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核心素养

篇1

四大模块中的“问题解决”元素

在课程目标模块中,从《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在“问题解决”上要达到的总目标可以发现:《课程俗肌氛攵浴拔侍饨饩觥钡哪勘晟柚闷向于“发现、提出问题”“应用、实践”“合作”及反思。围绕着问题解决总体目标,《课程标准》纵向上分别列出各学段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内容是相互联系且随着三个学段上升而螺旋上升的。例如:针对“发现问题”,第一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背景是“从日常生活中”,问题难度是“简单”;第二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变成“(自己)尝试”,背景和问题难度依然分别是“从日常生活中”与“简单”;到了第三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自己)初步学会”,背景变成更复杂的“具体的情境”,难度也增加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额外还提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模块中,《课程标准》从横向上把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观察具体的内容设置可以发现:“问题解决”元素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板块中,主要表现为运用该板块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而只有在“综合与实践”中,才有一套完整的从“经历实践”到“发现、提出问题”,再到“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价反思”的问题解决流程。

在实施建议模块中,《课程标准》给出了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中,在“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的教学建议中,《课程标准》强调“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学习,区别于其他模块对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也区别于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创造情景,让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全程参与和实践。在这段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问题解决”的元素。对评价建议环节,《课程标准》给出了问题解决的评价参考建议:“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并以第二学段某问题为例,给教师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示范。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

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但是当老师希望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容易会出现一种疑惑:“问题解决”重视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成功解决数学问题),还是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及体会呢?从以上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针对“问题解决”元素的描述基本上偏向于问题解决的结果,这容易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把“问题解决”当成“知识技能”来教,把“问题解决”的考核与“知识技能”的考核相混淆,即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就当作学生拥有了问题解决能力。这偏离了《课程标准》设立“问题解决”目标的初衷,也与当前出台的中国核心素养框架有所偏离。

相比于《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偏向“结果导向”的描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更偏向于“过程导向”,这都体现在后者对“问题解决”的重点表现描述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而且,从《课程标准》设立的“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尽管提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订方案”,但是却没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所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泰勒模式的影子,重视“情感态度”的阐述和培养,注重结果导向而缺少对过程体会的重视。

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可以指导和改善原有《课程标准》的不足。通过核心素养强调的“过程导向”,可以引导和修正《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偏向“结果导向”的不足;同时,也需要增加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方面的描述与建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数学学科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祖希.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进展――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再到数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7):35-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2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篇3

一、知行课程的背景与内涵

1.背景

一方面,构建知行课程是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此,学校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构建知行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及十八个基本要点,要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就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内涵

知行课程是在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立足知行学堂文化,围绕“三育并举、全面育人、知行合一、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信生活,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它具体包含知行德育课程、知行学科课程、知行艺体课程。

知行课程面向一至九年级学生开设,覆盖德育、学科、艺体三个方面,旨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知行课程的实践

在知行课程的构建中,学校遵循“诊断―计划―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路径,并专门成立知行课程领导小组统筹课程设计和实施。

1.知行德育课程

知行德育课程是学校将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学堂等整合而成,包括知行学堂课程、知行研学旅行课程和知行德育综合课程。

知行学堂课程建立在知行学堂的基础上,在知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课程有九大论讲内容、五大开办形式,至今已成功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一百余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知”的积累,促进了学生“知行合一”。知行研学旅行课程是在落实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中形成的特殊课程,它通过审慎的主题选择、路线设计以及健全的保障机制,形成体验盛唐文化、红色圣地体验、航空航天探究等11个主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行德育综合课程围绕书香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日常活动,使学生热爱阅读和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懂得感恩和回报。

2.知行学科课程

知行学科课程基于学科,包括知行学科拓展课程、知行学科社团课程和知行学科综合课程。

知行学科拓展课程立足学科和学情,以新颖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科视野,培养学科素养。该课程已实现学科、教师和中小学全覆盖,形成了百余个优秀课例,如语文学科的《姓名中汉字的美》、数学学科的《生活中的数学》等。知行学科社团课程旨在发展学科兴趣、培养学科特长,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实行走班制授课。目前开设了国学诵读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等。知行学科综合课程旨在克服分科课程对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影响,打通不同学科、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基于综合分析、跨界和创造的高阶思维。

3.知行艺体课程

知行艺体课程在于提高学生艺体素养,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拓展课程外延,包括知行艺术课程、知行体育课程和知行艺体综合课程。

知行艺术课程以“秦韵”艺术社团为主阵地,开设了安塞腰鼓、秦筝等42个艺术社团,激发了学生兴趣,传承了三秦艺术,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通过“新华美育”网络学习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美育”的课题研究。知行体育课程以“健体社团”为主阵地,倡导“一师一特色”“一师一社团”,形成多项目体育课程,开设了“尚跑田径社团”“炫彩乒乓球社团”等十多个体育社团。知行艺体综合课程注重各艺术门类的共同特点及其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体现出开放的、既容纳又扩展的艺术教育特征。

三、知行课程的评价与成效

1.评价

知行课程评价旨在为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课程实施策略提供依据。评价包括采用学生学习评价表、学生活动评价表、教师教学评价表、课程效果调查问卷,实行多方面检测和发展性评价,强调主客体对“知行合一”课程文化的落实,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2.成效

知行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更高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为更多的学生搭建了激发兴趣、发展特长的平台,提高了全员运动意识和健康意识。

通过开发知行课程,教师拥有了课程领导权,体会到更强的职业自豪感,掌握了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新理念和新教法的应用水平。

知行课程使学校的育人目标得到了落实,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新华美育”微课程公益项目创研及应用基地,“互联网+美育”已应用到艺术教学及评价中;西安市教育局提供专项资金,将课改成果在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大学区推广等。

四、知行课程的优化

一是形成统一的开发策略。为确保课程构建方向和方法的正确,需要坚持专家与学校指导相结合、学科与学科相结合、研修与课程开发相结合、自主实践与配套支持相结合,将课程改革摆在重要的位置。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重构课堂标准,打破教学与学生素养脱离的局面

一般的音乐课课堂,都是教师教学生简单的唱完课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课堂任务,学生只要上课学会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获。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课时要从审美、兴趣、个性发展、弘扬音乐文化等各个方面出发;针对每个年级段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乐课也不是只要教会学生歌曲这么简单。音乐科教师需要重构课堂标准,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着眼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如:现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随着各种电视节目传播,《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等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要老师的点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带到课堂来,指导学生鉴赏,使音乐课堂成为时代潮流与价值精神的展现舞台。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音乐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保卫黄河》有着非常鲜明、生动有力的音乐形象,它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的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在这一刻学生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课外音乐教育环境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达到神与形的完美统一等等。我们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素养

新的音乐课标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广阔空间和一个更有意义的教学领域。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爱跳、爱表现这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渐渐地被磨灭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必须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做人的勇气的培养,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大家来唱歌》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

篇5

以往钢琴教学的目光总是关注在演奏与表演形式上,而忽略了钢琴艺术对于学习者在审美情趣、音乐素养等内涵方面的培养。现如今,教育多样化、实践具体化、培养多元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让钢琴艺术美教育成为了艺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学习者演奏技能训练的培养与音乐艺术性的培养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问题,那么如何让两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地结合,就成为了当下钢琴艺术教学需要去实践与体会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艺术性培养的几个因素进行阐述,以突出学习者在审美情趣、音乐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钢琴艺术教育;审美情趣;音乐情感;艺术美

钢琴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乐器之王”,其旋律令人感觉美不胜收,除了其自身的艺术特性、特征与经典钢琴作品的支撑之外,演奏者对其艺术美的呈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艺术美的体现则需要凭借钢琴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艺术素质、艺术修养是否符合美的标准,是否能够通过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向听众诠释,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钢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对其演奏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同样发生着不断地改进,且愈加的强调钢琴演奏者精神、文化、审美情趣等艺术修养、表现层面的教育,而这也是对于钢琴艺术本质的一种回归,即是钢琴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教育。

一、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而在钢琴艺术教学实践中,虽开始重视艺术美的培养,但其程度仍不一而足。绝大多数的钢琴艺术教学仍是注重对于演奏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以至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不具备足够的情感与感染力,进而无法在演奏时引起听众的共鸣。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演奏时没有理解乐曲的内涵,没有把握音乐的情感,没有衍生出音乐情趣而导致的。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学生的演奏的基本功,还应该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情趣与音乐情感,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在笔者看来,钢琴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培养钢琴学习者技能的同时,让其感受与学习到更多的音乐信息,进而结合自身对于音乐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者能够流畅、完整的完成整首钢琴作品的演奏,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掌控,但弹奏出的音乐确如白开水般淡然无味,缺少生动的情感与具有张力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这是演奏者缺乏自身情感的融入或是没有把握住演奏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钢琴学习者演奏技能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对于艺术美、艺术情趣、艺术情感的训练与培养,让学习者能够将生动的情感与演奏技能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升学习者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手段引导学习者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与创新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引导学习者的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且增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激发自身对于艺术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释放自身的情感与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注重其自身对艺术美的理解,立足于教学的过程、内容、钢琴演奏的旋律以及教学实践性等方面来激发与提高学习者的情感与情趣。教师作为知识、情趣和音乐素养的传授者,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的音乐情趣,更应该在教学中倾注其自身的音乐情感与对美的理解,这样学习者才能被教师的情趣所感染。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实现艺术美、教学美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充分调动钢琴学习者积极性的手段,这种以培养艺术美与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学习者不断的体会美,从而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同时,更能够提升其人格的修养和魅力。

(二)加强学习者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思考

激发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习者加强自身对于艺术感受力的培养。艺术感受力在钢琴艺术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感,虽然由于不同学习者的个性、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差异,致使不同学习者的乐感高低不等,但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实践进行培养的。这就需要钢琴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感受、揣摩、转化。俗话说,“功夫在弦外”,其含义就是学习者在实践中不仅仅仅将目光定在自身的训练中,而是应当走出琴房,多去观摩别的演奏者的演奏,或是去聆听不同演奏家、作曲家的作品,通过分析、对比这些作品的背景、情感、表达方式等等,不断积累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在理解与认知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思考,去思考作品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作品本身的结构、曲式等等,在思考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形象、情感等等内容,去感悟、去学习、去积累。

(三)引导对学习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当钢琴学习者具备了审美情趣的态度,学会了去理解与感受钢琴艺术美,那么其需要做的就是将内心中对于钢琴艺术美的理解通过演奏诠释,去提升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前两者是演奏者演奏的基础,音乐表现能力是演奏者诠释艺术美的手段,缺少了音乐的表现力,即使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再深入、对技术掌控得再娴熟,其演奏的音乐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这三者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于整体钢琴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应该重视钢琴学习者这三方面的培养与引导,去启发、引领钢琴学习者主动去提升自身,循循善诱,从思想、情感、情趣、艺术美等各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审美表现能力。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基础课程;艺术的思维与表现;职业迁移和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和规范,职业化是高职高专的核心内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环境下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有着新的使命与要求,如何做好其本质的服务,同时也能为其职业迁移和思维拓展奠定好基础,使整个教学更趋于职业化与专业化。

1 造型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20世纪初,直至建国初期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是实用美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实用美术人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工艺美术”由“艺术设计”取而代之,完成了艺术设计与纯造型艺术在学科上的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是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历史必然。

2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与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对西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简单模仿;二是始终摆脱不了对纯造型艺术专业教学的依赖和影响。没有把二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去看待,以至于不论是在几十年不变的美术高考招生中,还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都脱离不了传统美术的模式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不论是什么专业的,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使得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教学缺乏明确的课程目的,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为今后的专业服务。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原因是进校前,考试的素描、色彩内容与本专业所开设的素描与色彩内容大同小异,使学生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基础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是因为其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简单地为画而画和机械地模拟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职业教育的核心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围绕职业能力展开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与中心,一切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须围绕它展开。在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指导下展开,“一个中心”即职业技能,“三个基本点”即职业素养、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真正打造合乎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也应该围绕专业、围绕企业实施实践教学,达到职业迁移与拓展。

4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职业模块的设定

4.1 学时与专业方向确定基础教学的核心

高职高专因为教学学制的限制,在学时上就不可能和本科教学那样有很长的周期,同时根据生源的整体基础偏薄弱的特点,在基础教学上就不能按照纯绘画的模式进行。那么就应该对专业方向及装也特性进行思考,通过基础教学为该专业的思维模式和职业能力拔高大侠基础。比如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贯穿整个专业技能的是透视与空间,在基础素描教学和构成教学中就应该围绕透视与空间展开;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是人物与色彩,那么在基础可的教学中就应该围绕人物速写与色彩来展开。

4.2 基础教学的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

4.3 基础教学的职业模块的设定

“形状”“色彩”作为人类认识是为的2个基本点,决定着一切视觉工作都要从这两个基本点着手,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正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在解决造型的基础上穿插着观察方式的训练。所以,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教学中,我们的实践模块应该加入观察练习和感知练习,如“影子”的形成、“体质、材料”的感知、周围物体的认识与描摹、色彩的拼贴组合,从而打破基础薄弱的束缚,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在构成教学中,应该围绕思维模式和构成原理展开,将构成知识与实践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贯穿。例如,环艺专业的构成应该是“空间的设定”“可能空间的模拟”;服装的构成应该为“材质实物的模拟”;平面广告专业的构成可以是“色卡的屏贴”“卡片的制作”。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一、美术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在书法、美术方面的造诣也是十分高深的。更有一些剪纸、刺绣等美术手工艺术在现代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行列,这些足以证明,自古以来,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的学习不只包括手工绘画,剪纸、刺绣、画作欣赏等都属于美术这个领域。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不只是要学会一些线条的勾勒、颜色的搭配以及简单的绘画,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美能力和水平,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和作品,在美丽事物的熏陶下,逐渐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美术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环节,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漏洞,很多教师在根本观念上仍旧坚持以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是给学生出示一些范画,让学生进行模仿勾勒,画的最像的就是优秀的,而没有教授给学生一些绘画技巧、优秀作品赏析的方法和手工制作的技巧等,一点也不重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这是十分严重的弊端,从根本上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小学各阶段美术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比较弱,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便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勾画技巧及初步培养作品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为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一些剪纸等简单的手工制作。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绘画水平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上大多是一些简单的添画、涂色及撕纸,如《花花绿绿的糖衣》《洗洗涂涂》《奇妙的撕纸添画》等,初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颜色的魅力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内容相对就会上升一个空间,开始学习线条勾画,画出简单的动物,动手操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开始做一些《酒水成画》《自画像》《神鸟变树》等稍有难度的作品。这一阶段的学生因为有了低年级时专业技巧的简单学习和动手练习,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素养,相对于低年级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配合得更加融洽,学习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

高年级学生无论是绘画水平、手工制作还是艺术欣赏,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经验也在不断丰富,他们也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思维去想象创作出美的作品。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需要教师引导其进行艺术鉴赏和美术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安排课程,循序渐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措施

1.改进教师教学观念

提高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教会学生绘画的同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学习,改进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欣赏时,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对学生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纵,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和操作,学生只是观赏。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在大自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美。

3.授之以渔,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临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美的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美术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坚定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会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艺术鉴赏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不同审美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科素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学科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新要求,认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本文试从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关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

谈到核心素养,目前众多国家将其作为深化课程,促进国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等。日本学者恒吉宏典在《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核心素养与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相关”。我国教育部在下发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表现为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理解核心素养,它应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二、高中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作出努力。所以,现行的音乐学科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音乐素养教育。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能力,如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能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等。

二是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如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等。

三是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如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能掌握音乐合作规则与方法的经验、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等。

四是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如能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能与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等。

五是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如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了解与感情,能感受与体验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彩,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鉴赏各民族音乐精华等。

三、高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1.改进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要针对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感体验及音乐学科的教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首先要重视“以生为本的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与感悟”,以及拥有不同人文语境和人文视野的宽度和高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与作品感情相互交融、涵养美感的过程指导,将音乐的鉴赏过程作为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逐渐积淀和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2.尊重音乐个性化发展的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和人文修养最大化的挖掘和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关注学生间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的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表达等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如在感知与体验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教学中,教师击鼓示范,让学生感受中国鼓通过敲击不同部位产生出音色及力度的变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作品内涵,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以用击鼓、跺脚、拍手等不同的方式,按照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从生动而惟妙惟肖的节奏合作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丰收之时热烈欢喜的劳动场面,以及核桃晾晒中纷纷滚落的景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鼓励不同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

3.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音乐形式是作曲方面的节奏、旋律、和声及演奏方面的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复合体,音乐的内容则体现出观念、思想等知识性侧面,以及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将这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逐渐促进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

4.从合作与探究中培养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音乐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法上还应让学生自由徜徉和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采取多种音乐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戏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共同协作,广泛交流,尽兴表达,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

5.把音乐审美态度作为教学评价关键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热爱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音乐多元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教化功能。把音乐审美态度为教学评价关键,就是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直接体验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等,逐步形成知美、懂美、爱美的正确审美价值观,同时也能对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2+3”中高职衔接 汽车造型技术专业 课程衔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吉林省教育厅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展开校级合作,探索汽车造型技术专业“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针对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操作经验。

一、在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实施“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长汽高专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属吉林省示范专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该专业特点是精准面向汽车造型行业中的模型师岗位,属于高靶向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汽车造型设计团队中,除了设计师之外,油泥模型师和数字模型师是另外两类关键技术岗位。油泥模型主要用于中后期修改和评审,计算机三维模型主要用于加工制造的数据源。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正是以培养这两类人才为核心目标。在这两个领域,长期校企合作的反馈信息显示出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着眼点在于形体塑造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强弱。而长汽高专的招生机制是以理科生源为主,这类学生在形体感受和艺术素养方面存在先天弱项。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重点艺术类中专,是国家级重点学校、长春市职业特色校,也是长春职业教育的窗口。长汽高专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对口衔接,合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现有理科生源艺术功底较为薄弱的问题,改善本专业学生生源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这一合作中,长春一中专工艺美术专业主要负责对学生艺术功底的培养,该校在艺术基础能力方面能很好地提供师资和学习环境;当学生完成两年学习后再升入长汽高专,系统地接受汽车理工知识、汽车产品设计、模型制作和数字建模等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一个培养链条,将为两所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平台。

二、从中职到高职阶段的能力衔接要求

从国内其他院校之间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来看,多数中高职合作往往围绕传统专业来展开,具有专业培养目标相近的问题,导致从中职到高职的能力衔接不明显,大多为相近职业目标的重复和能力递进,而不具有能力互补性,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也难以克服对以前课程的“回炉”教育。而本课题所探讨的中高职衔接,则在这一方面形成鲜明亮点。首先,一中专和长汽高专两个专业的课程相近度非常低,不存在培养目标重复的问题。因为高职阶段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是确保学生最后就业方向的专业,所以一中专的培养目标是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提供合乎规格的生源,而长汽高专的培养目标才是为企业提供合乎规格的员工,合作机制呈现完全互补的效果。不同于高中生源,在我们的合作中可以做到定制化的基础教育,两校合作的链条呈现一种因需而定的课程体系,全程都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基于这种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链条,从中职到高职必然涉及多种能力的衔接诉求,经过探讨和总结,大体为以下三种能力衔接要求。

(一)知识衔接要求

从知识衔接要求来看,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在高职阶段必须开设职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如汽车概论、专业英语及大学生两课等。因此,W生在中职阶段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如数学、语文等,以应对在高职阶段的基本学习所需。

(二)技能衔接要求

汽车造型技术在高职阶段面向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是油泥模型制作和数字模型制作两个方向,都是服务于汽车行业的专门化技能。从技能衔接要求来看,学习这些专门技能的基础在于制作简单雕塑的基础动手能力和操作相似软件的基础能力。因此,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思路就要求体现这种技能衔接要求,并以实操水平来评定成绩。

(三)素养衔接要求

如上文所述,为了弥补长汽高专理科生源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先天不足,“2+3”中高职衔接生源的另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在素养方面的自然衔接。在中职阶段,学生应接受专业导论、素描、速写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训练,强化艺术品位和设计科系学生的素养;到了高职阶段,学生要能利用这些素养在汽车设计及表现技法课程中做到突出表现,甚至在整个专业班级中成为能力突出的样板群体,力争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做出模范带头作用。

三、基于能力衔接要求的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亮点。课程设置一定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出发,结合中职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在中职阶段学年,在高职阶段学习三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则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本课题所研究的中高职“2+3”衔接培养模式,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合理有序地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把中高职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取消了两者的重复课程,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扩展到了中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时间更加充裕,这对于汽车造型技术这种学科交叉性专业尤其有利。学生在中职阶段打牢基础,到高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中高职课程的安排就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充分实现了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互补性和定制性。

(一)知识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文化理论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英语》。课程目标:奠定基本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建立基础理工科思维和中英文沟通及写作能力。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专业英语》《汽车概论》。课程目标:培养合格大学生所必备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环境所需的语言沟通、应用能力,建立基本的汽车行业思维,初步掌握汽车设计法规和造型设计概念。

(二)素养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设计和手绘基础课程:《雕塑作品设计》《专业导论与设计概论》《素描》《三大构成》《产品速写基础》。课程目标:初步了解设计学科思想,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为后续的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阶段衔艺术素养课程:《汽车产品设计》《汽车产品表现技法》。课程目标:虽然汽车设计并不是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但模型技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却是对设计的理解能力,简而言之,不需能做,必须能懂。所以这两门课的意义是构建一个合格模型师所必须掌握的设计语言、空间理解力、美学素养。

(三)技能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基础技能课程:《Auto CAD》《Photoshop》《手工造型基础》。课程目标:从学习基础的制图软件和手工制作简单模型开始,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两大培养方向奠定技能基础。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核心课程:《Catia1-2》《Alias1-3》《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1-3》《汽车概论》。课程目标:根据分方向培养体系和在中职阶段训练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两大方向中选择一个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学习。选择数字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Catia》和《Alias》作为主体课,选择油泥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作为主体课。

【参考文献】

[1]肖飞.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探讨[J].艺术科技,2013(10):18,22.

[2]翁倩,刘阔.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95-97.

[3]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随着国家提出人才全能发展战略思想导向,教育部门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今后社会大环境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储备基础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支撑这一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柱,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基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中,所囊括的思想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即文化底蕴、联想思维、审美思维、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综合素养。可以说,涉及到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泛,从学生的思维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建设,是支撑音乐学科素质改革的核心思想。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该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改善现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强烈热忱,对于保障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音乐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是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也是支撑其艺术思维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目标进行教学革新重点考虑,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譬如词曲作者的简介,亦或者是音乐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等,通过资源之间的系统衔接与整合,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便能够对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明晰,从而支撑其按照特定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思路引导,去学习课程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诗新唱《梅花》”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素材,例如分别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词内涵加深理解,增强情感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古诗新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

(二)构建音乐情境,培养联想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经过联想处理之后,对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与本质特征加深理解,方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合理规范课堂情境,为学生自主想象和深层次的联想提供一定的环境辅助支撑,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程内涵,提高课堂学习效能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花木兰》欣赏课程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花木兰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的动画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审美和赏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而提供助力。

(三)组织合作鉴赏,培养审美思维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而鉴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教师要加强思想重视,站在学生主观层面满足音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以往灌输性的鉴赏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合理化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团队配合品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发展领域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欣赏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组织分组鉴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别对歌曲的节奏、艺术内涵,以及在演唱中所诠释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演唱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即时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演唱训练活动,为学生提 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熏陶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供丰富的实践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演唱方法、技巧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音乐游戏,组织击鼓传花,或者接歌词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五)拓展课外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趋势,拓展教学范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和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领域所表现的具体兴趣。之后以此为重要的行动参考,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较强的兴趣和动力支撑下,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或者平台,组织丰富的音乐表演活动,例如在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出,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孝敬老人方面的品德认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六)融合其他元素,提高综合素养

在音乐教学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艺术技能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热情和动力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表演、舞蹈、乐器相融合,让学生经过综合性的训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整体修养。让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专门成立兴趣社团,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支撑小学音乐教学系统革新方面,所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支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优化课程导入环节,构建情境,组织合作鉴赏、演唱训练、课外活动,融入其他元素、让学生无论从思想、能力还是在音乐领域的整体素质方面,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发友.基于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J].黄河之声,2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