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SWOT;波特五因素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

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拽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升级、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列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独具的、能使企业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组织长期积累的、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显著地实现顾客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

这个定义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二是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有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组合。

二、用SWOT分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

现在我们从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ens)、劣势(Weaknesses)以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策略。

1、优势和劣势分析(SW)。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小”,船小好掉头,能很快适应市场;中小企业投资低,但回报高。而劣势就是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且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市场壁垒。

中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把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的利器便是实施信息化。企业在生产、设计、财务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能够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同时可以提高追赶的速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本来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把地缘、资源、市场等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机遇和威胁分析(OT)。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是它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威胁就是它们也会遇到大企业或者其他中小企业替代品的进入,并且也会不断地有许多新的小企业进入同行业中。鉴于此,中小企业如果使用差异化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竞争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以,“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三、用波特五因素模型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波特五因素模型主要从供方谈价能力、买方谈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企业应该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可以用另一种表述来阐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波特五因素模型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了描述。前者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则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则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主要源于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博弈;非核心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创造了新增产值中的76.7%,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国际性的,难免遭遇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实施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发展策略,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而中小企业有其天然的劣势。探讨扬弃劣势来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更为重要。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1.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质是对客户的争夺,谁能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消费者买谁的账归根结底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谁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使企业持续地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为顾客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价值的能力。从核心竞争力产生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关于创新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创立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具体包括5种情况:(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由以上5个方面可以看出,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概念,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只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产品、工艺,或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最终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取得了经济效益,就是实现了创新。

2.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首先创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海尔”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张瑞敏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断的创新。其次,创新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断创新则能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若不想让既有的核心竞争力随时代的发展变为普通能力,并不被淘汰,就应把既有的能力作为知识储存起来,并不断更新充实、发扬光大。第三,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相伴共生。没有创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就无从谈起。从产业来看,企业成长就是创新的过程;就企业内部产品项目来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如录像机产品的创新开发过程。开发初期,美国人对终端产品无法描绘出准确清晰的轮廓,甚至对产品的性能也无法提出特定的要求,但开发出了录像机技术与产品。在这一产品开发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关键的是由创新所导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录像机技术最基础的部分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但市场技术却是由日本人挖掘的,最终这一由技术形成的创新为日本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整体和持续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创新有着天然的缺陷

1.智猪博弈。现实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创新的效果也更明显;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创新的动力则明显不足。更为现实的是,企业规模会对创新效率产生异化作用,如大企业的创新成本比小企业更容易消化。此外,由于创新是一项非常不确定的活动,厂商很可能不会同时取得成功。假定A为大企业,B为小企业,A的技术创新贡献率高于B,这时就会出现如下的博弈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没有“剔除劣战略均衡”。因为A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劣战略。但是,B有一个劣战略,即“创新”,因为无论A做何选择,B选择“不创新”都比选择“创新”更好一些。所以,B会剔除“创新”,而选择“不创新”:A知道B会选择“不创新”,自己只能选择“创新”。因为“不创新”,收益为0。所以,这时的纳什均衡是(创新,不创新),是一种“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战略均衡”。其中B的战略“不创新”占优于战略“创新”,而给定B剔除了劣战略“创新”后,A的战略“创新”又占优于战略“不创新”。所以,在市场上,小企业花费巨额成本去进行技术创新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不创新,小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自身成长壮大。

2.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自主创新不经济,外购创新技术就会成为一种选择。但外购创新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当前,在技术交易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多地知道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创新程度、应用难度、市场前景等),但卖方不会将创新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买方。买方也知道这种情形。因此,买方在开出价格时会考虑到该技术的有效性问题。假定没有问题的好的技术价值20万元,有问题的技术只值l0万元,并且假设买方认为市场上出现好的技术和坏的技术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这时,买方开出的价格不会高于1/2*20+1/2*10=15万元。这样,如果卖方的技术果真是好的技术,他就不会出售,好的技术退出市场。但当卖方的技术是坏的技术时,他会十分积极地将只值10万元的技术按l5万元卖给买方。但买方知道愿意按15万元卖的技术一定是坏的技术,从而认定市场上全是坏的技术。所以,除非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否则他会退出市场。当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时,他只开出l0万元的价。于是,技术交易市场或者建立不起来,没有买主;或者全是坏的技术,真正的好的技术退出市场,而坏的技术在不断成交,但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1.非核心技术创新。根据创新概念,创新有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之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核心竞争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实现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换。而能在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优势的企业也只是占据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己。更多的产品价值需要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来创造。对于那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只要专注各自领域的创新,同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表现在核心技术上,有时甚至并不表现在技术细节上,如杜拉克所说,这种创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掌握某项核心技术,并能够充分地利用这项技术,找准自己在生产链上的定位,那么该企业完全可以靠它赢得市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严重脱节,经营管理不当,那么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避开在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障碍,在非核心技术以及非技术环节上进行创新,同样可以为其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包括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计算机厂商DELL公司壮大就是得益于其创新的销售方式 直销。海尔集团的由OEC管理模式到建立“市场链”的管理模式创新也堪称典型。

2.发展产业集群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竞争与合作促进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波特(1998)说:“群聚区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方面。竞争与合作可以共享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范围以及不同的参与者之间。”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着众多生产者,他们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这种相互学习与竞争,将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生产经营知识的传播,从而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因为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家企业很难也没有必要独立完成,这时与竞争的同行合作,分享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企业间的这种竞争合作关系既提供激励,又避免了过度竞争。产业集群内企业逐渐形成以群体目标为引导、信息流为驱动、组织文化为维护,依次经过交流、竞争、合作、分享、评价5个基本阶段的动态循环累进过程,极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提供基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纯地依赖传统产业迟早将会力不从心。中小企业要逐渐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军高科技产业。这时,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作为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实力薄弱,很难独立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而产业集群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迅速与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一起攻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初期可以借鉴日本模式,运用协会、地方政府力量疏通知识创新发源地与生产管道,将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集群连接起来。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企业创新的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手段或者途径都适合中小企业。所以,选择可行的创新才是重要的。希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筱婷,张永刚.加强非核心技术创新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4).

[2]陈抗,郁明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6,(1).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与实力较为雄厚、发展较为成熟的大企业相比仍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人才引进、信息共享和科技应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出口乏力,使一些外贸出口企业定单锐减;内需不足,使一些行业大幅度减产;市场倒逼机制,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的增加,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以我国能源大省山西的焦化企业为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焦化行业陷入“市场惨淡、产品滞销、库存爆满、出口萎缩、价格下降、资金链紧绷、现金流断裂”的发展困境。焦炭价格从3000元每吨降到1200元每吨,价格跌幅超过60%。尽管目前情况已有所好转,但山西焦化企业仍然未能扭亏,自身稳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中小企业在危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原因不外乎就是中小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有效工具,缺乏能够使企业长足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

中小企业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个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并且处理好的一个难题。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企业的实际考察,笔者认为,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一个企业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不正规等先决条件,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时后天又缺乏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因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难上加难,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影响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1)企业思想观念陈旧,排斥创新。(2)创新体制不健全,创新主体定位不清。(3)创新法律体系不完善。(4)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5)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信息缺乏。

3.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和定位。我国比较多的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这些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得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企业经营者们只知道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够了,经营品牌、经营客户、优化资源配置等系统经营观念还十分淡薄。另外,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定位,经营随意性较大。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4.中小企业内部文化明显扭曲。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家长式、经验式或者利益式的企业文化是十分简陋、不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完全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整个企业的经营链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

5.中小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赖市场的发展及规范程度。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由于自身起步晚、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市场的发育程度并不完善,特别是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及技术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太规范,因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招聘及引进技术都非常困难,中小企业难以在市场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本、人才和技术支持。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正确合理的发展对策,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升华企业家精神,靠个人魅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对26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万名企业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79%的企业领导都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最有利于培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但是,在中小企业中,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却寥寥无几。如何才能升华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文化素质;要关注社会发展,提高政治素质;善于借用外力,提高业务素质;善于获取信息,提高机遇意识;要以人为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勤于学习,积极创新。通过全方位的锻炼带动,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整合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只有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提高员工素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点要抓住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3.注重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中小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此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较为欠缺,这就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广度,使得小企业不得不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技术创新。(1)开展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获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和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加以改进并在创新链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获取经济利益。(2)开展合作创新。中小企业要尽量利用外生资源,寻求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实施技术转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的经济效益。(3)走“专、精、特、新”的技术创新之路。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只有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很窄的专门领域达到精深的技术水平,形成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4.改善内部管理,以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是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的战略以及职能选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的管理层次。当企业内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局部调整、整体调整或抛弃战略,及时进行改进,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其次是加大市场营销管理力度。企业生产的最终就是把产品或服务营销出去,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市场营销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点,应该加倍重视。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营销理论作指导;要准确进行营销定位,作为“市场跟随者”、“市场补缺者”,在缝隙中求生存;要注重从价格、服务、宣传、形象等方面加强品牌建设;要加大营销投入,尽快建立企业自己的功能强大的营销网络要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再次是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中小企业实行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预算控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和融资能力。最后是搞好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进行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法。中小企业在制定各项制度规范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制定;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各项制度的系统和配套;合情合理;制度要先进等。

5.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中小企业应该着力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从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入手,确立与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相适应并得到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同时建立共同远景,将全体员工紧密的团结起来为共同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亲自宣传企业文化,为员工树立榜样,使得企业文化得以推广传播。

参考文献:

[1] 汤姆.吉格斯.小企业经营圣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2.

[2] 邱正明.中小企业全面管理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整合;战略适应;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66-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07JA63008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 梅,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战略和创业管理。(广东 佛山 528000)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构

核心竞争力理论由C.K.Praharalad和Garry Hamel(1990)在他们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最先提出,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多种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该理论被认为是战略管理思想从“规划论”――“结构论”――“环境论”――“能力论”的第四次转变,成为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指导性理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科技产品或利用高新技术来生产产品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卫生等新兴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可以演绎为企业整合配置并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企业获取某种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战略联盟的能力、构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在所有方面、所有环节均具备这种能力。笔者认为,只要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结构特征,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五大共性:(1)战略价值性。即从长远观念看它能使科技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超值利润。(2)隐蔽独特性。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关联到企业的隐性知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3)范围延展性。它可以为企业进入相关技术或市场提供潜在通道,具有拓展产品和市场范围的保障作用。(4)动态演变性。它与一定时期的科技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动态演变。(5)主动培育性。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并呵护而成的,随着企业要素条件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收敛结构和发散结构进行解析,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对接价值链理论(如图1)。

二、价值链理论的内涵特征剖析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价值链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和辅助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后来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深化,不仅把原材料采购和顾客服务纳入价值链系统中,而且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活动的一个关键重要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会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产生、转移甚至消亡,其转移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以研发或营销为起点,向生产和配送环节延伸,或者向更高层次的商业模式延伸。

(1)创造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和根本,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包括基本增值活动(生产营销等)和辅助增值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

(2)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更广泛意义的价值系统中,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条的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且高科技公司的这种外部联系更加重要。

(3)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可以进行再分解,并且可以找到价值增值环节。

(4)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新技术的创新和采用与顾客偏好之间密切联系,所以也就会出现价值链的优化重组、分解整合,从而通过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

(5)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科技型企业只有从战略视野来动态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链,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机理

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用关联性的竞争优势凝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有效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这种核心竞争力一般表现为核心技术,该种核心技术存在于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当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核心技术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在价值链的不同优势环节之间产生、转移、消亡。这一种传导具有不稳定性,其所形成的能力称为企业能力,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优势。只有当企业能力稳定巩固下来,上升为核心竞争力之后,企业才能持续获取长期优势,并且促使价值链的各优势环节产生关联。

在这一过程中,价值链优势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两种状态,一是游离状态,即相互独立,为最终价值提供服务;二是关联状态,即相互间产生共振现象,具有关联性优势。而只有经过价值链优势环节(关联)整合后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构成企业内部的核心资产,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见图2)。

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应该尽可能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一方面,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亚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四、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模式

1.价值链横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横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基于价值链的某一优势环节共享而衔接新的价值链。从企业战略上讲就是多元化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科技型企业经过多元化扩张之后,经营陷入困境,于是通过加强主业和业务重构的方式,重新回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业务经营。

由图3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根本,表现为企业相对稳定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具体反映到价值链上,又体现为价值链的某些优势环节,如主要活动上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以及辅助活动上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等,这一系列优势的聚集便形成价值链的横向扩展平台,在该平台上,各优势环节相互关联,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产生迅速延伸和渗透,成为新旧业务领域之间的枢纽,使业务之间产生关联能力。在关联能力和企业资源能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得以实现战略性资源的有效结合,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在新资源、新竞争者和新市场机会的外部作用下,企业通过原先的价值链优势环节与新的价值链实现衔接,经过业务能力的重新整合,继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基于研发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某些研发资源、知识或技能产生范围经济性来实现的。例如,美国3M公司利用其录音磁带技术,延伸到传真复印机与计算机软盘业务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

(2)基于市场营销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分销渠道和品牌资产来实现的。如娃哈哈由原来生产儿童营养液到生产儿童果奶、纯净水、非常可乐、瓜子和童装等,正是基于分销渠道共享和品牌共享实现的,这大大巩固和强化了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对分销渠道的运营能力。

2.价值链纵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通过原有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开辟新业务。从战略的角度解释,就是采取一体化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这种多元化模式其实就是纵向多元化。

3.以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来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1)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不仅获得了稀缺要素,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是核心竞争力强化的过程。日本佳能公司在开发复印机生产项目时,应用照相机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复印机业务单位战略性资产的质量,形成显著的资产改善优势;而在创立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更为复杂的激光打印机的过程中,佳能公司开发出了有助于改善其复印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技术领域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图像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佳能进行价值链的横向扩张,不断进入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佳能通过进行价值链的纵向扩展,取得了照相机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地位,促进了照相机产品的更新换代。佳能公司的成功经营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的,这种核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形成,又通过价值链的延伸继续扩展,巩固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即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演化成一般能力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它。

如 IBM公司依靠自己强大的销售能力所提供的市场容量,在软件和电脑系统结构方面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优势在逐渐弱化。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企业不可能仅凭有限领域内的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开展其核心领域以外的业务,通过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最终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IBM在困境之中看准市场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体服务的需求,从一家“硬件+操作系统”供应商拓展为电子商务软硬件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就是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而达到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的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实现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在价值链延伸过程中若干个关联优势环节的整合又为原先的核心竞争力更新补充了新的元素,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源泉,而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是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41-0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雇主举办企业年金计划,以保留和吸收优秀人才加入,也极大地促进员工的积极性。政府举办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日益缩减,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年金在各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也不例外。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是从中小企业年金计划建立的困境以及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角度分析,也有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必要性,笔者就不一一说明。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文献很少,有学者认为企业年金计划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一、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创造的产值都是大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也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这必然要求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使其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上,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组技术和知识的集合。而这些技术和知识都依附于人的身上,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没有人力资源这个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会是无源之水。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基础。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中小企业实现年金制度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良好策略,具有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正外部性,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在大型企业纷纷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就显的很有必要。

企业年金在吸引人才、稳定高素质员工、获得税收优惠方面的好处,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也渴望建立年金计划,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雇主和雇员对企业年金计划都有迫切的需求。关键是雇主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年金计划以满足雇员的需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建立年金遇到的问题,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集合年金计划。所谓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一经设立,其管理费费率、投资组合、计划条款等内容已经确立。集合年金计划与普通年金计划的最大区别是:集合年金计划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而普通年金计划是由单个企业建立的。集合年金计划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往往涉及多家企业的利益,每家企业都是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委托人。中小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到年金市场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然后加入这个计划,而不需要参与这个计划的设计过程。集合年金计划对于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具有很大优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简化了中小企业年金建立的程序,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成本。第二,能够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营成本。集合年金计划的规模性,有利于在未来规模资产大幅度提高情况下形成规模效应,并将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节约让予客户,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开支。在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集合资金进行投资和集中的资产托管账户可以摊薄投资中的各项成本,也能降低运营成本。第三,各中小企业的年金财产相互独立,互相不受影响,有利于年金计划的持续经营。不同的中小企业的年金基金相互独立的,各企业都在托管人处设有独立的受托财产托管账户,年金的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为其建立相互独立的账务体系进行清算、核实和估值,年金账户管理人也单独为其建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

二、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内在的特性,年金计划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中小企业采用集合年金计划具有优越的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灵活性,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成本负担能力等因素,综合平衡考虑是否建立集合年金计划的程度和采取什么步骤实行集合年金计划。另外,集合年金计划也方便中小企业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去理解,在实施过程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保障和激励作用,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这种投入会对企业产生积极效应,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从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来看,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已有建立企业年金的需求,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并已开始实施集合年金计划。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内在的特性,集合年金计划也会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在企业产权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安排的完整性方面:一是劳资问题比较突出,工会建设比较滞后,劳动关系的协调性较差,职工权益的保护不够;二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三是劳动力流动比较快,劳动用工的季节性强,劳动关系不稳定。这些问题都是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的这些内在的缺陷不符合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为在中小企业中推广集合年金计划设置了障碍。中小企业委托的年金基金规模小,对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而言,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难以获得比较优惠的管理费率,高投入低收益的结果导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不太愿意将心思放在中小企业身上。另一方面,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具备企业年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非常稀缺,通常不具备单独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条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因此,从中小企业现实总体经济状况来看,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肯定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会比较重,在一定的时间和限度下,会降低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发展的建议

第一,建立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建立集合年金计划的成本。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实质,是政府利用税收体系,以减轻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个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的方式,来补贴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个人的活动,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可降低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成本。我国规定由企业缴纳年金费用在4%的部分可以税前列支成本,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再者,我国只有部分省市规定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法规。

第二,确保中小企业雇员年金的可携带性,保障员工的利益。

相对于单个企业雇主举办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在年金的权益的可携带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集合年金计划的可携带性是建立各个参与企业能够良好的协商合作和工会的协调。另外,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雇员的流动性更大。中小企业员工的工作转换频繁,因此,有必要对雇员在同一集合年金计划下的企业之间的工作转换做出规定,这样有利于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应,也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的相关法律。

目前由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至少在20件以上,这些行政法规大多数以“规定”、“试行”、“暂行”、“决定”、“意见”、“通知”的形式出现,它们是解决企业年金工作所面临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这种现状显然与企业年金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它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年金立法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对于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法规更是很少,制度的缺乏和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集合年金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年金法规,使集合年金计划顺利发展的得到基本保证。

第四,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要给与中小企业年金计划更多的选择权。

在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给予企业自由选择年金的筹资模式的权利。同时,应允许中小企业在制订年金计划中,对员工的流动性做出合理限制;允许中小企业对不同员工实行一定范围的差别待遇,特别是对高技术含量的人才提供更为优厚的年金给付,以满足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吸引劳动力的需求。在有100多年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史的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年金筹资模式没有强制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筹资模式,从而达到企业年金与企业自身发展的最佳组合,更加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玲.中国民营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困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 卢江.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王红.论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J].保险研究,2007,(9).

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其自身运行规律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化。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差异不但不会因为要素的加速流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反而会迅速扩大。同样,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行为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使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些稀缺的资源要素如矿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流动,以谋求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发达地区取得更多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因缺乏良好的吸引资源要素流入的发展环境,同时又伴随着资源流失,逐渐丧失地区企业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域而言的。立足新型工业化的自有属性,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转换的过程;集群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双重滞后,而推进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人才、产业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有限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抵消由于市场化进程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而导致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的不良后果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谋求竞争力的提升不能走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力、资源和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有3570多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及实现的利税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及贡献了出口额的60%,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逐渐消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技术有两个重要职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需求,创造市场。但是在我国除了高科技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实力去搞技术创新,更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机制。

(二)无长远战略规划,盲目选择产业方向

中小企业在产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考虑经济规模的因素,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同大企业有严重的同构性。在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如此严重的“同构性”,形成了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抗风险的能力差、管理落后等特点,因而无法取得比较优势,经营日益陷入困境。“同构性”的困境又会使中小企业面临诸如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收益率低甚至亏损、资金积累能力减弱等问题。

(三)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中原有集体企业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私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私有企业起源于家庭企业,其产权制度除了缺乏流动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其产权是不清晰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从法律上讲,其产权属于整个家族,而没有明确归属于某个人。企业发展情况好时相安无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权利的较量,利益的纷争,致使家庭成员不和,从而导致企业衰微,甚至倒闭。

(四)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家长式管理,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财务管理混乱,忽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手段等基础条件,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制度,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使企业内部失去竞争机制,人才极度匮乏。

三、国家扶植中小企业的成长工程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主要包括九项内容: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国家将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对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要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创新市场;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出资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使得企业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发展,使自己的业务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中小企业要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元祥.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J].经济战略研究,2003(11).

2、胡大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2(6).

3、欧新黔.“全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5.

4、刘琦岩.产业簇群现象浅析及其对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启示[J].中外科技信息,2004(4).

篇7

Taking Tianleng Cool Beverage Co., Ltd., Changsha Branch as an Example

Chen Chunmei

(Hu'nan Women's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China)

摘要:文章论述了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晌因素,中小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找准市场定位,开发新产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mproving core competence improvement of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If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develop, they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arket, identify market positioning, develop new product, establish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build and perf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发展壮大

Key words: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core competence;expand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15-01

1天冰冷饮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简介

长沙天冰冷饮分公司属于天冰冷饮集团公司,建立于2002年,厂房面积大约一百亩,职工有400多人。从开始的投厂建立到现在已有9年了,在开始的初期阶段,其销售额在3-4千万元左右,2006年、2007年其销售额达到1.5亿元,2008年后至今,其销售绯徊在1.5亿元左右,其厂出产的秘制红豆冰淇淋、小神童冰淇淋曾经在2007年在长沙市场占领的份额很大,特别是在长沙天冰分公司2007年的销售品种中,秘制红豆冰淇淋独树一帜,在长沙市场上也随处可见。而到现在,其公司的销售额没有较大幅度的增涨,其利润反而有所下降,其厂有特色的秘制红豆、小神童冰淇淋也不那么有特色,在长沙市场上,到处可见其它厂同类的产品,故从长沙天冰分公司的个例中,我在思考着应该怎样才能提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怎样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的技能和技术,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竞争优势的技能,这种能力不易被模仿,且它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长远的竞争实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培育核心技术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尤其在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在市场竞争中谁能得到特殊的人才与技术,谁就能先嬴得主动,创造骄人的业绩。

2.2 整合竞争力要素。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品牌资源。

2.3 获取核心产品市场份额。核心产品是介于能力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一种中间性产品。通过出售核心产品,企业可以借助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来实现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出售核心产品,在其核心竞争领域建立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地位。

2.4 积极组织科研开发,找准市场定位,不断推出新产品,以其特有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占领市场的份额,从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

3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3.1 调查市场,结合本企业的经营能力,及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从而确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只有推销出去了产品,才有可能实现利润的增长,也才有可能把公司的规模扩大。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资金不雄厚,难以与大企业相抗衡,但中小企业也有它的特色优势,它市场适应性强,转型快,模仿力强。长沙天冰分公司来说,其产品定位在中、低档产品,价位不是很高,一般的消费者都能接受,而其在2006年、2007年开发的小神童、秘制红豆冰淇淋适应了工薪阶层的消费,所以在那二年,它发展特别地快,也创造了其建立以来最高的销售额、利润额。因此,中小企业应对市场进行调查,找准现有市场的空白点或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扩大。

3.2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新产品的创新收益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小企业重要的生命线,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技术创新借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可能在一个新的领域崛起,进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拿天冰长沙分公司来说,其在2006年、2007年最有特色的小神童、秘制红豆冰淇淋,由于其没有做好专利保护制度,没有申请专利,因而被其它的冰淇淋厂模仿,市场上到处可见一模一样的同类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天冰长沙分公司那两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而降低了天冰长沙分公司的销售额,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中小企业来说相当重要,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3 建立健全科研队伍,不断研发新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有自己在市场上的主打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研发的新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高的原因,不易被同类厂家所模仿。天冰长沙分公司在2006年、2007年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小神童和秘制红豆冰淇淋,并且这两种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长沙的主干道如五一路、韶山路上到处可见其做的广告用的太阳伞,这两种产品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在以后的时间段里,其由于没有自己有特色的市场主打产品,因而其在2008年至现在其公司的规模不但没有扩大,其销售额也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支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原因,管理层自身的素质学识不是很高,要怎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呢?这是当今中小企业业主极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而在这支管理队伍中,企业的领导者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对企业能否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先机占得优势,领导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修养、个人价值观都关乎企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上四点对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而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应该思考这些因素。

参考文献:

[1]周中志.企业竞争力的特点、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2]郑永康.技术创新与我国企业核心竟争力提升[J].经济师,2007.5.

篇8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a)-0000-00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企业内部经整合后的技能与知识,特别是能够对各方面资源进行协调的技能与知识,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能向企业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独具的核心能力。而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在物流市场的竞争中,物流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及优化自身要素,使企业在相对有限的市场资源中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并在物流企业内质里蕴涵的,能够对企业竞争优势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企业核心能力。而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则较多,比如创新能力、行业定位策略、经验的借鉴与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网络服务改进、营销观念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内容选择等。要实现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进行整合驾驭。同时针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物流企业规模不大且服务功能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均较小,其网格化经营单位也未形成,服务项目与经营方式相对单一。虽然大多数物流企业都能为客户提供仓储与运输服务,然而却未能具备全程服务的水平标准,其物流供应链还不完善,比如库存管理、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以及方案设计等。另外,中小物流企业设备标准化的程度较低,比如包装标准与设备标准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物流器具不配套、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等,使物流仓储设备的利用率、运输装载率以及装卸荷载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长远规划缺失

受制于我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我国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业务运营上的跟风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对于市场定位模糊,更谈不上对企业自身进行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只是单纯地依靠经验、感觉去运营,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成本过高,同时还达不到既定目标。

(三)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有多个职能部门对物流市场有着较高的管理权限。比如铁道路、交通运输部等,它们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物流资源拥有着管辖权力,存在严重的管理职能重复交叉问题,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日常运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使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的效益受到影响。甚至还有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设立合同障碍等行为,对其它地区或部门的物流企业的经营自由性大加限制,从而对本地区物流企业效益起到保护作用。这种不正当的经营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小物流企业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滞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具备供应链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物流行业企业中只占到35%,同时中小物流企业每年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较小,通常只占到总成本投资的5%。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多数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信息平台,没有推广应用货物跟踪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技术等,使物流信息在传输速度与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中小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根本改善,也就不能对日益增长的客户及市场要求进行有效适应,对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限制。

(五)中小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

在当今,企业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人才成了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善,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不高,操作员工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大都来自运输、仓储、港口码头、堆场等行业领域,体现出物流专业人员的缺乏,而且中小物流企业又不敢也没有能力投入太多的成本来培养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就造成长期工作在物流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物流前沿理论、发展趋势、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缺乏创新和开拓能力。另外,中小物流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严格的激励制度与用工制度,使专业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对企业招揽人才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中小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

针对当前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相应的战略管理措施,不断地改进、完善、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一)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要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要前提就是对企业的市场服务进行准确定位。中小物流企业应基于科学的预测分析与周密市场调查,对物流市场的环境与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住服务对象的潜在与真实需求,确保竞争策略、服务产品、客户需求、目标市场的定位准确。力争在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占有份额。虽然我国拥有着巨大的物流市场,但其中的竞争程度也愈加激烈,只有进行准确市场定位的中小物流企业方能在竞争中认清自身的实力与位置,从而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得到持续发展,切忌盲目地求全求大。

篇9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管理创新 构建

1 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弱的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仍不乐观,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乱、难、慢、少、低”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产权关系乱。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多为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出资设立,由于急于取得成功,形式比较草率,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在企业设立时没有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乱,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常发生产权问题的纠纷。

(2)企业改革难。我国企业改革难,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是家族化管理体制,极少企业建立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极少企业建立了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改革举步维艰。

(3)技术开发慢。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力有限,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管理者对技术开发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必然导致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步伐缓慢,缺乏企业发展的技术动力和源泉。即使有的企业有意识要投入了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也往往因为投入力不从心,资金不足等而导致技术开发和创新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4)管理创新少。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管理意识与创新意识,即便是有管理与创新意识,很多也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之于推动创新的行动。甚至有的管理创新行为往往因为人力、财力、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难于进行下去。传统、落后、低效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5)职业管理能力水平低。企业管理者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专才多,博才少,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持续的管理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里的原动力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从而在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构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的途径依靠体制创新来实现。通过对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培养企业同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观念不仅支配着企业的行为,还会促进企业管理者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上的改变,甚至产生一些思维上质的飞跃。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现代管理意识,形成企业管理者独有的文化力、敏感力、亲和力、团结力、威信力、心理素质以及表率力,以企业管理者个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企业全体员工。要改善思维方式,注意在不同阶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改善提高。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一个企业应掌握一定的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

(4)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中小民营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企业一切创新管理活动的源泉和基础。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要构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到组织与环境变化相适应。首先要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决定着企业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其市场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构成。其次要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构建的过程。构建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以理想、目标、制度、机制等来影响企业,汇集全体员工的智慧,创造一个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力量统一的领导群体。企业文化对企业是一种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培育适合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能力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探寻适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管理制度,探寻既保持公司独特性,又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管理管理模式。将东方文明的管理特色与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在管理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3 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遵循原则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者运用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企业资源整合方式,对企业运营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企业管理创新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1)目标性原则。实施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明确创新目标也等于是提出了今后进行检验和评价的标准。因此,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就应该明确目标,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来进行。

(2)有效性原则。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管理创新方案必须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资源相对稀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不是很高。因此,在实施管理创新之前,对于所采用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的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对创新方案的科学选择非常重要。

(3)系统性原则。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管理创新过程中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实施管理创新时,一定要对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和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清楚管理创新的影响范围、程度、时间,以及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所能采取的备选方案和措施。

(4)资源保证原则。企业管理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讲究各种资源匹配。管理创新需要调动企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的作用。

4 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策略

(1)理念创新主导策略。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运营的灵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中小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小民营企业在实施理念创新策略时要注意要彻底摈弃以往的经验主义。企业要生存并稳定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不断学习并吸收先进管理方法的理念,并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

(2)人才培育开发策略。在企业里,人是最积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从着眼于培育企业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人才等各种措施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潜能。

(3)技术开发创新策略。针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企业管理者应足够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技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

(4)企业文化渗透策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有人员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构建中小民营企业优秀的文化,形成企业的文化特色,能够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领先于别的企业。

(5)信息化管理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已经快踏步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金并立的三大企业战略资源,企业唯有加强信息化管理,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构建竞争优势,形成i企业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能够有勇气有决心大胆改革,勇于进行管理创新,一定能够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构建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中小型企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慕朝师.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

[2]陆道生,王慧敏.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08-02

1 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已经在贸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作用。

(1)活跃地方经济。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地方性资源,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很多,弥补了大型外贸企业在这方面的不足。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相对大型外贸企业来说更贴近地方经济,因此它们会挖掘和开发地方资源,促使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优势,这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积极开拓新市场。目前我国的整个社会供求关系己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在这种供求状况下,企业必须致力于开拓新的市场机会,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寻找市场间隙,才能保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适合在国际大市场中寻找小机会,充分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开发市场,因此善于寻找新市场便成为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优势。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会不断努力去见缝插针地开发新市场,从而有利于使我国的国际市场走向多元化。

(3)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企业间适应市场的程度和能力也差别较大,因此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商业模式。与大型外贸企业相比,小型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比较贴近市场,克服了大型企业过去遗留下来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及时为市场上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

2 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

(1)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偏重短期利益经营,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中小型外贸企业一般来说都要寻求出口商出口,销售渠道往往受商控制,商贸信息交流有限,使决策缺乏科学性。我国的许多中小型企业还将竞争理念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观念上,仅仅把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产品开发、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上投入甚少,造成长期的低价销售行为,使企业基本处于低水平经营管理状态。

(2)成本优势两难,竞争无序化。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上,多数企业是靠低成本争取到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低成本来自于两个因素,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②产品科技含量和开发成本低。在短期内,小型外贸企业或许利用这两个成本优势得到一些市场、获得一些利润,但其实从长期看,这种优势很难持续。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劳动力和原材料低廉的优势自然会被国际社会公共成本所取代,而不投入科技创新成本仅靠模仿或加工别人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更无优势可言。然而,许多企业仍乐于追求低成本竞争的空间,在国内市场上搞价格战,在国际市场上搞恶性竞争,使企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3)专业性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再加上现在用人机制上还存在问题,很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业务骨干人才,也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

(4)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由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风险意识差,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成长发展中必然遇到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逐渐培育和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3 要注重培育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所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特殊能力,它是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其内涵包括以下特点:①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即能够给用户带来根本的好处与效用。②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一系列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而不只是为一项产品提供服务。③关联性。核心竞争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来安排价值链活动,企业的价值链是一条完整的链。④动态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变化的。⑤相对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相对于另一个企业而言,所具有的某一方面如技术方面的优势。⑥多样性。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的因素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资源,能力以及制度的组合,也可以是资源,技术和文化的组合。⑦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之所以使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此能力的难以模仿性,即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⑧累积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企业成员内部与企业间的学习过程逐步累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学习过程。培育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系我国外贸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一个外贸企业的成长壮大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磨练过程,在整个群体处于弱小的地位和阶段时,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从我国贸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开辟国际市场的有利方向,使企业发展既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又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风险;(2)政府制定鼓励外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方向,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3.2 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这对企业的成长壮大极为不利。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决策集体,把管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创新的思路开拓业务,以创新的战略谋长远发展。其次,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创新机制,把鼓励创新作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核心内容,设立创新管理基金,为企业人才成长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从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入手,是解决外贸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的突破口。

3.3 稳步推进中小型外贸企业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推行,企业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清,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企业自有资金少,负债高,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改革应继续按照国家搞活放开小企业的精神,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另外,通过产权改革,可使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能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限制实行优化组合,加速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化、实业化、集团化进程。

3.4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对于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一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没有技术创新,企业产品就没有生命力,靠仿制和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现在,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自有资金少、融资困难等原因,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不足。要改变这种状态,除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外,企业也要与社会机构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如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合作,把学校的科研力量引入企业,开发新产品,既可以解决企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使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提高产品竞争力。

3.5 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

培育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底蕴,它是涵养人才的蓄水池。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倡导创新型文化。企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轻松愉快的沟通和交流的环境,使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释放。(2)创立学习型文化。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竞争的时代,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团队素质的提高,可以很快吸收消化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果,同时在学习中能使企业得到自我完善。另外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培养企业内浓厚的学习型文化,增强企业的知识积累,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3)创建绿色环保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外贸企业注重国际环保标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绿色健康消费观念,创建企业的绿色环保文化,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应该树立的良好形象,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6 以专业化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本身不具备与大型企业集团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实力,但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选择专业化的道路拓展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其实质是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考验。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事关我国外贸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笔者认为,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从战略高度采取措施,以确保我国外贸企业的新生力量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贸事业才能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朱海峰.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J]. 当代经理人, 2006,(04).

[2]王睿, 郑雯.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04).

[3]杨笑冰,曹庆仁.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 企业经济, 2006,(05).

[4]陈凤新, 卢锡慧.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 集团经济研究, 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