲突中,学生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校园社交媒体传播的主要工作成员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具有探索精神且积极向上的特点,很容易接纳外来的思想,但分析批判能力不强,当遇到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和矛盾时,容易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片面的看法。此时,如果学校对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校园社交媒体传播过程的管制,社交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很可能会出现与核心价值观背离的信息。此外,当今非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应有的效果。随着互联网进入校园的每个角落,网上很多低俗文化意识形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校园媒体传播的高雅文化并不感兴趣。没有受众就会迫使校园文化社交媒体试图以各种娱乐的夸张的庸俗的形式来展现文化,以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进一步使学生的价值观陷入了追逐现实利益的误区。

(二)传播内容受传播者个人素质的约束传播者在社交媒体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媒体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文化信息传播的质量。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管理者是否具备优秀的新媒体战略眼光,是否重视对社交媒体传播的经费、技术投入以及教师所具备的新媒体修养,对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作为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的主要力量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限制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完善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内容的对策

解决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遇到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加强传播队伍建设以及整合校园社交媒体传播资源等方式提高传播效力,进而使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更加畅通,效果更加显著。

(一)完善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首先,在传播中应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努力从多个视角全方位宣传报道学校的物质文化,着重传达学校所具有的深厚、广博的文化气息,例如通过学校的园林绿化、教学楼及名人雕塑等设施的介绍,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和归属感。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同质化问题,要根据不同的社交媒体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文化信息进行传播,不断丰富其内涵。其次,在传播中应强调制度文化的意义。在传播制度文化过程中,应着重传递给受众学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及群体行为规范及其教育意义。再次,在传播中应注重精神文化的弘扬。一所高校其文化核心在于精神,高校在发展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应根据学校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和特点,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塑造独特的、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关怀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积极乐观的氛围,在思想上、行为上和道德上与本校的精神文化相契合,提高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度。要深挖精神文化的内涵,避免传播内容表层化,通过对于深度精神文化的传播,逐渐积累形成校园文化底蕴。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交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系统化,即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及清晰的传播脉络,让传播的内容自成系统,不同的社交媒体传播作为其系统的一个分支,统筹规划,这样可以避免网络信息碎片化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二)丰富校园文化的传播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于让更多受传者理解和认同校园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创新传播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传播文化的表现形式。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快节奏的媒体形式,长篇累牍只会让用户反感,高校的学生往往浏览信息喜欢简洁的文字,有趣的图片则会吸引他们的眼球,使他们产生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要改变传统的严肃的表达形式,使信息表达更加活泼更易于受传者接受。社交媒体可以融合多媒体的表现方式,传播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例如通过生动的微信、微博语言及歌曲推送等新的尝试,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第二,创新传播的符号形式。通过加入一些新的符号形式,用其补充、替代文字符号,使传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调动受传者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例如,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可以插入声音符号、图像符号等等,把这些符号加入到所要传达的内容中,多样的表情符号,校园文化的传播便不再那么无趣乏味,情感表达也更加丰富,信息传播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加强社交媒体传播队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者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自身优势和媒介环境优势,加强社交媒体传播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社交媒体传播人才的同时提高校园传播者的新媒体素养,才能营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的社交媒体传播队伍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骨干。一是管理者要做好“把关人”,要把握本校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理论水平,重视对新媒体传播的投入;二是教师树立正确的传播观,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作践行社交媒体传播观的楷模,引导学生思想和行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要加大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新媒体素养,发挥引导作用。

(四)整合校园社交媒体传播资源当前很多高校的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由不同部门管理,校内各媒体都有独立的班子和通讯员队伍,各自采写稿件。这种现状不仅常发生新闻简单、重复、撞车等现象,而且还极大浪费了校园媒体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4]因此高校可由宣传部统管,成立全媒体中心,将电视台、广播台、新媒体、记者团、校报编辑部等整合旗下,优化信息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率,增强学校对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的控制力从而实现传播的系统优化,形成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孙岳.新媒体能为我们带来什么[J].中国科技信息,2011,(06):131—132.

[2]殷莺菁.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

[3]王贤修.作为内部传播的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与架构[D].山东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支付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75-02

2016年11月11日0点―24点,天猫累计交易额1207亿元,其中无线成交占比82%,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一举创下全球零售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劲势头,电子商务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在线支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支付宝的网络在线支付减少了电子商务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效率,成为了电子商务致胜的法宝之一。另一方面,支付宝并不满足于网络上的市场份额,正在积极抢滩线下实体店,让线下消费与线上支付相结合,开辟新的市场。

一、支付宝网络支付的现状

支付宝作为中国首个第三方支付,自2004年12月创立以来,为买卖交易双方提供支付和担保,其网络支付的现状如下:

1.支付宝用户规模大,粘性较高。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独立”出来,至今已成为支付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到2012年12月,支付宝用户已经突破了8亿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消费变化的镜子。根据支付宝方面公布的数字,从2004年到现今,我国网民10年网络总支出数是423亿笔。用户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支付宝用户黏性高也让人羡慕。据相关数据显示,75%的用户表示支付宝会成为他们进行网络支付的优先选择;2016年上半年,近一半的支付宝用户在淘宝以外的网站购买商品;如果该网站支持支付宝,近80%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用支付宝支付。

2.支付宝理财能力强。支付宝最初只是一个网络在线支付工具,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和互联网联姻,以期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支付宝抓住机会和金融行业联姻,在2013年推出了可以赚钱的“余额宝”。“余额宝”一经面世,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同时余额宝已经成为普惠金融最典型的代表。上线一年后,它不仅让数以千万从来没接触过理财的人萌发了理财意识,同时激活了金融行业的技术与创新,并推动了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余额宝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对现有的投资产品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不仅提高了理财收益,降低了理财门槛,更唤醒了公众的理财意识。

3.“支付宝+生活服务”渗透力强。支付宝自成立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有新功能或新产品的推出。在网络支付业务中,支付宝的老大地位也开始稳固,特别是不仅有支付功能和理财功能,还有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从2008年开始,支付宝可以直接进行水电煤的缴费,人们不用排队缴费了。后来,又陆续开通了信用卡还款功能、跨行转账功能,人们不用再去银行排队,就可以轻松实现一系列资金操作。截至2016年,我们可以用支付宝实现大部分生活服务,比如点外卖、购买电影票、超市购物等等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支付宝+生活服务”强大的渗透能力,使得支付宝已经从电子商务支付工具过渡到线下支付工具,支付宝正在大举占领线下支付市场。2016年是“双12支付宝全球狂欢节”的第二年,“12月10日―12月12日5折嗨翻3天”的标语,在随处一个街边小店,抑或是丹尼斯等大商超都可以见到。支付宝已不满足于原有的网络支付市场,开始大规模进军实体市场。支付宝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

4.支付宝大力发展社交媒体,让用户间的交易更有“人情味”。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互联网的“娱乐化”趋势日趋显著,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满足自身的各方面需求,互联网的“实用化”趋势也日趋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支付宝通过发展社交媒体,改变了其“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第三方属性,让其变得更丰富、更有趣,也更实用,进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娱乐及实用需求,巩固其市场占有率,并且加强其用户粘性。2015年到2016年两年来,支付宝在发展社交媒体上投入巨资,支付宝钱包的最新版本V.9.9.7,更是进行了大面积的改版,把“记录我的生活”放在了首页中心的位置,还在首页增加了“你可能认识的人”,这些改版让支付宝更加社交化,也更有“人情味”。

二、支付宝在线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支付宝钱包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智能手机中的装机必备,成为中国市场上份额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支付宝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支付宝存在较大的网络安全风险。支付宝自2004年建立开始,12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交易双方的支付提供“信任”服务。但是,支付宝却无法阻止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宝进行欺诈。一些用户对网络支付流程并不熟悉,于是这些诈骗犯利用他们的弱点来骗取验证码,进而骗取钱财。与此同时,支付宝也没能为客户提供绝对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尽管目前支付宝网络支付有安全系统和安全技术的保障,支撑着支付宝的平稳运行,但大体来说仍有不少用户担忧其支付安全问题。这种风险源于计算机内部,如磁盘破损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黑客的入侵、电脑病毒等外部因素。网络支付虚拟化的交易特点使广大用户对其安全产生了怀疑,所以支付宝应该要把安全性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的保证,其他一切就无从谈起。

2.支付宝的理财产品缺乏竞争力。尽管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交易规模稳居第一,但随着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支付宝正受到微信支付等其他支付手段的威胁。支付宝的“余额宝”是人们互联网理财的第一个产品,本来产品粘性是非常强的。但是,2015―2016年度支付宝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和其他长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差强人意,再加上微信推出的“理财通”在收益率和安全性方面都非常具有竞争力,支付宝的理财产品与同类型理财产品相比,竞争力逐渐下降。

3.支付宝的社交化仍缺乏竞争力。支付宝作为中国第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从2004年建立之初,经过12年的发展,其“第三方支付工具”属性已经非常明晰,用户对它的属性认定也已经十分明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社交化,提供基于社交化的个,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大力发展社交媒体的原因。正是基于此,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社交媒体,一经推出,短短2年内,注册用户过2亿。2014年春节,在微信强大的社交基因下,“微信红包”一经推出便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与“微信红包”紧紧“捆绑”的微信支付也得到快速发展。短短一年时间内,便抢占了支付宝的大量市场。支付宝顺势开始大力发展社交化,可收效甚微。支付宝的社交化之路仍然漫长。

三、提高支付宝竞争力的对策

综上所述,支付宝在线支付的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在线支付立法,加大在线支付犯罪的处罚力度。支付宝作为在线支付行业的头老大,应该起到领导示范作用,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国家相关部门一起合作,共同制定有关在线支付的立法规范,让在线支付中存在的欺诈行为无处遁形,让这些利用虚拟空间的隐蔽性和未知性进行欺诈的犯罪分子,能够受到法律的制裁。2016年,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已经在有序开展,《电子商务法》应运而生。《电子商务法》中关于电子商务在线支付问题,也做了明确规定,这也为专门的《在线支付法》奠定了基础。

2.支付宝要优化理财产品,提高其竞争力。“余额宝”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放眼未来,支付宝旗下的蚂蚁金服应该加强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推出更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现在人们手中长期闲置的零钱增多,股市又不稳定,更多投资者期待的是长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因此,支付宝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随存随取的产品上,而应该多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长线投资产品。

3.加大激励措施,推动支付宝的社交化。不得不说,在互联网的社交化方面,腾讯先阿里巴巴一步,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社交化支付工具――微信。微信以社交工具的明确定位进入大众视线,并得到快速发展,“朋友圈”就此盛行。“朋友圈”的人情味儿,使得微信支付迅速发展。支付宝后知后觉,也通过改版推出了社交化的支付宝,有人情味儿的支付宝。可是,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太深入人心,人们很难使用支付工具去聊天和交流感情。相反,微信则先是社交工具,而后才是支付工具,人们更容易接受。既然支付宝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很难改变,但互联网社交化又是比较趋势,支付宝能做的就是加大激励措施,强力推动支付宝的社交化。比如,请一些名人在支付宝上建立公众号,通过示范效应来带动支付宝的社交化;也可以通过建立购物群,折扣分享群等方式,来带动支付宝的社交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支付宝在线支付拥有着用户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支付方便快捷等众多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作为网上支付所存在的风险,相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完善支付宝支付平台的安全性,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 虞洁颖.支付宝网络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5(11)

[2] 吴坤阳.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D].安徽大学,2015

[3] 张道升,谢乾坤.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发展现状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6

[4] 夏冉,付舒涵.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

[5] 施萍萍.支付宝快捷支付:一把双刃剑[J].中国外资,2016

[6] 林M之,徐箫.支付宝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以大学生使用情况为例[J].现代商业,2015

[7] 姜海强.支付宝的市场竞争状况调查分析[J].河北企业,2016(3)

[8] 黄婷.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对垒[J].经贸实践,2015(9)

篇5

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媒体将虚拟的网络社会变成为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增强了网络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新近热起来的微博以“关注”来构建群体,轻博客则通过标识标签来实现发现、互动和再发现,表现出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及对网络低俗内容的自觉抵制。

创新的社会交往模式

新媒体造成时空观念的扩展。现在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身体缺位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因为新媒体可以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也可以让处于相同空间的人分离在不同的场景中。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

新媒体造成网络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现实社会开始重视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

新媒体造成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络交往很大程度是一种陌生人的交往,社会交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人们因为陌生产生的距离感,可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因为不确定性而掩饰更多。网络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主体表现出多重人格,可能出现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因而,如何取得互信,是新媒体带来的对社会交往模式的挑战。

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得以形成,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

新媒体造成话语力的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以往将“power of discourse”翻译为“话语权”,应该翻译为话语力,这里“力”不是权力,而是力量。借助新媒体表达渠道的扩展,社会话语力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此外,大量的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信息的获取几乎与传统大众媒体无缘。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通过协同创作,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汇聚个体的力量,发挥网络的自净化功能。

新社交模式给人们提出新的问题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新媒体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冲击,人的记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信息渠道的扩展当然是好事,但众声喧哗中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是表达,成为新的挑战。同时,信息渠道的急遽扩展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多元和质量的提高,否则冗杂、无效的信息若充斥传输渠道,反而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质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的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常见的风格,也是内容,解构着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过,人创造的传播技术,也可能反过来控制了人,这便是黑格尔提到的“异化”现象。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社交模式的未来发展

篇6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我参与社交媒体行业的这些年里,听到了很多有关社交媒体的误解和深化,以下就是我所列出的有关社交媒体的5大误区:

误区1:社交媒体只适合某些品牌

经常会有人问我:社交媒体是否只适合网络服务或是那些比较酷的产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内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并以有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社交媒体就适合所有的品牌。当然,为苹果制定推广计划肯定要比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更加令人兴奋。但是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博客推广方法,这两个品牌都将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轰动效应、流量、用户忠诚度以及收入。

事实上,较为“乏味”的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推广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推广后,这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相对炫酷的产品反而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刚刚被软件公司Intuit以1.7亿美元收购的个人理财网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虽然并非最有趣的创业公司,但是却利用社交网络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它利用社交网络来为自己的品牌营造声势,并通过博客为用户提供许多小贴士和有趣的内容。此举也吸引了许多用户和博客读者自愿推广Mint的品牌。

误区2: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得流量

社交媒体营销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旦一个品牌进入到Facebook或MySpace这样的社交网络中,就必须要花费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区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散发垃圾信息,就必须通过会话式的推广与用户打成一片。会话式营销的关键在于与社区交流信息,加强对用户偏好的了解,先听后说,而且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做出反应。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一个Facebook页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吸引数万用户访问其网站。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推广的品牌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的流量在稳步提升,原因在于,随着粉丝数量、相关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该品牌在社交网络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渐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网上的曝光率有许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网站上为用户创建强大的社交激励措施,以此鼓励用户为品牌做推广,从而加强品牌的公众认同度。但在吸引数以万计的用户访问自己的网站之前,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1)忠诚度颇高的网络社区;2)一个强大的刺激系统以增强品牌认同。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以我的经验来看,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效果。

误区3:使用社交媒体会丧失企业对品牌形象的控制

企业的高管经常会认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页面,员工就无法对局面加以控制,从而出现许多对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业的高管尤其担心这种情况。如今,不光会有喜欢某品牌的人发表的正面信息,还会有很多讨厌该品牌的人发表负面信息。实际上,建立Facebook页面本身并不会改变这种现状。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成为这种交流中的一员?如果参与到社交网络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户的反馈,而且愿意倾听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来举一个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时间,我的博客无法上传内容,我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在Twitter中写道:“Network Solutions太烂了。”并且在其中标记了“@Shashib”,此人负责处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体的推广。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并帮助我解决问题,并承诺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随后会与我取得联系。又过了一会儿,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来的电话,而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我便会永远成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实用户。

企业可以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实现实时客服,这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Zappos和戴尔等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业不应当害怕与用户在线进行真诚而透明的交流,反而应当害怕忽视了用户的抱怨,没有在事情恶化之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误区4: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社交网络只能流行一时。我会对这些人说:由于人类渴望与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体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数字化革命。只要我们是人类,就无法摒弃这种交流的欲望。说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就好比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时。以下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改变观念:

1)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会访问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增速是互联网访问时间增速的3倍。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在互联网访问时间中的占比约为10%。

2)访问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目前第四热门的网上活动,甚至领先于电子邮件。

误区5:使用社交媒体无需专业人士

篇7

中国拥有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国内人群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目前是:18~34岁的人群平均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为每天3.8小时,35~49岁为3小时。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18~34岁的用户媒体在社交网站上花费6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女性用户平均媒体比男性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多花费40%的时间,分别为3.6小时和2.6小时。企业主比那些非企业主多花大约50%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分别是4.4小时和3小时。这样的投入时间无疑值得商家投入精力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户进行多方位的营销渗透。

社交媒体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据调查,91%的人会因为在线体验而去实体店面,这是一个很直观且合理的数字。其实,商家可以把自己当作消费者,考虑一下自己的购买决策会依靠什么作为支持?大部分人很可能会先花一段时间去搜寻调查有兴趣的产品/服务,看看评测的好坏、价钱的高低、产品的保固服务等,而现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搜寻。据调查78%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然而相对这个数据,更振奋人心的是另一个数据――81%的消费者认为,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这两组数字非常接近,代表品牌提供的内容几乎跟朋友的一样重要!因为如今的消费者对传统广告的信任度已经逐渐下降,超过75%的消费者不认为传统广告是以事实为导向的。所以,要想引起更多关注,在搜索引擎、网站、社交媒体等,任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必须做好适当的内容、动线安排、保证在整个购买决策过程中,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打动他们并使其做出有利的购买决策。同时,确保你的网站与社交媒体有足够且经常更新的信息,能让现有和潜在消费者找到并阅读。如果找不到他们想要找的相关内容,那你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作购买决策的有利时间点。

社交媒体营销之所以号称“病毒式营销”,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具备病毒式的扩散特征,特别是在微博和微信用户之间。但目前国内的美业方面在社交媒体广告还没有出现特别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的。但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Facebook上的Sephora美容活动:针对网络的许多美容达人,Sephora就把他们的美容激情带到社交网络上来了。Sephora在Facebook上开展了一个“15天的美丽刺激”活动,活动奖品包括一辆和Gucci合作的Fiat汽车、到巴黎Make Up For Ever Academy化妆学院的四人行旅行,以及5000美元的丝芙兰购物券。这些诱人的奖品驱使大量的Facebook粉丝对指甲油、眼影和精华液开始关注,最后Sephora在Facebook的粉丝上涨到350万,同时刺激Twitter上52万的转发和3万个Pin。现在Sephora在同行里已经拥有最大的听众基础了。

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

一个成功的病毒式营销在传播内容的时候并没有通用法则,但不管是视频、图片、社交媒体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毕竟,一个有内容、有魅力、有情感共鸣的内容摊开在互联网上,用户想不分享都不行!目前国内美业的社交媒体营销一直未见特别成功的案例,这应该是操作时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必须活跃在每个社交网络上

任何公司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重点的对两个以下的社交媒体先进行重点渗透。目前社交媒体非常多,每个社交平台的受众都不同,只有先去研究和了解每个社交网络上的主要受众的构成,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将哪里作为突破口。

误区二:不再需要电子邮件

社交媒体并没有消灭Email,却为Email的壮大附加了一条更加完善的渠道。要知道,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第一步通常是提供Email地址,有时候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和通过Email是一样的。这点其他类型网站也是一样,Email是网络营销的基础,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客户不要在接收邮件的时候过滤掉我们的邮件,这当然必须在内容上多加研究。

误区三:在微博上包含流行词语标签会得到更多曝光

事实上,比较常用的标签,例如营销,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想达到传播的效果,就要认真挑选标签来组织内容。现在的微博还包括话题、圈子等类似于标签的功能,也可以在营销时合理利用,特别是话题,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容易引起高度关注。

误区四:你的内容和你所在的站点越多越好

在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内容有价值与否。水分过多的内容,只会让重视你的读者感到讨厌。在保证更新率的前提下,丰富内容才是合格的营销。

误区五: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个工具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上自动内容

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很难引起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偏好不同类型的内容和频率,例如长文章在人人网、朋友网等平台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误区六:可以将你的社交媒体外包出去

现在的主流方式是请专门的代运营公司负责社交媒体的宣传,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感觉自己来做网络营销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收获也未必比外包大。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实际上,这种形式常常造成浪费成本和机会。社会媒体是你与你的听众沟通的桥梁,意味着它不仅需要你的声音,同时你贡献的内容必须是你对所在行业的专业化解读,外行并不能轻易驾驭。

误区七:不让你的社交媒体变得个人化

社交媒体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分享个性化内容,人们不会因为配色和标志而关注网页,他们喜欢的是网页上所传达的个性。所以,只有将企业的社交媒体形象变得个人化个性化,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当然,这点大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注重“小而美”的店铺也是有个性化成功案例的。

误区八:对负面评论不回复

如果忽视你微博下面的负面评论,可能会导致舆论的失控。在收到负面评论时,要以坦诚的态度告诉大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而即时的反应,有可能把愤怒的滋事者转变为欣赏你危机处理能力的粉丝。

误区九:回复每一条负面评论

篇8

陈韬文:传播学范式的转移——对数字化和全球化影响的反省

西方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信道由信源编码、受者解码、受者反馈再到信源编码的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而在数字化媒体深入发展的当下,传播的过程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第一,信源和受众的边界趋向模糊。传者既是受者,受者也是传者。第二,信源和受众之间的反馈加快,从延时到及时,速度越来越快。第三,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渠道不断混合、日益丰富。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以及传播模式并未发生改变。传播过程的变化不是传播过程的改变,而是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不是产生了新的传播的要素,而是改变了信源、渠道、受众、反馈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在人际传播层面还是组织传播层面,不论是在社会、国家传播层面还是全球传播层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新媒体影响下全球传播中权力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去中心化不断增强;第二,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在文化帝国主义影响下,文化有单一化趋向,但是文化的混杂性则是更主要的方面;第三,国界依然存在,然而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刘冰:人即传媒——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平台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现状,SNS社交网站将互联网平等性发挥到极致,通过对传统媒体、Web2.0和SNS的对比可知,Web2.0时代,把关人作用减弱,传播门槛降低,传授关系颠覆,草根阶层获得更充分的传播能力,同时信息过滤机制缺失,造成互联网信息过载,而到了SNS社交因素融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过滤机制,也就是以用户的社交网络为基础筛选信息。由于SNS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社交化”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并融入到各种互联网应用中。SNS的出现使“六度分割”理论出现了变化,互联网的出现正史无前例地破除物理距离,随着Facebook的出现,用户之间的平均距离缩短到4.74人,而在一些地方甚至更低。

微博是网络新媒体特性的极致发展,微博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碎片化,碎片内容使写作门槛进一步降低,碎片时间和微博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等特点,降低了微博的阅读门槛;二是互动性强,具有评论、转发、群主等多种功能;三是轻便、简单,它的形式简单,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例如姚晨的微博就说明了单个微博名人的传播力可以媲美传统媒体。

张国良:多种声音,两个世界——中国舆论生态观察

为了了解媒介现实与受众现实之间的关联,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对媒介议题、媒介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媒介素养”为主题,面向一般大众,以上海市民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具体了解三个问题:第一,媒体使用与媒体素养情况;第二,对新媒体的认知、评价与感受;第三,新媒体使用对媒体素养的影响。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把样本分为两组,一组为基本学历组,另一组为较高学历组。首先,对他们实施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紧接着再通过小组访谈,进行定性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媒体显著改变了受访者的媒体使用习惯与生活形态,他们已离不开网络。第二,虽然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传统媒体,但他们仍对传统媒体中的电视较为信赖。第三,在新闻渠道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年龄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电视新闻,而年龄较小的男性更多阅读网络新闻。第四,在媒体素养方面,新媒体使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识面更宽广,但依然存在刻板现象、将新闻等同于现实、对媒体参与不够、相信权威等问题。第五,在新媒体感受与评价方面,受访者对新媒体的评价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第六,总体而言,新媒体带给人们更便利的生活、更丰富的信息,并提供个人对大众发声的渠道,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基本媒体素养,较高学历组的媒体素养分数总体高于基本学历组,但并不显著,也许,新媒体使用有助于缩减教育程度造成的差距。

孟波:社交媒体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受众对于微博存在十大质疑,包括谣言、负面情绪、碎片化、认证身份虚假、盈利模式、粘性不足、管理过分严格、社交性差、用户关系薄弱、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等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将受众对于微博的质疑一一消解。新媒体对时效性和空间性的追求已经进入了全时性和全域性的阶段,同时,由于许多突发事件都是由网友最先报道,新媒体也显示出全速传播的特点。此外,新媒体由于其视听一体的优势成为全媒体和全渠道的代名词。最后,在受众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也已经形成全互动、去中心化、去议程设置化的传播,受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商业网站的发展完全是在商业体制下进行的,并且具有敏感、快捷的特点。同时,对于时下微博运营中的种种问题,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为错误找原因,让未来的新媒体向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呈现新媒体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话题二:新媒体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胡彬:天涯——无处不在的相逢

天涯社区网站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健康、有社会价值、又有一定商业价值的网络社交平台。当前,网络媒体在反腐倡廉、提高言论自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带来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社区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防止社会混乱,但是光靠自净功能无法完全避免网络的混乱和负面效应,必须要有相应的合理的网络管制措施才能使其回归理性。

韩国率先实行的网络实名制只是一种尝试,还没有绝对成功。网络实名对流量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天涯自从推出所有新注册用户必须通过手机认证的举措后,使得流量由原先的7万~8万下降到5万~6万。但是,秩序比流量更加重要。

童兵:关于当前新闻宣传若干问题的六个思考

篇9

很多批评人士认为,企业一窝蜂地在社交媒体上烧钱不过是在填一个无底洞。不过我认为,这些矛盾的数字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社交网络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企业也正不遗余力地跟上。虽然企业正在通过社交网络接触更多受众,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处,但持续变迁的社交媒体图景使得获得持续的成果,以及衡量这些成果,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5年,社交媒体变革的步伐注定会进一步加快,但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与以往存在一个重大差异:主流社交媒体为了生钱,正在想方设法使企业能更轻松、同时更富有成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同时,随着各种工具的不断涌现,追踪社交媒体支出的成效,甚至衡量每一条微博的收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简言之,2015年是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成效更容易显现,也更不容易被忽视的一年。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水晶球”,看看明年的社交网络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在Facebook上搞营销将花费企业更多的钱

你们公司的Facebook主页已经有了几千个粉丝,所以这意味着每次你更新内容的时候,都会有几千人看到,对不对?错!在Facebook专用算法的限制下,每条营销内容大概只会接触到一个品牌16%的粉丝。不过奥美公关公司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左右,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该报告的作者马修曼森认为:“Facebook等于是说,可能有一天,营销内容的‘自然触及人数’可能达到零。”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用户的消息流中,涌入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每条营销内容被看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Facebook还在鼓励企业使用它的付费社交广告,它所触及到的用户要比企业的普通内容多得多。这些所谓的“原生广告”就像普通的Facebook消息一样,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消息流中,而不是像传统的横幅广告一样显示在网页边缘。

这对2015年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想在Facebook上做好“微营销”,企业可能要在付费社交广告上砸双份的钱。与此同时,企业还会把鸡蛋往其它的篮子里放几个,比如Twitter、Instagram甚至是中国的微信等等。这种广撒网的方法虽然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不利,但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触及不同人口群体的好办法。

如果“微营销”真能促进销量,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工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有几千个数丝,或者在Instagram上收集几万个“赞”来秀一下虚荣心,的确不是很难的事。但它们如何转变成销量和收入?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被规避掉了,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砸了那么多钱,只是基于“曝光度”和“注意力份额”等空泛的术语。

但是这种情况也正在迅速改变。很多新工具正在涌现,它们给社交媒体营销流程带来的精确性,就犹如上一代衡量工具之于网络销售流程。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经能够指出哪家社交媒体最能吸引流量和点击率(比如我们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并且会记住你正在发送哪类内容(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以及你的目标群体是谁。这些应用可以自动规划消息的发送时间,使它们在一天中最佳的时间发送出去。同时它们不仅可以报告有多少人阅读了你发送的内容,还可以反馈这些读者的相对影响力。

将这些工具与GoogleAnalytics和Nimble等社交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它可以记录客户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结合在一起,企业就有可能追踪到,所有这些“微营销”的内容如何转变为企业网站的访问量,甚至可以追踪到有多少人联系销售人员,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渠道购买。最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一条特定的微博可以产生多少实际的销量,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

社交网络将与商业联系得更紧密

今年11月,Snapchat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Snapcash的产品,由此成为北美第一家允许用户通过消息向其他用户转账的主流社交网络。该服务使用的是借记卡信息,而且至少目前为止还是免费的。一旦它存储了你的信息,你就无需再次输入,只需要在手机上点点划划,就可以把钱轻松地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

随着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其他社交网络可能很快也会如法炮制。事实上,今年10月的黑客事件显示,Facebook已经悄悄地在其备受欢迎的Messenger应用程序上嵌入了一个隐藏的支付功能。如果该公司将其激活,该应用的5亿用户就能互相转账了。

不过,这种点对点支付还只是一个开始。预测这种功能即将向商家付款开放,并不需要很大的直觉跳跃。这反过来将为社交媒体潜入电子商务世界铺平道路。打个比方,零售商可以以推文或微博的方式发送特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两下就完成了整个网购流程。实际上这种社交媒体与电商的“合体”已经发生了——目前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对“购买”键进行beta测试。

另外,对于商家来说,通过社交媒体接受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转账,比接受信用卡支付更有诱惑力,因为信用卡支付每笔都要收取2%至4%的手续费。随着社交网络开始参与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用不了几年,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有可能会推出比传统的信用卡体系更廉价易用的交易系统。

客户服务:社交媒体与手机齐上阵

航空、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许多其他行业都表示,把客户服务搬上社交媒体后,给他们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消费者的满意度之所以会增加,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客服体验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比“800服务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对话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因此有合理的理由发牢骚的顾客往往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同时企业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很快在社交网络上得到认可。

但这些好处也可能成为负担。很多客户信息非常敏感,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另外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在140个单词的微博里完全解决。当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想把不体面的事情公诸于世。不过,一些新的产品正在整合电话服务和社交媒体服务的长处,同时还能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明年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新功能,就是所谓的“推文回电”链接。比如一个顾客通过Twitter反映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家公司就可以发送一条单独的链接。点开该链接,用户会得到一个单独的电话号码,可以直接联系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某一位服务代表。一旦通话结束,该号码就会失效。

通过这种办法,用户既能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快捷的响应时间,又能享受到传统电话服务的隐私与全面性。另外企业可以继续提供独立的电话服务,以解决那些通过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无法有效解决的特定问题。

最大的社交媒体创新或从“后门”而来

云计算改变了软件和技术(包括社交媒体)进入企业的方式。过去一切都是IT总监说了算,但是现在,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在积极寻找能让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应用和服务。很多应用使用的免费增值模式使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一些应用或服务的基本版,也使用户能更容易地试用新产品。这些云工具一般更加直观也更易用,就像Facebook和其他消费型应用一样(这种趋势又被叫做IT的“消费化”)。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用户隐私第三方问责

1第三方机构对大数据用户隐私保护的必要性

大数据自2012年诞生以来,呈现出海量、非结构化、增值性、速度快、多元类型等特点。作为一种数据集合,大数据通过使用特定的数据分析工具加工处理能够实现数据内在的价值性。因此,大数据对社会机构的价值不言而喻,尤其是商业组织对用户和消费者海量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为其营销、管理和市场运营提供基于事实数据的策略指导。正因如此,也吸引了一些不法商户或非法信息使用者不经用户授权或同意泄露个体隐私数据从中获取利益。大数据对用户隐私的揭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数据隐私除了基础的身份信息以外,对用户的空间变换、个性、消费观念、价值观、行为习惯等都有覆盖,甚至能够非常清晰、高概率地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行为及自主决策的各种可能性,对人产生全方位的监控,使得每个人的隐私在大数据技术之下变得完全公开透明,逐渐使人丧失个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1]。用户数据或隐私信息可能因为个人信息过度曝光(如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服务方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如防火墙技术落后等)、服务方主动泄露(将用户数据卖给第三方)、非法使用者主动窃取等原因造成用户隐私被侵权的情况,但用户、服务方、非法使用者到底谁应承担隐私泄露的责任,如何进行责任分配,目前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情况。虽然业界和学界就技术和法律保护提出了一定的解决途径,但用户隐私不仅仅是技术和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信任问题。这种信任可以优化组合非人格化和人格化信任,从认知性、情感性和制度性信任三个方面与用户建立隐私保护的信任机制[2]。RobertWeller提出“制度性信任”(institutionaltrust),它并非指涉及社会或者国家体制的制度,而是指具体的、专门对付不诚信者所建立的制度,也就是“信用”(credit)制度[3]。在大数据面前,个体用户是渺小的、非专业的,用一己之力去抗衡交错纵横的大数据平台网络无疑是以卵击石,大数据隐私数据流转过程中的构成要素有:用户、服务方、非法使用者和政府等第三方监管机构。用户能力有限,服务方和非法使用者又受制于利益驱动,难以从用户角度保护其隐私,那么只有政府等第三方监管机构能够承担起保护大数据隐私的责任和使命。第三方机构能够以第三方身份客观地保护法律关系中的用户和服务方法律主体的相应权利,并重点监督服务主体应该承担的义务。

2第三方问责制度构成

大数据发展客观上是技术的进步,借助并行处理、海量存储、数据挖掘、云计算、数据库、机器学习等工具,能够对商业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进行精细分析与加工,发现隐藏在分散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除了用户客观的人口数据以外,会涉及更深入的认知、情感、态度、偏好、心理等,这对市场预估、用户学习、精准营销、互动广告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海量数据面前,似乎一个用户的隐私是微不足道的,大数据成为服务方泄露用户隐私的借口和盾牌。用户也因为在多个网络平台获取服务,难以清楚地记得在哪个平台留下了何种信息,更难以分辨到底是哪个服务方泄露了他的信息。甚至,某些服务方认为用户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过度地泄露了个人隐私,即用户自己泄露的隐私数据就可以不需授权或同意而直接使用。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地点、状态、心理态度等,主要是满足与朋友之间的社交需求,加深自我形象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将自己曝光在商业意图的空间中,因此,个人数据过度曝光不代表数据随意使用,任何机构或组织对个人信息挖掘同样需要授权使用。用户个人技术和法律的非专业性与服务方的商业利益驱动性,决定了二者都难以成为管理用户隐私数据的主体,在数据溯源和保护技术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独立于用户和服务方的第三方监督体系。第三方监督机构必须在政府相关部分进行资质认可,得到合法的市场准入资格,并开展相应的数据监管和保护用户隐私行为。

2.1登记备案制度

登记备案制度是第三方机构工作的基础和第一个环节,即作为提供数据服务的主体需要在国家指定或具有市场资质的第三方问责机构处进行登记备案,明确服务主体的名称与地址、LOGO或标识、服务对象或服务范围、提供数据类型和描述,并出具相关的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数据来源购买或共享签署的协议、服务器购买或租用协议、数据安全防范的技术和模式等。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服务主体,则没有收集、交互和传播数据权利的市场准入资格,一旦实施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第三方问责机构要根据服务方提供的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并就不同类型的数据服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对常见的隐私侵权现象或变异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防范措施,包括普通用户如何进行识别等。

2.2数据监管制度

数据监管制度是第三方问责机构对服务主体的数据流动过程进行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可随时发现不正常的数据预警和异常波动,旨在发现用户隐私被侵权的苗头,提前对侵权行为进行制止;隐私侵权进行中及时进行中断和制止;侵权发生后为用户进行维权。监管过程中有各种相关数据流动的痕迹与记录,能够为侵权行为提供法律证据和责任分配依据。第三方问责机构可由政府内部涵盖信息技术、法务有关的机构联合办公,待时机成熟后可成立专门的大数据用户隐私保护部门,或者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与管理下,鼓励成立市场第三方问责机构。该机构必须具备相关的硬件、软件和技术支持,并配备熟练掌握相关领域侵权行为的技术复合型人力资源。复合型表现在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包括数据分析、法律、信息管理等学科的集成;对数据安全的管理与保护的复合性,既包括传输端安全、数据安全,还包括数据传输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侵权的隐患,监管人员需要对不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控;数据监管的方法是复合型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的。

2.3公开曝光与举报制度

公开曝光是指某些服务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主观上故意泄露用户隐私数据导致侵权行为发生。根据侵权的破坏力和发生频率设定曝光标准,如发生频率在3次以上,造成用户名誉严重受损,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侵权行为在行业平台、公共平台或政府平台上予以曝光,在不涉及商业机密和用户隐私再次曝光的前提下将侵权的细节进行披露,包括侵权主体、范围、内容、处理结果等。举报制度是指设置用户或其他组织检举服务主体的用户隐私侵权行为的通道,第三方问责机构应配备专门人员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如果一经查实,则通报被检举的服务主体,并及时给予用户反馈结果。尤其在社交媒体比较盛行的今天,透明社会更需要对媒体暴力、“媒体绑架”、诽谤等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德国于2018年初制定了《社交媒体管理法》,要求社交媒体平台清理涉及诽谤、诋毁、新纳粹和暴力煽动内容,否则将面临最高达5000万欧元的罚款。此外,社交媒体企业还需每半年报告,公示用户举报数量及其处理情况[4]。公开曝光与举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从上到下的管理、从下到上的社会监督两条渠道对数据服务主体进行规范与约束。一方面增加了失信服务主体的市场行为成本,损害企业的商业利益,反向激励服务主体主动改善服务和注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也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形成主动监督、主动自我管理、主动防范的行为自觉。

2.4奖惩制度

对服务主体进行适度的奖励和严厉的惩罚会激励行为主体向有利方面发展,同时对社会监督主体进行适度的奖励也会促进社会环境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氛围的形成。奖励制度主要针对服务主体和监督主体,对于积极保护用户数据的企业典范予以信息公开,并由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予以表彰,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数据行业的良好风尚。目前,针对用户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政府或第三方问责机构应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培育和传播活动,对及时、有效的用户监督进行奖励,树立社会标杆,为用户个体自觉进行隐私保护和监督服务企业提供一定的依据。惩罚制度主要针对服务企业,除了必要的行政处罚(如禁止某些数据服务等)和经济处罚(没收因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牟取的非法利润,并处几倍的罚款)以外,基于用户对服务主体的评价、第三方问责机构对服务主体的安全认证和用户评价信息的真实性等因素,建立数据/信息服务行业的黑名单制度和诚信系统[5],对于多次或习惯性存在用户侵权行为的服务主体会将进入行业黑名单,并持续存在三年,任何个人都可以公开登录进行查询。即将企业名誉、声誉和利润联系起来,服务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直接带来用户流失、业务量减少、利润下降,反向激励企业关注自身的技术安全设施,主动保护用户隐私数据。

3实施第三方问责制度的社会环境

3.1培养用户自身信息管理的自觉性和隐私维权意识

几乎和大数据同时产生的微信,截止到2017年9月,平均每天登录微信的用户超过9亿,朋友圈发表视频超过6800万次,社交媒体成为用户生活的习惯动作和必需品,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充斥在数据海洋中,惯性行为让用户逐渐丧失了管理个人信息的警觉性和本该具有的保护意识,逐渐从主动消费社交媒体过渡到被动地消费社交媒体。Facebook的权威人士KatieHarbath指出:“被动地”消费社交媒体可能对心理健康有害[6]。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有:个人给予APP过多权限;个人无意识过多暴露个人或相关人员的信息;密码过于简单导致非法分子窃取;社交媒体平台数据库遭受黑客攻击致使信息泄露;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个人信息等[7]。基于个体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建议第三方问责机构主动介入数据交易过程,将安全使用大数据的法律法规以简单清晰的方式传达给用户,对于常见的侵权方式或以视频方式、或以文字方式、或以游戏方式让用户充分了解,不断培养用户的安全常识和法律维权意识。如仔细阅读相关服务方的注册或同意条款,对于不明确的专业术语平台应提供帮助和说明,或者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在线咨询,明确个人和服务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避免因不了解将用户的主动权交到服务方手里。对于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等安全设置要避免常见组合方式,如身份证号码、个人或家人的生日日期、手机或固定电话号码等,建议使用数字、字母和符号的组合,且长度最好在12位以上;同时,也要培养用户理性消费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偏好,表达与彰显自我形象的途径不是没有任何底线的曝光、再曝光,相反过度的曝光反倒容易造成低品位的个人形象。

3.2科学对待大数据的社会氛围

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神秘的,它只是人们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产物和为人类所使用的工具,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如果我们成为它的奴役,则不要它也罢。因此,不论是国家、商业和非营利组织乃至个人都需要理性对待大数据,理性消费大数据,不能过大夸张大数据的作用,也不能对大数据引发的社会变革视而不见;不能过分地追捧,也不能避而远之;不能嗤之以鼻地高高在上,也不能俯首称臣地被其奴役,既要尊重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充分利用其先进性改善个人品质;既要看到大数据可能存在的隐患,又要将大数据的利益最大化;在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接受对象负责;既要利用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要有理、有度、有底线地公开、交流与传播;不实、虚假、侮辱的信息和数据不仅对个人存在隐患,同时对社会乃至国家都存在风险,应具备必要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

3.3规范数据服务行业的诚信体系

用户隐私侵权发生主体多在服务方或非法使用方,不论出于点击、关注、收藏等原因,其根本驱动力仍在于利益价值,商业组织追逐利润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他们通过非法实现利润,那么这就需要法律、技术和经济的共同杠杆去平衡商业主体的利益问题。固然,我们希望在企业主体诚信价值观的基础上协同利用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三方机构的技术举证、行政主管或行业协会的经济奖惩共同构建服务方的诚信体系。如果将侵权、泄露等行为上升到行业、政府失信行为,其损失总和大于因侵权获得的利益总和,那么企业就会衡量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净利润,作出合理的决策。

注释

[1]李雨明,聂圣歌,西楠.大数据隐私侵权界定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5-10.

[2]赵付春.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和信任构建[J].探索与争鸣,2017(12):97-100.

[3]范可.社会信任与制度信任[N].新华日报.2016-12-09.

[4]社交媒体整改,要斩断背后的商业利益链[EB/OL].[2018-04-31].

[5]朱光,杨嘉韵,丰米宁,陈叶.问责情境下的大数据隐私溯源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3):60,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