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观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些年,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观也呈上涨趋势,旅游业已快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在经济比重中呈现出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的宝鸡市自然也将旅游业纳入其中。
生态旅游公路是现有国内种类最多的一类旅游公路类型,大多依托现地自然旅游资源而建,但是旅游公路在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一定的特殊性,它与普通道路有所区别。旅游公路不仅要满足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要求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对旅游道路要有针对性的特殊设计。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也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这次设计内容的是将川陕公路(宝鸡段),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将沿途的道路景观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充分的将宝鸡的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道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廊道,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去对待。
1 道路绿化提升
川陕公路延绵于秦巴山中,是典型的山道型线路。山道型线路是指山岭区随峡谷和岩边的等高线展线的林区道路或风景区道路。这种类型的道路设计主要是强调景观的动态美,对于山区道路自身的立地资源,比如延绵连续的林冠线、坡地和沿线水域河流等,其本身就是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结合现有的山区景观并利用道路的蜿蜒盘旋的走向,使乘客在行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都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类道路除了保留现有绿化资源外,同时也要将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进来。在植物方面,在原有植物基础上,优化树种,形成“上乔、中灌、下草”的丰富层次,打造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景观效果,做到春观花、夏赏叶、秋收果、冬览枝的全新绿化景观。
1.1 以主线路绿化为重点
对其他不可绿化或难以绿化的路段通过技术人员的指点,利用工程措施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绿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边坡、边沟在不稳定地段栽植深根系植物稳定边坡、路基,保护路面。
1.2 在公路两侧合理布置植被
可以明确和加强路线的视觉逻辑性。急弯陡坡、道路线形变化较大路段,种植醒目树种,以提示线形变化,指引来往车辆驾驶人员谨慎驾驶,提高安全系数。
1.3 在线形流畅
路面平整地段以观赏花木为主,为行人创造优美的通行环境。
1.4 不破坏原有野生植被
将公路绿化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公路挡土墙、山体石壁上可种植爬山虎等易成活的攀爬类植物,使公路两旁呈现连贯的绿色长廊。
道路设计形式主要采用带状规则式,起到引导交通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上,将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观花与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巧妙地与道路两侧山体的自然片林融为一体,给人以路林交融、如行画中的心理享受。
2 旅游道路节点
旅游道路的节点在整条线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整条道路没有一个节点,就会显得整条线路单调、平淡无奇,所以在道路中适当的设计增加节点有助于丰富道路的景观,同时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在节点区,游客可以休息,拍照、观景,布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沿线场地灵活布设,顺应地形布设。可以设计观景平台,放置周秦文化及民俗雕塑、休息坐凳等小品,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也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游客在休息,赏美景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当地的人文气息。
3 农家乐提升
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观念的形成,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因此,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为主要休闲方式的农家乐旅游正成为都市新兴的旅游方式。而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宝鸡,农家乐的发展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分布于川陕公路(宝鸡段)沿线的农家乐因为距离市区比较远,现有道路状况不是很理想,最重要的是大多没有直达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高居民的出行困难;农家乐的整体规划上存在问题,房屋建筑、外墙等没有规划标准,零零散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同时缺少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宣传,这对于游客在心理上就大打折扣,所以要对农家乐实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在设计中应保留原汁原味的农家气息,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协调,反映出当地农业文化特色和宝鸡的地域文化,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打造出类似于西岐民俗园、北坡农家乐等农家乐品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规范经营、凸现特色。
4 岩石裸露区域
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造成的风化,在道路沿线出现岩石裸露区域,对沿途的景观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当下需要及时作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结合现有的地形,做出了3种处理办法,分别如下:
方案1:山体彩绘。
方案2:利用山体自身结构,篆刻诗句或者与景观小品结合。
方案3:护坡植草。
篇2
水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日常需求,用作养殖水禽,还能做成景观供人观赏。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良好水质和浩渺水面,形成以水生动植物生态群体为主的天然景观。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优美的观赏效益。因此,水体的质量对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水域景观在旅游景观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将会变成深受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并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水利建设中必须对水体要格外珍视,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其重要性完全胜过一般的道路。但目前不少水利工程并没有意识到占用河道面积开发房地产所获得的暂时利益,远远低于河道风景及其环境效益带来的增益。因此,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水体的开发与保护。
2水利水电工程中景观设计新理念的实践探索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房建、公路、广场等施工面积日益增大,也要求河道泄洪能力适应性的增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最好的办法便是对河底及河坡进行混凝土浇固,但这又会影响河中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生物链的循环。此外,硬化会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毁坏了原有的水循环。只考虑河道的整治、疏挖、通畅;未考虑河道与湖泊、湿地、低地、绿地等连通起来,以增加其调蓄能力以及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处于分割、孤立的状态、为了获得更好的水环境,必要时应打破“两堤河”的传统模式,让雨洪从过去的直接入河,变为在土地上分散储存。要尊重河道的自然形态,在规划设计中要运用河弯、曲折、浅滩、瀑布、深潭、沼泽等手段、要重视非工程建设,例如视觉效果的考虑———如倒影、夜景、透视等,综上所述,虽然景观河流技术刚兴起,但其在实际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景观河流技术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最先进、最创新的水利建设技术。
3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要点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今的支柱性产业,也带动了水利旅游的发展,水利旅游中山水结合的美、人造水利工程的浩大、烟波浩渺的水面美都成为水利旅游吸引众多游客的优势,成为旅游业中的新星。但我国现今的水利旅游都是建设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进行再建设或多次修改,对附近的植被、建筑物、原始地貌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我国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单调、缺乏厚重人文景观的现状。
针对我国现今水利景观建设迷茫的现状,水利从业者必须不断深入研究,积极制订创新型的解决方案,更好的促进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包含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工程设计需要掌握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景观设计需要掌握人类社会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建筑学、艺术学、心理学、地理学、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景观设计牵扯到环境、生态、经济,是涉及多方利益和价值观的工作,因此在其规划设计时,需要和城建、水利、环保、园林等不同专业和部门协调沟通、根据许多国家建设水利风景区的经验,结合我国水利业发展的现状,我们更加明确了水利建设的范围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独有的特点。在制订景观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到景观设计的深层因素,合理展望景观业发展的趋势,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地方性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独特性原则和单体优化原则以及水体景观、水工建筑物景观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有准确的把握。
4结束语
篇3
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类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正是由于与各学科的交叉性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才有了今天不断创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广泛的相互整合的学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应该是信息传播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主要是着眼探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设计的景观作为沟通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传播学来研究景观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设计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学特点
若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景观设计,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自然也能找到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处理原始的信息材料(来源于制造者与受众)――设计观念或构思,然后将其转换为符号信息;受传者(使用者和观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后,用感官加以处理,并作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景观和受传者一起构成了解读系统;观赏者和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会对设计作出反应,从而反馈信息给设计师。
特殊性。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是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由于是在已有人工环境――城市中进行设计,使这个过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既有“建成景观”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发散性特征,也有外部环境向正在生成的景观传递信息的集聚性特征。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承担着向使用者传递设计者、制造者意图的功能,又承担着顺承和融入已有外部环境的任务。
以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一方面广场上出现的景观建筑、雕塑、装置艺术乃至城市家具都是为了向进入广场的受众(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传递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信息,另一方面,广场周边现有环境,如建筑色彩、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因素则会在设计早期影响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广场方案的确定,在项目建成后,这些要素会继续与广场互相影响,让进入广场的受众感受到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
多样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景观的传播过程,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城市景观这个载体向另一些人传递着关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品格等信息,甚至还可以传播具体的事件、历史与传统信息。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信息载体长久而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相关的人群。然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城市景观中接受的信息是多样的。因为受众是多类型的人,包括城市景观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有可能既是本地居民平时休闲放松的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参观游览的当地著名景观,比如宁波的天一广场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天一广场既是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又是一个城市新的旅游景点,但在不同的使用者眼中,天一广场这两种身份的主次关系也各不相同。广场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通过辨识,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
运用传播学原理改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程序与方法
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活动日趋频繁,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到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种类繁多。在大量景观设计作品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设计缺乏互动性、缺乏人文气息等。那么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如何利用传播学原理来对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建立更为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增强设计的互动性。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是一个单向的设计活动。即由制造者(大到规划部门小到房地产开发商)确定设计主题、场地规模、位置,而后由设计师进行具体方案的确定,其信息反馈只是停留在制造者与设计者,也就是传播者之间,常常将使用者,也就是受众排除在外。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环境领域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播系统。因此,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才能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尤其对于许多大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城市广场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在前期和设计过程中随时接受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误差。
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大型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要征集使用者的意见,但是常常只是在投标完成之后,让市民在已有的几个投标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整个设计程序的互动性还不够充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将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公示或者工程全程跟进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存档并且及时反馈给制造者和设计者,使两者可以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从而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也使得项目在完成以后,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改进设计内容的符号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还原率。城市景观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受众解读过程和获取的信息也会与传播者产生不同,经过解读以后的信息会与原初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希望信息能够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和分析受众的解读模式。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构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为传播者所希望的信息本体,就必须立足在城市本身,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样才能提取出受众能够解读的符号语言。因为在受众的思维中,一个城市传统的实体性形态有可能被“暂时蒸发”而留下一些抽象理念。那么找出能够代表这些理念的典型符号,即收集、挖掘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和代表城市精神的物质内核成为设计的关键。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最近几年,国内的城市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找到恰当的符号语言来传递所要反映的城市文化,而是想当然地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其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一套使用者无法理解的符号体系,造成了设计者的失语和受众的迷惑。
注重设计的细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其他的信息载体不同,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立体三维的,受众常常是进入其中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当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漫游时,视觉时时与环境保持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路径的推移大量地被大脑接受,这时采取的是动态接受的方式。当看到特别吸引自己的片段时,才会采用静态接受的方式,对某一片断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受众在进行解读时,将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对整个景观的最终印象。动态接受的信息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的认知,而静态接受的信息则形成对设计细节的认知。两者只有互相统一,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否则给受众所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孤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广场上出现的一切细节,比如城市家具、植被、材质甚至工艺手法都应该能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传播学原理对于景观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并更多、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这符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追求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更和谐、更密切、更合理的感性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晓峰编著:《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俞景玮:《美国当代主要传播学理论概述》,《人文杂志》,1988(3)。
4.吕正华、马青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篇4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1.1切合周文化,突出特色
项目区位于岐山县东大门,其景观绿化设计应适宜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并展示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历史底蕴。
1.2考虑功能性,兼顾兼顾
绿化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行车和可持续理念,让道路功能和景观绿化融合成为一体,形成道路景观特色,促进道路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1.3多元化搭配,适地适树
在设计中,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宜当地环境,适宜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以乡土树种为主,多元化搭配,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发挥植物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赋予景观鲜活的生命力。
2设计原则
2.1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即“大绿”原则。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生态防护,防止浅层岩石塌方和滑落,保持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因此,在绿化形式和植物选择上,针对植物的特性,突出生态防护功能。
2.2植物学原则
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宜环境的植物,增强生态效果。要求植物具有特点是: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耐粗放管理,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生态防护效果好。
2.3景观学原则
道路绿化属于线性绿化,空间跨度比较大,景观设计应追求大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采用大手笔,形成大景观,即在整体上体现大景观,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绿色长廊,营造舒适优美的行车环境。
3设计方案
3.1东大门十字设计
东大门位于北环路与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北线交汇处,由1处圆形交通大环岛绿地和4块三角形绿地及道路外侧绿地组成。环岛绿地采用十大功劳形成一圈绿带,将金叶女贞均匀布设绿带之中,并配置黄杨球等。采用置国槐、五角枫等乔木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并选用树形较好、耐修剪的景观树种修剪成一定造型景观。
3.2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
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采用两侧对称布局,运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和珊瑚树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植物群落,营造大气、美观的景观环境,并行列式配置樱花和女贞,散植红叶李进行点缀。
3.3道路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主要设计了两种配置模式,可根据不同道路特点进行选用。第一种模式采用自然式对称布局,以雪松作为背景树种,采用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和红瑞木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景观色块,采用樱花和女贞行列式配置进行点缀。第二种模式采用规则式对称布局,以杨树、樱花单行种植作为背景树种,采紫薇和白皮松阵列式种植,形成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
4树种选择与植物景观设计
4.1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②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③树种选择应多样化,以多样化的树种形成景观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④以常绿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结合;⑤根据环境特点,选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既能提高达到绿化效果,又能减少后期管护成本。
4.2树种选择
绿化设计拟选择植物20余种,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杨树、紫薇、紫荆、樱花、碧桃、金叶榆、五角枫、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红瑞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及混播等。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根据区域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植物景观设计以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既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形成了生态功能完善、群落稳定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了观赏效果。
4.3.2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的外来树种,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树种,以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篇5
关键词:高线公园;公众参与;景观;公众价值
【分类号】TU986
1 得益于公众推力而保留基地的高线公园计划
1.1 公众推动下的废弃高架铁路的历史
在美国纽约,从1825年随着伊利运河的水运(Erie Canal)开始兴起,纽约市的经济增长也开始沿河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后铁路运输慢慢成为当时最普遍的运输方式,1847年纽约市在曼哈顿区西边修建了街道级的货运铁路,但当时的铁路由于为平面式的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甚至连第十大道(10th Avenue)也被人们冠以『死亡大道的称号。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纽约城市的快速膨胀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原有的货运铁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纽约市对于城市商品运输的需求了。在1929年,纽约市开始运作『西区改造工程(The West Side Improvement),其中就包括把货运铁路进行改造,采用部份高架部份地下的运输模式,这个『西区改造工程高架部份所留即为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 Park)的前身.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货运的逐步兴起,高线慢慢的衰败下去,直至80年代被完全废弃了。在这段命运多踹的『高线铁路被废弃的20多年中,一直处于拆与不拆的争论中,几次面临被完全拆除。
1.2 社区性的公众组织介入高架基地的保留
1999年,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诞生了,发起人是当地两位居民旅游作家约书亚・大卫(Joshua David)和手表商人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
高线之友组织倡导保护高线并把高线开发成为对公众开放是我景观公园,为纽约市民服务,当时高架铁路的拥有者CSX Real Property急于处理手上这段不能盈利的高架铁路,也曾经提出过将高架铁路改造成为空中停车场或是建成广告板等想法。直到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发现一个名为『 Rail Banking的联邦法案:此法案规定当铁轨不能再使用时,任何民间团体,地方政府机关,都能和联邦铁路达成协议,利用现有的轨道用地作为公园或是其他公用用途。这是高线之友组织得以提出保存在利用高架铁轨的法律依据。
同时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通过评估专家对公园周边的土地建筑等进行估算,得出公园建设后,公园周边的地价能提升13%16%的经济效益。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所领导的高线之友组织以其『区域想象的概念成功说服了当时的纽约市市政府和市议会。
当时纽约市的市长为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他成为纽约市的市长之前,彭博一直从事商业经营,他可以预见到高线公园建成之后的土地价值和对纽约市的民众影响,呼吁留住这段历史的高架铁路线,同时从自己的私人账户捐出200万美元来建设高线公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大卫和哈蒙德的高线之友组织,通过不断游说,高家公园还获得媒体大亨IAC总裁夫妇高达1500万美元的捐赠。为了推动高线公园项目,当时纽约具有影响力的人基本上都站出来为这座公园的开发实施出力。至此,通过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和纽约市民的不断努力,纽约市的高线公园的第一期建设总算定了下来。
2 把公众参与融入纽约高线公园的设计中去
2.1 由纽约市市民决定的高线公园设计方案
高线之友组织在初期的时候负责统筹高架公园的规划设计,2003年1月至7月,来自36个国家的720个设计团队开始为纽约高线公园设计,设计竞赛从2004年3月至9月,最终从52个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案中选取了七个团队入围,这些设计团队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建筑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城市规划师,甚至还包括艺术家。最终从高线公园的七个设计方案甄选了4个方案,在2004年的夏天,这些关于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在纽约市的建筑中心公开供市民选择。公众完全可以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为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
最终,由纽约市政府和纽约市的市民同“高线之友”等组织的共同选择下,原野设计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和迪勒・斯科菲帝欧+伦夫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Renfr)共同设计高线公园的第一部份项目。
2.2 高线公园设计方案中公共利益的考量
在高线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从开始的方案选择,公园的建设者就把公众的利益当做一个相当重要的考量。多个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的选择,确保了在公众的选择下,各个阶层的公共利益得到均衡,同时也确保了民众对于高线公园的支持。
高线公园的假设中,公众的参与是推动其项目落成的巨大助力。无论是景观的设计还是高线公园周边建筑的使用,最终的使用者还是纽约市的公众,因此公众对于项目的支持和满意也是高线公园开发成功的关键。
3 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对于公园建成后的管理
3.1 丰富的公众参与性活动使市民得到更好的公园体验
高线公园建成后,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就接过了高线公园的管理重担。同时成立了高线艺术委员会(High Line Art Commission),定期的在高线公园内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艺术活动,通过为纽约市的公共艺术家们提供支持和场地, 将大量的公共艺术引入高线公园。高线艺术委员会将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都公布在高线公园的官方网站上,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民众。公园的后期管理完全是一个公众组织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进行的管理,公众在高线公园的参与性大大的增强了,高线之友的民众参与性考量,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给纽约市民,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一个独特的高线公园体验。
4 结语
相比于美国高线公园的公众参与,甚至是“主导”,国内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公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常常是在公共项目的考量上,大多只是在的介入,在公共项目方案的评选和后期的运作上很难深入到公共项目的核心地带,自然就很难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高线公园的案例,我们需要慢慢培养政府机关对于公众意见的看法和公众自发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意愿,使公众真正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上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工;堆山;景观设计
1 堆山手法分析
山地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景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自然界中的山都是别具一格的旅游圣地。如何将自然的山体和人工景观相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最大化的增加绿地面积,人工堆山成为了一个首选的方法。人工堆山的材料来源较多,可以选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等建筑垃圾,也可选用素土。
堆山是根据自然界的山水为原型,通过艺术处理,采用不同的材料堆叠而成。但是,山体不管形状大小,其组成部分都要包括:山顶、山坡、山麓。堆山一般根据创作意图,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及土石比例。
堆山不宜对称,平面上要做到缓急相济,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北方通常北面坡度较陡,因为山的南坡有背风向阳小气候条件,适于大面积展示植物景观和建筑色彩。立面上要有主、次配峰的安排。并且三者不能处在一条直线上,也不要形成直角或等边三角形关系,要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2 天津某高校堆山景观方案分析
2.1 项目概况
该校区占地规模为:南北向1100m东西向1310m占地133.4万hm2。堆山位于该高校新校区西北角,西面和北面临近主干道路,占地面积约51127m2,东西长约427m,南北长约150m。主要用于药用植物的种植、科研教学及科普于一体。
2.2 设计目标
该堆山主要用于中医药物的种植,以中医药文化为指导,融入古典、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尊重生态设计原则,将景观绿化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与新校区打造中药植物园的总体规划融为一体。
2.3 设计方案分析
药山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场的地形条件,结合自然山体的造型,考虑了北方的气候条件,使北面的山体坡度较小,能够在寒冷的冬季阻挡北风的侵袭,南面的坡度较缓,能够形成局部小气候,这样在较缓的南坡气温会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冬季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并且山体南坡处于校园内部,便于师生登山远眺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同时,为便于以后教学科研及栽种药用植物,充分将药山的使用功能与高度、坡度、造型等因素相结合,使药山的坡度在能够充分达到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药山的造型美,使功能与美观相得益彰。
在山体设计上为体现出山体的高低起伏感,设置山峰五座,主峰17.3m、次峰14.3m,其它3座配峰高度分别为 11.3m、9.3m、8.3m。使整座药山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都有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效果。
在药山建成以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可以在药山上设置不同的景观区域,在为师生科研教学提供场所之余,能够在课余给师生提供一个休憩游览的去处,登高远眺可以一览校园整体的景色,使校园的整体景观和药山的景观相互融合呼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3 堆山施工建议
人工堆山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建设活动,在堆山实施之前,应该对堆山区域的地质进行勘测,建议在堆山范围内加设勘探点,钻孔数量及深度应根据堆山山体的大小而定。同时,如山脚周边有现存建筑的,应在山脚周边及山脚建筑附近设置地基沉降观测点,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且按规范要求观测地基沉降数值,应每隔几天观测一次沉降数值并做记录,在施工全程中监测沉降量,当因堆土造成地基沉降较快时,要立即停止施工,钻孔勘测下部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观测是否有土质液化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建议堆山堆高到5m等待土体沉降稳定后再继续施工。堆山全范围内沿等高线填土,每0.5m为一层,分层夯实,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夯实后再进行下一层施工。堆土不能采用冻土,建议等天气转暖后再开始施工堆山工程。对于堆山周围的建筑物,需要等待堆山工程地基沉降进入稳定阶段后,即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方可开始施工,否则可能会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甚至倾覆。
4 结语
目前人工堆山造景的设计、施工方法及材料的运用都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堆山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安全及防止雨天山体滑坡的措施,堆山造景完成之后还要充分考虑后期的养护问题。当然,堆山造景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人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宜人的堆山人文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祺.山水景观工程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篇7
我国传统的乡村聚落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创造的,是以自然-社会-人关联起来的居住单元,是由相对单纯的城乡关系,经过自我循环模式和自我发展经历形成的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既复杂又广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形成背景不同,不是经由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的,没有基础的“理想的规划”,它是由当地村民根据地形和农耕文化这些特定元素,充分发挥了其独立自助、精神思想自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并建设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村最大、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乡村田园风光中那种恬静、优美的愿生态建筑特色。如果这种原始的自然风光能够被保留,田园环境资源特色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让传统的民居和农村特色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农耕之美的魅力也将被充分释放[1]。不管是一望无尽的稻田,还是层层叠叠的丘陵,在景观中,都是给人视觉的一种强烈冲击感。
二、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
就乡村景观特色来说,农业、乡村元素的关键词语是自然、宽广、传统,而城市景观特色的关键词则是现代、娱乐、多元。我国乡村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很深,整个村落和都是以姓氏为纽带的,如有些村子里的祠堂、宗族长等,乡村社会中的熟识的人际关系,相较城市而言有很大的不同[3]。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以法国为例,其乡村布局一般围绕教堂聚集密集分布。而且,其民居大都被农田和树木所包围。其他一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的乡村景观和城市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生活非常惬意,许多乡村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结合国外城市及农村的发展的经验,采用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符合我国的城乡发展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发展模式、生活的富余状态、民风文明、乡村整洁干净、有高效的管理”这一发展要求,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建设,使城乡实现差异化、协调性发展模式。
(二)整体性原则
乡村的景观设计与计划应当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的组织形态,在设计规划中必须有整体性意识。也就是说,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乡村的地区情形、地理位置、基础设备建设、旅游性能、乡村发展状态机竞争形势、未来发展需要、上级政府要求、自身定位等不同角度实行全方位、多思维及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在取得充足系统的资料、在保障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前提下,确立目标和整体架构。一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乡村景观的功能布局,做到从整体布局出发,加强其有机整体的协调性与连接性,尽量使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各个乡村空间在整体形象、风貌上保持和谐一致;二是全面系统分析农村生态资源,在景观布局及生态建设中,不断完善生态景观的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所有乡村都有自身的特质。因为地域差异,其自然条件的景观资源也不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自然山水等地形特点、人文典故、民族风情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在全面挖掘挑选过程中,通过优势特征的结合,建立各自全新的主题[4]。这一主题一般都是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其立意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意,景观情感与主题建造凸显得更为真实。乡村间的差异和自我特性将丰富旅游资源,使旅游者将有更多的兴趣体验,旅游品质将有更高的保障。如川西农耕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就包含了很多内容。根据“耕”“渔”“读”“樵”这四种涵义不同的农耕思想,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做相应的主题景区规划与设计,使其景观设计有鲜明的特色,整体形象更具创新性。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工业污染与高强度的农业耕作生产,加之资源过度的开采,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想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5]。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 集装箱;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南昌
[作者简介]张珊珊(1990—),女,江西财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江西南昌 33001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南昌正在由革命老区转型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在人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新形势下的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设计也面临着当下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用地紧张、投资困难等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追求简单、环保、快捷、高效的城市设计方法,这也会成为新的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笔者参与设计的南昌市红角洲BOX-PARK公园,是一处以集装箱为设计主题的新型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其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符合简单、环保、快捷、高效的城市设计方法与趋势,以下将以此设计为例详细地对集装箱主题城市景观设计展开研究,探索新的中国主题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形式。
一、城市景观发展趋势
(一)寻求城市景观独特性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讯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也得以快速发展。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越来越类似。建筑的雷同使得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渴望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展现城市自身的特质与风格。
据历史记载——南昌市从灌婴筑城开始,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南昌市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城市建设也相对滞后,模仿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使得南昌的城市建设缺乏自身的特质。高楼街角很难体现南昌自身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照搬照抄的设计造成了大量的景观雷同。除却滕王阁等历史遗迹,单凭现代景观设计,我们很难将南昌与其他城市进行区分。
当代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程式化的设计思路难以在景观设计行业长久生存,不结合文化价值就难以凸显其景观的创新性和文化个性。“独特”将是南昌乃至中国其他城市景观设计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二)主题性景观设计大有作为
当前我们国内景观设计的重点仍然停留在软质景观的营造之上,例如:植物、水景等,这让大多数城市的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的同时也缺乏效率。
景观设计不是城市绿化,更应该注重给市民与游客带来良好的游憩体验。主题性景观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主题公园、主题街区等景观新形式的出现,既带来了概念上的创新,也在实质上改变了居民的传统游憩方式。因此,主题性景观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集装箱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集装箱公园的概念
集装箱公园是以集装箱改造为主要元素,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其运输方式和建造方式的便捷能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又不缺乏艺术欣赏价值。用集装箱做主要建筑材料,不需要做过多的建筑基础,可以避免因基地的大面积开挖对原有环境的影响。一旦基地使用功能改变,原有集装箱建筑可以移至其他地方继续使用,而原有的基地环境并不会遭到破坏[1]。
在国内,这是一项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对于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宣传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商业契机,大力发展其创新规模。
(二)国外应用案例分析
集装箱作为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主题,在国外已有实例,但尚未形成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瑞士街头的集装箱商店、英国集装箱酒店、美国旧金山的鱼人码头、新加坡的克拉码头。集装箱作为设计元素有着个性、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其蕴含的节能、环保的思想与理念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南昌红角洲集装箱公园
(一)BOX-PARK公园设计理念的出发点
集装箱主题公园选址于南昌红角洲地区。位于南昌大桥以南、赣江南大道以东、赣江沿岸,属于城市低洼地区,绿地面积广阔。该地区沿江风景秀丽,水岸线狭长且宽阔,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远,商业氛围较淡。红谷滩新区是南昌市的规划重点,现已有的休闲娱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以集装箱元素为主题的公园是红谷滩的亮点工程,同时也能成为南昌市的亮点工程。
主题公园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红谷滩秋水广场的景观带向南延续,让这一地区的景观整体化、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该地区的商业活动,提升该地区的经济价值。
(二)BOX-PARK公园设计的思路
1.设计目标。以赣江为载体,打造城市集装箱主题公园的商业空间。以商业环境为依托,打造集购物、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商业公园。以可持续生态发展为目标,通过集装箱的多样性组合,打造地块绿地可持续休闲发展价值,同时增强区域观赏性。
2.功能布局规划。南昌红角洲地区的规划设计方案是采用一轴、三广场、六组团的形式打造魅力赣江滨水集装箱主题公园,形成集购物、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亲水性商业公园。
一轴的设计是沿步行道。三广场为沙滩音乐广场、五角购物广场、红谷假日广场。六组团包括:
(1)游艇俱乐部组团:水上休闲,其功能特色是南昌首个游艇俱乐部,组团功能为助推南昌之星娱乐园多元化娱乐,同时增强赣江风情。
(2)水上运动组团:其组团属性为水上运动,功能特色是健身、青少年游乐场,组团功能是为了延伸区域运动娱乐。
(3)餐饮、娱乐组团:其组团属性为休闲餐饮、娱乐,功能特色包含开放式露天餐饮、趣味餐饮、特色餐饮、酒吧娱乐,以音乐为引线的休闲广场。组团功能以集装箱为元素,搭建多样式的建筑,以增强赣江南大道集中商业区多层次、多品味餐饮、娱乐功能。
(4)休闲运动购物组团——五角广场:其组团属性为购物,功能特色是利用集装箱建造一个具有休闲运动服装、器械、沙滩装专卖、沙滩摄影的购物休闲区域,组团功能为满足青年运动时尚购物需求,提升集中商业区商业氛围。
(5)沙滩运动组团——红谷假日广场:其组团属性为沙滩运动,功能特色包含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组团功能为城市市民节假日提供健身运动天地。同时休息区跟功能区利用集装箱搭建,既可以轻松度假又可以享受时尚的气息。
(6)滨水商业组团:其组团属性是购物,功能特色是用集装箱打造一个以高端酒品、江西特产、旅游纪念品等礼品专卖,组团功能为了满足购物需要又能体验时代潮流。
(三)BOX-PARK公园的价值分析
1.经济价值。集装箱主题公园的运输方式和建造方式便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这为日益紧张的城市建设资金缓解了较大压力。
集装箱主题公园以其个性、独特的形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消费者,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生态价值。集装箱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是以废旧的码头集装箱改造为主要元素,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生态价值。一方面,主题公园以集装箱作为主要建筑形式,不需要对基地进行大面积挖掘,因此对基地原有土壤、水质、植物等破坏较小。另一方面,一旦基地使用功能发生改变,集装箱可移至其他地方进行再利用,避免了建筑垃圾的产生[2]。
集装箱作为一种建筑的新型材料,不管其最初的用途是什么,都可以将一种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法变成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这不是循环再用方式,而是上升循环方式。并且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使建筑更能节能减排[3]。
(三)艺术价值
集装箱主题公园作为一个在国内较新的景观设计题材,其表现形式有着很强的艺术性,从形式上看有着较大的创新精神,因此对景观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设计,并以其普适性加快推广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环境质量、节约资源、减轻污染。以集装箱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对二手集装箱再次利用的同时,也会减少对土地的损坏和浪费。这样的设计才适合社会环境的发展,才能满足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式度假酒店;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22-02
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风景园林专业(专业代码082803)属于工学门类建筑类本科专业,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目前全国共有116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与应用以及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交叉综合了工、农、理、哲、历史、管理和艺术等多个学科。该专业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可在风景园林、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继续深造。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和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风景园林表现技法;熟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生态修复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风景园林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风景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以及风景园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师资和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同,各有侧重,有的院校偏重园林规划设计,有的院校偏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有的院校偏重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
二、基于园林式度假酒店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
1.园林式度假酒店发展现状。随着休闲度假游的兴起,人们外出时不再满足于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可口的美食佳酿,对于所住酒店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挑剔起来。休闲度假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建在滨海、山野、林地、峡谷、乡村、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的度假酒店。园林式度假酒店是借鉴园林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营造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为一体的度假酒店,为宾客构建出与自然亲密接触,追求精神世界感受和生活品质的场所。
2.园林式度假酒店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园林式度假酒店里,园林是酒店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酒店建筑,是酒店宾客愉悦身心,活动放松的场所。但就其自身而言,园林应该有自己的完整构图,无论人们走在园林之中,或从室内看园林景色,园林都要有完整的艺术形象。如何在酒店的整体空间环境中从建筑过渡到园林,并使之和谐统一、融溶与共,这就需要风景园林设计师来完成二者的衔接、过渡和转化。
在园林式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方案中,需要风景园林师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水系、植物以及人文特色和民族民俗情况;场地的容积、交通、建筑、景观布局;酒店的建筑风格等诸多因素,从而对酒店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即使酒店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阶段,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需要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来承担酒店园林的日常管理,所以园林式度假酒店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有着必然的需求。
3.基于园林式度假酒店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园林式度假酒店的需求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风景园林专业应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够在有机结合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基础上充分把握酒店园林的特点,于咫尺山林间展现步移景异的酒店园林魅力;同时应具备酒店管理基本素养,可将园林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满足园林式度假酒店的人才需求。
三、L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1.构建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与酒店行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除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和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传统板块之外,应增加酒店管理板块,添加酒店管理、旅游接待礼仪、主题酒店设计、酒店企业文化、旅游美学等课程,以使学生能够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
2.构建适应酒店园林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适应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风景园林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三个部分。构建适应酒店园林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引入园林式度假酒店来完成,除实验室项目外,学生可到园林式度假酒店实地勘察酒店园林的规划设计,酒店园林植物的配置、养护与繁育,测定酒店园林的土壤和气象,对酒店园林进行美术写生,使学生在实践中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来有效地指导实践。
3.强化学生对酒店园林景观设计的能力。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考察酒店现状条件,把握场地特征,正确分析各相关要素的能力;使学生在设计酒店园林景观方案时能够合理运用地形、水体、植物、园林建筑等景观设计要素,布局合理,构思新颖,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具有独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结合酒店当地气候条件,充分考虑乔木、灌木、花卉的合理配置和植物的季相效果;设计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符合人体工程学和景观设计常规要求;可熟练利用AutoCAD、Photoshop、3D MAX或SketchUp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酒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图面表达清晰美观并符合园林制图规范,同时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
4.强化学生对酒店园林景观维护和植物养护的能力。酒店园林景观维护和植物养护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园林施工过程的延续,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向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教师可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手段,为学生讲解酒店园林景观维护和植物养护规范;再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向学生展示酒店园林景观维护和植物养护的操作方法,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以酒店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为例,教师可先在课上讲授园林植物的水肥管理、土壤管理、整形与修剪、防冻、防风、防病虫害管理等理论知识;再利用实习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对园林植物进行养护管理的操作方法。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南北方园林植物也多有不同,南方多采用常绿植物,北方园林则更强调季节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对南北方的植物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专业教师应提供和培养学生自学的思路与能力,让学生在课外也能继续深入和有效的学习,通过采集植物标本,认知植物图片,了解植物习性等方法来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生物特征和养护方法。
5.强化学生对酒店室内植物装饰设计与管理的能力。对于酒店室内植物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应使学生掌握如何结合酒店环境光照、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各功能分区的对于绿植的需求,以及植物美化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优化空间结构的功能进行合理布局,并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特性进行养护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植物配置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够对各种植物的合理搭配、平衡协调性;又能够统一布局,体现与室内其他要素配置的融合性;同时达到突出要点,具有主次分明的韵律性,从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篇10
关键词:旅游公路;路线设计;理念;实践
正文:
1、旅游公路路线设计理念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公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沿路有很多的重要风景区,其能够有效的联系各个旅游景点,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因此对于安全性以及服务性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从相关资料可以知道,在2009年已经对旅游公路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通往旅游区和旅游区内连接各风景点,符合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标志灯。同时在城市、景区之间的公路能够达到人们需求,处于整体美观的状态。因此对于旅游公路来说,其更具有人性化要求,尤其是服务区和景观方面。如今,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展了关于旅游公路的建设,增加了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带动旅游沿线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公路建设已经有一些成绩,但是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其主要是在旅游公路服务功能方面、沿线服务设施方面以及周围环境等,这样会使得游客在旅游的时候会产生烦闷的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心情,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怎样协调好公路建设和环境方面以及对对公路景观评价是公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服务区又是旅游公路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做好该部分的设计非常关键,合理的进行间距设计非常重要,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确保交通安全。综上,做好旅游公路路线设计非常关键,从而有效的处理好公路与自然的关系,驾乘人员和公路方面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在旅游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安全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确保员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并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公路路线,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设计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行车安全,有效的控制安全事故的发展,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2、环保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工程的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循环保性原则进行设计,并不断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发展,降低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发生深挖的情况,有效的加强生态区域的建设,防止发生一系列的地貌问题,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公路质量,合理的进行规划工作,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不断的加强评价工作,做好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公路建设发展。
2.3、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公路建设中运输的便捷性,因此在公路建设时需要遵循高效性的设计原则,防止出现重复性和浪费情况,并不断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建设公路工程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合理的控制工程预算,从而能够合理的工程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实践
3.1、工程概况
某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目前,该景区的主要道路等级低,同时线形指标也比较差,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公路路线设计非常关键。
3.2、景观桥梁方案的创新
在该项目的景观桥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三跨变截面连续梁,同时上部使用钢结构塔及拉索进行装饰,中塔高于两边塔,形成“山”字造型,从而能够凸显出该景区的特点。另外一座桥主要是采用独塔斜拉桥,主塔采用佛教中的双手合十造型,从而能够和另外的合理起到呼应的效果。大桥主要使用的是多跨变截面连续梁桥,梁高曲线变化,宛如水波绵延,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体现“水”。
3.3、横断面布设的设计
本项目横断面的布设需要考虑3个方面,包括:1)在风景区的北岸和东岸,横断面需要有效的结合断面,同时双向四车道+人非共板断面。2)在风景区的南岸作为了发展地点的保留点,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横断面的布设主要使用非对称布置形式,有效的分隔慢行系统和机动车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景观的需求。3)大型景观桥梁段落桥梁结构比较的复杂,同时成本非常高,为了降低造价,对于景观的布设宽度需要适当的留宽,从而方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3.4、生态防护方案
本项目比较重视生态防护,需要确保合理的控制人工,加强绿色防护。地质条件好的石质挖方路段,会直接的岩石,将其作为路侧的景观,方便进行工程的建设。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而旅游公路设计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很多方面有还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毕仁忠.旅游公路景观协调性量化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王东.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