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教育核心

篇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篇2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了是刘微独创的割圆术,它比德国的托勒密计算的圆周率要精确一些,比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方法要简单,并以中国的灿烂文化自豪。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篇4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篇5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39-02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得到提升,尤其是中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增快,计算机系统得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息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人们逐渐将计算机系统作为工具,对人们的思维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计算机的教学中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1计算思维的概述

1.1“计算思维”的概念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将具有的技能,尤其是在进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是国际计算机教育都极为关注的概念,对于“计算思维”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计算思维是以计算为主体,用计算来模拟人的思维。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是将计算思维看做一种能力,思维作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具备思维能力;另一种看法是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来进行看待。至今计算思维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概念。对于计算思维的内涵进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就以周易真教授的定义来进行阐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

1.2“计算思维”的特征

计算思维并不是机械活动,它灵活的进行设计活动、构造活动。计算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人的思维,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计算思维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是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的,并不是进行技能的重复;计算思维强调“思维”一词,本身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活动,计算思维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在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中,运用计算思维主要是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

2当下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我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和改革进行过探讨,从各个院校反馈的信息来看,各院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上都存在许多偏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的认为:计算机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计算机就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工具,无非就是将计算机的教育看做“计算机软件”教育,教会学生会用就行,他们提倡的是计算机工具论。有的院校的教师认为: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时始终关注学生的某个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功利性不断增强,关注现实利益,对于社会需求、学生的需求,片面的进行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W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不了解,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时候,过分关注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得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主要进行机械的模仿,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的效果与课程预期的差距较大,不仅会使教师的教学僵化,还会是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2教育的内容忽视“计算思维”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是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中的普遍现象之一,主要包括的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类、基础语言程序设计类及internet基础应用等一般性的软件操作知识,很多的内容与中学的学习内容重复,例如现在还有许多高校在教授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应用操作,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时期已经学过,使教授的内容重复,内容没有新鲜感,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到乏味,学习的热情低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上没有“计算思维”的内容,仅仅使用软件教学,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发挥计算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有就是教学的内容比较散乱,在教学时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混乱,学习积极性下降。

2.3教学的模式僵化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教学的模式僵化,尽管经过了变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受到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采用合班授课的模式可以解决以上诸多问题。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都不相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都不同,这种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忽视学生的实际状况,会使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会使学习难度增大,对于掌握这种能力的学生,会使学生觉得在浪费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注意力低下,对于学习的内容基本没有兴趣。

2.4师资力量较分散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部分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教师本身不具备计算思维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培养。目前计算机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观念的转变,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变大,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力量分散,思想不统一,这种状况会影响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3 构建“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体系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构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正中融入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自觉地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选择合适的计算思维,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改革。

3.1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计算机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还应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统筹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知道自己通过学习后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达到计算机应用的何种素养。我们团队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上,在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素养后,调整原有教学模式,制定详细教学计划,摈弃初高中时期的教学内容,拔高教授内容,以计算思维为指导,通过验证性、探究性、开创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后,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化、自主化、渐进式的学习步骤,最后扩展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

3.2使用知识贯穿典型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打破现有课程设置单一模式,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应用素养。教学上要不断总结、归纳知识的结构,明确思维教学的整体目标,将思维教学的体系建立明确的结构,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探索性,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从而达到越学越乐境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尝试更改部分课程设置的内容,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office的基本操作模块简单的描述,重点转移到高级的k公应用场合,减少理论讲解课时,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布置实际办公应用预案,让学生完成操作内容。在后续课程上,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基础程序类课程,程序类课程教学中注重思维算法体系的训练,依托项目,贯彻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实现工程化教学方案,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扩展到各专业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进行形式教学,还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感性的思维结合起来,适当的删减较为复杂的专业名词,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

4 结语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始于80年代,文章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将教授的内容进行共性的总结,架设知识结构,重视问题的探究过程,试图逐渐完善大学计算机教学,将教学的模式进行转变,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55-58.

[2] 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篇6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当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以现实的生活举例,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的,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现今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的。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但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演示性;探究式;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95-0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它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模式

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分层演示、影视演播、模拟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表象,更深入理解新知识,接受新概念,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等概念时,可以采用flash制作轴对称的整个过程的模拟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不用教师多讲,就能很快的接受和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常用的,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常是经历在教师干预控制对象的条件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等几个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任务是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制作和收集影视、动画等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加以引导。学生虽然处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这样学生会更乐意接受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概念、定义、定理和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通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出探究问题,创造数学实验情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结构关系,然后去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可以采用几何画板软件,创造实验平台。实践操作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2、度量两组对边AB、CD的长度,BC、AD的长度,3、度量两组对角∠A、∠C的大小,∠B、∠D的大小,4、用鼠标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观察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态、结构和度量值的变化。这样动手实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于是他们会主动归纳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思考、猜想,继续做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理解会更深入。

三、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

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由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筛选信息和网上协作共同完成课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多学科、多纬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将知识、计算、规律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所需的时间。此模式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3)自主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4)交流协作,制作、计算数据,解决问题。(5)汇报,评价,反思。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研究性教学,实际操作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收集一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素材,如《外星人与勾股定理》,以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热情后,提出以下问题: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谈谈它的由来。它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它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勾股数等。其次讨论分析以上问题,然后分小组分任务解决。第三,学生明确目标后,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收集相关的信息。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解决的办法,通过电子邮件、腾讯QQ实时聊天或在BBS上发表帖子交流,并讨论它的可行性,以及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效。第五,收集到与勾股定理的信息后,由学生汇总信息,完成课题的小结并打印成册,得到《勾股定理史话》,《毕达哥拉斯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勾股数研究的现状》等,最后由小组成员向全体同学做出书面汇报,并要求学生回忆探索与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数量关系、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等。通过这一过程,全体同学基本上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都有有了比较好的掌握和理解。

篇8

目标定位: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基于上述认识,本册教材编写中,笔者认为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从上述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双基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掌握测试与调试方法;掌握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等。问题解决层:能够对任务进行需求分析;能够发现并解决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发较复杂的程序。学科思维层:体会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认识冯・诺依曼体系;体验迭代思想;体会模块化、结构化对于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理解测试与调试等工程思想。以核心素养的三层结构为指引,笔者试图将上述核心素养渗透至每个单元和每节课,如表1所示。

内容选择:知行并举

根据上述核心素养的解析,不难发现本册教材在课程目标上既注重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坚持“知行并举”。那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建立两者联系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重要的是,知行并举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中,除了初始的一两节课外,其他课时的内容均应依此设计,表2列出了部分课时的做法。

内容组织:聚类思想

知行并举的课程内容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才能清晰地呈现给学习者。在本册教材中,笔者以“聚类”思想为指导设计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和章节结构。“聚类”思想指依据某种线索组合一系列教学项目,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具有螺旋上升和发散结构的教学单元,循序渐进地展开课程。本教材在单元和课时两个层面都体现了聚类思想。在单元层面上的聚类,如下页表3所示。

根据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种聚类方式:以相似的功能聚类、以相似的目标聚类、以相似的技术思想聚类。在课时层面上三种方式均有体现。

1.以相似的功能聚类

教师通过设计某些问题解决活动,将技术工具所具有的相似功能集合在一起,达到了功能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融会贯通,如例1所示。

例1:倒计时功能。

任务一:使用For语句实现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功能。

任务二:比较Timer事件和For语句在实现倒计时功能上的异同。

案例解析:任务一的完成需要运用For语句;任务二中的Timer事件已在分支结构中学习,但由于当时活动的任务较多,并没有作详细说明。所以任务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Timer事件的本质;另一方面是说明实现倒计时功能的两种方法的异同。

2.以相似的目标聚类

使用不同的工具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从而聚类不同的技术工具和使用方法,如例2所示。

例2:“选手排名”功能。

任务一:设置六位评委,单击“计算”按钮得到选手最终得分。

任务二:实现对多个选手进行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借助数组获取多个评委的打分,进而利用循环语句求得选手得分。任务二既要实现选手得分的统计,又要进行选手排序。所以需要增加两个数组分别存放选手序号和选手得分,并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排序功能。两个任务均用到数组和循环,使学生在递进的任务中理解数组和循环的适用情境和意义。

3.以相同的技术思想聚类

有些技术工具、方法和程序功能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依此聚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例3所示。

例3:“数据传递”思想。

任务一:在例2任务一的基础上,去掉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并显示最高分和最低分。

任务二:利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选手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统计即求取选手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设置两个变量来存放。任务二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变量来完成排序。作为一个活动相继的两个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二以不同的算法呈现数据传递思想。

内容呈现:生活化和结构化

1.生活化

生活化指从学生经验出发渐进引入新的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呈现这些概念。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选择能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需要的主题;其次,在内容呈现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引出问题及相关知识点。例如,在第5课图片浏览器的设计中,涉及图片位置的控制,需要引入坐标系,对本册教材的对象而言,此概念在数学科目中已经学习过,但是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材要求教师从数学中的坐标系出发引出VB中的坐标系,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以便学生建立两者的联系。又如,在第13课中,把数组解释为“将无规则的数据‘规律化’的方法之一”,无论存储内容有无规律、如何变化,数组名称始终是a(0)到a(i)。因此,在编写程序时,通过数组元素的名称来引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将无规律分布的数据变为有规律的存储。这样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数组的含义和使用的方法。

2.结构化

结构化指以某种稳定的结构来描述每节课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每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和正文三部分;正文部分除初识单元外,其余课时均以“程序设计的一般流程”呈现。每个部分的含义为:“学习目标”呈现每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掌握程度;“内容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需求分析”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原型为主题,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需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界面设计”在初始的几节课中会为学生提供搭建界面的步骤以及“对象事件分析表”,之后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象事件分析表”和界面的搭建;“算法分析和程序编写”通过问题不断分析得出实现程序功能的算法,积累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调试与保存”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完成程序的优化。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便于学生阅读,减少认知负担,并提供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软件开发这类任务的一般思路。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如何将现有的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实现教育的更好发展,就是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此,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合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育整合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学生普遍较早接触电脑。但是绝大多数还处于一个简单使用和玩游戏的状态。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而不紧张的心情,较高的兴趣会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独特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广泛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带来更多的学习热情,让同学明白计算机将会是其未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让学生明白计算机不仅仅是用来娱乐,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对将来和现在的生活好处,这样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进行初始计算机的教育课程时,老师往往向学生展示如何让一道让他们觉得十分复杂的数学题目在简单的计算机下变得十分轻松,如何通过计算机将一些看似复杂的任务变得十分简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不少人只是将计算机课程看成一个基础教育的辅助课程。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度成熟的社会,离开了计算机将会举步维艰,如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足够重视,对其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现代社会表明,不能使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将会非常难以在社会立足,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终端――计算机,更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伴侣。通过信息化展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来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足够重视。

常常使用各种信息化资源甚至裁剪一些高科技电影才让学生们看到计算机的便利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将来无论对计算机有兴趣还是没有兴趣,无论你将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行业还是与计算机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行业,你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你将来从事任何行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

3.有利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特殊关系使得网络远程计算机教育比其他学科来得更直接和成熟,利用好网络的教学更能有利的整合教育资源。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整合的注意点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开始接触电脑。这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一些好处,也带来一些问题。好处是很多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对计算机课程抱有很大的热情,坏处是很多学生在接触计算机教育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计算机课程不仅仅是上网和玩游戏之后,就会失去这种热情。

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纠正某些对计算机不正确的观点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要形成正确的计算机课程的认识

在现今网络非常发达的情况下,使得很多的学生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一直在计算机可以用来上网,打游戏等的认知上,这带来的计算机教育的困难。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直观地表现计算机的用处,使学生明白计算机不只是能够给大家带来娱乐,更是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各种信息化资源,让学生展示计算机在社会各种环节各个方面的应用。

2.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

篇10

语文教学实践令我深深地感到,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执教语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笔者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找到一些有效整合方式:

一、使用精美课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激趣工具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

(1)观察体验。(2)角色扮演。(3)模拟实验。

2.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教学课文《春》时,先用多媒体呈现大量春景图,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使久居钢筋水泥大楼中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然后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天的美丽,朗读课文也颇有感情。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3.创新看图作文,激发写作热情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看图作文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它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电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动画,编写成故事;或以自己在电脑课中用金山画王完成的绘画作业为元素,看图作文,学生在自己创设的作文情境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象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出写作兴趣及热情。

二、运用网络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

1.促进个性学习,实现知识建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鱼,只应一时,授之以渔,终生受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于网络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2.增加沟通渠道,实现平等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让课堂不再是老师独自占有,学生被动接受,实现了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监督功能,适时地调出任何一台学生机的资料,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状况,为学有困难者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表自己在课堂中得到的感悟及课堂的建议,教师可据此适当调整教学的速度与内容。在这个过程既有师生的交流互动,又有生师的交流互动,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平等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与电脑、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与各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三、利用电子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1.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我还尝试着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学生以“可爱的祖国”为主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制作一期手抄报,要求学生通过一张手抄报介绍家乡的风景旅游点及特产。很多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章、诗歌、新闻、图片,以此充实自己的小报。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不知不觉中,学生运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的意识以及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广泛收集、分析、加工、改造各种相关信息的能力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我利用诸如论坛、邮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既做到一对一的个别化评价,又能兼顾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使孩子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