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经济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的经济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外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07-05
近年来,泡沫经济已经取代经济衰退成为经济增长的梦魇。从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至今的十几年,日本经济一直在不景气中挣扎。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大批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破产。当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暴涨,尽管货币政策当局已经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资产价格反倒出现了逆势上扬的现象。本文研究我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提出调控建议。文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泛起;第二部分研究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和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分析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可能影响和后果;最后一部分是调控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泛起
中国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持续飙升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现象。股票市场自2006年初以来更是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各种股价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上涨了将近5倍。关于当前资产价格暴涨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资产价格暴涨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资产价格暴涨说明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泡沫。一般来说,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暴涨然后再暴跌的过程。Kunio Okina,Masaaki Shirakawa和Shigenori Shiratsuka(2001)在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中指出,泡沫经济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经济过热以及货币和信贷的大规模增加。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中国当前资产价格暴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
我国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飙升始于2006年初。2005年底以上证综合指数衡量的股票价格仅为1161点,但自2006年初起股价指数一路飙升,至2007年9月,已经增至5552点,上涨了将近5倍,而以深圳成份指数衡量的股价指数上涨速度更为迅速,从2005年底到2007年9月上涨了将近7倍,资产价格上升速度远远高于日本1985-1990年泡沫经济产生和膨胀时期日经指数的上涨速度(见表1)。从股票市场市盈率来看,2007年5月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为42.8,其中工业股为37.9,商业股为74.2,公用事业股为49.3,房地产类股票为70.4,综合类股票为44.8(张俊伟,2007)。这远远要高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和高涨时期的市盈率(见表1)。而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3年以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价格在政府调控中逆势上扬,2007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0.5%。
中国经济一直着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3年以来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初以来经济过热趋势日益明显,CPI持续攀升,2007年11月CPI同比增长6.9%,是11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同期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日本CPI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零或负值的水平。从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一直保持17%左右。商业银行信贷水平几乎和货币供给M2保持着同样的增长水平。尤其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更甚,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宅贷款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5.99%和59.19%,远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13.06%年均增速,也远远高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见表2)。
表1 和表2数据表明当前我国资产价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速度,以2006为例,GDP和M2增速分别为10.7%和15.67%,CPI同比增长1.5%,而股票价格指数在2006年一年内则上涨了212%,这说明当前资产价格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偏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过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已以及宏观经济数据比较,本文认为我国当前资产价格上的涨速度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说明中国资产价格飙升中隐藏着严重的泡沫。
2007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六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资产价格仍然还在逆势上扬,这进一步说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正处于非理性的迅速飙升和暴涨阶段。
二、我国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
一般说来,泡沫经济的形成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宏观经运行良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主体对于经济发展有一种乐观的预期。第二,经济体有大量的过剩资金,这些资金可能源自国内也可能源自国外或者兼而有之,这是泡沫经济膨胀的基础。第三,引发泡沫经济的条件,这可能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政策或者外资的涌入等(三木谷良一,1998)。
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所营造的乐观预期为泡沫经济的泛起提供了温床。而经济内外失衡则成为泡沫经济发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内外失衡表现为内部超额储蓄以及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就使宏观经济充斥着过剩的流动性,在缺乏有效投资渠道以及较强投机心理的作用之下,过剩的资金使得泡沫经济的形成具备了基本条件(见图1)。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多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则为泡沫经济膨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直到2007年CPI大幅上升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才开始紧缩货币,受时滞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泡沫抑制作用有限。这也说明仅仅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泡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研究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抑制泡沫的膨胀(见图1)。
图1描述了当前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具体说来,我国当前以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泡沫经济泛起和膨胀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我国国民储蓄持续走高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而且从2000年后急剧升高,到2005年已达到48%,将近占国民总产值的一半(见图2)。高额储蓄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过剩资金,只要资产市场具有良好的预期,追逐高额利润的巨额过剩资金就会进入资产市场。尤其是在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资产市场投机收益率的情形下,巨额过剩资金更是大规模进入资产市场。
高额储蓄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缺失造成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只得进行预防性储蓄降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转型经济过程中对微观主体的投资限制较多,以及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导致大量的资金只得进行储蓄。
第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与国内高额储蓄相对应的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盈余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3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远远高于“适当”规模。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各种冲销措施,但是对于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来说则是杯水车薪,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之下,货币供给成倍增加。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的统计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1%,进口同比增长19.1%。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8.97%。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只要顺差在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增加,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就会进一步加剧,这就为泡沫的泛起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基础。
第三,国际资本净流入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相互强化
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导致美元等外币资产的供给增加,这就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和预期。尤其是当前美中存款利差收窄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这种背景之下,国际游资不断流入中国,这些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推动着中国股价和房价的上升。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五分之一。这些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外资利润高达100%以上,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之下,更多的外资涌入中国,这对国内房价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勃和高波(2007)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推论。由于股票具有交易便利等投资特性,更是成为国际资本的投机对象。2007年1-9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1243亿美元,占同期贸易顺差的66.82%(见图3)。国际资本净流入加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强化了人民升值的预期,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正向循环。
第四,长期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与此对应,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奉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由于储蓄收益较低,尤其是在当前CPI大幅上升之下,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实际为负,一旦国内资产市场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大量高额储蓄和国际游资就会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甚至一些原本用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资金在资产高额回报率的吸引之下也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泡沫经济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五,银行信贷扩张
每一个泡沫经济背后都一定有大量的银行借贷资金的支持,它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助推力。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是造成其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或者是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资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提高银行资本的规模,从而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因此,银行将进一步扩大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价格。这一过程循环往复,使得房地产价格日益偏离实际均衡价格,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类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00年的6.04%上升至2005年的15.5%,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12.1%的比率。这一方面为资产价格飙升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向商业银行的集中。
上述各种因素都增加了国内资金的供给,提高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预期乐观的情形下,过剩资金涌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泛起和膨胀,这就导致了投机资本的高额利润,致使过剩资金进一步进入,在自我强化的预期之下,资产价格泡沫逐渐膨胀。
三、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的可能影响
在紧缩的经济政策之下,如果泡沫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其可能会迅速走向破灭。根据我国当前泡沫经济形成机制,如果泡沫破灭,势必会对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长期发展带来重创。
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商业银行信贷较高比例,因此房地产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大的受害者是银行,而银行又会将危机传递给整个社会。泡沫经济崩溃可能带来如下的恶性循环:泡沫经济破灭―经济不景气―低利率―资本外流―需求低迷―银行呆账和坏账增加―维持低利率―资金不回流―需求更低迷―银行危机―经济衰退。IMF(2000), Bordo和 Jeanne (2002), Borio 和 Lowe (2002)等的研究也表明资产价格泡沫会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造成恶劣影响。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后的长期经济萧条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给美国带来了次贷危机,其直接影响是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破产,而间接影响则致使美国和世界处于经济衰退的边缘。
从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贷款看,2004到2006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占其贷款总余额比例不断上升,个别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额已经占到贷款总额的20%以上(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必将会带来大规模的不良债权,泡沫破灭对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危害可能要远甚于日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而这一转变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多,2005年已经降至38.7%。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印度水平(见表4)。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市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房地产已经成为居民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如果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我国居民就会面临着资产大幅缩水,这会导致已经持续降低的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尤难实现,并将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调控资产价格暴涨,我国当前泡沫经济膨胀的形成机制以及日本等国家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如下的调控建议。
四、调控建议
(一)促进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这是阻止泡沫经济恶化的根本途径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泡沫经济的迅速破灭就是因为没有采用有效措施从根本改善内外失衡,而是直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泡沫挑破。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内外均衡的实现: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
当前的重点是完善公共支出体系,进一步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等在内的制度,降低经济主体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和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需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前我国消费增加的渠道主要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低收入者消费的提高,进而增加总体消费需求。只要总体消费需求增加了,储蓄水平就会自然下降,外贸顺差也会得到缓解。
第二,逐步解除进口管制,从增加进口角度缓解外贸顺差的日益扩大
有人提出通过征收出口税来控制产品出口以抑制顺差扩大的建议,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干预手段只适用于特殊产品出口管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较之于控制出口缓解顺差的扩大,从增加进口的角度缓解顺差的持续扩大是一个更好的渠道和方法。通过降低甚至取消进口税,逐步解除进口管制实行自由进口(当然,少数特殊产品仍需进口管制!),一定会促进进口的增加,而进口的增加不仅会缓解顺差持续扩大,而且如果进口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则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由于当前经济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还存在诸多限制,导致居民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在预期良好的前提下,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逐渐转向股市和房地产,尤其是在股票供给有限和金融产品缺乏的前提下,股价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必然结果。因此,减少对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完全有可能将积累的财富引向实质生产部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适当的汇率政策,发挥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从当前来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以及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困境。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会使得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而且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偏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带来顺差的增加而不是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国将会面临更加强大的国际压力,而且会使中国顺差进一步扩大和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鉴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本文建议在无预期的前提下将人民币一次升值5%,这也是出口企业能够承受的一个升值水平,目的是达到抑制升值预期,减缓热钱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实现。汇率政策本身也具有时滞效应,甚至会产生 “倒J”曲线效应,因此对于升值以后国际收支顺差没有缩小要有心理准备。
在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以及人民币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这就制约了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从长远来看,应该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人民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
(四)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协调,提高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和突然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过度扩张可能为泡沫经济形成埋下伏笔,而突然紧缩可能会挑破泡沫,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健和圆润的,从而提高其熨平经济波动的效应。实际上,面对经济泡沫,如果只是简单地收缩银根,必然会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破坏,“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队不是像房子喷水,而是决堤淹城一样”(三木谷良一,1998)。因此,在紧缩货币的同时,必须采取其他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等配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加强监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
在泡沫经济迹象出现以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才能把泡沫越吹越大,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国内,也可能来自于海外,为了防范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需要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对于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在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的危险时期,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监管和调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才能在泡沫破灭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Bordo, Michael and Olivier Jeanne.Boom-Bust in Asset Prices, Economic Instability,and Monetary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 No.8966,June, 2002.
[2]Borio, Claudio and Philip Lowe.Asset Prices,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 the Nexus[R].B1S Working Paper No.114,July,2002.
[3] IMF.Asset Prices and Business Cycle[J].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DC,May, 2000.
[4]Kunio Okina, Masaaki Shirakawa, Shigenori Shiratsuka.The 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Lessons[R].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Special Edition),February, 2001.
[5]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 [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9).
[6]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和金融改革 [J].金融研究,1998,(6).
[7]宋 勃,高 波.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我 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8]孙执中.日本泡沫经济新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9]张俊伟.我国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吗?[J]. 经济研究参考,2007,(61).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its Regulation of China Asset Price Bubble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quilibrium
Feng Cai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篇2
[关键词] 管理科学 工程发展 国内外
一、背景
中国从21世纪以来,一直以稳健的步伐发展,但是在该领域,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许多管理学大师提出的管理科学技术理论都是由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我们更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己的创新。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许多新的领域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内容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学科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的战略目标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所必需的发展过程,而走向世界则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领域。
三、热点问题
1.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领域。
2.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3.国内外的区别
国内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要明显落后于国外,而在一些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篇3
英文名称:World Market
主管单位: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市贸促会信息中心;上海国际商会秘书处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450
国内刊号:31-1550/F
邮发代号:4-4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国际市场》杂志(月刊),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商务委员会主管、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主办。《国际市场》创刊于1984年,其二十多年运营的影响力,已经奠定了在我国外经贸领域内较高的权威性。
《国际市场》是集外贸经济、国内外投资、外贸服务等相关领域的背景透视、现状评析、信息交流、政策解读以及服务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媒体平台,是中国较具影响力的外经类综合性杂志之一。《国际市场》还曾是上海APEC会议期间被接纳的唯一中文经济类刊物,更是迄今为止进入外国航班供乘客阅读的中文经济类期刊之一。
篇4
未来国内粮食市场这种奇怪的现象能否持续?从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分析,中期国内粮价面临走弱的可能,除非国内、国际粮食产量出现较大幅度减产。
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产
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2000亿斤,达到12038.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731.9亿斤,比2013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其中谷物总产量2516.2亿斤,比2013年增产87.8亿斤,增长3.6%,全国夏粮生产连续11年实现丰收。粮食的连续丰收,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粮食供求关系。
虽然国内供应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支撑下,国内粮价继续呈现稳中小幅上涨走势,部分粮食品种的价格甚至在今年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连创新高,刺激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总量为1565万吨,同比增加46.3%。
粮食供求由偏紧转向宽松
由于连续丰收,国内粮食供求关系不断改善,逐渐由偏紧转向宽松。
近年来,在粮食集中上市旺季,都出现了粮食收购价格季节性下跌,影响农户收益。为保护农户收益,国家连续多年在主产区启动了托市收购,且托市收购规模越来越大。
据中储粮总公司统计,截至2014年4月30日,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累计完成玉米临时收储6919万吨,累计收购临储稻谷3200多万吨,临储粮食收购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9月30日,河南等主产省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2550万吨左右,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由于临储收购的粮食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库存消化较为缓慢,使得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急剧增加。
同时,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达6亿吨以上,并很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果真如此,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将更加改善,供应压力也将继续增大。
政策支撑因素将逐渐减弱
我国实行了11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促进农户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从单纯的制定最低收购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并于2014年率先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粮食目标价格的不断推进,政策的支撑作用将不断减弱,今后粮价的走势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供求关系对粮价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大。虽然主要粮食品种稻谷和小麦当前仍将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但10月份公布的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仍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小麦、稻谷均为主要口粮,联动效应较强。
在小麦与稻谷比价仍低于历史均值的情况下,预计稻谷最低收购价不再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即使明年继续启动托市收购,小麦、稻谷的价格水平也很可能与今年启动托市收购情形相近,而不会出现往年那样随着托市价上调和启动年年上台阶的现象。依靠政策推动粮价上涨的时代或已接近尾声。
物价涨幅出现平稳回落
随着国家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单纯依靠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已日渐远离,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减轻,CPI涨幅逐步回落。2014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6%;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2%,系连续第32个月下跌。1-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PPI同比下降1.7%,奠定了全年物价平稳的基础。
而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增速运行缓中趋稳的背景下,四季度CPI不会出现明显上升,2014年通胀处于温和水平的预期正在渐渐变成现实。CPI涨幅回落,特别是PPI持续下降,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增幅也出现回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降。多地调查发现,除了人工与土地流转成本仍有小幅增加外,其他如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成本均呈稳中有跌之势。
随着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走低,国内汽柴油等原料价格也快速下降,以此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价格后期仍有走低的可能。在后期,物价上涨将保持平稳、农业生产成本仍有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依靠成本推动粮价上涨的动力不足。
国内外价差推动进口增加
由于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在2014年以前逐年提高,推动国内粮食价格迭创历史新高。而国际粮食因连续丰收,供应充足,加上美元走强,大宗商品大幅下降,价格持续下调,国内外粮食价差倒挂,且内外价差随着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呈扩大之势,国外廉价的粮食也趁机大量涌入国内。
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经连续11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目前国际上的小麦离岸价加上运费保险、关税、进口增值税、装卸费等各种费用,到境后比国产小麦市场价还要低10%左右。
玉米、稻谷也与小麦类似。事实上,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就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国内外粮价差促使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粮食的进口。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三大谷物和大豆的总进口量为7439.14万吨,同比增长6.85%。尽管今年我国迎来夏粮“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仍可能增产,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我国进口粮食8059万吨,同比增加19.5%;其中大豆5684万吨,同比增长13.8%。照此趋势,今年我国粮食进口将突破新高。在国内粮食继续丰收的情况下,当前国内粮食进口与产量的关系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内外价差所致。
目前国际粮食库存充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9月发表的“全球粮食展望”综合预测,2015年各作物年度结束时,全球谷物库存量有望增加至6.275亿吨,同比增长8.3%,创15年来最高水平。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预计将从上年度的23.5%提高至25.2%,达2001/2002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供应充足,除大米外的所有谷物国际价格大幅下滑,内外粮价价差有扩大之势。在粮食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粮价继续上行的动力显然不足。
美元走强使大宗商品承压
由于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而世界经济却依旧疲软,加上美联储开始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将从明年开始逐步提高利率,促使美元指数大幅反弹。与今年春季低点相比,美元指数整体反弹达10%,美元兑日元更是刷新7年新高。美元持续走强,加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原油、铁矿石、煤炭、棉花价格今年以来出现大幅下跌。
篇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我国和征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结合本国银行业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便能够对解决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有所借鉴。
中文摘要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篇6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专业编写:
过滤净化项目建议书
过滤净化项目申请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环评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商业计划书
过滤净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 ,政府批地 ,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关 键 词】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 此报告为个
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 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 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
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 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 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
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
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级资质
第一章 过滤净化项目总论
第一节 过滤净化项目背景
一、过滤净化项目名称
二、过滤净化项目承办单位
三、过滤净化项目主管部门
四、过滤净化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过滤净化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过滤净化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过滤净化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过滤净化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过滤净化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过滤净化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过滤净化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
二、过滤净化行业准入政策
三、过滤净化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过滤净化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过滤净化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过滤净化 行业发展规划
二、过滤净化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过滤净化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过滤净化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过滤净化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过滤净化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过滤净化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过滤净化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过滤净化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过滤净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过滤净化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过滤净化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过滤净化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过滤净化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过滤净化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过滤净化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过滤净化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过滤净化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 过滤净化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 公司绩效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独立董事制度。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起源较晚,而且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制约我国独立董事作用发挥的因素还有很多。于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使得独立董事制度以法律形式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正式全面实施。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文章从两个方面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数量和质量,数量方面主要用独立董事比例表示,质量方面主要用独立董事的背景表示;而且大部分学者分别对独立董事的年龄、性别、职称水平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比较成熟,都呈现出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而关于独立董事比例高低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仍未形成一致结论,而且近些年,更多的学者研究独立董事的财务背景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但对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独立董事的起源与发展,第二、三部分主要是把独立董事制度分为独立董事的比例和教育背景分别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第四部分为全文总结,深入分析了独立董事的比例、教育背景与公司公司绩效的关系及其相应解释。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相关性研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未形成一致结论。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Jensen和Meckling(1976)证明,独立董事作为一个有效监督管理者角色被引入董事会,能够提高的经营业绩,即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Fama和Jensen(1983)认为,独立董事具有独立、客观的特性,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这样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的监督力度越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内部管理者之间的恶性竞争或合谋,进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Fosberg(1989)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托宾Q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业绩指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高明华和马守莉 (2002)采用沪深两市2001年有效样本1018个公司,最终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谭劲松和李敏仪(2003)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丛春霞(2004)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王跃堂等(2006)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并且发现在一定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的正相关作用会显著削弱。
三、教育背景与公司绩效
关于独立董事的学历背景与经济绩效相关性关系的研究,Pfeffer(1972)认为,独立董事具有一些重要资源如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专业能力或社会关系等,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经营绩效。pfeffer & Salancik(1978)及Zahra & Pearce(1989)也得出相同结论。唐清泉等认为独立董事的学历水平越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越高,这有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这也说明了独立董事的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关系。袁萍等(2006)研究发现,董事的整体学历水平对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应出董事会的人员素质和整体质量的重要性。魏刚等(2007)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不同对公司的绩效影响也不同,同时认为其教育背景对公司绩效没有积极的作用,其归因于上市公司虽然聘请大多数是高校的教授级别的独立董事,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与公司的实务接触较少,工作经验不足。张爱平和凌定胜(2010)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学历变量对公司绩效几乎没有正面的影响,说明一味追求高学历对公司来说并非正确之举。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为独立董事的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的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四、研究结论
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大致可分为三种,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而我国上市公司施行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局面仍然被大股东所控制,上市公司一般不情愿聘请替中小股东说话的独立董事,但出于应付管理层监管的需要,上市公司被动聘请一定的独立董事,这就必然会导致大多数的企业聘请独立董事的比例在最低要求附近,只有少量的公司会真正出于提高公司绩效之目的聘请独立董事。独立董事的任命实质上还是由大股东控制的,因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还有待商榷。而且也很难说明独立董事比例多少才是合适的,独立董事本不是公司的内部人士,如其人数太多,整个董事会的独立性过于强大,导致董事会的决策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需求;而人数过少,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独立董事规模大小几乎不能影响公司的发展态势和绩效,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2、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为独立董事的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的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独立董事的平均学历水平越高,能够给企业绩效带来的正面影响越大。因此,在公司内部引入独立董事时,要引进那些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的治理;同时由于《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中必须拥有一名具有财务或会计知识背景的专家,所以在考虑独立董事教育背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职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ensen,Meckling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2]Fama,E.F.Jensen,M.C.Separation of ownership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
[3] Bhagat and Black.Board Independen and Long-term Firm Performance.University of Colorado Working Paper.2000.
[4]李常清,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J].金融研究,2004(5).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早已是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易复制性与无形性等特点,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在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知识产权的价值通常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怎样在实际的过程当中,有效对企业的商业利益进行合法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与我国发展相符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期于完善当前贸易体系,增强我国国际竟争力水平。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现象产生,与此同时,它也是市场与资本扩张所需的内在需求。它既是知识创新与与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前世界,国内外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相互协作与依赖的趋势。作为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涉及到贸易的各个层面,已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方关注,并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重大影响,总的来讲,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般表现为以下特征:首先,国内外将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已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在今天,知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之下发挥着巨大功效,但真正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则是知识产权,它已经成为了继劳动力、资本与土地之后又一非常重要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知识产权对于各方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已成为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日益成为国内外各国相互竟争的制高点。因而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荣升为战略性高度,以期于在本国对外贸易体系当中加大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速度,试图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此外,拥有自主性的知识产权能有效降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外交压力。其次,知识产权问题渗透于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的各个领域之间。从货物贸易角度来看,具有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贸易不断得到增加,就当前而言,国际贸易发展方向越来越偏向于知识化方向,这个重心正由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与高新技术方向转移,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成品的比重在国际贸易当中已然超越了初级产品数量,在这当中,知识密集型比重更为突出。初级产品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状态当中,且在市场上的销售额也在不断降低。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总共有71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至2007年已跃升至32573亿美元,短短几十年间,这个数字正呈几何式状态增长,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当中。
二、完善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知识产权体系管理的措施
根据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政府引导。随着当前传统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广大发达国家转而运用其独具优势的知识技术新壁垒继续阻挡着我国的出品产品。对此,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实行强强联手,维护当前国家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转变当前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商会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先进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政府可对行业协会实行宏观管理,运用WTO当中的争端解决模式维护自身行业的利益国,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为各行业提高国内外最为标准的信息咨询。此外,各行协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行业知识产权问题,使本行业利益最优化。第二,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就当前而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国家贸易流向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就我国现状而言,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完善,因而要通过对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了解,不断完善当前立法体系,填补知识产权制度当中存在的空白,减少违规的知识产权问题操作。在这里,立法不仅要涉及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制订,而且还要体现技术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制订。
总的来讲,面对当前日益加强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高立法水平,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遭受切肤之痛,并让这把双刃剑可以更为良好的为我所用。除了以上方案之外,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制订相关措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凤湘,王建礼,李亚宁.谈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商业时代,Commercial Times,2012年19期.
[2]李洁.浅析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权利瑕疵担保——《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42条解读,[J],中国-东盟博览,China-Asean Exposition,2012年10期.
篇9
英文名称:Enterprise Economy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5024
国内刊号:36-1004/F
邮发代号:44-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0
外汇储备持续累积引发了关于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外汇储备资产转换等问题的争论,而厘清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认清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这种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是美国国民储蓄下降,国内储蓄小于国内投资,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大量借债,东亚国家则由于高额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而成为美国高额逆差的融资来源。
从全球视角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国际债权国地位,成就了美国的国际债务国地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流出的结构不同,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可以说,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只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之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使得我国面临“高储蓄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区内贸易和大部分与区外国家的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按照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的说法,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一方面,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国也会抱怨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和货币操纵所致。中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大量流入,使储备资产进一步增加。而人民币一旦升值,巨额的储备资产不得不遭受汇兑损失。
因此,在目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巨额的外汇储备是维持人民币币值信心的保障,而其代价就是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
之三:外汇储备持续累积体现了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有偏”的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
从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是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偏离中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外资优惠政策、内外资差别所得税政策等造成大量优质要素资源流向外资和对外经济部门,产生了经济对外需和外资经济的过度依赖问题,粗放式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彰显。
在资本项目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之四: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汇率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离,扭曲了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资源错配。
汇率作为一个联系内外部经济的特殊变量,其偏差必然产生国内外的商品套利,扭曲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导向和资源错配。
目前,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结果差别很大,但对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本达成共识。比如汇率的低估使得中国产品更便宜,在中国购买、在国外销售有利可图,而在国外购买商品在中国销售就吃亏,也就是说汇率低估对出口有利、对进口不利;而另一方面,在低估的汇率水平下,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鼓励进口,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国内企业做赔本的生意。可见,汇率偏差形成的国内外商品的价格以及套利机会是产生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汇率偏差还使得贸易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生产贸易品更有利,生产非贸易品相对不利,造成资源大量流向贸易部门;从国内外资产价格角度来看,人民币资产如果按照低估的汇率转换成美元资产后真实价值贬值,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阻碍因素之一。
之五: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虚增”,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果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就必然存在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刺激资本大量流入,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根据笔者测算,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2005年,受美国加息影响,隐蔽性资本内流大大减少。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之六:外汇储备的持续累积说明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
为了维持汇率目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同时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也可以说是中央银行用发行钞票或举债(如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兑换了大量外币资产,形成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2001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78%,2005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了8758亿元,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重高达95.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财富吗?是政府或企业可以动用的财富吗?显然不是。如果说是,充其量也只是账面上的。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中央银行对银行的负债;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银行体系对居民的负债(现金和银行存款)。
目前,对于消耗储备资产有各式各样的建议,包括给国内企业用、为社会事业投资、转换成实物储备等等。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采取以人民币换汇而直接使用储备资产,就类似于用印钞票的办法来融资;而储备资产的使用如果不是从国外进口或对外投资,仍然没有起到消耗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因此,在对储备资产如何运用的问题上,需要对外汇储备有更清楚明确的认识。
- 上一篇:电力安全制度
- 下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