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说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及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地位。国际上一些大的企业,如惠普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使得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从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开始,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有关《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涉及供应、生产、物流和销售等。应用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熟悉社会职场环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也迅速增加,他们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供应链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专业性质决定了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协调管理以及供应链的构建、合作伙伴选择、业务流程重组、绩效评价等,它更多的给出了管理的思想,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例如在库存管理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又称为牛鞭效应,大家学习到的更多的是这种现象的描述,对于产生的原因掌握甚少,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内容滞后于实际企业的应用发展,造成了学生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各门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供应链管理》课程更是如此,而开这门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的专业性质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在《供应链管理》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以软件模拟操作和企业的参观为主,还没有相关的课程设计内容,在有些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而很少有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
软件模拟操作主要有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零售商管理和物流公司,还有供应链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这些主要是利用各种经营思想来模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在这样的软件模拟实验中,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软件的模拟是软件工程师对现实情况的抽象和假设,然后编写成程序来供学生模拟,这样的模拟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而实际企业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是面对突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南去完成,把模拟看作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重点没有放在问题的实质上。
企业的参观实习更是一种形式,由于学校很少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而每个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大学生的参观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为企业增加了麻烦。企业的接待人员更是不会详细介绍企业的运作管理过程,往往是带着大家象征性地到现场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根本无法在现实中体现,这种实践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供应链管理问题的主要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研究、供应链运营模式的分析等,而现在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大部分都面临着找工作或者考研复试,很少有人去花费精力来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好,更不会考虑把之前学习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学生不会主动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其次,更不会用自己理解的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解决实际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涵盖很多内容的领域,更是涉及跨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协调的问题,它需要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细小问题,更要关注跨企业的宏观问题。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由于在《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就必须设计出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案,为各个学校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里仅通过一个例子给出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库存管理里面有一个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又称牛鞭效应,它的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的多。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需求预测修正、订货决策、价格波动和短缺博弈。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现实中的这种问题,并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设计了“啤酒游戏”来进行诠释。
班级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每组5-6个人,每组里有1个人担任顾客,其他人担任4个角色,分别为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生产商。组内相互竞争、组间也进行竞争。在游戏中的要求是所有人都不同互通消息,只能凭借下游的订单来做订货的决策,并且从每个环节(除了零售商以外)到下一个(下游)环节都会有两个星期的运输延迟。也就是说,这个星期发运的货物会在两个星期后抵达。游戏的步骤有6个,它们是:(1)运送啤酒:各角色收到上游企业发送的位于“第2次运输延迟”的啤酒,放入自己的库存中。(2)定单到达:各角色从自己的“需求盒”里读取下游订单卡片,确定下游企业的啤酒需求量,并将收到的定单卡片上的数量记录在记录表中的“接受的订单”栏中。(3)从现有库存中满足客户需求(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未完成的定单就变成缺货,并且在库存允许的时候必须补发。(4)记录期末库存或缺货量:(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在定单完成后记录下目前库存中啤酒的数量。如果你处于缺货状态,你必须每周积累缺货量。(5)发出上周的定单(生产商则安排生产):各角色将自身的“订单盒”里的订单卡片移动到上游角色的“需求盒”里。生产商则根据生产需求并从原材料库存中予以供应,安排生产。(6)决定当期订货量并做好记录:决策本周的订购量,在你的发送定单盒里向你的供应商下定单。(生产商则下生产需求)。在你的记录表格的“决策订购量”栏里记录你发出的定单。这样的6个步骤被重复40次,结束后,各角色绘制“期末库存状态波动图”和“决策订购量变化图”。绘制完后,小组内将4个角色按照最下游(零售商)到最上游(生产商)把波动图和变化图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波动越来越大,这就是牛鞭效应。然后引导大家主动分析自己演示的牛鞭效应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这样的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使学生亲自参与进来模拟供应链运作,与软件模拟相比,这样的模拟体现了人的决策影响等,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学生参与进来后会更自愿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主动去找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课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理论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采购的过程、物流的过程等。通过设计竞赛实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基础。所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使用实践教学是一种趋势。高等教育中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2]杨国荣.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3]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119-121.
[4]乔志强,刘岩.供应链软件模拟实训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2):81-83.
[5]王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2):38.
[6]阳小燕,庞娟.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7(23):128.
[7]王陆海,韩俊刚.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9):162-163.
[8]蒋筱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37-38.
[9]Bengt-A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Anthem Press,2010.
[10]Jan Fagerberg,David C.Mowery,Richard R.Nels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中小企业 趋势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67-01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着核心企业运作中集成的管理思想和统筹整套方案最优化,在企业日常运行中肩负着计划、实施和控制的功能。
中小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供应链集成管理和系统性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和响应性,要让供应链系统无缝对接。
一、 供应链管理运作分析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化的物流模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要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态和价值。
1、 中小企业供应链通过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数据利用先进技术使用分析工具和技术应用数据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利润,既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又能运用高科技增加附加价值。
2、 供应链物流管理技术更新快,要创新技术,必须大力增加资金投入,聚焦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提供供应链操作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同时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
3、 供应链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运筹理论和管理实践相结合,让信息技术及网络化技术和物流定量分析对众多约束条件数据化,通过模型利用信息化定量决策来对管理目标和约束条件之间寻求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4、 供应链物流服务创新转型,塑造企业品牌。供应链服务创新是从服务能力供给角度展开的,对供应链服务进行细分。
5、 政府应提供一个制定政策、标准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供应链管理的新认识。
二、 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供应链管理在中小企业起步晚,管理现状比较落后,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还不能正确的定位,无法做到统筹管理企业。中小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从供应链模块管理到管理咨询,也试图为客户专门打造个性化服务,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核心是满足客户需求,实行多渠道处理订单。客户无论何时何地下的订单,要求货物无缝快速传递,企业为满足需求,根据线上和线上线下经营承诺,快速线上处理订单,却带来一系列的售后问题,终端客户的需求无法满足,终端环节的失误无法解决,导致信誉下降,不但没带来收益,而且还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2、 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降低成本带来革新技术的阻力。供应链管理目标之一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要创新技术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多数的企业在资金投入上仅能维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现状,根本无法开发新技术,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3、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化平台,很难实现信息共享。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但由于投入资金的限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大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以实现。
4、 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标准化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建立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还有很多企业无视行业标准,自行打印自身企业为准的产品标码,不但浪费了资源,加重企业负担,还严重影响企业间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衔接,降低运作效率。
三、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
1、供应链管理应在企业间的整个流通领域中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企业双方树立长期合作共赢意识,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相互信任,持续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诚信,培养双方的忠诚度,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建立双方合作联盟,提高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各企业的作用。
2、供应链管理应以整合平台资源为突破口,完善供应链管理每个节点的网链作用,通过核心竞争力融合互通,聚集分散资源实施系统创新和模式创新,优化整个供应链资源。加快产品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标准统一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合作,制定平台交易标准规则,合理分配利润机制,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加快平台网络信息化集成,完善企业间同一平台建设。
3、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以先进技术发展为突破口,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中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进行信息24小时跟踪,采用TM S、W M S等专业物流信息系统,并实现与集成商、企业客户信息系统的对接,促进服务集成商过程可视化系统的建设实现网上动态交易处理。
4、供应链管理运作中应招聘专业知识和操作性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熟悉企业生产运作整个流程和具有商业经验的人才,不但能更好的掌握新技术,并能使用新的技术工具设备,能更好的掌握新方法的同时,可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完善供应链管理中操作的不足。
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供应链管理作为新兴行业整合主力军,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供应链的发展,制定标准的行业规则,并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经济秩序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公众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让社会切实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统筹、计划、实施、运行控制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各种活动,并且让服务水平充分得到客户的认可,通过整合整条供应链资源,同时控制系统总成本最优化,实现集成技术有效结合终端客户,形成有组织、有效率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陈迎欣.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自适应供应链系统研究[J]供应链管理 ,2010( 29)
[2]朱文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 .物流技术,2010(13):172―173.
篇3
关键词:ASP模式;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53-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SCM System Based on ASP Mode
ZHANG Xi-kun, FU Hong-zhen
(Xiamen Xoceco Data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 of drastic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s that us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e core business and outsource their none-core business could acqui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P mode is a new leasehold Internet-based commerce mode that grows up quickly in the recent years, which adapts to the demand of rapid realization of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SCM’s birth background and som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at present, and puts farward a solution of DEMA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 ASP mode;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lution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靠自身力量与本行业的对手竞争,而需要与外部供应商、分销商等组成战略联盟来增强竞争实力。传统的“大而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潮流,取而代之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手段,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新起点,但对于许多制造性的中小企业来说,自建信息系统,不仅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太大,而且项目实施周期长。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灵活的市场,企业可能会错过商机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向外界租用一个信息系统,采用外包的形式,快速获得所需的应用服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经济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2 供应链管理及其面临的挑战
2.1 何为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贯穿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业务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配送、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运输和储存等的统筹管理,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正如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Christopher1992)所说的:“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于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发展,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电话的供应链运作手段,未能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实时的、同步的信息交互。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未能实现在线的电子联接,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或许认识到传统信息化的不足,一些站在前沿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商已经转向开发面向Internet的供应链系统。这种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软件进一步突破了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间的壁垒,使整个产业链中的企业连成链条或网络,把链条上各节点的资源有效整合并互动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由此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新起点的重要标志,使企业信息系统真正突破了“企业内部应用”的限制,把信息化管理推向企业内外集成的新阶段。
2.2 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
企业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常常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如下:一些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够重视,对供应链的运作前景持“观望”或“没必要”的态度;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合作力度小,一些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管理信息与合作企业共享;企业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外部资源;缺乏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等等。另外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绝大部分企业的一个挑战:即企业不具备足够地经济、技术实力,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个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经过初步调查、需求分析、系统建设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购买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等。这种过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靠自己有限的资源来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显然不堪重负:首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量大,实施周期长、系统复杂庞大,维护和更新难度大,频繁的软硬件升级和安全性防护对缺乏有经验的信息技术人员的中小企业是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其次,即使企业投入巨资建立一套信息系统,也会因为业务量不大,数据处理频度不高,从而使得整个信息系统的利用率不高,设备负荷量不足而产生极大的浪费。
为此,如何帮助企业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或SaaS(Software-as-a-Service)模式的迅速兴起与壮大,已成为一种软硬件部署的新模式,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完好的解决方案。
3 ASP应用服务模式
3.1 ASP的运作模式
ASP模式是一种企业外包IT业务的租赁模式,由ASP服务商为企业的业务过程和信息管理集中提供服务。企业只要租用ASP服务商为其部署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自己的业务处理,而应用服务软件运行在ASP服务商的服务器,运行结果通过Internet传递给企业。
在ASP模式中主体是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由ASP服务商购置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各种硬件设备、第三方软件系统,租用电信网络宽带线路,在ASP专业机房里构建系统运行平台,然后,ASP服务商通过Internet向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服务,如SCM、HRM、CRM、物流管理软件等,并负责软件升级、数据备份、运行管理等常规维护。ASP模式的主要收入是运行平台的租赁费,其直接成本主要是构建运行平台所投入的软硬件设备的费用及运营成本。ASP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3.2 ASP模式特点
一般来说,ASP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 以应用为核心。ASP的核心就是应用系统,它所有的建设、实施和市场推广活动也均是以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的,就是以业务软件系统为推广核心,而不是硬件平台或者其他类型的服务。
2) 互联网应用。安装在ASP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必须采用B/S架构,这样用户才能通过浏览器远程访问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系统(而不需要像C/S体系结构应用软件那样需在用户端安装前台软件)。
3) 集中式管理。所有的ASP应用软件均安装在ASP的中心机房的应用服务器上,由ASP服务商统一管理,相关的数据也放在ASP中心机房的数据库服务器上,日常的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也均由ASP负责。
4) 租赁式收费。ASP模式和软件销售的最大不同点就是,ASP模式的收费是租赁收费的,即采用包年、包月、会员制等收费模式,而不是像软件销售模式下一次性买断。
4 基于ASP模式的德茂SCM系统解决方案
4.1 德茂ASP模式
厦门厦华德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建设。通过该项目,德茂公司构建了面向制造业的ASP应用服务平台,摸索出适合当前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的ASP运营模式,并提供标准的ASP应用服务内容:
1) 平台和软件租用
不仅提供各种应用软件租用,如SCM、TSM、OA、DRP、EIP等,同时也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在现有的软件平台上对软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
2) 规划和培训
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完善的应用培训,即就所实施的信息系统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培训,另外也提供相应的管理方面的培训等。
3) 监控和维护
在应用监控和主机监控方面,采用双机容错等方式对应用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企业能7*24小时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在数据库监控和维护方面,主要提供数据热备份、数据库的实时优化以及灾难性的数据恢复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在 Internet 接入处采取多路防火墙技术,防止外部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主要包括基于路由器的IP 层防火墙,基于主机的应用防火墙和病毒防火墙,同时在业务数据交互过程采用不同级别的加密、不同级别的权限管理等技术;在升级服务方面,及时升级系统和应用软件,确保系统的适用性。
4) 咨询和建议
提供专业的企业流程重组及软件应用的咨询和建议。企业部署应用软件,如SCM软件,为了使软件能发挥其效用,就必须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软件应用解决经验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4.2 德茂供应链管理实现方案
德茂公司开发的供应链系统综合考虑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本着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设计了一套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B/S架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德茂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五大理念精髓,即协同采购、认证采购、绩效采购、阳光采购、质量采购,其中阳光采购是手段,协同采购是根本,认证采购及绩效采购是保障,而质量采购是目标。
1) 协同采购。把企业的采购人员从传真、电话、报表、对帐等一系列低价值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事计划、分析、评估等更高价值的业务活动,同时供应商们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采购需求,更加高效及时地配合企业的生产活动。
2) 认证采购。供应商的选择是建立供应链战略性合作关系的基础,供应商的资质对采购件的质量保证非常重要因素。因此供应链系统中定制的供应商的资质认证体系是供应链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
3) 绩效采购。通过对采购部门目标绩效考评、采购人员绩效考评、供应商绩效考评等,为企业对采购部门管理的工作提供了翔实、完整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优化供应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服务。
4) 阳光采购。运用在线招投标,将整个招标评标过程网络化,尤其是在评标过程中的一些硬性指标通过网络进行全面分析比较,根据系统统计出来的科学数据来评分,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招投标中评委凭印象和喜好打分的随意性,从体制上限制了采购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5) 质量采购。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为企业搜寻最适合企业产品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则是采购工作的基本目标。借助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通过流畅及时的供货渠道,对供应商的资质认证,对采购员、供应商的绩效考核,通过透明公平的招标采购,无不为高质量的采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这五大理念的实施及应用,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内外协同运作平台,实现在线竞标、网上询报价管理及供应商关系管理及绩效考核,从而有效提升采购质量及效率,从根本上缩短采购、生产、分销的反馈周期,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采购运营成本。
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历程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这就形成了企业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偏向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特点,如OA、HRM、MRPII、ERP等都是属于这种内部信息化应用的情况,但因SCM系统与企业内部企业应用系统(特别是ERP系统)业务及数据的相关性,这就需要考虑SCM与其他应用系统间的集成性问题。对此,德茂科技采用针对供应链系统所特有的中间件技术,有效解决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问题。
SCM中间件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多线程服务软件,用于高效安全地实现供应链系统与企业原有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中间件逻辑结构如下图3所示。德茂SCM运行原理是:通过SCM中间件的数据批量导入器把ERP、DRP等内部各系统的相关数据批量导入SCM系统的数据库,再由分布式事务容器确保企业内部数据库及SCM数据库相关数据的实时一致性,同时通过定时调度容器设置自动提取数据的时间,实现内部信息系统异动数据自动同步至SCM系统,这样最终解决SCM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流转的集成性问题。
4.3 基于ASP模式的德茂SCM解决方案效益分析
考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为最大化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德茂提供基于ASP模式的SCM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ASP 模式的德茂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益处:
1) 业务流程的优化。通过和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协作,可以暴露出企业业务流程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出解决办法,优化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最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价值。
2) 平台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基于租赁模式的信息系统,其可扩展性、灵活性更高,在原本未知的需求提出来以后,系统随时可以升级。由于平台的可扩展性,不会影响整个供应链上的运作。
3) 技术及时更新。IT 技术随时在更新,如何使自己的信息系统及时跟上技术更新?一般的企业由于成本问题、人力问题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然而,ASP 服务商由于提供租赁服务是其核心业务,自身需要时时提高、更新以应对市场需求,而且人才上有优势,确保了系统及时更新,系统不会滞后。
4) 降低成本。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降低采购成本和信息化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降低企业库存,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进而降低采购成本。另外,企业每月仅需支付在线软件应用的租赁费150元左右,而不需要购置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也不需要配置专业的IT维护人员,这就极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本。
5 结论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之间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有效整合上游及下游的资源,形成一条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而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竞争战略,企业开始把信息化的重心转移到供应链的环节,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高昂费用投入,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而ASP模式的兴起正好为企业提供了实施SCM系统的良好契机。企业采用ASP模式只需交纳一些租用费,不必在相关的技术、设施和人员上投入费用,便可以使用完整功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同时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环节,不必分心于IT人员的培养及系统的维护。基于此目的,本文所提出的基于ASP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锡坤,候斌峰.供应链管理―企业信息化的新起点[J].海峡科学,2008(3):358-361.
[2] 杜娟,沈良琼.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ASP[J].计算机应用,2006(6):32-34.
[3] 王春红,何志林.ASP模式SCM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应用,2007(6):26-28.
[4] 谢平顺,张光明.基于J2EE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6(1):26-28.
篇4
企业已经发现运行良好的供应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开始寻找更优秀的供应链专业人士,而不是只知道物流或采购,或需求规划等分门别类的专科知识的人才。他们希望供应链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财务或其他部门等建立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和建模工具;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擅长诸如协作和谈判等各项软技能;具有国际业务发展能力,等等。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供应链的实践者需要把握所有知识――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终交付的整个链条。
针对这种需求,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各类大学是如何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的,或者说准备踏入供应链管理角色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量身定制响应
行业需要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美国许多大学也开始提供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项目来响应行业需要。例如,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大学供应链管理的硕士课程中,原本的强项是采购专业。但是企业认为他们希望员工能够理解在世界各地运作从端到端的供应链。对此该大学为了拓展强有力的国际视野,增加了部分量体裁衣式的课程。田纳西州立大学也是如此。十年前,该大学主要提供物流教学项目,如今的公司寻找的是具有更广泛专门供应链知识的员工,所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程也已做了相应调整。
纵观美国,这种更广泛的供应链技术技能的培养趋势不会停止。原本只局限于供应链各专业的课程,如今拓展到可能会涉及采购、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等学科。员工应该并必须了解跨职能部门的流程,因此伊利诺伊州埃尔姆赫斯特(Elmhurst)学院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按照企业运作过程,而不是功能来组织教学项目。同样,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也是如此,毕竟今后供应链专业人士需要在整个组织内和其他同事一起工作,为此,在供应链项目的学生可选修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中的如市场营销或谈判等学科。MBA学生也可上供应链的选修课程。这样一来,供应链专业和MBA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混合上课,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圣地亚哥大学供应链两年制硕士课程主要是在线教学,校园集中上课时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提供金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其意图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领域今后如何影响他们的运作,未来与公司的财务部门打交道时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如何讲“同一种语言”。该项目原来包括一单元的市场营销课程,只能浮光掠影般传授知识,但现在将营销相关的内容集成到其他几个课程中。
学习更多新技术
像任何其他商业学科的同龄人一样,供应链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业务知识。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今天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的购物习惯,使用大数据制定未来决策。
供应链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企业正在使用优化技术收集和分析。对此,锡拉库扎大学(Syracuse)帮助其供应链项目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学会善用数据分析软件,首先从微软的Excel和Access入手,紧跟着的是Google Analytics, Tableau和Mini-Tab等统计软件。更容易、更直观的分析工具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源。使用大数据以获得新的洞察力,供应链专业的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在做出决定之前测试不同的选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了双专业――供应链和信息(数据)管理。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在线研究生项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模技术、模拟和博弈理论。田纳西州立大学本科和硕士生也大量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情景模拟,重复他们将会在工作场所面对的条件。学生可能利用来模拟技术来虚拟企业三年的经营情况,做出上百个决定,看看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果。这种练习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供应链作为战略性的资产,学生们需要能够解释供应链中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美国公立大学在线系统(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内,运输和物流管理项目的教授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论坛,讨论可能重塑该行业的新技术,比如3D打印技术和无人驾驶飞机或汽车,从中发现今后对供应链教学项目产生巨大影响的趋势。比如一名教授计划开始讨论通过无人机进行产品交付的课程。3D打印技术也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供应链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用于定制的产品将迫使业界反思库存管理。未来的仓库可能由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而导致SKU只是一件定制化产品,所有的流程相应发生变化。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更新了供应链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和前沿学科,比如:物联网。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今后安装在机器上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维修团队预测系统将何时需要更换部件,谁拥有这些数据?在哪里以及如何传输数据?这对供应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比如一些公司正在使用众包方式设计竞赛,创造新产品。对于供应链专业人士,这意味着什么?所有这一切新技术都需要如今的学生们仔细思索和研究。
此外,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如今美国大学供应链项目中的必备课程。一家公司采购材料,或生产和提品,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可以保证其供应商不是血汗工厂?或者不雇佣童工、不使用血腥钻石?以往的供应链组织讲求的是效率和成本,如今可持续性责任让大学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学项目课程涵盖了可持续性、道德等话题。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教授会花一周时间来讲授产品来源和供应链透明度的问题。
管理学中的软也成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重头戏。以往供应链可能看起来像关注数字(重点在于工程和信息科学)的学科,但如今一些急需的技能,比如沟通和发展协作关系能力等软,已经增加进课程了。在锡拉库扎大学,供应链管理的许多课程不是正式地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学生们出席企业会议,参与企业执行项目。除了在商务场合中培养和人一起合作的能力,而且从中可以学到从课本中不能获得的许多软技能。这就是为什么田纳西州立大学发起了“商务护照”(Business Passport)认证计划项目,旨在帮助大学本科生主修供应链之外的其他管理领域,磨砺专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
今天许多供应链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舞台上大展身手。一方面,企业感兴趣的是学生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校园里参加各种语言班;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通过出国留学磨炼他们的全球技能。
大学也发现了这种趋势。圣地亚哥大学提供了国际谈判等类课程,同时许多供应链项目鼓励或要求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商业环境中的问题。在埃尔姆赫斯特学院供应链专业的研究生大多数是已经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的第二年进行毕业设计capstone项目,重点是解决他们自己的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找出问题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提案,当提案取得效果,基于该项目撰写论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项目更有特色,供应链专业和MBA两三个学生组成团队会开展为期14周的暑期实习,具体由该校Tauber全球运行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Operations)组织实施。学生团队配备一位来自商学院的教员顾问,和一位来自工程学院的顾问,每个学生团队为其赞助商公司实施一个项目,具有具体的可交付结果(解决方案)。在每年秋天,团队向由企业界高管组成的“评判团”递交项目结果――这一天的比赛称为“聚焦”,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的经验,而且企业也可以设计解决自己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可以选择未来的人才和新兵。
篇5
(一)第四方物流的产生
传统意义上,所谓第一方物流(1PL)是指生产企业自身做仓储、货运;第二方物流(2PL)是指生产企业聘请车队、仓库来做仓储、货运,属于功能性的服务;第三方物流(3PL)则是为整个供应链提供整体管理服务。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环境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供应链的全球化、复杂化;由互联网兴起带来的透明化;市场需求个性化,也即同步化,使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已经不适应、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而4PL在此时的出现,显然带有某种应运而生的意味。关于第四方物流,一种定义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用”;另一种定义是“一个集中管理自身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互补服务的供应链综合解决办法的供应者”;安盛咨询公司(现埃森哲咨询)提出的第四方物流概念为“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又称之为“总承包商”或“领衔物流服务商”;美国著名的互助基金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认为,第四方物流就是将“供应链中附加值较低的服务通过合同外包出去后,剩余的物流服务部分”,同时在第四方物流当巾引入了“物流业务的管理咨询”服务。显然,第四方物流比第三方物流有更完备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更高的附加值。目前,安盛公司提出的这一定义似乎更为贴切而被广泛使用。
“第四方物流”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考虑,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一方面与客户协调,同客户共同管理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分包商协调,组织完成实际物流活动。
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模型分为四个层次――执行(运行)、实施、变革和再造。执行: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其工作范围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的运作。实施: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即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帮助客户实施新的业务方案,包括业务流程优化、客户公司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系统集成、将业务转交给第四方物流提供商的项目运作小组具体运作,以取得良好的预期成果。变革:通过新技术强化实现各个供应链职能,包括销售和运作计划、分销管理、采购策略和客户支持。在这一层次上,供应链管理技术对方案的成败至关重要。领先和高新技术加上战略思维、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组织变革管理,共同组成最佳方案,对供应链活动和流程进行整合和改善。再造:即业务流程再造,指的是供应链过程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第四方物流最高层次的方案就是再造。再造过程是基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咨询技巧,使得公司的业务策略和供应链策略协调一致,并且通过各个参与方的通力协作来实现。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改变了供应链管理的传统模式,将商贸战略与供应链战略连成了一线,并且通过功能的转化、战略的调整、管理方式和技术的转变以及把人的因素和业务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从概念上来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显然,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同时也是发挥政府职能,在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所能做的唯一切入点。而且,我国在加入WTO后,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造落后的物流企业来实现,只有通过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实现。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方面所要考虑重点。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第四方物流成为可能。首先,通过国际互联网网络平台可以达到信息充分共享。网络平台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及时性、高效性、广泛性等特点,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达成信息共享的目的。其次,通过国际互联网网络平台减少了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物流资源的整合。由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的优势,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够获益。再次网络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企业自身的利益面,容易组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其它物流企业都认可的形式,比如联盟形式,最终实现物流产业整合。
(二)第四方物流的功能及其运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4PL)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即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全过程;二为运输一体化功能,即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三为供应链再造功能,即根据货主/托运人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战略战术,使其经常高效率地运作。按照国外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提供全面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存在3种可能的第四方物流模式:1.协同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共同开发市场,第四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技术、供应链策略、进入市场的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第四方物流将在第三方物流的组织内部工作,其思想和策略通过第三方物流这样一个具体实施者来实现,以达到为客户服务的目的。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关系由合同绑定或者以联盟的形式构建。在很多的第三方物流中,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工作小组或项目小组,尽管他们不是以独立的第四方物流的形式出现。2.方案集成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四方物流为客户提供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对本身和第三方物流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综合管理,借助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应链方案。第三方物流通过第四方物流的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方物流作为一个枢纽,可以集成多个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和客户的能力。3.行业创新者模式:在行业创新者模型中,第四方物流为多个行业的客户开发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整个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第四方物流将第三方物流加以集成,向下游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在这里,第四方物流的责任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上游第三方物流的集群和下游客户集群的纽带。第四方物流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都突破了单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真正的低成本运作,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因为第三方物流缺乏跨越整个供应链运作以及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所需的战略专业技术,第四方物流则可以不受约束地将每一个领域的最佳物流提供商组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最佳物流服务,进而形成最优物流方案或供应链管理方案。而第三方物流要么独自,要么通过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转包商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它不太可能提供技术、仓储与运输服务的最佳结合。4PL的成功关键是以“行业最佳”的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与技术。4PL方案的开发对3PL提供商、技术服务提供商和业务流程管理者的能力进行了平衡,通过一个集中的接触点,提供了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4PL将客户的供应链活动和贯穿于这些“行业最佳”的服务商中的支持技术,以及他们自己组织的能力集成到一起。随着联盟与团队关系不断发展壮大,一种新的外包选择开始出现。企业正在向单一的组织外包其整个供应链流程,由它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正是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都突破了单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以低成本运作,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并可不受约束地去寻找每个领域的“行业最佳”提供商。因此,第四方物流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和提升的助力器。
二、我国第四方物流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制定发展规划,推行行业标准
为我国物流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应有一个全国的物流发展规划。规划中应根据我国物流发展的状况、问题,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机遇,确定我国物流发展的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步骤;在综合运输系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点、面结合的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在我国信息系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求;物流人才的培育规划;以及实现上述规划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培育物流市场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政策措施,为物流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等。第四方物流最大的难点在于,制造商依据什么能很放心地将其对物流的控制权交给物流服务商。解决难点的首要前提就是物流服务必须标准化和规范化。行为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可以大大方便各个物流企业之间和各个物流功能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成功概率。
(二)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基础
我们知道,第四方物流的本质是集成和整合,这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共享和物流过程的优化中。第四方物流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是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集成,在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共享的基础上,对物流业务的解决方案进行决策和优化,以行业最佳为目标,更好的为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当前提高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情况下,提高物流业的效益,又可以为协作企业创造“第三方利润源”。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第四方物流所倡导的物流运作新思路、新理念,即为企业设计融合物流技术与通讯的整体物流秩序、无缝连接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以提高企业物流全环节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整体费用的经营方针是第四方物流思想的精髓和希望所在,而第四方物流只有与第三方物流在服务上更多的互补和合作,才能做大物流成本的最小化,提高运营效率。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建立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必然要涉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等四个流动过程。其中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是桥梁,资金流是目的,商流是载体。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支持,没有一个高效的、合理的、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没有一个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正如前述,发展第四方物流是解决整个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将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而结合二者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可以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WTO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目前物流方面网络企业很多,能够整合一定社会资源的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多,应重点培育已经具有第四方物流的雏形,在整合物流资源有一定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成为第四方物流。
(四)政府要转变其管理职能,搞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提升,必须通过第四方物流来完成。对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不能靠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倾斜,因为,目前物流资源在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如仓储和运输能力已经是供过于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物流业“利润点”,可以靠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就能生存。唯有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物流产业的提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应该是政府重点的发展的对象。为此,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引导外资、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融资体系,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纯现金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适当时候可以发行物流建设债券,或者放宽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为物流建设筹资。对物流行业来说,还需要用标准化的方式将供方――干线物流――配送――送达需求方等物流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物流接口标准,很难想象其链接的难度和成本。另外要加强物流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加强物流业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制,从硬件、软件各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全面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
篇6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论文百事通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新晨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篇7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 A
一、第四方物流的概述
1.第四方物流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物流链中,买卖货物双方为第一、第二方,物流公司被称为第三方,而向前三方提供供应链管理、物流咨询等系统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企业叫“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这一概念最初仅是在1996年由埃森哲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在《战略供应链联盟》一书中首次阐述并作为专有的服务商标进行了注册。该公司认为:“第四方物流就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管理组织本身与其他互补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4PL经营者基于整个供应链过程来考虑问题,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它一方面与客户协调,与客户共同管理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分包商协调,组织完成实际物流活动。因此,4PL提供的是一种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与客户建立的是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
2.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1)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一是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的需求,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完善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传统以功能性为主,如运输、配送、加工等外包的第三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提升。综合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包括:
①应链再造。供应链的参与者将供应链规划与实施同步进行,或利用独立的供应链管理的传统模式,将商贸战略与供应链战略连成一线,创造性地重新设计了参与者之间的供应链,使之达到一体化标准。
②功能转化。主要是销售和操作规划、配送管理、物资采购、客户响应以及供应链技术等,通过战略调整、流程再造、整体性改变管理和技术,使客户间的供应链运作一体化,提供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组合。
③业务流程再造。第四方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和技术系统一体化,把人的因素和业务规范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规划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
④实施第四方物流,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功能或流程提供完整的服务。
(2)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二是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为客户带来的利益包括:
①利润增长。第四方物流的利润增长将取决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用性的增加和物流成本的降低。由于第四方物流关注的是整条供应链,而非第三方中仓储或运输单方面的效益,因此其为客户及自身带来的综合效益会出现惊人的进展。
②运营成本降低。即通过整条供应链外包功能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流程一体化、供应链规划的改善和实施将使运营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降低。
③工作成本降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管理,使存货和现金流转次数减少,工作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很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正采取这种流程或是信息化改善的步骤,通过与出色的服务提供商联盟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④提高资产利用率。客户通过第四方物流减少了固定资产占用和提高了资产利用率,使得客户通过投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销售与市场拓展等获得经济效益的提高。第四方物流的出现能否解决我国“物流瓶颈”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目前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
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在当今的供应链环境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商从具体的运输管理协调和供应链管理上升到对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整合优化和供应链方案的再造设计,建立社会化、现代化、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已成为解决我国物流瓶颈的关键因素。第四方物流能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推动物流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实现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运送服务;能够解决在合作关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合作双方能够彼此间信任;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主要问题,使整个社会物流资源得以整合。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可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一点是传统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不仅对于形成第四方物流市场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整合传统物流企业资源及指导传统物流企业的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构成我国物流市场竞争主体的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来说,随着供应链不断向纵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客户复杂的物流需求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企业针对供应链活动提出完整而有效的方案。第四方物流企业就充当了这一角色。据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75%的企业将会选择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并把自己的所有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这些物流企业。
我国目前物流市场中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为数甚少,于2002年11月28日成立的广州安得供应链技术有限公司为东泽电器提供从供应商到经销商、从经销商到单一客户的一整套涉及货物运输、仓储、货物跟踪等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是国内第一家第四方物流企业;2002 年12月,海尔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与寰宇空港物流签订北京首都机场的物流合作项目协议,也标志着海尔物流己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亚洲物流(天津)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网络物流服务商;共和快捷也成为北京地区首屈一指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3.制约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因素
(1)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不足。如果说第三方物流是对供应链部分功能的整合,那么第四方物流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其产生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目前国内物流产业尚不成熟,大部分物流企业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对物流效率缺乏重视,第三方物流产业还远远未达到高度发达,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发展第四方物流,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障碍。
(2)缺乏客户的认可和信任。第四方物流服务就是要管理他人的资产、他人的网络,既要为客户设计一个价位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价位的基础上,从承运人和配送商那里为客户争取到一个面面俱到的协议。如果在这些具体的运作环节中,无法实现对客户的承诺,将失去客户的信任。
(3)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差
设施和装备对第四方物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其整合多方资源的一个必需的硬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相当不够,一是基础设施在质和量上都不够,且建设布局不合理;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三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四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4)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具体拿TT技术服务提供商这个环节来说,4PL的实施离不开其所提供的全面供应链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必须与客户现有的商业物流服务平台进行无缝衔接,才能实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达到资源整合的目标。第四方物流企业往往有自己一定的技术实力,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依靠电信、呼叫中心等技术力量强大的服务商。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二者的核心能力在于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信息技术提供商也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潜在竞争对手,而且由于它们自身的独特的技术能力和其擅长的模仿能力,难免不保证技术服务商也进入这个领域。
(5)人才的匾乏。4PL的管理咨询专家要具备综合的物流咨询能力,不仅要具备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集成等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
三、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作铺垫。因为第四方物流首先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分散,既有改制后的大型物资集团,又有生产企业延伸供应链而形成分管专业化物流公司,还有外商和民营企业,为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现代物流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物流业的效益,又可以为协作企业创造“第三方利润源”。
2.促进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加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的融合,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政府转变其管理职能,搞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等方面。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引导外资、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资体系,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纯现金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适当时候可以发行物流建设债券,或者放宽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为物流建设筹资。
4.规范行业标准,优化市场秩序。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物流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应该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对象,在物流产业政策上,要重点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活动,做好物流规范工作,如建立商品条形码标准,鼓励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等,给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5.加强培养专业物流人才,提升物流产业水平。我国物流人才和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目前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匮乏,因没有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而使其利用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资料:
[1]陈建清,刘文煌,张安廷.第四方物流现状及决策支持初探[J].企业管理,2002,9:48-50.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3] 王福深,王伯良. 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J]. 管理科学文摘,2005(7):55—56.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化的平台上,并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库存,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资。现代企业物流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市场的需求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展开积极性的物流经营活动。现代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物资和产品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流不仅需要自身的资源优势,还需要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整体聚集,从而促进企业物流的顺利展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实力和发展的前景。
一、现代供应链管理基本认识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促生了新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其借助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有效连接起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及最终的消费者,将这种连接构成一种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讲求让贸易伙伴具备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动中,既可以是供应商,更能作为供应商的客户。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了物流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如贸易伙伴关系、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将其凝聚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整体规划物流企业的源头原材料供应商直至零售商,让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总的交易成本,继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完善。
二、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一)改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的服务理念是物流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源泉。在物流管理中要树立以客户的需求为上,加强物流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首选要先全面了解客户的物流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后,把客户的需求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全面提升客户的价值,注重客户的经济效益,扩大附加值,与同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物流服务,让客户自身感觉到服务的差异,增加客户资源。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渐增多,客户对物流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物流管理中要不断地通过总结经验来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在客户物资的运输、存贮和配送上让客户体验到与其他同类企业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企业物流管理者应当根据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在产品的各个环节让客户感受到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企业的物流服务上实现高效的运作方式,优化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二)改善物流管理技术。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应当以减少库存和产品的运转周期来提高社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利用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优化物资的供应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供应连接网络,把物流的服务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到客户的服务每一个流程当中,实现每一个过程的增值。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不但要在工作当中总结经验,还要善于利用国外物流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物流的管理上利用高科技设备。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善于抓住全球化这一经济机遇,努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提高物流设备,从而提高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服务水平。
三、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期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基本技术,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对应的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及EOS系统、POS系统等等,对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工作更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对于当前的供应链运用有着积极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基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对于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出现产生了促进效应,并借助于后续降低成本等方式,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就物流发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使得其发展中需要更为专业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水平,以适应供应链的管理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这时第三方便随之出现,基于情况的不同,甚至于会出现第四方,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满足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工作导向。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若想合理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获得高效发展,就应注意到企业运营中跨企业的资源整合,该企业管理模式必然让维持和管理客户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企业物流的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物流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业从单纯的物的处理应当提升的方向所在,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业势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具体细化而言,就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管理的供应、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体现这种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组织其必要的物流供应链,并从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出发,确保其无绕道、无等待及无中断等,继而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形成一种增值物流供应链,带动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三)优化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整合。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供应链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新时期物流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必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的物流发展趋势,将来势必需要更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所以,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中,企业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使得对应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牺牲,用这种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物流企业应当在向供应链转变方面注重联合各节点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管理和产品等各个方面,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借助于联合、规划和运作,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物流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完善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在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当做到与其他企业的分享,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功能要素,势必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进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对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后续分析等,并在企业的发展中注重对其及时更新,因为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中,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任何一个节点企业之间更是如此,企业应建立面向客户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并保证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其资金状况,用户登录便可立刻识别身份并辨别其需求,并结合用户组成的不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继而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的连接起来,使得整条服务链将以客户为导向,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且其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确保每件货物中,均可以为其附加RFID的标签,并且能够在物流仓库中的各入口通道处,设置具有RFID检测功能的阅读器,此时对于物流中的赁物,在通过阅读器之时,就可以将货物的相关信息传输给物流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对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在设计物流管理系统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系统准确地自动录入信息,保证物流各个环节数据的输入速度与准确性,确保物流管理系统应用性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可以应用RFID技术,保证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数据完整度,满足人们对物流信息管理的需求。运用RFID技术,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对物流管理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及时掌握所有物流中库存货物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具备经济性优势,可循环使用的标签封装设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营成本。并且系统中采用先进的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基于TCP/IP的系统网络方案,特别方便系统的扩展,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发挥实际应用优势。
(五)改善企业物流组织。由于物流的跨行业和跨时空,使得物流的机构变得十分的复杂,又由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了物流组织在设计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运营状况,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组织。首先要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向一体化方向转变。一体化的物流组织可以有效地将物流的配送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组成体,把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转变成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逐渐地摆脱效率损失,将物流的组织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精简组织和机构,保持信息的畅通,优化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物流的管理中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将供应链整体参与到竞争中来,可以利用市场和组织的双重优势创新组织。物流联盟形成的价值链不但可以转变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关系,形成多方面的物流组织结构。
(六)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的缺乏,因此应当加强企业物流人员的培养,与专业的咨询公司合作,定期开展物流管理培训班,加强对物流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在企业的内部建立物流人员的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员参与物流管理的积极性,对物流管理实施合格的操作规范,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在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中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实践和管理的执行能力,加强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新型供应链系统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更趋向于整合,继而将物流活动看作是一个整体,其战略决策要结合企业群所依靠的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必需的,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则认为库存不是一定需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重在用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综上所述,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流管理主流,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J].北方经贸,2009.4.
[2]刘永胜,王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9.
[3]曹永芬,曾宪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4.1.
[4]杨学义,李新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
[5]蔡冬晓.供应链环境竞争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20.
篇10
学习型供应链正是利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有供应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整合创新,将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生产、运输、分销直到终端户客户形成一个完整链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系统优化和高效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以人为本的供应体系。其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具有生命力团队,团队每一个企业成员共同具有一个清晰的、与时俱进的、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和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价值观,通过汽车主机厂、供应商、经销商内部成员和相互之间的反思,利用团队间畅通的反馈渠道,实时实现观念、信息、企业资源和经营经验的共同分享。
1我国民族汽车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汽车业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竞争产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我国民族汽车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用户需求层次多样化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民族汽车企业供应链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职能部门独立地控制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系统不相匹配,部门合作不力导致成本的增加。很多汽车企业片面强调优质服务或使某一个环节成本最低,没有在提供优质供应服务和总成本最小之间找到平衡点,系统地考虑整个供应链成本的最小化。部分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关注的主要内容在于供应商的选择,而没有考虑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完整的供应链网络模式。由于我国民族汽车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技术、资金、规模的限制,相比外资、合资品牌在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永续经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学习型供应链就显得极其重要。
2民族汽车企业创建学习型供应链的措施
2.1通过传播汽车主机厂的企业文化,建立具有反思、反馈、共享三个系统的学习型组织,分享体系伙伴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型供应链环境下,汽车主机厂与供应商是双赢伙伴关系。主机厂要锻造核心企业文化,通过文化传播,实现企业管理、价值观的无缝对接;建立起反思、反馈、共享机制,在供应链体系内营造问题集体反思、动态反馈、信息资源共享的学习交流氛围。善待供应商,任何不尊重供应商的言行、损害供应商利益的行为都是被严厉禁止的。作为供应链的各个主体要主动维护供应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主机厂对合作伙伴要主动给予协助,积极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通过建立互信关系,提高效率,并以长期信任合同取代短期逐利合同,降低交易费用。
2.2学习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培育。
传统模式中,制造商与供应商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相互选择的,是短期的交易关系。学习型供应链认为主机厂与供应商是长期利益攸关者;合作伙伴的培育要坚持“选择”比“培养”更重要的原则,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主机厂要按照选择、培养、稳固、更新的路径,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保障、不断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的大协同供应体系。
首先要建立学习型供应商配套体系。立足本地化选择配套企业,以主机厂为圆心,以适宜半径建立供应巢,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主动寻求国际供应链资源,最终形成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成本协调平衡的高水平零部件供应体系。
针对汽车产品的特点,构建“模块化”的供应系统。如围绕动力、底盘、车身和内饰四大类别,重点培育一级总成系统供应商及二级分总成供应商,形成合理的供应商配套结构。主动开发非垄断的高端供应商,拓宽供应商寻源途径,重点选择具有高端整车企业配套经验的供应商。
有重点的建立战略同盟合作关系。与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强化关键部件的一体化供应能力、配套保障和技术共享;以全球供应链的视角,构建国际化采购管理业务机制,通过构建优化流程体系,建立互动协同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支撑平台。
2.3为学习型供应链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学习型供应链建设前期要投入一定资金开展培训、组织构建、方案推进、场地设施等准备工作,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营造和谐的创建氛围。
积极培养学习型供应链管理高级人才,为创建持继、高效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及时为供应商的体系能力提升、实物和服务质量改进提供咨询和指导。
保证为供应商提供直达主机厂各阶层及管理高层的畅通沟通渠道。如组建学习型实验室,对企业成员提出需要内外部协同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提供对公司供应链具有重要影响的典型案例,组织所涉及人员建立一个固定非长期的活动小组,按照解决问题的目标,制定行动
方案、评价标准和实施措施,定期研讨,进行脑力风暴和碰撞,逐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学习实验室的活动过程中,全体成员应消除自我防卫,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提出各自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咖啡时光”活动,定期邀请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问题相关部门成员,在特意营造的宽松、柔和的环境中畅谈供应体系问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都具有非常良好的沟通效果。
2.4建立科学、公平、严格的供应商评价体系。
以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为目标,要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不仅仅根据质量、价格等指标,更需要根据经营、技术、品管、生产等指标。经营能力包括全面考查供应商规模、文化背景、经营方针、财务指标及配套历史;技术能力要全面考查供应商设备、技术人员、员工技能和创新基础;品管能力重点关注公司开展ISO9000、TS16949等管理体系;生产能力要核算供应商对配套产品的最大生产能力和生产调整能力;考虑到输成本,除了具有核心技术外,一般选择地理位置在车程1~2小时以内的供应商。
2.5以人为本,创造互信共赢的协同氛围。
在学习型供应商管理体系中,必须给供应商提供另外一种身分:主机厂员工。经授权的供应商代表代替了采购员和销售员,全天侯参与企业供应体系工作。供应商可直接利用客户的购货订单,进行设计与生产,或让供应商代表与主机厂工程师们共同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提高设计品质,提高供应商与主机厂的相互信任度。
2.6积极推进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供应商管理。
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学习型供应链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作模式,减少整个供应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克服我国民族汽车企业应对顾客需求速度不足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供应商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及时提供生产、供应和市场需求信息,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