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

篇1

【关键词】郑东新区;风格;规划;顺驰第一国际

1.项目概况

顺驰第一国际位于郑东新区cbd外环和第三城市中心轴线的交,占地面积4394.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开工,预计2006年10月公开发售,是顺驰集团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出的首个5A级智能化甲级写字楼。整体规划建筑沿地块边缘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观的营造。地块地势平缓,有利于营造简洁现代的景观空间层次。但由于地块被分三块,中间连接地块狭长,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观界限和衔接。

2.凝炼“仕家”的景观主题――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仕”:学也;其“学”:觉悟也。表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方能觉悟生命,而“仕者”,是觉悟了生命意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根基,“家”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仕家”界定了消费者家庭的觉悟品质,也就界定了“仕家”环境与生命意义的联想方向――去狭隘以向开敞,远混杂而近秩序,避喧嚣以取宁静,逆潮流而顺自然。

3.景观特征与文化特征

3.1以经典之美规划场所

古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构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几何园林的形式开扬场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

3.2 以线性之美串联场所

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区域的主题景观串联起来,以线性的交通组织带动景观组团。简约的线性几何布局,结合空间变化与环境,创造出道路系统及场地空间感,使整个场所具有统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观提升场所

几何形式的文化景墙,思想者的主题雕塑的设计等,以达到“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标。主设计格调优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气息,入口两处林荫大道引人入胜,业主可以感受得到这里是一种画境、一种文境、一种宁静。

3.4 以立体绿化改造场所

园林建筑、地坪紧密结合地形,随行就势,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工程量,在挡墙处设置了多级高差,舒缓了一级高差的垂直坚硬感,并且增加绿色廊架停车位,对硬质挡墙进行了一定的空间遮挡,使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更加的丰富,围墙的设计?很好的与周边环境和谐。采用立体式绿化围墙,利用景观生态护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边增设特色景观小品,增加了整个挡墙的趣味性和绿化的层次,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以水景营造宁静场所

设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静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树池,显得简洁大方。水池的周边设置了亲水平台,是小区业主休闲的好去处,以“流、跌、涌”等形式,互为点缀,交相辉映,人们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灵性和水的魅力,给新贵一种高雅惬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观元素丰富场所

在本案中绿化设计以“花园、生态、保健”为设计定位,营造“仕者”宜居的绿化环境。以“简洁融洽、精致完美、独树一帜”为绿化设计目标,实现了创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组织整合场所

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环状道路通行,人车分流,并严格控制车辆进入小区,为业主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简约的几何布局,结合景观空间变化与环境感受,道路系统融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合理的交通组织令社区有序而安宁。

4.景观设计与文化的结合

本案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诉求,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景观串联起来,各主题空间中布置景观构筑物与景观小品,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愿景,以几何形式的景墙开扬场地;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几何状的景墙、几何状的景观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选择为思想者,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含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与整个园区的“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题紧密贴切,沿袭了Art Deco现代建筑的风雅气韵和低调的奢华风格,显得有亲和力和高贵典雅的气质。

4.2听香水榭

听香水榭其寓意为环境清雅宜人,安静闲适的地方。域中设置了镜水廊桥、琴韵广场、咖啡茶座等,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这里听水声、畅谈人生、促膝品茗。镜水廊桥的水景让环境更加的妩媚,亲水平台满足人与水亲密接触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隐约可见,涌泉的形式活泼可爱,使整个小区具有勃勃的生机。水边的琴韵广场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气势,以几何纯粹装饰线条彰显无限景观魅力,与高耸流畅挺拔的Art Deco现代建筑相呼应,以倾泻而下的流水彰显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水声、笑声、畅谈声与新贵名士追求的高贵感不谋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观街区

独具特色的“景观街区”思想,打造现代感强烈的商业街景区,主要考虑到与与CBD的衔接关系和人流问题,其空间设计是从半开敞到开敞,从小区向外渐次过渡到宽敞林荫大道的路面。整齐的林荫大道、的格调小店、悠扬的笛声、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丰富的夜景灯光,给街区带来一丝别致的情趣。商业街植物设计主要采用规则式种植的方式,构成该空间的高层框架,同时在乔木间点缀造型现代感强烈的灯具丰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离设置线条简洁的草坪灯,和谐中蕴含着变化。营造出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具有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的街道环境。

5.结语

经历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记忆和经历不断浮现叠加的小区,才会成为城市的永恒。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空间,只有充分正确地考虑了“人”因素,才能使设计的场所焕发生命力,成功的景观设计正是在承受住社会洗礼考验后自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韩昊英.日本1968年《城市规划法》划线制度的实施成效及政策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08,(02).

篇2

关键词: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7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是自然环境设计的重要导向,其对自然资源保护、合理调配、利用、开发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整体审美性、甚至社会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性。

1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以1982年我国第1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到1984年,以广东流溪河、沙头角等第2批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后,森林公园增长态势明显,其景观规划设计更有了清晰的方向逐渐去归类出现各类型的森林公园设计,例如火山、湖泊、沙漠绿洲、冰川、海岛、溶洞、温泉、草原、海滨以及城郊园林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景观的多样性,拉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过,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带来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上的商业气息过重、游乐设施过分增加、旅客安排与指引设计不合理、周边配套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不协调等,这些因素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出现,对整个景观设计的价值出现减分的效果。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些情况反馈下中应作新的思考,以适应更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1 灵活处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对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考虑的基本要素要与地域和特色呼应,通常考虑公园的植物情况、地形地貌、水体系统、动物活动、综合人文资源等,根据具体的规划设计目标定位,把气候、时空因素等综合考虑分析的。对森林公园具体的景观设计基本要素做灵活的运用,形成山、石、水、物、情的全方位巧妙融合,体现森林公园固有的独特景观美。

2.2 规划设计处理方法

2.2.1 多维度立w景观设计思路

森林公园本身是天然美妙的大氧吧,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可以考虑人的感官系统与其互动关联,在视觉效果设计构思上,要把自然客观景色、传承的文化景观美、观景长线、最佳框景点等做最好的比较和分析,尝试达到视觉设计上的最大化容纳。在嗅觉互动设计上,可以把森林公园在大自然中拥有的淳朴味道科学地引入,把公园的清新、清香、清甜、清爽淋漓尽致地在环境中弥漫。在森林公园中体验自然的细微,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布置,用植物景观规划与香味树种搭配设计思考,体现新气息的存在感。在听觉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风声、瀑布之声、流水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雨声、鸡犬鸣吠的声音、人工处理的流水的声音、各种噪杂的声音、寺院钟声、公园背景音乐及人本身发出的声音、回声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能考虑到这点是设计人员能否用声音语言再现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手段,它是视觉的最加配合方式。当然,触觉设计考虑也不容忽略,毕竟最直接的行为是印象最深的活动,能把手、脚零距离地接触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景观在生活中的最好的体现辩证和检验。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能有这些行为的周全思考,会使得整个森林公园的整个系统有真实的诠释和展现。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产业环境空间,在主要自然环境凝造的氛围下,公园的游客活动氛围打造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活动项目需要统一的规整处理和规划布局,它是属于森林公园动区空间,具体包括的活动例如:野战、野炊、野营、烧烤、露天歌舞晚会、篝火晚会、垂钓、划船、漂流、攀岩、蹦极等旅游娱乐类的活动,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把整体与局部考虑进去,发挥森林公园最大的功能化。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市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等在这方面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善用多维度立体景观设计的思路,全方位感受和交融到森林公园的意境中,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观设计效果。

2.2.2 升华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的设计开发与研究需要设计原则的升华,通过对原有设计原则再定义,重新审视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原则的科学总结梳理,把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各个时期的特性与规划设计理论再分析探讨,以未来发展的思维勾画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规划新原则。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积极引入本土文化创新点并把传承的灵魂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设计做法更多的在历史名胜出现,例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在坚持个性化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以这样的方式能把人们对原有森林公园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把原景观的设计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时代的审美与原景观美巧妙地结合;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统一中,把社会、自然生态、经济发展融为一个协调关联体原则。森林公园其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综合世界,它的构成体系已经反应出无论是森林景观、地质地貌景观还是水域景观的综合收益,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重视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原则,对当今和未来的森林公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阐述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的美中不足,在追求经济利益与地方发展的情况,它已经成为地区长远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只有在规划设计中把环境,生态保护、自然绿化效益,地域整体环境与周边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激活地域的传承文化和优势多重综合考虑,开展设计工作,才能更好利用森林公园价值造福人们。另一个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家面貌,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时注意塑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时代特点、地域优势、人文精神,把我们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在世界人们中展现,打造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不断努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福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黄明,罗晨.城市森林公园项目运作模式的研究[J].建筑施工,2006(12).

篇3

关键词 城市园林 绿化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园林建设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城市建设规模化扩张发展的现实中人们认识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恶化的危机。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方面。

1园林景观规划的作用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1)主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商业占地面面积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废物的严重污染,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格外疲劳,如果能够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添加一些人造绿色设施,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享受一下自然气息,这将会无形中减轻生活压力,益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够使人们保持宁静、乐观的态度,满足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愿望;(2)客观因素。新世纪注重强调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方面、调节气候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人们居住质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在缓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间存在的矛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对提高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2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存在许多不足,规划设计不能更好的体现绿化环境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给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是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以达到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目的。

2.1过度追求艺术性的体现

许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时候,为了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或者城市的底蕴而忽视了对城市实际情况的考虑,经常采用一些不易成活的植物来进行城市环境的美化,大大提高了园林建设的成本。有时为了体现某一主题或者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而单纯的使用某种植物、对外来物种趋之若鹜,并进行各种植物的造型设计以追求艺术的效果,不仅没有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反而破坏了本城市的生态平衡。

2.2引进外来物种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选择

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规划设计工作者都认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为了追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美,从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真正目的。所以很多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为了取得想要的艺术效果,很少使用或不使用本地的物种,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也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有效的选择,导致后期管理的难度加大,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来。

2.3绿化部件的使用不合理

绿化部件的使用不合理是城市园林景工程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达到设计者的目标,制造出他们想要的花坛、草坪的形状,很多园林设计工作者都会借助各种绿化部件进行园林景观造型的设计。盲目的借助绿化部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还会占用大量的空间,增加绿化部件养护的难度。这些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相悖的,所以,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合理使用绿化部件势在必行。

3加强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措施

面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关注生态平衡,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真正目的,以实现园林景观工程价值的最大化,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3.1合理使用绿化部件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很多园林设计者为了达到艺术追求的目的就大量的使用绿化部件来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达到了艺术追求的目的,但其实并不利于城市绿化的长远发展。所以园林植物造型设计过程中要合理使用绿化部件,多注重园林植物造型的自然美,能不使用绿化部件的就尽量避免使用,认识到艺术美的追求是建立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的,这应是每位园林设计工作者都认识到的。

3.2充分考虑生态的平衡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平衡的问题,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的追求目的,才能实现园林设计的目的。考虑生态平衡就是外来物种的引进要以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为前提,园林的设计要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尽量少使用单一的植物,设计的时候要协调好植物的他配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艺术追求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除了美化环境以外,还是人们追求艺术美的表现。但是在追求艺术美的时候,必须要以自然规律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艺术设计才能达到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的目的。艺术追求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就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对本地环境的影响、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关注植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行改变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园林建设过程中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尊重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充分认识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和作用,以实现园林设计的艺术追求和环境绿化功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爽.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现代园林论坛,2011(5).

篇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校园景观亦是如此,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5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生活在一起的人,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6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7结语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 地质景观 地球科学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景观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显现出了一些与地球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在地质公园景观设计上,是两者关系的最好的体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基础是:场地规划设计; 核心课程是:场地规划与景观生态;终极目标是:寻求创造人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形态——(景观环境形象)——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生态绿化)——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文态——(大众行为心理)——人类行为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首先,从我学习的专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来说,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广泛,主要是指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景观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到区域的传统文化、地域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同时,地球科学的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研究地球的科学,而在这过程中,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地球科学所涵盖的领域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来说,地球的环境保护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学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必须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地学概念说也就是地球上的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景观设计更是强调视觉美,而地球数以万年形成的各种自然风景更是为景观规划设计的进行,提供了最好的保证。尽管规划生态系统,指具有结构、功能以及内外联系的有机系统,景观设计也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时间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记一样,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景观特征总结下来就是: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 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这些特征也都是地球的发展为基础的,地球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美丽风景、地质地貌奇观等都可以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景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更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我们下面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占地总面积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地质公园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障谷沟壑、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积、构造、地层剖面、石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地貌景观,保存了几乎没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来漫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产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包含的地球演化、地质地貌形成机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生态环境系统,人地协调的和谐美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等,成为国内我少有的教学科研基地。 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在公园从事过地学、民族学、生物学、历史学、生态学、民俗文化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形成了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机理、发育特征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进一步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能以砂岩峰林演化遗迹见证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强化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地质公园遗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按照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分区,进行土地利用调整,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配置,使环境保护、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把地质公园建成集多学科考察、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地质公园,促进中国和世界社会经济的进步,造福于人类。

总的来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以地球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而发展的,地球发展形成的任何结果,都可以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元素出现,景观规划设计与地球科学的紧密联系在地质公园方面的体现,更是极为明显,地质公园为人类保留了记录了地球不断发展的印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J]. 旅游学刊. 2006(04);

[2] 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5);

[3] 赵逊,赵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 地质论评. 2003(04);

篇6

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地域性;苏州;威尼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0-02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促使部分城市千遍一色,居民对城市的心理归属感逐渐丧失。色彩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改善城市色彩景观是加强城市地域特色建设任务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快速的改善城市风貌、解决“色彩问题”,且较为形象的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影响着外来者对该城市的最直观感受。正因如此,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逐渐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主要落实在一些大型城市,但中小型城市鲜有关注,普遍缺乏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观念。加强中小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地域特色成为建设全面建设的焦点。继而,希望通过对探寻苏州及威尼斯城市色彩景观的差异表现及形成原因,提炼出一些对其他中小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有益的理论依据。

一、苏州与威尼斯的色彩表现

苏州和威尼斯这两座“东西方水城”,正因有着独特的城市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白苏州以中间色黑、白、灰、为主色调结合植被绿色,主、辅色之间有一定对比,新旧建筑对比强烈,风格较统一,基本延续了原有的色彩特征,稳重、缓和的地域色彩。城市色彩与苏州自然景观色彩搭配运用较为协调,主体色调一致,呈现一派和谐之象。美中不足,新区的色彩规划设计缺乏独特性,色彩杂糅。威尼斯的城市色彩在色调上以暖色为主,城市中冷色系的建筑较少,在公共商业设施上选择补色(紫红色、蓝绿色)。整体而言,威尼斯城市色彩丰富而不凌乱,是城市色彩中极具魅力的经典佳作。相比较而言,苏州稍微逊色。

二、苏州与威尼斯城市色彩的成因

(一)地理

两城皆是水陆相结合的城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古城;威尼斯人口34.3万,苏州人口472万左右,比例约为7:100;城市布局方面,苏州城内河道纵横,至今仍保留着“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双棋盘的古城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城市风貌。威尼斯城市围绕大运河,布局依水而建成“S”形,是一个靠木桩撑起的城市,建筑多为3~5层,并组成连续性很强的街道和围合感很好的广场。苏州陆路与水陆平行,水陆双通,水道面积较为狭窄,以陆路为主。威尼斯以舟相通,水道是威尼斯的交通要道;苏州园林甲天下,环境色以绿色为主,所以设计过程中应多注意自然绿色和路面黑色。绿色的补色为红色,红色易让人动怒烦躁,不宜大面积使用,所以选择中间色调节。威尼斯的环境色以水的深蓝色为主,因此城市色彩多运用其补色橙色形成强烈对比。

(二)技术材料

苏州受地方建筑材料限制,当地盛产黏土,方便就地取材制作黑瓦,同时多雨的气候也决定了苏州的建筑屋顶多为排水方便的坡型亭顶,弧形黑瓦有秩序的排列。为将屋顶墙壁对比强烈——黑与白就自然形成。威尼斯的建筑都是木桩深入海底,作为地基,上面使用石材建造,被誉为“地下的深林,上面的石林”。建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受限小,建筑材料以当地的木材石材为主,用粉末颜料涂抹上各种色彩。

(三)历史文化

两座城市色彩均受鼎盛时期的文化影响,色彩运用方面遵循当时的社会等级和文化特性,城市建造严遵色彩划分等级的制度。苏州社会构架中民多官少,所以的房屋以中间色的黑白灰为主,朱红、绿为辅,又因中国儒道家思想,庄子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崇尚简单朴素之美,所以色彩搭配简单。威尼斯的历史始于公元453年,当时人们为逃避战火,集体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至14~15世纪威尼斯达到鼎盛阶段,深受拜占庭和哥特式建筑文化影响,建筑色彩灿烂夺目。色彩与宗教文化联系紧密,城市色彩避免代表死亡黑色和代表恐怖的血液红色,多运用代表美好事物的柔和亮丽颜色,比如永恒爱情的黄色,无穷信念的蓝色,纯洁的白色等。

(四)城市自身属性

苏州和威尼斯同属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文化艺术中心。但相比下,苏州比威尼斯具有更多的复合性身份,在旅游、文化、经济中心外,还是交通、教育中心,工商业也很发达。苏州在城市色彩的选择方面限制性较强于威尼斯,所以威尼斯城市色彩明显比苏州丰富。

两座城市色彩成因通过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分析表明:苏州和威尼斯这两座世界名城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时在技术材料可行的情况下,紧扣当地地理、气候、历史、民俗、和城市自身属性因素,城市色彩表现自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可读性。顺理成章,热情多彩的意大利威尼斯和自谦素雅的中国苏州的城市形象矗立眼前,城市居民个性也更加鲜活,城市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重:(1)因地制宜,注重客观地理气候环境,规划设计城市色彩。(2)尊重时间阶段性,突出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3)从人的心理出发,运用色彩调节人的情绪状态。(4)利用色彩的易识性,做好功能分区和指示系统。笔者认为,以上总结设计四要点同样适用于于我国中小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当中。

三、对当代中小型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的启示

为验证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四要点对中小型城市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笔者特从南北方各选一个中小型城市——延吉市市为例,作为案例论证。延吉与我国许多中小型城市一样,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受到全球化和流行因素的冲击,城市建造的技术材料丰富,对色彩选择局限性小。但城市建设缺乏地域特色,城市色彩出现“脏、乱、杂”的现象。根据苏州和威尼斯的城市色彩成因分析路径,对延吉和株洲的城市背景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按四要点进行:(1)因地制宜,注重客观地理气候环境,根据实际需求,规划设计城市色彩。(2)尊重时间阶段性,突出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3)从人的心理出发,运用色彩的不同特性,调节人的情绪状态。(4)利用色彩的易识性,做好功能分区和指示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延吉的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可定位为复合黑白灰色系和红褐色系。在城区划分方面,可延吉结合原有色彩特点,如旧城色彩景观区的住宅建筑以保守的深灰色为主色调,而现代城市色彩景观可选择相对活泼的暖色系为主。公共设施方面,选择与城市建筑主色调红褐色的补色。在整体色彩和谐的前提下,利用色彩可识别性,选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设计指示系统,突出地标性建筑。以粉彩系、棕褐色系作为城市点缀色,丰富城市色彩。

对设计整体思路的梳理和设计元素的把控而言,通过苏州和威尼斯分析总结出的四点,具有较强实用性,可为中小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做出一定理论指导,利于中小型城市更好的凸显城市地域特色。

四、小结

我国国内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苏州对古城区的保护,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成熟的威尼斯,其中背后的成功设计方法,将其转换为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对严重丧失地域特色且城市色彩观念薄弱的中小型城市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增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心理认同感。早日找回那份“看见红墙绿瓦就便知是紫禁城,看见粉墙黛瓦便知是徽居”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日]日本建筑学会编:张军伟译.设计师谈建筑色彩[M].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70-01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三、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

(一)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

(二)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篇8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公共绿地重要类型,是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憩、陶冶身心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营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的环境调控。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应当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经验,依照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一个最佳的样本。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

“城市公园是城市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美国奥姆斯特德

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应与城市融合为一体,是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它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层次,体现了当地特色城市文化及价值等。二是改善城市的环境,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美学上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三是给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娱乐的场所。

2、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当时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公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公园对提高城市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上就城市公园发生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其一,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将没收的封建领主及皇室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花园都向公众开放,统称之为公园。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创现代景观设计学,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景观的到来,从此公园成为大众休闲游憩、愉悦身心的公共空间。

3、城市公园的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其中,自然公园是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绿地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了许多种类,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公园分类系统。

(1)国外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城市公园分为12类: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近邻休憩公园);特殊运动场,如:运动场、田径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泳场、露营地等;教育休憩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景眺望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以及道路公园及花园路。

德国城市公园分为8类:郊外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有行道树的装饰道路(花园路);郊外的绿地;运动设施和分区园。

日本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是以法律和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如:《城市公园法》、《自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都市公园法》将公园绿地分为7种类型。

其中包括自然公园的3种:①国立公园;②国定公园;③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的4种类型:①居住区基干公园:A儿童公园、B近邻公园、C地区公园;②城市基干公园:A综合公园、B运动公园;③广域公园:具有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等综合功能,面积50hm2以上服务半径跨越一个市镇、村区域,要均衡分布;④特殊公园:A风景公园、B植物园、C动物园、D历史名园。

(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其中:

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

3)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的休憩设施的绿地,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等。

4)带状公园: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绿地。

5)街旁绿地: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

1、景观性普遍不高

城市公园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原来早前建造的城市公园大多处于围墙之内,目前现代园林理念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虽然历经多年,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后续的提升改造,普遍存在景观性不高。

2、重硬质景观、轻植物生态

重视硬质铺装景观及园林建筑的建设,轻视植物生态的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景观营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另外受西方园林的影响,机械简单地照搬西方园林的理念,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差异,往往设置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忽视绿化植物的配置运用,公园内植物配置也比较单一,应用植物品种比较少,色彩不够丰富,城市公园营造中的生态多样性远远不够。

3、景观规划设计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立地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独特的创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中都没法能够让游客耳目一新,也没有能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景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景观才会有的灵魂和生命力。

4、营造养护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世界上先进的营造技术运用往往比较少,如在硬质景观中大面积应用花岗岩材料,很少运用生态环保的材料;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运用几乎空白;栽植植物很少应用容器苗;植物栽植后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少,植物生长恢复慢,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不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还有后期的植物养护和景观改造提升投入不足,一个优秀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后期的养护水平和不断的景观改造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美国的长木公园、加拿大的布查得公园及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都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提升改造才形成今天这样让人神往的景观。而我们的城市公园最后整个公园的景观效果往往只停留在景观效果图的视觉效果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成景。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实现整体性规划

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应该以公园整体规划为基础,实现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设计。通过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使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对城市绿化及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其作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键环节,从公园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规模为主要的参考对象,采用功能设计、生态设计、空间设计的方式将整个公园建设打造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城市特点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实现其塑造形象、改善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公园所在地人文环境的特色,还要结合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审美特点等人文特点和水土环境、空间环境、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统一纳入设计的理念之中,使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既能实现人文上的和谐统一,又能做到对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降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保证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能够得到市民的观赏和认同。

3、坚持以人为本

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时,要注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适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把人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主体并予以重视,通过体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里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居民。

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目标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公园的建设具有开阔的视野又体现出层次的简约。要实现公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要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应过于封闭,也不用过于追求大气势与大体量,而应强调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设计为主。在景观的创造上注意刚柔结合,空间设计保证开合有序,景观规划注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使视线在公园内能够相对通透,实现公园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应当强调尺度和空间的亲切宜人,在设计上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并对比例和尺度进行控制,不要刻意的追求大,而应当充分考虑多层次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

因为现代公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是要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市民进入公园绿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因此对公园的设计不仅要创造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景观,同时还要具备游憩等功能,使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活动时,也能够满足赏景、休憩与交流的需要,使身心全面的得到放松。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渴求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公园景观的绿化质量是其中影响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要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在其形态色彩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配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不断的追求创新。

五、城市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和功能分区

1、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

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通常受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了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上通常讲究的是轴线对称的特质,以强调对称的美感。在规划中大多采用整齐规则的几何形体,特别是北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经常采用这一形式,体现出规律、秩序与均衡协调的美感。

有些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条件限制,在规划模式上采取的是依自然环境而建的自然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公园景观的设计不用拘泥于主题与重点的硬性规定,可以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然式布局,使得公园景观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的建筑环境实现整体性的匹配,具有灵活布置的特点。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大型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还会采取混合式布局形式,即在强调景观设计大格局对称相似的基础上,对细节部分采取自然式布局的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展现曲径通幽、活泼玲珑、欲扬先抑的特殊艺术效果,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和谐自然。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分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对公园文化娱乐区的规划,因为人流量较大且人口较为密集,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在区域内设置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植物隔离物如植物墙等对文化娱乐区进行隔离,使其与周边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和。

在城市公园中应该同时规划安静休息区,以供市民观赏和休闲,对于安静休息区可以选择山水、雕塑或树木、地形来构成景观建设,使公园的环境达到静谧的效果。

此外,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当规划建筑小品,包括椅子、凳子、桌子和遮阳伞等休息性小品,或者是各种景墙、景窗、喷泉等装饰性小品,还有指路标牌、导游图板、布告板等展示性小品,这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在公园内的不同使用需求,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公园景观的建设规划中构成靓丽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能满足市民欣赏、休憩的需求。进行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时,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细节和要点,对原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利用,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将公园景观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创造出协调共生的城市环境。在满足人们更高的观赏需求与 精神享受之外,提高城市公园对创设优美环境的作用,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崔昆仑,徐颖.浅谈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7,21

篇9

关键词: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ourism consumption also changed.The current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experience economy, while forest tourism recognized and welcomed by the people. However, the current experience of China's forest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not meet people's need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points of Forest Park to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Forest Park; experien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52 Q149 文献标识码:A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公园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其在体验化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在本文中解析了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验设计是以消费者的有效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美的过程。因此,森林公园的体验设计的总的理念,应是一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而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参与性的原则

当前,许多的文娱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汉字拼写大赛》、《开心辞典》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比较强。而旅游体验也是调动旅游者积极性,让旅游者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感受到快乐。

但当前森林公园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这个层面上,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体验,因此缺少相应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增加参与性较强的景点和项目,通过更新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等,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内容。

可持续的原则

现阶段,网络和媒体所宣传的森林公园旅游还停留在自然旅游这一层面上,而这一层面的旅游活动强调的是森林公园旅游的自然属性,但是忽略了可持续性这一属性。

因此,为了把握住森林公园旅游的方向,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体验化设计中,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来加大公园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公园内部服务设施的朴素化等,控制影响森林资源的因素。

此外,森林公园的开发可当地的居民合作,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当中来,实现森林公园体验化设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保护性利用的原则

旅游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实现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当中,接近25%的保护区形象受到损害,而超过10%的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的情况,而3%的保护区出现了大气污染的状况。这就要求在森林公园体验设计中,必须遵循保护利用原则。

而遵循这一原则,就需要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公园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宣传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目标,可对公园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保护利用意识,来间接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

二、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一)确定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主题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主体,首先必须要有一定吸引力,从环境、地理位置以及自我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改变人们的习惯。

而森林公园的主体影响力应该较大,通过旅游者的体验,可以增加游客的现实感。比如神农架森林公园通过建立科普馆,解说“野人”的故事,把珍贵动植物的标本加以展现,游客置身其中,好感自然增加,因此其森林公园旅游获得成功。再次,主题的整体性要好。森林公园的主体应当显示协调性,根据景区的特色、旅游者的需求等,确定各个季节的主题。最后,公园的景点必须尽可能多,以此来吸引游客。

合理规划森林公园的体验旅游项目

适度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旅游者,而新增加的旅游项目则应集中在冒险旅游项目上。冒险的旅游项目,可让旅游者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紧张和刺激。

此外,森林公园体验化规划设计还可以增加森林探险、健身游以及风情游、高山滑雪旅游等项目,但是这些旅游项目必须具备吸引旅游者的特点。由于这些旅游项目的风险均比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在体验式旅游中不会遭受安全方面的威胁。

营设森林公园体验的气氛

森林公园体验景观的主体是游客体验的基础所在,但是其还必须通过深刻的印象来实现。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来营设体验景观的氛围:第一是视觉设计,第二是听觉设计,第三是触觉设计,第四是嗅觉设计,第五是活动设计,第六是其它设计。

其中,视觉设计指的是通过捕捉景观的颜色、外形和大小等,从而使旅游者对景观产生一定的印象。视觉设计是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一项设计,其设计对象主要包括森林公园中的森林、建筑、文化产品等,通过视觉设计可以使游客获得美的享受。

听觉设计指的是有效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声音,比如把高山流水的声音与风水碰撞所产生的美声柔和到一起便可以受到良好的听觉效果;而这样的听觉设计通过游客的想象,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这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设计,声音也可以显示出多种色彩。

嗅觉设计指的是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花花草草所散发出来的幽香,影响出可以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和环境。在森林公园中,不仅有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而且空气中还满含香气,定会让游客陶醉其中,从而使游客流连忘返,带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和体验。

而其它设计指的是整合多种感官刺激,把吃、穿、住、行等各种服务通过让游客体验的方式整合起来,从而给旅游者创造完整的旅游回忆体验。此外,为了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公园还可以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择购买。

结语:

当前,在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当中,体验式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棘手和重要的课题。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参与性和保护开发利用性这三个原则。同时,在设计景观时,应当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一切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指南,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开发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琴香.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2]闫奇峰,廉伟.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城市设计研究,2013(1)

篇10

关键词: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2-2270-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17

Stud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HU Hai-hui,WANG Ming-l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to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were summarize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urban waterfro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was provided.

Key words: urba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为了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部分城市内河、湿地被侵占,或被建设成与高楼林立相配套的硬质驳岸和硬质铺装广场,失去了生态滨水景观原有的自然风貌。滨水近自然景观设计作为新常态,已被学术界广泛研究,并在实践中采用景观设计理念[1]。朱国平等[2]在研究中认为单一和乏味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张文杰等[3]阐述了江、河、湖、渠等湿地景观中滨水绿地的建设原则,周亚莉[4]针对城市内河的沟渠化、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问题,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朱晓博等[5]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滨水景观进行近自然评价,孔强等[6]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与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群落配置的模式。国外滨水景观建设中,由于中欧时期很多国家工业建设都选择建在阿尔卑斯山脉,使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掀起了滨水景观建设回归自然的改造热潮[7]。日本的河流治理经过一段先渠化再治理的过程[8],推出《近自然工法》指导建设近自然河流生态工程,将研究重点放在恢复生态,保护河流、水库和海岸的自然生态系统上[9]。英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规,为河流治理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和法规基础[10]。德国提出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上以及河流治理上使用接近自然的生态建设模式[11]。美国生态学家以生态学为设计主体的河流景观设计理念,推进了河流生态化建设的进程[12]。城市滨水区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1 滨水近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1)提供城市生活用水。目前,城市用水主要通过过境城市河流的取得,少数采用地下水。由于过量使用地下水会使地质与地下组成发生改变,导致地下空洞、地面下沉等问题。也有远距离调水,但供水成本会提高。所以,河流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就近取水的主要水源。

2)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开发城市河流的水运功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紧张。城市河流将城市分隔成道路与开敞的空间,河流两岸及出城而过的河流为城市交通构成提供了道路系统的路基,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汽车尾气污染,其植物群落能降低城市交通所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建设在城市周围的滨河交通系统不仅是道路也是城市的旅游通道,更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建设与提升尤为重要。

3)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的水系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供条件。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地带,作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区域,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生态特征。这种生态交错地带,适宜各种生物,尤其是两栖类生物的生存,并且对水体污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若河流环境恶化,成为污水通道,生物多样性则逐渐降低。因此,保持良好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提供城市居民休闲环境。滨水^场地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观赏、使用的主要场所。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应将审美功能、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滨水绿地场所的公共性、多功能性、近自然性、亲水性和生态性。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不单纯是解决防洪问题,在增加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1)滨水区水质恢复。城市河流水质恢复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污水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态平衡处理等方法。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滨水区水质净化,如通过芦苇、菖蒲、香蒲、水葱、千屈菜、泽泻、睡莲、萍蓬草等植物的根系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而动物也是构成滨水绿地生态复合系统的主要因子,能够提升水体的自然调节能力。此外,恢复水质还需要控制污染源流入,提高水资源的品质,实现水资源与动植物物种的和谐共融。

2)I水区土地规划。目前,一些滨水区的土地使用功能杂乱,土地整体的利用率较低,用地结构、形式和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滨水区的规划区域、景观区域进行充分调研,确保滨水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并突出滨水区域土地标志性地段的识别性,保留、保护规划区域内的近自然元素。对滨水区进行科学、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作用,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3)滨水区废弃设施改造。在滨水区规划范围内常遗留很多废弃的设施,主要包括工业遗弃物的相关元素,如原有厂房设备、厂区内的设施、运输设备等。在进行近自然改造中通过与设计主题、风格相同的处理使其成为新景观中的休闲设施或雕像作品,使废弃场地内的设施成为近自然滨水景观中的修饰符号,从而更好地提升近自然滨水景观质量。此外,合理利用滨水区域内已有的废弃景观元素,不但可以低投入就地取材,还能促进人们对于建设区域历史沿革与时展的回忆与思考。

4)滨水区植物群落设计。在滨水区近自然植物群落规划设计方面,需要依据群落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植物岸线,以绿为主,创造自然野趣。滨水近自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适应能力强,是城市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场所。设计中合理使用植物资源,实现乡土植物、引进植物的有机结合,确保地被花草、低矮灌丛和高大树木层次清晰,体现城市整体绿化风格和地域乡土特征,突出滨水区绿地植物群落的近自然性。另外,种植高大乔木,提供遮阴和减少热辐射,也符合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5)滨水区水系平面构成。在绘制滨水近自然景观平面图时既要满足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形式美原则,还要注重近自然河岸线线条的流畅性,绘制出接近自然河流水体流线的平面图。根据水体的走向、形状、尺度的不同,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合理布置线状水、带状水和面状水形态,巧布游览路线,以满足滨水景观功能的多样化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面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护岸的总体布局和柔美线条等因素,既提高设计水域水文的安全性又实现近自然滨水环境设计的目标。

6)滨水区护岸设计。滨水护岸的类型主要有木质护岸、生态植物护岸和石材护岸。木质护岸是使用各种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的生态护岸;生态植物护岸是利用各种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结合,通过植物根系在土壤里的固定作用形成自然生态护岸;石材护岸通过各种不规则石材的切割形成有机的组合,或无规则的堆放。各种护岸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河岸,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护岸结构稳定是前提也是核心,护岸绿带断面处理应把水流、水位、交通、汛期和设计景观综合考虑。护岸断面结构多采用台阶式,包括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

3 小结

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行为心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景观美学、社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系统性较强。城市滨水近自然主题的河岸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的河岸带功能主要体现在防止自然灾害、保护城市安全方面,这与人们追求的休闲、舒适、享受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差距,也严重掣肘了生态城市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河岸带建立集安全防护、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带已成为时代赋予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中,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实现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成为生态滨水近自然河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主旨。

参考文献:

[1] 裴 莹.城市季节性河流景观恢复性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92-97.

[3] 张文杰,屈培源,张文博.“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018-4021.

[4] 周亚莉.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1, 10(1):52-54.

[5] 朱晓博,高甲荣,张金瑞,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流近自然评价―以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4(2):35-39.

[6] 孔 强,李小兰.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66-267,314.

[7] BERNARD J,TUTTLE R.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Principles,Processes,and Practices[M].USDA:Natural Resoures Conservation Service,1998.

[8] WU J J,PLANTINGA A J.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en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288-309.

[9] THYSSENN. Riv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Water Quality,Status and Trends[A].NIJLAN H J,CALSMJR. River Restoration in Europe[C].Lelystad:RIZA,2001.

[10] ALLAN J D. Stream Ecology: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unning Water[M].Oxford:Chapman & Hal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