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22-02
一、引言
供应链理论很多,定义也很多,用6个“正确”来形容供应链,就是生产、设计出正确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下,以合适的价格送到正确的地点。成功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为企业提供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战略。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最重大问题上的选择取舍。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文化战略和战略联盟整体绩效评价。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概述
供应链的战略管理,是指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管理的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从而决定如何构建供应链,为供应链的发展选择方向,为供应链的结构和每一环节必经的流程设计总体方向。只有制定了供应链的战略才能够实施供应链的管理,因此它在企业的运营成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林勇在《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管理策略》一文中把供应链管理分做三个层次,其中供应链的战略管理放在了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层。
战略管理位于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层,然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制造、财务和营销中的战略问题,却很少考虑到供应链的战略问题,因为供应链战略被放在了操作层,但是如果不考虑供应链战略问题,可能会导致成本和服务之间产生的不平衡,企业得不到竞争优势,不可能获得长远利益。所以必须从长远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来考虑供应链管理问题。
在近期的一份美国《财富》杂志上,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被列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竞争资源,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也都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Deloitte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研究报告,虽然现在已有91%的北美制造企业将供应链管理列入关键或重要的管理活动,但是只有2%的企业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差不多有75%的企业处在平均及以下水平。一个主要原因是,50%的企业说他们没有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现状更加差强人意,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和它在实际运作中显示出的绩效不成比例。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还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没有把它看做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规划的战略性思考,结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来构建供应链以获取战略匹配,才能使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产生质的飞跃。
三、供应链管理战略
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应主要包括合作战略、竞争战略、文化战略和战略联盟整体绩效评价。
1.供应链合作战略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是指一种基于高度信任,供应链成员间共享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性、战略性的协同发展关系,它能对外界产生独立和积极的深远影响。以下几点是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的考量标准:
(1)战略价值:指与可能的合作伙伴的有价值的合作项目及其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的短期、中期或者长期战略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主要指标包括战略一致性与适应性、增长的潜能、品牌影响力、产品与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替代产品与服务的可获得性、与现存供应商关系的兼容性和协同性、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新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的速度等。
(2)商业价值:指能从有价值的合作项目涉及的产品与服务中所能获取的商业利润。主要指标包括产品或服务定价、总成本减少程度、单位成本减少程度、运营成本与花费减少程度等。
(3)合作意愿:指可能的合作伙伴正在实行或者准备实行合作的积极程度。主要指标包括可依赖的程度、与合作方组织共事的意愿、信息共享的质量与水平、信息的开放性与透明性、影响核心能力的意愿、共担风险的意愿、增强合作与联盟原则的意愿、对合作关系各个层次上的支持等。
(4)综合能力:指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一起合作共同完成有价值项目的实力。主要指标包括技术能力、财力、研发能力、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及支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以前合作与联盟的经验、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相互信任是巩固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相互依赖性强,应该制定共同的战略和运作目标,以促使双方从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从而稳定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对合作模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修订,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供应链竞争战略
随着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以全球企业为平台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而且信息传递的无障碍和无时滞。因此使得响应时间成为第一位的竞争要素。另外,企业面临资源获取的难度、社会利益的压力(如环保要求)、客户在产品的个性化、及时化、平民化和便利化等消费需求的变化等,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成本,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和关键。对供应链管理来说,加强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锁定目标、集中资源、提高和储备知识技能、战略定位等做起。
3.供应链文化战略
供应链文化,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它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精神、商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积极创新和奋发向上的事业态度,是供应链运行机制的文化基础。必须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增强其间的亲和度,以便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造成的系统内耗。当前,制定和实施集群文化战略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合作共赢意识。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在合作中,既要考虑自身利益,还必须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利益。第二,确立整体优化思想。在供应链中,客观上存在着企业个体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即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整体优化思想。第三,提倡相互信任精神。美国学者戴明曾经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实现效率最大化,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信任,人员、团队、部门以及分公司之间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没有信任,每一个成员都将致力于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将会对自身以及整个系统造成长期的损害。”第四,培育风险共担理念。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着预测不准、需求不明、供给不稳定等现象,甚至形成“长鞭效应”(即需求朝着供应链上游方向被逐级放大的现象)。链上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本能追求,使合作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道德风险。所以,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4.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战略联盟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包括:①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直接与供应链绩效战略相一致,同时也要和各公司的战略相容。指标的选择应和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绩效评价方法要与战略目标相一致。②必须考虑非财务指标。主要目的就是要考虑到非财务指标在评价中的主要地位。③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利于基准的确定。④绩效标准必须处于评价单位的直接控制之下。⑤绩效指标应当简单易行,能够给出准确的目标和计算方式。⑥绩效指标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同时考虑到前馈信息的重要性。⑦绩效指标能够激励组织进行持续的改进,而不只是监控。⑧相对比例指标要优于绝对指标,客观指标要优于主观指标。⑨各个指标之 间。
(2)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过去文献资料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时是从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这两个方面入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必须考虑供应链的发展能力和潜力。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广宇,蓝海林.供应链分析与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3,(1):33-36.
篇2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92-02
一、我国物流业的起源及现状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行业规范,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保护物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供迅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完善货运站场功能,增添现代化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六)加快建立企业资源的整合速度机制。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关键是要有较快的资源供应和整合速度。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下游的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快,前、后置时间,配送间隔就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快,商品周转次数就越多。
(七)培养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现代物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管理队伍。1、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真正把人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用;2、健全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完善新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作用;3、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制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不仅提高企业生产力,也提高了员工的自身竞争力;4、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融合起来,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MIS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从事MIS的工作,应有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有一些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任何期望和梦想,实现任何新战略,没有MIS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不重视企业的MIS建设。在这一时展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的经管类专业主要指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偏重经济和管理的非计算机或非类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类计算机专业)。要完全系统地掌握MIS的知识,需要先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常识。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便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对教授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讲,所要具备的知识面广,学生又不能与之更好地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经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经管类专业多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同行的交流,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明确教学目标
MIS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但是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因材施教地考虑,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对不懂软件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也要求掌握系统开发的技能,其结果是部分教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工作,而非计算机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经历缺乏,经管类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所从事的还只是底层的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开发者、计算机专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细分定位,结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于MIS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MIS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制定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后,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的职业目标是综合经济管理人员,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学会应用MIS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授课重点是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管理活动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以及怎样利用MIS来培养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弱化信息技术原理的讲解,对于MIS系统的开发只限于介绍常用开发方法的和系统开发的组织设施,而不要详细讲授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
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讲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讲解系统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讲解MIS与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以及MIS对提升企亚竞争力的支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MIS的相关知识,能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意识到MIS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具备这种知识,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结合,才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有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因而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看到教材目录就误认为该课程是计算机类课程,打开书本更是见到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于是一开始就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来讲,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并且理论性强,相关理论速度更新快,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知识点,还要承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课题压力,讲解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实践证明该课程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抽象和无趣。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在教学中探索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每次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且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ERP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讨论的题目不急于公布,而是在讨论课时才公布,这样多次实施后,学生为了下次讨论时准备充分,掌握发言主动性,就会在查阅资料时作一定的归纳整理,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讨论的题目可以设置为“ERP的概念简述(可以举例说明)”、“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ERP系统设施的失败原因”等。讨论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控制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发言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案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例如,在讲解ERP系统前,组织一次“情人啤酒游戏”的案例(情人啤酒游戏是哈佛大学的经典管理学案例),让学生自由分组扮演司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角色,并将如何分组的实施交给班干部执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事先在课堂上介绍,并给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通过该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沟通与信息畅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该游戏的案例教学后,再在实验课中进行ERP软件的模拟,就加深了学生对ERP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懂得ERP管理思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验课效果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对促进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同学间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启发集体智慧,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情人啤酒游戏”案例教学中,通过分组参与游戏和讨论,更容易和更快掌握游戏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4)角色换位教学。角色换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试行解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上讲台以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讲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面试能力,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对一个问题上让多个学生在台上讲解,给予学生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的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在角色换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作出客观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人都是有懒惰的,也是人之本性,这就不能太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控制他们的有限自由学习安排。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是有必要的,设置考核标准,可以减少惰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再好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尽力不出客观题,主观题要紧扣专业培育目标,并且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学期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标准,做到考核标准科学、透明,并且在设施中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实施后,才能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如果不给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不对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减退,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课堂讨论就形同虚设。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才会乐意执行,只有学生认可的标准,才会主动配合执行。比如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因为往往会以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讨论结果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不乏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参与出谋划策,却要享受成果。这种情况就需要一套有效、灵活的小组内部考核机制,来规范这种行为。可以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所需的考核制度,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然后综合全班的方案来执行。因为考核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为了能有好的平时成绩,一定会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 上一篇:民间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区别
- 下一篇:艺术教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