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篇1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49-03

本课作为高中经济史的最后一课,我认为它的意义就在于在温故知新,对话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也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我们已经学过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跨国公司的出现等,都和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这其中,它们有些是推手,有些是阻碍。全球化的脚步踌躇过,但没有停止。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教学环节“史实认知――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温故知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问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增强课程的逻辑性,重塑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结束经济史的学习。

本课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大致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初步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各国要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学会用回顾历史,对话当代的历史思维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于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观点。认可和接受全球化的趋势。

我把探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定为本课重难点,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同学们如何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对话当代。

(一)导入环节

材料1:英国《卫报》近日制作了一份地图,反映美国连锁巨头麦当劳在全球的数量分布。地图显示麦当劳在全球有着数量繁多的连锁店,确切数量是34392家。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由此提出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并过渡到“史实认知”环节。

(二)史实认知环节: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材料2:用一幅由70多个国家制造的波音飞机图片解释经济全球化中的两个概念――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在这幅图中,美国生产的飞机壳里装着英国产的发动机,法国生产的座椅下面惦着日本造的底盘。

通过这些观察,向学生提问,造这架飞机时各国间经济活动的如何联系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如何流动与配置?

设计意图:用此图揭示经济全球化包含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材料3:

(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以稳定汇率,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2)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这两则材料,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越来越多,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进一步感知经济全球化概念。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教师随后根据学生发言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界定概念,明确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等两方面。

(三)温故知新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材料4:根据“史实认知”环节的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横空出世的吗?

带着问题,过渡到“温故知新环节”,开始对全球化历程进行回顾。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已经学过的与全球化有观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它们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教师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此则材料,温故知新,对话当代。将已学知识放在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中。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

(四)问题探讨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应对

将从两方面来探讨问题,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一方面,由老师给出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相关数据:

材料5:据世界银行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22524.80亿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6%、这些国家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51%。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9%,而这些国家的GDP却占世界GDP的80.59%。

从1980年来看,发达国家比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平均高出16倍,2002年这种差距则为22.5倍。

设计意图:从中看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讨论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则过渡到下一方面。

若不能,则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数据化为统计表和漫画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全球化如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又如何给全球竞争态势带来影响?

材料6:

设计意图:进一步解释,更加形象直观体现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将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探讨,层面一:由世界经济组织主导的应对――以世界贸易组织重点讲解;层面二: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以中国为重点讲解。

层面一首先由教师讲述世贸组织关税贸易协定到世贸组织的发展之路,点明其宗旨,以及运行流程。

材料7:《进口许可手续协议》第3条第12条款规定:“在考虑到需要对有经济意义的、一定数量的产品发放许可证的客观需要时……对进口原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进口商应给予特殊考虑。”

《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3条规定:“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虑。如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应在实施前仔细研究建设性补救措施。”

设计意图:给出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设置引导问题,“世贸组织把国家分为几种类型?为什么?”以达到世界贸易组织承认其成员国的发展差异,并努力通过一些优惠措施,来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

在层面二,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自主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讲述中国历时十三载的入世之路。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教材对中国入世以来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双向推动作用加以总结。以此来证明发展中国家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是正确应对方法。

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讲述法可以调动课堂积极性,巩固学习的效果。教师给出经典的史料、图片由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这是历史学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如果碰到比较沉闷或是对历史学比较不感兴趣的班级,在老师第一次给出史料时学生归纳不出结论,不要紧,这时提几个台阶性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

如果碰到气氛热烈的班级,可以设置拔高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归纳历史。

篇2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4.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世界经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际关系 影响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Motivatio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ANG Aife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labor,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flow rate accelerated the increasing scale, form have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rol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almost all countries are included in this century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area of the world economy, but also produced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oday'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mpact

1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凸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此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世界范围内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扩张属性,通过不断地扩展自己可支配资源的活动范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效率,因此,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持续扩张的动力和趋势。

(3)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东西方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运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充分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经济实力,利用跨地区的生产与经营网络,对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最佳有效配置,特别是其国际化的经营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5)国际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推动作用。世界三大国际区域经济协调组织的创立和其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在上述因素中,科技进步是第一位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动力。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主要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加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正是在上述几种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资本的不断扩张、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使得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张。

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而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是其核心和标志。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市场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它不仅加快了传递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为新的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它既扩展了广度,也强化了深度。因而全球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使各种关系可能在更多的点上弥合。也就是说,某个地区产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进而对国际关系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1 凸显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推动了国际规则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从一国走向世界,全球经济贸易活动规划的制定、实施、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多边的或是双边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具有重大意义的相互依存意味着国家不再是世界事务管理的惟一行为主体,而必须与各种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由于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不断增强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地位(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9页)不断提高正,传统国际关系的内容正在逐渐改变。世界这就需要由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共同遵守和共同维护的一个共同的秩序。在当前,国际合作和国际经济体制已相当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经济全球化必将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有序化、制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2.2 推动区域国家联合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每个国家,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往往又力不从心,于是有着若干共同因素的,特别是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民族国家,就会通过区域内联合,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

2.3 促进国家间的沟通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统一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民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使得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同时还加剧了民族国家对世界市场份额的争夺,争端和摩擦持续不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零和双输、双赢规则取代传统经济体系下的零和、输赢规制,要么一损俱损。因而,不管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它都不能随心所欲。尤其是大国之间,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要进行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

2.4 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从好的方面来看,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北关系的紧张态势。由以前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向双方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转变,双方经济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规模得到空前提高,并且彼此都认识到,要想让世界经济得以有效地运行,就必须保持双方经济和谐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自己国际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不好的方面看:(1)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造成了冲击。(2)加大了南北间的贫富差距。(3)使南南合作进程面临各种挑战。

2.5 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随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对世界进行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降低了构筑单极世界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改变了各国的政治地位与作用。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企图建立以日美欧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不断壮大自己,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俄罗斯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恢复大国地位;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和平崛起,引起世界经济关系的新一轮调整。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须与多级的世界经济格局相对应,以保证世界经济的良好运行。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主张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6 强化了国际关系的整体特征

篇4

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二、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

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四、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3.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我们随口一说就能说出很多跨国公司,如沃尔玛 (美国)、通用汽车 (美国)、三星电子 (韩国 )、宝洁 (美国)等。中国也有跨国公司,如中国石化 、 中国移动通信、 中国人寿等。跨国公司将自己原本国家的优良产品推销至各个国家,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产品的接受国家也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双方互利共赢,实现了产品、资金的跨国流动,这就体现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也说明,经济全球化其实与我们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二战后,利用其他国家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的现象增多并开始普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兴办跨国公司。3.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比如跨国银行的出现。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4.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当代,许多国家都在相互学习经济管理制度以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多亿美元在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打开国门,迎接经济全球化。这样,资本、知识、资源等可以互补,而且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不足的地区也可以有丰富的资源,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享受发达地区的产品,科技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引进高科技创新自己的产品。经济全球化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发达、更文明,人民生活也更加便利了。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7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新的阶段,这次的发展使各国之间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有所改变,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代替了过去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更高的、更发达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互为条件,相互推动,实现了共同的发展。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虽然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了为极少国家、甚至是为极少数人利益造福的趋势。自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有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已经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和支配。国际垄断资本包括,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以国际信贷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1]。在此阶段,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具备了强大的势力,因此不仅其对外扩张的能力强,而且流动速度更快,冲击力更猛。它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强大的力量使世界各地区、各国紧紧地拴在一起,促进了当今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由资本的本质来决定的。资本的本质是无止境的、无限制的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自我增值。关于这点马克思早就论述过:“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2]。而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成倍地体现出了资本与生俱来的本质。因此如果没有此时的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也就谈不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其次,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执政理念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接着在发展中国家纷纷占据统治地位,成了西方国家主流经济指导思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守党派的上台执政和“华盛顿共识”的出炉,使其从单纯的经济理论成为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国家干预是万恶之源”,国家过渡的干预只能降低经济效率,浪费资源。主张放松甚至解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制,要求各国家政府推行自由化,市场化。从而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本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而且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以此为基础推行经济改革,使各国市场面向世界经济市场全面开放,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因此,英美等发达国家主张的一整套政策消除因一些保护措施以及管制而造成的世界市场分割状态,打破了之前的束缚和制约经济活动的大部分羁绊和屏障。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舞台。

最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建立的各种区域一体化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各国为了加强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增强本国势力,选择地区经济联合的道路,组建了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区域一体化的组织,以此为依托与其对手开展竞争。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各成员国之间高度开放市场,减少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以协调贸易、金融、直接投资等方面的关系,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速了其经济发展。由于地区化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因此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全球化的漫长道路上的一步。同时,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完善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教训,前者成了后者必要的准备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然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都是先前所无法比拟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使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条件,而各国优势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从而不仅加速了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分工转变的速度,而且更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各国之间的交换,推动了各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在世界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和分配资源。一是各国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等方式进入各国家的市场,从而更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变成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而自己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知识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知识产业升级,获得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国企业面都向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实行经营规模。而这一切都会促使各国企业经营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供,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生产了的更大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资本社会化和垄断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各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和各国际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竞争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同时竞争也成了推进各国、各企业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强大力量。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或各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变得更加激烈,而且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因为各国企业不仅与国内同行业进行竞争,而且与国际上的更强大的企业进行竞争。因此各国企业面对双重压力,从而在全球进行资产重组或通过跨国兼并,扩大企业的规模、赢取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压倒竞争对手,巩固垄断地位。而所谓的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竞争,原因在于现代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新科技,因此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必须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加增加产品的竞争力。现在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经济全球化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总之,经济全球化通过激烈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各种资本的社会化和垄断程度,加强了资本的对外扩张能力,进而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支配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佳手段和工具,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因为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巨型跨国公司完成的。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易如国际贸易总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以上都是在巨型跨国公司内部或在巨型跨国公司之间完成的。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巨型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或在势力方面都能看出其发展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巩固垄断地位,跨国公司之间通过跨国、跨行业兼并,或联盟增强能力,扩大范围,形成巨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程度达到新的阶段,需要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来容纳并促进其本身发展,巨型跨国公司满足了这一要求。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体现出了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社会化程度,而且正适应了垄断资本向国际、甚至向全球扩张的要求,成了推动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主体,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发达资主义国家的支配下实现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使其具备特定的本质,充当了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工具。实际上,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全球扩张。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反而更加深了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少数国范围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比过去更加扩大和加强达到了更高的程度。但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依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国际市场的资本被垄断或集中在能力强大的极少数的大企业手中。尽管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国公司猛增、法人股份制迅速发展、雇员持股、合作社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只能使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而已,根本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就如恩格斯指出:“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3]。

其次,资本主义的基本闹矛盾在世界政治中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同样都是追求本国的利益,但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操纵下运行的,其游戏规则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的,因而其追求的目标并不是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是为谋求或维护整个西方世界的利益而指定的规则,因此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经济政策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它们无法根本无法在相同的国际规则下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的流动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不止仅限在少数国家范围内,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内。国际垄断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剥削和压迫更加残酷。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缺乏公正、忽视平等的全球化,带来各种负面影响。最终结果经济全球化把贫富分化扩大到了国际层面,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加深了两级分化。

第三,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虽然解救“滞胀”危机起到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过度的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把市场自动调节作用过于高估酿成了由“次贷危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固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更加激化的表现。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政策要求各国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放松管制,加剧了世界经济风险性。而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更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又把各国经济紧密连在一起,使一国一个地区发生的危机迅速的从一国波及到各国,加速了向全球蔓延的速度。哪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越有紧密关系就越深受危机影响。而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强权地位,使其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和其激化的矛盾的最佳途径。

从上述来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资本的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侵占。因此通过资本的运动所实现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仍然是体现着资本剥削劳动力、获取最大利润的本性和“原则”。总体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而经济全球化过程又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总之,当其矛盾激化到无法缓和,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又无法解决时,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同时经济全球化实现世界社会主义不断造就了物质条件,也扩大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队伍。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终于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

篇7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8

一、认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

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质,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国际化,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理论体系是布哈林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他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放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加以考察。他指出:“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及其未来,归根到底是要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世界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1]1-2布哈林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相伴随的是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展、世界各部分在经济上的结合更紧密。国际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国际市场形成了;国际间的劳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国际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在国际“劳动力移动”的同时,资本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国际化了。所有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普遍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表现。国际经济联系的发展,促成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体系的发展。经济的国际化过程日愈广阔和深入,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已经形成。“一个极易互受影响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成长起来,它的所有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如果一部分发生极微小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全体。”[1]18布哈林认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构建了其独特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与重要范畴,形成了不同于希法亭、卢森堡与考茨基等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路与逻辑。他克服了当时研究者不重视资本主义关系变化的倾向,研究了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由世界规模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体系所组成。先于当时的研究者把世界经济作为独立的经济范畴研究,“把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理论从发达国家现象转变为世界经济体系,一种先进国家(工业国家)殖民化统治落后(东方国家)的不平衡理论。把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理论拓展为一个遍及全球的世界经济体系”[2]233。

二、独特的危机视角

在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作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布哈林还着力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崩溃和破产进行分析。布哈林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与再生产概念,提出了用以研究资本主义危机与崩溃的“消极扩大再生产”理论。布哈林在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坚持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他指出:“对于危机,不应当从单独一个国家的角度去研究,而应当从所有国家的普遍联系中,从整个世界经济范围中去研究。”[3]378而研究的方法则是“先把危机抽象掉,然后再对危机进行必要的研究”[3]301。布哈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是研究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发展的危机时代则更是双倍必须的。在此方法论基础上,布哈林以分析资本主义体系的矛盾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研究。布哈林认为,再生产理论是研究重复生产循环的条件,也就是研究社会体系动态平衡的条件。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都提供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的产品,没有这种条件,再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得生产力重新分配,军事工业的产品不会变成新的生产循环的要素,也不创造劳动力,是一个纯粹消极的量。“战争使得再生产过程具有一种歪曲的、倒退的、消极的性质,实在的生产基础随着每一次的生产循环而愈来愈薄弱:发展不是按照日益扩大的,而是按照不断缩小的螺旋线进行。”[4]30因此,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随着社会资本的每次周转而变得更加狭小了。布哈林将这种日益增长的生产不足过程称作消极的扩大再生产。布哈林还敏锐地看到,在“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收入的形式具有转化变为以公债券支付利息的倾向。这些纸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的实在价值的权利,同时它们可以流通,甚至可以大量的积累。但是大量积累起来的纸券的价值,是在未来才能得到实现的。它们一方面取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存在。“各种形式的纸券价值的大大泛滥,是同现实的劳动过程绝对不能比较的,这在资本主义结构的条件下将成为这种结构崩溃的一种标志。消极的扩大再生产就这样同纸券价值的累积平行发生。”[4]311907—1908年美国银行危机爆发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工业危机,但自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起,1929—1933年世界大萧条,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产泡沫破灭,1994—1995年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等,直接表现为银行业危机或者金融危机。布哈林当时已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工业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的趋势,并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布哈林对世界经济的现代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世界经济是结构上高度的无政府状态,而世界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结果表现在两个事实上:一方面是世界性工业危机,另一方面是战争。布哈林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消除了自由竞争、以资本主义的垄断代替竞争就能够消灭工业危机”的理论,认为只要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结果依然存在,危机也将依然存在。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通过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自身的再生产而深化了。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不过是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愈来愈扩大的基础上继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活动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世界经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生产力的增长与分配的对抗形式相冲突,与资本主义生产各部分之间的不均衡相冲突,因此造成了资本的扩张。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劳动与私有的企业资本的组织相矛盾。其表现是之间的竞争。社会机制各部分没有均衡、没有协调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因此发生深重的危机和急剧的变化”[1]64。“至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只要它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不会克服它内在的不适应性。相反,它将在愈来愈大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再生产这种不适应性。这些矛盾将在社会有机体的另一种生产结构中,通过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活动,得到真正的解决。”[1]113布哈林关于危机的观点,是以当时的经济条件为依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迅速发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也体现出与战前不同的特性,得到新的发展。但布哈林认为,资本主义危机并未消失,虽然危机的形式有所不同,但资本主义总危机仍在继续,而且在发展。直接的革命形式已经转移到东方和整个殖民地区,美国与力图摆脱美国霸权的欧洲之间所谓不平衡现象,都意味着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缩小,殖民地的凋敝和赤贫化也以另一种方式提出了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的问题。“资本主义自身的一切经常不断的矛盾的发展:争夺市场、生产机构的发展超过购买力的增长以及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正在尖锐化。”[3]377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千百倍地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切矛盾,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灭亡。

三、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蕴含在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布哈林关于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出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发展趋势,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思想。布哈林的全球化思想是对全球化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属于自由竞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布哈林并未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提出了“资本国际化”这一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概念,他对“资本国际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实质就是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对帝国主义体系基本特征的全面揭示,也从整体上概括出了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布哈林指出,国际经济联系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得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发展,几个大洲的经济有机体的结合成为可能,从而使世界商品流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起来;电话网同运输工具一样,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使商品价格和股票、债券价格的国际均等化得以依靠电讯完成。国际商品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范围持续扩大,国际人口移动形成世界劳动力市场,实现了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力再分配。劳动力的移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极,与此相对的另一极是资本的移动。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资本移动是促使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使世界资本主义成长起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各国的生产关系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产生新的经济组织———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领域里资本主义发展的集中倾向更明显地表现出采用组织垄断性企业的办法,以限制自由竞争趋势。通过交换过程,存在着经常性的市场联系,整个世界的社会劳动划分在各个国家中,各国的劳动通过国际范围的交换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成为受一定规律支配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过程。由于交换而形成的各国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成为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囊括在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构成部分,使直到目前还是“民族的”和经济上隔绝的地区彼此接近,并且为新的、更高的、非资本主义形态的世界生产建立愈益扩大的基础。因此,“‘国民经济有机体’早以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单位,恰恰相反,它们只是一个广阔得多的领域,即世界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1]1布哈林所描述的这一形式极其复杂的过程,便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过程,是使地理上隔离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彼此进一步接近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关系均等化的过程。但是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决不等同于资本家利益的国际化。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会加剧,而且正在加剧各“民族的”资产阶级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使这个冲突极度尖锐起来。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扩展,不能增进各交换集团间的“团结”,与之俱来的是日益发展的各交换集团间的极其激烈的竞争,是生死攸关的大搏斗。资本家利益的国际化只不过是表现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个方面是资本家利益的民族化过程。“这个过程最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经济领域里资本主义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它造成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重的灾难,造成人类精力的极大浪费。”[4]41布哈林从资本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发展过程入手,比较透彻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伴的资本利益民族化进程,深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四、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布哈林在考察世界经济时都强调其资本主义的特性,将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历史地统一起来,从一个更加明确的分析框架来观察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进程。将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对象“从国家限定的经济空间转移到世界经济的空间”。市场不再被视为局限于每一民族国家内部的独立经济空间,世界经济也不再被理解为连接独立国家经济空间的国家间经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统治着全世界,并且用牢固的经济联系把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世界经济是一个现实地存在的统一体。”[4]2布哈林从世界经济的形成来论述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把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世界经济”的宏观背景中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认识世界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科学方法。

第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与布哈林时代的危机相比,具有许多更为复杂的新特点,但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布哈林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矛盾、国际冲突、帝国主义战争等问题,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是具有深远根源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主义性质正在转入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市场问题、价格问题、竞争问题和危机问题,正在日益变成世界经济问题。”[3]417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和金融方面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愈益增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危机都会使相关国家和地区陷入困境。布哈林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全球资本的扩张、世界市场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和资本主义危机由工业危机向金融危机转变的趋势,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布哈林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理论,对研究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探寻金融危机爆发及其蔓延的深层原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范式,对我国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营销;营销环境;战略创新

一、引言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可谓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使其概念深入到各个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呈现互补现象,国家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企业有向无国界化发展的趋势。对中国企业而言,要想在国际市场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为企业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研究国际营销环境,不断推动国际营销战略的创新发展,从而降低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经济活动范围突破国界限制,以对外贸易或者资本流动等形式,形成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特点如下:首先,贸易全球化。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形式都在向着无国界化、自由化的方向改革。尽管出现了部分经济危机,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也产生了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然而,贸易全球化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其次,企业并购现象频繁。受到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并购现象越来越频繁,而且跨国并购的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再次,科技全球化。顾名思义,科技全球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主要是在科技的开发、技术转让与合作方面的全球化。企业之间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此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还包括服务外包等,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能够提升我们对国际营销战略的创新力度。

(二)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对很多国家的大型企业而言,其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支柱便是国际营销。一些我们熟知的跨国公司,例如,可口可乐、福特、耐克等,在世界多地拥有加工厂,销售网络遍布世界各国,企业有一半左右的利润来自国外。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与其高超的国际营销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大型企业发展战略如此,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国际营销。在美国,制造业中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超过了2.5万家,这一数据正在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自由贸易区域将会更加扩大,世界各国对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也会进一步放宽,国际市场的开放性也会相应提升,企业不仅要面临来自本国市场的压力,更要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竞争者的挑战。目前中国正在处于国际营销环境中,和发达国家在同样的市场中角逐,如果不对传统的营销观念、体制等相关因素做出创新,势必无法与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展开较量。为此,我们除了要用于迎接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挑战,更要对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做好把握,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推动营销思维方式与战略组织体系的创新发展。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有五千多家企业开拓了境外市场,分布在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营销满足了其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营销环境

(一)经济环境

通常而言,世界上现存的主要有两大经济体制:一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言,其发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强调个人家庭的发展,期待以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拓海外市场,把自身企业产品推向世界,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国际营销是紧密相关的,一般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便是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匮乏或者分布不均匀,那么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变会大幅下降。受到本国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影响,很容易使得该国无法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相匹配,更无法做好国际营销活动。

(二)政治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政局稳定与否及其政府决策等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对于欢迎国际贸易的国家而言,为了支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往往会为进出口贸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治条件;对否定国际贸易的国家而言,他们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中表现得尤为谨慎,制定出的国际营销策略也是过于死板,对本国贸易的过度保护而使得国外资本无法在该国流通,自身国家的产品也无法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反垄断法》以及《防止不公平竞争法》。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历程 研究分析

“全球化”的观点是在1985年被人提出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纷纷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各国也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使自己的国家在经济浪潮中得以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全球化一词从提出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这个词汇,研究全球化的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双方或是多方贸易、技术创新、资金流动、信息和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通过这样长期的交流,使各国之间形成彼此依赖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态势,我们要学会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贸易壁垒、关税等因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关联性逐渐加大,经济上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积极的进行技术、资金、商品等方面的互通交流,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限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达成了经济上的共享。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源头

经济全球化具有历史性,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加速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它最初起源于15世纪,15世纪前的生活比较封闭,自给自足,彼此间不互相沟通交流,生产力低下,地域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而15世纪之后,西方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加上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15世纪的欧洲已经大规模进行经济活动,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量,使其逐渐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紧接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使他们对于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和掠夺财富的迫切要求,这也成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大陆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远航,开辟了一条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拉开帷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三、殖民主义的产生使经济全球化得以蔓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西方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进而演变成侵略战争,殖民主义形成。在殖民主义时期,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形成了一种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同时在殖民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带过来,与当地结合,或是进一步发展、或是直接继承,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殖民地区都有双重的影响。随着殖民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大国加快了殖民的步伐,开始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扫荡,进行财富的掠夺和资本的积累。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性越来越强,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世界市场,加强了亚欧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对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便成为他们经济竞争的后方阵地,同时为满足扩张需求,不断的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随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垄断产生,开始瓜分世界,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四、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人们意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开始召开国际会议,颁布相应的经济国际化条约,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国际经济秩序。随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间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普及,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际政局的稳定,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激烈,加快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商品的流通,至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世界经济划分为欧盟、亚太、北美三大板块。

到21世纪,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资金流动性大,行业垄断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阻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自由贸易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曲折的、艰辛的,它承载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其中伴随着垄断与竞争,合作与共享,它是一把双刃剑,为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