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一.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重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征、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布置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布置。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程度。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心得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把握上的不足和新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新问题和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心得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探究。种考评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聪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和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特长,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新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兴奋。
6、职场环境测试
篇2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专业;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课程群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当前社会,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突显,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
1.1 追求专业设置的“热潮”带来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味的追求“潮流”,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用同类高等专业院校的课程结构,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偏深,并且实训条件根本无法保障,加上对大学生与中专生在认知能力、心智发展、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欠考虑,培养出的学生自然缺乏中专生特色,人为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
很多职业学校都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不考虑企业对技能的要求,缺乏适应知识经济的特征,内容陈旧,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补充较迟缓,针对性不强,完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走出校门仍有“学了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的遗憾。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就业前景很好,但是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职业能力。所以对该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2.1 职业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学习活动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职业能力一般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和履行好岗位职责。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中职计算机发展的新型专业,那么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
2.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工作环境中的各种事务处理,以及新知识的学习上对人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2.2.1 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工作大多是集体协同工作,企业要求员工善于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2.2.2 方法能力分析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2.3 专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销售、建设及维护;中小型网络的管理、维护和桌面技术支持工作;中小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从事IT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要适应上述岗位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计算机设备采购、组装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各种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市场行情等,熟悉计算机维修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测试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能够识别并采购各种常见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设备,具有计算机及其设备连接能力,能够熟练的组装计算机并能够维护,能够进行软件安装、测试和故障排除。
(2)具有中小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知识,熟悉流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设备等相关的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根据项目主管的指导下对用户需求进行描述,依据工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作标书、施工图以及施工报告,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相关配置管理以及对常规问题排除,能够自行制作网线、进行连通性测试与故障点的查找,能力识别网络设备并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进行正确的配置。
(3)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理解TCP/IP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和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使用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视与数据过滤,具有对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与简单调试能力,具有备份各类数据能力以及当灾难发生时对具有初步恢复备份数据能力。
(4)具有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理念,熟悉数据库基础知识和网站开发以及管理知识,了解简单的色彩搭配、美术欣赏等基本的美术常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熟练的使用流行的软件进行静/动态网页的设计,具有网站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建立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根据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构建每一项核心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的课程反映掌握相关技能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简到难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每个课程群看作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把每门课程(模块)看作整个项目的子项目,可以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项目或任务。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形成横向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一般第一学期为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三学期要集中掌握关键性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第四学期进行整个专业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技术认证,第五、六学期在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见习和专业岗位的实习(具体见下图示)。
4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面对种类繁多,不断升级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我们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中,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4.1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一线的熟练工人,课程设置必须和企业沟通,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深入的分析来决定开设怎样的课程框架体系,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学以所用”。
4.2 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专业化”和“宽口径”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以极快速度的渗透,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不断诞生和变化。过去大而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职人才”,毕业生大都是“样样都知道一点,样样都不会”状况,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已经失去计算机的“专业化”。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恰恰又是走计算机网络这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突出的就是“专业化”,使大多数学生在网络这一领域“学专、学强”。但问题又来了,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面变窄、限制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设置丰富的选修课夯实课程体系。
4.3 课程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地进行口授,学生以被动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而现代职业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育人思想,所以中职学校在科学的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等适合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使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实现其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依据一种新的课程设置原则设置的课程,不仅符合学生能力结构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还具有相应就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4)
[4] 张克慧,李文英,袁胜昔.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育 2004.1
[5] 冯华.中职数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的种类很多,李秉德教授把典型教学模式归结为七种: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掌握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
综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教学模式都由于适用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实质内容,就教学发展史来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于应用。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着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选取的依据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比较适合于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各类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有三类型,即:主题任务型、选择探究型、导学互动型,具体如表1所示。
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它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其最根本物质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当前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结构的应用性、操作性及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当前中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中职校计算机软硬件配置及教学手段所决定的。
三、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1.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实例。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任务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信息,以达到研究任务、理解任务、完成任务、创造任务的目的。此类型适合绝大部分办公自动化、图形图像、计算机及网络组成实践等情境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情境性的特征。
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任务的丰富性、灵活性。任务可以是课程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任务可以由教材引起、教师引起或由学生自己选定。(2)信息容量大、外延宽。在一定任务的范围内,信息量多,范围大,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纯课内的,也可以是纯课外的,或课内课外结合的。(3)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性。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点圆式的信息输入方式,即以任务为圆心,以有关信息为圆的扇面组织信息输入,信息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
课例《网络、办公自动化综合应用:制订旅行计划表》中的综合任务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此课例中,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完成了EXCEL和INTERNET的学习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进行信息搜索的方法和技能。目前,正值旅游佳期,最近学校要放5天假,想外出旅行,一直没有制订出一个外出旅行的计划。现在请同学们借助于网上资源的搜寻,制定一份详细、合理的旅行计划、费用在5000元/人以下的旅游胜地去旅行,同时请告知相应旅游胜地相关的交通、天气、住宿和景点等信息。完成后请通过E-mail发送给老师。创设了一个主题任务――制订旅行计划表,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个主题任务自主地利用网络环境去探究、解决和完善这个任务;此外把本主题任务同课内知识结合起来,以达到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目的。基于设计要点“本综合任务意在巩固与练习:
(1)IE浏览器使用的方法;
(2)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3)网上图片与文字的保存;
(4)网上文件与网页的下载;
(5)EXCEL的基本操作;
(6)电子邮件的撰写与发送。
本综合任务要求在150分钟内根据自己从网上得到的信息制订计划,提供的样例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在完成本综合任务的基础上,跳出样例的束缚,大胆施展才华和发挥创意,制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然后以“制订旅行计划表”为中心主题,对此主题任务进行肢解――整合――完善,以达到探究任务、解决任务和完善任务的目的。
2.选择探究型教学模式。选择探究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教学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此类型适合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基础等层次性、研究性强的专业课程。
此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
课例《硬件测试》:此课例在计算机基础的第一章介绍了一些硬件常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等后,要求学生领会计算机各种硬件的逻辑实质。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专业性,加上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硬件,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由于设备有限,通常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只能拆卸一台电脑让学生观摩,或者仅仅是演示几张图片,这样的讲解和演示,对学生可能只是过眼云烟,因为没有领会,很快就会忘记,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硬件知识,也能学以致用,我们对该节内容使用选择探究法进行了课例设计。课例的软件硬件设备是一些测试软件如“HARDINFO”、“SiSoft Sandra”“一分钟测试”等,在上网条件好的机房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下载网址。在教师指点下,对电脑作一次“全身体检”,了解其性能和配置,并尽可能提出一些升级建议。对这种选择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只有通过这样的亲身探究和体验,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完成本项任务,学生也学会了如何评测电脑,购机时就不会盲目选择,上当受骗。
3.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及实例。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的积极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思维上始终贯穿老师的导和学生的领悟过程,动作上始终贯穿着老师的讲、演和学生的练过程。这种精讲演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分步螺旋式上升进行的。此类型适合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等结构性、逻辑性强的专业课程。
以下是《QBASIC程序设计“嵌套的选择结构”教学设计》的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做课件,同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小组,以便课堂中进行小组竞赛(练习)。
(2)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堂课笔者采用范例教学,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加以整理归纳,引入新课。
(3)新授课。①讲解循环嵌套的概念,举例。②讲解循环嵌套的说明及注意点,演示片段小程序。③讲解循环的双重嵌套的应用,演示小的应用程序。
(4)课堂练习及练习反馈。运用循环的双重嵌套来完成下列程序的填空(2至3个程序填空)。程序填空采用分小组竞赛进行,每获胜一次得一颗星,得到三颗星的小组将技能等级加爵一级。当然此项步骤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学情分层次多次完成。
(5)课堂小结。通过提问“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堂课学习,使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我们提出的三种类型教学模式能适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一些紧迫问题,使各种层次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模式参考。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自觉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加里.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竞争十分激烈,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争取生源。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在数控、机电等专业招到几百名学生,但以前非常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却开始走下坡路,生源逐年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如何改变呢?我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现况为例,对这一情况做一探讨。
一、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现状
我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一直以来,都只开设计算机应用这一个专业。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基本上是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Photoshop图形处理、Flas、Dreamweaver网页、硬件维修这些课程。这些课程看似全面,却“一无是处”。
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面面俱到但杂而不精。计算机课程本身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办公类、编程类、网络类、硬件类、设计类、多媒体类等等,学生每个都学一点但每一个都不精通。这对当前社会对技术“专业化“的要求相悖。2.从实际出发,一些课程不适合中职生学习。首先是编程类的课程,中职生的生源素质一向不高,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这样的文化课程水平,很多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住。而对于编程类的课程,英语是一个基本的载体,很多命令都是英文简写,大部分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此外,编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恰恰是数学的主要锻炼效果。往往学生做了几个循环命令,自己就被搞的晕头转向(网站建设后期也涉及到编程)。其次是硬件类的课程,这类课程侧重动手能力,本应该是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校一般不会把新机器、新设备拿来让学生拆装。且不说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快,就算是一般的机器,面对动手能力“太强”的中职生,只要是能用,学校也不舍得拿来让他们“主刀”。所以实际情况是五十多个学生面对七八台的老机器面面相觑。而网络搭建等课程的耗材量更大,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一天一千多元。这样的财力消耗使得硬件类的课程成了一个摆设。3.课程设置时间短,不符合实际。以Photoshop设计为例,学生通常只开设半个学期,且不说学的深不深,只要再经过半年时间,很多学生就忘掉一大半。正因为以上几点,我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力改革。
二、通过市场调查对课程设置改革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也进行课程改革,但大多都是高校课程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中职教育的总指挥鞭是市场需要,任何设置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从学生就业的公司、单位来说,计算机的就业面和数控、机电类的明显不同。除了生产计算机硬件的厂家,很少有一次性需要大量用人的单位,大多是各种公司小批量的招人。所以如果想让计算机毕业的学生不是大批的走进电子厂流水线,而是做到对口就业,就必须对当地市场做认真的调查。
我们当地的计算机用人单位主流是三个方向,一是办公处理方向,这是相对简单的,一般是针对打印社;二是平面设计方向,主要是广告公司、影楼,就业面也比较广;三是影视处理,这在一线城市相对常见,但在二三线城市,或者相对广告公司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换言之,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用人需求,我认为中职计算机课程可以定为:一个基础,两个方向。
一个基础就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学习,这是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不宜过难,还能让学生逐步了解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常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以后就业方向上,可以选择基础较低的打印社工作。
两个方向是平面设计和影视动画的方向。首先说,这两个方向联系非常密切,都偏重于艺术设计类,在软件上基本都要使用Adobe公司的软件,像Photoshop、Flash、Premiere、AE等,影视软件AE更被称作动态的Photoshop,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会因为软件的相似性而更容易上手。而像图层、时间轴、调色等概念技术也是这两个方向的相同之处。其次这两个方向更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计算机教学基本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图像、声音这些因素更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可以说每个学生的童年都是爱看动画片的,每个人的成长也都少不了照片,如果把动画和照片处理这两个基本点抓住,融于课堂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建议在课堂上应更偏重于生活因素的融入,加入动漫因素于其中,注重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开设的方式。一般把办公自动化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加强一下打字练习。先开设平面设计方向的课程,因为影视动画方向相对来说稍微难些,由平面设计慢慢向影视动画过渡。而在影视动画方向还要经常用到平面设计方向中的软件,可以达到复习的效果。对于像Photoshop、Flash这样的常用软件和AE、Maya这样有难度的软件,建议开设时间长一些,学习时间为一年,前半年学软件使用等基本功能,后半年侧重实际项目的制作等深层功能,使学生既能学精,也能记住。
当然,就像编程类的瓶颈是英语和数学一样。这两个方向也有一个瓶颈,就是美术基础。因为这两个方向的作品都要求美观,不好看的作品在这里就是失败的作品。不过相对英语和数学来说,美术课还是更吸引中职生的,难度也低些。建议美术课可以开设一年半,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色彩搭配等知识即可。
三、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篇5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课;整合
目前,教育体系下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单纯强调传授知识,重视系统性而忽视了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对课程的要求。其实,任何知识都是多种要素的复合体、统一体,且与其他知识有着多维联系。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强调培养一技之长,强调能力本位。而每一项技能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学科知识,学科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挥服务专业的功能。现在,课程整合作为职校的重要工作,已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尽管职校不同专业的班级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是所有专业必修的。因此,在“课程整合”的趋势下,如何理解和实现计算机的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定义
教学中的整合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那么,如何定义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融入专业课程的整体中,在学习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学习计算机知识,使两门课程交叉、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在财会专业中融入EXCEL的教学等。这种整合对教材的编制、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不同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如果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点放入其他学科中,那是否还需要单独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呢?如果开设,每个专业都需要不同的内容,否则,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假如不开设,那些没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如计算机的发展、硬件的组成等)又难以教授给学生。可见,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这种意义的整合还不易实现和普及,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阶段。
2、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同时,也可以将部分专业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这种观点实现的可能性大,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它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手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提高了信息素养,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中实现整合
整合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都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原则。
1、整合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在其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整合”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提出把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要求。例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能力、整理能力等。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把专业课程教学或者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使他们在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综合信息素养,并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建立学科专题网站,网站中既有丰富的本地资源,也有Internet资源的超链接等,并把资源分类,如按学科主线区分等,以方便学生查找。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网页形式的微教学单元,以利于课程的开展。或在网站上建立“留言簿”、“学习论坛”等栏目,教师可以把对某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留在“留言簿”中,以供其他师生查阅。这样,就把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协作学习的工具,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还可以在网站上开设“学生作品”和“交流评价”栏目,学生可通过WORD、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电子作品,并上传到专题网站上的栏目,供大家共同交流。
目前,很多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查资料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评价总结”这一形式,但大都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或其他综合素养。可见,能否利用整合形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是关键。
3、在教学评价中,应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堂教学,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同时,在评价此类课的效果时,还要注意考查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的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他们所习的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否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等。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整合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我国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市场日益加剧膨胀,计算机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升。为了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系统化的优化与整合,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科学有效的计算机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1 课程设计模块化,深化综合适应社会能力
模块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易操作性、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是将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整体知识,科学系统地进行分解,呈逐个独立的知识点,根据教学模块中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与整合,而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实验实训环境、课程开发模块课件、教材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由于计算机行业本身具有日新月异的不断更新地特点,模块化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保持同步。因此,模块化课程设计的适应性强、易于调整等特点,使计算机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顺应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又可以构建使中职生形成职业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式。例如:针对于现在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一个或多个的网站,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网站建设分解为:网站主题的确定、搜集、整理材料、网站规划、选择开发工具、网页制作、网站测试、网站上传、宣传推广、更新与维护九个子知识点,教师再根据九个方面根据制作顺序逐一指导完成。
2 课程设计网络化,增强网络E时代意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网络化,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也是用,既是理论学习,也是实践操作。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内容的课程设计网络化,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进行QQ群通知、E-mail电子邮件上传课程预习附件,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补充知识信息,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练、考、总结”五位一体课程设计,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得到强有力的考量,使课堂教学在实用性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将教师的专业教学设备与学生人手一机同置于教室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现代化的“教”与“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所需要的操作技能提供了实训平台。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是:首先要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参考书、参考知识链接提前公布到QQ群或者发送到电子邮箱,供学生上课前预习,将发现的问题准备好,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在强化基础训练知识的同时,将教学难点与重点做细化分析与操作演示播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通过讲解、正确引导、师生互动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实际操作示范,从理论知识延伸到Photoshop实践操作,再从实践操作中证实理论知识。然后根据所学内容把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与实习步骤等注意事项重申,给学生布置出实际操作学习的任务,可以独立或者是分组完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课程设计工学结合,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将工学结合模式纳入计算机课程设计中,既符合计算机行业的一个职业标准的要求,又非常具有实用性。中职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技术能力人才。当前计算机时代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都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实验房,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将专业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力争“计算机教学学以致用在计算机上实践。”例如: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后,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生分配为学校设计网站和维护、构建学校的网络平台、联系多家企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一些应用软件开发、2D、3D平面设计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计算机房,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学习,使中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学校可以联合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到企业中实训规划到课程设计中,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聘请企业计算机工程师把经验讲解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上为学生进行实操演示;学校和企业提前预约好时间、地点和环境,制定好一系列工作任务,让学生到企业环境中体验工作,增加实战经验,还可以巩固所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在不断地实地训练中不但可以学到更适合于到岗后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了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计算机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需要思想意识的实时更新,只有将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融专业性与能力性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以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为教育核心,着重于模块化、网络化、工学结合的三种设计方式,才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认真地分析,发挥出独特的创造能力,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让学生拥有可以胜任到岗后的职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顺利适应时展需求,既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就业,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特色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隆平,石绍军,田伟军.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
[2]张国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探讨[J].职教研究,2012(01).
[3]戴琪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方案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4]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02).
篇8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8;
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分析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病,提出动态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阐述构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递进课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简介:成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口就业难的局面,造成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大量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基于“学科(或知识)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鉴于学科本位主义存在的弊病,我们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倡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学习者或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规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岗位练技能,全面推进“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前两学年,依托校内学习环境,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相融合,达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真实项目实战相融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景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做考一体化,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培养职场意识,达成就业意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准员工到员工的蜕变。
2 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要求毕业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精神素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课题体系在纵向方面由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等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一定岗位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设计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具备反思和革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在横向方面按照成长认知规律、职业能力递增的方式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改革与课程重构,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全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故障诊断与排除、小型局域网组建及文档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我们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项目载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所需知识技能融合进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模块,基于作品(产品)设计训练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方式进行设计,课程教学任务按适度递增的方式设置。以行为导向为主,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提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处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认知过程及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优化重构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4个教学项目,如图3所示。
3 专业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3.1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实践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
3.2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1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项目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1)提出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前设计好教学项目,即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活动时下发项目教学任务单。
(2)分析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项目教学任务单进行交流信息与相互讨论,并提出完成项目的初步思路。
(3)项目分工与实施方案编制:根据项目教学任务单及需求分析,初步确定项目解决方案,然后经教师检查后,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4)分工协作与实施任务: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每位组员轮流负责项目团队中的各个岗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担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项目展示、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介绍项目的分工、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和项目结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项目小组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个环节构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重复或简化。
3.2.2 翻转课堂教学法
部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微型课程体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其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每个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满足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人人皆能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能学”的愿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进行学习(个陛化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扮演网络工程师又扮演客户等角色,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组讨论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考核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权数见表1。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我们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递进)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专业拓展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岗位化,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IT产业,融人行业,服务企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刘建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190-191.
[2]许丽婷,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149-150.
[3]谭爱平,陈超,杨幸.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40-144.
[4]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 89-92.
[5]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52-154.
[6]孙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伟明.浅述职业学校高职学生技能的递进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陈晓兵,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180-182.
[9]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0-76.
[10]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2-117.
[11]谭爱平,胡汉辉,高职网络互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5): 95-96.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左风华(1962-),女,回族,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的软件操作和应用到能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应用人才到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应用与管理到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怎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这种需求呢?这就要求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既能从事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工作,又能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为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彻计算机系统理论培养不断线,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相似论认为,相似现象可分为一门学科的纵向相似系列和跨学科的横向相似系列。知纵向相似,可以了解过去,推知未来;知横向相似,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变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连接意识和下意识”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有力的措施。[2]例如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软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特别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和联系,避免脱节和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
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四、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五、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解争龙.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75-77.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综合实训;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69-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Exploration//Song Li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rket,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network training courses, the process of network training, network integrated training aspects of network technology etc., has a in-depth explora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network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Baot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Baotou, Inner Mongolia, China 01403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的高等生基本(入门)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掌握到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校内的综合实训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两个环节,从综合实训开始到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能否顺利形成,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进行探索。
1 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训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和各地人才招聘信息的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局域网,并接入Internet,建立了本企业的网站,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既能组建管理局域网,又能制作和维护网站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分成“网络组建与管理”和“网站开发与维护”两个基本模块。
2 科学和合理地管理实训课程
2.1 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2 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2.3 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地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2.4 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 课程综合实训的功能
3.1 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都会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以此使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安排在学生的实习期间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必要条件,而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更无法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设计,加上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从而造成目前的毕业设计对很多学生形同虚设,抄袭成风,不能实现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目标。
课程综合实训则通过岗位轮换、任务/项目的工作整体流程,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贯串起来,让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对工作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学校独立完成,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会更加重视,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3.2 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岗位群所设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就应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职业能力。而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这些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问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综合实训则针对这一问题,重点解决知识、技能在哪些工作环节、哪些工作岗位、哪些工作情景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3.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综合实训的灵魂在于按照就业岗位要求,采用综合知识技能的思路与方式训练学生,其实现的效果需要前期相关课程教学的积淀。因此,课程综合实训的开展,必然会引发对前期课程教学改革的“倒逼”态势,将推进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所有课程必须围绕课程综合实训这个中心展开。课程综合实训所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必将为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做出示范,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4 总结
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教师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归根到底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由于目前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企业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因此学生要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已经设置“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综合实训”这一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楼桦.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6(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