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的核心

篇1

【论文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通过专业调研、校企合作、以及招聘调查等活动,我们发现企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更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应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 

 

(一)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它应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为了使劳动者适应组织结构的变革、技术创新和工作过程的持续变化的要求,劳动者必需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职业教育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会学习的能力关注不够,这种倾向必需及时有效地加以改变。 

学会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会学习意味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增强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教育者应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学会学习意味着批判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即学生拥有反思能力。对实践和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是具有范围广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当今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们需具备运用现代语言和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包括提供口头陈述的能力,比如交谈、演讲、接听电话等方面;提供书面陈述的能力,比如起草公函、提交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联系和持续地保持联系的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技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参与能力,它是指个体做出决定,并为承担职责作好准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业务的过程和组织机构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财政情况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事务的能力、理解并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监管的能力、传授和培训的能力。 

(五)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 

求职就业是职业人才进入社会或者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社会需要什么人,用人单位重什么?是职业人才就业竞争的关键。2005年3月19日、20日,深圳市举行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大会,60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6000个用人岗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聘用的规格条件。从135家企业招聘条件的分项统计看,除了学历和专业等硬件条件外,其他素质要求的条件按每提出一次算一项,总共有5500多个数据,并按基本性质归并为“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大类。

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依照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次数多少,其顺序分别为:(1)沟通表达;(2)外语;(3)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4) 分析和解决问题;(5) 组织协调;(6) 创新;(7) 学习领悟能力等等。在“职业道德与态度”类别中,其顺序依次为:(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 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 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 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 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 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等。有一些招聘方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列明综合素质的要求,它们依据什么标准最后确定入选者呢?深圳达实公司(软件企业)的总裁招人有三关:第一关,人力资源部长,主要看学历与专业;第二关,部门经理,不看学历,只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不问学过什么,只看应聘者适应岗位的能力条件;第三关,总裁,不看学历,也不看能力,他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实质上,十里挑一,就业竞争,最终、最主要的竞争是职业核心能力和作为职业道德目标导向、作为职业态度内驱源泉的价值观的竞争。 

(二)职业核心能力和价值观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 

个人进入职场的头3个月或半年是入职的关键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者实际工作能力和人品的重要时段。2005年4月,有一本让当今“社会骄子”警醒,叫“执教育的人”深思的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出版,该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所叙述的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恰恰是“怀揣高贵文凭”,“技术层面上固然是一流”,而其根本原因却是:“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把‘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忘诸脑后”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有时不单单是人际关系极差,在工作中也必将缺乏必要的世俗热情,不能融于社会”;“对单位的选择、职业的适应性以及求职于该单位的目的、动机等问题茫然不晓”等等。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6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一文中,作者也同样举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例: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仅留下了一名谦虚学习、踏实干事的大专生。“据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这些事例比较典型,反映了我们的职业人才专业对路,但不少毕业生核心能力弱,价值观错位,职业起步就遭受失败。它从反面也印证出:职业发展,价值观是动力,是根本,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依托;职业的核心能力和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核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依靠什么才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曾是比尔·盖茨七个高层智囊之一,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提供了自己很好的答案。2005年,他写了一本在大学生和职场人士中十分抢手的书:《做最好的自己》,这位让中国大学生着实崇拜的“科技骄子”,以自己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事实,介绍了追寻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他认为,人生成功在于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发现兴趣、追寻理想、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这六种行为方式来源于六种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勇气、自信、自省、积极、同情心和胸怀;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又来源于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他认为,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连,构成了一个以诚信价值观为核心的“成功同心圆”。 

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排名第二位的苏商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做客中央电视台,在回答大学生提问“如何取得人生成功”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人生成功有三步:第一步:做事;第二步:做事、做人;第三步:做人。“小成靠才,大成靠德”,这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基本经验。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幸福地生活。那么,对职业人才规格要有准确的把握,要交给学生“干粮”(专业技能),也要交给学生“猎枪”(核心能力),更要交给学生“指南针”(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乎为继;没有指南针,就会方向错位,可能寸步难行。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c].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整合路径

[作者简介]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05-03

一、整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核心的逻辑因由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把职业教育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和根本抓手,这样才能将其奠定在职教的而非错位的、科学的而非臆造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体系的根基与核心。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以及内涵,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至今也还处于不断嬗变的过程中。以高职教育为例,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又作出新的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1年鲁昕副部长首次提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成教[2011]12号)明确提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姜大源从职业教育性质的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普通中等与高等教育是定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是一种跨界的教育。①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客观描述,这一定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观点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消除人们面对实际的“怎么办”时的疑虑。换句话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过程。跨界重在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整合是将两个以上的异质事物、现象或主体归并、融合为一体的过程。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归依。因此,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的逻辑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道”就是整合。既然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应该以整合为思维方式和方法,以整合为基准和核心。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理性思考(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概念解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词组中,两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现代”和“体系”。现代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体系该怎样界定和厘清,都需要加以澄明。

现代是一个与古代相对应的代际划分概念,体现了对现代以前的时间节点上的事物的发展和超越,体现了对现时展状况的历史集成以及这种集成对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现代”反映了当今社会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转型、选择及国际互动的现代化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化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标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成为趋向普适和面向人人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现代性,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第二,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趋近职业教育本质的过程。由原始的备受鄙夷的“奇技巧”,到手工作坊年代师徒相授的“学徒制”,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盛行,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更新并日益加深。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将工作经验作为教育与学习的策略,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②第三,现代性应当张扬主体性自由,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绝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把人降格为技术世界中的齿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③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因矫枉过正、回环往复而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现代是一个框架,现代是一个过程,现代是一种转型。作为一个框架,它承载着更多文明的要素、先进的成分、正确的理念,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过程,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既承接传统的厚重滋养,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发挥着与时代连线、发展过渡、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转型,它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非线性的,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是对发展的一种创新,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型。

如果说“现代”这一概念对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本质的规定,那么“体系”就是指结构性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特点在于结构的整体性、功能的优化性和内在的和谐性。任何体系必定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整体,如果体系不能构成整体,就说明该事物是不成体系的,体系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优化性指的是体系的要素加合而产生的作用和性质。例如,苇篾编制而构成席子,砌块组合而形成建筑。这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体系的构建如果不能产生“1+1>2”的功能优化效果,就不是优化的或合理的体系,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体系既然是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的和谐性。如果构成体系的要素是混乱冲突的、矛盾互斗的,就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体系、内耗的系统。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

国家层面的文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有过三次重要表述。第一次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6]16号)提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次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次在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三次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堪称最顶层的设计、最权威的描述。其意义在于,一是反映了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高度重视,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作为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努力探索追求。二是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诉求和根本意志,意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实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目标。三是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政策支撑。四是彰显了我国自上而下理性追问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心,目的在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本土化超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特征

范唯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表述,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概括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④。这三个方面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的规定,将其视为特征,似有不妥。马成荣则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与现代产业相匹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特征是事物的特性和表征,应该是由概念的内涵所赋予并规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可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整合路径

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或者手段是整合,那么适应就是它的目标或本质。整合是教育现代性的趋势,没有整合就没有现代性的生成;整合又是体系建构的基础,没有整合,就没有体系的成型和完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介入整合的观点,平衡“现代”与“体系”的关系,在整合中生成现代性、完善体系性。同时,一切形式的教育都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体现适应性才能真正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体系的开放性,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外适性整合。所谓外适性整合,是指职业教育与影响其发展的外在环境和要素相互整合、彼此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进行外适性整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教育与之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职业教育如果弱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姜大源曾指出,“类型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张扬”⑤,而类型是在与经济的互动和适应中凸显的。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如果不与外界进行适应性整合,就不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供给、技术改造与创新、职业培训与就业等方面有所担当,就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要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必须进行跨界的思考和整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使然,也是国际经验的成功昭示。

职业教育进行外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主动与经济发展适应、对接。经济、社会、企业不会主动迁就或适应教育。它们好比是码头、岛屿和海岸,只能是职业教育的“船”来适应停靠的“码头”,而不能是海岸来适应“船”,否则船就永远找不到停靠的码头。第二,要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对应。要高度重视与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对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唱好服务地方经济这出“戏”。同时还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始终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融合。总之,要努力“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⑥。第三,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一方面,“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状况和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后劲,职业院校只有面向区域经济树立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理念,打好“服务牌”,才能赢得发展和支持;另一方面,没有贡献,只求索取,“守株”无为,办学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第四,要重视与就业结构的外适性整合,防止学生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二)体系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内适性整合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形式、类别、要素的有序整合,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一种多元架构的“立交桥”式的内在整合。有学者强调,所谓立交桥式教育整合体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是教育层次的完善,满足人们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追求;三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四是弹性化教育制度,满足人们对教育与工作的不同选择。”⑦姜大源也指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架设不同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维度上的立交桥,而且还要架设横向维度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⑧只有架构起这样一种层级和类别上都能顺畅沟通、有效衔接、交互转换、立交整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之有效地延伸到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层面以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层面,才能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实现对人的终身造就,“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为达到各自职业发展目标而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学习”⑨。

(三)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进行自适性整合建构

自适性是指在职业教育自身框架体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整合过程。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体系残缺、层次不全颇多微词,噱称之为“断头教育”。这种现状既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伤害,也是对体系建设的显在挑战。也就是说,从纵向的层级体系来看,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科,其体系和渠道都还没有真正打通和完善。所幸的是,在目前生源萎缩和人力资源要求高移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高而本、由本而研的层次上移还缺乏根基,体系建构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要把职教本科看得太高,不愿轻易松绑,不愿放学生迈过这道“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本科学历内涵或规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反而更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更新办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二,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的步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循序渐进固然重要,但如果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和步点,就会迟滞发展、错失良机。所以,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系统化建构、自适性整合的步伐,在中高职衔接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专本职衔接的试点,探索建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技术性本科连读模式、国家示范型高职直接升本模式等,稳步推开,梯度渐进,为职业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的过渡、建构、完善与整合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

(四)体系的人本性,要求进行个适性整合建构

个适性整合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为本位的整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把学生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来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将他们塑造成能够立身处世的社会化的人、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人。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适性整合。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整合。现实关怀,就是指对人的当下需要的关怀,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就业需要的关怀,赋予他们职业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终极关怀是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的关怀,是对人生更高意义和价值的超越、向往和追求。个适性整合,只有既面向现实的生活向度,又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才能真正体现体系建构的人本性。二要注意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双向提升的过程。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所建构的精神底蕴,是心灵之香、知性之媚、智慧之光的源泉。离开素养的能力是失范的能力,离开能力的素养会沦为空洞的素养,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既赋予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奠定学生“谋道”的精神格局,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

[注释]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要跳出“围城”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0-03-03.

②龚春蕾.现代语境下的职业教育解读[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0.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71.

④⑥⑨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3):16,21,21.

篇3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专门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人性诉求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经济发达区域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歧途及实践困境等作出比照性总结,最后探索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将为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念性支撑和理论借鉴。

一、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幸福人性诉求

本文所指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幅员辽阔的内地省份和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人性诉求上究竟有怎样的异同呢?

相同的人性诉求方面。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均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同人性诉求:一是获得尊重与认同。无论在哪个区域,职业教育的学生均是该区域学习上的“差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其共同特征。在这样的处境中,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倾向,甚至有些学生自暴自弃,不愿意积极面对社会。从人性诉求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获得尊重和认同的迫切诉求。二是获得提高与发展。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来看,主要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等,这无论在哪个区域都是一个基本的共识。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看,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发展竞争力等,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诉求。

不同的人性诉求方面。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最大的人性诉求就是幸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并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不需要幸福,客观地说,幸福不分区域、无论经济处境的贫富,幸福本身就是人们普遍的一种人性追求。这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言:“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1]但是,相对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幸福诉求并不构成其主要的追求。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成之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改善自己的处境和家庭生活条件。从客观上看,生存发展的人性诉求压倒了幸福的人性诉求,构成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学生的首要人性诉求。为什么说幸福构成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最大人性诉求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学生的生活条件来看,幸福是第一人性诉求。职业院校一般都是地方性的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地方的青年学生,外地的生源较少。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其生源也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他们的生活条件都较为优越,从来不用操心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对通过学习来解决生存问题的愿望和需求也就明显下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及社会对他们经常“另眼看待”,他们的精神状态较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学生就会更消极。因此,相对来说,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持续高度的舒适水平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有引起人逐渐背离快乐的倾向,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舒适悖论。”[2]在“舒适悖论”的困境下,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内心的幸福感,让他们通过职业教育来找寻人生的快乐或快乐之路。

第二,从学生的职业期待来看,幸福是第一人性诉求。基于以上所述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活条件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优越许多,因而他们对于职业、工作的期待也相对“冷漠”。相对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迫切的通过职业、工作来改善生活的迫切期待,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则感受不强烈:即便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不工作、不入行,他们的基本生活也有所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认同等,就必须将他们的幸福感受而非未来的职业愿望作为第一人性要素。如果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专业认同等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直接“无视”或放弃学习。

第三,从家长的要求和愿望来看,幸福是第一人性诉求。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家长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愿望,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明显“偏低”。对于家长来说,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做人道理,避免“学坏”,专业的学习在此相对“次要”。在这样相对“低下”的家长要求和愿望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要“稳住”学生,安心在学校学习,就必须首先考虑他们在学校的幸福感受。如果学校给他们提供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单调、压抑、无趣,就必然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质量等。因此,从家长要求和愿望的角度来看,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正视学生幸福这一突出的人性诉求。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来说,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首先面临的是幸福人性诉求问题。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3]显然,这一论断,正适用于今天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

二、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理念歧途及实践困境

幸福的人性诉求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深层次问题,因此,该区域的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获得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正视并且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从现实来看,此问题仍未引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这主要表现在理念歧途和实践困境两大方面。

理念歧途。客观地说,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不分区域、不分群体地遵循一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显然,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一种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学做一体化理念――从学中做、从做中学,锻造熟练的职业(专业)技能。为此,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也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一样,学校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学生的“学做一体化”这个中心来开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学做一体化”作为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的重要地位,但是,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人性诉求来看,以此作为根本的指导性教育理念仍有很大的缺陷。该区域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幸福的人性诉求超越了其他任何种类的诉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做一体化”理念只能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一个方面理念,而不应是其根本理念。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来说,要通过“学做一体化”来引导学生,其前提就必须是在“学做”中让学生找寻到人性的幸福。而“要给从事任何劳动的人以幸福,这就意味着,要帮助他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那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4]而反观当前的“学做一体化”之根本理念,其核心是“无差异化”地强调学生不断地参与各类专业学习、参与各种技能训练,而对于学生的精神性感受、学生的真实心理诉求等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对于能发挥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和个性才能的教育平台创设等,就更少涉及甚至直接忽略。

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理念性的偏差,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最重要的东西――幸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相对淡薄。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学习专业、技能的“冷漠”,学生们在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不热爱学习之外,其他的多数校园活动都十分热衷。经笔者的调查和咨询,学生们并非觉得知识“无用”,而是在很多学生看来,现在的很多教师本身知识匮乏,专业基础不扎实。同时,很多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要么死板直陈、要么过分“活跃”。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均难以刺激他们的学习“兴奋点”。同时,在大量的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实训和实习根本就是一个把他们“机器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感受体谅等,显得十分缺乏。

第二,学生生活作风相对懒散、生活态度相对消极。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在生活上普遍没有表现出年轻人应有的热情。很多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度日养生”的载体:因为家长不想他们过早走入社会,不得已而将他们送到职业院校来“接受管理”。在全盘“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压迫”下,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根本就无需这一系列的“训练”:不管是自我欲求还是家长期待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学校的教育离他们的生活很远,或者压根就没有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如此一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当教育拒绝生活时,生活也必然拒绝教育。被生活所拒绝的人只能嚼到生活的不幸。”[5]显然,对于职业院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学校的积极心理疏导,使他们走出“失败”的挫伤、“自卑自弃”的泥潭。

第三,学生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规划。在过分强调“学做一体化”的理念支撑下,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校由于无法激起学生的真正兴趣,他们也表现出普遍的缺乏理想信念的精神虚妄状态,对于未来,学生们表现出一种“鲁莽的”无知和“不屑”。同时在未来的职业期待上,学生们也普遍感到“迷茫”,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想有关未来的社会角色,得过且过、今天不想明天事。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真正的好生活,因此也就不存在追求未来好生活的理想建构之维。而对于理想建构,恰恰首先来自于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未能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普遍人性诉求,在支撑理念上走入了歧途,由此也导致了一系列教育实践上的困境。要走出这些困境,这些区域的职业教育必须正视问题,重新建立核心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幸福教育: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结合前面两个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性诉求是幸福,而当前该区域的主流教育理念却忽视了这点,造成了教育实践上的种种困境。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实现长远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幸福教育作为其核心价值追求。但是对于这个核心价值追求,首先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这里所谓的幸福教育并非肤浅的“为幸福而幸福”,即仅通过简单的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到短暂的快乐和兴奋,而是一种根本的、深层的教育理念,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感受自我的尊严、价值等问题来开展教育工作。其二,这里的幸福教育并非排斥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在这个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来启发和触动学生感悟和创造幸福。

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如何以幸福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教会学生感受真正的幸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幸福教育是日常管理的核心价值追求。幸福教育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核心职业教育理念,首先应该融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其一,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如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以学生为主约束和督促学生遵守日常条例;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各种“换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特长欲望;等等。其二,日常管理人性化、入微化。所谓的人性化,就是在日常管理中,把学生当做“正常的”学生来对待,摒弃“区别对待”的错误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别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格;所谓入微化,就是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举动和变化,特别是多渠道了解并及时化解学生的内心困惑。其三,营造健康、有趣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院校应该以一种高等教育普遍的文化氛围(不做某些特别的对待)来教育引导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走出自卑(体验正常的高等教育文化),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趣(建立长久的幸福体验)。正如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所言:“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6]为此,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文化带来的幸福,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幸福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除了日常管理体现幸福教育之外,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幸福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群体的实际人性诉求,而是采用“万能的”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讲述理论等。当然,笔者不是否认基本知识传授、理论讲述之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作用,因为无论哪个区域的教育(不管那个层次的),都脱离不了这些基本的教学要素。笔者在此意在强调的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幸福作为首要的因素(而非仅仅以知识为核心)。那么,这样的幸福教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可以重点考虑以下两点:其一,以学生参与带动课堂教学。这里所谓的学生参与,主要就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的传授、讲述可以由学生“事先”来准备,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学生“展示成果”“交流心得”的重要场所。以此,来带动学生实际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价值感等。拒绝课堂教学只以教师单纯讲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其二,以教师启发带动课堂教学。当然,学生参与也并非教师就脱离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学生为主。教师的启发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的某个问题,教师根据自身的分析、体会来谈看法、感受,以此(轻松的气氛)来引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课堂就在“教学相长”的平等、宽松气氛中得到自主建构。由此,原先人性消极的学生,也许就能够在课堂中找到某些知识的乐趣、价值之幸福感受。这其中的道理,正如赵汀阳先生所言:“幸福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而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幸福。”[7]显然,课堂教学中的“美好行动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获取知识的过程。

篇4

摘要: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为中职生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职教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引领中职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和提升。

关键词 :中职;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核心;开展

作者简介:杨照华,男,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法律、政治思想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69-02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时代,构建和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体系,对健全中职学生的人格魅力,增强就业实力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必要性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据统计,目前全国中职在校生80%的是来自农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源结构具有文化基础、道德素养双重薄弱的特征。这样的生源状况单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已是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严峻考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挑战。因为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原有的认知基础越差对道德底线的认识与判断离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就越远。预示着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就越高。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着中职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因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已不是个案。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新时代新型建设者的需要

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为各个行业培养优秀的员工,许多行业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要素。据大量的案例显示,员工因自身职业道德缺失导致失业的案例在各行业中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对于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心存疑虑,担心学校教育没有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他们深刻体验到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员工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带来风险事故,对企业的利益和形象所造成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只有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为市场的竞争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较量,更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道德规范的隐性竞技。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它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将逐渐沉淀出强大的凝聚力而产生永恒的魅力。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中职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这个重要环节中,许多来自外部环境潜在的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困惑。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逐渐成为自觉遵守社会法律与道德行为规则,具有责任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促进他们真正做好职业规划、了解社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是指敬业、爱岗,以执着、真诚、尊重、敬畏等态度去对待所从事职业的精神。职业不仅是一个人的谋生的手段,还是逐渐完善自我、实现成功自我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人为承担责任竭尽生命全力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生命、物欲和金钱的追求;是人格中真、善、美的体现。敬业是职业精神首要具备的实践内涵,是指社会成员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类职业的尊敬和热爱。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成为脱颖而出、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为中职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以顺应时代的呼唤与需求。

(二)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

现代化职业不仅分工细而且社会化程度高,团结协作精神与社会活动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协作精神在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进和完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单靠个体的孤军奋战取得成功将越来越难。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贫困和特殊家庭,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中由于忽视和淡化素质教育,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善于沟通。崇尚个性独立与张扬,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三)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从业者迈向职业成功殿堂的有效通行证,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成长与发展的机遇,更失去了社会的支持。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美德,更是职业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社会诚信丧失。思想道德教育只有使学生学会和运用掌握这个原则,才能实现与技能教学完美融合的教育境界。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进

目前,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改进,但跟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自身状况相比依然封闭、落后,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关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做到有预见性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高尚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更多的“财富”就意味着得到更好的机遇,才能促使他们在人生选择关键时期做出最有远见的明智抉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中职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主要环节,是获取经验、加深对职业道德理解和践行的重要渠道,很多学过的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补充,并能有效的把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职业实践活动也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把职业信念外化为职业行为。

(三)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育人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进行中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因为学校本身具有高纯度的育人环境,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全方位的为学生创造优良育人环境,有效的培养他们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做到甄别真伪、追求真理,增强识别和选择道德的能力,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使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人文特色。

(四)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建立全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结构与管理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职业道德组织机构,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班主任和德育专业教师管理,使之成为高效实施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各项任务的核心教育力量,使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做到细化,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有效融合和创新家庭、社会、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桥梁,多层面的唤起学生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篇5

论文摘要: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国内外有多种尝试,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 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教学试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 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教学试验法: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并培训认证,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总结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获取加工信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组成工作小组(与人合作能力)、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互帮互学(与人交流能力)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环境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专项研究,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利用人力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篇6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数学教育 教育理念

职业学校专业类型繁多,学生由于基础理论较差,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再加上综合素质原因,无法适应非技术性职业环境。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因此,在加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1.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绝不是“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必须体现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生命的成长。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形态,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学形态,这样的课堂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积极主动参与的。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对椭圆的学习,椭圆的概念就是核心,而椭圆的性质,从逻辑上讲都是为椭圆的概念所规定和存在的。学习目标做到“有营养”,首先要准确定位。先思考、解决面对数学概念的同一内容,到底学什么,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哪儿,学到什么程度,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丰富。如果仅局限在数学概念表述,停留在死记硬背关注文字上,这是浅层次的,营养指数不高。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外延、内涵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分析,体会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对数学概念内涵建立起丰富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的系统,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由他们去探索、发现椭圆的其他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承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潜能无限的认知,更体现了平等意识和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个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教育把考试评价主动权还给学生,改为评研活动,从控制学生生命变为激扬学生生命。无论是什么教育,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只有推动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发展。

2.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践行教学模型发展理念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应考虑专业的需要,构建与完善专业模块数学,模块化作为能力本位的主要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使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精选内容,保证重点,剔除与职业能力联系不大的、陈旧的、重复的、过深的理论知识,从而节约课时用于增加新知识与加强实践环节,为实际问题和专业课教学提供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根据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并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模块化模式下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财经管理等专业的数学职业模块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线性规划、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数据表格信息处理,此外还可以增加函数及应用、导数、概率与统计等有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的差异,可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要培养具有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构建数学教学模型的理念,从学生的能力本位出发,实施区别化的智能教学和特长培养,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且面向职业群,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宽的择业范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3.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终身发展理念

终身发展教育,既有学校自身的终身发展,又有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终身发展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范畴,又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如何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师应树立起以发展观为指导的数学教学信念,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信念与当前数学教学新理念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进行有意识的优化,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形成某些能力优势;引导学生在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在先天的生理优势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特殊技能或能力。如果把学生看做是“合作者”,就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与活动,并参与决策。把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放在解决一些实际课题中,使教学内容、方法与在社会职业技术上的应用联系起来。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选取的范例要突出职业特色,所涉及的数学内容要广而浅。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注重生命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而,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数学应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分期付款”、“投资效益”、“设计规划”、“最佳决策”等,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原理就与数学中的数列、函数等密切相关。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在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知识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有关分期付款问题的案例进行教学工作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数学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需要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还需要奠定个性发展的基础,达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4.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现实生活理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新课导入要“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导入新课时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数学问题以更生动具体的形式出现。例如讲解平面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看一段录像:陈佩斯早期的小品《修椅子》,从而引出新课公理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教师把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在创设与真实任务相似的情境中,呈现数学问题。例如,学习数列时,教师可引用历史故事:高斯快速计算出1+2+…+100,以及“国王赏大臣米”,等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设置悬念型的问题,这样导入数列新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动机。对于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银行存、贷款中的利息计算问题,商品的销售利润问题,等等,要结合社会实际与科学知识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索,让其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数学的乐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实践会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储备大量的形象信息,这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资料信息储备,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数学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数学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职业教育必须紧扣经济社会、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跨越身份界限,不仅要给受教育者基本就业技能,更要给他们足够的基础能力。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路在何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3).

[2]易康平,晏丽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篇7

关键词:中职;核心素养;电子商务教学;网店客服

职业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劳动就业者应该具备的8种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不现实的,如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建设与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网店客服”及“网店美工”两大岗位群。其中网店客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包括在线客服、电商咨询、客户关系管理等。虽然是企业架构的最低层级,但却是所有中职毕业生的第一对口就业岗位。因为通过该岗位的工作,可以直接快速地熟悉企业文化、定位,掌握企业产品价格、特色及卖点,成为每一位电商人的首要岗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基于此,笔者对网店客服技能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核心素养指的是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有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又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职业核心素养适用于各种职业,对职业主体而言,它是一种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综合学科,其专业如何建设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建设。而“网店客服”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网店客服是企业与客户最直接最前沿的窗口,需掌握以下基本技能:(1)办公软件使用技能;(2)网店平台操作技能;(3)客户订单交易(正常、异常、纠纷)处理技能;(4)客服常用软件使用技能;(5)客户关系管理技能;(6)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另外需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训,如在职业心态方面,突出对责任感、学习心态、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等的要求;在职业行为方面,则强调工作要规范,即每个任务按流程标准完成。

2.实践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活动可按照“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职业核心素养考核与评价”的流程来实施。下面说说笔者所执教的《网店客服》课程是如何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糅合“做”与“思”,规范实训版块。设置实训任务时应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操作――理解――应用”的过程,要求达到四个一:一种岗位技能、一个实训任务、一个实训小结、一个学习反思。学生通过一个实训任务,至少掌握一种岗位技能,并在实训中要分析出知识点小结,再通过实训反思,将学习心得融会贯通于职业情景。经过实训,学生能做,会思考,懂总结归纳,并形成能力迁移,掌握关键技能。

2、兼顾趣味与时尚,模拟职业环境。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有趣的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另外紧跟当下热点的实训任务,更能对接网店客服岗位的实践――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社会热点、行业新案例等,从中提炼实训素材。例如,天猫上的知名品牌与某电视合制作一个综艺节目《女神的新衣》,学生关注度较高。因此笔者借用其中一段视频,作为“品牌知识培训”一课的导入,在视频中有学生熟知的明星、喜爱的新品等元素,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讨论。学生通过分析产品“适合的消费人群、适合的场合穿着、价格定位”,把握各品牌的定位与消费主张;提炼各产品的卖点。类似的实训,不仅让学生理解与应用岗位知识,而且让其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感观的认识。

3、强调学习结果考核,树立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网店客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即要德才兼备。实训课的教学,一是通过实训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才能;二是通过实训中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立德。立德如何不止步于口号?可以结合课堂评价,将“德”进行量化考核,利用具体的细则标准来规范。例如,每次实训任务都会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的不同设置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每节实训课,不仅强调实训结果的完成度,更重要考核学生的参与度。所有实训任务的目标,都要坚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三、企业实战项目渗透

要提升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借助实战项目,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方可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每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期间,笔者都会积极联系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战,从而让技术跟上产业行业发展,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匹配,让评价标准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符合。例如2014年与天猫品牌熙世界进行“双十一”校企合作,把此项活动作为教学平台融入至教学环节中,实施校企岗前培育、职业岗位进行轮岗实战体验,此时学生能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经验,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

四、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需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行业的生产经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精神。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春艳.中职网上开店实务教学中网店客服技能培训探讨[J].广西教育,2014,6

[2] 李志宏.产教融合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客服”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3]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34-02

1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基地,在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方面肩负重任。基于此,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走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创新创业之路,成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顺应经济调整趋势的重要途径。

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伴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发展不完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困难重重,走向堪忧。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硬性任务而机械化地完成,不够重视,条件准备不足,课程开设、教材选用等方面多有不足,院校内缺乏专门化、专业程度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态度敷衍,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另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吸引企业、行业、产业的指导参与能力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单纯从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出发,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因此,与行业、企业隔绝的闭门造车式创业活动很常见,缺乏有深度的创新创业意识指导,脱离了系统化管理与实践经验的创业终将走向失败。

3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新内涵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天然基础,更是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产业部门之间无法隔断的密切联系,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依托产教融合模式才能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无论是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还是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应立足于产业市场这一创业基础层面。因为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产业市场需求之中,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的系统化、全过程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4 立足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立足产教融合,转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职学生培养应立足于产教融合,关注企业与市场的发展动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技能性基础上的创新精神的挖掘,切实改变传统教育硬性灌输知识、高分低能、缺乏实践的错误理念,将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核心理念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将创造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落到实处[1]。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理念,主动出击,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行业、产业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找准定位,转变思路,确定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具有创新精神、适销对路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依托产教融合,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依托产教融合而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是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应依托产教融合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下的专业课程协同共建,形成融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体系。首先,在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必要时应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情况,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系层次;其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应主要围绕产业发展而展开,在创新创业项目设定、企业融资管理等方面有倾向性地开展授课,紧跟经济发展潮流充实课程内容;最后,课程方式与课程评价反馈都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应固守常规,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创造性运用[2]。

推进产教融合,完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才能把握创业的精髓。行业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应构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标准。离开产教融合而构建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空中楼阁。产业需求与高职教学的深度融合,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二是由专业技能实训实践向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延伸,为有志于尝试创新创业的在校生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3];三是行业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利用,贯彻从高职学生入校学习开始,至毕业就业结束的逐步推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从产教融合机制中不仅获得创新创业的内容体系、专业指导、心理辅导,而且从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中收获创业精神,合理规划未来职业走向。

健全产教融合,形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产业实体与职业院校共创共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打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确保落到实处。一方面形成组织有力的高职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对创新创业进行专门管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或孵化基地,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为宗旨,帮助学生在院校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掀起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潮流。另一方面,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创业法规,从政策角度全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地方政府也应与行业企业协作,加大投入,从制度、经费、行动多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强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为解决高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应着力强化产教融合,通过提升师资水平,建设专业化、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从产教融合出发,首先应吸收或聘请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家参与到高职创新创业队伍中,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加强对高职院校自有的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鼓励其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学习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最后,高职院校应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启发、引导与产业化的实践方式,在建设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

5 结语

产教融合视角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与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创业教育新途径,不仅有利于产教融合模式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而且对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也起到显著作用。基于此,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有效衔接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元园.产教融合新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产业,2015(5).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职业核心能力

(1)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不够,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讲授,而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及时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2)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现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3)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作为一种核心技能,是在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是具有迁移性和适应性的一种能力;是在满足工作实际需要的大前提下,协同合作目标并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或目标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与领导、同事共事、交往及显示出的团体取向行为的一种能力。

(4)信息处理的能力。所谓信息处理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依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技术、途径搜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检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学生能沉着冷静地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检验效果。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模糊主要是因为目前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过于模糊,没有统一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要么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学。

(2)教学理论没有创新。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比较沉闷,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教材、课程开发,都与大时代不太合拍。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正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实行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提倡合作、自主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也深入人心。但中职学校却在原地踏步。

(3)评价方式较为落后。在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院校,教学评价方式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但事实上,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却多采用总结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大部分以试卷成绩来定优劣,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引入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关系到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无一不涉及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合作任务,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和运用信息,将语文基础知识与职业核心的各项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是指根据以后所需进行的职业活动来实施语文教学,并根据贴近实际的知识来设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及学科的共同进步。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中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落后方式,应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我国相继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大环境下,中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应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将职业核心能力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中职职业化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大量的好工作没有人应聘,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如此尴尬的社会现状根源在哪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变化,从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企业视角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竞争力的团队,需要团队成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从学校视角而言,囿于知识的局限和对学科整体的认知能力,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未来的应用领域很茫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加上教师缺乏理性的职业教育的教育观,没有平衡好教育、工作、技术三者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需求的脱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积极探索并创新面向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企业的人才需求变成院校教育改革的动力。

1.职业核心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

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率先提出了“关键能力”培训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开发就业导向的核心能力体系,澳大利亚等国在相继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核心能力作出这样的阐述:“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在1998年《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认为,根据培养层面的不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改革的整体策略、对课程设置进行专项改革的专项策略以及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策略。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指出把核心能力指标分解成具体的要素、要点,借助各门常规课程的渗透教学加以实现,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内容

核心能力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岗位群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核心能力关注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以改进个体的学习过程作为出发点,而是着眼于学生自我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藉此,我们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案例,从旁指导与解答疑难,学生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同步拓展,从资料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均等独立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了解和把握了实施一个完整项目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从而明确了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建立学习情境,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于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培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从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看,企业将数据库开发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六个阶段。本课程覆盖了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四个阶段。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演绎,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专业技能,我们建立了岗位能力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被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考虑职业核心能力与课程的高度关联性,我们将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与人交流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获取数据库这个新接触领域的相关知识;自我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采取自我管理的学习方式,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手段,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解决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本课程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不同项目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层次不同(如表1所示)。

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以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角度组织知识体系,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和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基本维护管理的能力,为后续学型数据库系统Oracle、SQL Server等打下基础。

3.2 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为此,在实施教学时,注意以下原则:一方面,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以必需、够用、实效为原则,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精深性和前沿性不做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能力结构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素质结构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利用、开发的信息素质。

3.3 进行精心的课程教学设计

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的同步拓展项目“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的自选创新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并将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成若干个情境(如表2所示)。每个情境通过情境分析、解决方案、方案实施、知识小结四个方面组织教学。采用项目法的课程教学方式,对教师本身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在项目化教学中教授学生局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认识和模仿,过渡到熟练和深化,从而顺利完成自主练习的项目。自此,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机汇合。

4.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课程的项目教学,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将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完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与此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通过设置专项的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核心能力和拓展核心能力的定向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音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