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分析小结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分析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7-02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计算机思维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因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上好计算机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工作重点应该是继续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1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普及与广泛使用更加凸显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面对21世纪的挑战,高职计算机教学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1)随着计算机及通信等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许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普及的程度及范围却有着较大的差别,尤其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差异就更加突出。这就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领域结合得愈来愈紧密,传统的课程体系,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市场调研,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3)教学方法传统守旧,教学手段死板。当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并且教学手段单一,仅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生被动接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在较多学校考核方式僵化,仍然采用期末一考定成绩,缺乏多元化考核手段;另外,考试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有些学生虽然通过考试,但仍不能胜任信息处理的相关工作。
5)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大多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教师的水平和自身的实践能力有限,教学方法也受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所学知识陈旧等现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完善自我。
2 解决的对策
欲解决以上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鉴于此,该文给出如下几种解决措施和方法:
2.1 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并不能真正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2]。
2.2 改革课程体系
1) 完善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时进行市场调研,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设置比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尽快步入工作岗位,无需再培训,即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
2)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教材不但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更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保证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且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变革的节奏。可以说,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保障。
2.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不但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注重其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上,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另外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多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结合多媒体、电子教室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并且尽量讲练结合,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方式及建设试题库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风、学风的建设。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以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依据,一考定天下,不利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比如,探索利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综合对学生进行考核等。另外在结果评价中,要加强试题库建设,创造条件争取对所有课程采用机考,即采用考试系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多套随机试卷(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操作),学生在电脑上作答,答完后考试系统又能实现全部或大部分试题的自动评分。这样既可以提高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同时又能大大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强OA水平。
2.5 加强实验室开放及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要进一步研究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至少要保证有部分实验室长期面向学生开放,以方便他们消化、实践和熟练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的各种问题。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获得更加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教案、学习课件、教学及实验大纲和各科的练习系统软件等多种资源。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3]。拥有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正在逐年递增,因此,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已成为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在发展,老师也不能固步不前,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结合所授课程,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要仅停留在传授式、演示性等一成不变的教学,而应该着眼于发展变化的社会岗位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变化及需求,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争取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派老师到企业中挂职学习,把企业中需要的东西带回学校,与时俱进,从而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企业的工作创新理念结合到教学实际中来。
3 结束语
根据如上分析,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不利的教学现状,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积极发动学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齐头并进、深化教学改革。无论从上到下,都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要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岗位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日益更新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制定适合本校各专业学习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上还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从而真正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过硬素养。
参考文献:
[1] 付浩.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5%。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单薄简陋,学生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岗位特殊性的体现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标定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在IT企业中从事IT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IT产品营销、网站设计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与电子商务等岗位。
岗位职业能力可划分为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立与维护能力,单机维护、调试与软件安装能力,计算机平面与辅助设计能力以及IT产品营销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评价和处理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例如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等。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划模块地建立。专业课程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两部分组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
职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特征课程组成,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产品营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几个专业方向。
岗位能力课根据中职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及综合能力开设,并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如矿产资源勘查行业中的图形图像处理岗位,融入地质学、测绘学的知识。岗位能力课程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
2.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生先通过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课的训练,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课程内容,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环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开设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课程中,依据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设置项目实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是在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结合,岗位能力课程则融入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突出行业特点。
五是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精简文化课教学内容,开设社交与礼仪、道德与法律等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结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有效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的快速更新,那些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得不断丰富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而教学中老师多是以课本为主,而课本的快速修订也不太现实,即使是快速修订也跟不上一些软件或是产品的更新。同时对老师也要有较高的要求,老师则要在已有的知识下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域,不断补充自己才能给学生传授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这也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较为困难。再者,现代计算机的教学更多的离不开实践,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中职教育这一偏于技术性教学的更是如此。如果只是理论教学,则会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也不符合中职教育的核心。这样就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扩充提出了要求,这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问题之一。
2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不再是问题,并且随着近几年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使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进军到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管理模式与生产方式之下,使得计算更多的应用在企业各个运作环节中,由此可见计算机的使用是今后就业必不可少的使用技能之一。再者,计算机的使用还使得智能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在快速运作的机械化背景下,省时,省力,高速快捷的要求必然会使得智能化的技术得到大力的发展与使用。而我们中职教育中所涉及的相关职业技术也更多地依托于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来实现其智能化,因此我们即将从事的工作中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智能化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计算机,更离不开相关软件的开发,而这些软件的开发必然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3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建议
首先,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应改变之前单纯的理论教学,还应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之前的老套的教学模式,开动学生的大脑与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以适应当下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曾有位美国教师看过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后表示这是美国20年前的教学模式,并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带来的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应向现代计算机教学的前沿看齐。再者就是针对我们现在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们要要求我们的老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适应当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满足计算机基本的教师素质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因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平台的不断改变而丰富,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专业课程的划分,使得教学更加的合理并可行。而老师在丰富自己的知识时也应有一定的选取性,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加丰富而又有深度,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效果取得成效。当然,每个老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课程的教学能力,并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教学工作和相应的实验指导,同时要能完成一门或以上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或程序设计课程或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与实验指导。此外,我们要使学生具有自己动手的能力,会实际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相关的专业软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也使得我们的中职教育做到真正的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对此重视并努力增加自己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4小结
篇4
[关键词]农村职高;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
我是农村职高的一名计算机教师,担任本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任务。下面就如何在农村职高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特点分析
1.分析学生
与大部分农村职高相同,我校的大部分生源是成绩不够理想,考取普通高中无望的学生。从文化素质上来说,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作为与计算机专业课关系密切的数学、英语这两科成绩更差,更有的学生连初中的课程都没有完成,文化基础可想而知。从计算机素质上来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有代表性,一种是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因为其他原因造成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初中的教学尽管名义上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长期不被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差,连基本的计算机常识都没有,更不用说计算机网络;另一种是痴迷于计算机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甚至在某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计算机天赋,但由于其基础是从计算机游戏中学来的,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计算机素质出现偏差,大部分学生打字还是“二指禅”阶段。
2.分析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该教材结合河南省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突出任务驱动的可操作性,把计算机网络最新应用技术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让学生“在网络技术实践中学习网络技术”,总体上来说非常好的,内容全面,难易适度。教材共九章,分别从计算机基础、局域网、Internet及应用、网络设备、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布线、模拟实训环境的搭建等方面介绍网络技术,特别是第九章《模拟实训环境的搭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对于强化学生技能显得尤为必要。
3.分析教学目的
我们是职业学校,针对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有一技之长,走出校门就可以独当一面。还有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家长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在初中时没有努力学习或者中考发挥不够理想,他们才踏入职高学校的大门,但他们从没有对自己的理想放弃过。《计算机网络基础》历年来都是河南省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必考的专业课之一,想要在对口升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光有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思路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我们面临的任务比较复杂,既要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学到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能,又要让致力于升学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人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求的不同,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我校的教学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1.从学生角度来说
对学生来讲,一切从零开始,打好基础,提倡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零开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我们从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网络课,一些学生连一点计算机基础都没有,所以很有必要从零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学习计算机网络必需的基础知识。二是没有基础的学生和有一些计算机游戏基础的学生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基础的学生从零开始毋庸置疑,对于有一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我认为也很有必要。学生在玩网络游戏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游戏经验对于学习网络有两方面的影响:如果应用的好,可以为学习计算机知识提供些帮助,但他们积累的经验是狭隘的,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则起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有基础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带动没有基础的同学学习,共同提高。
2.从教材角度上看
教材中的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任务驱动,一块是知识链接,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材。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校晚上也安排了自习课,我利用这一点,白天在实训室或电脑室上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把重点放在网络设备的设置、局域网的组装、网络安全等操作技能内容上;晚上引导学生回顾白天实训内容,针对计算机网络中较难的知识链接部分进行知识渗透,相互呼应,使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不是天方夜谭,是有依据的。
3.从教学方式来讲
为了让学生在对口升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专门拿出四台计算机、集线器和双绞线,利用这些设备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按照教材安排,组建了双机互联,对等网和基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网络,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喜欢直观的知识,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到了三年级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积累,原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什么要这样?” “其他方法行不行?”等问题随之而来,正好利用三年级这个时段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既巩固了原来学习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避免了繁琐的复习带来的消极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5
关键词: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71-01
1.当前中职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中职卫校生源普遍不理想,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较低[1]。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意识,平时很少就某个问题通过计算机去解决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去查阅资料,计算机自学能力欠佳。
1.2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调查发现,中职卫校很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不够重视,认为计算机可学也可不学,上机操作时总是想着上网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持消极态度。很少去认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这样毫无目的和动机的学习态度必然导致当前的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低下。
1.3 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缺乏创新,课堂缺乏互动。目前的中职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比较陈旧的,缺乏创新。很多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还基本是局限于最为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练习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索然无味,师生缺乏互动,整个教室(机房)死气沉沉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术。
1.4 中职卫校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教学与医学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当前很多的中职卫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基本都是直接拿了通用的职业学校的,没有针对性,同卫校学生的教学实际也不符。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显然是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中职卫校毕业生也是无法适应或胜任社会实际需要的。
2.当前中职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2.1 优化教学内容,抓实技能培养。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因而,在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提升教学内容设置的社会适度性,强化计算机教学服务职业岗位本位的设计原则,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实际应用能力及职业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实际上机操作中多融入常见的医学应用案例,如电子病历、入院记录、出院小结、检验报告单、医药费用明细清单等基本技能,即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学生就业并胜任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2 改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变得更丰富多彩了,课堂理论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凭空讲解了,教学环境发生巨变,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应用,图文声光电并茂,让学生感官获得有效刺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带来新气象。但是,由于学生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教学任务落实还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技能培养。提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分组竞赛法等[2],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分析总结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效果。例如以Word为例,Word作为一个文字编辑的小软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制作文字排版编辑它是一把好手,也是日后社会工作中必需的常规软件。我在进行Word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而是将Word程序里在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并针对某些日常工作常用的知识点重新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然后根据循序渐进,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深入的原则,编制案例,在课堂上呈现,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后,针对案例加以分析,然后制作出相应的实训案例供学生演练与试验Word文档的各种功能。最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假设自己马上要参加决赛之人,如何应用Word将自己的个人宣传资料展示给众多陌生人,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3 延伸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3]"。教师讲的再好,学生要是不会自学,毕业后仍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计算机课不仅仅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师来说,课后开展以医学计算机应用为主的课外活动,如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技巧、医学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病患隐私的保密等,多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让她们按自己的思路完成任务,这对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巩固和扩大知识与技能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2.4 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实现学校创新发展。首先,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取得满意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必须要依靠过硬的教学硬件,所以当前中职卫校务必要加快计算机教学所需的教学硬件的建设步伐, 尽量满足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保障。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关键。因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他们通过自学或培训等途径来学习教学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在医院挂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涵养等,进而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水平。
总之,中职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符合职业教育基本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可以利用计算机帮助学习其他医学课程,运用计算机应用处理医学信息能力的目的,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护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中专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7)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项目教学 教学实施
经过近8年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必须钻研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笔者了解到企业需要真正技术过硬及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员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并且与企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氛围。
一、“六步教学法”紧密联系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追求是实现高效教学。基于职高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客观实际,基于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时必须确立三个理念:(1)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好学远比教师好教重要。(2)能力本位。学生“能做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任务、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皆为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两者不可或缺。(3)行动导向。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做定学,以学定教。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将一般教学目标确定为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相应的教法,还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六步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决定了笔者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而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来拉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任务驱动和活动探究为重心,采用“激趣-明标-活动-评价-反思-小结”六步教学环节,从创设情境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学会评价、小结,并通过一定的实际训练巩固所学内容。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启发引导、巡视指导、适时点评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第一个环节是“激趣”
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提出学生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
2.第二个环节是“明标”
针对一个个项目确立起三维目标。例如,学习“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①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作用。②能正确完成输入/输出设备和主机的连接。③会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④会使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维护。其中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包括:①观察计算机机箱外接部件和内部主要部件。②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主要部件的拆装。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严谨作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明标”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3.第三个环节是“活动”
即采用“活动探究法”贯穿教学,活动是课堂诸多环节的中心。比如“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在活动中设置了四个步骤: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主机的硬件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②边拆卸边观察。③播放计算机安装的视频。④小组合作组装。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方法,掌握输入/输出设备与主机的连接,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硬件的安装。
4.第四个环节为“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对“为何没有完成”“为何做得慢”“为何做得不规范”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而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适当点评。
5.第五个环节为“反思”,即教学反思
在“拆装计算机”项目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只限于用它上网、打游戏、聊天等,而对计算机具体的组成、作用、连接、安装、维护等知识却了解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有的学生冷眼旁观,有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所以在本项目教学中,我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在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斟酌。
6.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归纳所学知识要点及操作要求,教师要作适当点拨。
三、“六步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深入贯彻新教学大纲“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等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努力营造开放、富有活力的中职课堂。
2.设计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学过程中,我将知识的教学要求分成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指对知识的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理解”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我按照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层层深入。把新知识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娱乐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目标。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直观,但是其跳跃性、活动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记忆操作步骤,更无法体现课堂学习的整体思路。因此,一方面,我利用多媒体适当地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演示,并通过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我使用实物投影把一些关键的步骤进行演示,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自我探究学习,因此教改应着重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而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摘?要:本文对职业院校计算机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职业院校?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社会对现代化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牢固掌握所需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它为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计算机制图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逐渐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制图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项基本技能,学生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进一步学习深造都是需要掌握的,因此这门课程对于机械专业的教学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实践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通过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譬如,实际绘图过程中,绘图与修改命令基本上是穿行的,而大多数计算机绘图教材都是成体系地介绍CAD知识(学完全部绘图命令再学修改命令)。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给学生上课,先介绍完一章的内容(如绘图命令)之后,再要求学生做对应的练习,结果学生上完一两堂课还不能画一个完整的图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际图形,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练习时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改革与实践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实践。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同时进行,教学内容根据练习题需要穿插讲解的形式,适当增加实例练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手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夯实基础、针对岗位、实用和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上,注意夯实点的定位、绘图命令、编辑修改命令等;针对机械专业类应以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标注及打印为重点进行教学;在应用上突出常用零件的画法技巧和相应命令的综合运用,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练习题的需要穿插讲解,教学重点以练习绘图技巧、绘图规范及提高绘图速度为主,适当增加实例练习,绘制教师所准备的相关平面练习图形。另外,针对各班的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不同绘制相关零件图和三维图形。
2.培养学生的绘图兴趣与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节课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开学初期,一定要培养起学生绘图的信心及兴趣。由此,开学时,笔者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整理自己多年来教学时所收集的图样,使他们看到用AutoCAD画出的真实图形,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有序化和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培养良好的绘图操作习惯,这是提高绘图速度的基本保证,也是增强他们绘图信心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图形绘制时一定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如何绘制,或怎样绘制才能更方便精确,必要时让其自己翻阅教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制图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制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能完成简单图形的操作,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则无从下手。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各种命令的应用不熟练,自己动手画图的时间太少。对此,应对症下药,采用多种措施来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制图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一条图线用多个命令来绘制,一个命令同时运用多个地方,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绘制图形等,并且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只能引导,只有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学生才会体会出计算机制图中各命令的综合应用。
三、小结
篇8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关键,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以期培养更多的合格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绝大部分中高职院校都开放该专业,然而中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本文主要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的相互承接、相互分工的有机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包括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和课程内容衔接,使中高职课程内容既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又是有机整体。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表现为外延式的学制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关注的较少,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结构,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瓶颈。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各种办学要素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为前提,应打破当前学科本位思想,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方向一致性特点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体现了职教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中高职课程相互融合成为有序且连贯的一个整体,不仅有利于加强中高职的交流合作,更有利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更符合岗位要求,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重复当前中高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同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时,过多的考虑的是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较少的考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导致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组装与维护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均开设,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完全一样,难以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差异,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中高职学校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中职业的基础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构建合理的贯通式课程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育。
2.2中高职文化基础课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职生主要以计算机技能性操作为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中职学校文化课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3]。当前高职没有对普通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中职入学的学生体现差异性教学,导致中职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普遍感到文化课的学习很费劲,不利于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计算机专业通识课程计算机数学对高职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对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内容很难在一个学期54节学时掌握,其他文化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样影响对整个课程体系学习,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2.3部分能力“倒挂”现象当前高职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主线的开发模式,职业特征不明显,在一些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出现了中职生的技能超过高职生的现象,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等操作性课程,中职生在进行高职学习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对应的操作技能,而这些课程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不是培养的重点,同时由于一些高职办学时间较短,近些年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多,计算机专业实训条件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中职生与高职生部分能力“倒挂”现象的存在。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构建。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发展而来,原有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存在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限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3.1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层次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是高职、中职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依据。
3.2制定统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改革原有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中高职各门课程要有较明确的目的与界线,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接口。将中高职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出现脱节或者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则应体现出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特点[4]。
3.3编写职业能力教材中高职教材是中高职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剧本,对促进中高职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中高贯通式的课程教材编写是在统筹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有机衔接和贯通的教材,充分利用教。针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根据计算机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设计开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式教材。
3.4完善多元评价考评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重点考核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建立已学课程的认同机制,承认中职学校的学分,不必重复学习已经学习的课程,使中职生源有更多的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提升职业竞争力。中高职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对针对不同中高职不同的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并建立不同的反馈机制,采用的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5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切入点。中高职办法机构应明确中高职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其岗位面向,根据各自的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通过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现课程内容的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保证职业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连续性、层次性。
4小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仍处于探索中,依据计算机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核心的产业结构贯通式的课程体系[5],更加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素质,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30(04):85-88.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1.
〔3〕周静.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J].成人教育,2014(01):64-66.
〔4〕陈晴.从“技能高考”浅析中高职衔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72-75.
篇9
一、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方案
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训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训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训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
建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训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训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训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全面、有效,以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应以方案共订,搭建校企融合机制为原则。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对口率和稳定率却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低,达不到相应岗位的从业标准。在实训方案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就业方向,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内容。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实现学习标准与岗位技术标准的融合。将学校的实训纪律要求与生产纪律统一起来,加强统一管理。
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施方案
现代教学质量评价不仅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实施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教师及专家评价,也注重自我评价。科学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全方位的控制,大量收集素材的基础上。
(一)实现全方位评价。
1.组建实训小组,实现自我评价。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由5-6名同学组成一个实训小组,由学生中的班干任组长,定期记录实训情况,交流实训心得,向教师反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外,还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情况,实训表现情况,疑难困惑和思想状况以及实训条件保障,组织管理等信息进行记录、疏导和管理。同时将其他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建议也进行如实记录,实现评价。
3.填写实训记录,实现制度监控评价。每名学生发一本实训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天书写实训日记,每月撰写实训小结,并规定将其作为学生实训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项制度,让学生如实记录实训过程和点滴收获,实现了制度监控。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收集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到纪律表现等较全面的情况,为我们真实客观地进行质量评估积累了第一手材料。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训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训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二)建立多元考评机制
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因此,评价其质量的高低固然要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控,更要对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结合实训方案的要求,以岗位知识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岗位技术标准为标准,由校企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实施。
1、举办岗位知识竞赛,检测专业知识情况
由学校和企业专家根据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岗位知识、企业的文化知识共建职业知识题库,举办岗位知识大赛。
2、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检测学生动手能力
由校企双方共同选取实训单位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技能比赛活动。比赛由学生自主分工,自己讨论制订行动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比赛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考核,并按岗位标准对比赛成果进行检测。检测的成绩成为小组成员的基础分,再结合每名成员的表现酌情加减分。这种比赛,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测评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进行了评估。
3、召开作品分析会,综合测评实训成效
顶岗实训的学生,我们要求上交实训作品附上相关说明(设计理念等)以专业为单位组织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代表共同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作品分析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对学生的实训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校企紧密结合较全面科学地检测到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情况,当然,在检测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准,要注意将实训方案和岗位技术标准作为检测标准,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训质量。
篇10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严重脱节,知识更新慢等问题,都是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如何根据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如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带着问题,我们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专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探讨。
二、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是指,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1],高职院校强调实践应用能力,普通本科院校强调理论功底,简单而言,高职教育偏重的是“职业”而非“学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应按工作过程中知识使用的程序来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适合其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中首选的理想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行业中实际的相关工作任务,模拟真实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实验室,使用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作为素材,并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在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上进行操作,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掌握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
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体化教学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要建设与专业和教学规模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教材、教辅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二)组织教师调整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结构。
打破先开设文化课,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开设专业课的传统课程体系,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与计算机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划分,制作成各类教学模块,设计若干个项目,依据不同知识点,每个大项目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有其具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专业及职业岗位要求重组项目,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由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等教学模块组成。其中针对平面设计模块制作若干大项目,大项目中设计多个子项目,例如“VI企业形象”、“Photoshop”、“Illustrator”、“版式设计”、“网页三剑客”等。每个子项目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包含相关的基础知识,单元结束有综合案例训练。
(三)打破计算机专业课和综合领域课程过于明显的界限。
传统的模式是先进行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前四个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HTML/CSS/JavaScript、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实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课,第五个学期开设综合领域课程比如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学生在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中颇有盲人摸象的感觉,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每门课程完成之后总觉得似乎学到一些知识又似乎什么都没掌握。
为改善这一状况,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进企业相关的专业综合领域课程。比如数据库技术和C#程序设计这两个模块教学到一定程度时,就加入专业综合领域模块的相关项目,利用一段时间的集中实践,参照企业实例和标准,企业专家亲临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同时,专业课的内容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编写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
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材,但由于一体化教学在我国的高职教学中正处于改革试验阶段,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又有其具体的特征和内容,因此很难找到适合本校本专业情况的一体化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自编教材。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关键是针对课程内容体系编写项目化教材。根据对计算机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所设计的工作岗位的调查和分析,邀请行业专家协作,总结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通过研究设计项目,教材按照模块和项目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把知识点有机融合到项目中。一体化教材的编写不能只由专业授课教师完成,应当有计算机行业的专家及学者参与,通过需求调研,听取教材使用意见,及时改进、提高教材质量。
(五)建设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辅资源。
一体化教学要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需要在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来帮助实现。如果仅有一体化教材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开发配套的一体化教辅资源,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提供支持。这类资源主要以数字化资源为主,打造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包括与一体化教材配套的课件、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中使用的学案、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的论题、课堂实施和课外操作的项目及课题等。这一系列教辅资源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协作精神,增强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教学中实施以下环节,充分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教辅资源进行课前预习。
每次课前学生根据教材、学案、项目引导自学,记下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尝试课前就开始实施项目并了解相关知识点。然后自行分组讨论在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摸索方法进行解决,如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报给老师。
(二)课堂教学中展示项目相关产品,创设情境,引入子项目并实施。
教师展示与项目指示相关的作品或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提出有梯度和难度的几个论题,让学生带着论题进行探索。最后给出项目的预期目标。以上是教师的引领过程,紧跟着是学生的做与学。
学生分组,自选小组长进行协调、分工和负责,各组自行讨论和分析,找出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在此期间,教师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分析之后,各组完成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任务完成;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尽量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由各组学生派代表讲解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评价,回顾任务并总结知识点。最后布置课后任务和下一次课程的课前预习工作。
在这一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分组,注意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交错搭配,避免一组中都是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或者都是能力稍差的后进学生,并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二是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节奏,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外交流与反思。
充分利用建设好的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论坛、留言板、讨论组等多种形式。可以继续提出各种更广、更深和更新的课题及项目,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自主开发、学习和讨论。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想法、建议和意见,把握其学习效果、心理动态和需求等,以便于改进教学。
另外,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到了技能、能不能完成任务,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等,寻找使教学更有效的途径。之后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
五、小结
通过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学生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沟通能力、个人探索与学习等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将不断完善。但目标只有一个,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
- 下一篇: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