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核心素养;认知规律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愉快地度过童年生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小抓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教育和网络媒体在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两者的融合是幼儿教育时展的需要。实践证明,电化教育和传播媒体呈现的生动形象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美轮美奂的画面,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幼儿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学活动,唤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让幼儿积极探索并参与游戏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幼儿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的目标,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本文对如何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巧用信息技术,精心呵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探究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强,兴趣易转移。教师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利用新奇和独特的东西来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幼儿思维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生动的视频、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迎合了幼儿不同的感官,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儿童往往会被鲜艳的色彩、美丽的风景、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科学活动本身就很无聊,但使用信息技术就会变得有趣和生动。课件“植物之母有道路”介绍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幼儿可边看课件边探究,大胆猜测,大胆交流表达。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像生动、信息刺激强、时间和空间广的特点,让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植物母亲的奥秘。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必须注意领域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捕捉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机会,视线与幼儿对接,围绕核心素养生成课程。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主题活动集成了图形和音频图像,生动直观,深受幼儿喜爱。例如,在开展三八节主题活动“妈妈我爱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让妈妈说心声,并将其中好的部分收集起来作为课件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时,幼儿在多媒体音乐、动画、录音的熏陶下,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纷纷诉说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为妈妈制作礼物。幼儿的这些活动,教师一一记录下来,制成微视频,放在家园共育群里,使主题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区域活动,助推幼儿核心素养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也是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数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都发生在区域活动中。在活动期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与相同兴趣的幼儿结为游戏伙伴,共同制定规则,合作完成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研究信息技术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让幼儿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独立学习的有力支持。例如,在语言区域,教师过去常常使用语言或插图来帮助幼儿理解。现在,教师不仅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各种书籍,还提供有关这些书籍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这样,幼儿选择的机会就多了,将更积极地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再如,幼儿喜欢编织,对墙上的编织图示,有些幼儿依然学不会,希望教师手把手指导。因此,教师将编织方法和整个编织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幼儿观看。教师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放慢演示速度或解释速度,以便幼儿可以仔细观察。这些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投入适当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幼儿提供了独立学习的空间,为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可以促进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巧用信息技术,点亮一日活动过渡环节,培育幼儿核心素养
幼儿的核心素养不是高大、形而上学和空洞的概念,它存在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每一次积极互动中。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这些环节,一些过渡环节也很重要。例如,在餐前、离园前以及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中,幼儿处于一种激动、兴奋的状态,常常容易出现打闹、争执等问题,需要教师经常关注和指导。事实上,这些活动的过渡环节也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些音乐、故事、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幼儿在一日活动过渡环节中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可将一些行为规范以小动画的形式在过渡环节反复播放,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会知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生活能力和社会认知发展。利用多媒体优化环境创设,可使“生活提示”不再枯燥,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不再单调,增强了幼儿实践操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幼儿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五、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园共育,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篇2
关键词:师资稳定性;教育公平视野;幼儿教育;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45-02
一、引言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发展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然而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在幼儿教育资源上一直相对落后,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理念更不相适应。在教育公平视野下,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西部人才均衡发展的源头,也是西部幼儿教育获得公平教育起点的最根本保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有关师资稳定性问题是影响师资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维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国教育改革的长期不懈努力。
二、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现状及后果分析
1.师资流动大,队伍建设缓慢。师资稳定性是幼儿教育完整性的基本保证,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通常师资流动较大的群体分布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中,因此严重影响着我国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核心队伍资源流失以后,不能保证充足、及时地人力资源补充,使得西部幼儿教育出现短期的师资短缺,甚至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2.师资流动大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地区幼儿教育的典型现状,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师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悬殊,甚至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完全缺失,致使大多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失去了幼儿教育的环节,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办学条件艰难,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有限的教师队伍基本分布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而且对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故而流动性较大,使得大多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
3.师资流动频繁,导致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低下,专业背景匮乏。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大多机构存在老师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现象。主要由于具备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在对口专业的执教期较短,“一人多能”导致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在专业教育素养上相对低下,没有综合教育的理念作为支撑,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公平教育视野角度上已经使得该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公平的教育起点。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师资队伍没有稳定的资源,大多幼儿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上相对低下,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因素分析
1.薪资福利水平低,生存条件恶劣。西部农村教育的典型现状是教育经费的缺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薪资福利水平成为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西部农村超过50%的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可见教师工资总体偏低,甚至执教多年的高教龄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福利保障,直接后果是这些具有一线经验的教师资源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寻求可观薪酬的岗位。其次,某种程度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编制规划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大多该地区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正式编制,该现象不符合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发展模式,也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的直接原因。
2.培训、进修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执教积极性。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队伍教学素养的高低,包括教学模式、学前视野范围以及对后续教育接轨的铺垫作用等。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严重缺乏职前技能培训和引导,大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习惯性模式,存在较浓的个人主观性,某种程度上缺乏幼儿教育的正规理论作为引导,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论在职前还是任职过程中教育机构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不完善,没有将教师的任教技能实践化,而且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长期缺乏培训或者进修机会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对现有岗位的职业憧憬,挫败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导致西部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
3.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专业化成长平台。职业规划是每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基本设想和憧憬,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启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积极主动性。西部贫困地区在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匮乏,尤其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较为浅薄,自己对未来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使得教龄较短的教师对现有岗位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趋势,间接危及到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此外,学校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年轻教师在岗成长的平台,教育公平视野下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考虑到在岗职工的未来规划个人成长辅助设施建设。
四、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1.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现状。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大多还未纳入国家正规编制,从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缺陷。该现象成为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因此某种程度上成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直接原因。传统农村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国家正规编制,这样才能给幼儿教师从个人情感上提供保障,促进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国家对西部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尤其对幼儿教师的薪酬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远,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得不放弃西部农村的幼儿教育生涯,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可见,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是保证师资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2.构建新型培训、进修机制,鼓励教师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模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西部贫困地区构建新型进修机制是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阶段师资稳定的基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学年不定期地举行在岗幼教技能进修以及相关的实践评估,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际培训目标相符合,根据实践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进修机制的建设中,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拓宽教学视野,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育意识,无形中增强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巩固了幼儿教师的师资稳定性。
3.建设现代化激励体系,增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竞争意识。教育公平视野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对师资成长的公平性要求是其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下,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具备符合人本发展的现代化激励制度,尽可能将幼儿教师的产出成果指标化,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KPI绩效考核模式,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自身素养,对该地区师资稳定性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多变,教育公平视野下对西部幼儿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现阶段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中由于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薪酬水平以及相关的培训机制等因素,导致幼儿教育中师资稳定性较差,使得幼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改善该地区幼师福利现状、构建新型进修机制以及现代化激励制度是维持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24-03
幼儿教育在教学研究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同样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在2010年首次将幼儿教育摆在国家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政策的支持促进信息化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幼儿教育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面对这个多彩的信息世界,如何引导幼儿获取信息、认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在幼儿的脑海里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将多彩的信息世界变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素养,并且也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的信息化改革的教育培训,在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能在教学中不断促进幼儿学习的潜能,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直接应用,还包括在信息识别、获取、深加工、精细处理、利用以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创造信息的能力。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以及信息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及方式,合理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既包含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工具的应用掌握,以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
信息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可以说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是人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的了解,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感受。简单来说,信息意识就是人在面对自身不懂的事物和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信息化时代处处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能否正确把握以及合理应用信息是检验人的意识能力强弱的表现。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二是信息化知识。信息化知识是对信息科学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展现,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更好地进行理解、应用,不仅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丰富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化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三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含信息系统中基本的操作能力,信息的传输、采集以及深加工,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评价能力。掌握信息能力是信息时展的需要,是时展所必备的生存能力。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仅仅拥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有效地应用各种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获取、传递、处理,这样能有效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信息素质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学前教育专业需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四是信息道德。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心理伦理道德观念和修养。教师面对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对于一些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内容,要积极接受和吸收,而对于一些不利于教学的内容要自觉抵制,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幼儿教师更应该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信息意识的态度,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
以上所述四个方面的要素是共同构成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先导,而信息知识则作为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注重提成自身的信息素养,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2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研究
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规范,旨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国家政策的支持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最初环节,幼儿教师肩负着启蒙教育的重担,幼儿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信息素养的提出对幼儿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塑造新型的幼儿教师形象,同样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化幼儿教育的新发展。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展的要求 知识和信息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挑战以及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幼儿在多彩的信息世界里获取必要的信息,摒弃不利信息的诱惑和干扰,更好地形成正确认识?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选择恰当的引导方式。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儿童时代开始,以往的读、写、算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结合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不难看出,要加强幼儿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幼儿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好保障。
信息素养促进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 幼儿教师在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仅仅拥有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制订符合自身的发展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具备正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要掌握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一些网络资源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进而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幼儿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篇4
艺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能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化”倾向,即将完整的注重内在体验的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以及和幼儿有关的艺术引导能力。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就能应对未来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忽视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目标定位偏重艺术人才,忽视学前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专业教师。艺术教育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了解幼儿艺术的实质,掌握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幼儿以游戏的心态参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最终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却使得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成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对幼儿艺术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认知。这种“技能化”倾向的目标定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及技能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事实上,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合幼儿的教育实践智慧。学前学生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单纯学习艺术技能就混淆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区别,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后尽管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最终也只能发展成为工匠型教师,很难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内容偏重艺术技能,忽视艺术情感体验
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也是按照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强调艺术的学科体系,将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学科,每门学科再进一步细分,如音乐分为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割裂了艺术的整体性,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习得,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学生经过学前教育专业三到四年的刻苦学习,在钢琴、绘画或者舞蹈等技能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能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当,但是不会创设艺术情境、不懂分析幼儿艺术作品,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等现象却十分普遍。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的程度,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当前这种只重视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偏重模仿训练,忽视幼儿教育实践
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误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对艺术知识内容的记忆、对艺术技能的被动模仿和强化训练,缺乏对幼儿园艺术实践的深入了解。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艺术作品,如钢琴曲目、舞蹈动作、绘画等,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经验的关照。《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关注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重视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培养。衡量一个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灵活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智慧。这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艺术技能,却不能形成内在的艺术素养,更不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艺术能力,如创设丰富艺术环境的能力、引导艺术欣赏的能力和鼓励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等。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只强调幼儿的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幼儿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蜕变成了艺术训练,幼儿也就变成“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四)评价体系过于机械片面,忽视综合艺术素质
幼儿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应如此,然而艺术教育“技能化”使得艺术评价以艺术技能为核心,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作品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多关注横向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如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等;在评价标准上只重视艺术作品的技能水平,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高校学前专业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以在各种艺术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最高荣誉,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念;在幼儿园实习只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如幼儿情感思想、智慧和独特表现却毫无察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异化,抑制了学前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宏观、概括和模糊等特点,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学前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未来的幼教人才,然后才是艺术才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重要是获得未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艺术技能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由于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再加上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直接将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直接借用过来,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艺术技能的训练。还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直接将“吹、拉、弹、唱、画”等技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目标定位难以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更无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的合格的师资。
(二)缺少科研成果支撑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既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和认同理论的基本理念,又要在操作层面具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策略和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当前有关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多是宏观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艺术教师多是对于理论的套用,少有对艺术教育实践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探索研究。这种科研现状制约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当前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课题:学前学生的艺术素养包含那些层面,和艺术专业有何不同?哪些课程能支撑艺术素养的获得?当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还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课题的解决依赖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由于当前我国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导致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技能化”倾向。
(三)师资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资没有专门的职前培养模式,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艺术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技巧。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他们便采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施教,即注重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恰恰是未来的教育对象—幼儿,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技能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为中心,艺术技能只是她们进行教育的工具而并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水平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引导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和创造。
(四)盲目迎合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对学前教育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如唱歌、绘画和舞蹈等,忽视了艺术创造的过程,如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艺术思维、想象过程等。家长也常常把这些艺术技能作为衡量幼儿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幼儿园越好。久而久之,艺术技能的提高仿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完全成了艺术技能大赛,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技能高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幼儿园的需求,也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在艺术教育中也就越来越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立足专业标准,明确专业定位
艺术教育行为实施的关键要看其专业定位,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又要遵循行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要充分领会目标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院校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师资必须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也要在《专业标准》的框架内明晰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既有专业理念、高尚师德,又具有较高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学前艺术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学前教育高校科研人员要注重结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一线幼儿教师共同合作,探索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幼儿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做一名研究性教师,不断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才会为学前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逐步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前专业艺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她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能力,而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艺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未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因此,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艺术技能,更要使她们具备将来引导幼儿艺术发展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及时把握幼教实际对师资艺术素养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学前专业艺术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理念的学前艺术师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在岗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四)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办园行为
篇5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价值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全面熟悉日常生活,锻炼积极性与自主性,并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动手及自我创造能力。游戏在幼儿教育中体现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促进幼儿实现健康的成长与身心发展,扩充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及其社会能力。幼儿教育首要目标在于确保幼儿的良好健康成长及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游戏是其主要的活动,由身心健康层面来看,可通过游戏充分满足幼儿发展心智与身体的基本需求并给予他们想要得到的愉悦感。游戏聚焦了多重价值化教育内涵,在组织游戏活动实践中,幼儿的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与辨析力均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游戏活动中幼儿可担任多重角色,并接触到实际问题的把握,因而他们会通过自主的对比、观察、实证与研究进而形成较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惊喜与问题。例如为什么我的水枪没有你的射程远,你的水枪和我的是否一样,多加点水会不会改变什么?虽然幼儿们自己找到的解释往往是片面、单一或者不深入的,然而其形成的感性认识却令创新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良好的激发,并令他们的探究、对比与辨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实现了全面提升。幼儿们愿意从事的活动主要是游戏,通过游戏可促进伙伴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令其在玩中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并逐渐与同学主动的接触与交流。例如在玩竞技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们善待朋友,和睦的与伙伴们相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玩玩具或做游戏时不应争抢,应与伙伴们互帮互助、互相谦让,团队中几个孩子做了良好的示范,其他孩子便会跟着做,长久下去,幼儿伙伴之间便会形成一种亲密友爱的关系,不仅令其语言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还令幼儿们学会了相互合作、共同配合,丰富了社会交往实践经验。幼儿是游戏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情绪、感官的主体,往往他们会带着某种态度从事游戏活动,并且受到游戏的左右影响会令情绪产生波动,通过游戏假设情景可令其体味到各类不同的丰富情感,进一步为其后续实施良好的情感、人格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幼儿成长早期游戏活动是其愿意接受的特有学习方式,并且是其主体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因此幼儿教育应将游戏列入课程形式之中,令复杂的问题趋于简单化,枯燥的文字趋于形象具体化,进而有效形成对幼儿思维的感官刺激,科学促进价值化信息的更替对接,进而真正激发游戏优势,令其良好的融入幼儿教育中发挥价值化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科学应用游戏
幼儿教学中合理引入游戏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令幼儿愉快玩乐并认真的学习。例如为锻炼幼儿的创编能力,我们可设计故事接龙这样一种游戏,令每一位幼儿一次发言,逐个讲述、描绘出自主创编的故事,该游戏教育形式不仅令幼儿注意力全面集中,还令其快速应变力、自主创造力、合理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许多幼儿在到自己发言时便很快创编了新颖精彩的故事,该类游戏教学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创编故事存在本质的不同,由于引入了有趣的游戏环节因而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活动中良好的融入游戏
幼儿教育实践中体育活动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体育游戏包含丰富的活动内容,倘若能合理应用便可良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令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富于特色。然而,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教学较为机械、枯燥与单调,幼儿们容易产生厌烦感。同时任何一类幼儿实践能力均包含一定的塑造与提升过程,因此我们可就同一内容的体育活动分不同要求融入游戏因素,分阶段组织活动,进而良好的满足幼儿接受学习规律及熟练动作顺序,令其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的锻炼自身实践运动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中良好的融入游戏还可充分满足幼儿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与爱好,令他们的独立自主性、积极创造力通过活动得到有效锻炼,并促进社会性的形成与健康成长。
(三)自主性活动中引入游戏环节
幼儿平日组织活动除体育与学习内容外还包括较多自主区域实践活动,幼儿具有本能的爱玩天性,游戏对其来说也属于一门必修课,因此科学合理的引入游戏环节可令幼儿在区域性自主锻炼活动中体味真正的乐趣,并促进健康的成长与身心的良好发展。在组织游戏实践中,我们可将不同种类活动游戏统筹结合,例如将流行的说唱童谣合理改编为寓教于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参与模式上,可应用混龄组织形式,例如组织大灰狼与小白兔趣味游戏时,可令小班幼儿担任小白兔角色,并令中班、大班幼儿扮演妈妈与大灰狼角色。在游戏材料选用阶段中,可充分遵循幼儿的自主心理需求,同时应以半成品或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作为首选,体现游戏的真实自然及贴近生活性。
三、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伙伴,是其天生追求与向往的方式,是其创造力、思维力、学习力的源泉。因此,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育实践中应科学注重游戏环节的适应性引入,令其良好的与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幼儿自主性活动全面结合,发挥游戏的核心价值,令幼儿们在游戏中享受自由、自主的权利,主动积极的用创新思维驾驭游戏、参与游戏,锻炼综合素质,进而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幼儿教育 情境游戏 应用策略
一、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1.游戏可以对常识性的教学进行确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常识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内容一般需要和教学中的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联系。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说教式的方式对这些常识来进行讲解,则很难对幼儿产生兴趣。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则很容易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2.游戏对儿童语言培养有促进作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一般可以以童话等文体活动来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教学的显著优势是能够通过和学生喜欢的扮演类的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自身去扮演等融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模仿童话中角色的话语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塑造有着十分有益的积极作用。另外,在游戏中和情境结合的较为紧密,幼儿在学习中能够将语言表达的更为丰富。
3.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幼儿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只有在幼儿教育中兼顾到各项内容,才可以为幼儿后期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设定相应的游戏内容以及规则,幼儿在执行这些规则的同时就会逐渐养成相应的纪律性,同时游戏的完成也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锻炼,这种不断的锻炼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对于幼儿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参考分析
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幼儿教育对于情境游戏设置都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就幼儿教育游戏策略制定归结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参照方向:
1.幼儿在游戏中的核心地位。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幼儿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由儿童来进行主动的把握。老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接触生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养和人格方面的培养。
2.能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发展速度很快,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所以,情境游戏的设置应当注重对于知识的融入,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尽可能的获得提升。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分析
研究发现,目前在幼儿园所进行的游戏方式一般有班级集体游戏、自由游戏和有一定目标的定向游戏三种。其中目标定向游戏是最容易实现情境游戏设置和兼顾游戏目标的一种游戏方式。以下对于情境游戏的设置归结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合理的游戏方式设计。进行游戏方式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方式的改善,使得所有需要参与到游戏的幼儿都能够很好的提升兴趣。也就是说通过游戏方式的设置,能够促使幼儿更愿意主动进行活动的参与,不强制幼儿参与游戏,对不愿意参与游戏的幼儿通过合理游戏方式的设计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意愿。
2.对教学知识进行融合。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知识的融合,首先是可以加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巩固,其次还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拓展。通过进行游戏来进行学习,幼儿会在一次次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进行游戏选择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安排脑力和体力锻炼相互结合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室外实践和问题思考的方式来进行体力和脑力的训练。通过这些游戏的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可续的进行游戏情境的设置。在进行游戏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合理的把握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游戏,尽力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负担。同时还要淡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评比,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塑造而不是一种相对狭隘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得幼儿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对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分析了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于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参考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对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幼儿教育中应用情境游戏来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体制和心智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红娣,邹利民,崔素芳.构建自主高效多元化幼儿教育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
篇7
园长专业化是指园长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生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成为一名专业的教育管理专家的专业成长过程。[1]园长专业化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了园长专业化,才能提高幼儿园园长这一群体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园长个体来说,园长专业化应该被称作为“园长专业发展”,是指园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养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园长专业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强烈的服务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第二,构建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等。第三,具有幼儿园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的智慧与艺术。第四,接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
2目前基层园长现状
日前,笔者对陕西省渭南市149名公办幼儿园园长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5人,女性124人。结果如下:
2.1教育理念方面
在参与调查的园长中,59%的园长认为,“园长是行政领导,是幼儿园的核心人物”。这种认识,与园长专业化所倡导的“园长的职业角色应是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者合一”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
2.2知识结构方面
参与调查的园长中,51%的人学历达到了本科,还有近一半的园长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园管理学》的人数不足60%;只有35.26%的人知道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贝尔;35.28%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这种状况,距离园长专业化所要求的“构建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方面还相去甚远。
2.3管理能力方面
在参与调查的园长中,认为自己是“民主型”领导管理类型的有49%;认为自己是“业务能力(学者)型”的占32.7%;“人格魅力型”的占28.6%;认为自己是“经验型”的为4.1%。只有8.16%的园长选择了两种以上的领导类型。无论各位园长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但从这组数据中至少能看出,大部分园长崇尚民主型的领导类型,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但是,一个称职的园长,绝不是只要做到了民主就能够管理好幼儿园,必须具备综合的管理能力与智慧。
2.4专业训练方面
在参加调查的园长中,近三年累计参加培训3次以上的占53%;一次培训都没有参加过的为22.5%;加入教育专业团体并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的为19%。另外,只有16.3%的园长主持或参与过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绝大多数园长从未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在对上级部门的建议中,95%的园长都提到了“要多组织园长和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到优秀的幼儿园观摩、学习”。这说明,我们基层的广大园长,虽然也能够参加一些专业训练,但对自身的专业训练和发展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这距离我们所要求的园长专业化的“自觉追求的过程”,相距甚远。
3如何实现园长专业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必须从组织和个人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园长的专业化发展。
3.1组织方面
3.1.1完善园长管理制度
园长管理制度直接制约着园长的专业发展,是实现园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园长管理制度应该涵盖园长资格、职责、聘任、培训、考核和监督、晋升、薪酬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有利于促进园长专业化的实现。
3.1.2构建园长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衡量职业是否发展成熟为一门专业的标志和尺度,园长专业标准的确立是推进园长专业化进程中的核心。[3]构建园长专业标准,对于明确园长职业所应该履行的职责,厘清园长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建设专业化的园长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1.3建立园长专业组织
建立园长专业组织的目的在于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这一行业性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制定园长专业标准、组织专业培训等多样化的活动提高园长群体的专业素养,还可以为园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使园长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通过直接参与其相关活动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与行为。3.1.4加强园长的专业培训包括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三个方面。职前培养,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的幼儿园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幼儿教育从业人员,通过参加相关短期培训,获得合格证书,为园长职业储备力量。入职培训是为了帮助新入职的园长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环境,有效地开展工作。职后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园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3.2园长个人方面
温总理提出教育要由教育家办学。作为幼儿园发展的领头羊,配合组织方面的方针政策,园长个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己:
第一,树立园长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明确努力的方向。
篇8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肩负着伟大的社会使命和光荣职责。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幼儿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情绪、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指的是幼儿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和热爱幼儿教师事业,热爱幼儿,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及家长的关系等。它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目标,师德是做老师的基本准则。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从真正热爱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满怀豪情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地作出全部贡献。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品德十分重要。幼儿期是形象记忆期,孩子对于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如果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孩子也一定会开心;如果老师总能细心呵护和关心别人,孩子也一定会乐于助人;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幼儿园,孩子就成了老师的镜子。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幼儿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三、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1)拥有爱心是成就幼儿教育事业的关键,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从事学前教育这个职业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俗话说,幼儿教育事业就是一个充满爱的职业,幼儿从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感情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波动,会把各种思想、感情、期望都转移到教师身上,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自己,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对待每一个幼儿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分地爱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对幼儿一视同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尊重家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无疑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相反,如果不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工作就会变得十分艰辛。幼儿是父母的掌中宝,他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要得到好的教育和保育。因此,教师应及时跟家长联系,尊重家长,得到家长的尊重、信任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使得家园共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3)幼儿教师应当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针对幼儿表现出的对事物的短时兴趣这一特点,幼儿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具体情景中渗透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开展丰富的幼儿活动。
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基本功训练,重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孩子的求知欲。
另外,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个老师能单独完成的,一个好老师固然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全体教师合力才能完成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更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幼儿教师时刻都在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加强和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地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尽职尽责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辅成,史文校,等编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男幼师生;免费教育;情意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24-04
五年制师范免费培养的男幼师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情意培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男幼师生的情意,包括正常人的情意和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情意。所谓正常人的情意是指兴趣爱好、人际情感、人生态度、耐挫意志、自知自信及助人、利他、合群的品质。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1]它既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专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意义:情意素养培养是成就“完满职业人”的前提
情意素养是职业素养不可缺失的内容。优良的情意是幼儿教师从事保育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必备条件。男幼师生只有具备优良的专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对男幼师生提出“情意素养”培养在实践上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意教育助力三维目标实现
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情意是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向度,情意素养的培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幼儿时代是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阶段教师的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作为准幼儿教师的男幼师生更应注意情意素养的培养。著有《情感教育论》的张志勇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情意发展应负起责任,要依据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形成新的情感品质。情意素养培养,强调教育应使人有快乐的情绪基调、适度的情感唤醒、健康的情趣爱好、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认知、技能和情意的协调和谐。情意素养的作用不但是改善认知过程性质、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或手段,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
(二)情意教育促进幼师素养提升
只有知识技能但缺少情意的幼儿教师只能称为“半个教师”,从事的工作也只是“半个教育”,培养的只是“半个学生”。作为“师源性”影响,幼儿教师的情意是对幼儿进行情意教育的重要因素。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性情需要性情的传递。教师是助人的职业,要培养幼儿的情意素养首先要提升幼师的情意素养。[2]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认为,不触及和开发人的情感资源就很难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人的情感不可能在服从命令中形成,而必须通过亲自的经历,产生感受直至深刻的体验。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情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事要出于心,做人要出于情,做教师更要有“情意”。男幼师生的培养,必须耐心地致力于情意素养的积淀,光大优良情意、规避不良情意,促进专业的发展。
(三)情意教育丰富职业道德内涵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男幼师生专业情意的重要内容。教师道德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四个维度的内容,无论哪个维度,都应融入情意素养的培养。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离开情意也无法完成。休谟(D. Hume)在《道德原理探究》中提出:“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知识、有智慧,而在于他有道德本性,这种本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感情。使人完善的,必须有情操而不仅仅是理性。”[3]人的心理、思想等方面则更多地融入人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自不必赘论。
二、现状:男幼师生情意素养的实然状态与问题分析
男幼师生的报考需要取得面试合格证书,且招录分数相当于当地四星级高中的录取成绩,生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情意素养的总体状态是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因家境困难、认知不足、保底就业而选择就读,在情意素养方面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新生入学问卷调查发现,阜宁高师2013年招收50名男幼师生,有54%的同学将“就业有保障”排为专业选择的第一因素,20%的同学是“听从家长、亲戚或老师的建议”,还有20%的同学最先考虑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因为热爱而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只占6%。
(一)男幼师生优良的情意素养
1.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在5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0%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显得非常自信,认为完全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教师。相比女生面对困难时的犹豫,他们显得很乐观。在和女生的混合编班教学中,男幼师生通常会表现出大度的心态。
2.坚强忍耐,承受力强。在周围女生居多的环境中,男生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常常表现得很突出,比如干重活,能吃苦。比起女生,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说更强,相容性好,能比较冷静、合理地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
3.思维活跃,直率阳刚。男生的视觉空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来说更强,大多喜欢挑战,富有创新精神,说话直率,做事果断,不墨守成规,会有很多新颖的想法。[4]作为男幼师生,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二)男幼师生有待改善的情意素养
1.专业兴趣与信念亟须增强。从家庭背景看,阜宁高师首届男幼师生中有76%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传统的择业观念占主导地位,因家境困难和保底就业而选择幼教,存在着“被幼师”的情况。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或对专业感兴趣的男生很少,社会对这些男生所学专业及将来从事幼教的态度往往影响着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使得学习的原动力受到严重影响。
2.幼师人际环境中的“伪娘”焦虑。长期以来,幼儿教师性别严重失衡,部分男幼师生身边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女生,专业课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女教师,到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周围同事又多是女性。调查发现,有50%的男幼师生出现过来自人际环境的焦虑,没有归属感。他们在思想、语言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可能有被女性同化的倾向,男生的性别特质容易被忽视。
3.专业认知不足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专业技能课上,女生可以跳出很优美的舞蹈,可以剪出漂亮的剪纸,可以折出逼真的纸鹤,可以缝出美丽的布娃娃,男生显得有压力。心理素质好的,能在女生为主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发挥自己的优势。但近10%的男幼师生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够在专职幼儿教师中有突出表现,希望往管理者的方向发展。心理脆弱的,缺乏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会出现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三、目标:男幼师生情意素养的应然取向与价值期待
元情绪能力强的人较易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情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能力调控、指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元情意能力良好的男幼师生可以随时掌握信息、主动应对,并能讲求时效、乐观冷静、尽力协助他人疏导情绪。
(一)能正确认识情意并调适自身情绪
高情智首先是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情绪调控的工具,通过调控自我情绪来影响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影响别人。男幼师生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就要培养元情绪的能力,包括元情绪的觉知、体验、调节和监控。元情绪觉知,指能分辨不同的情绪感受,意识到情绪感受代表的意义,预感到情绪、情感的发展方向。元情绪体验,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的情绪性反应,即对初级情绪产生次级情绪,如害怕(次级情绪)自己所产生的愤怒(初级情绪)。元情绪调节,是指把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调整到符合自己需要和与情境协调的过程。元情绪监控,主要指主体把感知和体验到的自我情绪经评价后控制在某一状态范围内。[5]元情绪有短期与长期之分,对男幼师生来说,长期的元情绪,如在幼师“女儿国”里产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沮丧甚至压抑,进而影响个人特质,因而需要能够有效地调适身心,适当放大积极的情感因素,控制和减弱不良的情感。对付逆境时的自我调节,能主动对自己进行心理放松和心理暗示,如在音乐声中进行舞蹈训练,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二)能尊重善待生命并完善职业人格
教育的价值肯定不能仅仅是促进人的认知和技能,我们的学生是富有灵性的,有着情感、愿望和品行的生命。幼儿与生俱来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智力。幼儿教师应能够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不用同一的尺度去衡量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不因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而漠视生命、压制生命,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得到发展。男幼师生应学会不因自己的偏好而冷落孩童,真正将“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指南。
(三)能拥有教育情怀并形成良好品行
教师的爱心,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它更多的来自于对教育的理解与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通过情意素养的培养,男幼师生要提高对情意教育价值的认识。一是要促进情智的发展,表现出对儿童的热爱,对所学内容喜欢、感兴趣、积极接受,专业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二是要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交往合作、参与决策的机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课堂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在和谐的氛围中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对组织儿童游戏有明显的帮助;三是要逐步养成健康的个性,促使学习的动机态度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行的养成,促进幼儿教育技能训练的常规化。
四、策略:男幼师生情意素养优化的系列措施
男幼师生情意素养的培养,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师男生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在营造幼儿教育文化氛围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情意素养培养策略。
(一)目标引领中明确男幼师生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男幼师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明确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部分。“高素质”意味着男幼师生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科学的专业理念、高尚的师德,即要有优良的专业情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引领男幼师生了解专业前景,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男性;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在国外的情况,男幼师普遍得到社会的尊敬和认可;了解我国今后幼教发展的趋势,每个幼儿园都得配备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意识。
(二)生涯规划中强化男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意识
入学开始就注重对男幼师生进行包括心理辅导在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核心价值观,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进行合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可以经常聘请有成就的幼教一线男教师为他们开设幼儿园教育实践专题讲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他们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6]不仅要从职业身份来认同自我,还要从专业价值来认同自我,相信自己在做着世界上很有价值的事情;注重培养自己和蔼、温和的性格,培养热爱幼教、喜爱幼儿的感情,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增加自己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培养自己与幼儿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温馨的交往环境。
(三)教学改革中突出男幼师生性别特质的优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以招收女生为主,课程方案往往更多地考虑女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技能课程以女生擅长的艺术类课程为主,客观上造成对男生的忽略和歧视。教改中可适度增加体育健康、科学探究、教育技术、创意制作、活动策划等男生比较擅长的课程比例,适当调低歌舞、手工等男生感觉困难的艺术类课程要求。[7]性别形象是男幼师转变幼教领域太过阴柔、阳刚不足局面的重要条件,有所建树的男性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有自己的男性本色,因此应当为男幼师生提供与女生有差别的教学,突出性别特质的优势。例如男生的舞蹈课可由男教师来教;专业课教学要注重帮助男生在幼教工作中发挥优势和克服劣势;即使在同样的专业课程学习上,也应激励他们发展男性特有的教育风格等等。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利于专长发展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围棋、武术等等,以满足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
(四)具体情境中构建男幼师生情知共进的场域
引导男幼师生在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张力场中,通过自己的想象、移情、解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识到的知识经验,借助情境在特定氛围的体验中接纳新知,寻求思想共识,升华情感。例如通过介绍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史,尤其是有关幼儿教育男性工作者的事迹,让学生清楚他们已经有杰出的榜样。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陶行知、陈鹤琴等男性幼儿教育家。世界上首次以“幼儿园”命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是德国的福禄贝尔,他被誉为“幼儿园之父”。近年来,随着幼教行业对男幼师的呼唤,越来越多的男生走进学前教育专业。[8]这样在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意。再如通过常态化的教育见习、实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得到启发,使其情感体悟借助情境得以巩固。
男幼师生的情意教育应构建具有适切性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考虑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人学”特征,应重视男幼师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全域发展”,在客观情境中培养他们富有专业特色的情意素养,促使情意教育与他们的职场需求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孔宝刚,胡娟.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幼师生专业情意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3(7A).
[2]赵鑫.论教师的感情修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2(4).
[3][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杨举.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沧桑,2013(3).
[5]许远理.元情绪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1(9).
[6]曹丽.男幼师职前教育中问题及特色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现状调查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和谐;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0
和谐社会是在现有条件下,人及事物之间动态、具体、相对的辩证统一,是互相合作、互促互补、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发展关系。社会公平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和延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如果教育机会不均等,那么就会导致社会失去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不利。因此,教育公平问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差异,也使得区域性的幼儿教育公平问题出现,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所谓教育公平,主要表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方面,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集中表现为教育机会均等上。由于不同的人对教育机会均等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数都理解为均等的接受教育机会、获取教育资源、享受教育过程、得到均等的教育结果和成就等几个方面。本文也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从幼儿教育的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幼儿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不同阶层的贫富差异和分化不断加大,又因为教育的发展受到各种政策的影响,导致国民受教育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在教育公平方面得不到保障。所谓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贫穷、贫困的学生,或者是存在智力或身体缺陷的学生,或者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者是流动人群的子女及违法犯罪分子的子女等。由于弱势群体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这部分学生所受的教育是不完成的,存在较大的欠缺。与之相比,那些拥有特权的人员或者是经济实力雄厚的群体通常具有实力或资格去选择优质的幼儿园,而农民及民工等收入较低的人群,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特权,加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选择教育质量差、收费低的幼儿园,更为严重的是放弃子女的学前教育机会。
2、幼儿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
受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造成不同地区的幼儿园的发展水平不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差异较大,如上海、北京及浙江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幼儿教育水平非常高;辽宁、广东、山东、江苏、山西、吉林、海南等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青海、广西、甘肃、宁夏、贵州、等地的幼儿教育水平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当前,城市幼儿教育中,入园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家长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哪所幼儿园的质量好;相比之下,农村幼儿教育相对滞后,70%的幼儿只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这就使得农村的幼儿在一开始就与城市的幼儿产生了差距,农村幼儿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
在我国,对幼儿园的投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统计显示,教育财政的投入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少数政府机关及教育部分办的幼儿园。70%财政拨款用于城镇公办幼儿园,也就是说,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好,部分幼儿园已经向着高标准、豪华型发展。而乡镇本身所占的幼儿园数量就比较少,村办就更少,财政投入也比较少,发展相对缓慢。此外,民办幼儿园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支持,有的地方还向民办幼儿园征收企业所得说和营业税,这就阻碍了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3、幼儿教育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
在幼儿教育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时,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努力程度和能力,采用无差别、相同模式的教育方法对待幼儿,尽管从表面上看,这种教育模式是公平的,但从本质上看却存在着不公平因素。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个个体差异,属于不公平的幼儿教育;其次,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对带幼儿的态度受家长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影响较大。一些职业道德素养偏差的教师,对社会地位高、经济实力雄厚的家长的幼儿往往会另眼相看,倍加关爱,对于那些一般家庭的幼儿,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第三,部分教师对待不同相貌特征、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教师的这种态度导致了部分幼儿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班干部、永远是班级活动的主角、永远可以批评另外一部分不受教师喜爱的幼儿。第四,由于幼儿教师个人在教育理念的认识方面不足,用承认的思想情感、世界观及行为标准来要求幼儿,在对幼儿严加管教的时候,要求幼儿必须绝对的服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完全不考虑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幼儿的人格受到侮辱,对幼儿的成长带来消极因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压制了幼儿的实际需求,对幼儿的个性表现是一种伤害,也损害了幼儿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结束语
在所有的教育问题中,幼儿教育公平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影响着未来国民素质的差异,所以,在以后的幼儿教育发展中,应该以国家相关政策放着能对导向,健全幼儿教育发展机制,服务与幼儿教育,使幼儿教育朝着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于耀.幼儿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策略的探索[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1).
[2]鲍艳睛.从微观的视野看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J].江南论坛,2011(6).
[3]彭海艳.幼儿教育发展的财政公平性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