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优货币区;货币一体化;CC―LL 模型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53―04
在全球经济的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 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货币区域化的趋势,欧盟 区内欧元的成功启动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欧元 可以况是人类一个巨大的实验,而最优货币区理论 无疑是这一实验的理论起点。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2u世纪50年代,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 新现象。所谓经济一体化,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贝拉 ・巴拉萨(Bela Balassa)1961年所作的描述:“一体 化既作为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 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 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 待遇的消失。”约翰・平德(JohnPinder)认为,“一体 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不仅要取消差别, 而且要形成和运用协调的共同政策以实现除取消差 别以外的经济和福利目标。林德特(PeterLindert) 在其《国际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体化“可以是指宏 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以及成 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经济 一体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一般指一些地缘相连,社会经济 与政治制度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或 地区,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在让渡一部分国 家的条件下,按--定协议规章组建的国际调节 组织和实体,这类组织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之 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一体化可以采取由低至高的不同形式和阶段。人们 普遍赞同巴拉萨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的5种形式:(1)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 税和数量限制,同时仍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 易壁垒;(2)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指除了取消抑制地 区内部的贸易壁垒之外,成员国还实行对非成员国 的共同关税壁垒;(3)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指成员国 之间实行商品自由贸易,同时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自由流动,对非成员国有关的生产要素流动 则实行统一的管制或限制;(4)经济联盟,经济联盟 指在实行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对包括 货币、财政在内的各种经济政策通过共同的权力机 构进行统一、协调;(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完全的 经济一体化指各成员国经济统一为单一的经济实 体,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建立拥有强大经济权力的 超国家权力机构。
在全球各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欧洲的经济一 体化一直遥遥领先。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所取得的 成就,可以说是20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成 就,也为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 整的经验。欧洲经济一体化所走过的道路虽然并非 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但它基本经历了巴拉萨所描 述的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式,并且证实了它们确实 是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的五个阶段。值 得注意的是,在巴拉萨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 式中,只提及了“经济联盟”,而并未提及“经济与货 币联盟”。实际上货币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一体化 的进程而演进的,虽然货币一体化没有列为相对独 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诸种形式或阶段,但它是 通向完全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向政治一体化、 乃至完全经济一体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CurrencyAreas即 OCA)是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学界进行的对固定 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的争论中,由美国经济学 家蒙代尔教授(Robert・A・Mundell)于1961年在 他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蒙代 尔在该文中对最适度货币的概念、标准及特征作了 比较详细的论述。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了某一区域 内一组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货 币区,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这一学说 为实行区域货币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蒙代尔认为,在价格,工资呈刚性的前提下,是 否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主要取决于相关地区的要素流 动程度。如果要素在国内能够高度流动而国际问的 流动程度很低,基于国家货币的浮动汇率体系就会 有效地运转;如果要素流动的区域不与国界重叠,而 是跨边界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时,会发生对真实经济 中阻碍因素的调整,无需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大幅 度的、破坏性的物价和收入的变动,从而有利于抵抗 外部冲击,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而日:生产要素(资 本和劳动力)若能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 力从盈余国向赤字国的转移,促使区域内各地区经 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 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促使区域 内各成员国向一体化趋势发展。同时,蒙代尔教授 提醒我们注意,“从地理和产业两个方面来说。区域 内的要素流动性最好被看作是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 概念,他很可能因为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动而随时改 变”。如果区域内每个国家都设置贸易壁垒,就不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素完全流动。因此,发展区域 经济一体化反过来又是促成区域内形成最优货币区 的基础。
三、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麦金农在1963年提出将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 产或消费中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之比)作为建立 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 区域而言,浮动汇率对校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效能不 高。由于开放经济非贸易品部门规模不大,缺少“货 币幻觉”,进口需求弹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汇率的 变动几乎会被价格变动所抵消。所以,在一些相互 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区,应纵成一个共同货币 区?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以达到价格稳定;运用支 出变动政策来实现外部平衡,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 部经济均衡价格的稳定。同时,他还指出相对于大 的开放经济区域而言,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国开 放型经济体,而在一些大帚进口消费品且需求弹性 较低的国家,汇率变动必须非常大才足以弥补失衡, 因此这种区域单独成为一个货币区是非理性的。
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特征,而金融一体化则是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必然结果。英格拉姆提出与长期资本自由流动相 联系的金融一体化才应是衡量货币区是否最优的标 准,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 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 的任何不利变化,从而降低了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 区域内贸易条件的需要,因此就适宜实行固定汇率 制:如果地区间国际收支赤字是山暂时、可逆的扰 动引起的,资本流动就可以成为使实际调整较小或 不必要的缓冲器。若赤字是由长期、不可逆的扰动 造成的,资本流动虽不能无限期地支撑赤字,但它可 使实际调整分散到一个较长的时期。通过价格和工 资浮动及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减少调整引致的 失业代价,而且,金融交易也加强厂利用不同渠道, 即财富效应的长期调整过程。这样,在金融市场高 度一体化的情形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利率微小 变动,就会引起足够的资本流动来恢复均衡.从而降 低了通过汇率的波动以改变地区间(即区域内)贸 易条件的需要,至少短期内如此。考虑到汇率流动 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令人头痛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一 体化的区域内,实施固定汇率更好。
基于对宏观层面条件趋同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 实中宏观结构差异的认识,英格拉姆等人先后提出 了达成最佳通货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为使货币区 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 它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为此,各 成员国必须对其实行部分让渡,核心是货币政 策的协调和让渡。弗莱明还倡议建立一个超国家的 中央银行,认为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刺激短期利率的 趋同。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他标准,诸如经济 结构的相似性,财政一体化以及政治因素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经济一体化经过近 20年的停滞后开始复兴;新增长理论、博弈论等诸多 理论的新发展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 支撑,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既构成了其研究丛础, 又成为其研究动力、在传统的政治制度中,强调的 是权力辖区的相互排斥,反映在货币关系上就是“一 个国家、一种货币”的货币观。在”世纪以来 的相当长时期中,国家作为调节市场的核心主体地 位得以确认,相应地,国家在货币创造、货币供应、货 币信誉等货币制度方面享有高度统治权,以国家疆 界作为市场空间也就顺理成章。但当市场融合对国 家疆界的超越形成一种趋势时,以一个国家货币制 度或以各个国家简单总和而成的国际货币制度安 排,便难以满足市场对货币服务的要求,相反倒有可 能成为障碍因素。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涉及 到货币层面的时候,市场驱动的货币竞争极大地改 变了货币关系的空间组成;显著地侵蚀了国家的货 币垄断权力。世界需要根据货币运行的功能性分 析。按每个货币的有效使用和影响力辐射的完整范 围而不是政治疆界,来重新构筑货币层面市场一制 度关系的新框架,这便产生了“一个市场、一种货币” 的新思想、新理念。1992年;埃默生和格罗斯提出了 “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新思想。他们认为,货币选 择根本上应由市场状况?尤其是市场需求来决定,具 体的货币空间由实际的货币交易网络来划分,每个 货币的空间就是其功能性权威的影响范围,即完整 市场在货币层面的响应――“货币圈”。显然,这里 强调的是空间的功能性意义而不是空间的物理意 义。此时,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工具和价值工具,开始 真正服务于市场,无论这个市场有多大,涉及多少个 国家,只要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那么单一货币就是 最佳选择。爱默生和格罗斯的贡献在于为国家问的 货币融合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以往,货币总是被 贴上国家的标签,货币统一成为国家统一的关 键性标志,从而国家都不愿意放弃对本国货币 的控制权。在爱默生等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思 想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货币从根本上是 服务于市场的,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需要某种形式 的货币融合。当一个国家无法更好地发挥货币职能 与作用的时候。如果货币权的让渡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那么就应该将货币权上交给 更高层次的超国家机构。
四、GG―LL模型
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对共同货币理论与实践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和格 局的巨大变化,其历史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也逐渐 暴露出来。对货币一体化的重新评价从多角度、以 多重标准来考察最优货币区问题,必须采取比传统 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更加广泛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 着眼于对货币一体化可预见的成本和收益范围的把 握,然后根据所涉及的各个目标间轻重缓急的权衡, 并保证区域内各成员国及作为整体的集团听有目标 的达成,从而试图估算这些成本和收益的比例及其 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欧元和拉丁美洲美元化 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眼看就要分成几个大的 货币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是否参与区域经济和区 域货币一体化的现实选择,于是关于一个区域内各 经济体如何选择是否参加货币区的理论便应运而 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克鲁格曼以欧盟和芬兰为例, 分析了芬兰加人欧盟的成本一收益曲线,得出了著 名的GG―LL模型,如图1。克鲁格曼认为,―体化 体系内成员国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大小取决于该国与 货币体系成员国贸易关系的一体化程度。
图l横轴表示加入国与货币区的经济紧密程 度,它可以用经济交往占GNP的百分比表示;纵轴 表示加人国收益(即货币效率收益)与成本(当一千 国家加入货币区后,由于放弃了运用汇率政策和货 币政策调节就业和产出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权力,而 引发的额外的经济不稳定性,即所谓的“经济稳定性 损失”)。图中GG曲线为收益曲线,其斜车为正,说 明一个国家与其所在货币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 高,跨国贸易和要素流动越广泛,加入单一货币区的 收益就越大;LL曲线为成本曲线,其斜率为负,说明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其所在货币区的经济联系程度越 密切,加入货币区的经济稳定性损失就越小,反之亦 然。总之,一个国家与其所在货币区的经济一体化 程度越高,加入货币区就越有利。图中GG曲线和 LL曲线的交点为E1,它决定了一同是否加入货币 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临界点用,当该国的货币区 的一体化程度大于C2时,加科货币区有净收益,否 则执意加入只会带来净损失。
此外,通过GG―LI模型的判断,一国经济环境 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其加入货币区的选择的。例如, 当某国出口需求增加,正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任何一 个水平上,汇率工贝的缺失使该国产㈩和就业的不 稳定性增大,于是LLl曲线上移到LL2,结果使加入 货币区的临界点由C1变动到了C2。因此,其他条 件不变时,产品市场的变动性增大,使一国加入货币 区的意愿降低。
克鲁格曼用GG―LL模型说明了最优货币区理 论,指出最优货币区就是通过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 以及要素的流动,促使多国经济紧密相联的地区。 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较大,那么组建 货币区对各成员国均有益处,反之则不适宜。这对 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 面,克鲁格曼的GG―LI。模型借用传统的成本一收 益分析方法,从单个国家是否加入货币区为切入点, 分析了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因素,有助于人们直 观地分析单个国家加入货币区的利弊得失,从而成 为确定一国是否加入货币区的一个重要分析了具。
五、结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趋加快,货币跨越国 界发挥作用的要求初见端倪时,人们开始讨论满足 什么样条件的地理空间可以组建最优货币区。而欧 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提出 了发展方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货 币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不能再停留于仅就有关成员国 的利弊得失来评估是否值得建立货币联盟,而应该 同时考虑这些国家成立的货币联盟对非成员国甚至 整个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alassa,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don,Allen & Unwin,1962.
[2] Emerson M. & others, One Market One Money, Oxford U. ,1992.
[3] Fleming J. M. , "On Exchange Rate Unification ' ,The E- conomic Journal, No. 81(1971) .
[4] Ingrain J. C. (1962),"A proposal for financial integra- tion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 US Congres Joint Eeo- nomic Committee.
[5] Ingrain J. C. (1969) ,"Comment: the optimum currency problem in IL A. Munden and A. Swoboda ', Monetary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Ingrain J. C. ,"The Case for the European Monetary In- tegration'', Princc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98(1973).
[7] John. Pinder. Positive Integration and Negative Integra tion: Some Problem of Economic Union in the EEC, 1968.
[8]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 trade,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9] Mckinnon, Ronald, "Optimum World Monetary Arrange- ment and the Dual currency System",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No. 67(1963).
篇2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对策选择 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对策选择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当务之急是要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要在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调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1.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三、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篇3
摘 要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日趋增大,人民币升值已成为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加快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进程,它有利有弊,但是利多于弊。正确的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衡量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是保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对策
近两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加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国经济的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巨额外汇储备及热钱冲击,较高的利率,这些都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些主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存在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合理的升值能让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
(一)人民币升值增强了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能力。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企业必须果断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而要“走出去”,其中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并购国外企业。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提高能够降低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合理升值能够促进国民对国外优质产品的消费和购买,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的成本。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出国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二)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有利于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短期内较大幅度的调整人民币汇率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风险,我们应该吸取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过早、过快的教训,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从根本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时机。
(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从国内与国际上看,一国货币的升贬主要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发行收益。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出口将受到制约,从而减少中国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地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如果提高产品价格,根据产品需求理论,对于需求弹性大的产品来说,又将使产品需求量减少,降低出口商品或劳务的价格竞争力。
(二)国际热钱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会进入中国投机,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炒高中国楼市和股市,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而房产及股市价格大幅度上涨会吸引实体经济部分资金进入,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资产泡沫一旦破裂,必将给银行和国家造成大量坏账,造成经济长期萧条。
(三)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四)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会造成中国外贸企业丧失竞争力。由于中国企业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实际利润率普遍在2%到5%之间,人民币骤然升值,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严重影响。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
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过影响进出口、投资、竞争、消费进而对就业、金融风险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应对策略。
(一)坚持渐进式的人民币升值策略引导汇率制度改革向经济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虽然很大,但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内需启动需要一定时间和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必须清醒认识到过于剧烈地汇率变动将有可能导致大批外向型企业破产和大量工人失业。同时,人民币升值和中国汇率政策改革,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接受的阵痛。我们应选择有利的时机,彻底地进行人民汇率制度的改革。
(二)积极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为主的主导战略,内需主导战略是大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内需主导并不排斥适度保持一定程度的外需,内需主导并不是支持一时过度的投资增长。内需主导是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总体而言,是基于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趋势,是基于世界经济史中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为保持世界经济的基本平衡和中国经济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项大国战略安排,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和必然。因此,确立内需主导战略,构筑经济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我国经济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一项不可忽视的重大任务。
(三)对于外贸企业: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凭借其低价优势,人民币升值无疑削弱了低价优势,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应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当然,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付出努力。
(四)是制定相关措施和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要严格控制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防范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同时特别注意具有系统冲击性的美国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货币战争打响了吗.国际商务财会.2010.11.
[2]应惟伟.人民币升值与中国经济转型:哪个才是最紧迫的问题?.财会学习.2010(04).
[3]王保东.谨防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市场风险.中国证券报.2008.4.18.
篇4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换代接班的问题。当民营企业面临新老交替的管理拐点时,子承父业往往成为这个拼儿时代的首选,因为在中国式“香火传承”“家天下”的观念中,子女继承是民营企业家心中的梦想。
在国外,具有传奇色彩的标志家族,如今已传至第八代,走过了近200年历史;在国内,万向集团、红豆集团、华西集团、中国香港的李锦记也采用的是这种世袭制模式。世袭制传承之下,子女或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或在企业家父辈身旁得到言传身教,同时拥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可保证企业权力和财富的成功交接。但相应的,符合创始企业家文化且高度系统性的家族文化、家族观念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世袭制的顺延就显得格外关键而重要。
但当下的现实往往是,“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95%的子女却不愿意接班”,至少是不急于或尚不能接过接力棒。比如,“小超人”李泽楷则以其独立创新的精神走出其父李嘉诚的影子,在通讯传媒领域开拓疆域,打造“盈科”系帝国,2007年更以90亿元身家闯入《福布斯》“大中华地区四十富豪榜”第29位;汇源果汁的缔造者朱新礼,在其子退伍之际并没有马上要求他介入企业经营,更没有规划其接班,因为他发现儿子更愿意追求企业之外的事业;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的志向就是不做家族企业,一直没有把自己的亲属安插入集团管理层,而是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内部继任还是空降神兵
一般来说选择内部继承者来管理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从企业基层培养起来的人长期在企业内部历练,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继承性,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容易赢得企业上下一定的信任和拥戴,因此,选择内部培养的接班人就会大大降低企业按既定轨道承继发展的风险。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曾表示,企业的接班人一定要从内部基层培养,这样的好处是更能适应、熟悉本企业的文化。
如今,二代企业家所处的环境和老一代相比已有了本质上的差异: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市场共享化、国际国内竞争的汇流使得二代企业家必须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架构和运营体系;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元素也需要新一代企业家去整合与考量,总之,创始企业家“一招鲜吃遍天”的原始竞争方式已经在二代企业家这里玩不转了。
所以,如果是长期以来发展稳健的传统型企业,其战略定位明确,有着较为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采用内部继任的模式将确保企业沿既定的发展方向和轨道运行。而当企业多年考察培养的继承者难堪大任,或者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或生存危机,需要调整经营战略之时,引进职业经理人,采用空降神兵的模式可能是更为明智的抉择。
选择道合者还是异己者
内部继任也好,空降神兵也罢,企业家在四下环顾选才之余仍有心结:贤能之才未必见得“忠”啊!于是,纠结之后一些企业家就甘愿退而求其次,舍弃才能出众和与自己的经营理念相异者,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而能力并不是特别突出的追随者,甚至远程遥控以便自己的路线能够继承下去。这是人强大的情感本能需求,总希望自己亲手培养长大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下去,以实现自己思想理念的“不朽”,企业家也不例外。
篇5
[摘要]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大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以维持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分业监管体制开始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英美等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对统一监管、分业监管和不完全统一监管这三种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同时剖析了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并据此提出了混业经营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改进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33-07
一、引言
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指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准则和法定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的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固有的外部性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客观上就需要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监管,约束和规范微观金融组织机构的经营和竞争过程,从而创造良性竞争、稳定运行的金融秩序和环境。
从世界范围内各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业组织经营模式的演变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的“自然混业经营”阶段,政府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促进建立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因而往往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政策也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挤兑方面。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使政府开始认识到金融风险调控的重要性,其角色开始逐渐从“守夜人”变成监督者或管制者,监管的目标转向风险控制和金融稳定,以金融体系安全为优先目标的分业监管模式得以在西方各国确立。同一时期与之相伴生的是英美等国依照法律规定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具体表现为金融行业内各子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在平行轨道上的专业化进程加快以及金融专业化生产和服务效率的提高。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发展,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剧,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以各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创新来规避法律的限制,涉足对方的业务领域,在这种形势下金融“混业经营”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组织经营模式的主流。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监管需要,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开始出现由分业监管转向统一的综合监管或多头监管。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下形成了分业经营的金融业组织经营模式,其建立对于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治理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基本形成。而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数年后的今天,混业经营的浪潮不断高涨,其趋势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成为开放经济体提高自身金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的逐步放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还需要面对全世界跨国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内在的竞争和驱动之下,我国已有如光大集团等大型混业经营金融机构成立,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如银证合作、银保合作、证保合作不断涌现,混业经营的模式初见端倪。
混业经营的逐步显现与金融结构的日益复杂使我国分业监管模式表现出了诸多不适,目前仍在实行的以分业经营为监管目标的分业监管体制受到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当前国际间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进行利弊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不足,并据此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的渐进型路径,为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世界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大概经历过三个过程:混业经营与中央银行为主体监管的阶段、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阶段、金家监管机构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三种模式,即统一监管、分业监管和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不完全统一监管。这种差异化的金融监管体制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历史等基础社会条件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并不能简单的评价一种模式的优劣。但是以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为样本,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式的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科学客观地分析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在寻找其内在发展逻辑和演变规律的同时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指导意见。
(一)统一型金融监管
统一型金融监管体制模式是指由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督管理,该机构可以是财政部或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不过大多数采用统一监管的国家都是由专门的金融监管统一机构来承担金融监管的职责,如英国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
现代金融业的统一监管模式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北欧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开始将分散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合并,成立了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英国则是现代统一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在1997年底进行的改革中取消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监管模式以及分业监管模式下设置的各监管机构,将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并入,建立了统一管理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
篇6
【关键词】着作权 平行进口
一、着作权平行进口概述
平行进口,亦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在某项知识产权已获进口国法律保护, 且知识产权人已在该国自己或授权他人制造或销售其知识产权商品的情形下,从国外知识产权所有人或其被许可人手中购得该种商品并输入该国销售的行为。
着作权平行进口的特点有:⑴着作权的平行进口可以是有形的产品, 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⑵平行进口的商品是已在进口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⑶进口商获得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的途径是合法的, 但其进口行为未得到知识产权人的同意或授权; ⑷平行进口的商品与进口国的同一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价格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 平行进口产品价格较低;⑸平行进口的主体包括两个:合法进口商和知识产权人或其授权的人。
二、着作权平行进口争议的理论基础
1.权利的国际用尽原则,又称权利穷竭的普遍性, 是指着作权人的发行权一次用尽, 效力遍及全世界。即对于经过着作权人许可而投放市场的、享有着作权的作品复制品, 着作权人无权再控制它们的进一步转销、分销等活动。
2.权利的国内用尽原则, 即权利穷竭的地域性, 是指着作权人的发行权穷竭的效力仅及于其权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准据法律的效力范围内, 权利在一国的穷竭, 并不导致它在国际市场上穷竭, 在其他国家仍旧处于未曾行使的状态。
支持平行进口的观点认为平行进口并未侵犯着作权所持的理由正是权利国际用尽原则;反对平行进口所依据的主要理由则是着作权的权利国内用尽原则。
三、国际公约及各国对着作权领域平行进口的相关规定
1.国际条约
《伯尔尼公约》第5 条以及《世界版权公约》第7 条虽然分别规定了作者所享有经济权利,但两个公约都没有明确规定进口权。《罗马公约》第85、86 条明确要求各成员国“不准以任何方式限制商品在共同体国家内自由流通”。《罗马公约》将权利用尽的范围从一个成员国国内扩大到整个共同体成员国范围, 当一件作品在一个成员国合法销售后, 其着作权人无权控制该作品在共同体市场以及与共同体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内的进一步销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协议)第6 条规定:“在依照本协议而进行的争端解决中, 不得借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去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问题。”可见, TRIPS 协议留给各国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
2.发达国家
⑴美国。美国1976 年版权法禁止一切未经版权人许可的进动。但在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则判决中,确定了“首次销售原则”,对着作权平行进口开了绿灯, 根据该案,美国对国内生产销售的着作权制品出口到国外后再进口到美国已被允许, 并不违反美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⑵日本。日本在修订后的《版权法》第26条的规定,作者有权将其着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转让以提供给观众。但是,如果拥有相关权利的人或获得授权的人已经向公众转让了的着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 或者在本法施行地以外的地区, 不损害已有的权利的前提下,经相关权利人或获得许可的人转让了的着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后,作者便无权再将其着作物原件或复印件转让以提供给其他人。可见,日本着作权法亦允许平行进口。
四、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建议
1.我国的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的《着作权法》和《着作权法实施条例》均没有关于平行进口的规定。仅仅规定了禁止来自对作品不予保护的国家的复制品的进口行为, 但对于来自对作品提供保护的国家的、具有合法来源或合法授权的复制品并未进行限制, 也就是说对来自向作品提供保护的国家的着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行为不加禁止。
2.着作权的平行进口的利弊
⑴着作权的平行进口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助于贸易的自由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允许着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成为各国共同的呼声。允许着作权的平行进口有利于取消关税壁垒。其次,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平行进口的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国内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 消费者可以通过竞争价格购买到自己中意的产品。再次,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平行进口在进口商和着作权利人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也可以防止外国的着作权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最后,符合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属于低价位国家, 着作权产品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因此, 平行进口合法化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⑵着作权平行进口的消极作用
首先,着作权人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平行进口商的“搭便车”行为。平行进口商可能会利用着作权人先期投资和宣传所创下的商业信誉, 进而获得利益, 甚至可能因为进口商在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好的服务而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赖和喜爱程度, 从而影响该权利人的商业信誉以及商业利益。其次, 平行进口使进口商的产品与着作权人的产品产生竞争, 这种竞争会对国内着作权人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可能造成市场利益的损失, 严重影响着作权人创作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我国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允许平行进口带来的益处要远大于它带来的弊端。为此, 我国应当允许着作权产品平行进口。但我国也重视允许平行进口所带来的弊端。对这一问题,我国可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规制。首先,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为我国借鉴。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平行进口问题上已经采用竞争法对此进行规范。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 传统的着作权理论已经不能解决平行进口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冲突的问题。运用竞争法规制着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其次,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考虑, 允许平行进口, 并用竞争法来规制不公平的平行进口行为, 使之更加合理, 更能够兼顾权利人的利益和进口商的利益, 这也解决了国家货物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之间的相互冲突。
综上,平行进口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防止市场垄断的同时又冲击着国内着作权业的发展。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和国家总的经济政策,从协调着作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平衡出发,允许着作权的平行进口,保证消费者低价享受正版产品, 繁荣版权产品市场。同时,采取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方式对版权领域的平行进口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市场垄断等限制竞争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曲三强.平行进口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J] .法学, 2002(8):74.
篇7
一.花语导入,认识转基因花
笔者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就从学生感兴趣的“花语”作为导入,开展了“看花说话”的课堂小活动。
第一步:与玫瑰对话:“玫瑰代表爱情、爱与美,那不同颜色的玫瑰又代表什么呢?”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后,形成这样的一个课堂共识:玫瑰(红):热情、热爱着您;玫瑰(粉红):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玫瑰(白):天真、纯洁、尊敬。
第二步:用花说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送花,或者经常收到别人送的花,但送花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不同的人,送不同的花。比如恋人之间送什么花?(玫瑰)母亲节,你送妈妈什么花?(康乃馨)父亲节,你送爸爸什么花?(石斛兰)假如,给你一朵转基因花,你希望是什么样的?你想送给谁呢?你想代表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样的导入和活动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完成具有开放性和探讨性的课堂导入,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认识转基因技术
事实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很大,教师可以从很多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不仅要注重文本本身的意义探讨,还需要对文本之外的意义进行探讨,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融入拓展训练,将文本内外结合起来。首先,在认识转基因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转基因技术”着手,拓展课堂内容。其实,“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关于其利弊也一直在争辩不休。
自从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克隆技术就成了科学界乃至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当2000年3月,克隆小猪“横空出世”以来,欧美之间也为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的问题争论不休。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转基因食品已经被不知不觉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部分。也就是说,转基因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自然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转基因食品。比如,教师可以以“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作为课堂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之下,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感性的认识和思考,并得出一些理性的结果。
三.发散思维,习作练习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将写作训练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教学,而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这自然是不合理的。毕竟,学生学习的文章都是文学名作,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探索价值,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应该在写作上有所启发,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在这里,我们还是就转基因问题讨论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课文教学应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如笔者在丰富课堂资料时,导入了下面一段文字:
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美国是研发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禁止将转基因食品用于食用。请你就上述材料进行思考,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片作文。
其实,这是一则很好的材料,对学生认识转基因技术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会在这则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知识,会在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对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利弊有更多的了解,也对材料中美国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对我国在处理转基因食品上的态度进行探讨,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
篇8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篇9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对外汉语;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汉语也随之在国际上形成了火热的学习狂潮,学习汉语的异国人士也愈来愈多。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全新的文化阵营――网络文化,应运而生。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时常使用网络流行语(尽管存在一些文化和相关语言表达不当的问题),这对对外汉语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若留学生不懂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语言误会,甚至是无法运用汉语流畅地进行文化交流。这种情况不利于汉语学习的进程,这也说明我们不能只将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纯粹的语言教学中,而轻视对网络流行语的教学。
本文以前人的部分观点为基础,充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加之笔者自身的对外汉语的教学经验,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内容上的创新界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弘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得益彰,且更加突出中国汉语特性的教学模式。
1 网络流行语衍生的基本特征
1.1 网络流行语使用简便,便于交流
比如说:“ATM”是英语中at this moment 的缩写,意指此时此刻;CU是see you的简写;“OMG”是英文Oh, My God!的缩写,意为我的天啊; “PK”的全称为play kill,表示对决的意思;“PLMM”则是汉语漂亮妹妹的首字母缩写。这种运用英汉词组首字母缩写涵盖其意义的方式,使用简便,且表达简洁、形象。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流时运用频率高,为了达到语言输入的便捷且不产生歧义,人们选择了仅仅输入其首字母。这种用法为广大网民所普遍接受,但近年来也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有时,也会使用数字的谐音来表示语义,例如,“3207778”,就是指“想和你去吹吹风”的意思;“095”的意思是“您找我”的意思;“886”指的是“拜拜了”。然而这种网络流行语局限于少数人,因此在近年来使用频率逐渐下降。
1.2 运用修辞诙谐幽默的表达一类事物
例如“居里夫人(居住在家里的人)”与“毕加索”(闭家锁)用于形容不爱出门的宅男和宅女;“恐龙”用来形容长相欠佳的女子;“斑竹”谐音理解:即版主;“玻璃心”用于形容内心脆弱的粉丝,不能接受自己的偶像有缺点或遭人谩骂; “亚历山大/鸭梨山大”指压力很大,此外还有很多,像“杯具”“童鞋”“洗具”等词汇。
1.3 用新词汇体现新闻价值,带有适时性
这类词汇主要是通过贴吧、BBS、博客、微博、人人网等载体,即时创造且带有新闻性质的语言。其流传速度快,影响面广。如“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提供信息的一种搜索机制,实则是通过他人来搜索信息;“打酱油”是指不对政治或敏感话题进行评论、与己无关且毫不知情的一种诙谐表达;“郭跑跑”、“周逃逃”等词汇是对于不负责任的一种谩骂与批判。从其表达方式而言,这些网络流行语基本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在于其关注焦点,即网民通过这种语言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上某些人、某些事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判断。
1.4 运用缩略、别解或借代的修辞手法,简便地表达含义
例如,“白富美”形容女性白皙美丽富有,也代指高贵美丽富有的女性;“灌纯净水”特指发表没有意义的帖子的简称;“菜鸟”是初级新人简称,多形容职场人士。这类词汇紧随社会现象的步伐,随着社会某一现象的产生而产生,用某种独特性来指代某一类人群,概括性强,生动有趣且个性十足。
1.5 影视经典台词也流行网络
例如,“咆哮体”的盛行,“有木有”也随着“咆哮体”流行于网上,此外,“伤不起”,“肿么了”也随之而红;XX帝,XX姐,XX哥对网络上流传的具有某些特殊特征的人的称呼,如“励志哥”、“淡定姐”、“咆哮帝”; “给力”出自日本搞笑动画,意思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及给面子等; “介样”特指这样的意思;“亲”广泛地被淘宝卖家使用,这样称呼顾客不乏俏皮的意味。娱乐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也都喜欢用网络流行语,而年轻人最为热衷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网络流行语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稍不留神就会被新生词汇所淘汰,换言之,也就是“亲,你OUT啦!”
2 网络流行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广泛应用于年轻人的日常交际中。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程度不同,对某些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渗透一些流行语,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从而使得汉语学习更加符合时代特色。
2.1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应该分清楚场合,在不同场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
当今日常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留学生而言,掌握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潮流,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还可以缓解气氛、制造笑料,但在正规场合应尽量避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2.2 对网络流行语涵义的解读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那些因突发新闻事件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这类词语大都符合语言规范,往往是针对某一时事的调侃或强烈讽刺,例如网络红极一时“很傻很天真”事件。
2.3 网络流行语迎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解释社会的重要现象,使得课堂生动有趣
例如“土豪”,“高富帅”,“白骨精”等等,用“白骨精”指代“白领,骨干,精英”,这些词语在多年后也可能被其他新生代网络词汇所取代,但是在当下却是流行语言。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拉近留学生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3 对外汉语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方法
3.1 有效使用文化对比法
文化对比法即是将两种文化放在一起比较相同点、不同点,有效地利用文化正迁移,避免文化负迁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2 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教学法
教学中,学习者与相关文化知识接触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于网络知识进行讨论和演讲,这样做,一则可以让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则可以锻炼汉语的会话表达能力。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于相关网络语言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学习者学习相关知识之后,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演讲、讨论的形式去参与到教学过程,锻炼自己的会话能力,将自己学到的网络语言熟记于心,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去。
3.3 提高课堂的文化趣味性
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课堂的文化趣味性。将这种网络语言的趣味性灌输在词汇、语法、语用的教学中,将课文中不能够体现的趣味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3.4 借助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多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工作,对于网络语言的讲解,运用多媒体仪器参与,并与实际探讨交互进行,汉语文化会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当世的必然。网络流行语对于语言规范的影响也是利弊参半,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语言是动态变化的,在语言教学时,应教授有积极意义的流行语,对流行语进行全面新颖的解读,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活跃严肃、拘谨的课堂氛围。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全球化的一个表现,是与语言规范化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掌握流行语的使用对于融入新文化、新环境,结交新朋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加上网络语言的盛行,对外汉语的网络用语教学也将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詹珊. 汉语网络流行语对母语规范之影响与对策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2).
[2]王晶.浅议对外汉语视野下的流行语教学[J].科技咨询,2009(22).
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应对策略
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应当了解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并根据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制定优异的国家经济合作战略,使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经济政治形势
1.国际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迅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作用衰减和政策的退出,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贸易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分化,发达经济体总体回升向好,从发达经济体内部情况看,美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面临很多制约。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回落,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看,对资源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面临很多困难,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出现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内生动力增长不足,而外需疲软利用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普遍持续放缓。尽管各地区各国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状况日趋稳定。
2.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国际资本大进大出,据联合国统计, 2015年从新兴市场流出资本达6000亿美元。2016年以来,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东道国货币大幅贬值,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状态虽然有所好转,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债务水平不断上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新增的债务近一半出现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这将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并缩小财政政策空间,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政策发生转折性变化,美联储去年12月宣布启动加息进程,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加息过程是渐进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加息预期下也已释放部分风险,但加息预期改变了美国金融资产价格和长端利率预期,势必影响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将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加大制约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
3.全球物价持续低位徘徊
由于以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刺激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能源资源输出国为增加收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愿减少产能,加之美元走强会进一步抑制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但仍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将加剧资源出输口国的经济困难,对资源进口国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也会加大通缩压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兼有。
4.地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显著改变,近年来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影响力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各种矛盾显现,竞争摩擦加剧。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加频繁,非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从当前形势来看,英国脱欧公投显示脱欧已成定局,西班牙大选、移民危机、希腊债务问题,中东局势、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美俄关系、朝核问题等,都将成为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合作是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联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方式,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世界经济活动的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打下基础,战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主要原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主要以提高各国人民生活福利,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国际生产要素市场的状况也会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背景,不断的科学技术革新,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合作趋向集团化、区域化
由于生产要素移动趋向集团化,各经济集团内国家之间,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合作业务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建立集团组织,可以有效促进集团内部成员更好地实现内部人员、资金,技术、产品的流通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使得自身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定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2.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更加激烈
在资本要素市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国际市场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从总体情况看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劳务输出国之间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合作制度化、政策协调经常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解决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减少摩擦,保障和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需要建立国际经济协调制度和法律保护。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随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合作。现在,美日之间,美欧之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内进行的经济政策协调日趋频繁,并且正在向定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出现的新形式主要有非股权形式的国际投资,BOT投资方式、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劳务支付形式的补偿交易、带资移民、带资承包工程、对外加工装配等形式的境内国际商务合作,跨国性经济特区等。
三、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也会作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相互均衡之中相依存并得到充足的发展。随着各国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不嘣龀ぃ国际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高度依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重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中国的政策和经济调整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2.全要素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全要素合作趋势变得越发明显。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价值链形式的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在这一体系当中,每个国家不可能全然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而且每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者产品某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面跨国流动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一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必须积极参与到全要素国际经济合作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争取在全球产业链生产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席位,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并以此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
3.全方位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特征
合作共赢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成为今天发展的鲜明主题,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争取能同其他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体系中,无论在范围和形式上,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同多数国家之间就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业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四、中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策略
依据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分析我国参与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策略。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强,我国已越来越意识到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最佳战略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赢得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又符合我国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加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
1.立足亚洲,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亚太地区将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最重要和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我国应该运用好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倡导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的区域合作是中国对外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立足点。在参与和倡导组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所参与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都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l0+3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正是通过这种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极大的贸易利益,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根植本土,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走大国经济之路
两岸四地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依赖层度不断递增,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势之下,加强两岸四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大陆的制造业基地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国际销售网络相结合,会使四地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产生较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港澳台地区对美日欧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构建起我们自身的经济大国地位和身份,并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充分的主动权。由于目前两岸之间的某些壁垒尚未拆除,无法彻底实现“资源优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也未充分发挥。因此,今后两岸四地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四地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陆权回归奠定基础。
3.面向世界,构建全球性合作网络
当前各大洲之间以及最主要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跨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无论是从合作的范围、程度以及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扩展。因此,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在重c发展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组织的同时,也要注重寻求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才能顺应国际经济潮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运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前景十分光明。客观地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决策层从战略高度出发,用全球一盘棋的视角,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诉求提出了这一倡议。这一战略既是中国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也是中国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的应对之策。同时中国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要充分援引WTO的有关规则与规定,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防范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使我国在全球经济战略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而言,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策略上,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在实现途径上,以互利共赢为依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争取道义和现实利益双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江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 .
[2]李萍国际经济合作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3]卢福财.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4]房杜.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和特点[J].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
[5]赵凤彬.国际经济环境新动向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0.
[6]李宏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7]王建欣.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国际经贸2012年第2期.
[8] 湛柏明.主编《国际经济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9] 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 杜奇华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0] 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陈泽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 下一篇:计算机职业分析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