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一切工作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重点是育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育人的效应,这是一个值得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因而,在德育工作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之魂,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做人的基本理念,而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维护国家的、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安全,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负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做人应该讲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充分体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本质属性。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做人的根本、素质教育的灵魂,构成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实实在在的,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入新的核心内容,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即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发挥德育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德育的核心就是灵魂,它必然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
二、把德、智、体、美等诸育融于一体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刻内涵,同时,素质教育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正常发挥,使学生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正常发展。素质教育要注重融会贯通,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融化到德智体美各个方面。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是紧密联系的,要渗透在诸育的各科教学之中,体现德育与诸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德育的渗透要有针对性,从各门学科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将德育内容和要求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的教学之中,而不是脱离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另搞一套。具体而言,德育主渠道的“两课”要不同于专业课的德育渗透,而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又不同于音、美、体等各门学科的渗透。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尽管在传授理论知识中也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性教育,在渗透中体现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然而,这种德性教育仍然不是全面、系统的,渗透也会因教师素质高低时有时无。而德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因此德育工作不但要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行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升华为优良的思想品德。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性。实践是德育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唯一评价标准。学校德育的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知行统一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德行,评定德育学分,任何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考核都不是完整的德育评价。
三、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
德育主体精神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德育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精神。他们在德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接受德性教育,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其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则是通过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个体化实现的。因此,德育过程本质上是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学生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观选择与直接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德育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固然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但德育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行为选择。
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就要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行为。德育工作只有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实效性,完整地实现德育的价值。
四、加快德育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2
[关键词]创新 凝聚力 新品牌
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学校文化就是建设优良的学校文化。她是一个学校精神和氛围的体现,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如何发展和创新学校文化,就是按照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文化提升和振奋学校精神,从而推进教育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价值观念、教学观念、管理观念和服务观念的哲学体现。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首先表现为学校文化所包含的学校行为方式,即学校价值观念、管理观念、教学观念和服务理念方面的冲突。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精神状态、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经营理念去从容应对。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开阔思路和市场,而且已有的优势和市场也很容易丧失。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与日俱增,积极进行以学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改造,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
2.建设优秀团队,增强学校凝聚力
新时期,面对新的挑战,建设和创新学校文化,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为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懂现代教育技术、会教书、能管理、师资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教育教学专业人才。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②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大力发展以“民主、平等、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为主导的学校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进取氛围,陶冶师生的情操。③要制定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和制约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教职工的职业行为,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群体意识,增强学校集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④要全面提高教职工科学文化素养,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进行综合培训,使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在职培训融为一体,研训一体,管训结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为教学行为,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创新理念,打造学校新品牌
创新是学校教育与日俱增的活力。教育创新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学校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必由道路。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育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表现在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品牌形象、师生的价值观念等学校文化上的差距。对于我们基础教育来讲,最主要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服务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就是本着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创新教师评价体系,确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要营造优厚的政策环境吸纳优秀人才,努力提升单位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与学校同荣辱、为教育献终身的精神,积极推进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发展理论性制度,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学校管理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学管理机制,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工作者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多的现象,避免教师在模式管理的束缚下盲目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而从事单调重复的劳动,让教师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管理更为关键和重要。管理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为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教育理念,就是要按照十报告指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
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精神,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①要解决教育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尤其要把当今世人所观注的正在进行实践的创新学习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努力构建卓越课堂。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中如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宗旨的教育。②加速教育成果的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社会、历史责任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各学科教育都要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③加快对外教育的创新,解放思想,学习外国先进教育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50―01
创新教育不仅是时展和个体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当代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我国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经验,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一些见解。
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创新,创新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又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将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创新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思品课中实施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经验告诉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敢于带头实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理念。
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 教师主动树立创新榜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头抓起,力求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对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放弃权威态度,营造相互合作,宽松民主,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使集体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新课题,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积极的思想观点独立思考评价、充分探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置问题开展咨询式讨论、情景式讨论和研究式讨论,而教师不要急于展示问题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完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3. 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思维呈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4.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必要时充分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它们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强、信息量大。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5. 适当进行创新思维的专门训练。其中包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编故事、小品和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日常事物的特殊用途等。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第二,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第三,人文精神相对缺乏。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滞后、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 、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二、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职院校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缺乏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而人文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并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
三、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并牢牢抓住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强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态度,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要有自信心,用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敬业精神: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发展必须敬业爱岗。高职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必须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转贴于
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培养学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诚信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事、做人要讲诚信,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在参加考试、申请入党、求职、在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
审美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辨别美丑的能力,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耐挫能力: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困难。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
(四)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与其他课时不冲突,无考试压力,能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五)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职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②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③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④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参考文献
[1]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2]王利琨.浅论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69~70.
[3]姚和芳,熊芊.论高职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篇5
一、素质教育发展及现状
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优劣、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弊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显现,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从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在局部地区进行素质教育试验开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还注重对受教育能力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1999年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灵魂。由此,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在德育方面有所缺失,特别是在德育中的劳动教育方面,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的一块短板。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参加劳动活动,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要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劳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逐步被淡化,出现劳动意识缺乏、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素质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使得老师对孩子细心呵护甚至溺爱,独生子女很难真正接触到劳动活动,大多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智力发展的丰富源泉,劳动可以使大脑得到协调发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劳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意识将贯穿始终,学生之间的友情将会加深,处理情感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劳动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灵魂,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地创造着先进文明成果。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德育的作用。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同时也在养成个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感恩为了自己健康成长而不断辛勤劳动的父母和老师。劳动教育的不断完善不仅保证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而且为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加强劳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他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和养成劳动习惯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积极引导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人们充分感受劳动光荣的日子,是体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日子,更是一个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日子。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是我国重视劳动、鼓励劳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突出了劳动的教育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鼓励参与劳动
篇6
关键词:提高质量 加强思想建设 业务素质 德育教育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教师是教育行为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实施素质教育的好与差,最根本的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程度。提高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除了需要过硬的环境、设施条件外,关键的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
几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小学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又使得面对单一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转变成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法、手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更新与提高。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思想较开放,工作热情高,教育教学经验差;老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思想陈旧,满足现状等等;因此,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扬师德铸师魂。
1、加强师表形象建设。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显著特点。要使每位教师真正理解认识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敬业、乐业、无私奉献,就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好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三讲”活动,坚持每周至少2小时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好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教育好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当思想上的落伍者。如:结合优秀教师顾大家、舍小家的典型事迹,进一步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找差距、定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铸师魂、扬师德、树师表”为核心,开展好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工作业绩,用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教育工作的一颗爱心、塑造师魂的感人事迹,教育影响青年教师;开展好“怎样树立教师形象”、“新时代的师生应是什么关系”等系列教育讨论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深入教师的灵魂,尽量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2、把转变教育观念摆在首位。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科学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崭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起点应该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教育和自身观念的转变。因此,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为师观念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前提。因为,观念决定着行为,即使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也必须通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付诸实施,只有内化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才能外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教育观念的转变优为重要。
首先,教育教师要破除固有的应试教育观,树立顺应素质教育的新教育质量观。当前,不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囿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仍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时,一般仍倾向于考分作定夺,以分数定优劣,这与实施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树立新的评价观,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其次,教育教师要破除固有的师道尊严,树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师生之间极不平等。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强化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平等对话、平等参与。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靠科技,而科技的进步依靠教育,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又要靠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要针对青年教师进取心强,工作热情高这一心里特点,生活上要体贴照顾,政治上关心培养,业务上不怕失败,放手使用,严格要求,教育引导,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开展好“一帮一,一对一”的“拜师”活动,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材关、备课关、教法关等,定期听他们的汇报课,和他们一道共同探讨、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使其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另外,还要把优秀人才推向教改第一线,让他们承担科研课题,配备指导教师,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教案、论文评比等活动。此外,要大力提倡鼓励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各项教学活动开绿灯,确保其顺利毕业。总之,通过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尽早成为特长+合格的专家型教师人才。
篇7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作为教师,也应该是被教育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素质的灵魂。
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 。杨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但这种基础肯定会浪费的。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才是基础教育最应为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我认为,德育才是对孩子具有再生意义的基础。诚然,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2006年9月2日下午,某小学6年级2班的学生,13岁的李宏有要与同学出去玩。谁知孩子从那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9日上午,李父报案。班主任在班问李宏有下落时。一个孩子说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宏有已经淹死了。”班主任找来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4天的秘密。结果令人震惊。李某溺水而亡,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不约而同想到要“保密”。于是河岸边,他们之间定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李宏有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张某神情自若的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更令我心寒的是,张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13岁,他们是李宏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爱心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格素质教育。一个学习再好的学生,即使最后成为博士,却没有做人基本的道德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科学家我们敢要?像这样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科学家”值得信赖吗?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发展中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所以,要更加予以重视。
教育,是引导,而不是体罚。有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赵老师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而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因四(1)班不好教,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不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底线。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学校的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责任,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简直太荒谬!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
再而对捣蛋孩子时,“反弹瑟琶别有情”,那么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 ,成为动力,学生良好的催助剂。正如素质教育中所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诚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指导作用。那么,那些“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指导人成了“罚判官“。老师恰恰将这种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更多了专制的色彩。因而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爱引入学生学习发展的歧途。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所以,作为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有:“反弹琵琶别有情”的思想。如下:批评的话,赞扬的说;严肃的话,风趣的说;直白的话,委婉的说。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的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颗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王哥庄边防派出所姜家村320号
联系人:姜婷婷
电话:13791805701
所在学校: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
篇8
校长必须懂教育、会管理,用科学的理念来管理好一所学校。但是,做到了这一点也只能成为管理型校长,这还不够。要成为有抱负、有建树的校长,必须是创新型的校长。校长必须成为学校的领导者,创新教育的设计师。
作为管理型的校长和作为创新型的校长是截然不同的。管理型的校长,重在把错综复杂的事务秩序化,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使学校全部工作持续、稳定地运转,实现教育目标,督促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创新型校长,重在指引方向,做出决策,以目标的吸引力,激励师生自觉前行。创新型的校长是学校领导层的核心主角。创新型校长会适时恰当地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打造自己的品牌,确定自己的特色,给予人一种工作的动力,使师生从工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要求。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作为学校领头雁的校长也要有一种精神。校长精神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个性、是一种氛围,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校长的精神重在示范引领、重在团结激励、重在创造活力、重在构建特色、重在塑造灵魂、重在打造品牌。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和校长!曾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将一根绳子放在会议桌上,然后开始从绳子的一端往前推动,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艾森豪威尔对与会的将军们说,领导工作也是这样,“驱使”将徒劳无功,但是要是“吸引”的话,真是要怎样就可以怎样。说完他将那根绳子拉来拉去,结果当然是随心所欲。“绳子”的启示,形象地说明了“引导”与“管理”的不同含义,也充分说明了创新型校长与管理型校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常常见到这样一些校长,他们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到校早、离校迟,在繁重的行政事务之外还兼课;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事无巨细,在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职责到位,赏罚分明??但是,他们往往发现,身先士卒未能带动教职工自觉跟上,事必躬亲却使自己感到分身无术;再严格的制度总让人有空子可钻,过于细致的管理制度。令老师厌烦,管理者的严肃面孔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心中的既定目标总是难以实现,办学水平仍在原地徘徊。
应该说,这些校长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有良好的管理者的素质。但他们只是学校的管理者,而不是学校的领导者、开拓者、创新者。创新型的校长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校长,教育创新,校长为先;他们勤于思考,明于方向,善于决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工、学生倾心谈话,真诚交流,及时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善如流;他们处事民主、待人随和、不,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言传身教,却能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他们目光远大,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的校长抓大事、有远见、重创新、讲民主,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校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面展开的新课程教育,面对富有文化素养的教师,我们需要这样的创新型校长。
创新型的校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创新型校长必须通晓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有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自信心,熟悉学校管理制度,对管理方式驾轻就熟,是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第二,创新型校长必须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依靠知识的力量去影响和激发教职工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创新型的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不受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敢于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也在于创新,社会进步的本质更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带领学校不断取得进步。无论在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阶段性奋斗目标,形成本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课程改革方面,校长都要大胆创新。
第四,创新型的校长必须善于沟通,是对外关系的协调者。这种沟通不仅限于校内教师、学生及家长,还必须加强与校外社会的联系。一方面是向社会宣传学校,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是了解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也赢得社会对学校的支持。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现状;对策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为我们培养大批营养型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革和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另外,目前大多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出现了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尴尬局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是适应时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能够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所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近些年面对前高等教育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双重压力,我国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社会的需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高职教育生源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高考成绩较差或者发挥不理想,总分较低,存在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部分学生素质较差的局面,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思想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较严重,也有学生缺乏理性的克制,缺乏合作和团队精神。
2.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素质的产生的影响较大。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是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不能及时更新,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失,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观念,更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3.素质教育的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人员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偏重于实践锻炼,轻视理论学习,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失衡。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忽视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造成人才培养的供需脱节, 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错位。所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1.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为加强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学校组建素质教育领导组,并设置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本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构建高职教育目标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促使高职教育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学校还需从在经费上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组织、管理、监督等方面促进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2.建立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方向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所以关注市场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灵魂,进而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对人才的不同徐需求。要采购和编写体现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材,基础课教学目标要以社会实践为目的,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应注意,均衡技能课程和素养课程开设的比例。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课程设置比例,使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融为一体,切实具备从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管理。根据社会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层面对人才的不同要求。
3.建设浓郁的校企结合氛围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是努力提高校园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应重视校园软件和硬件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文化、科技、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施行。特别是能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学校内部公司,尽早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实习于校内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同时,采用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与校内机制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企业精神,将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进行交叉,使得加强学校素质教育与企业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的衔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
4.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首先是以学生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主要阶段指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学生通过校内的学习,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创造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校内培养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公选课、社团活动等媒介传播人文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修养,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职业规划能力、岗位求职能力和岗位工作技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创业。尤其是通过邀请校外企业人员进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10-01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方法、内容、进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再则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教师首先必须自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的自主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统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 机的统一起来,设计合理的科学的过程。在教材使用上要自主,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自主化是课堂教学自主的基础,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标志之一。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重要条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需要老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多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间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协作的意识。
三、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和关键。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力是核心,也成了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方感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第三要提供创设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的意识;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与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渗透在小结评价中。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其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课堂教学自主化的灵魂。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的有力保证。
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进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的自主化。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板演练习的时候,要以“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评价同样又应有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表达、操作等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分层教学就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两类,一类可归纳为显性分层设计,指教师预先将内容与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组,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规定哪些必修内容?哪些为选修内容?使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
- 上一篇:国内外的经济背景
-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