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愿意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身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楷模。
(3)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能够转化为教育行为。
(5)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热情、活泼、开朗、豁达、积极向上。
二、我校探索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1、语文
3、英语
5、德育
7、心理健康
9、普通话
10、学前教育心理学
12、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14、键盘(钢(电子)琴)
16、美术
18、幼儿语言
20、学前教育课件制作
(三)实习实训
2、教学见习
4、顶岗实习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为35。顶岗实习按每周35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
创新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结构。课程设置既要有综合的理论知识课程,又要有突出强化技能的实训课程。理论课程要广而博,突出实用性、时代性、人文性。实训课程要突出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实训课程中通过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等,形成学生较强的“临床”应用能力。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在充分学习了幼师专业的教育理论后,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程。通过每年的小学期、周见习(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带着课题深入幼儿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我校幼师专业的教育中,在教育教学课程上,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使其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个人责任感、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对“祖国的花朵”的培育以及对“祖国栋梁之材”的培养。
[1]张振朝,李淑坤.面对教师教育的几点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2):61~63
篇2
一、“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 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 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二)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广东教育资源网(http:// )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http:// )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本人在进行初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cn )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相。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5-0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课程下的选项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而新课程下的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组,各组中的群体至少有一项特征相同或水平相近,并能与其他组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恰当的分层策略和实践,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1.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选项教学
1.1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1.3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1.4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5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2.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分层教学
2.1实施学生分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素质状况,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情况下,按学生的共性进行分类,分类可以按上课的目标要求不同进行,不同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分类,这样更利于进行分层教学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2.2实施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并确定出各层次、各起点学生的实际发展目标。备课目标可以分三类:一是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各层次学生的共性目标;二是发展目标,意在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拓宽和加深;三是提高目标,意在发挥学生的运动特长和兴趣。层次目标的制定,既应该考虑到学生处于不同起点的层次性,也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作到明白各起点、各层次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目标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此外,可以将一个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出几个小目标,(这里注意目标的层次和梯度,)以利于学生能够有机会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练习;备课中还应该充分预设随后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进行目标层次调整。
2.3实施分层授课。分层授课,采取"班级学,自学,小组互帮互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以高二"跨栏"为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差异性,为不同阶段的学生确定了其相应的学习目标。首先是基础性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备课基础要求(练习中都能过4至5个栏,高度可以是最底,栏间距也可以短些,动作也不一定要标准),目的是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其次是发展目标:在有一定的技术动作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大多数学生转入到其他目标上来,如:增加栏架的数量,增加栏架的高度而减少栏架数量,增加栏间的距离等等,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是综合性目标: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内容对技术和技能再提高,如:栏架数逐渐增加到10个,间距也可视情况慢慢拉大至标准距离,栏高了视具体情况逐步提高,以培养学生坚毅、乐观、勇于挑战优良品质。对该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技术技能的能力,也可以安排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斗志。对于运动项目技能一般的,则实行精讲精练,着重在基本技术技能上下功夫。对于该运动项目技能较差的学生则降低要求,只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和基本技能。授课注重层次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4实施分层辅导。学生练习时,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要随时掌握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时可以故意将问题留给自己去解决,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基础运动能力弱的学生上,根据目标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练习的信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对练习的学生学习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练习的要求,以适应学生练习时的实际状况。
篇4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7-0056-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输式、讲述式教学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讲台,代之而来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过程和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可以更好地突出新课程理念,更好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具多样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仅靠单一讲述难以使学生彻底领悟理解,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Flas模拟演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波的干涉》、《波的形成和传播》等教学,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有难以弥补的缺陷,使学生对波的干涉和波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模糊不清、理解不准确。运用flas模拟可以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辅助教学,可以强化重点,化解难点,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在新课教学时,通过播放一小段与新课有关的视频,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向心力》一节中引入“花样滑冰”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女运动员做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什么力提供向心力?使学生在欣赏到优美表演的同时又受到了启发,学到了知识。在《相对论简介》一节中,通过“爱因斯坦双生子效应”的视频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在高中物理《绪论》课中,在讲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时,播放从微观的分子到手的指纹再到宏观的宇宙,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更加明确、具体。
三、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容量,增强复习效率
在一些章末复习课和高三复习课中若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又可以使学生解题步骤规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强化物理思维训练、方法总结。例如:章末复习概念可采用设置问题由学生回答,也可以在屏幕上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温习、巩固,典型的例题不用在黑板上抄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展示,可以把学生的解题步骤投影在屏幕上,特别是解题不规范的学生,由学生指出毛病,并进行改正。规范的解题步骤可以投影在屏幕上进行对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课复习过程,可以用视频播放实验操做过程,使学生进行回忆,归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方面,在教学牛顿运动定律课后播放牛顿故事视频,在《相对论简介》课后播放“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视频。在《电磁场电磁波》课堂中播放“麦克斯韦小时候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对伟大科学家们的尊敬和爱戴,另一方面学习到了科学家们追求和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培养学生注重环保、低碳节能教育方面,可以在《能量守恒与能源》一节中播放“环境保护与治理”视频,使学生意识到现在污染情况的严重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投身到低碳环保的行动中去。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 教学手段 辅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认识过程是人类获取能力的根本源泉,主要是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言语和创造等活动。而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光、电、影像组合、立体动画效果,恰恰使这个过程变为具体化和综合化,使以往用传统教育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新技术的引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增强主体作用、增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然而,我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做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者更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比如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在讲课的时候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它与所要讲的课混在一起,就是实现了整合。”以上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新课改以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本身素质,学校举行了各类学科的整合课、评优课。确实这些活动十分必要,掀起了整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序章,但在这些整合课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令人深思。
我曾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活动,听了一节数学课。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看,该教师精心准备了这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准备了一些教具来帮助学生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分依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及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课堂容量大和表现力强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问题,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变相地被认为是课件的传声器,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件在设计使用时添加大量复杂的背景图案,加之不切实际的音效,往往会喧宾夺主,冲淡课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投影仪屏幕放在了教室的正前方,完全遮盖住了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讲课教师站在教室的一角为学生讲课,整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占了主角,大有取代教师之势。其实,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应重点突出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适时、合理,不能过多过滥,不可将一切教学内容都“承包”给多媒体教学,否则会造成学生视觉和精神疲劳,难以激发学生个性思考的积极性。在选择制作课件时,教师要深入研究课件的相关内容达到重难点的突破。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就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
通过对上面的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我觉得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备课人、备课内容和技术能力来确定是否需要、用多少、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决不能因为只求新异而忽略其他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根据具体要求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主体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和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一样,也属于教具。虽然它有其他教具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黑板、教学模型也有它无法实现的优点。采用何种教具作为媒体,要结合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来决定,使用成功与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效果是主要的检验标准,不要认为现在是多媒体的时代,用其他的教具就太老套了。其实,有一些多媒体课件就是几个问题,起的就是小黑板的作用,还不如直接用小黑板简单省时。
3.多媒体辅助教学其重点在“辅助”二字。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却不能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广大教师不能把整节课都设计成由电脑包揽,而对小黑板等传统教具不屑一顾,只讲电脑上涉及的内容,全然不顾学生的主体性及学生差异性,这样必会导致教师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计算机代替了教师,成为课堂主导,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 “应试教育”的帮凶,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削弱了课堂教育效果。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展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万不可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权力。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手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开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容易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遍”。数学课堂中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各种公式的推导过程,虽然形象直观,但试问这样做,是否比动手操作更能使学生相信这一实验结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他又有多少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多少成就感促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5.多媒体技术中声、光、电多种表现手段对教学内容带来益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最初由于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表现出的好奇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使教学效果比较显著。久而久之,他们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之外的表现手法上,这样就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保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应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充分考虑好,不要因小失大。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呢?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擦出创新火花。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如何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呢?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因此可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从儿童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感知世界,探索新知,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强,且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历史小故事,有趣的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
其次,要有艺术性的导入。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新颖的导入,调动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精彩的马戏》一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创设出一个情境:我先让学生说说“你看过哪些马戏节目?”当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讲述起自己有趣的见闻后,我又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你们想不想去啊?”同学们的兴致都非常高,所以这节课迭起,上的很成功。可见好的开始是已经是成功的一半。
2、质疑问难,促进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的关键点。高质量的质疑问难是学生阅读能力强的表现,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而且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在质疑问难中被点燃。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前,我让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于是学生就纷纷议论,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是怎么借尾巴的?”“它向谁借尾巴?”“最后它有没有借到尾巴?”等问题,我把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板书,接着我又说“同学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你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呢?”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满足感,同时又把这篇课文的脉络搞清楚了。
3、讨论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要设法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课堂上常用的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自学。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灵活运用这三种组织形式,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学习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辩析讨论,表达各自的意见。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第3自然段时,我让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谁说的是实话?为什么?”同学们集思广益,从动作,表情,语气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列宁说谎的结果。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会在讨论中一触即发。同学们在互相探讨,互相补充,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这将对他们的创新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4、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创新环境。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要越俎代庖,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评价学生的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如在小组讨论后汇报时,教师要肯定同学们积极参与所得出的结论,若有遗漏可让其他小组补充,若有错误可进行讨论订正,不能简单的以答案是否准确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以学为本,为学服务”这一原则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
5、知识拓展,搭建创新舞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给他们更大发挥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多的营造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在上课时决不能为了教而教,仅仅拘泥于课本,会阻碍孩子的成长,扼杀他们创造的才华。我在教学时总是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试着去想,试着去说,试着去做。如在教学《捞月亮》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猴子的手刚一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一段时,我就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你想对猴子说什么?又如在《诚实的孩子》一课学习完之后,我让学生以列宁的身份给姑妈写封信,并念给全班同学听。又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让学生续写故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我大开眼界。可见,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给马儿自由驰骋的场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古人云:“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天才需要的是适当的培养与点拨,决不是包办代替。要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彻底消失,首先要更改的就是教育者的思想。“题海战术”培养不出爱迪生,只有充分自由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才能。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双边活动,让学生紧扣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实实在在的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还要想方设法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尽量多的为学生提供可以参考,判断的信息和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训练中使语文素质得以提高。
篇8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材整合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8-01
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其在内容的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知识又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更新着,因此,只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才能满足新时期课程教学的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对教学理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教材内容与时间上的局限做尝试性的突破,在教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上努力钻研,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发挥新课程改革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材整合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其教育的原则是“题材――功能――结构――任务”,因此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必须做到对英语教学规律的充分掌握,以此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后的英语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增改,新增的话题也较为新颖,环节和信息量增大,面对这些改变,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够充足或者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较差,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这样一来,教学任务就会难以完成,就更不用说实现教学目标了。
二、教材整合的原则
(一)以新课标为基本大纲
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要求之上,新课标都有基本的规定,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纲领。教师在教材整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任务型教学途径,其次要对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评价方法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在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上,还要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能独立制定良好的学习策略。
(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教材整合的过程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与交流之中发挥团队的力量,应多向专家请教,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的发挥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1]。
(三)以学生为基本的出发点
教材整合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就要坚持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来进行教材整合工作。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整合工作中来,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三、教材整合的形式
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按照模块来进行,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也可以按照模块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任意的模块课程进行组合、排列,统一的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安排。第二,按照单元进行,以便提高教材整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该形式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利于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教学方法的修正。第三,按照课时进行。该形式能够充分的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它的针对性最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明显,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教师之间能力的高低不同,最终的整合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四、教材整合的方法
教材整合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开展,但必须以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可以适当的删减教材内与学生实际生活差距较大的内容,化繁为简,同时加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教材未选用的词汇或者内容。第二,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听力的听力课堂中,大可不必局限在教材内容之上,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基础,教师可自行设计练习题目,在基本教学任务达成的前提下做一些拓展性的练习。第三,可以适当的对教学顺序进行调整。新课程教材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完全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教条的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学生学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因此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第四,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的方法,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应学会灵活的变通,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有所转变,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讲解的比重下降,为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更好的感悟,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得学生能够习得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的做到知识的掌握与利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案例研究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
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一)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二)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一)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二)生物n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三、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化学;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55-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多教师还存在片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何克抗教授的定义更为准确,它真正抓住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属性。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而化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化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认识微观世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状
在国外化学课程中,学生会经常利用网络准备报告,个性化教学开展的非常好,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软件尤其是游戏型软件居多,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课程标准的差异,教程的差异,绝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课堂教学中。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实践应用也初见成效。
1.研究颇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程整合已逐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从2001年到2012年4月,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糊搜索,笔者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搜索一共有67篇学术文章,其分布数量如图1所示。
从2001到2012年4月,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学术文章发展走势折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从2001到2012年4月,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做了很多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学术文章数量虽然逐年有起有落,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新课改的推动下,2004年开始文章数量突增,此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高校研究者或是一些教育机构,都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阅读,发现文章内容上也日臻成熟,创新点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理论基础。
2.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国内的学术期刊中,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在图1的基础上以《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5种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为例,经初步统计,共搜索到5篇有关文章,与67篇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文章数量相比,代表性学术期刊的文章仅占文章总量的7.46%,如图3所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层次,今后我们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深层次研究,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存在误区
通过阅读归纳所搜索的文章内容,笔者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成两类:
(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凡是教学过程,就必须用到信息技术,忽视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最终还是为教学服务,不能在学科教学中认为只要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优质课,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具有危险性,而有的实验不存在危险性,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虽然能直观、生动地呈现化学实验过程,但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实验也长时间进行模拟的话,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究问题的兴趣,抗挫折能力也会减弱,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弊端。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展示课件的现代化,往往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于不顾,一味地在课件上下功夫,结果最后成了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它的内容和演示过程就被定型,教师就会按照固定的程序来演示教学内容,而不能灵活控制课堂。
(2)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认为信息技术不可能对专业学科教学构成什么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只是在那里摆摆样子;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机永远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对专业学科教学构成什么影响,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年轻人的事,已经有一定年龄和一定资历的教师用不用没关系,他们认为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之前,也照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或是教学比赛的产物,与常规教学无关,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等等。
这些想法和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整合不是过分强调信息技术,也不是完全摒弃信息技术,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要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程整合炒的火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平静地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程整合的实质、课程整合的精髓,而不要被它在现代教育技术装饰下的华美外表所蒙蔽。
二、探究型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可以直接应用和指导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操作性,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2]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型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最常用的学习模式之一,因此笔者对探究型模式作了重点介绍。但在整合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应用的教学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探究型模式归类为以下两种:
1.基于课堂的探究型模式
基于课堂情境的探究模式,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方法,包括如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
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然后借助一定的情景、资源,师生共同讨论以形成一定的见解,接着进行意义建构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测评工具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以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
基于课堂的探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情景创设、开拓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基于课堂的探究性模式对于革新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模式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外探究型模式
基于网络的课外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某一化学问题为专题,利用网络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学习步骤如图5所示。
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外探究型模式,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型的学习专题,然后由教师提供一定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可由学生自己搜集一定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提供一定的指导,最后对这次学习进行评价反思,以便后续的学习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将这种课外学习模式有效地融合于化学课程学习中,在重视学习者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在这样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但整合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发挥其教学的优越性, 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05(5):43-48.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4-425.
[3]赵可云,何克抗.“设计研究”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7-120.
[4]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6-94.
[5]王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8):86-88,.
[6]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Miri Barak.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ICT-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courses.Computers&Education.USA.2007:30-43.
[8]Dermot Donnelly,Oliver McGarr, John O’Reilly.A framework for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ICT into their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