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

篇1

 

 

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解决农业经济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应用科技创新这一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1 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府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发展现代化农业体系,应用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各农村地区根据其资源分配和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相应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解决。

 

1.1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1.1.1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加快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数量也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小型个体承包逐步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完善。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在2000~2006年间增加了132%,龙头产业的发展则更为迅速。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更是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如水稻收割机、自动插秧机以及与农具相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上市,大大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水平和农业操作的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后,不管是农业的产业化规模还是作业的效率,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1.2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推进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药在研发中不断地改进,使其对害虫的针对性更强,而在农产品中的残余量则大幅度地下降,既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又降低了害虫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而在化肥的使用中,也充分考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单靠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已不再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更多的是需要探索如何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1.2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技术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1)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科技成果的研发。而从目前的现状看,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各项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农民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使用科技成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农民是成果的主要使用者,而如今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其对创新成果的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2.2农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意识是创新成果的研发、推广和使用的前提。政府需要创新意识,才能督促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宣传;农民需要创新意识,才能主动学习了解创新技术和成果,接受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变化。而根据现有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政府并没有对农业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多数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习惯性地从事着传统型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

 

1.2.3创新成果推广转化不足满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通过推广和转化完成的,但目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主观角度观察,首先出现的问题是专业推广人才的匮乏,服务质量不高导致的推广效果差。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数目少,不能满足科技推广的需求,而且多数从事人员素质偏低,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推广形式的发展要求。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策与措施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对建立和健全创新投资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督促企业与农民的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科技创新人员予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研发者对农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按照相应需求从农业工程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稳定的经费补助,以此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其真正用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上。此外,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风险,故需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民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推广。政府有选择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推动,做到点面结合,对于开发重要科研成果的企业实施相应的资助和税收减免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篇2

关键词:节水装备;移动撬块;自动施肥;灌溉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24-03

针对青海省气候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地广人稀、干旱缺水的自然情况,为促进农业及牧业的发展,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势在必行,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水利部与青海省政府签签署加快青海藏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的历史机遇。全局青海省各县发展节水灌溉的需求,参考《青海省“十二五”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青海省规划在2013―2017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万亩,为节约水源及避免水的污染,拟定节水灌溉工艺的研发及制造,输水材料选用PVC管道。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进行350亩节水灌溉装置的研发和制造,待研发出适合青海省特殊地理环境的节水灌溉装置及标准规程后,以便将来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该技术,从而真正解决青海省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

结合青海省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的实际情况,在研制节水装置的同时,结合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在自动化控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着重开发水肥一体化、水药一体化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与探索,使节水装置与施肥、施药实现同步自动化,大大减少工作量。

一、节水装备选择优越性

1.本节水装置首部装置拟采用移动撬块式首部装置,即将过滤器、施肥器、仪表控制箱、动力控制箱、水箱、自控阀门、压力表、传感器、流量计等相关部件集中布置在一个撬块上。既便于安装又便于集中控制。

节水装置首部一般由输送水泵、过滤器、加药(肥)装置、计量仪表、控制阀门、仪表/电气控制系统及连接管路及辅助部分发电机、带车轮的撬块、驱动马达等构成,现在大部分该首部装置的布置为输水泵和电气控制柜放置在一个厂房,过滤器及加药装置布置在一个厂房,每个厂房的布置都比较凌乱,不便于控制;节水装置灌溉系统首部投资占灌溉系统总投资的60%,若农田占地面积小,单独上一套首部装置得不偿失,所以很多小面积农户无法实现节水灌溉;青海省地处高原,多山丘,很多可耕种地块位于偏僻地段,没有可用动力电源,未解决这一问题,在移动撬块灌溉装置首部安装发电机,利用驱动马达带动发电机可以满足用电需求。

为更好地规范节水装置首部的布置,现开发出移动撬块式灌溉系统首部,将首部装置的各设备、电仪控制系统及连接管路等集中布置在一个可移动式的撬块上,通过驱动马达可以将灌溉系统的首部移动到不同的农田部位,无论农田面积的大小,需灌溉部位是否有动力电源均可以实现农田灌溉。该移动撬块式节水装置首部移动动力为马达,此马达可用于移动首部装置,并可用于发电机的动力。该装置结构简单、灌溉成本低,有效地解决了无电地块、面积小地块无法灌溉的问题,规范节水灌溉措施,提供灌溉系统首部的利用率,保证了所有干旱缺水农田的灌溉,同时为农田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2.采用自压补水系统。即设置高位水箱,根据水箱的液位下限和上限的设定,水泵自动启停。

3.全自动施肥系统。即在泵出口管道安装(文丘里或是射流器),并在管道上安装流量计和调节阀,在化肥储罐的出口管道也增加流量计及调节阀,根据PLC组态设定肥和水的比例,实现自动施肥程序。

滴灌系统工程节水装置施肥或是加药一般采用人工搅拌溶解、用量估算等办法进行施肥和加药,存在药或是肥的配比浓度不均匀的问题,造成有的地块施肥或施药过多,有的地块肥料或施药又较少,加量较多地块可能导致秧苗烧死,加量较少地块起不到肥或是药的作用,造成产能下降。现在大部分过滤设备,没有安装压力检测设备,过滤器堵塞或是过滤效果下降无法发现,检查出过滤器堵塞之后,一般采用人工清理的办法进行清理。因为过滤器内部结构紧凑,且过滤器的密度较高,采用人工清理只能处理表面的杂质,对设备内部无法清理,导致过滤器频繁堵塞,严重影响使用效率。该装置通过安装自动加药系统和过滤器反冲洗系统,增加了药或肥的配比浓度的均匀性和灵敏性,并能对过滤系统进行自动彻底清理、提高其使用效率等。

4.在支管的输水管道增加电磁阀,在PLC系统设置时间继电器,设置滴灌的时间和频率。

5.根据枸杞的实际生长情况,在输水主管抽头设置喷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时间继电器控制喷灌次数。进而实现页面的喷淋和施肥(施药)的效果。

二、工艺特点及创新

原有生产工艺及存在问题。通过对新疆天业节水装置有限公司及新疆昌吉市节水装备示范区的考察发现,目前新疆95%的农作物均采用滴灌技术解决土地水分缺失的问题,从灌溉形式来看,基本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此技术在新疆广泛采用,节水效果明显,且农作物产量大增,新疆所种农作物一般为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等,现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每年收割一次,收割后为提高第二年农作物的产量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所以铺设的地膜及滴灌带,每年都要更换一次,每年对于膜下滴灌都会产生相应的地膜和滴灌带的费用。

2.节水装置的首部布置分散,占地面积大,节水装置首部所供土地面积小,设备闲置时间长。

3.施肥及施药基本采用人工配比,自动化程度落后,水药比、水肥比控制偏差较大,极大影响肥效和药效。

4.采用明渠供水,水渠污染水质,水渠水蒸发量大,耗水量增加。

针对格尔木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地适合种植枸杞而且产量高,品质好,因枸杞的结果期可以达到(十至十五年),建议采用膜下滴灌种植枸杞,比较新疆的地膜覆盖技术,有如下改进措施:

首先,采用厚地膜(地膜厚度进行试验研究),因枸杞的种植不需要每年对土地进行翻耕,所以延长地膜的使用年限到六年。

其次,根据格尔木可耕种面积比较分散的特点,开发研究可移动式的节水首部装置,将每块地的灌溉时间错开,只需在集中地块埋好输水主管、直管及滴灌带,做一个蓄水池既可以实现,将灌溉用的首部装置集中布置于一个框架上,在框架的底部装上可以移动的平板车,即将固定式节水装置变成移动式积水装置,可以供不同的灌溉区域。本节水装置首部装置拟采用移动撬块式首部装置,即将过滤器、施肥器、仪表控制箱、动力控制箱、水箱、自控阀门、压力表、传感器、流量计等相关部件集中布置在一个撬块上,既便于安装又便于集中控制。

再次,格尔木地区缺水干旱,水分蒸发量大的特点,由明渠输水改为暗管输水,根据相关统计,采用PVC管道输送地下水,使用年限可以达到五十年以上。

最后,为提高肥料及农药的效率,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

三、实施后取得的成效

1.采用节水灌溉装备及管道输水过程,减少水分的流失,解决农田灌溉缺水问题。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可靠性,产品质量

1可靠性简介

1.1可靠性工作概念

可靠性是指某一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工作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输出规定功能的能力。由这一概念可知可靠性具有以下特征:①关注故障;②重点关注的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定量的形式进行表达;③分析当某一故障发生时会对产品或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描述可靠性的定量、衡量参数,这是概率参数。可靠性可以代表着产品故障的频繁程度和危害程度,是产品的一种固有属性。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所以可靠性主要由设计者来决定,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要想办法降低发生故障的概率和降低故障所造成的影响。

1.2可靠性与农机装备产品关联

为了能够对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做出具体和定量的判断,可将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农机装备产品或者系统稳定的完成功能的程度或能力。对农机装备产品而言,可靠性越高就越好。可靠性高的农机装备产品,可以长时间正常工作。从专业术语上来说,就是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越高,农机装备产品可以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从狭义上讲,“可靠性”是农机装备产品在使用期间没有发生故障的时间。从广义上讲,“可靠性”是指农业工作者对农机装备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农业装备生产加工企业的信赖程度[1]。

1.3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意义

开展可靠性工作,提高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水平,有以下4方面好处。(1)可以预防或避免或减少农机装备故障的发生,特别是农机装备同人、畜接触较多,可以避免对人畜的伤害,促进安全生产。(2)可以增加使用时间并减少停机时间,提高农机设备的可用率。据统计,我国的农机装备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耕作设备等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水平只有国际先进的农机装备企业同类产品的13,而我国生产的农机装备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不到5%,大部分农机用户要经常遇到农机装备故障,忍受长时间的维修等待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机用户的需求[2]。(3)减少损失,降低农机装备使用费用。可靠性的提升,可以帮助农机用户一方面降低维修成本,一方面增加使用时间提升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4)对于我国农机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增加公司的信誉,提升公司的竞争力,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很多企业面临走出去的机遇,更需要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

2农业机械可靠性工作内容

2.1可靠性设计

农机装备产品研制过程一般可分为技术指标论证、方案论证、工程研制(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5个阶段。在农机装备产品研制开发的全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规划和使用各种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方法交叉配合使用,才能真正设计开发出具有高可靠性水平的农机装备产品。同时,应在开发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并开展可靠性设计工作,必须对上述5个阶段中可靠性设计工作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最终才能高效、全面地提高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3]。

2.2可靠性建模及预计

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指产品各子系统、组件之间框图(简称为可靠性框图)及其数学表达式,即系统成功概率与其组成单元成功概率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是为了对农机装备产品进行可靠性分析,特别是为了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分配。可靠性预计一般是先预计农机装备产品的元器件或零部件的失效率,接着预计农机装备产品单元(单元内所有元器件、零部件可视为可靠性串联)的故障率,然后按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计算产品的可靠性预计值。如果没有确切的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就无法合理的预计其可靠性,尤其不能预计其任务可靠性。可靠性分配是将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目标值按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分配到各产品单元,以此作为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如果没有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分配。可靠性预计是执行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工作的基础。可靠性设计农机装备开发人员在方案研究和工程研制阶段,将农机装备产品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进行预计并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从预计到改进不断循环,以使农机装备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如果缺乏为实现可靠性指标必须采取的可靠性技术措施。

2.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一般来说,系统总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如农机装备产品可能包括电源、存储器、处理器、执行机构和辅助设备等部分。在工作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以规定的状态完成不同的特定功能。当其中一个部分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的工作将会受到影响。根据系统的设计特征和工作要求,不同组成部分的各种故障模式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如联合收割机中的螺旋叶片无法正常工作,或与切割底板的间隙过大,导致推运器发生故障或引起割台螺旋推运器打滑,进而导致整个联合收割机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对所有组成部分一个一个的分析和推演其故障模式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农业机械产品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系统,为下一步实施改进或选择预防控制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将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从上而下、从简入繁,按农机装备产品的层级和组成部分,描述成如同大树的树干形状的分析方法,是对复杂动态系统的设计、试验或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故障树分析是一种从上而下、从简入繁和逐层演绎的系统的故障分析方法,这个方法对分析复杂系统特别适合,能够考虑包括人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对系统失效作用的多重因素,并可以用图形的方法有层次地逐级描述农机装备产品在失效的进程中,各种中间事件的相互关系,从而直观地描述系统会通过什么方式能引发失效。

2.5最坏情况分析(WCA)

最坏情况电路分析应用在有控制系统的农业机械产品中,一般控制系统中包含大量的电路等精密元器件。WCA是指在采用模拟仿真或分析的方法,把电路所能经历到的各种极端情况或各种情况组合,如生产工作的环境变化、出现输入的失真或漂移,进行电路性能分析和元器件应力分析。通过最坏情况电路性能分析和最坏情况元器件应力分析,可识别影响电路性能及元器件应力的主要因素,找到设计与可靠性脆弱环节。通过对预测电路是否会发生漂移故障,明确改进的方向,以提高电路的固有可靠性。WCA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评价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评估在最坏情况条件下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2)元器件评价:分析在最坏情况下电路中元器件是否存在过应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科学选用元器件、降额使用与设计提供依据。以提高效费比,WCA应与性能设计同步进行。其最佳使用时机应在完成电路初步设计及FMEA后进行,WCA需要得到设计、原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电路设计上有任何的改动都应重新进行WCA。WCA的工作量大,需要软件、硬件、元器件模型库及有关数据的支持。工程研制应在任务书或合同做明确的规定,提出明确的WCA要求。WCA可从不同的产品层次分别进行。如电路系统、单元电路或功能电路等。如果电路性能参数相互独立,WCA可对电路不同的性能参数分别进行。

2.6潜在电路分析(SCA)

如果大型的农机装备产品的电子或电气系统是复杂且规模较大的特征,参加设计的科研单位较多,设计队伍的设计水平也可能参差不齐,另外设计过程本身也常发生需求和设计更改,因而在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无意中留下潜在电路,这就要求各级设计人员、总体负责人员对潜在电路的特点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系统掌握潜在电路分析方法,可以在完成电路设计后,自行进行潜在电路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电路并予以排除,另一方面通过掌握常见的、避免潜在电路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尽量规避引入潜在电路。

2.7可靠性试验

农机装备产品可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有很多,如可靠性强化试验。可靠性强化试验是指在产品的研制阶段,采用比技术规范极限更加严酷的试验应力,加速促使产品的潜在缺陷发生,并不断地改进和验证,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4]。根据农机装备使用地区的不同,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如沿海地区由于土壤湿度大、盐碱成分高,可进行盐雾试验[5]。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农业科技;推广

新媒体(NewMedia)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或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和用户进行交互式的内容传输,并获得用户反馈。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分享、评论、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新媒介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体系落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推广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农业走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指导生产,还需要产前的农业投入品信息、产后的农产品储运销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一个针对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播面广的传播平台,这必将对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造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1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简介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传播媒介,将大量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及时的产销供需信息等集合到一个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交互式传播功能,高速地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给种植户并获得反馈。下面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说明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1.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当今最普遍的现代通讯工具—智能手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教授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户千万家。结合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活动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宣传,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

1.2信息内容

组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蔬菜、大田作物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信息内容应当充实、严谨、科学,通俗易懂,具有专业性和科普性,能切实指导农户生产。

1.3互动交流

在微信公众号之前,了解农户需求的内容,收集拟写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以后,定期将农民需要的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上,并通过关注者回馈和留言等方式收集意见,改进和补充信息。

2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点与不足

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技,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即可获得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由过去的点对点变成了现在的点对面,扩大了现代农业的服务对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可以由以往一对一指导变成现在一对多,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尽管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严格把关,所的内容必须经过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采编,才能正确高效地指导生产,才能逐步地建立新媒体不低于传统媒体的信誉度。其次,农民用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接收缓慢,影响和制约了新媒体在农村的传播。

3新媒体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的策略建议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智能设备,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进入了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使用微信聊天和通过手机获取知识、信息。但是受到思想认识和经费投入方面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建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依托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农技推广以及农业科学知识普及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定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推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同时还可以实时供需等信息,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范建.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闫芝莉.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讨[D].保定:河北大学,2013.

[3]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农村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40%,与发达国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是关键因素。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科技成果产量较多,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获经济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数,主要是因农业科技成果在整体结构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产前后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现象,东部区域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而西部区域成果数量少,无法为农业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2)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我国农业从业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方便广大群众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字形式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多媒体形式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促进成果提供者和生产者交流以及深入沟通。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传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沟通传递机制,容易导致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应用至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成果应用形式。

(3)传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者长时间在较为闭塞的基层环境工作,其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掌握科技信息较少,大多数推广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有数据表明,至2007年,编制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仅有45%左右的人员属大专以上学历,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农业推广人员在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无法做到快速捕捉农业科技价值,且他们对于农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敏感度,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影响推广效果。

2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途径

(1)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繁荣发展,大家对农科科技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比较少。所以,借助传播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工作,挖掘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实践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求建立一支具备丰富传播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确保学科梯队在知识结构方面日渐趋于合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应明确学科带头人员,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具体方向以及全局性"关键性领域中凸显其引领作用。此外,必须借助全日制教育及在职教育培训等不同途径,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机制不够灵活,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后劲方面有待增强。其次,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各种技术中介等均属于非政府组织,其发展速度有待加速,无法满足市场在服务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所以,要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确保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确定政府部门的引领地位,坚持多方共建"机制灵活以及模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提高体系应用的快捷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其公益性及经营性的有效结合。

3结语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安徽农业科学

[3]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4].南方农业学报,

篇6

关键词:农业因素;种植结构;农业技术

农业种植过程中,栽培、肥料和土壤均可使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当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应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各种因素,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的产量。

1.各因素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在农业种植中,肥料、除草剂和农药等的滥用程度较大,如栽培技术应用不合理,加上土壤运用有问题,则势必造成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例如,在农业种植中,如果过度使用农用化学品,即农药、化肥或者农药用量本身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可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同时,如果过度使用农药,则可能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农业种植中,如果农作物缺乏营养,则农作物的产量无法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农业种植中各种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均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并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降低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这一状况持续较长时间,不仅可能削弱中国农业竞争力,而且可能威胁到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2.1有机农业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是在保证农业增产、稳产和食物安全的基础上,大幅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优化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有机农业,要求在农业种植中,禁用有害或者有毒化学物,以破坏农业种植。发展有机农业,在农业种植中,应改变施用有毒肥料促进作物生产的理念,且全程监控农业种植,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在满足农作物生长环境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作物营养因素,保证在土地生产力恢复条件下,栽培农作物,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各因素应用

农业种植中的因素不同,在种植结构中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应注重农业种植结构的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的生产力。同时,加强农业种植肥料,植物营养户土壤的合理应用,充分开发植物与土壤的潜能,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实现农业的优质与高产。

3.各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3.1植物与土壤保健技术

3.1.1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实现优质、高产农业,则应综合利用植物营养与植物保健技术,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得到植物代谢过程中的营养元素,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与抵御灾害的能力。植物保健技术的应用,应结合农作物次生代谢过程、自然途径和生育期等,以及多次收割农业技术,确保农作物含有足够的营养元素,保证农作物新陈代谢脱氢等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常进行。比如农作物所需微量元素,磷肥、钾肥与营养元素,则减少氮氧化合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1.2土壤保健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应充分利用土壤保健技术,优化土壤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调节机能,提高土壤生产能力,为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优质的土壤环境。土壤保健技术的利用,培育土壤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复合体是关键。该技术的应用可消解由于化肥过量使用过程中的土壤板结,使其转变为土壤团粒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土壤保健技术的发展,首先,增加土壤有机与无机胶体,然后施用搭桥物质,比如土壤调理剂,有效连接有机与无机体。同时,辅之以土壤翻耕,有机与无机胶体的混合,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3.2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应考虑农业种植结构的各因素,从土壤、肥料、栽培和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调整种植结构。同时,如果想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则应积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作物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品质遗传潜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农田建设、节水改措施,提高稳产与高产农田建设,严格进行田间技术培训,提高农作物栽培中肥力保持能力与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

篇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来看,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以及充裕的农业科技资金供给[1]。纵观国外农业科技投资的特征,可以归纳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资强度大

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技资额占农业GDP值的比重。比较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相关统计数据,最显著的区别是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差异———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明显偏低。

(二)私人投资的积极参与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担着主要的投资责任。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占有较高比重相比,我国私人部门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法律保证政府投资的刚性增长

国内外许多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以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农业科技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刚性增长,以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投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为了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增长,各国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这种财政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时,通常会对农业科技投资在预算总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开始,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额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其资金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和保障。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3]。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资的总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资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农业科技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特征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

统计数据表明: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普遍高于非农业部门[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私人部门也开始介入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还很低:既低于国内科技投入的平均强度,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见表3和表4)。表3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2007年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0.54%,仅仅相当于美国2006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纪90年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平均强度的1/4左右,以及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50%左右。表4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资强度的情况相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水平。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平均0.54%的投资强度,仅仅相当于国内科技投资强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资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私人部门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科技领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资在整个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中的作用还微不足道。私人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高风险性[5]。企业投资要求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求收益立竿见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投资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就难以获得私人部门的青睐,尤其在资源环境、农作制度、气候研究等公共产品属性突出的领域,更是如此。

2.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强大的农业企业为数不多,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须以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的实施,虽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制度导致的农地分散,使得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收益有限,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兴趣不高。

4.从农业科技私人投资来看,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私人部门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受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比例偏低,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实用性的私人资本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缺乏有效的竞争,既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导致了农业科技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6]。农业科技投资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差异,中、美两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有显著的差别。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力度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更使得科技产品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令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统一农业科技资金管理,优化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以保证农业科技财政投资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作用

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投资主要任务的长期性,并没有否定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公共投资农业科研的比例不断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内部原因是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然而,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也有一系列前提和条件:一是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得到保障;二是企业对农业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三是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前提是投资农业科技的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增长与市场扩张有关。跨国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其它国家的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和人力资源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比例偏低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根源,即:一是知识产权健全程度,二是农业科技产业化所依赖的大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求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同时,由于私人与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在许多领域是互补的,私人企业的投资是政府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资基础上的延续[8],把政府与私人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资视为替代关系有碍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如何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投入诱导机制,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领域的互补性,是未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8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三农”问题,加之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有限,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裹足不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和农业经济建设也随之步入一个快车道。这就要求基层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农村实际出发,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大量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以高生产率、高水平、高质量作为标准,提升基层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而言:

 

一、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是如此。只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广泛普及农业技术,才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农业科学技术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应当看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耕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这就需要农业科技部门和各级政府要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升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水平,加快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改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弊端,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一)做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关键在于打好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牢固了,才能整体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扎实、牢靠的基础性研究,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就会激发整体巨大的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抓牢关键和核心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的放矢,要抓住生产、经营、管理这个关键和核心。农民需要农业技术,更要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必须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真正致富。为此,农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部分改造和革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进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农技推广普及 再好的农业技术如果藏在深闺永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农业技术应用主体得到农民的普遍接受并应用,这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及农技推广人员走上田间,手把手的之道农民,使他们真正掌握。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使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从事者,因此,他们自身的科技素质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和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公益性培训项目,开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动员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转移培训,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业需要强有力的农业信息作支撑,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抓住农业发展的先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使现代农业在信息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质增效。政府强化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农业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农业信息支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提高农民的信息运用水平,组建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家队伍,培养懂信息技术、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抓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资金、人才方面抢占技术高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提高效率,增产增收;优先发展农民看得见、用得上、能赚钱的农业信息技术,给农民带来实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要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注重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更大进步。

篇9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农产品高产稳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面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设立“科普图书”专架(农家书屋)、设立科技大篷车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资金配套、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空间的方便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操作处理的简便性与直观性、培训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与覆盖面。

2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势

三维动画是借助图像与图形处理技术、动画制作软件或计算机编程等方法将静止或者运动变化的物体、环境面貌、内外结构、细节特征,或者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等环节以高度逼真的动态虚拟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2.1传播内容真实化,制作过程简单灵活

三维动画作为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既要保证传播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知识的严谨性,还要加强操作的正确性与直观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可将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以分解,通过细致的特写和镜头回放突出生产技术环节的重点,加深用户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根据农业科普和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在特定区域内向社会推广应用。动画产品制作过程简单灵活,内容可长可短。

2.2表现形式多样化,观看老少皆宜

三维动画是集图形、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动画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对传统视频拍摄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地下土壤环境、植物生产过程、危险性较高的场所,动画视频都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调动了观众的观赏积极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讲解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使用户能够直观的了解生产过程,十分适合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三维动画视频故事性很强,适合儿童、成人等众多观众观看,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2.3播放途径多元化,传播迅速便捷

三维动画是基于3DMAX软件平台的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产品,若采用矢量技术,具有文件小,清晰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适合网络传输和共享。目前,三维动画视频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动画形式,而且迅速地转向电视、光盘、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媒体,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以轻松访问到三维动画视频。

3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已经开发完成的三维动画产品有: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综合利用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沼气的用途、沼气池的建造、沼气管道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沼气池常见故障、安全使用沼气等);果树修剪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果树修剪的基本知识、果树修剪常用的方法、常见树形和丰产树形的结构特点等)、花卉栽培演示动画(主要包括:花卉品种特征、施肥方法、灌溉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畜禽疾病诊断演示动画(主要包括:疾病症状、病变特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预防治疗方法等)。这些动画产品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中不好演示的、难理解的、不易记忆的农业科学技术变得生动、形象,容易被农民朋友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范围,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4促进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要措施

4.1组建专业的动画设计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合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学院的优质资源,组建一支由计算机应用、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和美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动画设计开发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4.2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鼓励企业捐赠或赞助,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4.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比较少,知识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在家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效接纳农业科技知识的自觉性不高,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另外,有些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就必须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不同技术需求,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5结论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农业;科技推广;优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6

Analysis on Multimedia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 Xue

(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multimedi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ultimedia in agricultur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multimedia; ag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superior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方式,如电视、广播、书籍等正面临挑战。多媒体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集图像、文本、声音、色彩于一体,使人们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使农业知识更直观,易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

1 多媒体技术的内涵

多媒体技术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

2 特征特性

信息载体多样性(包含文字、文本、 图形、图像、视频、语音);集成性(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交互性(通过多种媒体的相关作用,使双方都可以自由地对信息进行编辑、控制、传递);实时性(人可以与多媒体面对面进行实时交互);协同性(多种媒体配合、协调一致)。

3 国内外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带动了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它改善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方式,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音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标准不断完善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综合了声音、图形、图像、通信、存储、文字处理等多种媒体技术,对农业、教育、科技、娱乐等领域产生强劲冲击,为计算机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国内各类多媒体农业实用技术光盘随之应运而生,从而为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有效的设施, 为多媒体技术的产业化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1]。目前,国内已成功研究出不少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咨询系统、农业培训系统及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如小麦多媒体管理系统、饲料配方多媒体系统、油菜多媒体管理专家系统。

国外许多先进国家较早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中,直接指导农牧业生产实际,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肯塔基州奥柏林迪凯特畜牧场,在每头牛耳上安装电子监测片记录特征数据,监测片上的传感器用来记录牲畜进食次数及多少,从而调节饲料的多少,减少过多的脂肪摄入,确定牲畜肉质的好坏。这些数据通过调制解调器被送往畜禽养殖技术改良协会的数据库,并分析数据,输送结果给农场主。如在日本九州佐贺县的全自动蔬菜工厂,其生产所需的栽培环境都由电脑控制,一年四季可生产各种蔬菜。蔬菜从播种、发芽、育苗、定植、株距调整、收获、洗净、包装、上市、打印日期均由电脑调节控制[2]。

4 重要作用

4.1 形式新颖,激发兴趣

在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推广过程中,专业科技人员利用课堂授课的方式普及农业知识,内容单调,形式枯燥乏味,对于长期工作在地头田间的农民来说,知识吸收有限,消化率低,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黑板授课的方式,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激发农民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4.2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科技推广的农业知识包含一些专业的、抽象的、难于直观理解的知识,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帮助农民朋友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但是全面正确的掌握知识是每个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渴望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农业科技人员把抽象的、复杂的农业科技知识转化成简单的、易于掌握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系统,不仅方便农民朋友理解,而且加深了印象。尤其对一些特别难理解的内容,做成视频的形式,配上声音和文字,方便直观,效果更佳。如: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多媒体CAI课件、《油菜栽培》多媒体教学课件、《植物保护学》多媒体CAI课件等[3]。

4.3 知识量大,便于抄写

多媒体所含信息容量大,技术人员可准备更多的授课内容,方便携带,农民朋友也可获得更多有用的农业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人员可提前准备讲授的农业知识,保存到电脑里,省去了在黑板上涂写的时间,并传授更多的知识,提高农民朋友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农民朋友有充裕时间抄写下所学的东西,而写在黑板上的知识,随着讲课的进行而被涂擦了,不方便记录。

5 结束语

为了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农民朋友渴望新技术、新成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掌握和分析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普遍较差[4]。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农民朋友易于接受和理解,激发农民朋友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更好地推广农业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将继续深入到农业各方面,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 多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多媒体远程咨询系统、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将会更加完善, 农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各种多媒体的信息, 农技人员也可以在任何地方为需要帮助的农户服务[5]。

参考文献:

[1] 李杨.浅析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6):110-112.

[2] 朱逸芬. 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 尹志超,王健. 河北省农民信息支付能力的灰色系统分析[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1):134-137.

[4] 尹川,王健春. 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94-96.

[5] 倍丽媛,宋治文,贾宝红,等. 天津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天津农为科学,2009,15(2):27-29.

[6] 陆文龙,齐中波,詹嘉放,等. 天津市农业信息技术现状及重点研究领域[J]. 天津农业科学,2002(3):38-41.

[7] 杨书成,杨振兴,贾新宇. 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J]. 山西农业科学,2011(6):608-610.

[8] 梁涛,梁峰. 农业电子网络信息服务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86-88.

[9] 钱均祥, 李成云, 王晖.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云南科技管理, 2002(2):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