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机化学分析

篇1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教学改革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以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划分过细、缺乏相互沟通,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现代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21世纪高校培养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4个特点人才要求。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1]各校在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研讨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一些重点院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华东理工大学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由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2]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完整地、系统地完成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共需120个学时(不包括实验教学),而我校自2000年来《无机化学》学时数减为56个学时,《分析化学》仅有40个学时,2007年课时进一步缩减,《无机化学》减为40学时,《分析化学》减为32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及基础学科学时不断下调的情况,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减少,学时数的减少不是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增加,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辐射能力增强,建设力度加大,教材也采用了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3年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4年成为淮海工学院的第五批优秀课程之一,在2005年通过了淮海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获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0余篇。

1.潜心研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3]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理和应用知识糅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把握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精选内容,把握关键,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深入浅出,突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层次,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的定量化学分析时,在四大滴定内容上先从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紧紧抓住基本计算原则――量相等原则,重点讲解各类计算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既树立了“量”的概念,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大滴定分析法以酸碱滴定法为基础,重点讲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终点的判断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较好地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其它三种滴定分析法可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各方法的异同点,重点讲解其它滴定法的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新貌。因此,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开扩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分光光度法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除去陈旧的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既传输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引入自学模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种希望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潜在强烈愿望,自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在全面授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注意自学的效果,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指出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

第二,精选课堂讨论题目。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消除认识理解上的误区。

第三,引入对比教学方法。使学生前后知识连贯,融会贯通,注重每章后的小结,难点重点突出;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既增强了系统性,又拓宽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第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知识“生长点”的构建,使学生将来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力求概念准确、结论明确;在每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概念,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适当补充一些发展动向和趋势,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

5.开展预科教学。

由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我校大一新生中,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化学,因此,为我们无机及分析化学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56学时的预科教学,大部分学时用于补习高中化学知识少部分学时用于学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篇2

[关键词]网络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立体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100-03

山东科技大学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不仅是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矿物加工、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近化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环境监测》、《食品理化检验》、《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化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核心专业基础课打以及做毕业论文打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有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一种是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的短学时教学(近化学专业),一种是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开授课的长学时教学(化学专业)。

《无机及分析化学》网络立体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着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适量超前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线,设置化学基础原理和化学分析原理与技术两大块教学内容,准确、简明的阐述最基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原理和规律,并使“分析与应用”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体了重基础、强应用、为专业服务的特色。在实验教学方面,按照“基础一综合一应用”的思路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点,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系列教材的建设实践

教材的建设体了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网络立体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关键。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近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将传统教学内容与代新知识相结合,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内容进行整合、革新和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这些教材注重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知识的关系,在阐述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内容的更新,体了材料、环境及生物类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化学热力学知识融入全书有关章节,并将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法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化学热力学基础、物质结构、四大平衡为重点,适当简化四大滴定分析法,而使其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简化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等难度较大的内容。编写了绿色化学概论、材料与化学、生命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等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扩大知识面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部分的学习,既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又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基础理论在相关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编写中力求使教材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矿物加工、材料、环境、生物工程等主要专业大类。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立体化网站的建设实践

按照国家、学校新修改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网络立体化的全面建设,建立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络平台。将课程简介、师资队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互动、教学视频和化学资源等栏目的内容公布在山东科技大学的网站上。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课程网站等学习资源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理念方面,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放在第一位,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课。理论课教学以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为主,以物质结构基础为依据,以四大平衡原理为重点,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为目标,以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为方法。实验教学以化学分析技术和技能训练为核心和重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矿物加工、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原理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要不断建立矿物加工类、材料类、环境类、生物类几个模块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 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

网络立体化教学的多样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学分制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时数也在减少,这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部分仪器分析等内容。课程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分层次合理安排讲课内容,注重难点和重点引导,精讲与对比分析讨论,如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同时注意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应用,形成了“课内讲授一课外讲座一辅导答疑一考核评估”教与学一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积累,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应得到较大提高,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小结,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有些延伸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学术期刊,并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同时充分运用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也在网络课程中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动画、录像等素材和资料,用以表课程教学内容。

不断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综合运用。期末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成绩综合评定,撰写的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实行额外加分,根据撰写的质量在总成绩中加0~10分,若能达到公开

发表的水平最多可加10分,但课程总成绩最多为100分。

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改革实践

实验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要求对学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和新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代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自2004年起,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对原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3个层次推进教学进程。建立了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了适合山东科技大学不同学科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使一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得到补充,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感兴趣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形成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多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预约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并进行绿色化改造。本实验课注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增加设计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用绿色化学的观念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造,实了“性质实验点滴化、制备实验小量化、分析实验减量化”,这样在常规仪器中完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大量减少了化学试剂和药品的消耗,节约了实验消耗费用,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正确认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的关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教师,在搞好实验教学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开放实验室缓解实验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随着单一、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化,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往往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试验中涉及好几个相关的实验技术,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由此开设综合实验面临着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验技术的难题。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录像演示实验技术的操作要点,再实验进程和结果,增强学习效果。建立了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仿真实验,同时可进行相应的预习。

4)形成了基础-提高-突优-参与科研4层次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完善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发、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基地,几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启动“挑战者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开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为其高质量完成项目提供条件保证。

篇3

传统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分组式教学通过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严格监督、合理考核,加强指导、注重沟通,注重总结、及时反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能力、促进了教学相长。

关键词:

分组式教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是研究化学基本原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规律和化学分析、简单的仪器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的课程,该课程是深入学习其它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目前该门课程是我校化工、轻化、环工、生工、制药等专业的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课,共80学时,开课时间为第一、二学期,基本操作与化学基础实验2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36学时,第二学期开设。使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主编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课程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涉及的四大反应和化学反应平衡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分析化学中沉淀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和试样分解结合在一起讲授[1]。无机与分析化学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少、相互交流的机会少。在讲到一些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章节如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时,往往有大部分同学觉得很难理解继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有必要认清单纯运用讲授法的缺点,改革教学方式,将分组式教学引入到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

一、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运用讲授法的弊端

(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课上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高效的,但如果教师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体验,往往会使讲授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机会少,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广阔发展空间被限制在狭窄的认知领域,他们的情感体验被忽视,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容易产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状态和厌学情绪。

(二)不能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地区高中化学学习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有的学生参加过化学竞赛并获奖,这就需要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材施教。而在大班授课时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基础好的学生容易“吃不饱”。往往在讲授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时,学习基础好、肯在课后用功的学生和学习基础不好而又不肯在课后用功的学生在几节课讲完之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学习用功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上能跟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抄袭作业,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长此以往,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影响考试成绩,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提高和自由发展。

(三)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从教师那被动地“听”来知识,依赖于教师帮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学习上的惰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沉闷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往往会形成教师讲课讲得很清楚,学生听起课来很明白,做起题来很迷糊的状况。如果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不注重学法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就更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对于上课不提问学生的教师来说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的课堂就是满堂灌。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既没有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讨论,也没有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以学代思、重学轻思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思结合。实验作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虽然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但创新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鉴于单纯运用讲授法存在以上缺点,教师探索了分组式教学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组式教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有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外,还有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2]采用分组教学能够有利于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分组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学生在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完成自身所分担的任务,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运用分组式教学能够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对小组内部学习活动严格监督、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指导。

三、应用分组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由于是大班授课,因此如何科学地分组、合理分工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按寝室分组可以方便学生课后的交流学习,是一种可取的分组方式,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按学生学号分组、按学生自愿分组、和按寝室分组三种分组方式中,按寝室分组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其他两种方式分组的考试平均成绩。按寝室分组后,每个行政班有4~5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分组后要明确各组员在小组的任务,设立组长1名,负责组织组内的成员学习与讨论等;记录员1名,负责记录小组内各位同学的学习表现;材料员1名,负责收集学生讲课所需的资料;汇报员1名,负责向教师反映组内学生学习情况;检查员1名,负责检查组内学生作业情况;监督员1名,负责监督各组员是否履行自身的职责。组长可以根据组内同学的情况调整各组员的负责事项,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组长。

(二)严格监督、合理考核

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及课堂表现,与其平时成绩挂钩,并由组内的记录员协助教师完成平时成绩的记录工作。如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平时成绩按回答问题的情况加0~2分。主动讲课的学生按讲解内容和讲课情况在平时成绩中加2~4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或不能及时交作业等,则该组的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都要扣分[3]。如果在期末考试中某小组学生的成绩没有不及格的,则该组平时成绩每人加1分。

(三)加强指导、注重沟通

分组式教学将一些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让不同小组学生自己讲解,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简介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这种方式打破了理工科课堂沉闷的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共进。将学生分组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告诉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方面在课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课资料,如讲课用的讲稿等,指导学生制作PPT,在学生上讲台之前进行必要的试讲把关;另一方面,在学生讲完之后师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了解讲解过程中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存在问题的。

(四)注重总结、及时反馈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总结分为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和每章讲完后的章节小结。课堂小结要针对学生课堂讲课情况及时纠正讲解内容及方法上不恰当之处,鼓励和表扬学生讲解独到的地方。章节小结要提纲挈领,以图示的方式(如图1)帮助学生记住学习重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要求学生在每学完一章内容后自己将本章内容总结到一张纸上,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元素与化合物基本性质、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和络合反应有关理论及计算,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小组内批改作业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以免影响后继学习。

四、分组式教学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分组式教学实现了在课堂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在讲前言课时将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清楚,做好分组和任务布置。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教师提前布置的教课任务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由课堂到课外,让学生提前学习、做“小先生”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好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自信。

(二)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讲授部分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显著的效果[4]。课堂上经常爆发出学生们对同学鼓舞的掌声。教师在讲课时经常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把重点内容转化为问题提问学生。如在学习物质结构基础时四个量子数是一个重点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后提问学生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和意义。教师告诉学生每一组量子数都是薛定谔方程的合理解,一组量子数确定后就能够描述特定的电子运动状态。要求学生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运动状态区别开。同时,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讲一些科学历史故事如密利根油滴实验、光电效应的发现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三)实现了因材施教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好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教师将搜集到的多个学校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利用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才智,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化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基础差的学生,学生间互相学习,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与小组间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四)提高了学生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组内担任不同角色,讲解部分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内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学生通过承担组内责任、在学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实现共同进步[5]。

(五)促进了教学相长

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授部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熟悉学生的理解方式,更有利于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信息,因此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查阅文献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课后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给予及时点评并让学生做出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在无机与分析教学中应用分组式教学法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对于一些难点的内容还是应该以教师讲授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否则完全让学生代替教师讲授不容易把难点讲透,学生们听不明白就容易引起畏难和厌学情绪。分组式教学法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对传统的讲授法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贾之慎.无机与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2-57.

[3]张华山,郭小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9-51.

[4]何春元,余维虹.高等数学大班课实施“分组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0(5):15-17.

篇4

    首先,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中药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理学、药剂学等多门课程都与化学基础类课程的知识紧密相连。无机化学是基础,分析化学是前者的补充、应用和提高,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复之处,这就造成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化学类课程具有共同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无机化学起到承下启上的作用,有很多知识是可以放在一块介绍的。

    2基于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化学类课程整合途径及方法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相关课程放在一起,而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2.1重新调整课程设置需对专业课程设置重新调整,把无机化学跟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程,放到第一学期开设。全面、系统地介绍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后续基础课,特别是为药物分析、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高职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服务于专业的高职教育特色。把专业课程中所需的,与两门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作为主要内容,合理地、有机地与专业课程衔接。为使教师方便教学,建议编制校本教材整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教材内容经整合后,删除了原化学分析的原理重复部分,使内容更加紧凑,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化学分析课程内容重点放到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案制定等实际应用上,更加贴近化学分析的特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本教材中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了精简,减少了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繁杂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基础化学的整体思想。整合后的新课程由于内容紧凑、合理、连贯、执教时教师更容易加深理解、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容易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整合后的课程避免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节约了理论学时(无机化学72学时、分析化学72学时合计144学时,整合后总学时为108学时),理论学时减少36学时,而实践学时相应增加12学时。整合前后教学内容及学时对比见表1。

    2.3教学资源整合(含教师和教学设备)药学类专业教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在教师安排上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放到同一教研组,方便课改。另外需把化学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整合,设计为“教、学、做”做一体化教室。加大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力度,更新设备改善条件,调整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构建由化学类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渗透,交叉教学的多学科教学团队。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分科教学只需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可以承担教学任务。整合课程的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教师需转变教学思想相关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两门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授知识方面要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及技能性,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应突出以专业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从自我学习做起,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储备,积极主动地了解后续相关学课的研究进展。抽时间听后续专业课教师的课。以便授课内容不至于脱离专业需求。

    2.5在教学组织上应以岗位技能需要为依据,在学时及内容上拓展本专业相关岗位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着重操作技能点的训练,为专业课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可将后续课程药物分析的重点内容,如药物的质量和标准、各种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实例的形式前置在校本教材中。充分体现化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整合后实训学时增加(实训课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见表1),专业还可以拓展药学类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岗位,如:药物检验工、合成药固液分理工、制剂工等。

篇5

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环境和能源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延伸,而且也是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当前,无机化学和其他化学分支一样,正从描述性的科学向推理及实用性的科学过渡、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从宏观向微观深入,一个现代无机化学新体系正在迅速地建立起来。在此形势下,作为专业教材出版单位的编辑,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出发,总结归纳了国内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发展脉络,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无机化学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高等学校无机化学课程设置

无机化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比较广泛,用下表说明具体情况:

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元素化学及其性质。但是,现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大多停留在描述性介绍的水平上,而对与其相关的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合成科学、环境科学、绿色化学、新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知识却介绍得很少;在时间安排上,长期以来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一次完成教学,因而长期没能解决好讲授元素化学所需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等铺垫知识与讲授元素化学的课时比例。铺垫知识比重越大、无机化学本身削弱的也就越大;铺垫知识和理论基础比重不足,又影响大一学生的化学知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及后续其他基础课程必要基础知识的铺垫。并且新时期的无机化学需要更多的理论化学基础和相关知识,仅靠无机化学课程本身来铺垫更显力不从心了。因此20世纪90 年代起, 我国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纷纷加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使无机化学这门课程适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课程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如高校化学化工类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的格林卡编著的《普通化学》、戴安邦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教程》等。这一时期出版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强调化学的基础课性质,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内容不深。描述化学部分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分族分类讨论重要元素单质和相应化合物的性质。其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化学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使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与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1.精品教材例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教育部相关编写教材的原则精神新编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编)等。

2.新时期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近年由于无机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引入,无机化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爆炸”性的增加,而且在知识特性上也有了质的变化。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些都促使我国无机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在几年实践基础上,第二届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学和能力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为此应减少授课学时,取消专门化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提倡多种形式的化学专业基础课体系并存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新体系、新内容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应运而生。

(1)着意改革教材体系、按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化学课程结构的教材

几十年来我国化学基础课(包括实验)体系是“四大化学”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但由于科学的发展和交叉,更由于本科教学思想的改变,使一批优秀教材脱颖而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化学原理》(印永嘉、姚天扬等)、《大学化学》(傅献彩)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等。

(2)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当前,各种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使无机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要求无机化学家具备坚实的现论基础和掌握现代物理研究方法。因此,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编)、《中级无机化学》(唐宗薰编)和《高等无机化学》(陈惠兰编)等。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资源创新与使用的提升

200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整合,配套文字教材和其他媒体,形成一批适用的立体化教材。这些辅助教学的资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包括:电子教案、资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等,覆盖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有了数字化资源体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电脑及网上多媒体备课平台进行备课。2008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评选出若干国家级的“教学团队”。无机化学课程相关的团队有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厦门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化学系、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西北大学化学系等。这些团队,就是在群策群力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使教研室范围内的教学活动真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将他们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创作与再整合。

参考文献:

[1] 柯和平,周玉芬.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16):61-64.

篇6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教与学;改进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课堂讲授时数,过去在工科类专业单独开设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逐渐被《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代替,原因是这两门化学课程之间有大量的重复内容。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间的矛盾突出。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定量分析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等,内容较多。但为了强调化学课程的实践性,近几年对理论课的课时进行压缩,使得理论课时大大减少[1]。此外,鉴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学与大学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的不同,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尚未转变学习模式,失去了中学学习的依赖,感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难以掌握,由此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绪,补考、重修的比率逐年上升[2]。但目前,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3]。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在总结归纳相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及观摩学习所得,分别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就该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

1教师的“教”

1.1课前做充分准备,精炼教学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以教学层次清晰,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为宗旨。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知识面较广,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部分物理化学的知识,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多阅读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参考书,不断扩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可以经常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技信息,将最近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科学研究感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此外,随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课时的压缩,有限的教学时数和日益严格的教学要求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凝练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的精髓,把精髓部分给学生讲透彻、明白,然后再讲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基础中,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价键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是后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是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这部分知识要讲解清晰、透彻,让学生接受。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内容则可以略讲,以节省课时。

1.2上好绪论课

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鉴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所学专业的专业前景及学习目标都不清楚,而绪论是整个课程的第一节课,教师应该抓住该堂课的时机,为学生讲解相关专业前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上课时需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教师可结合实例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可以举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医药卫生(如药物成分分析与监控)、食品安全(如毒奶粉的检测)、化工生产中较熟悉的实例,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之认识到这门课程不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1.3不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较少,长时间如此,使得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不利于课堂的进行。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采用教师教授为主,各种新教学方式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如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种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5]。讨论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从而高效、愉悦地汲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教师提前设置好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为讨论课做好准备。此外,为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PPT的制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每学期可开展1-2次翻转课堂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制作PPT、参与讲课。教师选好要讲的内容,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在上课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也可对讲课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授课教师最终进行点评。由于现在实行大班上课,可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任务,督促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组织同学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任务的完成。

1.4重视实验课

伽利略曾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由此可见实验的重要性。作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宗旨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基础。为上好实验课,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每一次实验课,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对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关键、操作要点和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实验。其次,为达到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提前让学生做预习,按实验原理、操作流程书写预习报告,熟悉实验内容,并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独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数据,并将实验现象和数据如实记录在预习本上,不得弄虚作假。对于失败的实验,学生需自己分析失败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实验中勤于思考,仔细分析,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及实验结果,并指出不足,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有所启发。课下,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册,教师批改后,于下节实验课时,单独纠正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

1.5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上课时,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多与其互动,活跃上课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通过讲解现实中的一些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多多的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要做到课下多交流。课下,教师可定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哪些改进。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组建学习群,学生可以在群内进行关于本课程的任何提问与发言。

2学生的“学”

对于刚摆脱了高中“以教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的大一新生而言,大学课堂往往是内容繁多、教学进度快、自主学习性更强。面对陡然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适应,长此以往,常常会出现厌学等负面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除在课上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学术讲座,或利用网络多接触最新科技成果等,让学生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2.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鉴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基础差,且课堂进展较快,为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可提前让学生预习上课内容,并标记好对哪些内容不太理解。为了督促学生预习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可在上课前抽出2-3分钟,提问2-3名学生预习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教师汇总后,在上课时,可对学生比较困惑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2.3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做好习题与总结

上课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并多与教师互动。课后,为促进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精心选择、布置复习思考题和习题。从不同的侧面培养、训练学生理解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批改所有学生全部作业,及时发现薄弱之处并加以辅导强化,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除每节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对每章知识点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任学生自行决定,可以采用做笔记的方式,详细总结每章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手动绘图或软件绘图的方式,梳理每章知识点。

3结论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科目,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两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施教对象大一新生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运瑞.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97-98.

[2]封学军.《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8(2):71-78.

[3]张华山,郭小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9-51.

[4]海力茜,陶尔大洪,张慧.无机化学在医药学专业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7:81-82.

篇7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 废物处理 分析 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实验消耗也相应增加。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化学实验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即“三废”也相应增多,这些产物中很多属于剧毒的“三致”(致突变、致畸形、致癌)污染物,散发到空气中、水中、土壤中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的虽然无毒害,但无休止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对于“三废”处理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知,要求自2005年1月l日起,对科研、监测(检测)、试验等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按照污染源进行管理,纳入环境监管范围,而且一般采用“集中收集,碱液处理,定点深埋”的处理原则。但目前普通院校的化学实验中“三废”处理现状不尽人意,下面就这方面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强化处理措施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废物处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无机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具有废物量少、成分复杂、污染面广、时间不确定、难于集中等特点,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除少数一些环保意识强的实验室没有直接排放废弃物外,多数实验室仅仅把环保放在口头上,废弃物回收协议签在纸上,废气直接排入大气,废液统统被排入下水道,废渣则被弃入垃圾道,基本上都没有进行有效地处理。究其主要原因:

(一)学校方面没有提供处理废物的基础设施

实验室没有配备专门的废气、废液收集桶或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则被顺便排入大气,废液由于没有地方放,顺便倒入自来水池或卫生间便池,通过下水管排入下水道。学校也没有修建专用的废渣存放池,实验过程出现的废渣便被当做普通垃圾弃入附近的垃圾堆。

(二)实验教师或学生缺乏处理废物的环境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尽管对不同的废气、废液、废渣等废物都有可借用的处理办法。但是,由于怕处理起来麻烦,加之,废物处理也不是现做实验要求的任务,况且,处不处理废物对自己也不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实验中产生的废物常常就不做处理。

(三)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没有形成处理废物的奖惩制度,如果处理废物既花了时间和精力,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过来,即使不处理废物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必然结果不会采取处理措施。另一方面没有必要的监督机制。许多学校没有明确由谁来监督或者检查关于废物处理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实验中废物处理则有名无实。

二、强化废物处理的措施

鉴于以上的原因,要强化废物处理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完善设施建设

实验室要配有专门的盛放废物桶或容器,对于桶或容器要有标记,按种类盛放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液,也便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还应设立专门的废渣存放池。同时,还应对收集到的废气、废液和废渣做再处理,以便回收或可利用。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处理废物意识教育

如果没有废物处理的意识,即使提供了的基础处理设施和方法,废物处理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意识教育非常重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让师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依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整体思维方式来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在实验始端采用科学手段,确保实验过程和终端均有利于实验者的学习、研究和身心健康,使环境少受或不受污染,从而达到最好的环境效应。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化学工作者,教育师生在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中,体现教学科研道德作风,在行动中做出具体表率。

(三)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监督责任

对于实验过程产生的废物要有明确的奖惩办法,把废物处理的情况记入学生或教师的学习或工作档案,作为师生评优的一个依据。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作为监督人,主要是提醒和督促按照规范进行废物的处理行为的落实。

(四)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可能降低废物的影响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要求,充分考虑试剂和产物的毒性及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尽量排除或减少对环境污染大、毒性大、危险大、废物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选择低毒、污染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要大力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它是近20年来在国内外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新方法、新技术。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节约试剂、减少污染、测定速度快、操作安全等特点,而且可降低水、电消耗,对药品贵、耗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实验尤为重要,也便于实验室管理和废物的处理。在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实验微型化,以减轻末端实验室废物处理的压力。对不得己必须排放的废弃物应根据其特点,做到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处理方法不但要简单易操作、处理效率高、投资小,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将其综合利用,无法循环利用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按环保要求排入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秀芹.基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无机化学实验[J].内江科技,2008,(8):79

[2]张佩丽,饶震红.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和“微型化”[J].实验室科学,2007,(3):156-157

篇8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唯物辩证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70-01

高中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性阶段,引起学习、家长及学生的高度重视,但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学习课程任务越来越重。各科任教师为了赶进度,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不断提升讲课速度,同时增加作业量,高中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进入学习倦怠期。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家长不及时进行疏解,学生又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致使负面情绪占主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唯物辩证主义是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特别是初中非常学习阶段的高中生,尤其需要加强心理的疏导,只有适当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全身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高中教材中始终渗透着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对高中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唯物辩证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不仅给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知识,促进高中生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

1. 高中化学学科教育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必要性

在高中化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非常有必要。首先,化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化学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需要,还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化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第三,结合唯物辩证主义,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全面领会教材,根据教材要求及课程目标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化学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学成绩显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2. 高中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内容。高中化学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显示了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被人为消灭,也不能人为创造。但是在化学概念中,物质可转化成许多形态,固态、气体、液体等等,都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能够人为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使物质凭空出现或者消失,必须遵循“质量的守恒”。因此,在具体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给学生传授物质形态变化复杂性和可控性的同时,向学生传达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认识事物的有限性及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要将物质运动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及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如化学中,有一个关于酒精挥发的实验,即酒精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和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酒精分子的运动,化学中称为酒精挥发。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化学平衡”,如果因条件的变化使得物质原有状态或平衡被打破,那么物质本身的平衡会发生转移,寻求新的平衡。因而,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许多化学现象,即化学反应既是运动的,也是相对静止的。

2.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篇9

关键词 服务外包 国际化 经济效应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提供的数字,目前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以30―40%的速度递增,2004―2006年市场总值分别达3000亿、5850亿和1.2万亿美元。服务外包关系已经突破国家界限而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趋势,更进一步讲,服务外包国际化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都是崭新的课题。

一、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

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一般来说,ITO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BPO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服务外包的迅速兴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工业化中后期,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劳动投入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生产知识技术型的服务需要很大的一次性投资以及非常专业化的人才。在资本快速周转、市场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自行内部化生产其所需服务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采用服务外包则可以降低和转移这种风险。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制造业外包相类似,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国际化(又叫离岸服务外包或海外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现代服务外包的显著特点。

1.服务外包国际化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扩大具体表现为参与服务外包的国家越来越多以及国际服务外包支出的总值越来越大。目前,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目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全球ITO支出2004年为1928亿美元,到2008年可增至2442亿美元,增长率达26.7%;2006年全球BPO市场总值达1347亿美元,较2005年上升8.3%;到2008年,全球BPO支出将由2004年的1113亿美元上升至1575亿美元,增长率41.5%。

2.服务外包国际市场份额不均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正在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在发展最为成熟的外包市场中,印度最具竞争力,占全球ITO与BPO市场40%以上份额。在全球20大ITO/BPO供应商中,有7家是印度公司。虽然印度将继续占有绝对优势,但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外包服务商正积极拓展业务,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从2006年的接包市场分布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发展迅速,已分别占据20%、9%和7%的市场份额。

3.服务外包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路径和新趋势

服务外包的国际化(或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继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品内分工和制造业外包浪潮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转变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以后,服务外包国际化也将促进经济全球化并推动发展中经济体实现战略转型,这在印度得到了突出表现。

二、服务外包国际化发生的经济学原因

从经济学理论分析,服务外包的兴起,究其根源是经济分工深化的结果,而服务外包的国际化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国际分工演进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1928年,阿林・扬格(Allyn A.Young)在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后来被称为“扬格定理”):报酬递增的本质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加深,这种分工加深导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分工深化和贸易增长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但是国际分工的水平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只有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才能推动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转向产业内分工更进一步转向产品内分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为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深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促进了服务业内部专业化,于是服务外包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产业。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对中间投入品和工序流程要考虑外部购买还是内部提供问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内部提供会增加组织成本,外部购买要支付交易成本,理论平衡点应满足在最后一个承包环节上边际组织成本等于边际交易成本,如果组织成本高于交易成本,则外包发生。但是用于解释服务外包的国际化,这一理论则稍嫌不足,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最能解释服务外包的国际化现象。所谓比较优势是指某国的一定经济活动能够密集使用其内部比较丰裕要素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外包国际化的资本密集度和沉没成本都较低,主要的成本为人力资源成本。因为不同经济体内的人力资源丰裕度和相对价格的差异化,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人力资源相对价格较低的国家进行服务业某些环节的生产,能够节省成本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如图1所示,CC为发包国的成本曲线,C*C*为接包国的成本曲线,当中间品生产处于区间[0,Z*]时,C*C*低于CC,因而外包生产能够获得比较利益,而当中间品生产处于区间[Z*,Z]时,C*C*高于CC,因而国内生产有利。

三、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外包国际化的文献还很少,但是综合制造业外包和国际服务外包的研究文献,一致的结论是,服务外包国际化引致的发包国失业很少,却可以促进发包国和接包国经济增长和增加技术性工人的工资福利。本文根据Hanson and Harrison(1999),Feenstra and Hanson(1997),Feenstra(2003)的相关分析模型,来分析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假设:有三种生产要素:技术型劳动为H,非技术型劳动为L,固定资本为Kn,其要素价格分别为w、q、r,Yn为固定产出,Zn为能够改变生产函数的结构变量,包括两个主要变量:(1)外包以每个行个行业进口的投入品的支出来计算;(2)技术升级以高科技资本占资本存量的比例来计算。我们用短期成本函数Cn(w,q,Kn,Yn,Zn)来估计一国对技术型劳动/非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Cn(w,q,Kn,Yn,Zn)为对数函数。通过对成本函数求偏导,我们可以得到对技术型劳动的需求 snH(如公式所示):

可以看出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是外移的,也就是说相对需求是上升的,同时也说明技术型劳动的相对工资是上升的。这个结论对于发包国和接包国都是同样适用的,这意味着两国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都增加,两国技术型劳动的工资都上升。

Feenstra(2003)对美国;Hanson and Harrison(1999)、 Feenstra and Hanson(1997)对墨西哥;Anderton and Brenton(1997)对英国; Hsieh and Woo(1999)对香港 以及Head and Ries(2000)对日本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外包增加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Mary Amiti和Shang Jin Wei(2004)选取五个服务行业研究1992年到2001年之间服务外包对美国就业和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制造业和服务部门外包的增加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是由于企业把其效率最低的生产转移到更便宜的国家。Brainard和Litan(2004)的研究证明,美国中等家庭的收入在1985―2004年之间增加了20%,某些损失了的工作在美国国内又得到了重新配置,某些部门或行业的工作损失会由于其他部门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增加所抵消,美国劳动力市场将向要求教育和培训的高工资、高熟练工作转换,即使外包导致了某些劳动力的波动,提高效率却可以引起生产扩张及其他部门就业的增加。

四、结语与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服务外包国际化可以带来发包国和接包国双方技术型劳动就业的增加和相对工资的增长,服务外包国际化对双方都能带来净福利的增长。

服务外包国际化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政策意义,服务外包国际化突出体现了服务业生产方式的可贸易性革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人才和市场条件。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远落后于印度、东欧等国家,原因在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较晚,而且国内缺乏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难以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是中国外包业务与亚太地区时区差异最小,使公司能从有效支持中受益,中国还拥有许多掌握日文、韩文等语言的人才,因此,中国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几乎所有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基地。 预计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到2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充分在市场、成本、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吸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先进的服务业FDI的进入并培植本土的服务业,成为国际服务链的主要提供者,提高我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Amiti,Mary and Shang-Jin Wei,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Is It Justified, IMF Working paper,forthcoming,2004.

Feenstra,R. and Hanson,G.,Foreign Investment,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Papers in Hornor of Jagdish Bhagwati,MIT Press,1996.

Feentra,Robect.C Gordon H.Hanson,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 Wag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LXXXVI:240-245,1999.

Hanson,G. and Harrison,A.,Trade Technology, and Wage Inequality,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2(2) January,1999.

Young,Allyn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38(152),527-542,1928.

陈景华:服务业离岸外移的经济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郑春霞、陈漓高: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篇10

引言: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及基础课,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1]。该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理论性强、计算量大的特点,因此,大部分学生视为较为难学的课程,学习效果差。本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经历,分析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近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

1.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学难度大。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大部分学校从高二文理分科后,要求文科学生只需掌握化学的必修知识。但是高校扩招以后,部分理科专业如食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也开始兼收文科学生,由于生源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很多文科生对很多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对于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非常吃力,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无法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给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难度。

2.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课时少。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合并而来的,因此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而本门课程的课时总量为70个课时,其中20个课时安排为实验实训课,理论讲授仅剩50个课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由于上课时间紧张,教师难以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知识,加之文科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跨度较大,学生可能存在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而且该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内,周学时量大,对于较多的知识学生可能记不住。慢慢地感觉这门课学习困难,望而生畏。

3.考核体系不完善,不注重实验技能。一般来说,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试卷成绩(60%)三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成绩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评定依据主要是出勤率和实验报告单,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出现利用做实验时间书写实验报告,而不动手操作的现象。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对企业用人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策略

1.调整教学内容,建立适合检验专业的教学体系。

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因其涵盖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计算难度大的特点。但作为一门非专业课,该课程的课时不断减少,面对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全面讲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教师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大胆地取舍,重点讲授与后续专业课,如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血液检验等课程内容有相关联系的一些章节和理论,使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将该课程与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及应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

多年来系部根据专业特点,选用针对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该课程内容是分开编写的。为了使相关知识体系内在联系起来,减少重复内容,具体讲授时教师是将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讲述,以强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课题组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即:溶液、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如表1。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比较重点知识的传授,如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用板书讲逻辑性更强,通过一步一步推导,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讲解,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进行展示,则更加生动直观。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画、视频、文字、声音等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在医学检验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具体的问题,以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掌握教学内容,如:讲到酸碱质子理论时,可以通过提问:酸碱理论有哪些?有什么局限性?从而引出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2]。

此外,还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法、娱导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3]。

3.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面对大学课程内容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还没有从“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由于大学教师大多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所以课后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答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以校园为依托,建立网络课程平台,设置课件资料、视频讲座、典型例题分析、自测题库、在线答疑等栏目,及时更新资料,供学生查阅学习,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通过在线答疑栏目,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和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QQ群等讨论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及时答疑解惑。网络课程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板书及课件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乐学,老师乐教,促进资源共享。

4.重视实验教学,完善考核机制。“纸上得来终觉浅”,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4]。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开展必需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操作,如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等的使用。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先观看实验录像、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反复练习的方式,达到“教学做”一体化[5];每次实验操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尤其要重视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处理,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并且分析产生误差及误差较大的原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够不断加强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养成。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兼顾职业技术素质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为30%,并且规定实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取消其理论课考试资格,从而保证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