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

篇1

关键词: 中小学 器乐发展 问题探讨

一、对器乐教学的认识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器乐教学进行了一些调研。一般学校都强调音乐教学诸内容的均衡发展,器乐教学却未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一些中小学的器乐教学,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是稳健的,普及率接近100%,部分发展好的镇区,在小学课堂器乐教学与课外器乐教学有机结合上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改实施后,音乐教师对歌唱和欣赏方面给予了充分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但对课内器乐教学的关注普遍不够,形成了音乐教学内容诸领域不匹配、未能均衡化发展的态势,此前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课内器乐教学成果和经验未能得到有效保持、积极推广和继续发展。苏州市评选“特色文化学校”,本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品种,包括江南丝竹、二胡艺术等器乐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有明显反映。究其原因,是由于音乐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相互匹配、均衡化发展的认识不清,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够。

二、相关法规和文件对器乐教学支持不足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器乐教学的表述值得我们重视。《标准》本身在有关器乐“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上,并未显示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如在“知识与技能”中仅提及“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未能像歌唱那样――“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给予同样的目标表述。再有“初步技能”目标的表述比较模糊,容易理解为“一般接触”。1―2年级的学段目标:“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这是将器乐划到其他活动之中,突出歌唱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身含有对器乐等其他音乐内容领域不够重视的态度。既然是“内容标准”,应在“1―2年级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3―6年级学习课堂乐器……”中对“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否则,在乐器选用上易于形成一种随意的器乐学习印象,一线音乐教师在教学操作上也同样易于形成一种无序的器乐教学倾向。此外,缺少对器乐基本技能学习顺序、内容的表述和强调,“演奏”内容标准的表述用语在具体内容的指向性上,停留于一般接触的感性层面。在有关“演奏”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对器乐学习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未作充分解释。再有,《标准》本身并未对课外器乐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排练、展演交流等给予实施上的明确指导和建议说明,客观上造成课内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的“评价方式”不适于课外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的“评价方式”,课内与课外存在两套不相干系的内容与评价,造成课外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形成任其发展的某种倾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原则流于某种形式。总之,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或在无意间,影响了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判断。由于《标准》本身对器乐教学的指导与保障未形成具体、清晰而准确的表述,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也未制定或书面提出相应的举措或方案,以保障器乐“内容标准”的顺利实施,与1989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器乐配备目录》的具体要求尚有相当一段距离,这是影响器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器乐教学方式与原则的误区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内容,因此它往往采取与欣赏、唱歌等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根据调研发现,我国多数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并未能遵循上述的“三结合”原则,没有厘清“三结合”的相互关系。

由于对中小学音乐课外器乐社团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课外器乐活动与课内器乐教学不相匹配,二者互为支持、共促共进的关系尚未形成。认为“专业”=“职业”是不成立的,因为“专业”是“职业”的职能要求和职业特性之一,其核心要求是技术专长不断提升的集中表现。“业余”与“非职业”,二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指是不等同的,前者是相对“专业”形成的某种口头习惯性表述,后者是相对“职业”这一劳动关系形成的严谨和科学的表述。我们在听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演唱时,会为他们美妙纯真的天籁之音所感动,殊不知他们大多都是这一年龄阶段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团体,虽为非职业的合唱团体,但不妨碍其向合唱艺术顶峰发起冲击,当然其中也有最后走上声乐表演这一职业的可能。因此,非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其内在技艺和素养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对于学生器乐乐团而言,不应停留在一种随意的、不稳定的、仅以保持某种兴趣和爱好层面而获得的一般性接触。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器乐社团,要求其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执著的音乐技艺、音乐表现与音乐修养的追求,并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演奏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而不以其作为收入来源的某一工作或劳动活动。所以,在中小学生乐团生活中,没有什么专业和业余之别,在这里“真”、“善”、““美”永远是一种标准,不会有两种或其他的什么标准。一所学校的一个或几个学生乐团的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器乐艺术更高的表现境界,是带动一个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它的强大感染力、影响力和牵引力,能够触动每一位在校学生和教师,因此,它首先服务的是那个学校的全体学生和教师,因为他们是乐团的第一批观众,更是乐团提高的基础。一个乐团的成长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由课内器乐学习的普及所决定,没有课内器乐学习的普及主渠道,就没有乐团持续成长与提高的后备支持。学校乐团的基础,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器乐学习,它是提高的源泉和力量,是在乐团提高指导下普及基础与提高基础的器乐学习,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需耍的普及。二者是相互促进、均衡匹配发展的关系,这一点是已经被众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与实践所证明了的事实。也就是说,有怎样程度的课内器乐教学,就应有怎样水平的课外器乐活动,反之,有追求普及基础上的高水平提高,就应有追求高水平的普及。

从现状看,影响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逐步找到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走上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篇2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目前全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因为对于自身定位的不明晰,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难以适应市场上对人各种层次人才的需要,所以各类院校必须对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晰的定位,这关系到我们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既决定着高校艺术人培养模式的建构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说来,职业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应当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因为这类院校的毕业生,今后大多从事第一线的艺术工作,必须要有娴熟的艺术技能,同时,在此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努力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由于具有一定综合素养的艺术人才。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对于艺术技能的掌握,不一定太深,但是要在“广”和“精”上下工夫,因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们的基础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倘若我们的教师在技能和理论上似是而非,不够精通和博学,是不能适应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培养,这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理论知识支撑,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只有音乐和教育并重,才能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这些院校的学生,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能力,这一点在他们艺术高考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进入大学校门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专业上的巩固和提高,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的上层力量,没有过人的艺术技能,是不能在专业艺术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因为艺术类院校要尤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尽可能的将学生培养成为该艺术领域内的专业拔尖人才。所以说,在各类院校都开始艺术专业的情形下,每个学校都要对自己学校所开设的艺术专业进行合理的审视,对于自己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判断,每一个学校都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在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艺术创作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才能够有立体式的发展。

二、加强艺术类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开发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课堂内,主要是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是学校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诉求,及时的增补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举例说来,音乐专业中,近今年来有着一种教学音乐治疗学的新兴学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取得很多的治疗成效,很多学生有志于此学科的学习,但是却无从学起,作为学校来讲,应当正视学生这种学习要求,主动跟一些医学类院校和音乐治疗机构取得联系,为学生争取到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再者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到了最后一年,但是大学生们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是最忙碌的时期,有的忙于找工作,有的忙于升本或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艺术实践,所以很多实践类课程也只是徒有其名。建议各类学校将这种实践类课程分解到大学整个过程中,才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音乐类学生,可以定期的举行音乐会、演出汇报会,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美术类的学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个人画展,个人的主题创作展览,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绘画和设计大赛,获奖和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竞争,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

课堂外,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也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以求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和维系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或者是艺术类的工作室,或者是某一所中小学校等,或者是某一个演出团体等,由学校出面,跟这些关系单位谋求长期的合作,如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来,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比如一些地方的演出团体经常需要演唱和演奏人员,如果能有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但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又如一些艺术类培训机构,经常需要教师做一些基础类的培训工作,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实践机会。特别是作为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价值呈现在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技能,多接触社会,锻炼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其次是要在学校大力开展各类活动,学校对此要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的支持,同时将主导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大展拳脚。例如对于音乐活动团体的支持,学校应当每年都拿出一定的经费,在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大开绿灯,同时鼓励同学们推陈出新,派驻专业的教师作为艺术指导,每逢有重要的演出,学校领导也应当多参加,以示支持。又如学校艺术界的举办,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从开始的创意理念到宣传口号到海报制作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教师只把握大致的方向即可,其结果往往都能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都能给我们以惊喜,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潜力,也让我们认识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中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培养多种实用技能是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条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改变过去关门办学的旧模式,而是应当以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主动的融入社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具体说来,根据艺术类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技能:

首先是信息技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且我们的艺术类专业,很多都和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电脑音乐、动作制作、电脑设计等多种艺术门类,而现实中能够掌握这写信息技术的同学却少之又少,掌握好这些信息类技能,不但能够有效的为自己的专业服务,而且还能够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个砝码。再进行信息技术培养时,要注意到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着重培养一些他们今后在从事艺术工作时所需要的技能。如一些音乐类美术类软件的使用等,学生们切实感到了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自然就会主动的学习。

其次是教育技能,不管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的学生,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只要有一定艺术技能的人,以后几乎都会涉及教学,或者是专业的技能教学,或者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或者是对业余爱好者的培训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学校应当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根据条件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们体验教师的角色,今后不管是否从事教师行业,这种教育技能的掌握,对他们来说都是终生受益的。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当前,音乐学科的教学在许多学校中还属薄弱环节,许多教师仍然是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包括体裁形式、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分析作品(包括调式、调性);反复聆听作品,分段讲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演唱或演奏主题音乐。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所学作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还很不完善。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方法死板,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模式化的将课本中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学生无法独立思考,也难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另外,由于欣赏教材中,许多曲目创作手法复杂,内涵丰富,欣赏起来较困难,特别是我校农村孩子比较多,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农村过来的同学音乐课就没上过几节,音乐基础知识缺乏,更别说欣赏课本中的交响曲了,种种原因使得现如今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不足,鉴赏能力较差。

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行性

如何让欣赏课上得有新意,使学生在兴趣性的学习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值得我们共同去探讨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到,教师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音乐课的学习,乃至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兴趣性学习音乐的需要

兴趣是关键,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倾向,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反过来讲,形式单调乏味毫无新意的音乐实践活动,又要让学生如何充满情趣的去参与呢?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音乐情趣不可忽视,有新意的提问,新奇的实践活动,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被激发,激活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审美真谛的冲动,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兴趣性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从而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2.培养创新能力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我们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个人兴趣爱好、文化知识水平、阅历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个体差异很大,音乐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的想象理解,或是让学生个性化地去创作音乐片断及动作,并能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拓展,自信与自尊增强,主体意识被唤醒,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想象创造,发挥自身力量去认识改造世界。可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3.音乐的模糊性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给我们教师创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音乐的模糊性可以给学生想象提供巨大的空间,从而可以发挥独创性的想象,让学生在对音乐的理解中产生很多疑问,这样创新能力的嫩芽得以产生。另外,模糊性还会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心理感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就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创造成功的机会。

三、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音乐老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把被动听音乐的过程变为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及音乐创作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联想与想象,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提高了欣赏教学的效果。

1.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学生每天沉浸在繁重的学习和作业中,遇上音乐课总希望轻松一下。据此,在上课准备铃响,可以播放选定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缓缓走进教室,悠扬抒情、婉转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的身心很快得到放松。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形式呆板,目标单一,忽略了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束缚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动的天性;同时,老师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交流。

2.鼓励学生表达,战胜创新的大敌——羞怯

“羞怯”是创新的大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音乐欣赏课中,由于作品听觉效果在各人的心理产生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对某一个问题的解释也各有见解,这时,老师注意教学语言上对学生的尊重,如“请”、“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你想到的比我想的还全面”等,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和发言,对于不同的释疑应给予及时地充分地肯定与表扬,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自我实现。

3.在想象与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想象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力原始本质的再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很注意自己提问的创造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在欣赏《江河水》时,让学生自己听完后,充分的发挥想象,理解音乐的内涵,自立一小标题,写一短文来表现音乐,文体不限,而后让学生随《江河水》的音乐朗读,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情感得到了升华,心灵得到了净化,而且自觉地、主动地、自由地展开了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创新能力在想象与情感体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注重音乐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讨厌的就是你将知识满堂“灌”给他们,反之,教学中若能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活动中,个性化的思维得以自由抒发,求异思维也得以全面发展。

例如,我给学生欣赏中国民歌时,讲到了民族调式,这是一个较难讲的问题。我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中国民歌《小白菜》,指出这是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创作的,乐曲主要由1、2、3、5、6五个音写作而成,这也是我国民歌的特点之一。例如,如果把“|5 3 3 2-|5 3 32 1-|1 3 2 6-|2 1 76 5-|”中的个别音换成4、7,会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各自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写完之后,我将同学们改写后的曲子拿来弹奏,同学们一听觉得许多都失去了中国民歌的味道,更有趣的是还有一位改写的音乐,竟似一首日本民歌:“|4 3 3 1— | 4 3 31 7— |1 3 4 3— |3 1 17 7—|”。同学们听了后都挺奇怪,然后我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已无意间用了日本的民族调式(都节调式),这下同学们都知道了民族调式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学生们这一积极参与即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既是情感体验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检验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上略述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和心得,相信老师们有更好的方法和手段。不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题,情况复杂,关系重大,意义深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