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并得到与会国的强烈赞同并顺利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文件与两个国际公约,对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1.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水资源的规划概念形成由来已久,是水利发展改革中通过防洪抗旱、开源供水等一系列的水利活动逐步形成的理论。目前关于水资源规划定义较多,在《中国工程师手册》中认为,以水之控制与利用为主要对象的活动,统称水资源事业,它包括水害防治、增加水源和用水。对这些内容的整体安排即是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未来流域规划,用水调度的手段,对国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设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护治理、优化调度,以及一切与水利工程布局协调、运行实施及统筹安排等工作。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
2.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
3.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
4.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利用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
5.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
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2.1 水资源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优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五十年代后的发展,基于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拟技术与动态规划方法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发展迅速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以模型形式开展水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雏形。
近二十年来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得到不断完善,因水污染与水危机在此时期日益加剧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效益、水质约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对于联合优化水资源系统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问题考虑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不仅具有普适的经济目标在模型中产生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目标且将更多地将某些随机因素纳入水资源模型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量型—水质型—综合性发展态势得到重要表现。
2.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求分析
2.2.1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
水资源规划是需要结合国内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定期调整规划目标和内容,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用水、有效节约、全面保护等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水资源配置方案、水资源保护规划四个方面。
(1)随着小康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增强,对区域性集中型供水的要求更高,对社会规模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重要作用;
(2)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形态正在发生大规模调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必受到影响,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我们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3)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用水需求空前膨胀,加上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用水加剧恶化,水资源配置方案自然需要根据生活水平和规模进行合理配置;
(4)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了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要求, 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水和谐的要求,新时期的水资源规划必须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2.2 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分析
自持续发展观以来,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从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出发解决水问题,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目前主要管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三条红线作为水开发、水节约、水处理的要求作为三条警戒封锁线,越过红线将受到惩罚;
(2)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日益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政绩挂钩。在详细的工作中落实相关的节水政策,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推进水利创新和节水创新工程;
(3)随着用水需求的调整,水权的转化也需要新的局面,需要加大开发引进先进监测设备,加强农村用水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开发权制度,大力宣传以加强民众节约用水意识,多方面落实三条红线。
3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2013.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5.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
篇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管理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资源的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夏秋多、冬春少,受海陆因素影响,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以南流域多、黄淮海流域少。气候变化等对我国水资源也有较大影响。当前,部分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河流出现断流以及干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水资源出现如此危机,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另一方面与人为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快,水资源浪费与破坏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而非滴灌的形式,且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居民生活用水浪费严重。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严重,治理不力,而且人们对水资源缺乏相应的节约与保护意识,导致水资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加强保护水资源,对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合理构建水资源使用体系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牧业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管理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其他用水等,可分为强耗水和弱耗水两大体系,其中强耗水需要重点控制。为合理利用资源,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搜集水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其运动规律,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水资源研究与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1.2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
我国地域面积广但地形比较复杂,很多地区降水不均匀,由此极易形成南涝北旱的局面。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所以必须加强勘测水资源储量、检验水资源质量、污染及用水规划等工作。为此,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出台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代水资源管理要求。水资源保护工作并非单纯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水资源保护及管理能力。
1.3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污染、内涝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了解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分布,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情况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分散型管理为主,从上到下构建省级—市级—区域的分化式管理部门,通常由国家水利部门统一调配规划各地区上报情况,并为各职能部门分配任务,以此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该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水利部门宏观引导规划在进行管理工作,但水资源保护工作仍以当地部门管理为主。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控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地方住建、市政部门负责管理规划区域供水与排水系统,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管理调配、水资源规划等。而地方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权力重合,部分管理权责模糊,从而分化了主体职能,使得管理权力分散,主管部门实际职能流于形式,如水资源功能划分与生活用水管理保护。另外,各部门间没有及时沟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管理与布局难以实现统一目标。目前,我国正逐步调整并优化水资源分布形式、管理措施与机制,如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但该部门主要职能以防治洪涝、水体自然灾害为主,对水资源调配与保护发挥的作用不突出,使得水资源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另外,部分管理部门无法行使自身权力,只能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于管理体系中,对辖区内水资源使用情况没有实际管控权。流域性管理模式中,一般政府部门基于经济利益,使得辖区内水资源浪费严重,流域上下游间水资源分配出现问题。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还设置了水务局,负责管理辖区内用水情况,其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政企联合制度体系背景中,分化了主体职能权利,对水资源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
3.1行政区域化管理模式
纵观当前我国水资源分析与规划模式,应根据地区用水及水资源储备情况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基于行政区域管理模式开展符合模式管理,以此形成部门为核心的阶层式调配体系,集中管理权力。目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模式单一,以地理区域为单位划分,保障中央集权特性的同时,在管理体系下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行政区域管理则是以地区为单位划分,通常是国家—省—县,基于不同管理范围构建国家为主的管理体系,以此对水资源进行区域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为了预防各级别管理职能发生冲突与叠加,我国新《水法》重新划分了各级别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层面上统一划分监管职能,包含水资源管理权限定位、规划措施、用量调控、监测及政策执法等;微观管理层面,详细划分水资源使用、功能及保护等,其管理职能定位准确,有效区分了相关政策制度与具体措施,即分离决策、执行与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确保各职能部门正确执行权力。此外,国家与市县部门中,省级部门发挥着过渡作用,负责接收并执行上级部门命令,主调控部门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区域与市县实际情况,科学分配主线任务。表面来看,省级管理模式涉及两项管理行为,从根本上来讲由一个管理机构负责。行政区域管理特点表现为统一、职权、主导及监管性。统一性主要是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与趋势,明确主体管理模式,确保水资源预期规划目标精准对接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管理;职权性是指区域部门对水资源具有广泛使用、规范及保护权力,此部门管理工作中可集中调配资源,对区域管理内水资源环境进行优化;主导性主要指区域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行使职能权力,以指向型明确约束各部门工作模式与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不会发生利益冲突问题;监管性使之融合各部门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反馈相互监督,实施监管分离,以此确保水资源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
3.2流域化管理模式
(1)流域引导模式。其主要指以水资源保护为主,在区域排水特性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制度化管理水资源,确保合理分配区域内水资源。人类生产生活中,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流域引导以水资源为单元,结合上下游形成单元整体,利用整体环境保护对管理职能进行分化,以此提高单元内水资源管理效率,为水资源管理构建规划管理模式。调整优化流域引导模式时,通常会准确定位管理机构区域范围所行使的职能,赋予其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能,另外,规划管理流域内河流与湖泊分支,明确主要职能,划定各部门权限,确保河务、防汛及水文等机构正确执行命令,独立化管理各分级部门,实现权力与职能的独立。流域引导过程中,对辖区流域空间体系水体进行管理时,正确引导流域内地理与空气环境,融合管理模式与地区流域特点,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目标。另外,流域引导内容涉及水资源分配、工业产业限制、企业排放基准及流域内上下游关联特点,基于此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区域环境,具有一定的灵活、指向与可变性,与水资源动态特点保持一致。
(2)契约模式。其主要指基于流域,上下游间制定契约对区域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流域内水资源过程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水资源储存与耗损波动大,且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不会一直保持内循环模式,受不可抗拒因素,承担上游水资源规划压力,在下游管理中发挥流域规划管理效果。所以,流域内上下游间要签订管理条例,结合自身排泄与负荷能力、水质及资源量分配等,基于流域内水资源签订相应的条例,根据综合经济利益调研管理内容与防控措施,获得最佳管理方案。契约模式条款内容要充分考虑地理及流域内水资源动态特性,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以此完善契约体系,保障水资源实际管理效果。
(3)企业模式。其主要指将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工作承包给独立企业,再由政府调查企业运营资质与技术资质等情况,签订法律合同约束企业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强流域内精准实现监管目标。另外,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服务主体以水质监测与水资源监测为主,基于公众化监管,规范并约束企业管理行为与监督行为等。企业管理模式利于缓解国家与公务人员等工作压力,在管理权力与管理职能交接基础上,受政府政策制度监管与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政策与利润引导下,企业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理念,构建规划型水资源管理模式。此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水资源管理模式属于其他层面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转为经营模式,溶消了水资源管理成本及治理利润,为经济化管理模式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小流域企业管理中,要结合企业模式与流域内发展特性开展试运行,首先制定出管理年限,并分析年限内预期管理效果。年限内规定管理任务目标完成时,比较任务执行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发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此对管理体系进行逐步完善,确保小流域管理职责更好地转为大流域管理职责,为水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论文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篇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学
1建立水资源管理学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2,12(1)
篇5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满洲里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2010年,满洲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发试验区,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了《满洲里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规划课题建设》工作,在建设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进行“满洲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研究”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为此,给合我市水资源的实际,对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规划的定位、期限、任务及目标进行分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行业依据。
一、满洲里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满洲里市位于呼伦贝尔市的西部,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117°53′,北纬49°19′~49°41′。东临新巴尔虎左旗,西接新巴尔虎右旗,南濒呼伦湖,北与俄罗斯联邦水陆接壤。满洲里市域面积为734.56km2。
满洲里市中部高,东西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漫岗地。
满洲里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99.5mm,年平均蒸发量在1200-1500mm。
满洲里市的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呼伦湖水系与海拉尔河水系两大水系,海拉尔河流经满洲里市东部边缘,呼伦湖位于市东南部。
(二)社会经济概况
2011年年末常住人口25.0万人。城镇人口为24.8499万人,农村人口0.1022万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4.1 亿元。
二、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1.地表水水资源。满洲里市地表水资源主要在海拉尔河、新开河、呼伦湖。海拉尔河流经满洲里市东部,市域内的长度为12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2亿m3,年内径流量分布不均匀,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55%以上,春汛占全年的20% 左右。新开河是一条人工河,全长16.4km,它是一条吞吐性的河流,海拉尔河水位高于呼伦湖水位时,河水注入呼伦湖,反之,则河水由呼伦湖注入海拉尔河。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克鲁伦河与乌尔逊河年平均补给量为22.3亿m3,年均蒸发量为21.1亿m3,新开河年均排水1亿m3进入额尔古纳河,排水通道为新开河。
2.地下水水资源。满州里市地下水主要分布:市区西部古河道第四系可开采区(可开采量为438万m3)、扎区开采区(可开采量1202万m3)、布古图尔谷洪积扇第四系古河床(可开采量为194万m3)、海拉尔河12km一级阶地侧渗区(可开采量1500万m3/a)四个区域。
3.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矿井疏干水水资源(2010 年矿井疏干水涌水量4023万m3/a)和可再生水(城市污水)水资源(2010 年污水总量为2200万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满洲里市2012年现状供水4260万m3,其中地表水为658万m3,地下水为3152万m3,污水处理回用供新巴尔虎右旗450万m3。总用水量为3810万m3。各业用水量分别为:农业用量1310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4.38%;工业用水79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0.87%;城镇生活用水1705万立方米(其中包括生态用水190万立方米,建筑业用水3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4.7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满洲里市是自治区缺水城市之一,本地水资源较匮乏,我市境内的地下水资源有限,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海拉尔河、呼伦湖和新开河水。海拉尔河、呼伦湖都是流经我市的客水,我市境内的新开河是呼伦湖调蓄的进排水通道,水资源量有限。而且我市可利用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与生态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水不相适应。
(一)工程性缺水严重
我市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和局部地下水富水区均处于辖区东部,由于缺乏配套的调水工程,使全市工业发展,特别是扎赉诺尔区工业园区相对耗水的项目上马受到严重制约。
(二)资源性缺水
呼伦湖虽然水域辽阔,但近期由于干旱和上游河流补给量严重不足等原因,水位和蓄水量大幅度下降,水质恶化,导致资源性缺水。另外,由于我市冬季寒冷,年内12月至3月海拉尔河径流量明显减少,海拉尔河地表水资源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水安全面临潜在威胁
我市海拉尔河段位于海拉尔河流域下游末端,长期以来,海拉尔河因上游沿河城镇排污影响,河水及沿河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必给我市正常取用海拉尔河地表(下)水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四)在流经我市的河流及湖泊中上游地区新建水库、引水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海拉尔河上游红花尔基水库和引河济河工程的建成和使用,流径二卡湿地区域的水资源量大为减少,已造成我市在海拉尔河傍河取水的生活饮用水水井出水量不足。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蒙古国均有计划在上游地区兴建大型水库,势必会给我市今后的取用水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计划在海拉尔河中游和伊敏河(海拉尔河一级支流)上游新建扎罗木德和红花尔基水库,兴安盟计划在哈拉哈河(呼伦湖主要补给河流)上游新建苏河水库,蒙古国计划在克鲁河上游峡谷地区建大型水库。上述工程的建设将会给我市今后的取用水带来更为不利影响。
(五)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力度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农田灌溉用水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等粗放的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较严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供水管网漏失严重,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
(六)水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使得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
目前,我市虽然已成立水务局,但水管体制仍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由于管理权不统一,使得各管水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能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水管理体制,无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联合调度和高效利用。
为此,通过建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治理、管理、服务现代化综合体系,提高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支撑和服务能力与水平,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设施投入和满洲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大好时机,做好水利规划显得尤为重点。
四、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行业规划
规划是水利建设纲领性文件和顶层设计、内容包括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体系建设、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水利发展保障能力等保障体系建设安排,是水利全面发展的规划安排,同时水利规划要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提出具有地区特点和阶段特征的水利建设总体目标与布局。下面从规划定位、规划期、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具体分析满洲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
(一)规划定位
规划定位是规划编制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洲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内容与深度要满足《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1997)等专业规范、规程要求,为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满洲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行业规划要从打造“美丽满洲里”的角度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新区和改造老区,在城市建设中西以霍尔津河(带状公园),东以达兰鄂罗木河为两轴,呈辐射状地规划人工水系,南以防洪工程明渠打造城市水系。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体现水(动)的要素,既能有效地改变城市小气候,还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二)规划期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若干政策意见,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同时我市为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有利时机,从用足政策、促进水利发展角度考虑,以编制规划以后的1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为宜。
(三)规划任务
满洲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任务应包括:地域水资源条件分析,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原则,规划的后评价进行分析,规划保障措施。其中,规划重点要对我市水资源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要对扎赉诺尔区达兰鄂罗木河以东富水区域要进行中长期规划,真正做到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对水利发展要求,结合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适宜选择如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一是资源保障方面,形成符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二是生态保障方面打造具有水系畅通、水体清澈、水景优美、水陆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河湖工程体系;三是建成标准较高、服务到位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和水利服务体系;四建成规划设计科学、建设管理有序、资金投入可靠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体系。
五、建议
(一)在规划编制中,首先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以便各专业规划更好地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区域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同时也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行业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和指导性。
篇6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水首先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应用方面的不可替代性的特性。人类治水必须认识和运用水的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自然规律。长期的治水实践也充分证明,遵守水的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反之,违背水的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就要受到水灾害的破坏。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多龙管水”的局面,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的开发。水多、水少、水脏、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之所以至今也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就是因为城市水与农村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的管理的人为分割的状况,在客观上已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必然导致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与浪费严重的情况同时存在;水环境一方面在加强治理,一方面在加重污染的情况问题同时存在。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按照水资源的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理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其次,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推进“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随着*“两个率先”战略的全面实施,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省的一个的基本省情是,过境的水资源丰沛,但当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多年平均过境总水量大约有1万多亿立方米,长江就占了9000多亿立方米,本地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淮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体制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必须通过对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让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三,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全省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城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城市的经济在加速发展,城市的功能在全面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水利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水利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即由过去单纯的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转移,加快水利进城;从过去水利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灌溉的农业型水利向统筹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景观的“大水利”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在防洪安全、饮水卫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对水利事业的新需求。
第四,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水资源具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工程设施具有公益性运行和经营性运行的不同功能。作为自然资源的水和公益的水利设施,必须满足防洪安全、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要求;而作为经济资源的水和经营的水利设施,必须依据水权、水市场、水商品的理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在不损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探索一条市场化发展水利事业的新路子。这几年我省许多地方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对经营性水利设施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对城市防洪、水环境建设项目实行经营性开发,甚至在国家南水北调这种特大型水资源调度工程建设中,都采用了市场化开发机制。这次会上各地也都交流许多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相互学习借鉴。
第五,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也是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水法》、《防洪法》等一批水行政法律法规,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实施了《*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防洪保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开发的职能。全国像海南、上海、深圳、沈阳等一批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城市都建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我们*绝大部分市、县城市防洪和地下水管理的职能都移交给了水利部门,苏州、宿迁、淮安等三个地级市和一半左右的县(市)都建立了水务一体化的体制。今年8月,在总书记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委决定建立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最近苏州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全部依法理顺县级水务管理体制。这些对我们加快落实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二、勇于实践,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步伐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水资源客观规律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实现地表水、地下水权属管理的统一,理顺城乡供水、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城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水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加强农业节水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好规划,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规划是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龙头。实行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使水利部门的治水理念、服务对象、工作内容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各地不同的水情、工情和社情,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以规划来宣传社会,以规划来统一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以规划来促进水务体制的建设。做好水资源规划,要注意突出三点。一要体现新时期的治水理念,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治水的首要任务,让人民群众在水资源的统一建设和管理中更多受益。坚持人与水和谐相处,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侵害,也要避免人对水的侵害;在改善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要改善水的生存环境,切实解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坚持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做到地表水与地下水、农村水与城市水、流域的水与区域的水、水量与水质、水资源与水环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开发,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效益。二要坚持上下联动,做到三个结合:上下结合,体现统一治水;流域与区域结合,体现科学治水;区域与区域的结合,体现团结治水;提高规划的整体水平。三要注重规划的可行性。既要注意与各类专业规划相衔接,又要切实解决新时期治水发展中的新课题;既要体现规划的长远性、战略性,又要为近期水资源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理顺体制,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体制问题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解决体制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无所作为;既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做而论道。努力在实践中开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局面。一要加强宣传。我们要宣传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科学依据,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要求,宣传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法规条文,还要宣传水资源统一管理典型经验,为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二要有所作为。有所为才能有所位。任何一种新体制的确立,并不是来自领导机关的主观臆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基层的改革创造。苏州水利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在城市防洪、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正是实践的标准促使市委市政府作出进一步理顺市县水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决策。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现在已经建立水务体制地方,要真正发挥体制带来的优势,按照大水利的理念,拓宽思路,开拓局面,让人民群众看到水务体制理顺所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尚未建立水务体制的地方,要从实际工作做起,在城市防洪和水环境建设、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领域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做出实绩,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创造条件。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我们既要唯体制,又要不唯体制,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开拓。三要依法行政。水行政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开拓我们的服务领域,开创水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创新机制,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办法和途径。??用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双重属性,在继续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运用水权理论,培育水权交易市场;以产权为纽带,放开经营性水利工程投资经营权;引进竞争机制,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乡水环境建设领域,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强领导,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工作力度
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精心组织,加快推进。
第一,坚定信心。要在全省水利系统上下真正弄清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科学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水利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和水务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目标上来,做到坚定信心,加大力度,落实扎实推进的措施。
第二,加强研究。实行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既是一个需要实践中探索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课题。希望全省水利系统的同志都来加强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我们加快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第三,要树立典型。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总是要经过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典型示范作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抓好典型培育,把面上的问题带到点上去研究,用点上的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点面结合,推动全体。
第四,要培养人才。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部门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内涵都要大大拓宽。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水务体制创新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在水行政法规、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水权、水商品、水市场理论研究和水利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水资源统一管理对人才的需求。
篇7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问题;对策
水资源匮乏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与基本国情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地下水开采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地下水开采量逐步上升,国家一些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也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面沉陷、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降低。(2)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3)未能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价格机制不合理,导致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4)水资源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工业布局的偏差,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数量不足及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存在不足,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对策
2.1 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实现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水危机意识,加强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宣传教育,让人们全面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和管理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弊病及危害,倡导全民节约用水。并研究推广节水新技术,明确将节约用水当作一项基本国策真正贯彻执行,在农业领域,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采取衬砌水渠、管道输入、喷、滴灌等工程措施和一些非工程节水措施,降低农业用水量;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
2.2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法规
为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我们应制定有关“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和约束各种用水行为,将目前的行政措施和手段变为依法管理,打破行业和地区间的各自为政现象,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加强执法管理,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2.3 合理调整和确定水费征收标准及政策
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加快出台全国性的水资源费征收办法。合理调整确定水费征收标准,水费标准必须体现资源含义上的价值;能维持水利工程设施和水管单位正常运转;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使用户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承受;能够辅助宏观上调控(用水方面)国民经济的布局,解决上下游和地区间在用水方面的矛盾及问题。新水源的开发应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水价,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供水、发电、养殖等多种经营、能产生效益的水利工程,其供水成本由商品水补偿。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2.4 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
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上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使用要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规划计划,统一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合理调剂丰水期与枯水期用水,制定科学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统筹安排,并监督实施。另外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对地下水的开采要严格限制,从严审批,严格执行“先地表后地下、效率优先”的原则。
2.5 防治水资源污染
为防治水资源污染,应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在建设流域性水利工程设施时,要考虑清水与污水的比例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统筹考虑,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控制污染,提高污染防治水平,逐步实现废水资源化。另外应制定更具体和更易操作的污废水排放管理和补偿收费,严格规范污废水排放审批手续,制定排放污废水的不同收费标准,加重对达到警戒线一类污废水的收费标准和经济处罚,对超标和产生严重危害的污废水坚决不允许排放。并鼓励节水型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倡导可利用污废水的循环使用和净化再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国水资源匮乏,因此节约水资源,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研究,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8
【关键词】GIS技术;水文水资源;资源管理;资源政策;防洪抗旱
前言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水文和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技术,由于GIS技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这使得水文水资源工作可以利用数字、通信领域的新发展得到迅速的发展,实现水文水资源科学的管理、水文资源政策合理的制定、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可见GIS技术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重要价值。应该从GIS技术的水文水资源基础认知入手,分析水文水资源工作应用GIS技术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以水文水资源工作和GIS技术的特点出发,探寻水文水资源领域GIS技术应用的要点,把握GIS技术应用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方向,更好地实现GIS技术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价值,促进水文和水利领域的各项工作走向深入。
1 GIS技术的概述
GIS技术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GIS技术具备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管理、应用功能,是地理分布、空间信息加工的重要技术,是水文工作重要的基础性技术。GIS技术为水文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水文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特别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监测、水资源保护、资源政策指导、防洪抗旱工作中GIS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现代水文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技术。
2 水文水资源工作应用GIS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GIS技术平台
当前水文水资源行业已经看到GIS技术的重要价值,并展开了GIS技术的应用工作,但是由于各自为战,导致GIS技术的开发平台多种,数据格式多样,没有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水文水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GI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2.2 GIS技术与其他工作沟通不想
当前,GIS技术的应用工作多重视水文水资源数据的采集,没有利用GIS技术的优点展现与其他工作和领域的合作与沟通,导致GIS技术的交互性出现不足,特别是GIS技术数据与现有的水文模型不能有效契合,出现GIS技术的深层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的问题。
2.3 GIS技术的动态效果有待于提高
GIS技术对水文现在的表述多属于静态描述和简化处理,这会产生GIS技术与实际之间的较大差异,进而会影响GIS技术动态模拟效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出现GIS技术的表达障碍。
3 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
3.1 水资源规划中应用GIS技术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可通过GIS技术可以建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模型,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辅助进行水资源评价,以便做出水资源合理的规划。
3.2 水资源管理中应用GIS技术
水资源管理包括对水文基本信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河流水系、土壤植被、水利工程等多种不同类型要素的管理,GIS技术可以实现多元信息的叠加分析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的服务。
3.3 防洪抗旱中GIS技术的应用
通过GIS技术与GPS技术、RS技术的结合可以建立洪水预警和干旱预警的系统,对洪涝灾害和旱灾进行灾情评估、灾情预报和灾害风险分析,有利于控制灾害的风险,降低灾害的损失。
3.4 水资源政策制定中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水资源政策制定中的数据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利于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形成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大量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作为基础作为水资源政策的支撑,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IS相关空间分析功能得到相应的结果,为水文水资源规划、评价及工程实施服务。
4 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应用的展望
4.1 GIS技术在建立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应用
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是今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重要基础,是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应用的核心,数据库要保障实时查询则要求保持服务器端数据库与实时报汛数据库之间的通信,创建并存储洪水预报相关数据,进行更新、插值计算后得到最新信息,以便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中得到有效地应用。
4.2 GIS技术与水文模型的融合
GIS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与水文模型做到合理的契合,GIS技术应用于水文模型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单指标空间分析和多图层加权叠加,模拟地下水运移规律和转化过程,实现水文水资源专业模型GIS技术的集成。
4.3 GIS技术的二次开发
水文水资源领域要重视GIS技术的二次开发,优化增加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加强对水文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模拟,为决策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GIS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优点,在水文水环境领域有着重点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抗旱防涝、资源决策等方面,GIS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支持,应对GIS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练掌握,立足于水文水环境的实际,解决GIS技术应用方面的难题,在把握GIS技术应用重点的同时,提高水利水环境工作的质量。此外,作为技术人员和从业者,应该对GIS技术的发展有所展望,要明确GIS技术与水文工作结合的关键,以期更好地促进水文水利工作取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绘绚.GIS在水文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
[2]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于景录.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09(06).
[3]刘佳,于福亮,李传哲,尹吉国.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水电能源科学.2007(02).
篇9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约束性指标和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的预期性指标,就必须加大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力度,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发挥政府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目前,人们的节水观念还不牢固,促进节水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政府的调控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地方配套的节水规范性文件,推动取水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促进节水管理制度的建立;确定政府节水工作目标,编制节水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保障公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用水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制度,形成节水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统一水资源管理主体,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践证明,多头管理不利于水资源的调度、管理和合理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建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明晰水权,落实水权主体,同时通过政府协调推动解决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在水资源管理上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改变过去农村水与城市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其次,制定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同一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的取水总量限额,杜绝水资源无序开发行为。第三,强化取水许可管理,通过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等措施,实现对区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第四,针对部分地区水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问题,加强水源保护和治理,涵养水源,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第五,解决农业灌溉节水和农业用水管理问题,改变农业用水管理松散、浪费严重的状况。
建立初始水权制度,完善水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市场约束用水行为,必须尽快建立起水权分配制度和水市场运行机制。水资源是按流域分布的,一个流域往往跨多个行政区。因此,首先应建立水权分配制度,分配流域的取水量,各个行政区根据取水量进行取水总量控制。在行政区域内控制取水总量,制定各行各业合理的用水定额,规定取水的先后顺序。其次应建立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制度。在实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水资源费、水费、污水排放费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严格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经济杠杆促使人们自觉履行节水义务;建立循环用水和污水处理回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循环用水和使用再生水;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节水型社会。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节水工程规划,杜绝结构性缺水问题的出现。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产业布局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坚持以水定产。二是拓宽渠道,加大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以配置水资源为主的节水工程,如水源涵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灌区改造工程、工业节水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集雨设施建设等。通过节水配置工程,把丰水期的水资源储存到枯水期使用,把丰水区域的水资源引到缺水区域使用。三是建立节水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开发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推广体系,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节水技术推广制度;加强节水技术的指导、示范和培训,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国家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2]黄健,潘法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1):162.
- 上一篇:阅读教学感悟及策略
-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