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相关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相关知识点

篇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人工记账、算帐、报账等会计活动,成为会计行业的主要计算模式;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已经发展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行业中的实施对传统的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电算化会计在行业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先,是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工会计下人工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替代物。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其次,数据的处理是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一般对操作权限的限制设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再次,电算化会计与手工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手工记账规定日记账、总账都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采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十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都是通过打印输出的,可以装订成为活页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由于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口,打印数量比较大,因此,一般都是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对账工作一般是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人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人“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同于红字更正法,这样就可以保留更正的痕迹。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的影响的基本特点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HtTp://

三、会计电算化对于财务审计上的影响表现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OFFICE 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大学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传统的OFFICE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内容不易理解,枯燥无味。因此需要在OFFICE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1]。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学互动更充分。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首先设计经典教学案例,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分析案例的特征,介绍完成教学案例制作需要的素材、源文件及相关知识点等。再次,演示案例的制作过程。在演示过程中,需要完成资料的下载、收集和相关和知识点的学习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知道如何完成一个教学案例的制作,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如何通过软件的帮助文件查找相关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让学生模拟教师的制作过程完成教学案例的制作。在制作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教学案例的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点,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作品,以下是案例教学过程示意图。

二、案例驱动式教学设计举例

1.教学案例的选择

如何选择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件教学法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典型性[2],适合教学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年大学录取结束之后,学校都会向学生邮递“录取通知书”,因此如何快速制作数千份“录取通知书”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OFFICE的邮件合并功能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2.案例分析

首先向学生展示“录取通知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其次,分析“录取通知书”的特征,制作“录取通知书”用到的素材、文件和相关知识点等。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需要两个源文件:一个是WORD“录取通知书”模板文件,存放公共信息;一个是存放学生录取信息的EXCEL源文件,包括学生姓名,身份证号,拟录取的学校和专业等信息。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包括WORD段落和字符排版(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背景的插入、邮件合并,EXCEL单元格式的设置,快速输入数据等。然后进行任务分解,把教学案例的完成分解成以下三个任务:(1)创建“录取通知书”模板;(2)创建EXCEL源文件;(3)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制作。接下来教师演示“录取通知书”实际制作过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点又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3.布置任务

首先,让学生完成“录取通知书”教学案例的制作,熟悉文件的制作和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其次,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分组,引导他们创作有一定主题和意义的自选创新作品,这个作品要包括刚刚学习的相关内容,同时把这个作品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3]。

三、结语

在OFFICE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选择、设计、分析和演示,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了,学习成绩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今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加强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群.案例教学法在OFFICE教学中的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4):119-120.

[2]黄美琼.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11(4):203-204.

篇3

关键词: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激发和提高学习兴趣

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能否出色地完成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的重要保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师需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布置预习任务及课前思考题

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直观大概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尚存不解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上课时带着目的性去听讲,有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接受与掌握。同时,教师布置的课前思考题,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方向,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的掌握。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前布置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预习任务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有哪些?”等此类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前知晓本堂课知识点的大体框架以及重难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再加上教师对课程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述,这样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向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本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描述信息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中代表人物的生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他们更顺理成章地接受相关知识点。

二、组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上课时课堂学生气氛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内容。教师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更加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为此,一方面,任课教师需要从多个侧面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则需要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则会为课堂气氛提供一个良好基础。

(二)改进授课方式

1.角色互换法。课前教师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课上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并讲课。在听完学生的讲课后,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同时指出学生的知识漏洞,这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比如在学习“计算机上画图软件的操作”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分组,依次上机进行操作,并向教师进行展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老师及时跟进进行补充和改进,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画图软件的操作方法。

2.合作学习法。对于课堂知识,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并且针对自己的疑惑彼此之间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更好地掌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点拨者”“辅导者”角色,当学生产生共性问题之后,需要进行统一的讲解,以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例如,在进阶学习“Excel中的四则运算及其运算公式”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之间可以先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以完善Excel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

(三)采取新型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结合实际,发挥课程优势,使用新式教学设备,如VNC,多媒体演示等。运用新式的教学设备,相比于原有的黑板板书更便捷、有效,这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初步掌握鼠标操作和窗口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幻灯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如何使用鼠标在计算机上进行窗口的各项演示。新型教学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

三、重视课后复习,巩固知识体系

篇4

(1.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2.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大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文章以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列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同时对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数据库课程群建设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思路和方法,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 :计算思维;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教高文计函[2014]05号2014-A12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4年课题(201445)。

第一作者简介:奎晓燕,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xykui@csu.edu.cn。

0 引言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Computational Thinking中提出来的。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其根本内容是本质、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1]。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界学者对计算思维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思维不仅反映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在当前社会中重要的新认识,也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这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2]。

1 计算思维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两大技术。在数据库系列课程中,教学方法革新和课程群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数据库课程改革中引入计算思维有助于正确理解计算和计算机,可以更好地揭示表象背后的核心问题,揭示不同现象之间的共同本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时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理念,应当使计算思维的本质始终贯穿整个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根据讲授的具体知识点适时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久而久之,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计算的想法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把问题简单化;计算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反映这个问题的相关方面;计算的思维是考虑当出现问题时如何恢复等。总的来说,计算思维是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理解人类行为,这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想法[3]。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必须先研究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关联性,通过课程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可增强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新内容,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针对课程群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引入计算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 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理论知识讲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对数据库相关知识的兴趣,培养独立探求新方法、新技术的技能,使之成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专门人才。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这两个方面。教师应当始终将计算思维的本质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知识点适时引入计算思维中涉及的关注点、嵌入、保护、转化、纠错和恢复、启发式等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计算思维的新方法;在实践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给出实验任务,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更好吸收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计算思维方法的目的,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计算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技能[4]。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整合并精炼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将教学内容根据章节进行归类、重新整合,选取重点和难点知识中的典型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入手,用讨论的形式加强互动,启发学生同步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通过对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分析,建立各相关知识点与计算思维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教学中表述出各知识点对应的应强化和渗透的计算思维具体核心概念。通过教师整合、分析和精炼教学内容,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更高效、主动地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有效促进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高。

2) 采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当前点击率颇高的淘宝网、当当网、京东网等多个购物平台和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切入点,引入数据库的相关概念以及数据存储、数据模型、数据组织等相关知识;通过在购物平台上进行

关键词 搜索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引入关系、数据表、查询、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相关知识;通过购物者选中物品、点击支付平台进行网上提交订单和在线付费购买的过程,引入数据库的安全机制、身份验证、登录和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相关的数据库知识点,帮助学生从更简易、更直观、更清晰、更生动、更透彻的角度学习相关知识,始终将计算思维的思想贯穿其中,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用计算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3) 将计算思维融入实践教学。

数据库课程实践环节重点锻炼学生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巩固计算思维的方法。实践环节可以采用课堂练习、综合设计等多种形式;对于单一知识点练习题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完成;对于综合设计题,学生可划分小组进行探讨,各自阐述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确定方案,然后上机实践,让计算机检验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实践过程将知识作为载体,实现思想和方法的传授,通过有效使用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据库相关的软硬件工具、数据库系统及各类语言,而且通过抽象表示设计有效的算法,通过程序的实现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的系列课程均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的与数据库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数据库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这些课程涉及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学生。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更新,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现实需求,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效率和质量。

数据库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数据库应用领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数据库使用和维护的能力。课程群建设以教指委提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训练计算思维、培养信息应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着手,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应用能力为目标,构造并设计数据库课程群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案,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5]。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

数据库课程群建设的实施可采用课程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方法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宏观上,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重组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微观上,参照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提出的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融入最新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形成数据库课程群建设的方案。

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师资队伍的现状,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教学研究为切入点,以提高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改善队伍职称结构为目的,最终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团队中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计算思维的精髓,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启发学生训练思维能力,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采用层次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改革传统的以单纯的操作、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思维能力养成训练、问题求解能力培养、工作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采用层次化教学方法进行数据库课程群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第1层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向学生形象、生动地演示课程重点和难点,通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第2层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第3层课程采用课题研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教学,都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计算思维要素的概念、案例、课题的教授方法,研究如何将隐式计算思维要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受计算思维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3) 科学制订课程知识体系。

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建立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能大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准确分析计算机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要求,在正确认识数据库技术系列课程知识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科学提炼计算机学科内涵;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不断根据大数据[6]、透明计算、云计算、物联网[7]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修正、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让课程知识体系能始终适应时展的需求。同时,要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组织和优化;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明确改革目标,提出具体方案并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分析改革效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研究。这个过程可以反复交叉进行。改革是无止境的,改革的效果也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改革方案,建立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

4 结语

数据库系列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8],如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性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和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以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阐释了计算思维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介绍了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过程和在课程群建设中融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期望通过大胆的探索为培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以真. 计算思维[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11): 11-14.

[2] 李廉. 计算思维: 概念与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1): 7-12.

[3] 龚沛森, 杨志强.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5): 51-54.

[4] 李晓明, 蒋宗礼, 王志英, 等. 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2(5): 1.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5.

[6] 大数据时代来临[N]. 北京晚报, 2012-06-15(40).

[7] 严大虎, 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6): 123-125.

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系统软件,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机制和技术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各自专业领域内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因而,一些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已逐渐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1]。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其知识背景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差别[2],这就需要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本文将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一定探讨。

1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对一些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但是相对而言操作系统并非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部分学生在接触该课程之前可能并不了解其重要性,甚至可能片面地认为该课程仅仅教授如何使用一些常见操作系统,加之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原理性知识相对比较繁杂,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该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能清楚说明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根据课程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时时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除了理论教学的开展,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一般还需要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目的往往是在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应用而非开发操作系统,他们的计算

机相关背景知识也相对薄弱,这就使得他们并不是很需要,也很难去完成原来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设计的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深入的实验内容[3]。因此,在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时,应该相应地对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情况。

通常,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是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对操作系统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都不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因而,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对相关的基础背景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2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根据上述分析,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合理安排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将基于实际教学经验从三方面进行探讨。

2.1有机组织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内容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操作系统的准确定位,因此有机组织操作系统课程各章节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全局到局部、逐步深入地掌握课程中众多繁杂的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操作系统课程开课之初,应首先阐明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掌握操作系统相关原理对于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领域软件开发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者角色,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文件管理这几个基本功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并将这些功能与课程中各主要章节建立映射关系,使学生建立学习操作系统就是要学习对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这样一个全局的意识。

在每个章节的讲授中,不仅要细化讲解该章节所关联的管理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还需要根据情况说明该功能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与其他管理功能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既能全局了解操作系统授课内容框架又能局部深入掌握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细节,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此外,在结合课程全局框架和章节局部细节讲授操作系统中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联系当下流行操作系统的应用及特有实现机制适当进行进一步的展开说明,将较为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关联,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合理设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一般更偏向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系统,同时考虑到他们在计算机编程等能力上客观存在的不足,我们在设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时,需要在难度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调整。

一般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与操作系统的几个核心功能相关,比如进程创建、进程间通信等实验与处理器管理相关,页面调度算法实现与存储管理相关,文件系统实现与软件资源管理相关,等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环节设置的目的往往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各基本功能实现原理的理解,并能在Linux等流行操作系统平台上实现应用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运行,为其以后应用各种操作系统完成专业领域的软件开发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简单模拟的方式降低实验要求以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在实现页面调度算法的实验中仅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页面序列应用不同算法给出页框使用情况即可。在讲解实验涉及的各个关键系统调用时,应考虑将重点放在对其使用方法的说明而非对其代码细节的分析上,比如讲解文件系统实现相关系统调用时,只需简单给出可填写的参数内容让学生能使用该系统调用完成相关功能即可。此外,对于难度仍然较大,学生难以基于个人能力完全独立完成的实验还可考虑给出一些相关程序范例,便于其在模仿中理解学习,使其能真正通过实验学有所得。

2.3适当补充先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

由于部分先修课程的缺失和知识背景的差异,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对计算机系统一些基本知识的必要了解,从而影响其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某些章节,因此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操作系统基本原理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

比如,非计算机专业往往没有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这类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硬件知识,甚至连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都不甚了解,这就影响了他们对操作系统为何以及如何管理各个硬件资源的理解。因此,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常识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用于计算、存储、输入输出等相关资源的基本范畴,这才能真正理解作为资源管理者角色的操作系统的内涵。此外,在讲授某些特定知识点时也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硬件知识,比如介绍存储管理原理时最好对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的概念进行简短说明,以加深学生对CPU从给出指令逻辑地址到最终获得指令内容并予以运行这一过程的完整理解。

又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汇编语言基础,这就需要在介绍存储管理中的地址重定位概念时,向其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汇编语言概念和语法,以加深其对指令中逻辑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行为的理解。

3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灵活选择与应用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课后网络交流、推荐参考资料等方式,如在讲解管理功能细节之前进行引导性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个管理功能,该功能应包括哪些具体的任务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任务等几个基本问题,再在授课过程中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三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1实例教学方法

对于较为抽象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而言,实例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如在授课之初解释操作系统资源管理者角色时,可以通过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完整运行过程的说明让学生大致形成对各类软硬件资源管理的具象意识。更具体的说,可以以某多媒体文件的播放为例,说明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仅通过双击指定文件即可观看该多媒体文件;而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而言,为了完成用户的这一任务处理需求,需要通过文件系统管理功能实现从硬盘上按名读取文件内容,需要通过处理器管理功能为相关程序建立进程并将其投入运行,同时需要控制其运行过程中对CPU等资源的调度使用,需要通过存储管理功能将程序和待处理数据存入内存适当位置并实现地址转换,需要通过设备管理功能将解码后的音频和视频输出到扬声器和显示屏以供用户观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例对操作系统各章节所涉及的主要资源管理功能及其联系有一个较完整的感官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各管理功能的实现细节。

3.2类比教学方法

类比也是操作系统课程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多用于某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当中,主要通过将新知识与一些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建立类比联系的方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这里的类比对象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情境。比如,在讲解信号量及PV操作的内涵时,可以将其与停车场车位管理相联系[4],说明可以用信号量代表车位资源,值为正数即有车位,值为负数即车位已满且有相应数值的车辆在停车场外排队等候,而车辆进出停车场的行为则分别与P、V操作对应,即在需要驶入时根据信号量的值是否为正判断是直接进入停车场占用车位还是在外等候,在需要驶出时根据信号量的值是否为负判断该车驶出停车场后是否放行一辆等候车辆。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类似的生活情境相对容易地理解课本上原本抽象的概念和描述。

3.3比较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方法与类比不同,它往往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某些知识点之后使用,主要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回顾性总结,更倾向于用一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维比较其异同点以加深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学习多种处理器调度算法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算法复杂性、效率性能、适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学习分区、页式、段式等基本存储管理方式后可以引导学生从重定位方法、内存分配方式、信息保护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学习多种I/O控制方式之后引导学生从硬件要求、设备并行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等等。就笔者个人体会,在应用比较教学方法之后,往往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能从多个维度更深入地把握知识点,形成较为立体的知识体系。

4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需要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笔者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一定探讨,提出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机组织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先修课程知识,同时还结合操作系统的具体授课内容讨论了实例、类比、比较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谭营军. 应用型软件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0):69-71.

[2] 刘征海. 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与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2):105-107.

[3] 孟伟,韩学东.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08(18):107-108.

[4] 黄刚,徐小龙,段卫华. 操作系统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7.

On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Oriented to Non-computer Majors

LIU Xip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知识能力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已经列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能够构建小型的局域网;掌握网络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以及网络设备硬件的调试和维修;能够准确排除网络故障,知悉常见网络故障实例,有效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转,确保网络安全。但是我院现在的网络教育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完善的网络实验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良好平台,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实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迫切需要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二、建设目标

建立一个具有教学和实验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网络类课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岗位指向性,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在网络实验室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同时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比例,通过项目驱动法,让学生通过任务实施、任务检测、任务拓展等环节,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实现网络实战能力的真正提升。在这几个环节中,又不忽视理论指导,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补充必要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并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满足日后的岗位需求,让实验室真正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实验室功能

1.网络实验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网络实验环境,教师讲授了相应的知识点后,学生能够立即用于实战。例如,讲授完“如何组建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利用工具制作网线,并测试制作的网线能否使用,对多台计算机进行物理连接,然后设置计算机上的相关参数,一步一步地组建一个局域网,并对该局域网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设置用户权限等。讲授完“设置和维护服务器”这个知识点后,学生在已经构建好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环境中进行服务器的配置,并在客户端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连接,避免“空对空”的现象发生。讲授完“数据库管理”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可以进行远程数据的查询、删除和数据备份等操作。

2.研究实验功能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网络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直接为撰写的学术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同时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设计比赛,充分发挥设备的优越性能。

3.公共基础实验室功能

在网络实验室的设置上,充分考虑普通实验室的基本需要和网络实验室的特殊性,使得在其他普通实验室满足不了大批学生同时实习的情况下,能够起到补充的作用。可以做相关的其他计算机实验,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和数据库实验等,从而实现实验设备的共享。

4.多媒体演示功能

教师在实验室利用多台计算机演示授课内容,例如在讲述防火墙技术时,在现有小型局域网中实时配置防火墙的各种参数;在讲解示黑客攻防技术和木马技术时,配置服务器,黑客计算机,以及受攻击主机,进行网络攻防。教师利用机房管理软件能够把各台计算机屏幕随时切换到教学大屏幕上,展示实施的网络技术,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网络攻防的效果,这既能为教师授课提供方便,又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使网络实验室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阎静辉.任职教育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198-20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课;整合

目前,教育体系下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单纯强调传授知识,重视系统性而忽视了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对课程的要求。其实,任何知识都是多种要素的复合体、统一体,且与其他知识有着多维联系。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强调培养一技之长,强调能力本位。而每一项技能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学科知识,学科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挥服务专业的功能。现在,课程整合作为职校的重要工作,已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尽管职校不同专业的班级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是所有专业必修的。因此,在“课程整合”的趋势下,如何理解和实现计算机的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定义

教学中的整合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那么,如何定义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融入专业课程的整体中,在学习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学习计算机知识,使两门课程交叉、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在财会专业中融入EXCEL的教学等。这种整合对教材的编制、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不同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如果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点放入其他学科中,那是否还需要单独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呢?如果开设,每个专业都需要不同的内容,否则,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假如不开设,那些没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如计算机的发展、硬件的组成等)又难以教授给学生。可见,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这种意义的整合还不易实现和普及,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阶段。

2、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同时,也可以将部分专业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这种观点实现的可能性大,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它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手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提高了信息素养,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中实现整合

整合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都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原则。

1、整合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在其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整合”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提出把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要求。例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能力、整理能力等。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把专业课程教学或者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使他们在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综合信息素养,并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建立学科专题网站,网站中既有丰富的本地资源,也有Internet资源的超链接等,并把资源分类,如按学科主线区分等,以方便学生查找。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网页形式的微教学单元,以利于课程的开展。或在网站上建立“留言簿”、“学习论坛”等栏目,教师可以把对某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留在“留言簿”中,以供其他师生查阅。这样,就把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协作学习的工具,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还可以在网站上开设“学生作品”和“交流评价”栏目,学生可通过WORD、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电子作品,并上传到专题网站上的栏目,供大家共同交流。

目前,很多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查资料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评价总结”这一形式,但大都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或其他综合素养。可见,能否利用整合形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是关键。

3、在教学评价中,应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堂教学,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同时,在评价此类课的效果时,还要注意考查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的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他们所习的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否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等。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整合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诠释出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达到听觉、视觉的有效融合。基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学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然后根据课件所演示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际上手操作,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到达最好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1.知识范围广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覆盖面大,但知识的深度却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系统、应用、检索、使用及网络的基础配置、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操作。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层次不像大学计算机专业那么有深度,所以对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对基础应用的学习。

2.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实用

相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计算机的教学重点是上机操作,更加注重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考试都是要求上机操作,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全部转化为上机考试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3.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计算机的实际上手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对于其他课程单调乏味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生动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应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枯燥乏味的单一理论说教。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直观展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表现形式多样,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快速地了解课程中要学到的知识点和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方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全部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对不重要的知识展示性地略过,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方便,减少精力的损耗。

2.生动形象地解决知识难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快速、直观地呈现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例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中,有关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简单应用的学习,像常用的Excel表格,利用其做出班级的成绩单,将全班同学各科学习成绩录入,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排名、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考试不及格率等相关信息。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函数计算公式和结果展示出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理解结论的由来,致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中生搬硬套。这样就达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真正的目的。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可以将函数公式一步步生动形象地推导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前面所提到的对Excel的章节的学习,可以说是整个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最难得的一部分,如其中的VLOOKUP函数,因为这个函数变量很多,而且横跨的表格很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事先用录像软件将Excel、 VLOOKUP函数整个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了解每一步操作,然后再进行上机操作,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1.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虽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直观有效的学习,但是缺少了教师传统的板书形式,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教师在习惯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之后,就会越来越依这种方式,以至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引导,不利于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倦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全部放到多媒体课件上,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课件的美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力求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次、难易程度、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全都堆砌在一起,没有合理的架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着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进行复述,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合理,对多媒体课件过多进行花哨的装饰,加入各种各样的颜色、图片背景,导致课程的知识点与背景颜色不搭配,让学生看不清课件上所展示的内容,只能听到教师在台上指着屏幕进行天马行空的讲述,因为听不懂、看不清,会让学生越来越烦躁,从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造成负面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策略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应用价值是突出的。利用微课教学,是为了对某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这种设计的形象化较强,能够减低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些难点问题。微课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育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能够重视微课教育模式的应用,能够通过这一模式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创新,通过微课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利用微课手段开展教学是新时期对教育者的新要求。

一、认识微课

微课其实就是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是以阐述知识点为目标的,视频形式短小,内容精湛,微课应用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具有资源容量集中短小,目标明确,时间简短,同时易于补充等特点,一般为微视频播放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视频总体容量也很小。微课设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利用微课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更方便教师能够针对某种教育问题更好地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更便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把握。不仅如此,微课资源是开放的,同时,微课内容是可以进行补充的,在整个专业领域内,应用微课教学,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微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丰富的,可以是微教案、微习题和微课件甚至是关于某一教育问题的微反思,这些丰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因为,微课能够把图像、声音和画面集中起来,形成生动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微课手段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生动化的需要,同时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学习的需要,这种应用就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丰富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对一些知识点不能做深入的讲解和拓展,这样,就导致计算机教育内容较为单薄,不够丰富。而利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微视频设计,并且微视频设计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进行控制,对相关内容可以进行丰富。因为,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途径对微视频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

3.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做到重点突破

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微课手段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可以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通过视频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做到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另外,通过微视频方式从多方面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课下学习相关重点内容,对相关难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重点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对的这些内容进行应用。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1.明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应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职计算机教育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教育者在利用微课方式开展教学的活动中,要能够明确这种教育目标,并能够以教学目标为依托,进行微课内容的选择设计,这样,才能保障职业技术性人才的有效培养。

2.依托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微课设计

在利用微课手段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微课形成进行教学。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微课设计,这样,教师的教学压力是非常大的。进行微课设计,教师要能够选择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把重难点内容开发为微课,能够围绕重难点知识进行生动化简易化的微课设计,这样,才能保障学生通过微课观看,分析,能够成功把握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

3.将微课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

在计算机微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实现微课手段与其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比如,在微课授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示,通过提示使学生能够转入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在计算机教育中要实现微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智能化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但学生的微课学习多停留在观看视频阶段。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能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对微课中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实践应用,通过这个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微课手段的应用,微课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计算机教育内容,使计算机教育更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对于提升计算机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能够积极革新教育理念,重视微课手段的应用,要能够积极学习微课设计的技巧,掌握微课应用的方式,不断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障优质的计算机教育效果,才能保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窦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皮革,2016(24).

[2]唐婧.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01).

篇10

关键词:MOOC环境;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1MOOC模式概述

MOOC模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知识的高效传播性。民办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以高效的互动性与微视频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模式,将各类知识资源随时进行整合,使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消除了学习者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对于迅速提升高校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发挥了极大的优势。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教学工作者必须从内容入手,在增加实用内容的同时,不断丰富其形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实现学习价值。慕课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很多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空白,具体模式包含分组学习和集体讨论等,学习者能够通过线上讨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在汲取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力。第三,从多方面丰富教学方法。旧的教学观念与模式,其教学客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上,以MOOC为教学理念,通过高速连接的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实现最优化的组合,在消除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同时,分享了国内与国际上优质的慕课资源,使学习者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游刃有余。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效果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施教者和学习者可以就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在知识层面上真正实现学生的话语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情况

民办高校普遍不重视整体需求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各民办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经常出现内容繁杂,课时被大量压缩的情况,一些教育工作者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单向的教学输出,使得受教者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缺失。由于各地区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渠道存在很大差别,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恐惧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加大了教学方面的难度。同样的知识点,基础薄弱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而对那些有强大学习基础的同学来说,则学习内容不够丰富,最终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信息产业的快速飞跃与相关课程设置的落后性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很多民办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类与计算机相关学科的重叠知识部分上,内容大多包括基本的概念、入门知识、软件操作上,在学习者的思维当中形成了计算机基础就是软件的使用与理论相结合的错误观念。然而,与这种教学成果不对称的是,当前社会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简单的软件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迫使当前的教育要向着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思维方式入手,结合时代需要,加深基础教学的实用性,不断满足现实需要,并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时不足与教学涉猎范围过多的矛盾。当前,民办高校在课时分配上缺乏科学统筹,各类基础课程主次安排不当,基础教学效果不佳,对学习者以后进行深入的学习造成影响,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信心上都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亟待改进。

3MOOC背景下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3.1改进教学观念

从思维角度看,培养新生的计算思维,需要为其深入讲解计算机科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同时与人的社会行为、具体设计理念、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虽然对于计算机的相关概念,许多同学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是逻辑思维是人类的共性,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讲解与演示,相信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与课程相关的思维是逐步形成的,相关教育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从逻辑思维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考,进而制定方案,开展相关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以结果检验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摸索改革的新途径,将课程教学改革与行业发展的实现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升相应教材与实验指导书的品质。比如,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算法”理念,将以流程图为基础的设计软件引入,借助软件成熟的描述功能,使原本抽象的算法变得容易理解。以Raptor为例,其编程理念是从流程图出发的,体现出流程图的特点,其执行与跟踪功能的优势特别明显,使得编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显而易见,这对于理解相关抽象概念,意义重大。

3.3结合教学实际落实MOOC

计算机教学水平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MOOC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中得到了充分发展。MOOC作为新兴网络教学的代表,以网络为基础,其优势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逐渐显露,成为高校教育者的教学利器,相关教育者一定要以此为良好的平台,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改进以往教学当中的缺点,使教学模式更加开放,彻底去除空间、时间、人员构成等对学习的限制,将网络教学的机动灵活性、包容性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潜能。

3.4强化计算思维理念

结合当前民办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入手,优化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理念,把专业的机器语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灵活地穿插于各章节的知识点之间,这将大大改进诸如系统编译、数据库编程以及其他相关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对于初涉计算机基础的新同学,大多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起点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培养他们逐步用计算机语言深入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硬件、软件等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施教者利用自己成熟的思路,逐步将相关规律灌输给学习者,使其形成良好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发挥MOOC的巨大作用

MOOC是以往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发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可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各个知识分部,按发展规律进行不同水平的教学,也可将原本庞大的教学视频按知识点拆分成小视频,让学习者利用日常零散时间对各个知识点进行预习、复习、实践,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这具有便捷性、时效性、互动性,同时引入以网上论坛形式为主的讨论模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存在问题的学习者及时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