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允价值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公允价值概念的应用研究决定并影响着公允价值应用研究其他诸问题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都离不开理论,而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各种概念,包括基本概念和衍生概念,概念是高度浓缩的理论及阐述理论的专门组件。公允价值计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公允价值,如何界定公允价值、从何角度界定、是否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而具有广泛性与一般代表性、是否兼顾后续其他诸问题而具有全局性与统领性、是否吸取已有研究成果而具有先进性、是否高度概括高于实践且经过实践检验而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实践可操作性等,都关系到公允价值这个基本概念是否科学、合理,进而能否指导与开展对公允价值的进一步研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实践性强,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经济活动与事项的金额确定问题,对这一实践问题侧重于从应用角度进行研究,自然有利于该问题的研究及最终的应用,提高研究与应用的成效。公允价值概念明确了,才能展开公允价值后续诸问题的研究。应用角度的概念研究是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的起点。
会计学科发展至今,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还是采取通过对会计实务的调查研究从惯例中进行筛选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对会计环境、目标和基本特征等因素推导得出的。许多准则的制定,往往还是不同利益集团利害关系的调和、折中和妥协的产物。虽然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一向重视会计方法的概念依据,避免在个别会计准则中出现概念混淆和矛盾的情况。因此,美国的会计准则体现了实用主义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美国的会计准则因此高效、实用和充满活力。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会计研究领先于世界,其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也是不断改进,越来越务实和明确。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决定着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其目的在于正确反映计量对象的现时价值,以提供更为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对象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当然是最终目标,但现在未实现全面应用时。就存在着应用环境适用性问题,即什么样的环境或计量对象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什么样的环境或对象不适合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是要达到公允,要正确反映对象的价值,若环境不适合或突变。致使价值不公允,即使存在最新市场价格信息,也不能将其作为公允价值。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市场传递的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是扭曲甚至完全是误导的。在达到严重程度而无力自纠时,必然危害经济,危害社会,毫无公允可言而有待政府“有形之手”干预。因此,不能唯市场价格或市场是从,合理性应是前提。合理的价值应是反映其内在价值的价值、反映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价值。会计货币计量假设本身包含币值稳定和价值前后可比的要求,若物价波动超出范围,也存在采用物价变动会计进行调整的问题。对于公允价值,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若计量对象的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变化,一般来说,应该是偏离了正常价值,此时不能再简单地采用现行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应采取一定的方法修正,或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而不应让公允价值对市场价格的扭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2007年开始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入,公允价值的应用就遭到指责。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方法,并非万能,即使在将来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也不能无条件套用市场价格。在微观应用中,应该引入宏观调控,使公允价值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公允价值概念的演进与评价
(一)美国公允价值概念演进公允价值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始见于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报告书4号(APBStatement No.4),后经历次不断修订与改进。从美国公允价值概念的演进,可以看到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发展的缩影(见表1)。
APB Statement No.4界定范围主要是资产,从货币性资产交易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个方面展开:货币性资产交易中,所收到或支付的价格即为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公允价值是收到或出让资产的近似值。APB Statement No.4的公允价值概念将负债排除在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之外,对交易各方和交易市场没有任何限定。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SFAS 125)中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范围包括资产和负债,并对参加交易各方、交易市场和交易时间进行严格界定,对取得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设定了许多限制条件。
2004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修订的公允价值概念与SFAS 125相比。实质性改变有两点:一是对交易各方增加“熟悉情况和非关联”两个限定条件;二是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价格(Price)”。取代公允价值是一种“金额(Amount)”的观点。2006年9月正式颁布的公允价值准则“公允价值计量”(SFAS 157),明确将公允价值进一步界定为脱手价格,以便与资产、负债定义一致。至此,美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一个最终的界定。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5年9月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议程;2005年11月,IASB“财务会计计量基础――初始计量”讨论稿,从概念上对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时的各种可选计量基础进行论述。SFASl57以后,IASB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角度对其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看法。2006年11月,IASB将这些看法与SFASl57一同,作为“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讨论稿。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委员会达成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趋同路线图”,其准则终稿将与SFASl57趋同。IFRS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与SFASl57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较为明显的差异:(1)SFASl57明确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而IFRS界定的公允价值既不是脱手价也不是买人价;(2)在交易性质的描述上,SFASl57引入“市场参与者”概念,而IFRS则使用“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SFASl57强调负债是被“转让”而IFRS则强调负债是被“清偿”。
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处于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涉人公允价值问题早,研究较为成熟,并于2006年就已颁布其独立的公允价值准则SFASl57,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涉足公允价值问题起步晚,并与美国达成会计准则趋同路线图,但IASB在着手制定公允价值准则时并未一味尾随美国,考虑到全球各国经济环境的差异性及借鉴美国已有的研究成果,IASB依然提出了与美国不同的看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IASB的公允价值概念中。应该说,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有可取之处,如IFRS并未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而是一种交易的金额(即“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既适用于卖方也适用于买方,使公允价值在定义的表述上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再如。FASB对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环境引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概念,而IASB则使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等概念,更具体地界定了市场环境。
(三)公允价值概念演进的评价在深入研究这两种典型的定义后,会发现其存在的漏洞。
(1)二者都是用纯市场观来定义公允价值,没有考虑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没有考虑交易对象本身内在的价值,完全根据市场确定的价值,最终不一定“公允”。公允价值应该是公平允当的,不仅是在公平的环境下的自愿成交的价格,而且还要是稳定、可靠、正常的市场环境,急剧波动、投机、操纵、严重偏离价值等情况下的交易,即使是交易双方自愿,也只能是非理性、非公平的,不能反映客观价值,不能算作公允价值。公允的价值应有持续性、代表性和广泛性,以及合理性等方面的特性,能反映标的物的内在价值、实质价值,如成本、功能、社会平均利润、未来的趋势等。急剧波动的价格不是价值的正常体现,因而不是公允价值,它不利于公平的交易,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会计不可能使用随意波动的计量值作为计量方法和属性。随意波动的市场也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应更准确、全面地界定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而不能纯粹从市场出发界定公允价值环境。
(2)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易价格还是各参与者之间的个别交易价格。从实际应用和理解来看,公允价值应是市场交易价格而非个别交易价格,只有市场价格才会达到广泛认同,才符合公允的要求,而个别交易价格不一定得到市场其他交易者的认同,不一定具有广泛代表性,不一定能作为公允价值。但从上述两种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看,都针对的是个体交易者之间达成的个别交易价格。这既与公允价值理论不符,也与现实运用相背离。
(3)F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格,人为缩小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与其在美国的应用不相符,也悖于将来的发展趋势。事实上,US GAAP规定的公允价值范围主要有六类:金融工具、企业合并取得的资产、外购的无形资产、融资租赁资产、减值的长期资产和以非货币交易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资产。这些既包括存量项目,也包括增量项目。I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够扩大应用范围和适用性,但对于债务是从清偿而非交换的角度界定,与资产是“交换”存在内部的不一致性。虽然市场参与者因承担负债而要求的价格也反映了其对预期资源流出的判断,但“转让”与“清偿”毕竟有差别。债务除了进行清偿,也可以转让、交易。
三、基于应用角度的公允价值概念界定
(一)公允价值应表述为一种“价格”而不是一种“金额”现行各种表述中,有的将公允价值表述为一种“金额”,如IASB和CAS(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有的表述为一种“价格”,如FASB,并且FASB历史上一直是表述为“金额”,只是在准备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正式出台准则时改为“价格”。显然,“金额”比“价格”包含的内容更多,它既包括成交价格,还包括交易成本(费用),而交易成本对同一市场中同一品种的交易的不同交易者而言,交易价格虽然一样(市场价格),但交易成本却可以是有差别的。因此,若将公允价值界定为“金额”,会导致范围广而内容不明确及缺乏可比性,界定为“价格”。则因其内容单一而含义明确,易于操作,也利于可比。并且界定为“价格”,更吻合于内含价值之意,抓住了交易金额的核心部分,放弃了不具可比性且不具重要性的交易成本,突出了主旨。
(二)公允价值是一种即时价值而不是一种期间价值这是在公允价值应用方面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的交易价格,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最新的相关计量信息,因此,公允价值应是一种即时的、不断变化和反映市场最新情况的价值,而不能惧怕频繁波动而采取稳定一些的期间价值。期间性不是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及时性、相关性才是公允价值的本质要求。不断变动的公允价值是否因此捉摸不定;是否会影响计量的稳定性,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稳定性而出现大起大落?若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一种正常环境下的价值,一种反映交易对象内在价值的价值,则公允价值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合的环境下用于适合的对象将不会产生剧烈波动的。当然,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性,因此给报表阅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意比较信息、前后几期的对比和综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公允价值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
篇2
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问题。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并且在金融界与会计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提出了改进国际财务报表列报的建议。因此,探讨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使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列报更为及时、准确与决策有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作为单一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价值的表现形式)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的建议,希冀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所启示。
二、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在表外披露过程中由于对企业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但一旦牵涉到在表内确认,便遭到主要使用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对。AICPA1994年的调查报告(Jenkins报告)证明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主要是出于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等的考虑。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反映的动态性与报表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被准则制定者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动态实时反映企业的价值,提高会计报表的有用性,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公允价值却只被发展成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脱离了其字面所含的本源思想。众所周知,金融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极大,信息瞬息万变,希望通过一种计量技术来完全定量化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确定某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难度很大。公允价值在制定时就被赋予实时和动态反映企业目标价值的作用这一点从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市场上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就可得到证明。该计量日是指从初始计量到资产退出或负债结算之间所有可能的日期,可以是任何一个日期(葛家澍,2008)。所以计量日期的不确定性表明这种计量需要动态实时反映计量对象定量化的信息变化,动态实时本身就包含着信息的不稳定性。而对于财务报表编制来说,却是定期反映的,这种定期报告内含着静态和稳定的要求。把一种动态的计量赋予一个相对静态的报表,本身就是矛盾和不合理的。所以期望公允价值动态、实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是不合理的,并且定期编制的报表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也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价值的衡定性与价格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
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构成的,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它应该由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来衡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它不会完全脱离价值,在一定时期内价格将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价值在一定时期应该是一个衡定的数字,价格只是捕捉价值的工具,这种捕捉是需要较长时间、多角度的信息反映才能实现的。但是准则制定机构却把会计报表上反映的价格定性为价值,通过波动来反映衡定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所以狭义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当此重任。
(三)公允概念的全局性与应用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
公允是一个描述会计人员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全局性概念。正如James W. Pattillo(1965)所说的,财务会计的基础是公允。“真实与公允”观念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支持会计职业的发展,二是约束会计师的行为,使其遵从公认会计原则。而后一个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会计师的素质。目前无论FASB还是IASB在发展公允价值概念时都把公允价值定性为一种狭义的计量属性。但是,把一个全局性的概念用来定义一个目前只能部分应用到金融工具计量的“狭义的计量属性”,这显然有违公允的本义。这种把全局性的概念运用到狭义计量属性还容易产生下列后果:
1.计量过程中的错配问题。会计错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确认引起的会计错配,也就是承担金融风险的一些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中进行确认,而另外一些则不予以确认。第二种是由于计量引起的会计错配,也就是承担金融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按照不同的基础进行计量,例如,企业可能会发生一笔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互换业务,以便管理其固定利率债券,如果互换按照公允价值基础进行会计处理,而债券以摊余成本作为基础,那么就会产生会计错配,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化会造成互换的损益立即确认,但是在债券上却无法体现(苏莉,2007)。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发展之初是希望运用于所有项目的,但由于政治以及实际可操作的原因未能坚持其最初的发展方向,而变成部分计量确认的工具,即主要只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另外,即使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未能完全做到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部分金融资产和负债仍然采用摊余成本(历史成本的变形)进行确认和计量。这就把不具有可加性的由不同计量属性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累加在一起,会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产生计量过程中的错配问题。
2.公允概念单独被赋予一种计量属性的合理性问题。公允价值在发展之初是包含统合理念的,这一点可以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7号的论述之中得出结论。在SFAC No. 7第7段中FASB认为“近年来,FASB以公允价值作为多数初始确认及后期新起点计量的目标。第5号概念公告中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术语,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除非有反方面证据,否则收入或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即历史成本)通常会被假定相当于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价值均在公允价值的定义范围内。但第5号公告所述的可实现净值和现值的概念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相符。”如果贯穿这种思想,则公允价值概念应该是一种广义的、包括所有计量属性的混合计量属性①。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则被公允价值统合的这些计量属性在一定的条件 下都符合公允价值概念。但FASB与IASB当前逐渐把公允价值发展成一种狭义的计量属性,是与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种计量属性。他们强调公允价值的理由无非是在运用这种狭义的计量属性时,由于估值基础是建立在假想交易基础上的,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注意公允的立场。这种强调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独把公允概念运用在一种计量属性之上,却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其他计量属性得出的信息到底公允不公允,如果不公允的话,则当前的会计实务中还能不能使用。James W. Pattillo(1965)曾指出,财务报表的编制应该建立在公允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在编制报表过程中无论使用任何方法都应该保持公允无偏的立场。这样说来,公允的前提条件取决于使用者的立场。无论使用何种计量属性,只要反映了交易发生时的客观情形,应该都是公允的。如果把报告者的立场单独赋予一种计量属性(狭义的公允价值),则容易给信息使用者造成错觉,即只有这一种计量属性得出的计量结果是公允的,而其他计量属性得出的计量结果都是不公允的。
(四)公允价值运用在现实过程中的困境
公允价值作为狭义的概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这是建立在市场流动性较好基础之上的。但如果市场流动性消失,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也完全消失,则衍生金融工具也无法计量。就是说,真正的公允价值,可能就是在活跃市场(也就是交易频繁又正常有序流动性较好的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市场公开报价。对于生产经营用的资产来说,公允价值作为狭义规定所需要的运用条件,显然无法满足。另外对于生产的实物商品来说,他们显然不像金融衍生工具一样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五)从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来看更适合于虚拟经济
社会经济交易按形式可分为实体经济(各种实物的生产和交易)和虚拟经济(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及估值过程要求的条件来说,公允价值更适合在虚拟经济下运行,而历史成本却更适合在实体经济下运用。虚拟经济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销售,而是希望通过生产增值。因此,建立在脱手价格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由于对资产的市场流动性要求较高,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衡量所持有的各种生产性资产,以及衡量的可靠程度是值得怀疑的。
(六)公允价值作为具体计量属性的先天不足
1.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公允价值难以承担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的重任。财务会计分为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表内确认的数字应该是企业已经实现的、有历史数据可以稽核的信息。就这一点来说,作为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表述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如实反映以及可核性的特点,在实际运用中符合会计核算系统的要求以及作为纳税机关征税的基础,是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重点部分。表外披露的信息是表内不能确认而又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进行披露可能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决策失误。但表外披露的信息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需要应用会计进行核算的信息非常之少。如果把公允价值仅仅作为表外披露的补充计量属性,显然有违IASB与FASB的初衷,但如果把公允价值作为表内确认的主要计量属性,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又难担此重任。因为通篇的报表如果都建立在估计的基础之上,所有资产(包括企业长期持有、并不准备出售、也无公开市场的资产)都按估计价格估计,财务报表变成了估计报表,这样的报表很难使使用者接受和相信,会计的基本功能在这里也消失了。
2.中介机构难以对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发表有效的审计意见。传统的审计是进行账证、账实、账账核对,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增加,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地节省审计成本,审计变为制度审计。后来随着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审计单位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节约审计成本又发展成为风险导向审计。但无论审计如何发展,审计师审核的最终基础都离不开凭证和账簿,并且其承担的风险在统计上也是可以确定概率的。但是如果让审计部门去对根本没有凭证、并且又以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编制的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很难对表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审计。在不能有效审计的情形下,如果让审计师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显然审计师承担的风险将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审计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要么就是审计收费会大幅度提高,或者是审计行业全部变成价值评估行业。
3.IASB与FASB在处理公允价值中的困难处境。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上来看,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方面,无与伦比,其他计量属性根本做不到公允价值那么完善,具有及时性、动态性及决策相关性。因此IASB与FASB非常急于把公允价值纳入到制定的具体准则中去。尤其FASB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准则指南,如FRS133号以及后来的FRS157与FRS159。尽管这些准则出台了,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困难重重,因为准则实施的市场条件要求较高,如活跃的市场、最高最佳使用等一些定性的条件,虽然理解并不难,但操作却非常困难。FASB花了很大代价以及很多年制订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只能沦落为进行表外披露或者编制辅助报表才能使用的计量属性,这可能有违FASB制订公允价值准则的初衷。同样IASB虽然想在FASB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公允价值的国际准则,并在国际范围内推行,但FASB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尚且不能有效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何况IASB。加之IASB制定的准则准备在全球推行,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条件根本不适合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所以从这方面看,IASB无论从需要的时间角度,还是从需要的支持力度来看,都离公允价值的推行很远。而历史成本虽然广受非议,但却还得依靠其进行确认计量。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的发展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都难以承担确认与计量的重任,这是与公允价值不恰当的发展方向有关的。即公允价值不能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而应该作为统合其他计量属性的广义属性进行发展,这才是公允价值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
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只是一个检验尺度,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含义,要看此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石本仁和赖红宁,2001)。公允价值分为 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公允价值涵盖了其他几种计量属性,是一种抽象概念,而狭义的公允价值是与其他计量属性并列的一种计量属性(黄学敏,2004;杨晓磊,2006;周春明,2009)。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葛家澍和刘峰(2003)指出,公允价值的目的在于确定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当前市场价格(脱手价),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也是当前的市场价格(买入价),它们都符合公允价值概念,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谢诗芬(2004)认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目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概括了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严格地说公允价值应当被视为“公允价格”,因为公允价值最理想的代表是市场价格(葛家澍、杜兴强,2003)。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无数交易被买卖双方普遍接受的公允价格,应是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动态的。任何时候,从时态分,市场价格都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预期)三种。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职能,就是将一个企业已发生的,过去已经交易的事项作为处理对象,即APB Statement No. 4所明确指出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主要是历史性的,即有关业已发生的事项信息”。因此,公允价值应当作为统合性的概念,而把当前应用到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上的计量属性更名为现行市价将更有利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应用和推广。
(一)公允价值概念作为统合性概念的优点
1.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统合性概念更符合该定义的本源。公允是一个支持会计职业发展的概念,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公允,则会计职业将会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最终将导致会计职业不复存在。作为会计核心任务的计量过程必须贯彻公允的立场,这样才能使得会计信息建立在公允的立场之上。在某一时刻的价值是一个均衡的概念,而我们只能通过各种计量技术手段去模拟和近似反映某种商品的价值。如果把公允价值作为一个统合性的概念,则意味着利用所有其他的计量属性来模拟和近似取得公允价值。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提供不同的信息,只要这种信息是相关和可靠的,则提供的信息就属于能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样规定的结果将更加符合公允价值的本源。
2.可以解决运用的局部性和概念的全局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文所述,概念的全局性与运用的局部性的矛盾是公允价值发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把公允价值概念作为统合性的概念,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1)解决会计错配问题。以公允价值统合所有计量属性,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以不同计量属性基础生成的会计报表,可以一体解决会计错配问题。比如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说,其只能反映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信息;而现行市价则只能反映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它们之间如果混合计量则可能出现会计错配问题。在公允价值复合概念统合下,分开列报以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汇总数字,比如以现行狭义的公允价值(本文提倡变为公允价格)与历史成本双重列报,这样可以避免不同计量属性所计量的数据在累加后变成毫无意义的会计信息情形的出现。(2)解决公众误解情形。如果把公允概念单独赋予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其他计量属性的误解,认为除了狭义的公允价值以外,其他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都是不公允的。这与当前为了取得不同的信息需要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的现实情况是不符的,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以公允概念统合所有的计量属性,则可以表明所有计量属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只要正确采用都是公允无偏的。比如在市场高度发达且流动性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行市价获取当前及未来信息,而在市场不发达或者流动性消失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获取过去的信息等都是公允的,它们都是企业公允价值的近似。不同的具体计量属性可以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方便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3.可以使概念框架逻辑一致,解决计量属性的混乱问题。随着人们对计量属性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增加,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曾提出过九种计量属性,它们分别是:过去的购买价格、过去的出手价格、修正的账面记录、当前的购买价格、当前的出手价格、当前的均衡价格、使用中的价值、将来的购买价格、将来的出手价格(见FASB与IASB联合概念框架计量阶段的讨论稿),而且这几种计量属性已出现了在财务报表中混合使用的实际情况,哪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存在的理由,FASB和IASB在制订概念框架时也难以取舍。IASB与FASB在目前情况下虽然力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中主要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有效,对于其他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及负债难以计量,因此这两大机构也没有指定主导的计量属性,这体现在IASB与FASB在联合概念框架的声明中。研究者为了得到估计可靠的公允价值,加大了对计量属性的研究。但作为概念框架来说,我们认为不应该出现计量属性混乱不堪的现象,而应该出现一个主导的计量属性。因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②是由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目标辨明会计的目的与意图,基本原理则指引应予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项的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使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由这类概念派生的其他概念,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与报告准则时又必须反复引用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概念是最基本的(葛家澍,2000)。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导致一个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现在连自身的计量属性概念体系都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对外部进行指导,以使外部制定的概念和准则内部逻辑一致呢?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复合概念来统合全部的计量属性,则可以贯彻和实现概念框架的意图和本源。
4.可以为公允价值的研究与推行争取时间。按照Irji(1975)的观点,会计计量应该属于会计的核心,缺少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框架必然是有缺陷的概念框架。如果能够将公允价值定义成统合的概念并作为诸多计量属性的集合,则弥补了概念框架的不足,也为新出现的业务选择计量属性时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由于最初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有几种报表,因 此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都被称为财务报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化,信息瞬息万变,仅仅依靠几张报表远远不能反映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也满足不了决策者的决策信息需要,于是产生了表内报告与表外披露联合进行,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称谓也从财务报表变成了财务报告,从而也使概念框架在会计信息表达的定义方面更加准确。那么对于当前的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同样可以从其本质方面去定义。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要想对决策有用,必须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但是会计数据的产生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估计,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资产折旧的分摊等等。要想使估计和判断能如实反映经济事实,离不开会计人员的立场,即站在公正、公允的立场处理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人员的立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建立一个能够给人以公允反映态度的信心也至关重要,这就是公允价值在颁行之初虽然研究结果与经济决策关联性不大,但却能够给投资者提振市场信心的原因。因此在概念框架中可以从广义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即能够提供给决策者决策相关的公允信息的计量属性。同时作为统合的计量属性,只要能找到公允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这就为公允价值的研究和推行争取了充分的时间。因为作为统合性的计量属性,包含了各种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的广适性打下了基础。
(二)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
公允价值作为独立计量属性存在不足,而作为统合性的概念却有诸多优点。因此,需要对作为统合性概念的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重构。
1.以公允作为目标。公允是会计职业存在发展的必然,作为贯穿会计实务全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离不开公允概念的支撑。当然,公允是一种个人判断,不是估价规则,使用公允价值一词是一种有趣的策略;这个聪明的标签使得反对者在辩论起始便处于劣势(Sunder,2008)。以公允作为计量体系的目标对于计量体系的稳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它既可以起到保护会计人员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反击的工具。所以在重构的会计计量体系中以公允作为目标可以保持计量体系的稳定。
2.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础寻找企业的价值。市场是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在市场经济中,商品都以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而交易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值正是在买卖双方力量达成均衡时的发现。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企业的价值是他们进行决策的基础之一。同时市场交易价格应该作为计量属性体系首选的参照基础,因为市场交易价格具有客观性、可观察性,可以满足会计上的可稽核性、可验证性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或可靠性的要求。但如果没有直接的市场交易价格可以作为参照,则利用的各种估值模型也要尽量以市场获取的参数作为首选,因为市场才是价值实现的真正场所。
3.以脱手/购入价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按照FASB157号第16段的陈述:所谓购入价格(entry price)是指在资产或负债交易中购买一项资产或承担一项负债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代表了购买资产所支付的价格或者承担负债而收到的价格;所谓脱手价格(exit price)是指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销售资产将会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就概念而言,购入价格和脱手价格是不同的。主体未必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价格出售该资产。同样地,主体未必按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价格来转移负债。但在相同市场上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在相同时点脱手价格应该等于购入价格。脱手和购入价格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映企业的不同信息,“购入价”反映企业的投入成本,“脱手价”反映企业的产出价值,价值和成本对比可以计算企业盈利。
购入价代表的是企业的投入,表明企业在生产组织方面的效率。这部分是结合市场从主体角度对企业的考量。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相同的商品,但投入较少,这个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也必然是投资者投资的首选。相反,则企业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必遭市场的淘汰。购入价还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基础,因为成本是企业价值的有效组成部分。购入价与时点结合可以衍生出过去的购入价、当前的购入价、未来的购入价。这三种购入价格可以反映企业不同的信息。过去的购入价即历史成本可以反映企业过去的投入信息,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效率,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效率的变化情况,并可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当前的购入价可以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实力、经营效率和财务弹性,同时当前的购入价为实物资本保持提供了相关信息;至于未来的购入价则可以衡量企业的未来投入情况,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对未来风险的把握情况。一个善于经营的企业通常可以锁定未来的投入,使得企业的风险被确定在较低的范围之内。而相反,一个不善于经营的企业对于未来投入的把握能力较差。
脱手价代表的是企业的产出价值,表明企业当前所占有的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风险情况。公允价值所定义的脱手价值仅是指单项资产、负债或资产组的脱手价格。如果能够把企业整体脱手,脱手价格代表的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脱手价只能是企业整体估值的基础。从资产角度来说,脱手价表明企业拥有的资产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企业的市场风险;从负债角度来说,脱手价格代表企业承担的义务情况。同样脱手价格与时间结合可以衍生出过去的脱手价格、当前的脱手价格和未来的脱手价格。通过对比当前与过去的脱手价格可以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情况,这种变化结果在某种情况下(比如市场完美)可以作为企业综合收益的计算的直接依据。如果知道未来的脱手价格,则可以确定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持有或买入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以买入价记账,在后续期间或摊销或与脱手价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持有收益或者已实现的收益。
对于企业来说,作为价值的产生单位,投入和产出是企业的价值创造的起点和终点。有了这两方面的信息,再与时间结合,就可以把握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未来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的分布以及财务弹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无不是购入价与脱手价 在不同时点的称谓。即使估值模型的使用也离不开购入价与脱手价等相关参数的输入。因此我们从中也不难理解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为什么抛开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形式,而直接采用购入价与脱手价与不同时间结合衍生出不同的计量属性了。
4.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综合上面的论述,并参考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图解,同时根据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计量阶段的初步设想与会计计量属性形成的相关观点,本文试图按图1构建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
图1 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重构
该体系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但计量属性以市场价格(价值的表现形式)为基础。所以会计计量的合理体系是以公允价值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公允价值不应是计量的具体属性,过去与当前的市场价格才是可信的计量属性。如果将来预测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价格有80%以上的概率能够证实,未来价格也将成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中的新成员。此外,狭义的公允价值即当前的市场脱手价(或买入价)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因为它毕竟对金融工具计量最相关,对衍生工具的计量唯一相关。但它应当是金融工具活跃市场中公开公正有序的报价,使公允价值真正产生于市场,并由市场参与者共同裁决,而不带主观的利益偏向。如果此种工具确实没有市场公开报价,也要进行估计。然而估计的假设与方法、技术及其数据来源必须充分披露且整个估计过程与结果应由社会上独立的、公正的、有定价经验的估价与定价机构全程参与,以确保其得出的结果可靠和客观。在统合计量属性体系之下,通过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列使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提供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根据企业的相关信息做出相关的评估与判断。而不是由公允价值直接实时、动态地去反映企业的各种信息,从而导致狭义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注释: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 公允价值 计量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呈现了喜人的态势,尤其在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我国的经济贸易进出口总额迅速增加,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水平迫切需要尽快与国际先进的水平接轨,将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尽快与国际体系标准相互融合,减少由于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现状
在我国建国以来,形成了持续经营的观念,因此影响财务会计的计量中将历史成本确立为最为主要的成本,历史成本具有的可核算性和可靠性使之成为了计量的基础。长期积累下来,现在已经很难有其他内容能够取代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方式。现在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实际已经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有所体现,但是一个崭新概念的推广需要经过足够的时间才能够成功,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必须针对不同行业内容有区别的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尤其是波动较大的行业,更应该在充分贯彻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从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情况,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够替换原有的计量方式。
二、目前财务会计公允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对于国际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简单的直接应用,中国市场的特点也影响并约束着这种计量概念的贯彻实施,给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应用带来很多难点。
(一)公允价值对市场反应敏感
根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可以看出,其计量价格都是基于其行业交易的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那么市场上交易价格的波动对公允价值会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市场价格波动时,企业的预估价值也会随之波动,尤其是当市场交易热情降低时,企业也由于公允价值降低而很难获得贷款,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生存。
(二)无法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既然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交易情况来确定的,那么其计量方法也是基于市场交易信息来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信息的内容是否准确都无法确定,那么在我国经济市场并不够规范的今天,如何为公允价值提供可靠的信息是计量的难点,再加上市场行情变化迅速,这就会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准确性更加难以保证。
(三)财务会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时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还没有被财务会计人员广泛熟练掌握,因此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工作存在很大难度,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信息不够充足,所需要的很多预估值,如未来的企业现金流等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样需要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准确的进行预估,提高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但在我国缺少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
三、完善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为了能够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从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入手,为公允价值的推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际上公允价值应该作为企业财务核算的最基本内容,但是在核算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企业只在明确规定的项目才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这也说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根据国际通用的方式,公允价值应该是更加客观的一种计量方式,尤其在企业并购等会计事务中,按照公允价值可以对各项资产进行计量,但是对于同一企业名下的子公司之间的合并,为了简化就不需要用公允价值计量了。为了能够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应该更加深入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概念,这样才能够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通用的计量方式,不会存在相对传统计量方式工作量增大的情况。
将公允价值计量工作规范化,防止人为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在这种计量方式的实施中,财务会计操作人员对信息筛选和计算的过程会存在很大的自主空间,很多问题需要财务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这样增加了他们在操作中的权力,有可能出现由利益驱动而非法牟利的现象。需要在财务会计行业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这些非法行为的出现,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需要从企业的角度配合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进行更加完善的建设,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概念的实施。在企业概念中肃清利益驱动的非法行为,明确财务负责人员的职能,落实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责任,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培养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实践性,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当市场存在不稳定因素时,还能够借鉴其他计量方法获得更加准确的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价值评估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市场的繁荣带来了财务会计行业的具体挑战,尤其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后,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也产生了更多变化,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计量概念作为新兴的国际通用计量方法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推广,这种计量方式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艾峰,刘彬.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商情,2015,26.
[2]黄丽.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分析.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
[3]邓峰.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4]乔善兰.简析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商场现代化,2013,29.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市场 公允价值属性层次 估价技术 估价前提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理论解释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2000年FASB的第七号概念公告(SFAC 7)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制非清算销售情况下的当前交易中,不关联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购买(出售)一项资产或产生(清算)一项负债时自愿支付的金额”。FASB第七号概念公告给出的在“非强制非清算销售”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定义,强调了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从概念框架的层次把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由于根据第七号概念公告(SFAC 7)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需要设立一系列的假设,因此在概念中存在着对公允价值估计的不确定性。2004年,F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指出公允价值是“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算)的金额”。进一步说明交易是在“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中进行,意味着信息是对称的,参与交易的各方都是拥有相同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在充分征求意见之后,FASB接受了市场不一定完全有效、信息有可能不对称的反馈意见,在2005年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中又对该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参考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并强调交易主要为资产的出售或负债的转移,认为出手价格(Exit price)为与该项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直接的计量方法。
(二)公允价值的理论解释 各种计量基础的出现,都与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大量无形资产的涌现、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是公允价值日益受到追捧的根源。资产价值反映了资产所处环境下利益各方的市场观念,它不是一个不变的、静态的确定值,而是依赖于许多变化的因素。经济学资产和收益的概念都建立在面向未来、强调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价值”概念基础上,而会计中使用的价值概念应该基于资产在市场中的价值。实际上历史成本也曾经是一种市场价值,是资产获得时的市场价值。不过在现实中,“所有过去的价格都只是一桩历史”(Chambers,1966)。FASB把资产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为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既然未来的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项重要特性,那么资产计价的时点就不应放在过去或现在,而应着眼于未来。
公允价值取决于资产交换的模式,是买卖双方考虑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后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除历史价格外,只有购买价格和出售价格能够量度资产的市场价值。两者中由于企业对于自身拥有资产的决策选择只能是出售,因此资产的“出手价格”(机会成本)对企业更具有相关性,适合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Chambers,1965)。不过,对于所有资产而言,市价不一定都存在(对一些定制资产和无形资产)。当活跃的参考市场存在时,现行市价(出手价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如果参考市场不活跃或不存在类似的参考市场,就需要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探求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本身并不能作为一种计量模式,它仅仅是对资产真实价值的一种近似估计。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反映是资产可能的获利能力或获利潜能,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属性,而这一属性恰恰体现了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取代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而成为新的计量属性(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2001)。
二、FAS8《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基本框架
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的基本架构包含公允价值定义、估价前提、估价技术、公允价值层次和披露等内容。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2005年10月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工作草案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被修正为“在现时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参考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里的公允价值定义特别强调了现实交易、出手价格、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等几个方面。指出现实交易是反映计量日市场环境的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强迫性的交易(即不是强制破产清算),强调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指的是会计主体在市场中出售资产或转移债务的出手价格(Exit price),而不是获得资产或负债的获得价格(Entry price)。FASB认为,出手价格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测度),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这与FASB的第六号概念公告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一致的。市场参与者是指在参考市场上熟悉情况的、有能力而又愿意交易的、互不关联的买家和卖家,而形成公允价值估计的价格则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一致看法。FASB的第七号概念公告是这样说明市场参与者的看法的:“市场参与者把价格归因于资产,从而把一项资产的风险和回报与其他资产区别开来。换言之,市场的定价功能确保了不同的东西不会表现为相似,或相同的东西表现为不同。市场观察到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者承受这些不确定性的程度的一致看法”(SFAC 7,2000)。而随着会计主体进行不同的商业活动,参考市场和市场参与者也有所不同,FASB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承认这些不同,认为参考市场是会计主体在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时最有利的市场。对资产而言,参考市场是会计主体出售一项资产可以获得最大金额的市场,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这意味着达到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The highest and bes tuse of the asset)。对负债而言,参考市场是会计主体向有信誉的市场参与者转移一项负债可以支付最低金额的市场。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市场上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边际直接成本(The incremental direct costs),没有就交易成本进行调整。FASB认为,交易成本是交易的特征,而不是资产和负债的特征,应该依照其他适用的会计公告的条款进行说明。
(二)估价前提 基于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准则草案提出了“在用估价”和“交换估价”两个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能够继续像原来一样使用被出售的资产时(即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或与其他资产配套成组使用的状态),就构成了“在用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不能够继续像原来一样使用被出售的资产(即不能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状态或资产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与
其他资产配套使用)时,就构成了“交换估价”前提。因为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考虑的,因此公允价值估计是基于市场参与者在他们的估计中会使用的假设来确定使用“在用估价”前提还是“交换估价”前提。
(三)公允价值属性的层次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建立了一个用以确定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的区分各种属性优先次序的公允价值层次,是根据相对可靠性把各种属性分组成为五个层次,这种分类把在活跃市场上反映同类或相似资产或债务的开列市价的市场属性和其他属性进行区分。第一层次属性是指在活跃市场上反映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开列市价的市场属性;第二层次属性是指除第一层次以外的市场属性,包括在不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开列市价以及所有市场上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开列市价;第三层次属性是指除开列市价以外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如利率、产出曲线、不稳定性、拖欠债务率等在内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属性;第四层次属性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相关性或其他方法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属性;第五层次属性是指在市场属性不存在时使用的企业属性。准则草案的公允价值属性层次把最高优先权分配给反映在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债务的开列市价的市场属性(第一层次),把最低的优先权分配给企业属性(第五层次),并阐明了中间各层级的属性(第二到第四层次)。公允价值层次为确定公允价值估计的相对可靠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传达了各种属性的连续统一。与资产和负债相关的各种属性的可用性及其相对可靠性会影响估价技术的选择,但公允价值属性层级所关注的并不是估价技术本身。
(四)估价技术 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市场法使用可观察到的价格和其他在交易中产生的关于可比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信息,公允价值估计就是基于这些可比交易显示的价值得出的。收益法使用估价技术把未来的金额(未来的现金或收益)转变为现在的金额(折现值),公允价值估计是基于市场未来金额的预期所显示的价值得出的,这里估价技术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多时期超额收益法等。成本法基于当前更换一项资产的服务设施需要的金额,考虑了获得或构建一项有可比效用的替代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估计在进行损耗调整后得出。
(五)公允价值的披露 准则草案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相关的数量信息和文字信息,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评估用于重新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使用范围、形成公允价值估计的属性、以及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对利润产生的影响。规定数量信息必须以表格的形式在中期和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在年度报告中以文字表述的形式披露。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领域 公允价值 建议
公允价值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至今已有将近三十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公允价值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的各项领域,尤其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投资领域。从实际应用来看,在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发展的问题。所以,要想发挥公允价值核算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保证房地产投资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概念基础,要明确公允价值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找出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应用和推广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最终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鉴于此,本文就采用上述思路开展讨论。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又叫公允市价或公允价格,英文拼写为fair value。在学术界,人们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至今仍争论不休。然而,从各国学者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表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出理解公允价值概念的基本外壳。
在国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9月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上述概念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立足点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即它们的前提都是假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实体,它们都强调了交易形成的条件是自愿交易。所以,我们可以将公允价值表述为,熟悉情况且无关联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可以成交的价格。可见,公允价值是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也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它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经济界对会计核算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对会计的监管质量也要求越来越来高。老的核算方法显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同时,随着房地产投资领域的快速发展,该领域内对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也变得更为迫切。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多和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普遍增加,公允价值已渐渐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计量属性,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房产本身的实际价值。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更好地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该《准则》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所用范围、计量的条件以及后续支出计量等。这为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发育还不很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房地产投资市场还不够完善,存在制约公允价值的应用的现象。与国外成熟的房地产投资市场相比,我国房地产投资市场仍算处于起步阶段,其有效性相对不高,部分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人为压房抬价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在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房地产交易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辩别。在被迫选取大致的估计或者取近似价值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企业操纵利润的嫌疑。
三、对公允价值推广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由上文可知,公允价值已经渗透到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各个相关领域。讨论公允价值未来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具体来讲,我认为公允价值要想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利于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公允价值实务操作的客观环境
从上文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公允价值实务操作环境的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创造活跃的市场条件,真实反映房产的真实价值。其次,借鉴发达国家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公允价值职业判断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相关理论。最后,利用好会计电算化和会计软件,大力发展互联网,全面推广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公允价值。
(二)健全房地产投资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加强会计监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对会计舞弊的统一规定还不成熟,对舞弊主体的法律责任和对其惩罚机制亦不健全,这就为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了操纵的空隙。因此,要在立法上加强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国家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的监督作为。除了要求他们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外,还要开展必要的全面稽查。对于查处的、滥用公允价值者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屡教不改的要坚决取消其准入资格。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内公允价值的应用还要走很长的路。在这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求新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第5号概念公告第67段,不论在开始的描述和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同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并列,都曾肯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计量属性之一。显然,第7号概念公告对这一点起了更正作用。
究竟是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第67段的提法有错,而第7号概念公告加以更正,或者第5号概念公告的提法没有错,只是由第7号概念公告来取代它,我们不去纠缠这一点。现在,我们必须承认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第6号概念公告之后,沉默了15年,专门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通过现值估计)发表一份概念公告,其意义不同寻常。
主要是因为在1990年12月至1999年12月的10年中,FASB发表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到现值技术(present value techniques)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11份涉及到现值技术的应用。FASB开始觉察到在第5号概念公告中所描述的计量属性对于决定在会计计量中“何时”和“如何”去应用现值尚不够明确。
特别是1998年6月出台了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其中第3段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
这样,认真研究并规范如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去估计公允价值就显得特别迫切。
计量与计量属性
在财务会计程序中,确认和计量最为重要。有的会计学家说,“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其实确认也是核心职能。但确认离不开计量。所以,FASB把可计量性列为确认的基本标准之一(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3段)。大家都知道,计量是由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部分构成的,在会计的理论和实务上,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计量尺度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名义货币。在计量中,需要研究的是计量属性。
第5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只能用来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用历史成本计量,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
(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这些既能用于初始计量,又要在后续时期重新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 in subsequent periods)
现金流量的现值——只用于按上述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后的摊销,它属于一种摊销方法。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到,作为一项计量属性的共性是必须能够用于初始计量。这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不是一项计量属性。
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
第7号概念公告所推荐的是另一项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并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
我们知道,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用于会计计量,由市场价格转化的形式。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1961年Moonitz在《会计研究文集》(ARS)No.1“会计的基本假设”中列为基本假设B类第2个假设就是市场价格(market prices),这是很有远见的。但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而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用以估计的,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探求公允价值。
用这一方法估计公允价值涉及到三个步骤:(1)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2)如何合理地选择折现率;(3)通过现值如何估计公允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个步骤;第2、3两步骤说明现值不等于公允价值。现值同公允价值的关系是:
第一,现值只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同利率的结合。现金流量是估计的,利率可以随意选择。这样,就会出现多种现值。这些现值不可能都与决策相关。
第二,现值本身不是计量的目的,也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
第三,现值要成为计量属性,它就必须反映、至少应能近似地反映公允价值的定义。
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定义?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
现值计量的目的
通过现值计量,应能捕捉到形成公允价值的各项要素。这些要素产生经济差异:
第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较复杂的案例中对一系列未来现金流量按其发生的不同时间的估计;
第二,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间安排的可能变量的预期;
第三,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
第四,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中的价格的不确定性;
第五,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包括不能变现、市场不完善等等。
例如:(1)一项在一天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的资产,其现金流量是确定的收入;
(2)一项在10年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的资产,其现金流量是确定的收入;
(3)一项在一天内带来的固定合约现金流量$10,000,其最终收入是不确定的,其金额可能少于$10,000,但不会超过;
篇7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IJIRIY.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M].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
[2]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北京:会计研究,2010(2):7-12.
[3]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长沙: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72-76.
[4]张白玲、杜孝森.公允价值会计基本概念辨析[J].武汉: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11):63-64.
[5]北京: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北京:会计研究,2007(10):11-15.
[6]任世驰.公允价值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成都:财经科学,2010(5):118-124.
[7]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北京:会计研究,2010(1):21-27.
[8]杜孝森、张白玲.论公允价值会计与权责发生制[J].武汉: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12):5-6.
[9]高建忠.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演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12-01.
[10]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北京:会计研究,2010(1).
[11]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北京:财会学习,2009(1).
[12]罗绍德,任世驰.对公允价值相关概念的一个澄清[G]//北京: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熊敏.浅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理论探讨,2005(2).
[2]李坤.公允价值的应用与盈余管理.财务与会计,2008(5).
[3]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财会月刊,2007.
[4]高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甘肃科技,2010(13).
[5]林诗梅.公允价值在会计业务运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9(17).
[6]沈田华,彭珏.共同知识视角下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扩展.财会通讯,2009(1).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3]白冰,关于资产评估公允价值与会计公允价值的对比研究,会计论坛2007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 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FASB和IASB加快步伐采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背景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具体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财务报告可以摆脱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报表数据重成本轻价值、重历史轻未来、重利润轻现金流的局限性,使得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更加合理可靠,更加符合全面收益的概念,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产财务状况。国内外公允价值运用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反映了财务报告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预见,公允价值在国际上的运用将大大加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因此,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代表着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时代的来临,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揭开序幕。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1.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2006年9月,FASB先发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为公允价值及其运用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2007年2月,FASB再发表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9号——《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FAS159),进一步允许会计主体选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的其他项目,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FAS157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有秩序的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
可以看出:一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在公平交易或有秩序的交易中出售资产或转移(或清偿)负债的金额或价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它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可能是市场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价值等,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相关性、合理可靠性的信息质量特征,符合当前会计计量和确认的需要。
二、公允价值和全面收益
传统的会计收益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这种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它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以实际的交易为基础,不确认资产、负债市价的变化或预期的价值变化;
(2)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并且基于权责发生制;
(3)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4)遵循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
(5)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 基本准则 具体准则 征求意见稿
一、引言
公允价值如今已成为当今国际会计界的重点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了约40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的会计准则,分布零散不集中。为此,FASB从2002年开始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专题研究,并于2006年9月正式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公允价值”,从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委员会(IASB)早于2006年2月和FASB签订了一份谅解合同,约定了双方2006年到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2011年5月12日,IASB与FASB共同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推进了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
我国在2006年2月推出新会计准则之前对公允价值一直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应用甚少。直至新准则开始引入公允价值概念,这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注入了新活力。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分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如“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17项具体准则。随着2011年5月IFRS13和SFAS157号的,为了尽可能持续地保持与国际趋同,我国于2012年5月17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适用范围、计量方法和级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都作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主要从征求意见稿与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关系谈谈对完善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具体准则
征求意见稿的,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都有涉及,如何处理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从整个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系来看,基本准则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准则是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操作性文件,而新的征求意见稿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补充性文件。
首先,从基本准则与征求意见稿来看,前文已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不难看出,两者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却不一致。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此定义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甚至是直译了IFRS13中队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计量日”和“有序交易”等,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形势,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基本准则中的定义并非如此。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是2006年新准则中的定义,但此次并未随征求意见稿的显示出修订的意向。
再者,从具体准则与征求意见稿来看,从前文不难看出也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征求意见稿之前,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散分布在17个具体准则中,不具有统一指导性和规范性,所以征求意见稿的制定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性操作指导意见。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一般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问题,为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指导,具体准则除要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外,具体指导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披露工作。
三、完善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首先,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完善。目前,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已完全统一,我国准则征求意见稿应该是完全根据国际准则的定义翻译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如前文所说,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并非如此,因此亟需作出两者之间的调整。因此,应该在定义上应该再斟酌以求更准确和完整。
其次,关于是否应该引进“计量单位”概念。所谓计量单元,即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计量单元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也可以是资产组、负债组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笔者认为,引入“计量单位”概念是合理的。计量单元通常具有独立于其他单元的、本身不可分割的现金流量,这样的现金流量是对该计量单元进行合理估价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使用、管理和监控方式而形成的不同规模的计量单位将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计量单元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有必要明确“计量单元”概念,并需要结合其他准则做出一致性的规范。
最后,关于持续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分别披露的必要性问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要求分别以“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表述。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在公允价值披露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一类是对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另一类是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仅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例如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笔者认为,因为两种类型的公允价值计量有着各自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条件、计量级次变化、级次的调整原因、损益的归属方式,因此,有着各自的披露重点,有必要对这两种类型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分别披露。对于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会出现不同公允价值的级次变化,应披露在各级次之间转移的金额、转换原因和转换时点,还应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及项目,以及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等。而对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应重点披露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和原因。鉴于上述披露差异,两类公允价值计量分类进行披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办公厅.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S].财办会[2012]17号,2012-05-1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汪祥耀,胡旭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3的比较级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12(36).
篇10
摘 要 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继而对新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对策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问题 对策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理解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 SFAS 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理解
对于公允价值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1.经济行为源自开放公平的市场,双方对于交易的情况并不陌生,即信息对称;2.行为的性质,即双方自愿,也就是说交易双方愿买愿卖,两方商定的价格是双方同意的,也就是达成公允;3.公允价值的含义,代表了资产和负债所反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
FASB SFAS NO.157将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该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该准则还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回顾
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提倡阶段:黄世忠(1997)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随后国内一批知名学者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上都支持在我国会计中运用公允价值。回避阶段:2001年财政部的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对现值的应用有所增加。准则的修订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重新引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对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二)公允价值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目前我国会计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健康健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状况下,新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将会长期处于一个混沌变化的状态中。
其次,会计环境的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较差。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大量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良莠不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种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目前应以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要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利润操纵现象严重,取得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因此提倡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不是明智之举。今后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公允价值的发展和使用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在某些方面限制公允价值的使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经济改革,营造公允价值的适用环境,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对策
(一)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尽管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及使用方法,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还远不够。
(二)正确掌握公允价值实际、具体操作中运用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广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其次,要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能够使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工运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