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渐渐地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彼此成长负责。”对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学而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课堂中设计的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反串角色的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形成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从课程是经验的角度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过程中。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供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化学教学如何来设计问题?
⑴要在关键点设问。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教师问“一定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盐),而蔗糖(或盐)谁溶解的能力大呢?”这一问题在本节课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⑵要在疑点上设问。如在一氧化碳教学中:“煤气中毒中的是谁的毒,怎样避免呢?”或“造成CO与CO2性质的差异是什么呢?”“没有酒精灯能否完成本实验?”等等。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2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肯定人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来开展人文精神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尽可能地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二)人性化的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中的人文素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结合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
固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总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异与否。当前,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渗透人文精神,“要‘以学定教,以学为主’作为核心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成绩和性格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评价机制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
单纯的以解说、教化的模式复述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以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如在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走近父母”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给学生讲述有关孝道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心灵共鸣,深刻意识到“孝顺”的真正含义。
(二)合作学习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和时效性的教学策略,它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表现机会。如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资料搜集、实践调查、寻找问题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表达能力。
(三)时政热点融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时政热点相互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入时政教育,能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使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教材知识,感悟人文精神。
篇3
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保证工作合理有效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还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真正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精神的塑造。另外,可以激发企业职工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的文化特点,结合原有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让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贯彻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思想管理和经营建设的指导理念,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形成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企业发展的文化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对企业职工进行的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通过企业的文化理念教育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将企业全体职工和管理者在思想上进行统一。融合企业各个部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合理有序,让企业职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完整的企业核心理念,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的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文化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在多元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
3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
要想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切实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充分展现良好的生机和活力。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取得有效发展的需要,也是使企业经营管理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不断地创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建设及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文化,能够保证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会偏离企业的发展轨迹,以企业文化作用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以此丰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内容,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职工加以结合,使企业职工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核心价值,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存在很多的弊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可以将这种弊端进行有效地克服。
(4)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也是企业顺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进行融合,可以对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进行创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模式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5)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企业的主体是职工,对企业的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对围绕着人展开的,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4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及方法
4.1坚持以人为本
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主体是企业职工,对职工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的管理思想应该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职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能够在积极的团体工作氛围中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使两者不断的补充,指导并约束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促进企业职工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4.2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思想的灌输,该工作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企业建设工作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将两者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入的融合,由此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使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最终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及互相推动。
4.3融合教育思想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前提,而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将两者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在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企业的职工灌输思想教育理念,让企业的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总结
篇4
关键词:项目式;双创教育;专业建设;融合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双创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创业就业,本身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学生用创业思维去思考问题、去实践、磨练意志,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是创新创业基础课。作为学校应回归教育本位,必须做的也就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二、专创融合双创教育问题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普遍缺乏与各个专业紧密结合的更为深广的内容,学生对于专创融合的理论知识有,但是实践方面能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提高,专创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学生通过技能大赛或创业大赛获得优秀成绩,但其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能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创业创新点定位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双创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老师们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导致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渗透不深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针对上述要求,结合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专创融合专业建设,创新高职育人机制。
三、项目式专业建设助力专创融合双创教育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思想中体现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特征,充分利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达到探究、体验、实验和验证的学习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工匠精神,体现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学生与教学实践环境中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呼应,解决创新创造过程中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系统思考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模式,使学生能在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和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将竞赛项目、创业项目进行教学化转化,将培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总目标;增强沟通能力、领导力、工匠精神、终身学习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要求。本研究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专创融合教学实践、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探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专业建设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依据专创融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开展项目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课程、课堂与实践中,要具体落实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在学校现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业方法等作为公共选修课,采取以创造类、创新类、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类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淡化学科专业之间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比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一学年可以开创新思维、职场交流与沟通、就业指导等课程;大二一学年可以开虚拟幼儿园管理等课程;大三一学年可以开幼教管理实训等课程。其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推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改进。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以项目感知与体验、项目创新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项目式课程教学,老师们应该主动寻找教学中的双创元素,将其融入教学中。
(二)专创融合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构建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上,让专创融合理念和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升华。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学生会、校园内竞赛、科技创业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决策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以赛促学。紧跟“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政校企多方努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共同促进高端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发展“互联网+”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共享资源、交流研讨、协作互助,最终积极主动创造作品和分享作品。项目式教学实践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上,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内在特性与规律,将学生的知识运用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考核指标,以成果转化为导向,通过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比如笔者所从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非常重视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在创业项目上独具文化特色,但存在盲目选择市场热点等问题,笔者认为专创融合的理念可以很好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新时期实践教学环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使课堂讲授与学生创业具体项目有机结合,同时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融合,建立充分尊重市场的科学考核体系,不仅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要经得起考量,创业成果更要经得起市场检验。幼教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二胎开放,幼教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小型幼儿教育培训机构,投资规模可大可小,起步灵活,非常适合创业,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迫切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以创业促教学,培养具有双创特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三)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水平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师资团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配置多元协同的教师队伍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组建校内外专家、成功创业人士组成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队伍,打造一支双创“教练型”混编师资队伍,使帮扶有效,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关键。创业教育要求学院挑选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重点把这些教师培养成专兼职专创融合教学教师队伍,同时让这些老师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思维。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教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自主创新意识,这些是对专兼职专创融合教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优化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教师由教育引导逐渐向身兼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双重作用的角色转变,教师的指导将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依托专业挖掘教学中的双创元素,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素质融入教学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双创教育改革。学校应该制定激励措施,为他们提供有关创业培训和研讨的机会,通过双创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手段得到丰富,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专业融入创新精神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采取措施开发学生的潜能,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教学内容 基本特征
现代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提倡重视人文教育,这比过去突出政治思想教育或强调双基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要求,但观念的更新、课文的替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没有触及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与调整,用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来代替旧的。王荣生指出:“教师能触摸到的新课程内容至今还是零星的、偶发的,与新目标相匹配的、质地和呈现方式能有效达成新目标的语文知识,几乎还是一个待开发的荒野。”要革除语文教学的弊端,归根结底要依靠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解决语文教学低效问题的出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但长期以来,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和统一的界定,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我认为对语文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从教师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师教的内容,包括老师预设的内容和在教学现场实际生成的要教的内容,二者都应是教师基于学生需要和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重构(增、减、换、调、改)。教学内容不能等同于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那仅仅是理论的存在,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造才能形成现实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看,语文教学内容是学生课堂实际所学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经验。与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相比,语文教学内容最关注与具体学生实际情况适切的程度,这也是教学内容的根本。
从教学过程讲,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加工的结果。教材内容是交际的对象,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其进行符合教学需要的改造,凸显它的教学价值,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蕴含于其中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也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师知识经验与学生知识经验相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产物。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老师预设的内容为主导的,同时也是在教学情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从构成要素讲,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内容、思维内容和人文内容。语言、思维、人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三个基本因素,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质。
二、语文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对语文教学内容含义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语文课程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目标一个总的核心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目标指引、规限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要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把握课程目标实质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性地选择和开发语文教学内容,但创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瞄准语文课程目标,只有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才能保证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是国家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才能合理、合法。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1.语文教学内容应是预设与生成并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设教学内容,它是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课程计划性规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有弹性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内容,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情境复杂多变,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对此要及时地纳入预设的教学内容当中,或者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完全是教师原有的内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注重动态生成,这有利于学生主题经验的建构。
2.教学内容要照顾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不仅有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含义,而且有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含义。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不是有着统一规格的等待被灌输的容器,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间的种种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他们的体验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所有的学生,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又兼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要求。
(三)语文教学内容应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个维度内容的融合。
篇6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教学策略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为配合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需要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即改变了以往几个自然班合班的大班授课模式,绝大多数采用以自然班为主体的小班化教学形式。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上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采取合班上课的授课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1、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多种教学方法无法展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基本采用2个以上自然班合班授课的大班上课的形式。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而且在学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合班上课中实施比较困难。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很难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往往只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而无法采用效果更好的授课方法。
2、学生感觉受关注度不够,上课热情不高,课堂参与度低
合班授课人数往往达到100-200人甚至更多,面对这么多学生,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无法顾及每一个人。笔者在本校大一做了一个匿名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68名学生能按时到课,但听课效率也不高,占调查总人数的 84%;还有28名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占调查总人数的 14%;还有3名学生表示自己很少来上课,占调查总人数的 1.5%。这种情况在许多高校也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必然加深教师兴趣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二、“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与理论基础
小班化教学以“个性化教育”为核心理念,其宗旨就是让每一个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方面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小班教学由于有优于大班教学的时空及资源条件,也更易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所以,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应当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倡学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式展开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可以是接受式,即教师讲授,学生积极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可以是研究式、体验式等等;同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又有利于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社会性素质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可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其中,凸显小班化教学优势。
1、自主教学策略和师生交融教学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学会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2)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表演正确与否;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找出自己学习成功和失误的原因。(3)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检查、学会小结、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等。(4)培养自学能力。按“扶―引―放”的操作程序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扶”,从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过渡;“引”,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放”,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已经是90后大学生。这个年代的学生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自主性很强。我们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依靠自己来完成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组织能力。
2、合作教学策略和分组教学法
(1)小组编制方法。班级中要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2)小组学习进程,一般是:①提出学习任务;②启发独立思考;③创设情意,导入讨论;④巡回观察,及时调整;⑤全班交流,相互评价;⑥围绕课题,深入学习。(3)师生合作评价。①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②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其成员自身的发展;③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定期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和师生互评。
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形成后,彼此之间会形成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和集体意识。分组教学法下,采取合作教学策略,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做的不是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而是巡回观察,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略加指导和及时调整。学生自己才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
3、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和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就是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指导下,采用的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改变“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如运用故事、案例或视频引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的故事和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年代不要过于久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会更容易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以小班化教学模式取代,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大势所趋。这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斯腾伯格著,俞晓琳,吴国宏译.超越lQ一人类智力三元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行业英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41-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38
1 . 引言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行业一线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9年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中首次提出了行业英语这一概念: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行业英语,与以往所说的职业英语不同。职业英语,指的是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的英语,在广义上指适用于任何职业的英语。而行业英语则适用于某行业中的各种正式工作场合。如果学生掌握了行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并能在该行业的各种正式工作场合恰当地运用,他就掌握了该行业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行业英语作为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应用性目的,本质上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张燕如,2011)。
行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环节,凸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其特点为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需求,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围绕行业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而正是其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工学结合视阈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使其得到深化和实践。
2 . 行业英语改革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部分高职院校对行业英语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行业英语的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教材内容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有待探讨;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的衔接方面还有待研究;教师知识结构有待完善等等。然而,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只有渗透行业英语教学,才能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与专业衔接、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黛琳在《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中也阐明了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仅有基础英语学习是不全面的。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要解决行业英语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高职行业英语改革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遵循行业英语的特点,紧密联系行业需求,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对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途径。
3 . 工学结合视阈下的改革对策
工学结合,即“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把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改方针的实施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颠覆性的革命。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和育人模式。”(刘春林,2007)
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要真正得到深化,就必须践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来实现其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符的目标,保证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制定和实施的主体是校企合作团队,确保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各行业相关工作情境中真实的案例,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行业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只有以工学结合的教材为载体,以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校企合作的团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融合学生在校所学和工作所用,才能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效能,才能提高企业的人才使用效率,从而,体现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契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达到“校企双赢”的效应。
3 . 1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语言能力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全方位了解各行业对从业者的英语能力有何要求,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英语知识、语言技能、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结合教材体系,序化教学内容。(党瑞红,2011)
只有通过调查分析各个不同行业,了解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在行业英语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能力有什么样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编写出真正适合行业英语教学的教材。因此,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分析当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通过专家座谈、企业实践、调查问卷等形式,分行业大类,如经贸类、纺染类、机电类、建工类、服装类、艺术类等,深入系统地了解各行业之间英语能力需求的异同,提炼各行业内部共同的能力需求,根据能力需求分析,整合行业英语教学内容。
组建由行业专家、英语教师、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团队,尽可能邀请实习单位和往届毕业生一起为教材的编写出谋划策,整合梳理各行业必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炼各行业对英语能力的统一而特定的要求,确定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行业英语教学内容,设定符合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内容,使内容贴近工作实际,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运用;此外,还要解决行业英语教学内容偏难、覆盖面窄、与专业英语有所重复等问题,以任务或项目的真实交际内容为载体,以行业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开发体现基础性和通识性行业内容的教材。除了开发实用的行业英语教材,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多元化,包括阅读材料、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及听力口语练习材料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练习。
3 . 2 改革教学模式
在确定各行业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改革行业英语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基础英语阶段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行业英语的教学,因此,要根据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特点,研究适用于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进行职场环境下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训练,提升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并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凭借真实的环境和案例获取和运用未来职场工作所需的知识,通过完成语言交际任务有效地发展语言技能、工作技能及合作能力等。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制定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行业英语教学要求。行业英语应注重行业背景下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行业英语的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以阅读和翻译为主的英语教学,可以尝试将教学场所从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扩展到网络及行业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在学生较多而企业场所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视频教学或者网络教学。教师应围绕该行业的具体工作情境分析工作任务,组织职场话题,创设相关语境,全面整合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条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并灵活运用适合该情境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进行交流,分享观点,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高行业英语相关能力。
3 . 3 充实教学团队
为改变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滞后”现状,公共英语任课教师应在教育观念、学识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教学和行业教学相融合。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英语教师熟练运用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行业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李静,2010)”的过程。
为使行业英语教学团队得到充实和完善,可采用英语教师去各行业学习实践及邀请各行业专家开设校内讲座等方法,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有利于公共英语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行业知识,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行业英语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体验职业工作环境,了解行业企业的英语能力需求;同时加强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获取必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组建由行业专家、英语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邀请不同岗位的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化教材中的真实案例教学,呈现最新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
3 . 4 创新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以后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开展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目标。创新高职公共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方式、主体、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为行业专家、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学生小组等多方组成的评价团队;评价方式采用笔口试结合、小组策划、职场模拟活动、行业英语资料翻译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包括基础英语语言能力、应用英语能力和行业英语能力。评价指标包括语言交际应用、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效果等。通过多方合作,多维论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突出工学结合,从而,真实有效地评估行业英语教学的效能和质量。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校与行业的合作,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通,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教学改革。
4 . 结论
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只有渗透行业英语教学,才能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与专业衔接、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经过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行业英语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公共英语课程由原来单一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为一种适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行业英语教学体系,有利于丰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涵,有利于发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理念,立足行业企业对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多维度实施高职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获取行业知识、掌握英语技能,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提高公共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之贴近社会行业需求,为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路径,打破了公共英语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学科化传统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到评价方法等全方位实现“工”与“学”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党瑞红.行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1-43.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54-55.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64.
篇8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其他课程 整合教学
前言
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情况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我在体育课中把语文、英语、多媒体等课程中与体育教学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教学,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在此抛砖引玉,谈谈初浅体会。
一、
把语文的“美感”融入体育课堂
很多语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能陶冶人的情操。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在注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时,将游戏与语文课文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达到寓情、促质。
1、
通过课文题目-----激趣
低年级课文多以动物名称作为课文题目,生动、活泼,学生易读,比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二年级课文《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在体育课上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课文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唱游活动时让孩子们扮演上述角色,用动作表现课文里的内容。如《小马过河》,孩子们带着事先做好的头饰,有的小朋友有声有色的叙述故事,有的则扮演小马、有的扮演马妈妈、老牛、小松鼠。活动开始了,小马带着马***“凡事都要亲自试试”的嘱托上路了,前面有条湍急的小河,小马被小松鼠的言语吓呆了,这时,老牛迈着沉重的步伐走来,语重心长的话使小马又鼓足了勇气,终于过河了。“小动物”们走入了角色,入情入境。通过角色交换,孩子们都体验到了不同人物的活动,个性得以展现,达到了教育与育体的完美结合,这种活动形式非常适合低年级教学。
2、
通过课文内容------养心、育体
有些课文内容流畅、优美,可使人心情愉快,陶冶心志。而体育教学中的放松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可把一些适合的文章借鉴应用。如:《燕子》,它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进而赞美春天的美丽,运用时,孩子们朗诵着文中优美的词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同时一边做着小燕子掠过河面,停歇一处的样子。学生心情愉悦,身心愉快,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还重温了课文的内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
把英语的“时尚”带入体育课堂
双语教学已成教学中的一个“时尚”,在体育课上运用双语教学,为学生构建轻松自然的外语语言环境。往往能把体育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
1、
创编英语动作模仿操
低年级体育教材中有律动练习,我结合学生做准备活动和身体练习时,为学生编了一套练习操,并利用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配合练习。
例: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
If you are tired, shake your heads;
If you are angry, stamp your feet;
If you are sleeping, blink your eyes.
孩子们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边唱边动,一会儿拍拍手、跺跺脚,一会儿耸耸肩、扭扭腰,动作与词意相协调。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记住了英语句子,同时把身体各个部位活动开,做到锻炼与英语学习一举两得,有利于英语学习知识的储备。
2、
在游戏中加入英语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主要由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 的活动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可不失时机地加入英语游戏。如《别迷失方向》游戏时,师:Please pide into four groups and line up quickly. (师把生分成4小组并排好队),1,jump up and down ten times.2.lin on your back,touch your right footwitn your left hand; touch your left foot with your left hand; put your knees together, turn left and right ten times. T: Line up.At ease, Attention, please. Turn right.(向右转) Turn left. (向左转)Turn around.(向后转)。Go!(前进) T:Well done. Now let's do the actions. (生做向左转、向左转、向右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后转、前进的动作) T: Let's have a rest.
此游戏时,要求学生能听懂向左转 Turn left!向右转 Turn right! 立正 Attention!稍息 At ease,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就要能听懂每一句口令。如果输了,就要表演一个英文歌曲或带英语的节目。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都在课下积极学习英语节目。
3、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英语“汉堡包”
所谓“汉堡包”就是在汉语教学中加入英语单词或短语进行表达的 一种方式。有如我们吃的“汉堡包”。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往往底子薄,而这种形象自然的对话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如:师生问好时,教师跟学生进行交流。T:“class is beginning! Good morning(afternoon) students!”S:”Good morning (afternoon) teacher”。表扬学生时常说:You are good! Very good!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复性的语言刺激强化了学生日常英语的积累。在教师的交接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运动知识,而且也较多的接触到了英语。
三、
把多媒体的“酷”引入体育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及活动画面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超酷”的一项技术。
1、
借鉴多媒体特点------激趣、启智
多媒体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调用方便自如,使原来不能搬到课堂上的体育竞赛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等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利用“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意义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模仿练习,作出一些精彩的战术配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展示运动前后血液流动、心率变化、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发挥多媒体功效-------启思、提质
体育运动是讲究感觉的运动项目,只有当学生对动作技能的原理了然于胸时,才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教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因此,在教授一种体育技能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使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摆臂动作是授课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进行教学,且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观看到高级运动员正确的跑动姿势,明白了肌肉构造、跑步动作的生理机制,明白了在摆动过程中各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学生感觉能力的提高使技能课的授课质量得到质的提高。
篇9
一、“动”的风采,彰显学校魅力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从建校之初的100多名学生、10余名教师发展到今天的一校三址,3572名学生、192名教师,73个教学班的大型实验性学校。学校始终秉承优良的传统,积极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办学路径,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所真正践行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精神家园。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素来注重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倡导以“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为核心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确定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校园文化主题,以培养“德才兼修・身心两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目标,引导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获得真知、感受精彩、焕发生命活力、发展个性特长,激励师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学校精神,践行“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为自己积蓄成才的力量。学校所营造的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办学氛围,使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精彩纷呈,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近几年,获得了“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教育部国培教育基地”“贵州省安全文明示范校园”“贵州省语文学科基地”“贵州省语言文字示范校”“贵阳市首批教育教学优质学校”“贵阳市音乐学科基地”“云岩区减负增效提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一个个奖杯,一块块奖牌,不仅凝聚了师生的智慧和汗水,还记载着师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足迹,学校不断焕发出的新魅力。
二、教师“动”起来,激发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学校最具有核心价值的竞争力,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先让教师“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动”起来。为了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和幸福,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长期致力于打造“强化合作、弱化竞争”的教师文化,“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管理理念,以建设“友善真诚,互助互学,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团队文化为路径,构建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这样,激发教师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性地工作。
1. 建立团结协作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是“个体劳动,整体效益”的智慧和效益共同体。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建立资源库。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先后搭建了名师骨干团队、学科教学团队、德育工作团队、体卫艺工作团队等,明确每个团队的领衔人、工作范围和具体目标,让教师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团队可依托。比如,数学教研团队,师资整体比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学校就把名师、骨干、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合理划分,组成备课组、听课组、课题组,围绕数学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科组发展等维度进行了人员的合理配置,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形成了《数学学科微型教案集》《数学训练册》《数学专用观课反思册》《数学思维训练册》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库,明显缩短了教师的成长过程。去年,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被评为“贵阳市优秀教研组”。
2. 创新校本研修思路,促进教师动态发展
一支敬业奉献、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精、气、神”的代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教师的活力源于对专业的自信和对职业的热爱,而这两者间又有着相互促生的作用。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把打造参与度高、趣味性强、针对性突出的校本研修作为重点,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研讨氛围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提升专业素养,找到职业幸福感。
2016年夏天,学校语文组为了提升年轻教师的基本功,以全国第二届“曹灿杯”朗诵大赛为契机,组织教师撰写描述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故事,并由语文组全体年轻教师共同演绎。大家在排练、展示的过程中,提高了普通话水平,增强了互动交流和自信,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了做教师的尊严和幸福。教师们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时光它溜走了》一路过关斩将,在北京“曹灿杯”朗诵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铜奖。
3. 创新教师工作方法,增强教师工作活力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指导教师合作共建学科“资源包”,分享教育智慧;要求教师变“我来教”为“共同学”。通过对“微课平台”“学科资源管理平台”等的学习和操作,教师们不仅积极主动地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还积极参加信息化技术的各种竞赛。2016年11月,8名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荣获三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
团结协作的团队、创新进取的研修,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增进了教师的交流,激发了教师工作的潜能。教师们在这个研修平台上,丰富了学识、提升了人格魅力、优化了职业技能。这样的研修,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们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三、学生“动”起来,走班选课助发展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是重要的载体。教育的机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成长,均寓于课程之中。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首先从核心教育条件――课程建设入手,为学生的发展着力构建“多维”的发展空间。
1. 创新课程设置,发掘课程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核心,重新整合学校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开设更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n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开设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特长为基础、以打造学校特色为目标的社团活动;开设以发展学生体能、彰显学校足球特色的足球课;开设以完善学生道德情操、塑造健康心理、培养礼仪修养的“校园礼仪与心理健康”课;开设以拓展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效率、培养个性化阅读方式的群文阅读课等。学校还适时举办艺术节、体育节、阅读节;举行有特色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行班级足球联赛、班班有歌声比赛、朗诵比赛、才艺展示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到省外的绿荫场上踢球、在国际舞台上合唱、到世界各地游学。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兴趣爱好,锻炼了能力,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养成。
2. 构建“多维”发展空间,探索多元评价体系
倡导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综合性能力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实践探究型过程评价,淡化原有的考、比形式,搭建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动”的过程中协调统一起来,拓宽视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思维习惯。
如果说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了一个“多维”学习生活空间。那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实现了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目标,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四、家长 “动”起来,共创学生美好明天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为此,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展“家校合作”“家社合作”,让他们“动起来”,实现多方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创新“家校合作”机制,聚力落实 “三大举措”
第一,开放课堂,家长随时都可以到任何班级进行课堂观摩,了解学校情况,配合教师教育子女。第二,班班组建家委会,配合班级管理工作,沟通协调家校关系,定期举行家校恳谈会,通过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增进了解。第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如,开放书吧进行亲子共读、外出踏青多元学习、游艺联谊彰显个性等,不断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学习与情感交流。这样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2.创新师资来源渠道,合理招募家长志愿者
为了进一步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作,拓宽学校师资的渠道,学校还招募一些学生家长与其他社会各界精英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来。聘请部分家长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办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学生书法练习、舞蹈训练等;“六一”、元旦迎新等活动时,招募家长志愿者,组织活动、参与活动、评价反馈,既丰富了学生课程,又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融洽了家校关系。
3. 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引导家校有效沟通
篇10
关键词: 学习的通用设计 辅助技术 教育测评
20世纪50年代,丹麦人提出了“正常化原则”,主张身心障碍者也要能过一般人的生活,使身心障碍者能够回归主流群体、主流社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1]之后,在无障碍设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通用设计”这一概念。“通用设计”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限度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在使用过程中尽量不要再做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门设计。[2]这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它的理念是面向所有人,使经过设计的环境、空间和产品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由于通用设计包含了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人权的关注,因此它很快就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将“通用设计”的理念应用到教育领域时,就产生了“学习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融合的教育计划中获得学习机会,让更多类型的学生得以融入普通教育。[3]本文将对学习的通用设计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发展学习的通用设计提出建议。
1.学习的通用设计
“学习的通用设计”最早由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CAST)提出,它尝试从学习材料的革新和教与学的转化等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最适合的教育。CAST将“学习的通用设计”定义为一种课程框架,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和评估,它致力于减少课程的障碍,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热情,并维持对他们的高期望值,保持他们的高成就水平。[4]Spooner和Baker等人认为学习的通用设计的目的在于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融合教育中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其理念是通过改进呈现内容(材料)、表达方式(沟通方法)和课堂参与(学生如何对课程做出反应),让更多类型的学生得以融入普通的教育教学。[5]学习的通用设计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达到对不同背景、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通达性(通达性是建筑学用语,指大多数的人能够便捷、有效地进入和使用相关服务[6])和适应性。其框架建立在三个神经系统上,即认知系统(识别认知模式和目标)、策略系统(告诉我们怎么做)、情感系统(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及提供学习动机)。它提倡使用针对这些系统的,灵活多样的媒体和工具,也支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表征、描述和参与形式的课程材料和指导策略。[7]此外,学习的通用设计也是精确地测量所有学生的能力、学业的一种手段。[8]
由上述对于学习的通用设计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学习的通用设计在教育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手段、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教育,它力争能够在普通的、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的学业和能力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它具有下列功能:首先,教育者,包括课程和评估的设计者,可以通过遵循学习的通用设计关于发展性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材料和评估等方面的原则,提高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成效;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灵活的表达方式,提供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多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再次,通过提供多样的、灵活的表现方式,可以给不同学生提供替代性的选择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最后,通过提供多元的、灵活性的参与形式,可以激发不同学习者的兴趣,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挑战,并激励他们学习。
2.学习的通用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从通用设计产生以来,教育者逐渐地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学校和教室中,这就形成了学习的通用设计,它致力于确保教学实践、教材和教育环境能满足最广泛的学生的需求,力图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要学习的教学材料和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有选择权,使课程在设置和实施上能适应他们的能力和学习风格,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从上述“学习的通用设计”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它是适用于融合教育的一种理念,主要指的是在课程方面所做的设计,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涉及辅助技术、教育测评等方面的探索,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它和课程、辅助技术及教育测评之间的关系问题。
2.1学习的通用设计和课程
关于学习的通用设计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学习的通用设计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课程进行变革?二是,学习的通用设计和课程调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否取代了后者?
2.1.1学习的通用设计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课程进行变革?
学习的通用设计在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它在两个关键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拓展。首先,它提倡课程的灵活性。其次,通过支持改进在教室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提高学习的通达性,更进一步推行通用设计。从上文“学习的通用设计”的定义中我们可知,它在课程方面具有如下功能:减少课程的障碍,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使每个学生(包括有障碍的和无障碍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热情,并维持对他们的高期望值,保持他们的高成就水平。总的来说,在课程方面,它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维持对每一位学生的高标准和目标,[9]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变革实现,即课程的教材和教法。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CAST的工作人员就同他们的各合作学校一起进行了以改革纸质课本为基础的课程调整工作,使这些教材适用于残疾学生。因为他们认为纸质课本虽然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它却有着不可克服的潜在障碍,即长期以来都把有生理残疾、视觉障碍、学习障碍和其他障碍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的一大盲点,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确保教育场所的建筑物的无障碍和通达性,却很少有人关心学校中的课程和教材的通用性。而一旦班上有障碍学生就读,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将教材做出特殊的调整,通过改变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满足其学习需求,这种支持相对比较低级且标签作用很明显,并不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最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通用设计,可以让课程比以往更适合更多样化的学生。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和教师、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将通用设计的理念用于课程教材和教法。我们可以尝试用多媒体等更具灵活性的教学媒介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1.2学习的通用设计和课程调整之间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否取代了后者?
对现有的普通教育课程进行调整,一直是建立更具普适性的融合学习环境的主要方法,以此支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环境中的所有学生及他们的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发现课程的调整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首先,对普通课程进行调整是一项很具挑战性和很费时的工程,尤其是当我们把这一任务留给教师时。他们当中很少人有时间、资源或是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课程调整。另外,许多调整不能给最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指导——这可能会侵害这些学生平等学习高质量课程的权利。而学习的通用设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选择克服课程中的障碍,它可能是确保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取得进步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所以学习的通用设计是未来课程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式。
2.2学习的通用设计和辅助技术
辅助技术是指用那些能够增强、维持和改善残疾人功能水平,甚至补偿和替代身体某一部分受损功能的用具或设备,并帮助残疾人在生活中达到最大限度功能独立的手段。[10]学习的通过用设计则是将通用设计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中,不需要专门的设计。可见对学习者而言,前者的支持是显性的、专门的设计,而后者的支持是隐性的、非专门的;后者更为提倡对人的尊重,消除了前者产品中存在的标签作用。这是辅助技术和学习的通用设计之间的关系。那么后者能否完全替代前者呢?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论述。
CAST认为,有生理和语言障碍的学生什么时候都是需要适当设计的轮椅、普适性按钮、语音合成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的。辅助技术将会一直在残疾学习者的教育中起作用,学习的通用设计不能消除学生对辅助设备的需求。但是我们认为也不能过分强调辅助技术,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三个弊端:一是辅助技术是对学生提供外在的支持,时间久了可能会使其产生依赖性,进而间接剥夺了学生的练习机会,阻碍其发展;二是这些设备隐含着对特殊人群的标签作用,许多特殊人士本身就不太认同这种标志;三是辅助技术作为一个产品,对它的学习和熟练掌握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应用种类太多,学生光在练习上就要投入大量时间,这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认为在学习领域,应尽量采取学习的通用设计,在课程上、教学空间上测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只依赖辅助技术。另外,随着学习的通用设计变得更为可行和普遍,辅助技术的力量可以用于提供和课程更有效的沟通上。对于需要它的学生,辅助技术将不再用于克服贫乏的课程设计中的障碍,而是用于增强和课程的积极沟通上,并且这些课程一开始就是为了适用于所有人而设计的。
总体来说,在教育中,辅助技术是以消极性、修补式的设计去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而学习的通用设计则采取预防式、包容式的设计,注重多元价值,基于公平、弹性的立场促进学生的学习。后者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前者也有其不可替代性。
2.3学习的通用设计和教育测评
我们通常讲的教育测评,主要就是指考试,它在测验学生真正知道的知识上是很有局限性的。相反,应用学习的通用设计的原则我们就能够用多样的、更准确的方法测量学生知识和评估其技能。例如,在评估学生写作连贯性的能力时,除了写,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同一功能的其他选择。通过提供多种选择个人完成“写作”任务,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对学生进步进行评估。评估应该是动态的和通用设计的。当把一个全方位的设置和调整作为评估的一部分时,我们就能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在表现的基础上的进步。以前对考试所做的改变,如降低考试难度、延长考试时间、使用大字试卷等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产生了“标签化”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将学习的通用设计和教育测评结合在一起,形成通用设计测评。通用设计测评就是在试卷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所有可能构成障碍的因素,并将其克服,让考试尽可能全面地服务于所有考试者,为每位考生都提供平等、公平的考试,使其尽可能精确全面地展示所学,这也使标准化测验适用于更加多样的受试群体。通用设计测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构可以测量;(2)尊重参加考试者的多样性;(3)简明易懂的试卷;(4)清晰的格式字体;(5)改变要以不改变原意和难度为原则。同时它要遵循以下原则:包容性强、结构界定明确、无障碍无偏见的项目、便于评量调整等。[11]可见通用设计测评充分照顾到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状况,能够最为精确地、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3.“学习的通用设计”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的通用设计强调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并能通过通用设计测评真实地反映出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学业和能力现状,这和教育公平的哲学理念是一致的,也符合了当今融合教育的大趋势,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是,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对学习的通用设计还不是很重视,对特殊需求人群的关注还停留在无障碍的层面上,只有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中进行过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向着更为尊重人权的学习的通用设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学习的通用设计的实践发展。第一,在课程设计中,要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灵活性的选择克服课程中的障碍,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支持。第二,尽量体现教育环境的通达性,减少不必要的科技辅具的使用。第三,在教育测评中,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特殊需求,并且在试卷设计之初就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而不是在考试中再以延长考试时间、降低考试难度等方法来做区分。我国法律目前还停留在无障碍建设的层面,为了促进通用设计的发展也需要将其写入法律之中,加强法律支持,提供法律指引。
参考文献:
[1]黄群.无障碍·通用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
[2]王建军.个别差异与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3]肖非.特殊教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4.
[4]What is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q1.
[5]Spooner,Baker,Ahlgrim-Delzell & Browder.Effects of Training in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on Lesson Plan Development.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7,28,(2):108-116.
[6]王建军.个别差异与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
[7]Meyer,A.& Rose,D..Universal design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0,58,(3):39-43.
[8]Thompson,S.J.,Johnstone,C.J.,&Thurlow,M.L..Universal.design applied to large-scale assessments (NCEO Synthesis Report 44).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2002.
[9]#q1.
- 上一篇:初一语文辅导方法
- 下一篇: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