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互动体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OECD认为一个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必须满足3个要件:(1)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3)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2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2.1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科与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由于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要有三点认识:① 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② 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③ 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3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容
3.1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高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稳态与调节、适应与进化等。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3.2 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能生存、不适者即淘汰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和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3 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例证的分析,以及微生物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基因芯片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生物武器带来的莫大危害等。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高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4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4.1 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① 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② 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③ 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4.2 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4.3 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一大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4 要体现融合性
①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② 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③ 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④ 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⑤ 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不断进行下去,期待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一起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方向。核心素养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推进的目标。所谓核心素养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是生物教学培养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等。总的来说,核心素养其实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况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较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的问题逐渐被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从教师方面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没有突破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没有与时俱进,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有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仍然是单方面灌输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教育方式机械化,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学生缺乏生物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1]。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启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只重视表面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高三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从学生来说,习惯旧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新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改变并且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缺乏热情,特别是自主研究的精神十分缺乏,大部分学生被动应付考试,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对于重点、难点和疑点,缺少主动实践的精神。很多生物上的实验没有条件进行,主要依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也不主动动手实践,对生物科学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中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2]。当前部分学校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关于生物的演示设备、标本等相关学习工具并不齐全,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很多生物实验没法进行,学生对许多生物学现象没有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条件,只能凭借想象或者联想,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不仅使高中生缺少科学研究的操作能力,而且没有充分锻炼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生物学习能力和习惯。
二、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以高中生物中核酸的教学实践为例,本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核酸的不同种类,同时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深入了解。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核酸结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实验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括红色、橙色、蓝色、黄色、绿色以及黑色,为学生制作DNA模型做准备。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如近年来在一些灾害中丧生的人,一般会用DNA技术进行身份鉴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中的亲子鉴定,也是使用DNA。通过情境导入课程,设置问题,什么是DNA,为什么使用DNA就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思考,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谈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形成DNA分子结构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交流,共享实验成果,学生通过具体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总结,设置一些训练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并进行迁移应用。
(二)培养高中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以及生命的物质性。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和元素,检测蛋白质、脂肪和以及糖类。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分析根据之前的生物学习,高中学基本上了解一些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构成细胞和地壳的部分元素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交流,得出元素种类与含量的特点,教师再针对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总结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最后引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分析碳元素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碳是最基本的元素。2.结合图片和表格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避免直白讲解,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倡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细胞中化合物的分类图,以及含量表。引导学生结合图表进行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3.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生物原理实验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总结、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淀粉遇到碱会变成蓝色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寻找方法,设计实验,利用颜色的反应检测和鉴定物质,使学生掌握检测和鉴定脂肪、蛋白质以及还原糖的方法以及原理。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命的本质存在,属于较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但生物学科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生活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用以具体实例解释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静.基于思维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处理方式--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8):107-107,108.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效性;高中;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中生物教学只有充分依据相关标准要求,在总结问题、发现不足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全面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后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兴趣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拼搏精神,并在生物教师科学的引导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形成综合的学习素养与创新的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教学观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体系只有一种,就是知识系统,很少有人会考虑到除了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很少有人会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意义。作为生物学知识,自然有属于它自己的系统性特点,但是这种系统比较抽象和概括,不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而得到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知识还原成它本来原始的、混沌的状态,并将与它相关的事物及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构成真正的生态系统。
二、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要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得与失。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需要沟通与合作,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看待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此,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精神,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白生物教学的现实意义,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外,更要教给学生通过生物学眼光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效性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与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存有制约教学的现象。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的标准进行授课,导致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少,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较为广泛和全面的知识点,但是教学的生动性欠缺,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铺垫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将本课重要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然后进行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觉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倍增,再发挥出生物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增强。
四、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讲台授课法是目前多学科所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但生物学科若不与一定的实验相结合,部分内容就显得很抽象、难懂。新课改强调指出:“高中生物新课程大大地增加学生活动,尤其是探究性活动的数量,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课程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疑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课时的紧张,这正是平时生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时常“埋怨”的“热点话题”。因此,课堂实效性的提高,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法,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动机。同时,教师应辩证地看待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顺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费时费工,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组织探究。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因此应主张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五、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内容,还丰富了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下开展兴趣教育。因此,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针对高中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生物学科兴趣小组。在与学习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丰富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生物学知识中,充分获取课堂中学不到的丰富生物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广泛的生物学习兴趣与细致的实验观察能力。例如,对动手能力强、善于观察、对植物研究及培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们可组建培育实验小组;对动物各类生活习性与特点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学生,我们可成立动物观察实践小组;对生态环境有研究兴趣的学生我们可组建环境生物学研究小组等。
参考文献:
1.宋之云.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2011,11.
2.刘晨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群文天地,2012,8.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意义 基本方法 应对措施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出现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大量相关资料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由于生物具有微观性、运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便具有更现实的需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自从高中生物新课标颁布以后,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的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抽象,很多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仅依靠过去的挂图和模型是不够的,也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信息技术后,这些问题则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元素,从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中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生物学科知识为载体,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记忆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增强记忆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
1 进行真实情境创设
教师在导入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时,应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发挥信息技术模拟、交互性强等教学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展示戴课件播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并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对生物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
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如:教学《神经调节》一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使学生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 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受到时空条件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高中生物实验无法展开或实验结果不够清晰,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现象的生成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实现开放式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系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先将有关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成课件,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观察、体验、感知、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并总结相应规律。
5 形成高效复习模式
在进行生物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影到屏幕上,以便于学生理解、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不但可以刺激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回忆,而且还有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水平,进行重点复习或重新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6 反馈评价及时准确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并且使学生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随时获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能及的。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应对措施
(1)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整合信息技术,切忌为了整合而滥用,以免形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反应迟钝。辅助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将课堂变成只是为了突出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仍要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突出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工具,课件以显示图片、动画、辅助素材为主,板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不可缺少。
(2)适当地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性课题,但要做到有始有终。
(3)鼓励学生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试图通过上网查找解决。
整合于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对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学习生物的习惯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显示出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广泛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物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之路,全面提高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第211~222页.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篇6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无疑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的焦点,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摇篮,理应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列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目标。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1],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创新实验教学,努力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兴趣是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始动力,在兴趣这种动力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出来,一旦兴趣被激发起来,就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相较于理论课,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都比较浓厚,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对实验充满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初中生物中很多实验简单、直观,并且实验过程本身也十分有趣。然而,随着学生步入高中阶段,生物知识相较于以前,在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实验也不再是初中阶段那种简单、直观、充满趣味的实验了,加上对实验新鲜感的丧失,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不再有兴趣,即使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实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是很高。那么,教师怎样重新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呢?虽然教师无法改变实验内容,但是可以在一些实验形式上多花心思,让实验过程不显得枯燥乏味。例如,在“估测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的实验中,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用浓度分别为0.25M、0.5M、0.75M、1.0M的蔗糖溶液和蒸馏水进行五组实验,切取五段等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放入浓度不同的五组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再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各个步骤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再分析,最后制作成曲线图。对于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和步骤教师都无法改变,那么怎样增强该实验的趣味性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动脑筋,在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张、水笔、剪刀、胶水等,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过程及结果用手中的工具制作成画报并展示出来,再结合传统的表格、曲线图、文字等分析方式,对实验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整个实验分析过程就好比是在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这样会有效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学生自然会对这种新颖的实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大部分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这些验证性的实验往往都是教师事先制订好实验计划,规定好实验步骤,然后由学生一步步按照教师所列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虽然是学生自己在进行实验操作,但背后却是教师在进行实验操控,可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中,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努力在实验教学中打破这种限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从实验步骤的设计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再到具体的实验操作,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自己的意见。[2]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除了常规的紫色洋葱片叶,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材料,如花瓣、紫甘蓝、白菜叶等,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往往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而这些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从实验的一开始就真正融入到实验活动中,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现有资源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生物实验中,这种密切联系是随处可见的,在很多的生物实验中,其用到的实验原材料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在生物实验中,很多的实验器具都可以从身边的材料中获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这样不但可以使得实验更经济环保,同时通过对实验材料、实验器材的创新利用,还能增强实验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利用培养皿培养某些微生物时,常常需要将培养皿竖立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培养皿支架,这个支架怎么来呢?一些废弃的饮料瓶、餐盒等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按照培养皿的大小把饮料瓶、餐盒等割出适当的空隙,这样就可以把培养皿放进去竖立起来,既环保又经济。又如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达尔文、温特都是用金丝雀虉草、燕麦作为实验材料,然而,这类材料在本地很难找到,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些本地能够找到的东西作为实验材料,如玉米苗、小麦苗等。那么,这些替代品的实验效果如何呢?事实上,选用玉米苗、小麦苗这样的实验材料不但效果好,可操作性而且更强。[3]
创新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对生物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化。
参考文献:
[1]唐志哲.初探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的创新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2).
篇8
关键词:核心概念 有效教学 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
一、通过构建概念图,建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主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进而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和复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构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通过构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蛋白质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以及蛋白质功能在多方面的体现等。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概念,再通过教师引导构建出概念图,说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已经得到逐步深入和提高。生物概念图的绘制学习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每个学生的设计可能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张贴、幻灯展示等的方式展示交流、互补完善,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得以系统、深化。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很多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其难以把握。如何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这种困惑可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学生难以感知到的概念以动画等多种可视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到概念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利于学生切实掌握概念的实质。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核心概念,是从分子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这一过程学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将这一微观的现象做成动画,连贯地演示“转录”及“翻译”过程,学生便会从感官上认识到这一具体过程的发生、场所、条件、产物、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模型建构,加强学生的理解
在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它(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科学,既是过程,也是概念的体系,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是解决理解概念的桥梁,常用到的一种科学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四、充分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学生带回到科学家所处的年代,让其体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是如何提出这一科学原理并加以验证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得出过程中,孟德尔并不知道基因的存在,也并不知道配子形成的本质过程,因此他应用到了“假说―演绎”这一经典的科学方法,对看到的现象运用假说加以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而在授课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这一知识,二者所处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故引导学生从孟德尔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当看到子一代权威高茎儿子二代又出现了既有高茎,又有矮茎现象时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释?解释是否合理?如何加以验证?完全秉承当时的情况进行研究。但基于课堂的环境限制,对于验证假说是否合理时,可借助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学生对这一科学原理的得出完全信服。
五、注重概念的辨析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学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实践,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个人不断探索教育技能、提高教学素养、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本文就从生物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出发,谈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方式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解读
1.课程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的。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追求的并非对生物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并非限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生物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并非强调生物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化,而是强调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也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之所在。
2.课程设计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高中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包括提高全民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当代社会在迅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这些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提高全体公民生物科学素养来根本解决,这就成了高中生物课程需要应对的社会需求之一。因此,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教材建设总的来说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教材多元化、立体化、体现地方特色、满足不同需要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倡“一纲多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初高中生物教学缺乏连贯性
初中阶段在初一、初二开设了生物课程,到初三就不再开设生物课程,而高一年级也没有开设,直到高二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学生两年时间没有接触过生物课程,一方面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生疏,另一方面从思想上轻视生物课程,为生物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作为本位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从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方面来看,它着重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另外安排了部分实习和研究课题。教材《说明》要求:“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习和研究性课题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完成。”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生物实验设施采购方面投入不足,课时安排较少。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学生也就停留在基本的、肤浅的知识记忆上,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3.教程与其他学科体系脱节
从教材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来看,它主要是介绍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而教材的编排上只强调自己的学科体系,结果让有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脱节。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分子结构”两部分内容就与化学学科脱节,学生须到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才涉及到有机化学,这样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对-COOH、-NH2、-R等基团茫然不知,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显得无所适从,教学效果相当不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转变分析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生本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并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完善学生人格。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人的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确实是对生本教育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指明了道路。
(2)提高自身教育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如何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如人口、医疗、环境保护等,都包含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高中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老和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必要学科。它源于人类生活,并在生活中提炼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首先要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相联系,了解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实用价值,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许多问题都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有效途径;探讨
一、.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生现代意识缺乏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生物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尚未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时缺乏全面、系统的现代意识。除此之外,生物教师一直沿袭的传统仅仅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而且学校和家长都一味地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上,也会给当前高中生物技术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境。
1.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给高中生物教师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生物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不太高,只是大致掌握教材、课本以及一些参考书上的基础知识,对于当今社会的现代生物技术了解甚少亦或是根本不了解,这样就难以较好地胜任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高要求。另外,有些生物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掌握不够深入、透彻,不能够深入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内涵,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成效。
1.3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教学法,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是缺乏高中生物课堂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就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要求,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4课堂资源较为匮乏
目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的课程资源尚未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更没有运用新课改理念去深入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以及习题和试题的选用等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欠缺;另外,某些生物教师尚未学会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也仅仅是罗列一下简单的知识点,尚未真正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中生物的教学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件,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们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5课堂氛围追求形式
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仅仅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的形式,没有真正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去深化高中生物课程知识。除此之外,有些生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进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而不顾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过分追求教学形式,这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
2.1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同时转变生物教学观念,应用现代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向学生讲授生物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作为新课改形势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会学生通过生物角度看待社会生活,认识到生物科学发展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现代生物自身发展以及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
2.2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并及时更新生物知识体系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是解决学生疑惑并帮助其健康成长的传道授业者,故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高低以及生物知识体系的新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高中生物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及时更新自身生物知识体系,深刻认知新课改的内涵和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生物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时俱进并关注生物学科前沿技术和科学成果,实现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地显著提高。
2.3加快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快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设定教学内容和适合现阶段学生理解和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
2.4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高中生物教学新途径
对高中生物试验教学内容和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并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优化,符合新课改对生物教学的教学要求,同时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现代网络信息时代,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手段,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形式改革,探寻形式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智能化教学,引导学生用于创新,敢于质疑生物内容并发表自身不同的见解,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新途径。
2.5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与学的参与过程中加深对生物学科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设计教学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成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教育,2011,(06).
[2]杨岗楼.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
[3]曹丽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