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16-03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专业学士,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本科专业教育。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在国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生产方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制造业进行“庞大存量”的转型之后,人才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获取市场,这需要建立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大量属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十分渴求。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数有限,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开发维护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培养市场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人才定位

(一)与普通本科专业的区别

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学科体系为主线,着眼点是“基础、系统、学术”,面向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相关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计算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着眼点是“岗位、应用、工程”,主要面向技术密集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

(二)与高职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根据其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理论基础,重在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而应用型本科适应面较宽,适应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高职院校主要使学生具备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应用型本科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1],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并按照职位岗位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每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在消化吸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学习情境。突出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培养,强调掌握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注重发展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都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建设主干专业和拓展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复合专业学习平台,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图1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围绕工学必备能力、软件开发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管理能力、基础运维能力和拓展复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办学目标确定上,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和国际主流IT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环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进行高标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

确立“紧跟技术发展,瞄准业内主流”的指导思想,以搭建“持续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在“专业办学方向(目标)的确定、专业办学条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学组织方式(手段)的探索”三个层面,立体交叉、整体推进,全面践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3]。

(三)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与企业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源较好、学生基本素质较高的特点,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项目开发、参与大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师资队伍。共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谋求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合作。

二是国际化协同合作。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将世界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国际水准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了解顶级计算机企业运营模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借鉴其成功经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联动。加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的协同联动,深度进行合作,打造好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作章.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导向与路径选择——基于文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25-28.

[2]郭连贵,张洪涛,周青,曾玉.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31-34.

[3]李景宝,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21-123.

[4]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72-75.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Bachelor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AN Xin-can, SUN Yong, XU Ren-feng, LI Bin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篇2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计算机实验室 人才培养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36-01

一 前言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是现代高校实验系统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将新的科技手段提供给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服务于创作设计。通过实践表明,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促进学生有效联系创作的理论与实际,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相较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实验室,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围绕着实习、实训以及实验等原则来建设和管理实验室,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进行培养和提高。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辅助类课程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更高的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运用技术、维护以及管理水平等。

二 高校实验室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在国外,在19世纪以前,实验室教学还未出现,都是为了创造性研究;最早的是私人实验室,进入实验室的都是教授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私人实验室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财政的资助下,建立了大学实验室,并且逐渐发展为如今的实验室教学。

在国内,我国将国外大学实验室的模式成功地引入,促进了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最早的实验室设在一些私立学校,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就曾经成立过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实验室,用以对新花色或者新燃料进行研究,用于实验室教学的很少。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大学实验室体系建设方面落后了很多。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学实验室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拥有熟练的技能和创新意识,社会逐渐意识到大学实验室的重要性。

具体来讲,高校的实验室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进行生产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有效地答疑解惑,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很有帮助;(2)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有利于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4)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 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第一,要分清概念,对实验室进行科学规划和设置。目前,大部分人没有清晰地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概念,一提起实验,人们就会想到理工科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实验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重新科学地规划和设计现在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将艺术设计这门综合性学科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既满足学生专业创作的需求,又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一定要在实验概念的基础上,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将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特色凸显出来。

第二,统筹兼顾,对实验室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因为艺术设计有着较多的实验室,各种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建设经费。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在建设方面都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和设计,建设经费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场地设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导致实验室没有较高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紧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实验室设备,各个实验室密切沟通和联系,避免重复投资,从而降低成本,节约资金,将实验室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五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得知,计算机实验室在艺术类专业设计类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理工科实验室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在实验室教学中,需要有所变通,将设计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实验室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继续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强、曹毅、杨睿.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网络与信息,2009(1):123~124

篇3

关键词 经管类 计算机课程 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各行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不同专业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正在持续扩大,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也在不断增强。对经济和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技术作为工具对传统专业知识的支撑变得日趋重要,本文将以经管类专业为例,以实践素质培养为核心,分析思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内容的建设与改革问题。

1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对待计算机学习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目的,后者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核心分阶段、分模块的学习,而前者仅仅是作为工具来学习。受课时和学生基础所限,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从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无法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相提并论。从大学专业目录和与计算机学科的关联性上,可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理学和部分工学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地理等传统理学专业和一些工学非计算机专业,这些专业的特点是学生一般理工科基础非常好,对信息技术都容易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引和自学下,对他们而言掌握计算机技术作为专业辅助工具的难度并不大。第二类是相关性较小的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主要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语言文学类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依赖较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以日常基础工具为主。第三类是相关性较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一般会要求学生在实践方面,可以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辅助进行具体专业实践,例如某些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实践就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有关专业实验室进行金融业务仿真实验,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模拟股票交易、外汇交易、期货交易及银行业务等金融实务。下面将主要基于上述第三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现状,在抽调部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教改方案。

2 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及教育现状

2.1 经管类专业计算机课程内容

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其他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经管类专业占主导地位,以国际金融专业为例,其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名下是对应课程总学时和实验学时)。

从教学内容上看,图1中课程体系里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为必修课(一般列入通识课范畴),主要是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开设的教学内容,学时分布如表1。

除上述两门必修课外,其它的则是分散在后三学年的若干选修课,主要包括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一些专业计算机工具类选修课程。学生在具体选课过程中并无强制要求,有较大的漏选可能。

2.2 现有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近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大多数经管类学生入校后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均有较明确的目的,希望学好计算机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不合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毕业时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总的来看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学生自己对学习计算机的难度估计不足,在无专业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进行较高技术难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是现有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课时较短,专业针对性不够,学习内容有重复。例如某些课程计划的总课时较少,学生基本是在进行理论概念的学习,没有时间进行相关动手实践操作,课程学习效果较差,学生没感到学到实际技能。

三是基础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的内容设置较不合理,存在为期末考试、为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而突击学习的情况。忽视计算机学习的长期实践过程。没有牢固地树立计算机以应用为目标的主导思想,没有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文化的特点,从而未建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意识,未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习惯。

3 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与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实践和应用为核心,从经管类计算机课程的结构设置、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加以设计与改进。

3.1 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两门必修基础课程是经管类学生入校最先接触的计算机课程,学时最长,课程建设也最完善,但其设置的内容还是偏杂、重点不突出,可做出如下改进(表2)。

从表1和表2的区别可以看出,这个部分的改进主要是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实验课时的比重,合并了大类知识点,同时对课程核心模块加大了学时比例,在近两年的实际教学实验中,这种教学内容结构上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经管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结构的设计改进

除两门必修课程外,后续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专业需求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以金融专业为例,可强制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进行两门计算机类限定选修课程的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基础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予以进行。一些理工基础较好且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开设面向对象的编程类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并在高年级引导其进行某些金融类编程学习(如基于Java的RepastJ可进行金融方面的专业模拟,学生既可在课程中复习巩固专业知识,也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深造打下基础),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开设一些金融工具类计算机课程,引导他们借助计算机工具体验专业知识的运用。

这些后续课程结构的调整应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应在大一下学期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来初步制定。

3.3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改进

在合理组织好核心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及后续配套课程结构后,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需要贯穿始终的。经管类学生一般理工科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从笔者近年来的教学情况看,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始终以实践动手操作作为授课的主线,关键部分可辅助屏幕录像供学生课后复习,由于一般基础课都是大课教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合理衡量学生基础的情况下,应该果断去掉大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的计算机理论部门,至多做一些适当引导或课后答疑;二是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课内容,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例如金融类学生的Excel实验中的公式运用即可将学生在金融课程中学到的直接应用过来,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篇4

1.实验管理人员与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沟通协作

首先,鉴于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特殊性,它必须两位教师来协作完成其实验教学。一是艺术的专业教师,二是实验管理人员。现今,有些高校在艺术教学实验上,就因其有的特殊性,存在艺术专业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互不相识的现象。艺术专业教师自身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稍许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没法解决,学生不能正常使用机器,有些教师就让学生自带笔记本上课,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两位教师处于不同部门,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这就需要两位教师首先真正意识到两者在教学工作中的紧密协作的关系,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从大局出发;再次是相关部门的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其次,艺术专业教师对教学软件和版本要求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教学软件和版本的要求也各有差异。如:同样采用AutoCAD软件进行教学,有些喜欢用AutoCAD2007版或更高的升级版本,而有些却习惯沿用AutoCAD2004版。又比如:AE一些稍高要求的软件,安装、注册就会相对来说繁琐一些,不同版本又会有些许的不同。如果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员不能及时得到各任课教师的相关教学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学软件的准备、安装、调试和管理,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并给实验室管理、维护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在开学课前与实验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在选用各软件版本上全面考虑,一是专业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提出便于操作的版本;二是站在艺术类学生的角度,提出适合操作并且适合在学校、社会上实用的版本;三是实验管理人员在介于前两方考虑的角度,加上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所得,基于该实验室硬件配置的实际情况下,安装适合该实验室的版本,从而以避免软件种类过多,各安装要求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个别软件无法使用,甚至造成系统崩溃。

因此艺术实验课程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相互理解、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项实验教学计划顺利、有序、高效地完成。

2.实验管理人员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有些高校的艺术专业实验室存在连学生都不知道有实验教学管理这样一位教师的存在现象。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样是奋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担负着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任务。同时他们还管理着实验室的大量资产,因此可以说,他们的积极性有时比专业教师还重要。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质量也关系极大。这就要求计算机实验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准,完美品格和模范行为,可给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3.对艺术类学生在实验教学环境中的管理

由于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习性的些许特殊性,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所学专业的特点,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把实验室作为生活环境,在里面吃喝等现象较多,在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自觉程度相对较差,常常给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带来麻烦。高校艺术实验室一般人员短缺严重,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数百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而且要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工作量很大。这也需要专业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共同协作提醒、监督、教导学生按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来执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干净、良好的环境里进行正常的实验教学。随着我国设计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培养出更多的艺术类专业高层次的、合格的人才,这对高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和高效率使用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管理好这些计算机实验室,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是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学管理者需要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在摸索中突破、前进,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更卓越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职业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工作程序,其原则是科学的,其运用也是艺术的。我们也相信随着实验管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中的计算机将为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合兵,罗一帆,祝凤荣等.推进实验课程改革和管理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30-233.

篇5

(一)专业设置PC时代特征明显

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修订版,在此修订版中,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体现了典型的PC时代特征。2013年行业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方案中虽然对一些现在非常流行的技术有所涉及,但从整体方案上看,仍属于蜻蜓点水。以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为例:专业方向分为计算机维护维修、计算机外设和数码产品维护维修两个方向,专业核心课程10门、专业方向课程6门,与移动终端有关联的课程只有“常用平台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和“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维修”两门,总课时192课时。专业实训室建议配置部分平板电脑,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对移动终端、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机器架构几乎没有考虑,体现显著的PC时代特征。

(二)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专业技能大赛的洗礼,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基本上能满足PC时代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某些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企业工程师的水平。但是面对后PC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技能,很多教师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iphone Os・Android系统这些新型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怎么对其进行维护?SSD固态硬盘怎样工作,其与传统硬盘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平板电脑的ARM架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后PC时代的知识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关计算机的教材也不能有所体现。

(三)专业实训空间几乎为空白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空间最多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码设备,平板电脑未能在专业实训空间中出现,与之配套的实训室构建方案以及实训项目还是一片空白,实训空间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用,均没有建设性意见。

二、后PC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思考

据Gartner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9.68亿台,同比增长了42.3%;平板电脑总销量为1.95亿台,同比增长了69.8%;PC机总销量为3.16亿台,同比下降10%,智能移动终端的销量远远超过PC。这些销售数据显示:智能终端的销售量在稳步上升,而PC机的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平板电脑将会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挤占传统PC的生存空间。

思考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慢慢改变

权威数据已经表明:虽然平板电脑的进入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但PC仍然是人们工作场所最方便的工具,平板电脑的优势更体现在其移动与娱乐特性上。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而言,很多的专业方向并不需要立马进行调整与改造,如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市场论证后的调整,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以及电脑架构和新的硬件知识等。

思考二:启动师资培训与教材修订

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需要通过教师才能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度以及前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由于知识的时效性,需要不定期地进行修订,使最新的知识与前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及时体现,才能使学生紧跟前沿技术,掌握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思考三:构建专业实训空间

专业教学的支撑是专业师资与专业实训空间。由于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度以及前瞻性的理解不够,专业的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实训空间在职业学校尚未出现,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公司能拿出实训空间的构建方案。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进行专业调研、专业分析,共同拿出专业实训空间方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思考四:应考虑到可能消亡的行业

篇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湖南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然后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湖南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湖南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湖南商学院(下文简称为我校)较成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设置始于1998年,经多次调整后演化成今天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案体系。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开设7学分/3门课程,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2学分/32课时;“网络技术及应用”,2学分/36课时;“数据库管理系统(VFP)”,3学分/54课时。这些公共课程的设置为我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1)“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编程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部分文科考生觉得学习有难度,难以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要求;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出的课时太少,实践教学环节所需课时很难得到保证,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不尽人意;

(3)“网络技术及应用”作为计算机公共课的主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未能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部分专业后续课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有相应要求,该部分教学内容未能深入讲解;

(4) 未开展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导致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开设基本相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以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未能跟上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2.1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材版本、统一考核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难以实现不同类型专业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中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各专业建设要求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按照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的指导思想,将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对应于三门课程,分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48课时/3学分)、“网络技术及应用”(32课时/2学分)和面向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课程(32课时/2学分,课程的具体设置与专业有关),也即为“2+X”方案。其中第一、第二层次的课程为我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通开课。

第三层次课程的开设是以专业分类为基础,分大类专业设课。大类专业划分是根据我校现有的学科和专业布局情况进行划分,初步划分为经管类专业、文法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由相应学院自行安排。其他三大类专业的第三层次课程开设方案为:经管类专业开设“Excel高级应用”;文法类专业开设“常用工具软件”;艺术类专业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2.2教学内容调整

与课程设置改革配套,我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调整。调整充实后的教学内容应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设想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计算机系统组成、典型的PC操作环境、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和PowerPoint2003文稿演示软件等。

(2)“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基础、局域网组建、Internet基础、Internet网络连接、浏览器的设置与使用、邮件管理、文件传输与工具使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网络工具软件介绍等。

限于篇幅第三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在此赘述。

2.3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零起点”但非“好起点”的问题,我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宜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分级教学是依照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使不同级别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上得到优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分级教学实施方案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分级。学生分级宜采取自愿选择和考核分层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期为单位。分级教学编班在学生入校时进行,根据摸底测试成绩和学生的申请,把基础差的学生、基础一般的学生和基础好的学生分别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分别编班,然后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分别实施教学。根据我校当前实际,可以暂时分为两个级别:基础班和提高班。

(2) 分级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环境。改革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精选教材,组织课程逻辑框架,加强实践训练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工作。分级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要求,重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

(3) 实施弹性考核。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分级教学的成绩评定,宜采取弹性原则,给教师一定范围的成绩评定权限。根据我校实际,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分为:理论测试、实践作业、上机考核和出勤表现四个部分,具体比例分配可由各课程组确定。

3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大学生中进行计算机教育,使之具备与其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指出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限于篇幅,文中提出的设想尚未涉及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其它一些也很重要的方面。下一步,我们将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继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美真.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教育探索,2007,(4).

[2] 刘景顺,白建明,李华. 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6).

[3] 黄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 福建电脑,2005,(8).

Reform Explor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urriculum Teaching in Our University fundamental course

SHI Biao,LUO Xin-mi,LIU li-m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

篇7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趋于多样化。在诸多培养方向中,大部分专业是基于软件理论与应用方向的偏软件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而在这些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又以软件教育为主。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应用范围广、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扎实的硬件知识基础是计算机类人才正确理解计算机,掌握软件开发机理的关键,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区别于短期培训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同时,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1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

1.2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中开设的硬件实验课程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往往提供了实验的所有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对实验的实用性进行延伸思维,只按设定好的正确线路、程序、步骤、数据一一照做。这样的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学习,通过实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不到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要求。

1.3在认识方面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努力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硬件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2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思路。

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盘考虑各门计算机硬件课程,把他们捆绑起来,统一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既要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现象的发生,又要做到各门课程的无缝衔接。在教师方面,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搞好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做好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大兴趣导向的实验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建设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课程建设方法,按照“整合─分科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整合阶段,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门课程进行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工作,并重点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合:a.《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整合。在《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b.《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整合。整合中侧重于硬件编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芯片的指令与功能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微机系统,并具备扎实的硬件编程基本功,有利于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分科执行阶段,依照整合阶段所确定的大纲及教案,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各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引入课程认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合阶段,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例如万年历电子表设计、贪吃蛇游戏机设计等集趣味性、设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此阶段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融合所学硬件相关知识,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

3结论

本文阐述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方法,本方法将硬件相关课程通过整合-分科执行-融合的过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晦涩的硬件知识,同时将硬件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为评价本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课题组将此系统引入了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系统的建立,学生对硬件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4-147.

[2]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45-46.

[3]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孙晓燕.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4]惠丽,吴玲.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8-79.

篇8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计算机专业的热门兴起,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规模的成长和发展起来。但是与这种人才储备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形势严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当前我国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在了解未来市场需求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计算机类、电子类人才市场需求前景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局势的多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需求量仍大量存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这并不是说市场上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已经不再需要这种专业教学的存在。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技术的革命依旧在不断的更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旧是主导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持续存在,并且这种需求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饱和。这就是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否定了这种专业人才存在的必要,而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二,高端人才的需求旺盛。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过去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一直是以“大锅饭”的形式在开展,这种教育模式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了标准,但是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很欠缺。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方式既没有充分的发掘出不同学生在这个专业中的不同能力,也没有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梯级式的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市场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且,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市场对这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专注于一些高端技术上,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

第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潮流,对于计算机专业这中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因为在信息技术这个大的专业中,包含了计算机类、电子类、通信类等多个不同的专业,这其中的每一个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又是不一样的。当前这几个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需求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电子类与通信类的毕业生在就业状况上要好于计算机类的毕业生。因为电子类与通信类在实际操作技术上要比计算机类的专业毕业生略占优势。当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是要求在信息技术内部,应该对不同的专业有所涉猎,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内部的一些学习,信息技术的不同专业本身就是相互联系共同来发挥作用的,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必然。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以上就业前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市场的需求在本质上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教育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对人才的精英化培养有所偏废,导致了当前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大范围出现。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使企业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人才输送之间能够有效地吻合,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就必须做出改革和调整: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真正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以及完整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删减陈旧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第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实施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应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灵活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留给学生必要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把教育资源信息化,同时可建立网络辅助教学新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师生多向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资源库,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习题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成果、网络资源等信息,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对于计算机类、电子类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参与。这种实践课程除了一般的校内实验以外,还应该包括积极的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这就要求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机会,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共组中,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和最快速的成长。摈弃那种完全依靠课堂内实验操作来获得实践知识的做法,因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而企业则是带来这种改变的直接因素和直接力量。

参考文献:

[1]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篇9

摘要: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阐述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设置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组成原理;分流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3-02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在整个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对于学生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地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重点高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相关教学改革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上述计算机类专业展开的,很少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展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然而,教育部自2010年批准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我校于2014年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针对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有必要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新的研究,以使本课程更好地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后m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物联网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并总结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适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把握内容的基础性和新颖性,既注重基础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同时,又要跟上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增加新进而实用的相关知识点。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教学学时的有限性,设计部分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构建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物联网涵盖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是一门具有涉及领域广、学科交叉性强和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的学科,物联网系统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因此,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本课程的授课内容还需要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对嵌入式相关内容有较高要求。英特尔构架事业部副总裁兼嵌入式与通信事业部总经理唐迪曼指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嵌入式”。指出物联网是嵌入式计算系统一种新的应用,比较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应用的层次更加丰富和复杂,既有表现在传感层上的实时应用,还有在计算和网络应用层上的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与嵌入式计算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融合。嵌入式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行业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大部分内容是面向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类而设置的,而面向嵌入式类的,如面向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类的授课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有很多与嵌入式相关的课程。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前后课程设置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不同。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多核/众核处理机硬件日趋普及,使得昔日高端的并行计算机呈现出普适化的发展趋势,并行计算系统已成为各类计算系统的基础。然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在本课程之前并未设置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本课程之后也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等课程。因此,需要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根据前后课程的设置来构建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例如,原先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介绍的新进技术,如多处理器、多核、流水线技术等有必要有取舍地引入到本课程中来。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物联网的行业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设置

在我校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借鉴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的部分授课内容,同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采用了“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一书的部分内容,将本课程由原来的9个部分优化为7个部分,去除了原有课程中外部设备部分内容。并将原先第2部分(计算机中数据信息的表示)和第3部分(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的内容进行合并,弱化了运算部件设计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可在实验课程或后续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中重点讲解。同时,将系统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异常控制流部分内容。优化后的授课内容如下:第1部分是计算机系统概述,第2和第3部分分别介绍高级语言程序中的数据和语句所对应的底层机器级表示,展示的是高级语言程序到机器级语言程序的对应转换关系,即数据的机器级表示与处理和指令系统;第4部分和第5部分着重介绍与程序的运行密切相关的硬件部分―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组织,即中央处理器和层次结构存储系统;第6部分介绍打断程序正常运行的事件机制―异常控制流;第7部分主要介绍程序中I/O操作的实现机制。其中,每个部分又包含了3个层次:基础与核心、专业特色和新进技术和知识点强化。

1.基础与核心: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最基础与最核心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相同,但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需求,做了部分优化。

2.专业特色与新进技术:本部分内容结合物联网工程的专业特色,考虑了嵌入式计算系统在物联网应用系统中核心与基础地位,设置了部分以ARM和MIPS为实例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并行计算系统的重要性及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后续课程中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引入了部分新进技术,如流水线方式下指令的执行和并行与存储器层次结构。

3.知识点强化:本部分内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是训练和强化学生建立整机概念的重要环节。拟以高级语言程序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为主线,将该过程中每个环节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P联起来,以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并建立起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指令在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和指令的底层硬件执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程序的调试、性能优化、移植和健壮性保证等方面的系统能力,并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最后,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我们设置了部分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开发基础等内容。

四、结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合理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在面向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时,需要考虑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并结合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袁春风,张泽生,蔡晓燕,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7):110-114.

[2]刘卫东,张悠慧,向勇,等.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8):48-52.

[3]高小鹏.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8):53-57.

[4]蒋永国,洪锋,董军宇.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核心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5,(21):3-6.

篇10

关键词:人才需求 专业定位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教学方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它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各类院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计算机专业也随之诞生,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设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码产品、计算机影视后期等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的需求都有不同,在此,本文注重讨论的是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设计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与计算机设计相关的行业层出不穷,比如,商品的模型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的VI设计,网站设计,宣传设计;影视中的情景设计、动画设计、动画特效设计;摄影中的相片处理、图像合成;建筑行业中建筑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制作、家居设计及室内外装潢效果图的设计与制作;机械工业中零部件的模型设计,教学中的课件设计与教学素材设计制作等,这些行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涨。

中华英才网的2012年9月上半月职位需求数据也表明,计算机设计类人才需求呈现上涨趋势。在该项统计中,计算机设计类人才继续以10.8%的比例把持领先的位置,互联网人才以9.38%的比例居次席,IT服务类人才以8.87%的比例位列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广告会展公关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攀升,在广告行业的细分职位中,Flash设计师、广告设计师、2D/3D动画设计师等研发类职位占到了行业总需求的50%以上。

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市场对计算机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于社会优秀人才呢?这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话题。

二、我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无论是本科院校、大专院校、中专学校或是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但这些学校中的学生的层次不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设计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将来毕业后面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我校是一个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计算机蓝领。其中,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计算机基本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网页美术设计能力、网站设计应用能力、三维室内设计能力、能够胜任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所以,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兴趣地学习,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三、课程设置

有了对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当前的定位认识,就可以根据定位对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我校中职计算机设计类专业把课程总体上分为三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1.文化基础课程。

文化基础课是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实用英语、体育、实用语文、公关礼仪等课程。文化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打基础,二是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形成职业能力打基础,三是为学生继续学习升造、接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打基础。所以,文化基础课的开设,除满足专业课的知识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如何有效地组织各模块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2.专业基础课程

1)办公软件的应用

通过Office工作环境介绍,以及对Office组件(Word、Excel、Access、Powerpoint)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常用功能,能自己处理文字与排版,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及数据库建立使用,达到正常的办公人员的水平。

2)Internet基础与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Internet基础知识、连接Internet、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搜索Internet资源、文件下载和上传、使用BT传输资源、网上聊天与娱乐、网上新闻与BBS、上网安全与管理等。

3)制图标准及AutoCAD

通过对AutoCAD工作环境的介绍与设定,基本图形的绘制,辅助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编辑,图层,颜色和线型的设置与使用,文字注释与尺寸标注,页面布局与打印控制,三维空间绘图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工程制图标准,能够绘制简单的工程图形。

4)实用美术基础

实用美术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技巧千变万化,实用美术的一些基础课目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传统纹样简介、基础图案、图案色彩、美术字、黑板报、包装、标志设计、商品广告、海报设计等。

5)常用工具软件应用

着重介绍了常用的四大类工具软件(网络、媒体、图文及系统工具),这些软件均是在我们日常办公、娱乐、上网冲浪、获取信息时经常接触到的实用软件。

3.专业核心课程

1)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

使学生了解Photoshop的功能、特点、概念、术语和工作界面,熟练掌握图像编辑、通道、图层、路径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图像色彩的校正、各种特效滤镜的使用、特效字的制作和图像输出与优化等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图层风格、流体变形及褪底和蒙版,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图像特效。

2)桌面排版技术

桌面排版技术桌面排版技术,以文字处理为主线,全面讨论了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处理方法。排版技术主要内容有文字处理的版面结构基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书刊杂志的排版格式,计算机排版系统的组成,以及运用PageMaker对版面的文字排版、图形图像处理、颜色定义、图文输出等。

3)CorelDraw 设计基础

CorelDraw是一个强有力的图形图像制作和大型绘图开发工具,本课程讲解了CorelDraw的各种知识点以及进行平面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CorelDraw基础知识、文件操作与页面设计、绘制线条和基本图形、编辑图形、多个对象的组织、色彩填充、轮廓的编辑、制作矢量图效果、输入与编辑文本、编辑和处理位图、输出及打印图像等。

4)Flas设计

本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Flash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主要介绍了Flash的基础知识、绘图工具和文本工具的使用、动画的制作、动作脚本的编写、动画角色的设计、动画作品的设计和商业作品的制作实例等内容。

6)3DS max三维图形设计

本课程介绍3DS max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基本物体、组合物体、曲面、粒子系统物体的创建方法,利用空间扭曲和修改命令对物体进行变形操作的方法,子物体编辑方法,给物体附加材质和贴图的方法,利用灯光,雾营造气氛的方法,物体运动设置和视频合成等。主要内容包括:3Dsmax的最新特点及界面操作、模型的创建与修改、材质编辑、贴图、动画制作、动画器、照明与摄像机、雾的制作及后期处理等。

7)网页制作

本课程以丰富的实例、生动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网站建设的全部过程。具体包括网站设计基础知识、网站的整体风格创意设计、网站结构版式设计技巧、网页动画特效制作,以及网站上传、维护、更新的操作方法。

8)广告设计

本课程以学习广告构图与草图绘制、POP广告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法、广告设计的视觉效果等。

9)VI设计

本课程以Illustrator中文版和Photoshop中文版为创作工具,以完整的Ⅵ设计体系为主线,既介绍了VI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又阐述了运用Illustrator和Photoshop实现企业VI设计的方法。内容包括企业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色、基本元素组合规范等基本要素的设计与制作,还包括办公用品、包装类、招牌指示、员工服装、广告类、交通工具等应用要素的设计与制作。

以上三类课程都是我校计算机设计类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我们根据之前对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定位,调整了课程的内容和知识深度。但仅仅有课程是不够的,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这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有配套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中职的教学中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很多,如: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等。我们无法对任课教师进行硬性的规定用某种教学法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授课的内容与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可能同一门课在不同的授课进度会用到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开始的前几次课,都是在介绍PS的基本操作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个阶段我们一般会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到了学期中期,学生已对PS软件的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会出现大家所掌握的技术都参差不齐,这时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使学生在不断的互相沟通后,最终能把相关的技术掌握。到了学期快结束时,学生已经对PS软件的操作已经很熟了,我们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上示例为我们提供给任课教师的教学示例,基本上每一门专业课都会有教学示例提供给任课教师,但仅仅是作为参考,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当今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为要培养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人才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根据定位建立起一套符合中职学生层次水平的课程体系,我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计算机设计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以上这些,是本人在多年的任课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晓敏等.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7).

[2]熊以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 余永辉,何莉,贺晓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2009(3):81-82.

[4] 陈荦,熊伟,吴秋云. 工科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J]. 教学改革,201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