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和知识全球化的态势,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高校转变传统办学的方式,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出发,提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剖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的特点,并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挑战、技术的爆炸和知识全球化的态势,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高校转变传统办学的方式,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校改革转型的关键点,也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识别和培养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竞争要素,培养并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在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其各项资源基础之上的,而高校的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所有则可以用来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等等。它们既是一个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又是形成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以这些资源为基础,通过有效整合利用,形成高校的特色力、管理力、学习力、创新力及文化力五大核心能力,构成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等核心功能的发挥。
首先,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不仅仅指高校的基础资源,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基础资源之上通过整合资源后产生的核心能力体系;其次,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这些资源为基础,通过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等资源的优势,发挥高校的竞争优势;再次,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是隐性的,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全面的价值,这种价值的目的是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取得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最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要保持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保持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为: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取得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二、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由高校的特色力、管理力、学习力等要素构成,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求发展的基础。高校应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行业特色或学科优势,加强建设特色专业学科,提高科研能力,建立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校的特色专业为核心通过产生和整合更具有竞争价值的知识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水平。高校的管理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系统,高校的管理能力指高校管理者组织、协调学校各项事务的能力,它表现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及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政策措施、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管理力所具有的协调、组织的作用是高校实现高效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是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以此作为大学创新与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高校的学习力是高校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采取认知、传递、整合等行动的能力。学习力具有很高的独特性,能将学校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和学校内部的特色相结合。将二者整合后的成果转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增强教学的价值和功效,提升学校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高校要保持自身持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要不断地加强,必须具备创新的知识平台和信息平台促使知识不断扩展、延伸;必须加强高校成员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促使其拥有创新力并在变革中增长。高校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就必须不断在高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知识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拥有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高校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内涵,因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大学和个人自我价值、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是在高校独特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经过高校不断努力实践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它是高校经过外部影响及历史沉淀而逐步形成的,凝聚在校园精神、校园文化、行为习惯、管理风格、教风和学风之中的特质。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体系中,文化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能为其它核心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学习力的形成和提高。学习力是创新力提高的基础,没有很强的学习力就无法吸收利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就无法创新。创新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保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管理力是“剂”,使其它能力有机结合,并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各就各位、各尽其能的有机整体,进而提高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特色力是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由其它核心能力共同作用形成。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文化力形成的土壤里发展,以学习力为基础,将创新力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管理力对各要素进行协调整合,最终外显为高校的特色力,从而形成领先优势,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促进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现代意义的高校在中国出现已逾百年,人类社会也已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走进新的历史时代。然而,我们的高校在自身内涵的建设上却似乎与现代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恐怕是当今中国高校更深层的忧患,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气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人才和公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认清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性和长期性,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在各种压力面前认清自己,才能在逐步认识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继青,邓薇.大学个性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虚拟经营 发展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竞争的加剧等种种因素,传统的企业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运作模式——虚拟经营脱颖而出。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虚拟经营变得更具经济性和可行性。
一、虚拟经营的内涵及发展
虚拟经营是适应多变的需求与竞争环境的产物。通俗的讲,在有限资源下,为取得竞争优势,保留核心功能,把不擅长、或者自己经营成本高的或没有优势的通过联盟分化出去,组织上突破有形界限,管理上突破功能界限,将非核心功能虚拟化,借助外力整合弥补的经营方式。
世界著名的耐克公司、英特尔公司、波音公司等都成功地实施了虚拟经营。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99年开始,虚拟经营已由个别企业的自发实践转变为自觉的群体创新行为。继美特斯·邦威,高邦,森马,拜丽德等一批休闲服企业虚拟经营实践成功之后,国内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实施虚拟经营,整合内外部资源,突破了企业用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获得了研发,生产,销售等具体功能,从而实现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今,虚拟经营模式,正以其柔性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二、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形式
(一)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留强去弱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企业去经营,也就是将那些对应的非关键的职能机构虚拟化,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通过“借鸡生蛋”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二)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实行“强项扩散”,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与经过严格选择与人员培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他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他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输出品牌或技术的该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物质,货币资本,无需承担被许可方经营失败的直接损失,既能凭知识产权取得可观的许可使用费收入,又能迅速扩大企业影响。
(三)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不同企业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国内外市场的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它较为松散,灵活,对其成员并无合作项目以外的统一要求,各成员始终保持各自的高度独立性,一个企业可同时参加几个联盟,更大范围的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共同目标完成后,联盟可很方便地解散,各企业可为新的目标重组新的联盟。这种形式已赢得了愈来愈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三、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
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将不再以大而全为发展目标,而是更多地注重自身关键性资源的掌握控制和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弱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突破有形组织的界限,借力造势,增强竞争力,强化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
(二)企业经营
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了完成产品生产,不再担负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不用负担厂房、设备的投资及其风险,而是趋向于将自己不专长的生产环节如设计、包装、制造环节进行外包,交给更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以低成本获得比自有能力更高价值的资源,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更有效率。
(三)企业理念
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理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两个方面。对企业文化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虚拟组织不可避免地造成组员之间企业文化的冲突,二是虚拟组织形态下对企业文化的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品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其重要性越发凸显。企业之间在选择虚拟组织对象时品牌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而保持一个强势的品牌无疑是企业在虚拟组织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四、中小企业虚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仍然奉行“小而全”,“万事不求人”、"同行是冤家"的理念,表现在追求多角化经营,造成资源分散,主业不明;一味扩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资金;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应俱全,结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在传统的竞争观念指导下,企业之间你抢我夺,互不相让,往往导致多败俱伤。而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相关企业组成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企业的竞争观念也将由你死我活,非赢即输的对抗竞争观念转变为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合作竞争”观念。
(二)核心竞争力缺乏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内涵包括技术、管理、战略设计、组织结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核心竞争力原则是选择企业合作伙伴的第一原则,也是决定虚拟企业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即虚拟企业中的合作伙伴只有具有其核心能力,才有可能参与其中从而互相结合在一起;并且是强强联手,弥补其弱势环节。经营实质是企业间资源互相合作,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培养优势的战略打算、企业自身也没有优势。具体表现在经营方向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滞后;企业家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没有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较高
虚拟经营主要是通过合作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整体效益。虚拟企业的伙伴之间主要以契约的形式联系起来,契约的维护主要不是靠制度规范、谈判等手段,而是靠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否则就难以保证虚拟企业低成本运作特征。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不排除个别伙伴出现单方面的违约,或搞弄虚作假、欺骗伙伴,或泄露合同机密的可能性。加之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们违约成本较低造成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用成本,降低了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而虚拟经营模式则对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较难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竞争力不再是厂房、设备和产品自身,而是信息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等。而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需要企业员工形成共识、一致努力才会发挥作用。虚拟企业的存在短期性、员工工作地方的分散性、成员来源广泛和复杂等,不同企业和地域的员工会带来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使得虚拟企业成员总是用自身文化来感知信息,这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也容易引起磨擦和冲突。
五、中小企业实行虚拟经营的对策
(一)树立合作竞争理念
传统的竞争观念是击败对手才算赢。而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没有竞争对手、没有上下游供应链的配合,就没有企业生存的条件。一个企业必须同其他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为企业在当今相互影响、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昔日的竞争对手,面对共同的生存需要和长远利益,会成为今日的战略联盟伙伴。“合作竞争”已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这种经营理念在于它不仅是整合传统资源,有效利用或开发新资源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避风险,减少交易成本,不断聚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实现1+1>2双赢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对企业自身以及其他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识别。虚拟企业整体和伙伴之间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是判断哪种能力最具贡献性;判断哪些能力最能使竞争优势持续更长时间。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制定明确的战略定位。中小企业可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当的目标,集中所有资源,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业务,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型企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技术创新的切入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虚拟经营的基础,虚拟经营的良好运行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虚拟经营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中小企业需要建立起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开发、管理、服务新对策,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保证企业长远利益。
(三)建立企业合作信用
信任对于虚拟企业来说处于中心位置,选择合适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对于虚拟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明白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它需要伙伴之间进行大量的方方面面的投资。对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而言,伙伴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虚拟企业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成本、间接的、实时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如果能始终在伙伴之间保持资源共享和信息有效沟通,那么双方对对方的信任度评价也会提高。这样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可以避免虚拟企业中的管理僵化和减少冲突,降低其结构成本,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他们很乐意提供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并可以大大减少虚拟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四)消除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
强调团队文化。虚拟企业实际是一个以完成项目为目的的团队,合作是参与各方共同的义务,因而要求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需求信息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网,使各成员企业能充分、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相互的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是虚拟企业协调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开展文化敏感性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使成员了解文化差异的状况及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使成员接受和认可他人的文化,尊重他人的语言风格及行为习惯,消除成员之间的习惯性防范心理和行为,减小文化对沟通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尽量选择具有互补性文化的成员组建虚拟企业,互补性的文化可以激发虚拟企业成员的学习热情,增强相互间的吸引力,从而使虚拟企业高度融合,形成一个默契和谐的整体。
综上所述,虚拟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将成为21世纪一种重要的企业经济新模式。虚拟经营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创新之举,对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的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推行虚拟经营模式,无疑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茜.《虚拟经营的基本运作方式》.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
[2]程春.《多元化企业的虚拟经营》.时代经贸,2008
[3]陈柳钦.《21世纪企业管理新模式》.著中外企业家杂志.2004
篇3
关键词:工会组织;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作用
在当今全社会构建新型的和谐社会主义的大流当中,胜利油田管理局工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核心指导思想,落实工会组织在开展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中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体育的制度建设,管理局工会组织,在培育全油田职工文明风尚,提高全体员工的个人文化修养和体育素质,从而增强油田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油田企业的和谐发展,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浅析如下:
一、当前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建设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不少工会组织,创新性不强、主动性较差,过多的等、靠,油田工会的通知和安排,从而出现低质量的文化体育活动,影响了文化体育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工会组织每年的活动类似、单调、简单,从而出现过多的雷同和相似活动,导致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工会活动的开展,其根源在于没有足够和及时的创新,从而导致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不够先进,出现滞后的状态,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竞争力。
工会管理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过于重视效益、成本和经营的竞争与忽视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方面建设中的作用,能起到提高员工竞争力和工作激情的作用。工会组织者也是一个管理者,同时领导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企业工会组织开展文体体育活动根本上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如果工会组织不能在企业的文化体育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素质的降低。同时企业的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员工的文化体育素养也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落实、发展,企业员工只有积极参与到工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在充实和丰富的企业文化内行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工会既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好队伍,制定好的活动计划和方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员工也要积极投入到工会的相关文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两者互相促进提高,使两支队伍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二、当前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建设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首先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就需要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必须从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转变出来,既要做到能专注做好一件事,又能适应多元化的需要,做到兼顾全局。因此,现代企业文化体育的建设不是企业的精神,培养的价值,确定为主线,如熔化炉,与此同时,多个角度,多方面的建设,企业将无法承受市场多元化的挑战。第二个是面临的挑战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职工的综合素质更高,工人的现代化需求更为迫切,更直接工人的要求全面发展;第二,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要求;第三,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学管理的新模式,但也需要企业文化的整合,提高科学水平。
三、工会组织应该成为文化体育建设人才的摇篮和指导者
工会组织的核心功能和作用就是指导和带领企业员工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辅助企业文化的传播。一个企业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的追求,是构成企业文化理念的关键因素,而工会组织建设文化体育机制,是促进员工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从而促进员参与文化建设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高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工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传播和指导企业员工参与文化体育的激情,提高其文化体育水平,从而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最终可以形成相互认可和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引导职工与时代同步。
工会组织宣传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体育氛围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企业员工文化体育能力和素养,让员工成才,起到教育员工的作用,能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实现双赢,从而出现一个文明,健康,上进的企业形象。工会组织必须把培养文化体育建设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促使工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树立终身学习文化和体育锻炼的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潜力,创新效应,为员工成长阶段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员工敢于挑战极限,储备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赢得主动权。
四、工会组织要成为企业文化体育建设的维护者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企业文化再造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17-03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最直接地依赖于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或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则依赖于技术的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的高低则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则无非是物化了的企业理念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总之,理念决定着制度的建立,制度决定着技术的发挥,技术决定着产品的好坏,所以拥有正确的理念,企业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体系才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不断变化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实行的个性机制,是以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和风格,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再造指的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以系统整合思路为指导,通过对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分析,重新组合和设计企业文化流程,以达到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再造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包括分析原有的企业文化运作的过程是否合理,审视企业文化是否以流程作为其运作核心。企业文化再造的目的则在于不仅要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要使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新兴的经济力量,不可否认其具有超凡的活力和超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但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平均2.9年的寿命,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和探源。有观点认为,未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创业短路的主要原因;也有认为,企业家的素质和接班人问题才是民营企业宿命之痛的直接原因。有的专家直指大多数民营企业初创成功的偶然性,其核心产品的匮缺是其难以为继的另一主因;也有专家更深入地指出,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
(一)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展开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以数量和质量的消费为导向发展到以品牌和文化的消费为导向这一层次。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更加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演变成为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例如,海尔集团的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把产品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认为,海尔集团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并且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良好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信得过,而其品牌口号“真诚到永远”更是能引起消费者的认同。这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
(二)从民营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这就从根源上导致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企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处理问题时总是“人治”化成分居多,这种做法可能加大决策失误的风险。家族的血缘关系具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吸纳,这大大限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创业早期,为了在市场中求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像游击队,在市场上捕捉任何可能的一个市场机会,迅速获利后就转移目标。即使到了企业发展的成熟期,也不免在对各种行业的涉入上仍然维持这种心态。
3.企业家和员工素质制约。企业家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但民营企业大多从简单的作坊式经营起步,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但民企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更缺乏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致使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难以提高,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从根源到表面,从意识到行为等各方面都暴露出其不适应性,而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再造。
二、信息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新趋向
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外部环境压力的同时又积极适应内部条件的转变,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再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能够适应信息化市场竞争环境的民营企业新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以科技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和谐文化
企业经营者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对于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都认识到是否发挥人才的作用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因此,民营企业要真正得到发展,在重视科技的同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
(二)不断进取的学习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产品一样都在频繁更新换代,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并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不断开拓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把创新变成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意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四)不断完善的融合文化
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就是融合体。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相辅相成,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就“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三、再造策略——在流程再造中催生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用户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改进企业流程的一种企业哲学,包括了技术再造、组织结构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和人的再造。这其中文化再造应该成为其他流程再造的精神支撑,而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催生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分析原有流程,寻找再造切入点
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是将其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转化为过程型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流程效率。因此,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要对原有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都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形象层面上的文化,找出原有企业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流程再造的切入点。
从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精神文化方面,经常倾向于本位意识,向员工灌输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却忽视了企业服务社会、员工服务集体这种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所能形成的巨大推动力;制度文化方面,我们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就是制度的阶层区别比较明显,即很多民营企业都拥有分别针对普通员工、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所不同的制度规范,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形成;形象文化方面,民营企业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经常潜意识地突出经营者个人或家族的形象,没有完全有效地对产品及企业文化进行广泛的推广,这与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消费意识是不相适应的。
当然,民营企业在进行原有流程分析时,应在细化了的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的功能和利弊进行分析,还要对持续时间、相互关系、责任感、问题区域、绩效考核等因素进行重点把握。
(二)系统地改造或重新设计流程
在对原有的流程及其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后,企业文化再造便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重新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再造的方式。企业文化再造最为普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良型的改造,即系统文化改造法,就是对原有的流程进行辨析分解,系统地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优点在于能短时间内提高绩效且风险较小,但创新程度较低;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再造,即全新设计法,就是将原有的流程抛弃,重新设计全新的流程。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风险,但所设计出来的全新流程所具有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未来的强劲核心的竞争力。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再造的方式,一方面应该考虑原有流程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再造的要求与风险。
用系统化的改造法改进原有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应该参照刘光明的《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一书中提到的ESIA程序:Eliminate(清除),对原有流程及构成要素的非价值增加部分予以清除;Simplify(简化),将原有流程的部分环节及要素根据现有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适当简化;Integrate(整合),对某些分解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整合,使流程整体性、连贯性更强;Automate(自动化),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提高流程运作的效率。按照以上的四个步骤坚决执行,才能根本上改变原先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使系统化的改造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新流程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完成新流程的设计滞后,企业要为之创造付诸实施的条件,即在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中全面系统体现企业文化再造所确定新体系,并将这一新理念,新流程不断强化,让员工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认同和融合、使新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完善。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体上,从高层到基层都应具有创新和实践的精神,从而拥有人力资源和组织上的强大保证;还必须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文化的成功再造提供技术保证。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具体实施和管理中应注意几个环节的把握:一是要成立优秀的领导团队,打破以往完全的家族式管理人员组成的情况,适当引入基层员工,来共同制定企业文化再造的目标和内容,并指导再造的具体实施;二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企业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沟通,使企业新的愿景规划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使再造的新企业文化深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不断根深蒂固;三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勇于尝试新流程,发展新理念,主动寻找方法去完成再造规划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提高绩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实践工作持续进行。
(四)在实践中评估与调整
对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和调整,是根据文化的特点、总体规划要求及客观执行情况,对新流程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衡量、检查和评估,进而调整偏差、降低负效应,使企业文化再造向健康、稳定、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成分相对复杂、在再造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的实际情况来讲,客观地评估和及时的调整对于文化再造尤为重要。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首先,应该设立评估目标,建立理想化的参照体系;其次,要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三,要通过沟通协商,达成评估共识;最后还应该正确使用评估结果,使之对再造后的企业文化的分析更加精确。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调整,应该把现实和规划相比较,查找差异,确定调查对象,并明确调整的指导者,并建立激励来保证实现。这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民主与集中的辨证作用,才能通过调查使文化现实向文化期望靠拢,是全体员工在文化意识与文化行为上向文化期望的方向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营企业应尽快变革家族血缘文化,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由家族治理走向专业化管理,建设以人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速度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和融合文化,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创新,从不断学习中壮大发展,并适应当今多元化的合作与竞争,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学林.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2] 孙孝科.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4,(6):1.
[3] 叶守礼.企业管理(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105.
[4] 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杨长虹,张亚明.企业流程再造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16-17.
[6] 张耀辉.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J].新经济周刊,2006,(4):38-40.
[7] 陈丽君,孟雪梅.基于企业战略的业务流程重组[J].现代情报,2006,(7):170-172.
[8] 丁华伟.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6,(8):143-144.
[9] 保罗·F·利维.哈佛商业评论——文化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林国建.21世纪企业文化再造新论[M].上海:上海前沿文化出版社,2004:100-120.
篇5
关键词:零售业务;发展现状;产品创新
一、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零售银行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中国的零售银行从落后的商业银行批发业务脱胎而来的种种隐患,尤其体现在营销方面,许多银行优先考虑的不是客户和零售,而是信用和风险。此外,他们和客户的接触通常是交易性的,因此,银行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交易效率上,而不是服务和销售。在对国内外众多零售银行的研究和零售业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银行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 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二)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
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国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经验借鉴
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以并购的方式加速开拓全球零售市场,力求金融服务全能化;加大创新力度,使金融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金融零售服务网络化。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缺乏科学分类,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渠道单一,限制发展等问题,应借鉴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树立创新意识,逐步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以客户导向为理念,实行差异化服务,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以花旗银行为例对国内银行发展启示:
(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也许综合实力上,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是在华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优势仍然明显。客户群基数以及银行网点广阔的范围是国外商业银行短时间只能望其项背的。因此,在客户群和渠道上,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牢牢抓紧已有的中低端客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高端客户。外资银行想要赶超网点数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只要在管理上及各网点服务特点多下功夫,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竞争力仍占优势。
(二)向国际化取经
在管理上体系成熟,进军中国的外资多为国际性大银行,多年的经验沉淀致使他们已拥有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流程化管理系统。与花旗集团的H 型组织结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数据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体结构,信息反馈成本大,难以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不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应在结合自身在华发展的特点上借鉴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组织结构模式,更好的开展零售业务。
在产品上彰显个性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简单,同质性高,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可改和改进阻力较小。产品是一切业务的首要前提,我们在做到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意识是当前应摆在首位的。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零售业务发展创新,就要要创新客户细分,实现财富管理差异化、综合化。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对零售业务产品进行细分
1.从客户效用角度分类。银行产品可分为核心功能、预期功能与提升功能,与之相对应,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层、形体产品层、延伸产品层。核心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形体产品层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延伸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是消费者接触到形体产品后,所接受或体验到的全部利益,包括寄送、安装、售后服务等,藉此以加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及续购机会。以信用卡产品为例,透支消费是信用卡的核心功能;积分免年费是信用卡的预期功能;白金、钻石信用卡为客户带来的尊贵身份象征则是信用卡的提升功能,是一种附加的价值。
2.从银行经营角度分类。从经营角度,银行产品可以分为关键产品、桥梁产品、品牌产品。关键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绑定客户,如多数银行都将住房按揭贷款作为核心产品,客户一旦办理,就与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般而言,维系老客户成本要远低于拓展新客户的成本,因此,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等关键产品,即便是微利甚至亏损,银行也绝不会放弃。桥梁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了解客户。网银、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代收付、综合管理服务等都属于典型的桥梁产品。品牌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获取高利润的产品。品牌产品一般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一家银行最有特色、着力发展的产品,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就是品牌产品的典型例子。
(二)对客户深化细分,实现差异化服务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不断加快,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推动着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创新发展。对于银行来说,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1]只有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更好的资源投入到关键客户上,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针对客户的金融资产情况对全盘客户进行细分,细分出中高端客户、普通客户与潜在客户,并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来保住这批客户,针对高端客户群体,打造出更好更尊贵的服务,提高中高端客户维护的深入度、细致度和持久度。
商业银行对客户细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客户分类管理,依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具体划分客户等级,针对各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开发、体系设计、金融服务与营销方式的创新。二是实行客户信息化管理,构建银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客户质量、管理水平及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三是依照细分市场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战略,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并创造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对重点优质客户则专门配备个人客户经理,建立客户的个人信息档案,实行跟踪服务。根据“帕莱托定律” 银行的80%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因此优质的零售业务客户对银行来讲十分重要,银行应充分保持、维护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零售业务产品创新
1.进行差异化产品功能设计及应用。基于银行产品分层理论,我行在进行新产品的功能设计时,一是要突出产品的核心功能,一切开发和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客户现有、潜在、引导性的需求和欲望,并加以充分满足。二是尽可能增强产品的预期功能,在消费者认同和成本合理化的前提下,赋予产品更多的功能。三是重视产品的提升功能,如通过市场的细分化、差异化,增强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客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基于产品作用的差异化理论,我行在产品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做到以桥梁产品了解客户,以关键产品绑定客户,以品牌产品赢得客户。
(1)应注重通过对桥梁产品的使用,借助专业的数据挖掘工具,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及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客户,改善我行客户结构。
(2)对于关键产品,不应拘泥于关键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而要更多地看重其所发挥的客户粘合剂作用,以及提供交叉销售机会等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综合贡献能力。
(3)集中资源打造我行品牌产品。加大对拳头产品的资源投入,真正将其打造成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能带来高额经济效益的品牌产品。
2.多角度激发创新源动力。根据产品创新源动力理论,应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创新动力:一是通过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加强市场调研、举办创意大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掘客户金融需求,以需求拉动型创新引领市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同业信息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银行同业创新动态,以竞争推动型创新弥补差距;三是利用国家特殊政策优势以及区域金融创新特点,设立产品创新试验行,开展前沿性产品创新,以实验法产品创新抢占制高点。
3.建立完善产品经理运作机制。借鉴国外银行业的通行做法,加快产品经理队伍建设,尽快在各大业务板块建立起“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的现代商业银行产品营销模式。按照城市对公、城市个人、三农业务三大类别,建立包括从助理产品经理到高级专家六个层级、覆盖所有前台和一级支行的产品经理队伍。(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篇6
西城功能街区定位各具特色
功能街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也是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有效形式。北京西城区是首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街是北京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之一。为了实现城市空间配置效率,2009年北京市批准设立西城区功能街区产业发展促进局,这是北京市所有区县中唯一的以功能街区为模式的产业促进机构;并随后将西城区的空间范围划分为十个功能街区,分别是金融街、西单商业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区、天桥演艺区、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包括了金融、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科技、现代服务业等多项城市高端产业。
十个功能街区各具特色,从已经定位的功能总体结构上来说,基本符合多样化的功能区组合特点。金融街是国家级金融中心、北京市金融主中心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西城区的核心功能区。德胜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在发展中形成了研发设计、金融后台、文化创意和高端交易四大支柱产业,是西城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广安产业园是“十一五”时期推出并重点发展的园区之一。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北京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传统文化体现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已成为极具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城市品牌。阜景文化旅游街区汇集了皇家经典文化、中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名人故居文化,有历代帝王庙、妙应寺白塔、广济寺、民国四合院以及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众多文化场所。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是现代文化艺术品高端交易中心。天桥演艺区是文化特色突出、演艺聚集明显、展示活动丰富、休闲旅游联动的文化区域。西单商业区与王府井、大栅栏并称为北京三大传统商业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市之一,是北京传统文化与传统商业融合之地。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区是以茶叶经销、茶贸易、茶文化展示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被誉为“京城茶叶第一街”。
功能街区的作用分析
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现代服务业成为其主导产业,其中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功能区,是这个阶段特征的集中反映。表1显示了2010年北京市和西城区的产业组成。
表1显示,在第三产业中,北京市和西城区2010年产值最大的两个行业都分别是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这说明,西城区的金融和商业不但是西城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北京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十个功能街区中,金融和商业突出的特点主要通过功能街区得到了体现(见图1)。
注:德胜科技园数据为2011年1-9月数据,其他为2011年1-8月数据,数据单位为亿元,下同。
图1显示,西城区十大功能街区的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远远超出其他行业,成为西城的重要的经济来源。
从各街区内部的产业结构来看,各功能街区定位明确,但主导产业雷同(见表2)。
表2显示,十个功能街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分别是:金融街以金融业为主,天桥的社会福利事业比例较高,其他所有街区的批发零售都占较高比例。其中,金融街、广安产业园、什刹海、阜景、琉璃厂、天桥、西单、马连道等八个功能街区主导产业占各自街区全部产业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而且大多数超过了70%;只有德胜科技园和大栅栏两个街区的主导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例不到一半。除了金融街和天桥外,其它街区都以商业服务业占明显优势。这说明,尽管西城各功能街区各自定位不同,但他们的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不突出。尤其是,除了金融街的金融产业定位与实际相符外,其他街区的主导产业与定位不相符。因此,总体来看,西城的各功能街区尚未形成明显的功能优势产业。
金融业是西城区的主导行业,也是各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以西城区2004-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结果见表3。
表3 西城区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
表3的关联度显示,所有产业与金融业关联度都比较大。其中,与金融业关联度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次之,接下来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工业和教育。这说明,“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型产业对西城区的金融业贡献最大,其次是商业,商务服务、计算机等信息服务业。因此,要实现以金融为主导的城市核心功能,需要各功能区之间在城市基础设施、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大力配合。
功能区合理匹配的空间构架
确定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形成功能体系。首先,以金融商务为核心产业,将金融街建设成为以大型金融机构为核心,以高端商务服务为主要产业,通过为高端服务为目的的商业、居住、文化娱乐、休闲和旅游,为金融的各项生产、交流和员工生活服务,以及参观人员的体验服务提供保障。其次,其它功能街区则通过不同行业与金融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以金融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处理好功能关系。一是处理好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的关系。尽管西城各功能街区各自都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它们在功能体系中,承担着不同角色。次要功能需要围绕为主要功能服务,在支持和补充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发挥特色功能。西城作为北京的金融商务服务中心,显然金融商务服务是其主要功能,其余九个功能区需要围绕为金融服务的同时,发挥各自在科技、后台服务、商务、旅游、休闲等方面作为金融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金融商务服务功能。二是处理好经济与非经济区关系。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经济发展的而需要,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它们的活动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功能区服务。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所在。经济功能区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会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满足区域乃至全球化不同经济功能的需求。西城区正是以金融为核心,以旅游、文化、科技和商务为支撑的综合经济区。因此,休闲、商业、科技、文化等活动并非经济核心竞争力,它们需要通过为金融服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建设连通通道,构建空间一体化。由于目前西城区的主要功能街区分布较为分散,为了增进各街区之间的联系,应该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商务服务等方面建立联系通道。首先,在各功能区之间增设交通线路,专门用于员工和前来办事人员在各地区之间来往通行。尤其针对工作时间的办事和交流用途,采用专线交通和专线联络等方式,增加各街区之间的可通达性。其次,在必要的地段设置公共服务走廊,在提供公开的通知通告、公共政策等信息咨询的同时,开设文化艺术欣赏区,通过各种设施引导人流通过特定地段,在各街区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再次,在通往各街区的主要地段,设立用于商务休闲、商务娱乐和商务谈判等目的的餐饮、表演、娱乐等专区,通过公共商务服务,既解决金融街等空间紧张问题,又提供了不同街区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场所,增进各街区产业和人员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匹配。
篇7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 V35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在这样庞大的网络应用用户群基础之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至2008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的管理运作策略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1 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保证作用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商务,这必然涉及到货币支付、信息传递及商品所有权的转移等活动过程,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一体化。前三流均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而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物流,只有诸如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等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方式进行,实物物流无法通过网络实现全部空间转移过程,需借助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传输来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物流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是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
(2)物流是实物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环节。
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转移问题,而将实物商品及时地配送到客户手中,即为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成功进行物流配送才标志着一次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结束。没有物流,实物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无法最终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同样无法成功完成。因此,发展现代物流是实物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环节。
(3)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保证。
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客户,他们只需坐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便可实现商品浏览、挑选并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缺少了现代化物流技术的支持,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
2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
(1)物流发展要适应电子商务分散性特点。
受Internet物理分布广泛性的影响,电子商务客户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鲜明的分散性特征,这一特征要求物流适应其需要,具备在有限时间内合理组织配送的能力。因此,企业要针对不同的销售区域采取不同的物流服务策略。如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电子商务普及率较高的城市,因订单及客户居住地相对集中,可采取不低于实体店铺的送货标准组织送货;而对于偏远地区则要采取集中送货方式,时限也会相对拉长。
(2)物流服务更加个性化。
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电子商务物流要求物流供应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即在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环节之外增加针对客户需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这些个性化物流服务既包括客户对物流供应商的商品包装、配送时间、地点的个性需求,也包括物流供应商有针对性提供的加工、存储等增值服务。现今倡导的“门到门”、“门到人”服务均是物流服务更加个性化的体现。
(3)物流运作更加时效性。
电子商务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便捷性,这一优势不仅是指客户购物方便性,更是指实物所有仅转移的方便、快捷,这就要求必须有高效运作的物流来保证其优势的正常发挥。电子商务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强调其时效性,这也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物流配送已经开始以小时来计算,如何在整体范围内实现电子商务物流“更便宜、更好、更快”发展是提高电子商务服务品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合理选择物流模式,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再是企业拥有的资源多少,而重在其能调动、协调和整合多少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灵活采用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合作模式是电子商务企业有效发挥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发展企业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是企业凭借自身的设备条件、人力资源自行组织物流配送的模式。物流服务是否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功能是电子商务企业考虑是否运用这一物流模式的关键。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早期发展比较完善的企业,如海尔已经拥有庞大的市场营销渠道,自身拥有良好的物流网络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电子商务时可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吸收外界资源,发展自营物流,形成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物流配送体系。企业以自营物流方式开展电子商务,增强了物流过程的可控性,有利于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提高交易效率。企业也可利用自身物流体系承担其他企业和商家的物流配送业务,从而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达成网络配送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但因投入大、成本高,企业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物流合作。
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即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专业化的物流设备和覆盖范围广泛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企业从构建全国性的物流体系角度出发,可以考虑请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承担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任务或指导企业物流重建。经营理念、物流成本、服务质量、网点覆盖率、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接口能否对接整合等是企业寻求第三方物流合作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企业应注重在经济可行基础上与专业物流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库存控制、商品在途信息跟踪、商品销售信息及服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商流、物流信息的共享。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对传统交易方式、消费观念带来深远影响。同时,其优势的正常发挥需要现代化物流技术、管理的支持,对现代物流提出“更安全、更便捷、更快速”的需求。因此,必须重视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推进作用,提高我国现代化物流水平以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新生.电子商务运作与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R], 2008,(6).
篇8
关键词: 生产外包;安全;运营成本
目前,国内因“十二五”规划期间,许多原非煤集团公司应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部分企业因此得到地方政府煤炭能源的配置,具有了自身开发建设的煤矿。项目建设完成后,在后期运营中因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煤矿后期如何正常运营面临新的决策。本文就新建煤矿生产承包运营方式进行探讨。
一、煤矿生产生产承包的原因
(一)新建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工人队伍十分短缺,招聘困难,在矿井生产中面临着现场操作人员、维护修理人员等多方面人才匮乏的难题。
(二)新建煤矿如果自己组建队伍,从招聘、培训、上岗到熟练程度,周期应在二至三年以上,一是产量无法达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员工技术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安全得不到保证;三是人机磨合时间长,等队伍能够及格上岗时,设备也损坏到差不多报废的程度。
(三)煤矿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条件都较为复杂,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组建队伍之初,考虑到设备磨合、人机磨合,达产困难,自营生产成本相对增加,吨煤效益减少,生产成本较高。
二、新建投产煤矿生产外包的意义
外包是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具体说,企业只保留核心功能,即企业的知识、技术等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自己不擅长、实力不够或没有优势的部分外包出去,通过联盟,达到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弥补自身劣势的目的。
从目前国内煤炭市场分析,因徐州、山东、东北等原老煤炭生产基地,煤炭开采时间较长,许多矿井资源临近枯竭,造成了许多煤炭企业职工富裕较多,许多单位走上了生产承包的经营模式,为非煤企业生产外包队伍的引进上提供的更优的选择。
从煤炭产业价值链分析,原煤生产及各种辅生产活动附加值较低,并不能带来煤炭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风险规避也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将市场需求变动所产生的风险转移出去。煤炭企业生产外包,主要指煤炭企业对生产流程分拆重组,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调度、地质、测量、通讯、供排水、“六大避险系统”等所有生产环节的生产、运行、维护工作及矿井安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化等管理工作等非高附加环节交给专业的承包商管理运作。而企业主要负责煤炭生产的监督、检查、控制、考核、结算等管理活动。因而实行生产外包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对于新建投产煤炭生产矿井,由于生产外包,原来由企业承担的很多职能都转移到承包商,对于企业减员增效,加快企业改制有很大的意义。由于煤炭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产量,这就增强了生产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二)对于中小煤炭企业,特别是私人煤矿,由于生产技术薄弱,安全管理能力差,将生产外包给专业生产承包商后,将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并降低煤炭资源浪费。
(三)对于专业生产承包商,由于利益的驱动,承包商会在煤炭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投入以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安全标准及煤炭回采率等。
三、成本及风险控制
煤炭生产的风险管理及成本管理都是极其重要的。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外包管理模式下与非外包模式下对风险及成本控制能力有较大差异,外包模式与非外包模式下煤炭生产企业的风险及成本控制方式煤炭市场低迷时,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作,非外包模式下国有煤炭生产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安全生产投入等成本支出无法大幅度下降,并且也不能大量裁减员工,只有降低员工工资、培训等支出,这可能导致员工士气下降及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市场状况良好时企业产能增加,人员也相应增加,则为下一次煤炭市场低迷埋下更大的成本支出隐患。而非外包模式下的民营煤炭生产企业,在市场低迷时。相应会以降低包括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出及裁减员工等方式实现成本及风险控制。当市场状况好转时,由于熟练员工数量及安全投入不足,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因此非外包煤炭生产企业对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及成本应变方式是被动、消极、缓慢的。在外包模式下, 由于承包商参与外包煤炭生产企业利益分配,理所当然也要承担市场风险。市场低迷时,煤炭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会通过契约规定的结算方式(价格×产量)机制传递到承包商,承包商相应会很快根据自身利益减员增效,降低生产成本,规避风险。通过这种机制,煤炭生产企业的市场风险及成本就被分散了。因此外包模式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对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和成本应变方式是主动积极快速的。
四、质量及安全生产控制
由于煤炭行业生产作业的特殊性及客户需求变化,煤炭生产外包企业对煤炭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的控制模式也与非外包模式下控制模式有所差别。非外包模式下,煤炭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是以自主管理为主的控制模式;外包模式下,煤炭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是以监督协助承包商为主的控制模式。目前生产外包煤炭企业在质量控制及安全生产控制方面实施以结果为导向,承包合同为主的质量控制模式及安全生产控制模式。由于该模式存在着由于承包商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成熟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煤炭生产企业很难直接对生产过程直接监控,往往导致最后只得根据承包合同来进行考核,而事后控制往往是在损失发生后,才利用合同条款考核,最终对煤炭生产外包企业是不利的。为此,根据煤炭外包生产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安全生产控制体系。
篇9
摘要:工作特征是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效能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工作特征模型的五个核心维度衡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特征;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特征现状;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工作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分析结论提出改进措施:匹配核心竞争力调整岗位布局、适当授权提高工作绩效、完善他人反馈渠道提升工作满意度,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工作特征改进方面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110-03
1引言
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大学[1]。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图书馆职能的延伸与发展,是研究型大学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随着建设研究型大学进程的加快,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大学图书馆也应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无论是从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还是服务的方式上都尽快转到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上来[2]。
以往研究表明,图书馆馆员工作单调感较强,满意度、积极性不高,迫切需要工作再设计以提高馆员工作满意度、促进馆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来匹配其新的定位,保证其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特征模型理论表明,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均成正相关关系,以馆员工作特征为切入点,对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工作模式转变提出对策,有助于实施工作再设计、提升组织绩效、推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研究模型与方法
2.1工作特征模型
在关于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员工持久、有效的工作的观点中,哈克曼和奥尔德曼(Hackman &Oldman,1980)编制的工作特征模型(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JCM)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此模型预测,如果一项工作设计得合理,将会带来三种更高水平的关键心理状态:①体验到的工作意义。②体验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感。③对工作活动结果的了解,包括对完成工作质量和数量的一种判断[3]。
工作特征模型的5个核心维度将影响员工的关键心理状态。具体而言,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使员工感受到工作意义;自主性使员工感受到工作结果的责任;工作反馈使员工了解工作结果。这些关键的心理状态会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乃至工作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4]。对5个核心维度的解释如下[3]:①技能多样性:指完成工作所要求的多种技能的程度。②任务完整性:指工作要求完成完整任务的程度。③任务重要性:指该项工作对组织内外其他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④自主性:指个人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完成工作进程和工作方式的程度。⑤工作反馈:指个人得到自己工作效果明确信息的程度。
2.2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工作诊断调查(Job Diagnostic Survey,JDS)是由哈克曼与奥尔德曼按照工作特征理论所制定,是工作特征测量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分JDS长题本和JDS短题本两种。该量表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大量使用和反复修正,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因此选用JDS短题本来测量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特征[5]。JDS短题本涉及工作特征模型的5个核心维度,每个核心维度3题,共15题,采用Liken五点计分标准。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选择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2所,国内著名研究型大学3所,学科/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3所,一般研究型大学4所共12所高校的120位馆员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6]。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89.2%。研究问卷的各项变量选项设置见表1。经检验,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729,达到了研究的要求,测量结果有效。
3数据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工作特征各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3.2单因素方差分析
3.2.1年龄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按照年龄将样本分为4个组来分析不同年龄的样本组在工作特征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样本组在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与工作反馈四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技能多样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1,其中50岁及以上组均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这说明存在年龄大者其岗位所需业务技能比较单一的可能性。
胡文静,王睿,郭玮: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特征分析*胡文静,王睿,郭玮: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特征分析*3.2.2学历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按照学历的不同将样本分为四个组,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样本组在工作特征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样本组在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反馈这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工作重要性与自主性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作重要性与自主性均值均不断提高。这说明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中,受教育程度低的馆员所从事的大多是传统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而受教育程度高的馆员从事的多为更深入的学科服务与研究工作。同时,学历越高的馆员在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
3.2.3本单位工作时间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由于数据中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超过20年的样本量太少,仅占总样本的9.3%,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分析,将20年以上的一组并入11―20年的一组中,按照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不同将样本分为三个组,分别为1―5年、6―10年、10年以上,分析不同工作时间的样本组在工作特征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本单位工作时间不同的样本组在技能多样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和工作反馈这四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任务完整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水平为0.018。从三个样本组在这个维度上的均值可以发现,随着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增加,业务在不断熟练,能够单独完成一项完整工作的水平也在提升。
3.2.4职称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由于数据中无职称的样本量太少,仅占总样本的6.5%,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分析,将无职称组与初级职称组合并,统称中级以下组,分析不同职称的样本组在工作特征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职称不同的样本组在任务重要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三个样本组在这个维度上的均值可以发现,高级别职称组在任务重要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上均高于低级别职称组。随着职称的升高,馆员所承担的岗位职责也随之变化,同时,也更加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完成工作的方式方法。
3.2.5部门类型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按部门类型将样本分为5个组来分析不同部门的样本组在工作特征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部门类型不同的样本组除任务重要性维度外,在其他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来看,技能多样性维度均值排序为技术支持>学科服务>资源建设>管理>文献流通;任务完整性维度均值排序为文献流通>资源建设>学科服务>管理>技术支持;自主性维度均值排序为技术支持>学科服务>管理>资源建设>文献流通;工作反馈维度均值排序为资源建设>学科服务>技术支持>管理>文献流通。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特征现状分析
对工作特征模型五个核心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工作特征的整体水平不高。五个工作特征核心维度的均值分别为技能多样性2.97,任务完整性3.21,任务重要性2.85,自主性3.35,工作反馈3.60。其中以任务重要性和技能多样性最低,工作反馈最高。
任务重要性均值较低,这与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长期以来,在以科研和教学为导向的高校中,对图书馆工作的定位大多为教学辅助机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师生提供简单的资源获取服务,这一工作定位直接导致图书馆员对自身岗位重要性的认知度较低,进而对工作的自我要求降低,这种现象在研究型大学中也依然存在。对比国内学者对其他行业工作特征的调查结果(如护理人员均值4.21,通讯产品销售人员均值3.91),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馆员的任务重要性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7]。
同样,技能多样性均值不仅低于本次调查的五个核心维度中的另外三个,而且也低于我国学者对其他行业工作特征的调查结果。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图书馆许多常规岗位工作内容单一化,在追求工作效率的同时,忽略了员工的心理感受,这直接导致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降低。长此以往,必然给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吸引和留住人才带来难度,为组织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在工作特征的五个核心维度中,均值最高的是工作反馈,达到了3.60。一方面,这表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岗位设置区分度高,责权分明;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还是在馆员与读者之间,都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馆员可以较为容易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效果,这对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有重要作用。
任务完整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的均值处于中等水平。现阶段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一部分岗位已标准化,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均由信息系统确定,这种类型的岗位任务完整性较高而自主性较低;同时,另一部分岗位业务比较灵活,但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来完成,这种类型的岗位自主性较高而任务完整性较低。
4.2研究建议
4.2.1匹配核心功能调整岗位布局。集成化信息服务、学科知识服务、特色资源建设、专业学术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4个核心功能,在组织机构调整及岗位再设计上,也应紧紧围绕核心功能来进行[8]。调整岗位布局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任务重要性水平与技能多样性水平,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通过技术手段(如自动借还书系统、RFID技术、自动化办公系统)减少技能单一岗位,主要是文献流通部门与管理部门岗位。②通过服务创新与服务升级增加技能多样岗位,主要是学科服务部门与资源建设部门岗位。③强化研究办馆理念,培养整体科研意识,使馆员对自身工作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对岗位任务重要性的认知。与调整岗位布局相配合的是要加大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鼓励馆员进一步在学历以及职称上有所提升,使之能够胜任技能多样性以及任务重要性水平较高的岗位。
4.2.2适当授权提高工作绩效。通过对工作特征的方差分析可知,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中,学历与职称越高的馆员,工作的自主性越高,而拥有博士学历与高级职称的馆员总是少数,大多数馆员的工作自主性还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授权来达到从整体上提高馆员工作自主性的目的。同时,适当授权可以使员工感觉到被信任与尊重,增强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4.2.3完善他人反馈渠道提升工作满意度。他人反馈指个体从上司或同事获得关于自己工作表现的反馈信息,虽然Hackman &Oldman并未将他人反馈纳入工作特征模型核心变量,但图书馆工作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他人反馈也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工作特征,它可以使馆员体验到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表现的了解,从而产生工作满意和内部动机[9]。 从角色理论来看,如果馆员因他人对自己工作期望的理解不全面,对角色知觉体验不深刻将引发“角色缺位”。角色缺位会影响馆员的成就感,导致工作压力增大,对组织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进而干扰对工作意义的体验和工作动机的激发,他人反馈有利于馆员增强角色知觉[7][10]。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9.
[2]张丽霞.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3]Dail L.Fields.工作评价――组织诊断与研究实用量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3.
[4]Hackman JR,Oldham GR.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5(2):161.
[5]王富祥.我国员工工作特征的实证研究――以商业银行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17.
[6]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职业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165-167.
[7]彭文涛.四川省三甲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陈凤琴,潘梅.信息视野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分析[J].现代情报,2007(11):96-97.
[9]Hackman JR,Oldham GR.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Test of a Theory[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Performance,1976(2):50-72.
篇10
关注一:调整升级,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规划》提出北京市“率先构建以生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科技”、“文化”成为支撑首都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服务业是当前城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大都市现代化水平、国际化能力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北京市的产业特点来看,服务经济的主体地位早已确立,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5.1%,服务业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是与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推动服务业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十二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业对首都经济的支撑地位将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立足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生物芯片、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高端数控机床等核心装备的研制,推动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2011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五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贡献全市25%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提升至30%左右。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北京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截至2010年,北京市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已达30家,覆盖了北京市全部区县。为进一步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规划》提出,将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体育等重点领域,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首都文化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传播和运营中心。随着“文化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
关注二:内优外拓,重构首都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四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中关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占到区域增加值的60%;金融街金融业占到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70%。
从产业布局来看,这些支撑北京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功能区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不仅使得功能区空间拓展受到制约,而且产业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北京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比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商务成本高企等。另一方面,通州、怀柔等远郊区县空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迫切需要大容量的产业空间载体,增强对产业资源的吸引力。为了推动城市协调发展,进一步释放首都经济发展活力,“十二五”时期,北京将重点构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强调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同时,特别提出要重点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即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这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不仅为中心城区产业资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产业空间,而且有利于发挥区域后发优势,通过产业资源集聚,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例,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地处长安街东西轴和西部发展带重要节点,距离天安门广场仅14公里,是北京市区唯一可大规模联片开发的区域。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将在面积约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五区两带”,分别是工业主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区、总部经济区和综合配套区,以及位于永定河沿线滨河综合休闲带,贯穿内部的城市公用活动休闲带,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目前,首钢已经储备了近百个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将有力地推动石景山区产业转型,辐射带动北京西南区域发展。
关注三:创新为核,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北京市提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努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2012年,在科技、文化领域,北京市将分别统筹100亿元资金用以支持科技和文化创新,为推动北京科技、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重点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自主产权芯片、绿色印刷、激光显示等领域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扩大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和范围,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五年采购总额将超过300亿元。在金融支持创新方面,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首次提出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也是北京“十二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全力推进石景山、中关村两大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高起点谋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7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的区县,在服务业发展上,从审批、财政、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率先享受国家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北京市政府还支持设立了首期10亿元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和每年3亿元的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石景山服务业发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现代服务业试点区域,在未来3-5年将获得中央财政15亿元的资金支持,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首批确定扶持项目19个,总投资约28亿元,涉及智能交通、家庭信息增值服务、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随着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北京服务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关注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发展,均离不开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强力支撑,并以都市圈为单位形成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很高的依存度和关联度,深化京津冀合作,是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提供腹地支撑、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规划将“首都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对于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就北京而言,一方面,北京迫切需要在周边建立起一个支撑腹地,以分解首都的部分城市职能,在更大范围更有效地破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单中心”城市格局给交通组织带来巨大困难、城市发展空间约束增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创新成果转化空间不足等难题;另一方面,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是首都的重要责任,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从注重以功能集聚为主向集聚、疏解与辐射并重转变,从注重单方保障为主向双向服务共赢发展转变,更积极地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周边区域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可以说,建设“首都经济圈”是北京跳出本市行政区划,以更宽阔的视角审视城市自身发展,在更大空间内推动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完善,在更大范围内寻求突破城市发展中诸多约束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