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资源优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享资源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形成了以游览为目的,以旅行为手段,很好地将旅行和游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项活动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旅游活动涵盖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旅游媒体(其中主要的是旅行社、交通及饭店)。该三个要素紧密联系,鱼水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旅游整体。按照旅游活动的目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休闲度假旅游、探亲访友和商务、公务旅游三个类型。休闲度假旅游主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体育旅游和保健旅游等五种形式;商务公务旅游主要包括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奖励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六种形式。按照地理范围和国界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种类型。按照旅游活动的空间距离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划分为短程旅游、中程旅游和近程旅游三种类型,也可以称为长程旅游、中程旅游和短程旅游。按照惯例,旅行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的旅游活动为远程旅游;旅行距离在240千米之内的旅游活动为近程旅游;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程旅游活动。按照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
旅游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国际间各个领域间的交流,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发展,以实现全球共赢;二是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国内市场;三是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稳定;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五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六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和必备前提,它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观念认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现代观念认为,旅游资源还应包括人才、信息、智力、资金,等等。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和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经济结构的功能和属性。旅游资源有着它独特的品位、特点、分类和规模。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对象物或客体,与旅游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其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旅游资源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是能够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吸引力表现为旅游者是否对其感兴趣,是否有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就越具有开发价值,越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优美的环境,就为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和效益,我国要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妥善保护好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丰裕仅仅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资源优势,但还不是社会财富。要真正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且形成社会财富,就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从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经济的发展。世界联合国会议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对旅游、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等做了专门论述。《世界旅游马尼拉宣言》、《海牙宣言》、《世界旅游》、《国际旅游准则》、《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等,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何谓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所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类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合理规划和开发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旅游业管理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动了人员、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跨国界流动,对旅游经济客源地和目的地均有较大的经济影响。
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是旅游经济影响所研究的重点,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包括:第一,增加就业机会;第二,带动相关产业;第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发散性产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石培华的研究表明:2002年核心旅游业直接就业规模达到800万人,综合就业达到4,400多万人,占社会全部就业的5.1%。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对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密切产业就业贡献分别为35%、24%、26%和19%以上。针对不同行业就业增长的比较,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现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中,一般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而旅游消费则属于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为了减少或消除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就会主动外出旅游。或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山水风光;或了解异地风土人情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或探亲访友以追怀故旧;或休闲度假以增进身心健康等等,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人们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旅游消费的支出。
现代旅游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高层次享受。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作为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活动体现出一种社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特质,从而创造出一种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新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消费过程,通过旅游活动可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民风、民俗进行认识和鉴赏,从而不仅是一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审美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增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团结。
交往沟通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无交往就不能结成人群,无交往就不能称其为社会,无交往就没有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当今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通的社会,社会交往活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理解,从而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而且通过对自然界优美环境的感受和多姿多彩的旅游消闲活动,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沟通了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很好地调动了人们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自然、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其他交往形式不能达到的积极效果。
现代旅游虽然不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就其整个活动过程,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因为任何旅游者要想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达到旅游目的,并满足旅游需求,都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这样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之发生一定的交换行为,从而产生一系列经济活动。因此,现代旅游已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文化活动,而是建立在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把多种要素集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尤其是随着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业的产生和迅猛发展,现代旅游就逐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目的、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是一种商品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旅游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我需求的活动,一般不涉及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而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因而必然要产生经济活动中的供需双方和交换的对象。一方面只有当市场存在着旅游经济活动的需求主体――旅游者时,才可能产生大量的旅游需求。而旅游需求的规模数量、消费水平、旅游目的、旅游内容等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而且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当市场上存在着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旅游经营时,才有可能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因此,旅游经营者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产品的经营者,是保证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促进旅游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现代旅游经济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性产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综合经济效益之高,产业带动力之强,吸收劳动力就业之多及其发展的光明前景,促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伴随着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范围的全球性扩展,使旅游业不仅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而且成为第三产业中的带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产业范围非常广泛。旅游服务业本身涵盖12个第三产业行业,还有23个行业与旅游服务间接相关。与旅游服务业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共有35个。据测算,在国外,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5美元;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3.12美元,使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美元,利用外资金额增加5.9美元。大力发展旅游业最明显的经济作用之一是可以增加旅游接待地的财富或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和促进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研究中众多学者们用各种指标测度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例如,在鲁继通关于广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旅游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三个方面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工期;资源;项目工期资源优化;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2006-02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YAO Fang-f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266510, China)
Abstract: Resource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time and resource can more coordinating through it. In this paper, we mostly research two methods of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and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Key words: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research;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项目计划中对多个任务,如何安排它们的执行顺序并给出各个任务的开始执行时间的问题被称为项目进度问题。项目进度问题在运筹学上基本属于组合优化类问题。其中的活动和资源都是抽象的概念。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中,仅满足于编制出项目进度计划,并以此来进行资源调配和工期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与资源,力求达到资源消耗合理和经济效益最佳这一目的,这就是进度计划的优化[1]。
进度计划的优化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按某一目标,通过不断改进进度计划寻求满意的方案。进度计划的优化目标按计划任务的需要和条件来选定,一般情况下有工期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2]。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的统称。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所需的资源量基本上是不变的,不可能通过资源优化将其减少,工期资源优化就是通过改变计划中的各工序的开始时间,使资源按时间分布符合优化的目标。
1 项目工期资源优化方式
工期资源的优化可以归结为两类问题。一类是在工期固定的条件下,寻求资源使用均衡问题;另一类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寻求工期最短的问题。无论哪一类问题,其优化的途径就是:
1) 利用时差,推迟某些工序的开始时间;
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变某些工序的作业时间或使某些工序在资源紧张的时间阶段内暂时中断,以减少资源使用的不均衡。
1.1 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
资源平衡优化是项目管理中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此问题对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资源平衡[3]是改变项目对资源需求状况的有效方法,由于项目的某项任务总是可以在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确定的范围内开始,所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可以达到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降低项目成本的支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4]的优化过程就是在工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工程进度计划,使项目资源需要量尽可能均衡的过程,也就是在整个工程工期内不出现过高的高峰和过低的低谷,力求使各个时间段上的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减少资源需求的波动范围,从而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减少大量的项目成本。
关于多资源均衡优化问题,从理论上说,是一种组合优化问题。目前,对这类优化问题的求解主要有两类方法[5],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启发式算法。解析法是渴求问题理论上的最优解,如动态规划的时点分解法、策略空间迭代法阁等。但解析法只适用于小型的、单资源的进度计划,对于大型进度计划,尤其是工序、资源约束条件(如资源为变数、资源的延期等)比较复杂的进度计划,由于进度计划本身的复杂性或碍于维数灾等原因,在理论上还难以构造出理想的数学模型,因而,在实际中解析法的运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启发式算法[6]是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推理以及试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算法。用启发式算法一般只注重寻找问题的满意解,而不去追求最优解。启发式算法是通过多次迭代实现的,需要事先确定出启发式规则,然后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满足问题要求的可行解,如果这一可行解已经是满足结束条件的满意解的话,则迭代过程结束;如果这一可行解还不是满意解的话,则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另一个可行解,并进行下一次的迭代,直到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满意解为止。在整个迭代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必要时可以修改原来拟定的不合适的策略,建立新的启发式规则。
1.2 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
资源有限情况下项目进度问题[7]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和优化目标两个方面。对求解资源有限、工期最短这一问题的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 利用数学规划方法解决这类优化调度问题,求得最优解;
2) 利用启发式方法来得到满足条件的最优解;
3) 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在进行最优解的获取。
就优化方法上来说,目前针对该问题的有效算法主要分为两大领域[8]:精确计算方法(Exact Algorithm)和启发式计算方法(Heuristic Algorithm)。精确算法又被称为经典算法,精确计算方法包括分枝定界法(Branch and Bound);和数学规划中的0-1规划及动态规划等;主要以分枝定界法为代表。
对于大型项目来讲,由于分枝定界法运行时间较长,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启发式方法。启发式计算方法,所谓启发式算法,就是在多个工作竞争同一种有限的资源时,把各个工作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然后再按各工作的排列顺序来分配资源,使得某一目标达到最优(次优)。适合用来解大规模,多因素问题,适合多资源约束项目进度问题的优化。人们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两类启发式准则。目前已有数种启发式准则和相应算法,按其求解问题的计算顺序和优先准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2.2.1 平行法(ParallelAlogorithm)
平行法启发式考虑某一时段内及其该时间内能安排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按某一个或几个组合的优先准则进行排序,并按资源供应量安排工序,当资源需要量大于资源限量时,推迟到下一个时段,直至该时段内的资源强度不超过资源限量,然后考虑下一时段,重复资源分配的过程,直至所有时段的资源需要量不超过资源限量为止。
常用的平行法启发式准则有:最小总时差准则(minTS)、最小的最迟开始时间准则(minLS)、最大资源需要量准则(maxR)、最短紧急活动准则(shortT)、最大总工作量准则(maxTW)、最长的活动时间准则(longT)、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EF)、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 LF)、最早的到达时间准则(earAT)、最多的直接紧后活动时间准则(most IS)、最多的后续活动准则(mostSA)、最少的直接紧后活动准则(I east is)、最少的后续活动准则(leastSA)、最少的非相关活动准则(least\R)、最长的紧后路径准则(IargPF)、进度方法准则(RSM)、随机选择准则(RNA)等。
1.2.2 序列法(SerialAlgorithm)
序列法规定各个活动按一定规则排成单一序列,从项目开始事项起按照排好的顺序进行到项目结束时为止,进行过程中考虑每个单位时段的资源限制用量。在规则的制定上,一般根据经验综合分析影响活动之间重要性的各类因素,总结出活动的优先权系数,以此作为评定活动先后和调整活动顺序的规则,来安排活动的进度。为了能充分使用现有资源安排某些活动,可以忽略其它待安排但得不到可用资源的活动,同时始终要遵循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约束。
常用的序列法准则有:ACTIM准则、ACTERS准则、TIMRES准则、GRD准则、GRNRES准则、ROT准则、ROT-ACTIN准则、ACROS准则、TIMROS准则、TIMGE\准则、CAF准则、WRUP准则、SPRI准则等14种。
协调资源优化方法的选择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工序之间的排队问题,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进行资源协调时,其优化原理都是在满足资源约束性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调整方案中,寻求使工期增量最短的最满意方案。不同的资源优化方法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效果不同,他们随着受资源约束的进度计划问题的特征(包括网络结构、工序的持续时间、资源限量等)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
平行法以工作时段内所能安排的活动为出发点,以各工序的时间参数和资源限量作为安排活动的准则,相对比较简单。而序列法相当于按某一准则赋予活动一定的优先权系数,在资源发生冲突时,按系数的大小安排活动进度。它从整个进度计划来考虑活动对工期的影响,考虑活动的重要性。两类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序列法通过考虑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即活动重要性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组合,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得到了不同效果的启发式方法。大多数序列法启发式准则对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和活动重要性的因素设置了权重系数,而这些系数的取值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不同的取值对不同类型的进度优化结果是不同的,这为方法适用性又增加了限制条件。而且,序列法不能很好的利用及进度计划的时间参数,却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反复计算准则所需要的参数值上面,使编制程序的工作更加复杂。
2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深入,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正在成为当前及未来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项目工期资源的优化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了项目工期资源优化的两种方式: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以及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并对两种优化方式分别进行了探讨。展望未来,国内项目管理理论及其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并且必将随着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厚先,杨昭兰.工期固定―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的改进[J].建筑技术,2009(40).
[2] 徐华.动态项目管理资源优化算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
[3] 庞南生.多资源网络计划均衡优化启发式方法研究[J].现代电力,1997(14).
[4] 李岚.基于网络图时间参数UTM算法的施工资源优化[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
[5] 田丰春.利用遗传算法实现项目资源管理优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19).
[6] 李家昊.基于自组织有序度的项目网络计划综合优化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篇3
香港湿地公园在深圳红树林公园的对面,是陆地与海洋交界的地方,香港湿地公园属于红树林湿地,它是香港岛的一道天然屏障,能抵挡风暴的冲击,保护陆地不受破坏。
到了湿地公园,我看见用青铜制成的湿地常见动物的雕塑,有小白鹭、螃蟹、各种小鱼……
进了服务中心,望着窗外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的湖水,湖边停着几只小鸟,湖中绿葱葱的水草,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心情非常愉快。
出了服务中心,走在红树林浮桥上,两边都是沼泽地、红树林,偶尔还看到几只小鸟。我看见了许多树枝冒出新芽,花儿开放,有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杜鹃花、常年开放的黄槿,小草也铺上一层嫩绿的地毯。春天真的来了!
我们走进观鸟屋,用望远镜观鸟,看到湖中间的平地上站着一群白鹭,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找吃的(妈妈改:觅食),还有一只拍拍翅膀,一会飞到空中,一会飞到浅水中。春天来了,许多候鸟已经飞回北方的家,现在的鸟种类不多了。
香港湿地公园真美,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和动物,下次我还要来参观。
篇4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的意义,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现状,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开拓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利用工程自身特.级和优势更好的开展多元化服务,实现图书馆工作的多元化。
1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智力资源的宝库,它蕴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它是人们接受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所吮吸不尽的科学知识营养源泉。这种独特的物质优势是任何其他场所无法替代的。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图书馆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来图书馆借阅文献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方式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图书馆函待在工作手段、工作内容等方面做出重大转变。同时,与图书馆硬件条件的改善相比,图书馆工作的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急待增强,开展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影响了图书馆既定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和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近年来,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各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延伸服务,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国家陆续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等重大文化举措,也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笔者将结合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探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中凸显的优势作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馆工作紧密结合
2007年5月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他还指出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各级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共享工程的推进,抓紧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为平台,以基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基层党员教育的网络为依托,实行统一的服务,分级管理,逐步建立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3推进多元化服务的进程、全面实现多元化服务
笔者认为多元化服务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提供服务的文献载体多元化
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可以向读者和用户提供印刷型文献,也能够提供数字化文献,包括数字化全文文献和知识数据库等。这样,读者既可以获取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自己特殊需要的知识单元,以满足一般阅读和科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也可以适应读者阅读、查阅各种载体文献的习惯。
从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来分析,人们从印刷型文献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在我们可以预计的将来将广泛地保留。但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和先进的传播手段的出现,给传统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很大的冲击,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来利用数字化文献。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各种载体文献和传播手段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改进,以适应这种环境,创造一种综合性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
文献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内容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发展的、在现代图书馆中,数字化文献、影像制品、缩微制品,电子期刊的人藏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利用率越来越高。对此,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比如根据UB3469规定,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 OL)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强调的是数字化资源的制作和合理利用,形式涉 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弥补了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足,除了文献资源数字化,还包括动态文化资源信息,各种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制作,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可以组织和调整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有更为宽广的资源攫盖面,更具灵活的制作方式。
笔者认为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对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将是极大的补充。
到2005年底,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0万字的电子图书25万册或920多个小时视频节目)。到2007年,河北省分中心资源建设已整合、自建、购买资源l0TB,并建成了燕赵文化名人、河北杂技、河北梆子、红色旅游等一批独具河北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
3.2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
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是指要坚持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手段和形式,同时利用网络传播手段进行知识传播。
3.2.1弥补传统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局限性
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务手段和形式很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获取文献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这种局限会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决定因素。
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化文献就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
3.2.2缓解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短缺
由于没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县、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存在困难,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设备落后、资源匾乏,没有能力开展有效的文献服务活动。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为基层文化传播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文化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向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输送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文献,大大地缓解了基层文化设置资金短缺的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传输手段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在终端服务上,提供了国家中心网站/省分中心网站、省分中心镜像站、卫星终端服务系统、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系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光盘、移动硬盘等手段,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这与图书馆“任人借阅,不取分文”的“公益性”原则性质是一致的。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年来开展的特色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快车”驶进社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农民工”活动,参加跨系统的大型国际信息化展会“河北省国际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博览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我的数字生活”网上系列活动等。其他各市县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也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优秀资源开展了多种惠民活动。
3.3服务内洒多元化: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有关多元文化服务的3个指导性文献:《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1987年版和1998年版。这3个文献是作为一种标准发行的,提出如何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少数读者群体服务是衡量图书馆现行服务是否充分的基础,应该落实在图书馆制定计划、公平地采购文献和提供服务方面,确保促进多元文化的少数读者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3.3.1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在我国充分尊重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等权利也应体现在文化教育和传播。文化部有关负责人曾在200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表示,文化部将抓紧规划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重点是贫困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将在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角。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增进团结,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3.3.2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上海图书馆馆一长吴建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不仅能让所有外籍和外来人员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而且能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吸引优秀外籍人才。在服务方面,除了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要为少数群体提供其他服务,如介绍当地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当地语言,上门服务等。
针对群体文化服务方面,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尚属空白。如何能将文化关怀的触角延伸更广,更深人,更人性化需要图书馆人在未来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中考虑。
4结论
通过以上对文化共享工程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可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引人文化领域,提高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保存载体的转变。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推进,在工程的实施中,大大提升了各级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为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是完全可以结合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技术支持、特色资源优势来开展活动。如果将工程的实施成为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有力抓手,则能够促进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升各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树立现代图书馆形象,这必产生很好的杜会效益。
5思考
5.1积极开展网上服务,内容和方式勇于创新
5.1.1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服务的创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的资源数字化项目:它正将数以百万计的书籍、手稿、相片等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赶上、Internet的发展步伐。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拓宽了数字化资源的范围,不仅保存馆藏的印本资源,还保存一些网页内容,如美国大选、卡特里娜咫风、奥运会、伊朗人的博客等。这些内容分布在广阔的Internet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因此也被它视为一种应该被数字化长期保存的重要的资源。绝大多数经数字化处理的资源被放在网络上其中两个特色栏目是“American Memor广和“Global Uateway0 o
资源,无论是印刷型文献资源还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之本。对于如何整合、加工和利用资源,我们应该加强统一的组织和指导,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工作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5.1.2开展网上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
依托互联网提供远程服务,为读者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网站知识导航,已成为各级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型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形式。除提供互联网服务外,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开展服务也已成为各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形式。
篇5
关键字: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76-02
我国高职优质教学资源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受益人数、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具体来说,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高速发展和综合发展。其中,以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标志的起步阶段,已完成国、省、校级的近6000门精品课程建设;以2006 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速发展阶段,已完成近500个特色专业群、4000门优质专业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等建设;以2009年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标志的综合发展阶段,将要完成28个国家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将与普通本科院校共同完成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些集全国各高校优势建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将为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创造了种种条件,积蓄了无穷潜能。本文着眼于探讨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为后续资源的进一步共享提供借鉴。
1 优质教学资源及其共享的概念
1.1 优质教学资源的内涵
优质教学资源是当前阶段或将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它需要以数字方式存储和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并实现大规模、集成的通信和网络技术中的信息交换。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涵盖的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的概念
共享模式是解决共享问题的方法,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作模式,即参与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和资源利用。
2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
网络技术悄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制约,只要学习者有意向,就可以随意得到世界最好的网络教学资源。本文根据通信技术、交互情况以及应用范围将目前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模式分为以下两种:即基于校内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2.1 基于校内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以校园网为基础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部门和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为了实现学校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学校必须共享资源,整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其次,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最后,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类别指定权限,将教学资源提供给校内各类用户使用。
以黄冈职院校园网为例,建立适应黄冈职院师生需求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基于黄冈职院校园网共享平台,进行黄冈职院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建设,根据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学生证号或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工号认证,根据认证结果,以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了解他们的自我学习需求,如下图1所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精品课程、校内资源库、校内选修课程都是基于这种共享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虽然能满足本校师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但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多高职院校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规范,如对资源的命名、分类、组织、加工方式等完全依赖于管理员个人的认识,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为优质教学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众多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很多校内教学资源完全依赖于教师自主开发,而其开发的水平有限,导致花费大量精力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成旧等,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需要;三是资源建设重复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总之,仅凭一校之力很难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政府机构或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兼顾,集各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之力共建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共享模式。
2.2 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对于基于因特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来说,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进行统筹规划。共享的范围可以由校内到校际、校际到区域内、区域内到区域外,以及区域间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基于这种共享模式。
1)职业教育数据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项目
篇6
[关键词] 云计算;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109-04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中心,是知识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图书馆的这种特征使得它能够始终紧跟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领域中来。从图书馆管理系统到数字图书馆,从图书馆2.0到移动图书馆,都折射出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云计算这一新技术一经出现,就得到了IT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图书馆作为网络时代与IT技术结合最紧密的领域也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自身领域中。如2008年10月,J. Griffey 提出了“云图书馆员”(cloud librarians)的概念,认为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员将成为“云图书馆员”,依托“云”来为读者服务;2009年4月,非营利性图书馆服务与研究机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宣布将向它的会员图书馆提供基于World Cat书目数据的 “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成为图书馆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云计算服务[1];还有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三期建设项目已经开展工作,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了图书馆资源共享中。
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全国性的石油行业图书馆的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实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云计算”的到来为联盟的资源共享建设带来了一个新的标准、一种新的运作能力、一种更加有力的整合手段。在云计算环境下,借鉴国内外云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成功经验,结合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联盟自身特点的资源共享模式,对联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联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定义
按照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颁布的最新版《NIST云计算工作定义》试行稿中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能使用户便捷、随需应变地对共享的可配置计算机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器、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网络访问的模型。该模型可在最少的管理投入或服务供应商介入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资源的提供与。[2]在技术实现上对云计算的描述如下:“云”是由并行的网格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服务网络,它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软、硬件以及存储等计算资源虚拟化,通过网络对这些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从而扩展云端的计算能力,使各个设备发挥最大的效能。[3]
“云”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场巨大改变。云计算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云计算服务中心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4]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通过网络借助浏览器就可以很方便地把“云”作为资料存储中心或数据计算中心。
(二)云计算的服务模型
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用户可以使用某应用程序,但不能控制运行该程序的操作系统、硬件或网络基础设施。
二是平台即服务(PaaS)。用户将托管环境用于其应用程序。用户能控制环境中运行的应用程序,但不能控制运行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硬件或网络基础设施。平台通常是一个应用程序框架。
三是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用户可以使用“基本的计算资源”,如处理能力、存储器网络部件或中间件。用户能控制操作系统、储存器及部署的应用程序,也有可能控制网络部件(如防火墙和负载均衡器),但不能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三)云计算的部署模型
一是公有云。简单来说,公有云服务指的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从第三方供应商获取的云计算服务。获取的服务可能免费或使用成本比较低。公有云提供了一种灵活、经济有效的部署解决方案。
二是私有云。私有云具备公有云计算环境的许多优点,如灵活性强、以服务为基础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基于私有云的服务,在用户内部进行数据和流程管理时,可以不受网络带宽、安全风险和法规要求等的限制,而使用公有云服务则要受以上限制。此外,鉴于私有云所使用的用户访问和网络都被严格控制和标识,因此,私有云能为供应商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云基础架构控制,同时提高安全性和恢复能力。
三是混合云。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融合,且二者可互操作。在此模型下,用户通常将非业务关键信息和流程转移至公有云处理,而将业务关键型服务和数据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鉴于云计算部署的三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联盟建立自己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二、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7
摘 要:
基于理论与信号理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有动力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来降低成本或传递其竞争优势。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0家旅游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研究,检验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以期促进旅游上市公司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整体较低;景点类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显著高于饭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资产负债率和詹森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旅游上市公司; 自愿性信息披露; 公司业绩; 相关性
旅游业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既包含了垄断竞争的资源类企业,也包括了不完全竞争的服务类企业,还有业务多元交叉的综合类企业,旅游上市公司作为其中旗舰企业群需要更好地进行公司治理以最终促进全行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业绩评价方面,并对多元化经营、资本结构等方面内容有所涉及,但对于旅游行业的信息披露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对旅游上市公司业绩与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以期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深入推进对企业的实践指导。
1 文献回顾
信息披露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在遵守法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差异性比较小,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其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上具有自主选择性,因此学者们在深入研究、探讨信息披露相关命题的背景下更多关注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
1.1 国内研究评述
在探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时候,国内学者主要关注披露动机、披露内容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等。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中,张宗新等(2005)基于1998年~2003年数据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的有效性;封思贤(2005)和殷枫(2006)都以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业绩与自愿性披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芳和袁建国(2007)以2002年数据检验了公司特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刘伟和刘星(2008)选取了沪市2004年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韩海文、崔刚(2009)以2005年~2007年的数据讨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自愿性披露的关系。上述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效益好、盈利能力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自愿地披露信息。然而,巫升柱(2007)以2004年的数据对1185家样本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自愿披露程度与盈利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关系;刘国亮和常艳丽(2008)以2006年数据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发现盈利水平与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刘文军和米莉(2008)从深市随机选取了88家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的信息披露情况为研究样本,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自愿性披露的关系,得出了同样结论。总体上,国内学术界对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研究依然不够系统性(孙亚峰,2011),全面探索各类变量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2 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领域:一是各国或各地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的归类与比较分析;二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在动机研究,个性诉求、融资动机、风险规避、加强控制、套利愿望等都被认为是推动公司自愿披露的积极因素;三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在该领域相关研究结论较为多元、观点不一;四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学者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协助分析、刺激股价、推进决策、强化预测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具体到本文所关注的命题,封思贤(2005)发现“当研究公司业绩与自愿性披露的相互关系时,西方学者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根据委托理论,业绩好的公司管理层为了保证利益获得会倾向于自愿性披露更多信息,而信号理论也支持好公司会基于与坏公司区分且减少市场不确定性或误解而自愿进行更多信息披露,但现有的实证研究结论并没有一致支持以上表述,反而存在着一定分歧。
篇8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13号,以下简称工程)安排,现就实施工程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各地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凭此证书,可作为三年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培训经历的证明。证书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式样(可登陆中国劳动力市场网lm.gov.cn <lm.gov.cn>、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网站osta.org.cn <osta.org.cn>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tech.com.cn <tech.com.cn>、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myjob.edu.cn查询)。劳动保障部免费向各地发放1000册样本。数量不足部分,各地可参照式样及技术标准自行印制、统一编号并发放。在印制方面如有困难,请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系解决。
二、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于2003年6-9月份组织实施远程创业培训和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制图员远程职业资格培训以及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工艺员)、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CETTIC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具体实施方案请登陆上述网站查阅。
上述证书可作为学生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的凭证。
三、劳动保障部8月24日面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组织电子商务师、物业管理员、营销师、秘书、公关员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具体实施方案请登陆上述网站查阅。
四、高职院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与当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每一名参加培训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就业需求;组织培训人员参观劳动力市场或参加劳动力市场的求职招聘活动;多渠道收集岗位需求信息,提高培训就业率。各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组织当地职业指导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和指导;根据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提供的就业指导大纲(大纲内容可登录上述网站查找),编写一本就业指导手册,介绍当地就业相关政策、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程序等,提供给参加培训人员,供其求职就业时参考;对培训人员中有特殊需求的,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要集中收集一批适合的岗位信息,在培训结业时开展专门招聘洽谈会,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五、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程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将本通知印发各有关城市和各高职院校,积极组织落实。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汇总高级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优质技能培训专业、实习训练项目等资源情况,提供给高职院校,供其选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毕业生参加工程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工程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请及时与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
联系电话:
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010-84201653(培训), 84201671(鉴定),84201676(就业服务)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资源共享 区域间 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99-02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合理的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式,扩大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发挥高校集聚形成的资源优势互补,改善目前高校优质资源重复配置的管理现状,对提升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通过对4所高校的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详细掌握了4所高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一)优质共享资源库匮乏、共享范围单一,无法满足共享需求
目前,随着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立,很多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优质共享资源库,虽然可以满足本校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但很多高校优质资源库种类匮乏,开发共享的范围只是图书馆资源共享、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校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的共享,而覆盖所有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还很少。高校的社会共享意识薄弱,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区域间高校的共享还很少,许多高校都不想将自己学校的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其他高校分享,高校的优质资源大多数只局限在本校内共享,无法满足本区域的高校共享需求。
(二)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长期深入共享很少
部分高校为了使本校的各项教学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确保本校的整体实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时将有利于本校的一些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短期的利益,为了本校的高速发展和各项指标达标的需要。所以,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在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共享、图书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管理人员经验共享、科研项目开发共享、大学城合作等,其目的只是为了本校发展需要,而不是为了将优质资源进行高校间共享,提高区域间高校的整体实力,特别在教学研究与教师资源共享方面都还没有深层次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共享的真正目的。
二、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共享意识淡薄,整体规划难以实施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导致学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本校共享的水平和条件较低,并与其他高校间形成巨大差距,形成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导致整体共享规划难以实施;还有部分高校对信息化环境下优质资源共享带来的机遇认识不充分,各高校考虑到优质资源共享需要将本校的许多特色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外校进行共享,可能会削弱本校在某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些高校担心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会增加本校的经费投入、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所以不愿将自己的优质资源用于共享,从而阻碍了高校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二)共享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各项共享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涵盖收费标准、共享收益、职责等权益的共享制度和共享标准,导致各高校担心在共享过程中权益、共享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学校间的良好的校际关系;当前对优质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对高校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因此,建立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机制迫在眉睫,改变传统狭隘性观念的束缚,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对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具有现实的保障作用。
(三)高校间没有建立公共的共享平台,导致共享信息传递不畅
区域间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意愿,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区域间高校共享的平台系统,使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只能停留在愿望上而无法具体实施;虽然区域内高校存在优质资源匮乏的现象,但由于没有公共的共享平台,所以只能从本校内部挖掘潜力,无法与外校进行资源共享;部分高校间尽管可以开展部分资源共享,但是由于缺乏共享平台来教学资源、图书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等相关共享资源的信息,导致资源共享信息不能即时,信息传递不畅,给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造成大量优质资源的重复建设。
(四)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包括共享资源的研发人才和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校这两类人才特别紧缺,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离不开专业的优质资源研发人员进行优秀课件、网络课程等优质资源的设计创作,也离不开具备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长远的战略眼光,擅长与人沟通交流,很好的组织能力的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而全国还未出现专门培养这两种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这与两类人才的奇缺现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部分高校即使有一些进行培训的机构,也因为缺少相应的考核及激励机制,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提高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策略
(一)突破传统观念
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应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加大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从优质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理念,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和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标准的收费和管理机制,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为了激发各高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积极态度并保障各高校在共享中获得利益,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的共享收费和管理机制。高校优质资源标准化是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有效途径,要提高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下的通用标准形式,建立优秀资源共享收费与管理标准;此外,还需要建立共享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提供优质资源数据多而且利用率高、效果好的高校,应该给予相应奖励,以促进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高效、良性的发展。
(三)构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与外校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保障系统,在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上,根据高校师生的资源需求,可以对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图书馆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科研资源等进行校际共享,在共享平台上各高校不仅可以需要共享资源的相关共享信息以及相关的共享流程,而且可以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和相关共享管理规章制度上传到共享平台系统。各校的师生都有各自的登录权限,并根据具体的权限对相关资源进行共享,平台系统的界面要求功能简单、操作灵活,查询和共享优质资源简单便捷。通过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运行使用,为各高校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提升区域内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完善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库
完善高校优质资源库是实施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学素材类资源、网络课件、电子图书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科研资源、共享事务处理系统等。各高校要定期向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优质资源库及时上传本校的优秀课件、电子期刊、新购置需要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优质科研项目和高校间共享资源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更新信息。上传的优质资源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来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设计,保障上传的优质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从而保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地顺利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区域间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增强各高校自身的学术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有利于整合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缓解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紧缺的压力,实现优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提升区域间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仁航,刘雨润.高校资源共享的可行性探究[J].管理观察,2014(11):150-153.
[2]吴青林,王焱.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方区域型高校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129-131.
[3]张鹏,刘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4]陈阳.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思考[J].教育教学,2013(05):50-51.
[5]蒋艳红.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6]翟玉强.再谈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16-18.
[7]魏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14-15.
[8]黄有福.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和策略探索[J].教育经济,2011(04):57-58.
篇10
【关键词】动态战略联盟;协同;竞合;柔性
企业选择竞争战略意在衡量竞争对手的优势制定相应策略,以便削弱或限制其优势。在超竞争条件下,固守阵地已不可行,企业必须顺应竞争规则,全方位的创新机会和创造优势,主动走上竞合道路,追求双赢,实行动态的企业战略联盟。所谓的动态的企业战略联盟,就是力求通过对外部关系的整合和资源的利用,以提高各方经营收益,实现超竞争条件下的竞合战略。
一、超竞争条件下基于协同视角的企业竞争合作战略
(一)企业协同竞争战略的提出
协同竞争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结合协同与竞争的协同竞争理论,让企业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可能。可以看出合作中潜在竞争,竞争中蕴含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风潮,也体现了企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种依赖关系。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彼此间的依赖合作关系,把握复杂性。
协同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过程,因为协同和竞争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在一定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中寻求竞争优势。只有摆脱独家利益互为消长的输赢关系,谋求互惠互利,追求双赢或者多赢的战略意境,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立于优势地位。
我们必须意识到恶性竞争,会过渡损耗资源优势,只有突破传统的竞争法则,增添合作新内涵,才能更好的实现双赢商战新格局。同时,这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催生的企业间竞争的新模式。
(二)动态环境催生协同竞争战略
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品牌国际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在五力模型的角度下思考企业的定位和发展,同样告诉我们合作竞争是迫在眉睫且时下要求的。通过竞争与合作,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稀缺问题所带来的不当竞争,因为借助于技术交流和管理创新,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专业化合作,进而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只有企业间专业化的协同进步,才能提高其竞争地位,增强竞争优势。在这个动荡飘摇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不具普遍规律性,因此协同战略必须和竞争战略摆到同样的高度上去,企业面对着崭新的市场竞境,多变性,不确定性,很多问题困扰着企业的不断进步,孤军作战很难赢得现代竞争的胜利,谋求合作共赢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协同竞争:竞争与合作,是当代企业竞争战略的新要求。
二、动态战略联盟——柔性战略的最佳实现形式
(一)动态战略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动态战略联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种临时性网络结构,使得多家独立的企业可以联系起来谋求市场机遇规避风险的结构性组织。在这种组织下,企业各方在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下,共享资源优势,并且充分发挥核心优势,进而对市场变化迅速反应,充分占领目标市场。从实质上资源互补的战略联盟,来讲,企业间的动态战略联盟就是一种借势造势的战略,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应对风险和变化的能力,进而获得一种强势的竞争优势。这种资源互补的联盟形式,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获得协同效应和新的竞争优势。
通过分析,动态战略联盟具有以下的柔性特征:
1、目标立意双赢。企业各方共担风险威胁,更像资源优势,能够增强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实现双赢,只有摆脱自我盈利的输赢意识,致力于共同收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协同竞争。
2、组织间信任。企业间的竞合,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冲突,只有信守承诺,才能更好的贯彻合作项目,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只会在猜疑中延误战机,被市场淘汰。
3、文化价值观相融。互不相容没有契合点的企业是不能有效整合的,彼此间的文化价值观,彼此间制定的合作计划,都必须彼此相融可以接受,否则只会削弱核心竞争优势。
4、柔性的组织结构。为了适应动态联盟下成员间彼此差异,以及项目的动态性,彼此间的组织结构必须灵活可置换,并且兼容,也就是实现柔性化的管理结构,以便于对成员进行管理,并促进项目的实施,优化各成员组织内部的管理。
5、灵活应变市场机遇。得力于高度的组织柔性,动态联盟能够快速遇见市场变化,聚集市场资源,抓住市场机遇,进而能够在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
6、资源的互补。动态联盟是优势互补的统一体,集合彼此资源,满足彼此所需的其他资源,强大的资源优势,发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战略联盟成功的条件
1、要想取得动态战略联盟的成功,必须实现信息畅通,这也是战略转换成功的前提。企业间动态战略联盟综合了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变化,通过分析或许战略调整时所谋求的资源态势。企业瞄准潜在机会,避免所受威胁,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通过对于外部环境变化发展的趋势判断,制定并实施动态战略决策,力求在竞争中发挥更好的优势。
2、要想使动态联盟高效运转,必须在实践中建立有效的动态能力模型,并以此来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管理。这既是打造动态联盟能力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取能力创新的核心。相信通过持续化的创新整合,企业组织管理必能成为创新动态能力的坚实力量。
3、保持动态联盟合作的持久性,重在相互信任、增进沟通。我们不能忽略成员间利益的矛盾冲突,所以要想共同发展实现优势最佳,利益最大,必须考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优化组合,解决恶性竞争对协同竞争的挑战,彼此信任广泛交流,巩固联盟的坚固关系,进而化解各种危机冲突,让这个强有力的协同团队获得最大绩效。
三、构建战略联盟需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动态战略联盟局限性的分析,发现联盟在构建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做大问题就是控制权的问题。同时寻找合适的战略伙伴也是联盟成功与否关键性问题,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一下问题:
(一)竞争与合作
联盟企业在所涉及的领域要尽量避免直接竞争,所以企业在考虑战略地位的前提下要谨慎签订协议,以免威胁自身的切实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成员间所要谋求合作的领域,必须具有共同进步性和利润空间,无论是技术优势还是人力、财力、知识、品牌等优势问题,都必须予以适当的保护。
(二)风险不可避免
企业必须认识到有些风险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的,并且我们既存在确定型风险决策也存在不确定型风险决策,这就要求成员间摆正心态,谋求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即可,不可以求全责备,逾越风险。
(三)实现战略转换
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企业战略向动态战略联盟转化,最终实现取长补短,更好地借势造势,走向竞合的战略状态。
(四)有效的经营运作
为了有效的经营运作,企业必须谋求一致的总体战略,充分发挥整体和部分的机能效应,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 上一篇:气象服务市场分析
- 下一篇: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