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研究

篇1

【关键词】央企 社会责任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央企规模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央企社会责任问题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一直备受商业理论界瞩目。因此,加强对央企社会责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央企社会责任含义

央企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员工、外部供应商等相关主体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责任包括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维度,央企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央企本身具有公共、公益等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特殊性,不仅要具有社会功能,例如:服务社区、扩大就业等,同时肩负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任务,也正是由此,央企社会责任工作更加广泛,社会公众对央企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央企要认识到公众对自身的期待,并采取有效对策,调整和优化社会责任工作,提高社会责任工作水平,从而推动央企进一步发展。

三、央企社会责任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信息不对称

在受到传统制度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致使我国各类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情况普遍存在,且央企社会责任落实情况也并不乐观,央企社会责任工作水平偏低。央企社会责任信息不对称造成社会各界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久而久之,央企社会责任工作不仅面临被搁浅的窘境,且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权也很难实施下去,对央企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二)对社会责任不够重视

目前,通过对我国央企社会责任工作落实实际情况调查可知,一部分央企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到位,对社会责任工作不够重视,且片面的认为落实社会责任工作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央企社会责任相当于企业公益,促使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狭隘化,并影响人们的观念,导致央企社会责任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即便是落实社会责任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央企社会责任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缺少保障机制。因此,及时调整和完善社会责任制度是解决共走落实难度大的有效途径。

(三)对央企社会责任期望值过高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公众认为,央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与其他企业不同,具有特殊性,应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对央企社会责任产生过高期望值,甚至对其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由于公众对央企社会责任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央企压力,不仅造成了社会责任工作落实阻碍,而且还增加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

四、完善央企社会责任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政府作为央企

观调控的重要基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监督并引导央企建立社会责任常规信息披露平台,拓展社会责任工作渠道,通过在有实力央企中进行定期社会责任报告,为企业树立标杆,逐渐在各个企业中建立定期社会责任工作机制。另外,还要积极推动央企社会责任工作信息透明度,促使广大公众能够参与到社会责任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从而确保央企社会责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加强央企社会责任培训

社会责任工作人员作为央企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开展情况。因此,央企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侧重对社会责任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人员对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实现系统、全面提升,为央企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将社会责任与考核结合

目前,央企考核制度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工作,且实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效益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公益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央企社会责任工作的落实。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央企在制定考核制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制度的影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纳入到考核制度中,提高社会责任工作地位,促使企业内部对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央企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四)改善央企外部环境

央企外部环境对央企落实社会责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央企社会责任,转变公众思想、观念,适当降低公众对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减轻央企社会责任工作压力,确保央企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社会责任工作作为央企日常工作的基础,对推动央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相关人员要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扩大宣传范围,促使公众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央企社会责任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央企将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景亮,谭秀丽.基于企业探析汶川地震后对经济发展应承担的社会责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篇2

关键词:农业;企业;社会责任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农业企业提出的在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慈善等方面的期望。所以,可以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等四个方面。经济责任是企业以生产或提供社会所需商品与服务为主要目标,注重用公平价格实施交易,不仅能体现出农产品的具体价值,而且也考虑到了企业的实际利润。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实施活动。伦理责任需要农业企业的各项活动符合伦理要求,有责任做正确与正义、公平之事,伦理责任发展至一定阶段就会升华为法律责任。慈善责任主要是自愿的,并没有道德上或者伦理上的要求。笔者认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合理地让农业企业承担起执行公共政策的成本。

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基于传统理论的企业唯一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且实现企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鉴于上个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出现,这一观点渐渐出现了变化,企业不但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还要切实维护社会公益,即企业目标从一元化往多元化发展。自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出现以来,对其界定始终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高度关注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的经济增长和效率之整体要求;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对各类企业责任的相互比较,来把握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之内涵。笔者认同美国佐治亚大学卡罗尔教授对企业社会责任所作出的界定,即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于包括股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具体包括了经济、法律、伦理以及慈善等方面的责任。

2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是其作为企业公民一定要承担的对利益相关方的经济、法律、慈善以及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的义务,并非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唯一目标,也不是以股东为其唯一服务对象的,而是将利益相关方利益作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一是经济责任。这是农业企业首先应履行的责任。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缺少了利润,企业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而农业企业要持续不断地改良自身产品,提高自身的利润空间,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加多的效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待遇,这样一来企业才能将更多价值反馈给广大消费者。二是法律责任。农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当一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所以更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确保所提品的质量。三是道德伦理责任。农业企业并只是遵守法律即可,还应承担超出法律责任以外的道德伦理上的责任。目前的法律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不道德行为尚未被写入法律法规条文中。同时,法律还具有相当大的滞后性,法律上会有一些漏洞甚至尚未涉及的真空地带。四是慈善责任。这纯属企业自愿行为,其生存无法离开社会这一大环境。企业在自身取得发展后可以适当地拿出部分利润用在社会慈善上,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

3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其自身竞争力的影响

3.1 农业企业的行业示范性与先导性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无形资产

鉴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实施,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发展为一种潮流。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够让企业能够得到独特的无形资源以及可持续竞争力之根源。农业企业和农业联系最为紧密,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村建设状况等。农业企业所具有的基础性以及行业引发性,就能决定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示范性以及先导性,从而让农业企业能够具有很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对提高自身竞争力产生巨大的作用。如今,有研究证明农业企业积极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回报社会之目的,而且还符合农业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2 农业企业的脆弱性与非人为性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

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消耗起主要作用,而农业企业也是如此。所以,企业成为了社会公众一致批评的对象,并逐步开始抵制消费一些非环保性产品。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运用立法手段来制约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就农业企业而言,农业企业在生产中所用原材料质量之优劣会影响到产品质量之高低,而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其成长的环境。农业企业所具有的这一自然依赖性造成了农业企业在社会责任上具有脆弱性以及非人为性。农业企业一旦置身于度外,不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农业企业在生产中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就肯定会影响到原材料质量,进而影响到所生产产品之质量,而产品质量一旦降低,还会导致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农业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定要全面承担起社会责任。

3.3 农业企业的物质薄弱性决定其提高竞争力具有困难性

和别的行业比较起来,农业企业所具有的盈利状况受到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更加大,造成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具备物质薄弱性之特点,这就需要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大了提高竞争力的难度。一家富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必然会在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通过了SA8000的农业企业通常就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能够更好地提升职工满意度。通过进行SA8000认证,能够推动农业企业建立新型企业文化,让企业管理者持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文化蕴藏着的深刻内涵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促进本企业的健康发展。

3.4 农业企业的相似性与易评价性、可比较性能间接提升其竞争力

农业产业和其他行业比较起来,产品同质性更为显著,这就让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具备了相似性与易评价性、可比较性。恰好是该特性让企业是不是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更易为广大消费者们所察觉。对承担社会责任的那部分农业企业,在消费者们的心目中就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形象,让企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当中处于优势地位,产生更强的竞争力。

4 落实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措施

4.1 切实提升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农业企业大多为农民企业家,其职工也绝大多数是农村闲散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也就更难接受社会责任观念。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对法律的认识浅薄,以至于在无知状况下违反了法律。在其看来,只要能遵法守法就已不错。一旦超出了法律要求之外再要求其捐助社会,他们就无法接受。虽然我们无法刻意去指责,但可通过社会责任方面的宣传教育,逐渐使其理解与接受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4.2 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可运用立法的形式把企业社会责任列入到法律法规范围之中。如此一来,农业企业在法律的制约下不得不履行。比如,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国家必须健全与经济水平相互适应的社保制度。同时,还有大量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相对应规定。比如,在劳动标准上有《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环境保护上有《环境保护法》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规定;在职业安全卫生上有《安全生产法》与《矿山安全法》等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上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等。

4.3 开展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农业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评价活动。可以邀请相关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专家学者去设计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调查问卷,并由相关部门开展问卷调查,其后再依据问卷调查数据加以整理与分析,并提出评估分析报告。通过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调查,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帮助农业企业进行对照检查,发现本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中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不断提升本企业的社会责任。

4.4 注重社会舆论监督

要运用企业职工、消费者、农户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对农业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对农业企业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应当进行言论上的谴责。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农业企业进行高度的赞扬,同时对违伦理道德的企业也应当告知公众。对那些违法经营的农业企业,应当做到发现一家就查处一家,绝不能手软,以防止其死灰复燃。对虽然违反伦理道德但又缺乏法律依据的农业企业,要进行耐心教育,促使其主动地放弃这种行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企业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此,帮助农业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通过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社会责任评价,注重舆论监督,让农业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并积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岳颂. 农业产业化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 北方经贸 2007(3).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医患矛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97-02

中国,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占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80%以上。然而从现有的医患矛盾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公立医院过分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公益观念日渐淡薄。甚至有部分公立医院,唯利是图,无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虚假广告、恶性竞争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与公众利益,加剧了医患矛盾,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当前这一问题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有少量组织与文献探讨了医院社会责任的定义。美国基督健康协会(Catholic Health Association,简称CHA)指出医院社会责任是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而提供相应的治疗,或者积极促进社会健康的计划或活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医院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与内容。1964 年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由美国发起并经世界响应的《新世纪医师执业精神―医师宣言》等也从某些方面界定了医院社会责任。《新世纪医师执业精神―医师宣言》规定,医护工作者在行医时,应当清楚临床治疗与生物医学研究的区别,并且必须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尊重患者的选择以及诚实和公正地对待患者(Rajput & Bekes,2002)。此外医护工作者还应当依据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地诊断病情与治疗患者。实际上在美国,很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将医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相提并论。日本学者 Toshiro Kumakawa(2009)直接引用国际社会责任标准 ISO26000作为医院社会责任定义。

Buchmueller & Feldstein(1996)指出,医院的社会责任不应当仅局限于对困难群体承担的责任,而应该辐射至全体社会公众。Somers(1972)指出医院应该更加致力于公众福利,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免费治疗及承担更多的社会卫生医疗服务。Sloan(1986)认为资是国家医疗卫生系统应当将提供免费治疗作为最主要的责任。Phillips(1999)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使非营利医院短期现金流减少,但并不影响其长期的利益。Zimmerman(1991)认为医院社会责任的内容应当包含未补偿的慈善医疗、坏账、超过医疗辅助计划补偿的成本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也有学者研究了医院社会责任的概念。胡顺选(1994)指出,医院的社会责任是指医院在经营运行中对社会应自觉承担与履行诸如保证公民医疗、保健、康复等社会义务。他认为医院的社会责任包含四个层次的责任,分别是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公众的责任及对职工的责任。此外,他还强调医院将社会效益作为其经营的最主要的目标。邱仁宗(2006)也认为医院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责任、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对社区健康的责任以及对环境的责任。崔爽等(2008)认为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是指公立医院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满足整个社会的健康需要及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从以上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国外学者的定义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学者更多强调了医院对国家及政府的责任。这主要源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情。

也有学者研究了公立医院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张乐鸣(2005)指出公立医院的属性要求其必须承担对政府与患者的社会责任,例如协助政府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及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调控。黄建军(2007)在分析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与医院发展关系时指出,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不应当仅定位在获取合理利润及促进自己发展的目的方面,还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承担社会责任也会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文章指出,与营利性的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公立医院是国家出资设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事业载体。它的服务宗旨应当是效用最大化,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卫生事业改革的成果。郑大喜(2005)探讨了公立医院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中国公立医院的运营目标应该是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徐荣庆(2005)认为“社会责任(SR)”运动的内涵与医院的内在要求、服务理念等基本一致,因此作者建议医院应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责任运动。

另一部分文献研究了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内容。刘肖宏等(2009)将公立医院治病防病之外的社会性工作,如解决就业、关心职工以及保护环境等作为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管文富(2009)也罗列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内容,如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以及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等。韩绥生(2008)从政府角度出发,指出政府在促进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中应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注重激发公立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质量。并且政府还应当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提供慈善服务,为贫困人群及其他居民提供减收或免收费用的基本卫生服务等。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文献以地区公立医院为样本,研究了现阶段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钟焕清等(2006)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研究的方法,从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收费等八个层面调查其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并指出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医院的经济效益呈正相关的关系。刘肖宏等(2010)以山东省20家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大部分公立医院缺乏直接管理医院社会责任的机构以及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战略规划,公立医院对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重视。

三、对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研究的几点看法

从国外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直接研究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文献较少。这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公立医院、非营利机构和私营机构差别仅仅在于出资人不同,但它们都属于独立法人,并且在经营管理上差别很小。因此在西方研究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文献中,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

而从中国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探讨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定义、目标以及内容。而有关当前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崔爽,杨九龙,李中帅,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2008,(2):57-61.

[2] 管文富.新时期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5):10-11.

[3] 韩绥生.关于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2-3.

[4] 黄建军,甘强.医院社会责任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新动力[J].时代经贸:下旬,2007,(09Z):227.

[5] 刘肖宏,田立启,魏仁敏.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研究构思[J].齐鲁医学杂志,2009,(1):79.

[6] 徐荣庆.医院应关注国际“社会责任” 运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10).

[7] 郑大喜.从新医改方案看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难点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8):22-27.

[8] 钟焕清,陈海生,尹春艳,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履行公立医院责任成效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9).

篇4

龚 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

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1303―20502(15)

作者简介:

许罗丹(1954-),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和研究。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将超过一些国际条例和政府的影响,促使企业经营理念发生根本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化对以前社会责任认识的更新,从内生化角度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及成本构成了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而改变了企业生产函数及利润函数的影响变量。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5-0073-07 收稿日期:2009-05-25

一、问题与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IS014000,SA8000等国际标准的逐渐普及,各国出口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大压力。由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缩写为CSR)在外延上与这些国际标准有部分交叉,企业社会责任似乎逐渐具有“国际标准”的意义。Bowman和Haire(1975)研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选取的指标是该企业的年度报告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句子数占总句数的比例,认为该比例与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有正相关的关系。这样的指标选取方法中数据易于获取和比较,可操作性强,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研究。美国会计人员协会构建了社会责任各项指标及计算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及社会责任水平,设立可量化的子指标,赋予cI(Corporate Image,企业形象)、HR(HumanResou rce,人力资源)、EN(Enterpri se Norm,企业标准)、PS(ProductionSchedule,生产计划)以及其各个子指标以适当的权重,最后加权平均得到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值。

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深入认识,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也进行探索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要求企业编制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李立清(2006)提出了一套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分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大评价因素。可见,对社会责任的研究有待于深入研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投入和提高成本,一般被传统观念和企业当作外部影响因素来对待,必然导致企业“不负责任”的外部。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生因素和纳入成本的范畴具有一定意义。在理念上,与林毅夫(2001)的企业自生能力一致,并在研究框架上遵循经合组织(OECD,2003)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式。将企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类,在企业履行同等社会责任水平、相同产出规模条件下,探讨其总收益差异、投入一收益的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模型

(一)引入社会责任的生产函数

与一般收益及成本对产出的函数关系一样,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及成本与产出之间也存在一定函数关系,以下构建社会责任收益及成本与产出函数并进行边际分析。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与成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总成本TCCSR,一般是指企业在以下四个方面增加的投人,具体包括:(1)社区参与方面投入,是指企业在慈善捐赠、投资教育机构、资助社区文化活动、娱乐项目、健康和社区福利机构等项目上的花费。(2)人力资源方面投入,是指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健康培训、工作及住宿条件改善,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不雇佣童工和不强迫劳动等方面的投入。(3)自然资源及环境方面,是指企业购置各种保护环境的设备,用于各种排放物的过滤、回收,加大在环保产品研发上的投资。(4)产品及服务方面,是指企业投资于产品安全和质量控制项目,增加客户服务、研发部门的投入和提升原材料质量及环保方面的投入。

在此基础上设计四个指标,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进行赋以不同的权值,最终加权平均值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总成本TCCSR。相对应地,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社会责任收益TCCSR,比如,企业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扩大和市场规模,提高销售收入,设企业在社会责任收益为TRCSR。

2 企业社会责任的TCCSR(Q),TRCSR(Q)函数性质。企业社会责任TRv与TCCSR产出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即TCCSR与产出Q之间函数关系可以表达为:TCCSR=TCCSR(Q)

对于TCSR(Q)函数,在产出趋于零的情况下,技术密集型行业有一个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原始投入,这个投入的存在导致它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TCCSR(Q)起点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一个原始投入,在产量较小的时候,其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就存在一段递减的区间,这个区间就是[0,Q*]。而Q*则为技术密集型行业TCCSR(Q)的拐点。当产出超过Q*时,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则开始递增,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则是递增的。因此其TCCSR(Q)曲线表现为下凸曲线(参见图1)。

对于TRCSR(Q)函数,在企业履行同等社会责任水平、相同产出规模条件下,劳动密集型行业总收益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是,两个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收益上的投入收益弹性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社会责任边际收益的递减速度更快。按照加权平均的量化标准,在企业履行同等社会责任水平下,不同行业投入不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入更高(参见图2)。

因此,从社会对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期望看,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便达到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行业,社会对其期望会高于那些达到同样企业社会责任水平需要付出更高代价的行业。

(二)对于TOCSR(Q)和TRCSR(Q)函数的边际分析

1 TCCSR(Q)和TRCSR(Q)一阶分析。对于任何一个行业,TCcsR(Q)与产出Q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TCCSR=TCCSR(Q)。按边际递减原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TCCSR(Q)函数,存在MCCSR(Q)>0。不仅理论

如此,现实的经验证明也为此提供了依据:以在NASDAQ上市的公司为例,过去十年中,从各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各公司规模的扩张及市值的上升,它们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项目上的支出都有所增加。

对于TRCSR与Q之间的关系,企业在CSR所获得的收益本质上是一种加权平均的预期值。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会引发成本的上升,也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不仅存在,而且是可以量化的。

在履行同等社会责任水平的基础上,不同规模的企业获得的收益可能不同。这本质上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收益TRCSR与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在社会参与方面的投入通常也会增加。企业从社会参与的投入上所获得的收益与产出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和员工工作效率也会影响企业收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员工人数的增加,会引起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获得累积收益的明显上升。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纪录以及声誉吸引来的优秀新员工的加盟也是工作效率提高的来源之一。再次,企业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所获得的收益则主要是来源于长期维护国家环境保护法规而降低处罚成本以及由于企业形象提升而导致的市场占有率的上升。类似地,大规模企业改善产品与服务的收益也会由于其影响力而获得连带效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总收益TRCSR与企业总产出Q水平之间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TRCSR=TRCSR(Q),并且在一阶条件下,它们是正相关的,即MRCSR(Q)>O。

2 TCCSR(Q)和TRCSR(Q)二阶分析。以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总收益TRCSR和总成本TCCSR与其总产出Q之间的二阶关系,并进一步探讨TRCSR(Q)函数和TCCSR(Q)函数的性质。

按生产要素使用程度将企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行业CSR投入的优先方向是增加环保设备以及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设备的投入,即技术密集型企业在EN和Ps上的权重相对较高。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在初期主要以固定成本的形式一次性投入,产量比较小,其社会责任边际成本MCCSR(Q)比较高,产出增加时MCCSR(Q)会发生递减;随着产量的增加,MCCSR(Q)逐渐开始递增。但是每单位产出所要支付的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递增的速度会逐渐变小。也就是说,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TCCSR(Q)>0,但是TCCSR(Q)值较小,并且会逐渐下降。

劳动密集型行业CSR在于优先投入劳工工作条件、福利等相关方面的改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主要以流动成本的形式产生;在初期企业产量较小,员工人数较少,MCCSR(Q)较小;随着产量的上升,员工人数的迅速扩大,每单位产出所要支付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就会迅速上升。也就是说,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边际成本MCCSR(Q)是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上升的,即TCCSR(Q)>0,并且TCCSR(Q)相比技术密集型的要大。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收益的二阶条件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是一样的,即都应当满足条件:TRCSR(Q)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如下:

3 CSR内生化的最优化条件。企业的一般利润函数可以表达为π=TR(Q)-TC(Q),这里TC(Q)表示企业的产品总收益,表示企业的产品总成本。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之后,企业的利润函数将变化为π=TR(Q)d-TRcsR(Q)-TC(Q)-TCCSR(Q),这里将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及其成本的函数引入企业的利润函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变为:

dπ/DQ=MR(Q)+MRCSR(Q)-MC(Q)-MCCSR(Q)=0

MR(2)+MRCSR(Q)=MC(Q)+MCCSR(Q)

(1)技术密集型行业利润函数与最优化条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化对企业利润函数产生了影响,即企业利润最大的一阶条件由MR(Q)=MC(Q)变为MR(Q)+MRCSR(Q)=MC(Q)+MCCSR(Q)。因此,产品成本曲线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曲线可以水平叠加(参见图3)。在企业产量较小条件下,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社会责任上面的固定投入比较大,因此,单位产出的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MCCSR较高,在图形上就表现为MCCSR线的位置高于MC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MCCSR逐渐下降而产品成本MC则会逐渐上升。这样,在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产品边际成本就会超过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这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产量超过0*之后Mc线的位置高于MCCSR线。经过水平叠加之后,新的企业成本曲线(MC+MCCSR)比原来的产品成本曲线更平坦,并且位置上移。

从社会责任收益来看,MRCSR(Q)曲线在图形上要比MR(Q)曲线平坦。在生产过程中,某产品所需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匹配比例。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要素不变时,即为固定要素时,增加其它要素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并且随着这些要素投入超过最佳匹配值,其边际收益会加速递减。这样产品的边际收益也就具有相同的性质。与此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获得的收益来源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劳工工作效率提高等一系列间接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边际改变量是相对较小的,例如,长期来看,社会对一个企业评价的改变是缓慢的过程。因此,MRCSR(Q)曲线在图形上要比MR(Q)曲线平坦(参见图4)。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收益使企业收益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在图形上表现为叠加后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更高的水平位置上变得比原来的产品边际收益曲线更平坦。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以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产出变化(参见图5)。

此处,令MR*=MR+MRCSR,MC*=MC+MCCSR;从图5中可以看出,由于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的递减速度小于产品的边际收益速度,从而导致最终的企业边际产品收益较之原来的发生了逆时针旋转;同时,由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的递增速度下降,即TCCSR(Q)递减的原因,使得最终的企业边际成本的递增速度下降,在图形上表现为边际成本曲线的顺时针旋转。这样,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即MR=MC,MR*=Mc*,企业的均衡产出将由原来的Q上升到Q*。这个上升的幅度在本质上受到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和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大小以及它们递增速度的影响。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越大,其递减速度越慢,企业最终的均衡产出变化量Q*-Q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越小,其递增速度越慢,企业最终的均衡产出变化量Q*-Q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2)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函数与最优化条件。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类似,对工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量较小条件下,企业规模较小,单位产出边际劳动成本较小。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较大,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反而高于边际成本。随着产量不断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快速上升,增加单位产出所需的边际成本也会迅速增大。这些在图形上就表现为:在产量小丁某个水平Q*时,MCCSR(Q)曲线的位置高于MC(Q)曲线;在产量超过这个水平以后,MC(Q)曲线的位置则高于MCCSR(Q)曲线。这样,总的看来,MCCSR(Q)曲线会比MC(O)曲线更平坦(参见图6)。

叠加之后,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上移动,并且边际成本递增的速度有所下降,这是因为MCCSR(Q)的递增速度小于MC(Q)的递增速度,因此,叠加之后的边际成本线要比原来的平坦一些,但这个幅度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情况相比要小很多。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是递减的。

社会责任收益被引入后边际收益曲线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变得更平坦,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变化程度不同。一般说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同定投入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对于上面所述的叠加效果,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效果会更明最,也就是说变化程度更大(参见图7)。

以下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产出变化的影响(参见图8)。

根据前面的分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边际成本的递增速度要高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更加陡峭;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之后,其边际收益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其结果是企业责任内生化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出较之内生化之前有所下降;其下降的幅度Q―Q*取决于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和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大小以及它们递减、递增的速度。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收益越小,其递减速度越快,企业最终的均衡产出变化量Q―Q*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越大,其递增速度越快,企业最终的均衡产出变化量Q―O*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的影响因素

上述分析得知,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对不同行业产出规模的影响在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及其成本的边际变动幅度,而这个变动幅度本身又受其他凶素的制约。以下对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及其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行业因素的影响

上述初步分析了行业性质对企业礼会责任边际收益及其边际成本的影响。这里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探讨这种影响。

1 行业凶素对企业社会责任边际收益的影响。如前所述,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边际收益之所以不同,是由丁不同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投入结构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多集中于工业产业,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集中于第三产业和农业。这是由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除了在HR和CI上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类似的投入以外,还要在EN和Ps上有较大投入。可见,技术密集型行业投入远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其次,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时候,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投入的边际回报要小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在图形上表现为:当QQ*时,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边际收益线将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参见图9)。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大众对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会直接影响企业礼会责任收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边际收益的递减速度要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递减速度,其变化特征与上述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相似。

2 行业因素对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影响。边际成本的变动方向和变动速度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生产效率。由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内生以后,边际成本依然递减(参见图10)。

另一方面,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扩张主要通过技术进步A以及资本K的增加,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扩张则主要通过劳动力L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它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结构上的不同,又导致了两个行业在边际企业社会责任成本递增速度上的不同。

(二)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

企业运营受政策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与成本也受到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由于制度环境因素影响不大,无论是漠视劳工权益、公司治理结构缺失、还是环境污染,都缺乏严格的相关法规监管,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制约。另一方面,这也与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官员的支持有关,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不能得到有效回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政府、社区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和制约。社区与就业工人的生活设施和文化氛围有关,其品质的高低,影响工人的生产质量;地方政府对市场管理和行政规范的法制,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变化,甚至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社区和企业之间良好合作的机制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渐形成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传统文化。

(三)文化因素的影响

与许多其他经济问题一样,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到普遍认同的历史过程来看,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与发达国家的公司不在一个层面上。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实

现了“内生化”;发展中国家企业还没有完成法律层面的问题,即基本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必然导致社会责任收益和成本的文化差异。发展中国家的集权和官僚文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一旦确定了出口导向战略,就会集中资源致力于目标的实现;但是消极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例如短期的物质利益导向,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的形成,与履行社会责任所需要的协作精神、平等教育、多元分享和追求品质的文化显然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一提的是腐败文化和文化腐败已经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毒瘤。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收益一产量函数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一产量函数这两个函数关系存在性及其性质,并进行了边际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视为产品的一种“特殊功能”,与产品的其他功能一样受到重视,“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额外非经济活动。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化,将导致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扩张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萎缩。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转型升级,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技术型产品向高技术转型。即便坚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也能够通过不断拓展内生发展来实现。

从上述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通过建立企业、社区和政府三方的合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政府的责任是建立有效率的市场机制,培育优质的公共品。社区的责任是个人生活和企业发展的环境,孕育有差异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充当直接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企业的责任是不仅生产各种产品,而且具有“生产”社会责任的功能,将社会责任纳入生产成本以保证创新和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额外非经济活动。通过企业、社区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制约,并接受法律、消费者、公众及媒体的约束和监督。

篇5

[关键词]物流快递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快递业已经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2011年春节期间,顾客反映通过网上购物,物流快递公司普遍不能及时送货,这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的经济生活。物流快递公司经营者的行为若仅从公司经济利益本身来考虑,公司员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似乎无可厚非。并且,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员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工作的,公司必须支付三倍工资,物流快递企业运营成本大大增加。然而,经营者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公司的社会责任,并且将会对物流快递公司的信誉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本文从经济法角度对物流快递公司的行为进行分析。

二、物流快递公司的社会责任

根据各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投资者设立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润。但是公司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营利目的之外,是否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这在法学界尚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公司应该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可以说,社会责任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没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很难想像它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投资者的私利。因为公司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仅为投资者个人私利存在。

当今企业本已摆脱了单纯朴素的私有领域,而作为社会制度有力的一环,其经营不仅受到资本提供者的委托,而且也受到包括提供者在内的社会的委托。企业已经不能片面地追求企业自己的利益,而必须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包括服务商品)。

把追求利润最大化看成是企业的惟一目的是错误的。大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高效率地从事自身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股东,而且也要站在消费者及社会立场上经营公司。

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目前法学和经济学对其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但美国学者通常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台湾学者刘连煜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经营某一事项符合社会多数人的希望,为满足与实现该期望而放弃经营该事项的营利之意图。刘俊海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综合上述国内外的观点,笔者认为物流快递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调整公司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中而对公司营利活动的一定限制,从而最终平衡公司与利益关系人权益。

公司社会责任主要由三类责任构成: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各项公司法律制度,例如关于产品标准和用工标准等,同时应当主动承担公司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公司应当尽最大可能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争取利润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责任是绝对的,是不可放弃的。道德责任是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交往中,为了创造良好的公司生存环境和社会氛围而投资于公司经营之外的非营利福利事业所承担的责任。承担道德责任在改善公司经营环境的同时,也为公司经营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公司社会资本,从而为公司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前提。

三、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司经济责任是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物流快递公司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法人得承担营利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首先,物流快递公司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社会整体的一员。因而从根本上说,物流快递公司的利益应当与整体社会利益相一致。这种浑然一体的关系决定了物流快递公司应当分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历史上,最初的公司实际上承载着很大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在重商主义时期,曾为国家原始资本积累和通过贸易交往获取更多的贵金属金银承担社会责任。此时的公司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营利性的社会经济实体,营利并非其惟一的目的,甚至也不是其主要目的。当代美国学者倡导的利益关系学说认为,公司所开展的一切活动,不得损及这些成员利益,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和政府与社区,相反,负有保护其利益的义务。2011年春节期间,我国某些物流快递公司暂停营业行为,如果单纯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讨论,显然无可厚非,其暂停营业行为也不能说已构成违法,但其行为却严重损害了顾客的利益,甚至危害到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次,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还在于公司经营活动具有涉他性,关涉他人和社会根本利益。因此公司行为必须受到管制,最终导致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北京大学教授蒋大兴认为,公司章程不仅仅只是制定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安排和私法秩序,而且是一种涉他性文件。公司章程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契约。因此为了督促公司章程制定之行为符合社会公平之理念,有必要限制私权,在立法上要求公司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制定相关规则规范物流快递公司营业行为,明确规定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物流快递公司作为市场的经营者,其经营活动必然要求与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建立各种相互信任的交易关系或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广度,在本质上就是公司的社会资本。而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事实上就是为公司经营积累社会资本,这些公司社会资本积累对于公司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也为越来越多的公司经营者所领会并在实践中大量运用。当前,在国家层面上,振兴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共识;在物流企业层面上,经营者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诚信经营,努力改善经营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谋求物流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物流快递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能性在于物流快递公司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快递公司的发展。因此,作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柱的物流快递公司有能力为社会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其强大经济实力的正态效应。

四、物流快递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

物流快递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是有位阶顺序的。首先,承担法律责任是前提。国家为了规范物流快递公司经营行为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尤其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公司必须遵守。其次,经济责任是基础。物流快递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营利,创造社会财富。公司争取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质上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也是个人财产积累的基础。因此,物流快递公司经济责任履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第三,道德责任是必要补充。在本案例中,物流快递公司承担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根据电子商务企业的要求和网购客户的需要,合理安排国家法定节假日值班,不损害社会利益关系人利益。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道德责任应当随着社会发展,适时地通过政策与立法把道德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最终转化为物流快递企业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维护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促进物流快递公司的健康发展。

物流快递公司经营者暂停营业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公司企业的经济利益,应该说其没有损害利益关系人的主观恶意;然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营者应当认识到其行为本身可能客观上损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违背物流快递公司的法律责任。同时物流快递公司经营者也会因此事件的曝光而使自己的信誉受到影响,从反面说明了公司承担道德责任的意义之所在。尤其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物流快递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商业信誉是公司成长的重要前提。从世界各国知名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他们每年都得花费巨资来进行战略性的形象投资,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道德责任,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美誉度,最终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因此,我国物流快递公司经营者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时,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更多地从社会关系人和企业美誉度角度考虑问题。

陈克军:物流快递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参考文献]

[1][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

[2]刘继峰,吕家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扩展和协调[J].法学评论,2004(1).

[3][日]金泽良雄.当代经济法[M].刘瑞复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范运和.公司社会责任必要性初探[J].政法学刊,2003(3).

篇6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

研究生群体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是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动对社会的影响都是直接和实在的。研究生社会责任的承担关系着自身的完整成长,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兴衰。因此,明确研究生社会责任的内涵,掌握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并找出其培育的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一、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1.责任与责任感的界定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责任的含义有:(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简言之,任职、分内事、因过失而受查处是责任的三层基本含义。

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或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社会责任感有广义狭义之分,但本文中主要探讨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首先要自律,即对自己负责;其次要有同情心,就是关心和关注他人的困难;再次是对社会的责任高于对自己的责任感,这是社会责任感的最高境界。

3.研究生社会责任内涵

(1)经济责任。当提及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时,通常强调无私奉献的“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但往往忽略国家“富强”的实现,不仅仅是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的忘我精神,更是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更是意味着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为此,研究生社会责任的首要表现为经济责任,即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并获得自身回报,以保障个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简单来说,即要求研究生积极投身社会中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要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并以此指导研究生的社会责任。

(2)法律责任。在研究生中,一些情节轻微的一般违纪违法,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套取考题,严重的则会构成刑事犯罪,如高科技犯罪、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司财物、故意伤害、报复行凶等。这就要求研究生的社会责任应具有“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指导研究生的价值选择、行为取向,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中创造财富时所遇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难题,才能有效抵制追求享乐、恶意报复、寻求不正常刺激等需要的诱惑。

(3)伦理责任。伦理责任是指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做法。这就要求研究生的社会责任应包含更高的伦理责任,要求每个研究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具有社会意识。

(4)慈善责任。对于研究生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有权要求国家、社会、学校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有义务承担起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微薄之力的责任,回馈社会,进而实现全体国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1.重利益,轻感情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各种不良思潮也随之而来,原有的社会公德和伦理规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利益、重物质、轻感情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风气。作为研究生群体,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另外,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在校研究生的影响显然也是很大的。与此同时,研究生同学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仅仅局限于自己导师带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因而可以说研究生同学之间感情相对来说是比较淡薄的,彼此更注重的是实惠和利益。

2.重享受,轻回报

我们一向倡导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回报亲人。然而,当下的中国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或是独生女,父母对孩子十分的疼爱,事事为孩子操心,甚至为孩子做好了一切。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事事都要依赖父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了享受。乃至到了研究生阶段,在校所有花销还是由家里开支,不想通过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

3.重理论,轻实践

每个研究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学校的,学校的相关教育对学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小到大,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责任感的培育,大学也不例外。然而,如今的大学校园仅仅关注理论层面的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校的研究生几乎都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道理,而真正去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平台,或是提供的太少,不足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4.重自我,轻社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人价值不免会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发生一些冲突。鉴于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学历方面的优势,很多人不自觉地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过分地注重自我,凡事多考虑自己的感受,不去顾及周围的同学,对国家大事要事也是置若罔闻。

三、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选择

1.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角色定位

(1)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载体。

(3)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尤其是对于社会风气的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4)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学生阶段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校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更为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同辈群体亚文化,是影响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因素。

2.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具体路径

(1)加强家庭对研究生责任感意识的培养。研究生责任感的培育,首先要注重发挥家庭的作用,父母应加强对子女责任感意识的培养让其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要教育子女树立责任意识,敢于并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依赖父母、只注重享受,要教育子女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为人父母要身体力行,探索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有效地与子女进行沟通。

(2)加大在校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力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学校通过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和机会,可以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大家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建立各种实习基地,抑或是各种学生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等,让广大的研究生充分参与其中。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3)加强各级政府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规范。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合理规范,大众传媒也可能会传播一些不良的信息,给整个社会的风气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4)加大家庭、学校、社会对同龄群体的引导。对同辈群体,既要认识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同辈群体形成的规律,及时地了解各种同辈群体的类型和性质,以充分引导发挥同辈群体对研究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发挥同辈群体对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积极作用,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7):29.

[2] 许青.社会实践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106-108.

[3] 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8-50.

[4] 龙银成,李晨.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强化途径[J].公共管理,2009,(5):46-48.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前移背景;影响;对策

由于乡镇劳动保障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乡镇劳动保障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部分关注的重点都会放在一些大中型的企业上去。但是,乡镇劳动保障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能小觑的。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乡镇劳动保障所也在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但是与此同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结合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的背景

社会责任是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公平竞争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行性理论,目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责任标准,社会责任理论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成为全球性普遍研究的问题。现阶段研究我国社会责任的现状,绝大多数都是把目光集中在较为成熟的发展前景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身上,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乡镇劳动保障所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且还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的关注,他们普遍都在关注眼前的利益,关注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二、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影响和制约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在此过程中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加大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投入力度。人才是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的基石,只有充分吸收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建设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关爱员工,才能够促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其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会增加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负担,从大体上看社会责任的前移能够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乡镇劳动保障所来说,以往的义务变成了现在的强制,大大的增加了乡镇劳动保障所的成本。使得乡镇劳动保障所所要履行的责任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第三,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者能力的欠缺会严重影响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进度。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前移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一)矛盾纠纷得不到有效的重视

乡镇劳动保障所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基本利益保障,如若工作不到位、服务不周到,难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民众纠纷问题,特别是在国家的一些政策实施上经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去化解。但是由于员工对此类问题不重视,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造成矛盾越来越恶化,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

(二)员工招聘过程中存在着违规现象

众多的劳动保障所在招聘员工时存在着一些性别、学历、地域等方面的歧视,这些因素的形成必然影响劳动者劳动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更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这样就加剧了员工和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不平等关系。另外,一些领导者在管理员工时经常使用粗暴的方式辱骂员工,甚至会对员工进行体罚。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长期稳定的发展。还有些劳动保障所在雇佣员工时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员工发生纠纷时无法获得相应的劳动保障,严重的影响了员工的切身利益。

(三)福利待遇方面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一些劳动保障所为了发展需要,以低成本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员工录用和薪资待遇上做文章,会找各种借口来克扣、拖欠员工的工资,有意的去延长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且对员工的加班费不去支付。甚至有些乡镇劳动保障所不给员工提供相应的社会劳动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劳动保障所对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员工也缺乏激励,一是与他们的劳动关系不是非常的明确,使得他们很难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当中去。二是对于人才的流失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大多数保障所只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忽视了与员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在员工取得成就的时候也不去过多的关注,使得员工对劳动保障所产生不满情绪,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四)对员工的培训不到位

有些乡镇劳动保障所在人力资源的培训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弊端,造成了“不培训”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考虑。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规模小,市场化程度比较弱,过少的融资渠道,使得劳动保障所的资金不足。第二,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关系上比较落后。乡镇劳动保障所管理者对于人员管理经验和知识能力的不足,将人员培训视为资源成本的浪费,看不到人员培训给劳动保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人才资源的流动性比较大。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实力相对比较微弱,在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不能在“名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上来吸纳有志之才,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当今社会还没有比较权威的机构来给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劳动保障所的员工都是用摸索的态度来工作,即“边干边学”。

四、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社会责任前移会给乡镇劳动保障所带来机遇与挑战,乡镇劳动保障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去应用一些成熟企业的管理经验,而应该实事求是,采取对其发展有利的建设性意见,以此来推动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要具备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得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得到有力的保障,目前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是较为落后,这就对员工的工作场所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性保障体系,乡镇劳动保障所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的安全性建设,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员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

雇佣员工雇佣员工时要公平对待,合理谨慎的裁减人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在正规平台采用合法的方式去雇佣工作人员,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歧视,注重能力高于学历,让真正有能力者为乡镇劳动保障所所用。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员工的后续就业问题,在其发展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采用“人性化”的裁员方式

在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竞争压力会比较大,裁员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如若发生此类情况,其要充分的公平、理性的进行裁员,对解雇员工提供最大限度的补偿方式,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再就业帮助。

(四)健全员工的保障机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保障。当前有很多地方在付给员工劳动所得的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员工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加班津贴和一些生活上的补助不到位。由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无法提供有效的技能培训机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保障乡镇劳动保障所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道德责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推动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是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灵魂”,在其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劳动保障所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只有在合法、正常的运营状态下才能保障乡镇劳动保障所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

五、结论

在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社会责任前移的视角下,乡镇劳动保障所如若想增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整体上提高人员的素质,就得摒弃一些落后的旧思想,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员工制定合理规范的福利待遇政策,引进有志之士,来促进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春.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

[2]黄玉萍.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

篇8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外研究发展阶段性的梳理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沈洪涛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演进的过程,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社会表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利益相关理论的结合阶段;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公民阶段。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值得声明的是,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延续性,各个阶段的时间点有可能存在着交叉和重合,但就其内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一)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最初阶段是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到底有哪些等。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其概念的提出到确立并得到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因而普遍称该阶段为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该阶段主要观点包括鲍恩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安德鲁・卡内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思想、克拉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伯利与多德和伯利与曼尼之间的两次论战,同时还包括自由主义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批驳等。

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萌生、概念的提出、确立和不断的演变过程,这一阶段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总结或概括历史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性质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讨论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什么社会责任等问题。虽然这一阶段大部分定义比较模糊和抽象,并且缺乏内在一致性,但这一阶段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使人们意识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期望逐渐增大,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拘泥于概念等问题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或社会的需求,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企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预期、应对社会压力等问题上。企业社会回应阶段对企业社会回应的概念、内容等做深刻的研究,代表学者有基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罗斯特罗姆(1971)、阿克曼(1973)、普雷斯顿和波斯特(1975)。在企业社会回应的初步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回应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的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以塞西和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理由是企业社会回应是研究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延续。而卡罗尔、沃蒂克、寇兰、爱泼斯坦和伍德等则不赞同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认为这两者各有其侧重点,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回应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清晰和规范的描述。但由于企业社会回应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并存于该研究领域。企业社会回应产生和运用的重大意义在于企业社会回应从环境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抽象概念转变为管理者的具体行动。

(三)企业社会表现阶段 企业社会表现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企业社会责任在概念上仍较为含糊且维度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企业社会回应关注的重点只局限于企业的反应过程,而在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缺乏研究,只能解决企业社会责任某一方面问题;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等内容也将会受到不时的挑战,企业社会表现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争论和修正的产物,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研究进步的佐证。普雷斯顿和波斯特在《私人管理与公共政策》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表现的论断,认为公司社会表现的内容有三个核心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回应过程和结果。塞西提出了包含“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回应”的企业社会表现维度。卡罗尔(1979)的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即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和公司社会回应三者共同构成公司社会表现的维度空间。卡罗尔吸纳了各派观点并有一定超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从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转向企业社会表现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阶段,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之前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了。沃蒂克和寇兰(1985)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回应过程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逻辑关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在实证上成为可能,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开启。而后卡罗尔、沃蒂克和寇兰、伍德等对企业社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所强调的是在管理背景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阶段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所影响的所有个体或群体。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较大变化,明确了企业应当为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卡罗尔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结合,认为企业主要针对利益相关群体来考虑社会责任问题。伍德和琼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企业社会表现的要求者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的接受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影响以及企业是否满足其预期的评判者;利益相关者将根据他们的利益、预期、承受程度和评价结果采取行动。由于社会责任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实证研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有较大困难。可用的衡量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判断较多、样本数量不足。在伍德和琼斯的研究的基础上,拉夫等人以利益相关者概念置换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企业业绩则是用企业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进行衡量。

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相关利益者预期一体化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的讨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五)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研究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2002年1月,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由34个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的CEO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即《全球企业公民――CEO与董事的领导挑战》,由此企业公民概念从美国推广至全球范围,在强调企业对所处社区责任的同时,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必须要企业承担。纵观对企业公民概念的本质和核心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企业公民观即狭义的企业公民观、广义的企业公民观和延伸的企业公民观。从历史发展和传统的继承方面看,一方面,企业公民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产物,它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概念融入统一的框架之中,传承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中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企业公民在公民权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大突破。企业公民的研究虽然理论上有一定突破,但由于处于初期研究阶段,仍存在着较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一般性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着手,把已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

(一)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袁家方(1990)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他论证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和消费者等方面进行,奠定了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关代表学者有,刘俊海从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比较法学、历史考察、法解释学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其《公司的社会责任》重点研究了公司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刘连煜(1999)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焦点集中在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即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下探索公司治理机制与制度、寻求内部监控组织在监控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如何发挥作用。卢代富(2001)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一书中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卢代富(2002)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产生和其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重新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进行了阐述。刘继辉和吕家毅(2004)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元性即法律责任是前提,经济责任是基础,道德责任是补充。喻勤娅和吴勇敏(2004)在《企业社会责任之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作为社会人占有和处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企业不仅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也应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实现。

(二)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杨瑞龙等(2000)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不仅对股东要负责,而且还应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陈维政等(2002)在对国外关于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在建立我国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沈艺峰和沈洪涛(2003)阐述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结合的背景、影响、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应从历史的视角来予以审视。

企业社会责任是与利益相关者紧密结合的,企业的契约包含显性的社会契约和隐性的社会契约,在履行社会契约时,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陈宏辉(2003)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观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刘长喜(2005)在《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中,从企业与社会的角度,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含、结构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划分,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自律层次和他律层次,并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了深入分析。

(三)财务管理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李心合(2004)在《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价值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演进的基础;李世英(2004)比较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与契约理论的股东的差异,并扩展了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陈迅和韩亚琴(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认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应该分层次;姜万军等(2007)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喻勤娅(2005)在《SA8000标准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在SA8000标准下我国通过立法来保障劳工利益的途径,从而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推动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李正(2006)以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沈洪涛(2005)从财务学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本质、发展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我国出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再次成为焦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特点,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愈发重视,从对社会责任不多过问到主动申请SA8000认证,从不注重企业社会表现的披露到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从学术界到政府部门再到企业界,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从学术研究探索到政府监管鼓励再到企业主动承担的良好氛围。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现状纵观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履行情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等。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即企业应对其影响到的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责。这既包括法律规定强制履行的如环境保护等经济、法律责任,同时也包括企业自愿履行的伦理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跨越了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空间。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断加强,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改进。一是改进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评价体系。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和学者们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情也将不断增加,今后研究的方向将是寻找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及时调整评价体系、减少评价体系的主观性、以达到更为准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二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测量的提高,提高测量的可靠度。三是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稳健性。(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索。结合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与管理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股东与管理者关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委托关系以及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如资本成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系,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反应,这些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4)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即是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既是外生的,更是内生的。信息披露在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么,企业内外的关系如何通过这座桥梁连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杜兴强、雷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冲突还是融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李世英:《对公司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比较研究――一个契约理论的扩展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篇9

20世纪末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对社会责任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比较研究,不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衍生概念的发展

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比较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所著的《财富福音》一书。1924年,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之后,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地域的学者因为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定义重点也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Carroll(2004)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

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日本学者山城章指出现在的经营者无论在伦理上或实际上,已不容许只追求自己企业的利益,必须站在与经济社会调和的立场上,有效结合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物廉价美的商品,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存在不同

Isabelle Maignan和David A.Ralston(2002)结合Wood(1991)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企业社会绩效的定义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美国和欧洲(法国、英国、荷兰)的各100家企业网站进行调查,以衡量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表达方面的差异程度。比较的内容涉及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取向、过程和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中作者把动机取向划分为:价值取向、绩效取向和利益相关者取向(社区、消费者、规制者)三种。展示社会责任的过程有慈善活动、自愿社会服务、伦理准则、赞助活动、质量管理、健康和安全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其中前两种作者称之为超越传统的活动,后四种作者称之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和传统的活动。

通过比较作者发现,社区是最被普遍提及的,但比率有差异。比如,美国企业涉及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教育问题,而环境保护是欧洲国家涉及最多的。作者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的企业,美国企业更多提及社区福利,而对与他们的生产运作有紧密联系的活动涉及的不多。最后,作者认为欧美国家间在上述方面的差异是主要归因于对于企业和企业在社会承担的角色的看法不同。

我们发现,由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统一的衡量维度,所以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跨文化比较时,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

与此同时,对企业在CSR衍生概念的实践比较,涉及到企业的伦理准则、企业慈善、企业公民行为、企业的社会绩效等。同时,我们看到同样是对企业伦理准则的跨文化比较,不同学者对伦理准则的划分不同,从而比较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区别的。

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odo B Schlegelmilch,Diana C Robertson(1995)认为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伦理问题,作者提出关于企业伦理的26个方面,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把这26个方面归为五个因素:关于员工行为、对信息的不恰当使用、关于私人问题、与中央或外国政府的关系、政治或社区投入。

Nabil A.Ibrahim,Faramarz Parsa(2005)对186名美国管理者和148名法国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找出他们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哪些方面。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指出,美国管理着更注重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而法国管理者更注重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作者还指出这些差异与国家的经济、文化有关。

可见,对人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态度比较,主要是关于管理者的态度或普通消费者的态度。而比较的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的认识或对其不同内容的侧重程度。

不同国家间的CSR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综述和最近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比较的内容不断丰富;进行比较的国家也逐渐涉及欧美以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最近,还有学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分析建立了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

Dirk Marten,Jeremy Moon(2008)根据以前对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国家间的CSR差异可以用国家的制度框架来解释,制度框架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然后作者利用Whifley(1999)提出的国家制度框架的四个方面(政治、金融、教育和劳动力、文化系统)来分析美国和欧洲的区别,作者认为美国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的自由成分较强,给企业承担相对明显的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激励因素和机会,而欧洲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中的协调成分较强,给企业提供的激励因素和机会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美国式的CSR为“显性CSR”,欧洲式的CSR为“隐性CSR”。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在表达与社会关系时用的语言不同,显性CSR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言来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而隐性CSR则不是通过这种方式;(2)目的不同,显性CSR常常是企业有目的的战略选择,而隐性CSR则是企业对制度环境的反应。制度框架中自由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显性CSR,协调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隐性CSR。作者认为这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理解的框架可以用来说明欧美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差异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这个框架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欧美国家的比较上,也可以用来分析其它国家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

我国关于CSR跨文化比较研究亟待提高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 竞争力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71-03

一、文献回顾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实力有关,但是企业可以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转换为企业竞争力。要研究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解决如何衡量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一)如何衡量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量化一直是个难点,直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才使社会责任的量化有了理论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主体的利益。围绕着该理论,国际上一些机构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RI指数、KLD指数以及DJSI等。在我国,2008年成立的“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它根据我国的国情研发出一套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且不断完善优化,且每年都推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排名榜,在国内的影响较大。

(二)如何衡量企业竞争力

国外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3个主要学派:结构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结构学派主要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劣对企业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拥有或能够支配的资源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力学派以哈默(G. Harmel)和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差异造成了效率和收益的差异。国内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金培等(2003)提出的“中国经营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

二、研究假设

对于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以费尔曼(Friedman,1970)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耗费公司的资源,额外增加公司的成本,使得其在与那些不考虑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以康奈尔(Cornell)和夏皮罗(Shapiro)为代表的“社会影响假说”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响应,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声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如杨蓉、杨宇(2010)在建立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竞争力在总体上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张旭等(2010)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竞争力越高。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有说服力,因为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应该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下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价值增加从而更具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从总体上看,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社会表现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不同的表现。如沃多克(Waddock)和格拉夫(Graves)在1997年发现企业当年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下一年的股东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显著正相关。张旭等(2010)得出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当期企业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笔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之后方能作用于企业竞争力,这与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下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是相适应的。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2: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当期企业竞争力正相关。

三、研究样本和变量

(一)样本的选取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鲜明的行业特征,因此本文选择了2010―2013年在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股票上市财务数据库”。除去财务数据缺失和ST类公司,最后得到样本公司共35家。

(二)研究变量的设计

1.社会责任变量(CSP)。2008年5月1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的概念,大大改变了社会信息缺乏量化标准的现状。“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是公司所创造的社会贡献总额与公司股本之比。基本含义是在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公司年度内为国家、员工、债权人、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额,并扣除公司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计算形成的公司为整个社会创造的每股增值额。它的提出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帮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真正价值。因此,本文以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作为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的变量。2010―2013年样本公司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总的来看,样本公司的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现状很难让人满意,各年最大值为8.74,最小值为-0.25,2010年到2013年样本公司的CSP的平均值为2.08。此外,各个年度样本公司的CSP,无论是偏度或峰度都没有呈现出很明显的偏倚或者低峰(P值都大于10%),说明其分布逼近于正态分布,从而保证了在下文的回归分析中能得到可靠的估计结果。

2.企业竞争力变量。本文的企业竞争力变量设置参照哈默等在《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标准,即显著的增值性、核心性、领先性、整合性、延展性。(1)增值性:是指企业通过减少成本、感知顾客需求、为顾客做出特殊贡献等方式,来获得超额收益。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求。为此,本文设置了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报酬率(ROA)来衡量增值性。(2)核心性:表现为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主营业务的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核心性,为此,本文设置了营业利润占比来衡量核心性。(3)领先性:是指企业在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国际上一般采用市场价值指标衡量企业业绩的领先性。而市场指标容易受到价格、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设置了托宾Q值来衡量领先性。(4)整合性: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则必定存在良好的营运能力。为此,本文设置了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整合性。(5)延展性:体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是指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实现其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使自身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里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为此,本文设置了总资产增值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来衡量延展性。

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得到如下变量,见表2。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我国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用来观察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我国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则需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深入探寻相互之间关系的性质。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首先对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如下:当期社会责任表现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值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之间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当期社会责任表现与总资产周转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一期社会责任表现与资本保值增值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一期社会责任表现与总资产增值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两期的社会责任表现与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前两期社会责任表现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值率在5%水平上正相关。此外,各期社会责任表现都与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二)回归分析

为更深入地分析我国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性质,本文根据第二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设,将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作为因变量,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占比等指标为自变量,同时以公司规模SIZE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CSPt-i(i=0,1,2,3)=α+β1ROE+β2ROA+β3OP+β4TQ+β5AT+β6AL+β7TA+β8CV+β9SIZE+ε (模型1)

其中,CSPt-1、CSPt-2、CSPt-3分别代表前一、二、三期的社会责任表现。α和β是回归系数。

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以寻求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社会责任表现受公司哪方面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终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

CSPt-i(i=0,1,2,3)=α+β1ROA+β2CVβ3SIZE+ε (模型2)

从表3来看,模型2的整体线性拟合较显著(F统计值在1%水平上显著),解释变量间的共线性较弱(容差大于0.1,方差扩大因子小于10),回归模型的残差相互独立(D-W接近2),模型2的效果较好。但是调整后的R2为0.579,说明模型2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可能有其他因素对企业竞争力有影响。

表3 的结果说明,总资产报酬率(ROA)与社会责任表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同时资本保值增值率(CV)与社会责任表现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说明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竞争力越强,这一点体现在企业竞争力的增值性和延展性上。此外,公司规模(SIZE)与社会责任表现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本文再依次更换社会责任表现变量为前一期和前两期,得到的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的结果说明,资本保值增值率(CV)与社会责任表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从而,假设2得到验证,说明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当期企业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前期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会使企业竞争力越强,这一点体现在企业竞争力的延展性上。

无论是相关性检验还是多变量回归检验,都得出一致的结果:(1)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2)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当期企业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假设1与假设2 得到检验。(3)各期社会责任表现都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越大,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企业竞争力的增值性和延展性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响应,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声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可以维持公司的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2)在企业竞争力的延展性上,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当期企业竞争力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作用于企业竞争力,这与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下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是相适应的。(3)从控制变量上看,各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大公司为了避免政治成本,要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会更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研究局限性

首先,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披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同一项目的计算口径大相径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结果。其次,在企业竞争力的指标选择上仍待进一步探索。最后,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的模型,调整后的R2的结果还不太理想,说明可能有其他因素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因此,今后还要增加新的因素变量进行分析,以得到一个更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X

参考文献:

1.金培等.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杨蓉,杨宇.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3.张旭,宋超,孙亚玲.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0,(5).

4.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