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篇1

而笔者认为,以上因素固然是导致改革后中国经济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也是使得中国经济周期平滑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世界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首先以改革前为参照,定量分析中国改革后经济周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最后运用TARCH模型来对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缓冲作用进行实证检验。

一、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我们分别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刻画中国经济周期的状态特征。首先,从纵向比较来看,我们观察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可知,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总的趋势是从剧烈走向平缓。改革前多次大起大落,而且多次出现古典型波动;改革后经济稳定性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出现古典型波动,都是增长型波动。为了更加具体地总结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我们把1978年前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指标列于表1。由表1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前中国经济波动幅度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谷值是负数,平均位势低,确实印证了“大起大落”;改革后中国经济波幅大幅度下降,仅仅是改革前的30%,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也大幅度提高。这表明中国经济稳定性与改革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我们以世界经济增长率为例,对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进行横向比较。与前面一样,我们观察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可知,虽然改革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世界经济周期相比,还是差距较大,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与世界经济周期相比,不论是用谷—谷法还是用HP滤波法计算,中国的波幅都要远大于世界经济周期[1]。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改革前相比,中国经济稳定性确实提高了很多,但与国际经济周期相比,稳定性还远远不够[2]。再者,笔者认为,改革后中国经济稳定性的提高是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分不开的,本文将分别从协同性与不对称性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分析

我们选取中国与世界的GDP增长率来作为分析数据,对中国经济周期(Z)与世界经济周期(W)的相关性、因果关系进行分析。1.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通过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得知,两变量的相关系数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渐增加的,改革前的相关程度较低,只有0.15,改革后相关程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相关系数达到了0.86,属于高度相关。我们再对两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变量是平稳变量,因此我们首先对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其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GDP增长率都在5%的临界值下平稳。符合因果检验的条件。最后我们以1992年为界,把两变量分成两段进行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明,无论是在1992年之前还是之后,都是世界经济周期单向作用于中国经济周期,说明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带动作用都是非常强的[3]。2.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度量二者的协同性,我们对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如下:Zt=8.8(13)+0.3(2)Wt+(MA(1)=-0.1)(-38)(1)R2=0.4,DW=1.4由(1)式可知,回归结果较理想,t统计值都较显著,拟合度也较高,R2达0.4。另外,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系数的t统计值十分显著,说明二者之间的同步影响十分显著。

三、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缓冲作用的实证检验———基于不对称效应的角度

由于改革前中国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此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低,改革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直线上升,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缓冲作用。我们把二者的每一轮周期的波幅(用谷—谷法计算)列于表4。由表4可知,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起止年份基本一致,前后相差不超过两年。再者,除了第4轮周期世界经济周期波幅大于中国外,其余每一轮周期的波幅都是中国经济周期偏大。笔者认为这个规律不是偶然的,我们将运用TARCH模型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TARCH模型或者门限ARCH模型由Zakoian和Glostern等提出。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如下:首先建立ARCH模型的均值方程:yt=γ0+γ1x1t+γ2x2t+…+γkxkt+ut(2)其次设定均值方程中的条件方差:σ2t=ω+αε2t-1+γε2t-1dt-1+βσ2t-1(3)其中,dt-1是一个虚拟变量,当ut-1<0时,dt-1=1;ut-1>0时,dt-1=0,式(3)中的非对称项不存在,因此,ut-1>0只有一个α倍的冲击;而ut-1<0则有一个α+γ倍的冲击,式(2)中的非对称效应出现,因此如果γ>0,说明存在杠杆效应,非对称效应的主要效果是使得波动加大;如果<0,则非对称效应的作用是使得波动减小[4]。

我们知道,改革后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相关程度之所以日益上升,是因为中国开放度日益扩大,故这里再引入一个变量即对外贸易开放度(K),用当年的进出口商品总值与GDP总值的比率表示,图1是历年的对外贸易开放度与用HP滤波法计算的波幅指标(G)。由图1可知,随着对外贸易开放度的日益增加,波幅的总趋势是日益减小。由Granger因果检验也可得出对外贸易开放度的日益增加是波动幅度日益减小的原因(如表5所示)。

最后对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构造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如式(4)和式(5)所示:Zt=@SQRT(GARCH)+c+λK2tWt+ut(4)σ2t=ω+αε2t-1+γε2t-1dt-1+βσ2t-1(5)再利用Eviews6.0软件,以1978—2009年上述两变量的数据作样本,可求得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如式(6)和式(7)所示:Zt=2.4(2.9)σt+1.8(0.8)+0.0002(1.6)K2tWt(6)σ2t=2.4(1.6)+0.31.5ε2t-1-0.441.8ε2t-1dt-1+0.3(1.5)σ2t-1(7)R2=0.4,DW=1.9在(6)式中,拟合度较高,DW值接近于2,各系数的t统计值大部分也都较显著,尤其是(7)式中TARCH项γ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具有非对称效应,而且方差方程中非对称项的系数γ是小于零的。这说明世界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非对称性影响是越来越小的[5],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波动确实有着稳定与缓冲的效应。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改革后中国经济波动幅度大幅下降,宏观经济稳定性大幅增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了世界经济周期的缓冲,最终又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与世界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中国;世界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02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走向世界也已成为必然,与企业经济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速度,被视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而这种稳健的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经济的主要表现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1]。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科技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而这些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2]。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经济活动更加活跃,市场行为得到了约束和规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得市场经济更加活跃,对市场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

3.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的实施使得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依托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现行社会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持续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中国经济,认识到了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既活跃了中国经济市场,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3]。

二、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保障。而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除了科学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外,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中国而言,自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口,尤其是出口贸易,中国出口增速一直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较大。2004年11月29日[4],在奥地利林茨市举办的世界银行论坛上,罗兰――贝格尔公司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尔指出:2003年中国对世界增长做出的贡献占34%,对全球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占34%,对投资增长占60%。由此可知,在世界经济增长中,中国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之一。

2.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在世界经济增长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世界贸易、投资以及价格三方面来实现。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在对外贸易规模中一直身居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5],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2011年为36421亿元,2012年为38667.61亿美元,2013年为4.16万亿美元,2014年的为43030.38亿美元。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定的增长速度,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首先,促进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亚洲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主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曼谷等,中国与这些亚洲国家贸易的频繁往来,带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其次,促进亚洲以外的国家贸易增长。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偏,贸易对象从亚洲开始走向世界。如拉美地区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供应的增加,正好中国的需求,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带动拉美地区经济的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6],2014年,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906.8亿美元,其中美国自中国进口4666.6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9%。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带动了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的经济的更好发展。

3.带动了世界投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而在世界经济增长处于低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世界各国投资带来了巨大机遇。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企业来华投资。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7],全球最大的500强跨国企业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世界IT产业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现行形势下,外商投资已遍及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农业、IT业等诸多领域。外商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为1160.11亿美元,2012年为1117.2亿美元,2013年为1175.86亿美元, 2014年为1285亿美元,2015年为1262.7亿美元。另外,中国在吸收大量外来投资的同时,也积极的到国外去投资。截至2015年底[8],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10978.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4.中国市场给国际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价格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在经历一段下降的时期后逐渐回升,甚至有许多商品的价格回到了最初的高峰水平。S着价格的持续升温,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在上涨,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石油、初级农产品和矿产品。根据供求关系,对需求弹性一般的商品,当一种产品价格上升时,市场需求会相应降低。原料价格上升过快会造成出口企业订单减少[9]。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石油、矿产品依然以进口为主,而中国市场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际产品的价格。现行社会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市场对国际产品有着较大的需求,使得国际产品市场价格上升,各国通过中国的大量进口获取巨额利润,从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行社会形势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在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投资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深入中国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蒙代尔.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2,2:4-8.

[2]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14,1:3-10.

[3]李金珊,赵云旗.论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财政与发展,2015,5:18-25.

[4]周林彬,黄健梅.法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改革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12,3:139-141.

[5]阿巴斯(QaisarAbbas),王金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15,2:14-20.

[6]张幼文.亚太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特点[J].世界经济研究,2013,2:14-17.

[7]罗元铮.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2014,12:13-16.

[8]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5):1-15+150.

篇3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与交流 经济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日益明显,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其他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必要开创新兴的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实现沟通和融合。随着对外贸易、跨国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的开放型经济将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就好比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两种内涵:

在古典的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往往代表的是对外贸易经济或者经济体制中存在对外贸易的成分;在现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中,在囊括传统开放型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诸如人员、资本以及劳务关系等,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都属于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一些经济元素可以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所说的开放型经济指的是国际成分比较大的经济体制,其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比较自由,而且其与本土外的经济交往活动比较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但是因此受到的外部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

开放型经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开放型,其经济制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同外部相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就成为了那些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受到政府的干预活动或者政策限制较少的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与否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往往出口和对外贸易的额度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开放型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跨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的流通情况,这些因素也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开放型经济构建思路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在对外开放领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安全贸易领域,比如金融、通信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增加和外资注入比重的增加,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和紧密,对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导致各种经济利益之间互相交织盘布。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开放的进程,就需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拓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内外联动作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作为原则,以安全高效作为要求。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内外联动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即,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把开放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要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外资,还要将这些优质资源切实运用到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来。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开放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国外的先进市场和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要利用好外资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扩大本土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跨国公司及其品牌,有利于展开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

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舞台上,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通力合作,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努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各方利益的交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尽力避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产业竞争,而且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产业结构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要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更深层次的建设。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安全高效是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并不存在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也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在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领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还面对着资源总量不足、人口基数过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也是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产业建设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手段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国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建设路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开创和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地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要不断促进同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和质量。

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对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防止其产生高的能耗或者污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进口的规模和种类都要积极扩大,要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甚至转型,大力促进服务行业贸易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高素质人才。要尽量避免一直走通过产品数量进行扩张的道路,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各类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要着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品牌的建设力度。今后的方向是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升级,更加深入地推动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在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对能够对外资产生吸收作用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进行优化,扩大外资吸收途径,同时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的进一步合理化,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产生恶意并购和垄断并购的现象,以确保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对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方式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的政策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引资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兴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彻底摒弃原来的建厂房、盖车间的传统意识,重点关注与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要放低外资进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要对境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尽可能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变化。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投资

为了开创新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外投资,国家和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具备了相关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加强政府对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当然,一切都要在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束缚下进行。企业也要着重于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跨地区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自觉对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进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建设和关注相对比较落后,而目前,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企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展开跨国经营所需的各项要求。国家要对各种类型的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和境外业务的公司给予大力扶持,加速建设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给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我国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大型跨国公司的形成。

不仅要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将对外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跨国并购的开展,提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树立企业自身国际化品牌和路线。二要开展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机制以保证经济的快速良好运作。三要对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开展力度,释放国内生产力,带动产品的出口和加工,促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走出去”。四要对外间接投资,逐步形成不以国家为主的投资格局,而是通过投资公司的方式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实行间接投资。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自主创新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自主创新的进展。从当今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来看,创新活动的发源地仍是所占比例不多的发达国家,一些核心产业即技术呈现密集状态的产业也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是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技术吸收内化应用到其他产品和行业中,完成对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想要实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研发资源,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将“中国制造”尽早转变成“中国创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今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阶段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兴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外国经济体制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本国公司走出去和外国跨国企业引进来。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主张也要有新的观念,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健全贸易预警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加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才,刘荣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11-29

2.孔令龙.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篇4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市场整合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同时又推动着世界市场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总体而论,市场整合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全过程。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该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融合为基点;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市场体系当中的角色与处境。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关联性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内涵分析

作为跨区域的贸易、资本、信息、市场、企业和人口的扩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经济交流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和行为重新组合并不断系统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间流动规模、速度与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活动向能够提供最好条件的国家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二是世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张,生产与贸易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更多、程度更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逐步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四是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加强,各国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模式。

一般意义上说,世界市场的实质,是关于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作为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世界市场整合,包括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规则制度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主体数量、类型日益增加,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指的是除了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以外,各类经济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衍生品都进入市场交易领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交易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交易规则制度化则是指世界市场各类交易规范日益完善,有些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共同的准则,并且经由国际经济组织,开始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制度性规范。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一方面,没有世界市场的发展,就无所谓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市场运行的矛盾问题同样见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变迁,赋予世界市场运行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使世界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深远。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端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势。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6-18世纪的世界市场上,欧洲殖民主义者主要输出工业制成品,进口农矿产品,导致以欧洲工业生产与亚非拉原料生产为支柱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得到巩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摧毁万里长城的不是别的,是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廉价商品”,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世界市场对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民族国家经济运行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这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中断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第三次。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世界市场运行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规则与制度方面的保证;世界市场规模与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资本运行过程所固有的诸多外部性的矛盾,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同样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作为世界经济规则日益趋于统一,各国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国家无法回避世界市场的影响。无论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有何差异,各国从自身生存与发展考虑,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更不可能逆潮流而动。以资本国际化为源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完全打破了市场的国别界限。在资本自由流动、国际化运营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界线。资本国际化,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各国各地区内部市场融合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还加深了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使得民族国家的进步、民族利益的调整、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置身于全球范围内来统筹安排。作为全球资本的主要所有者,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资本国际化运营,一方面,左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利益安排,使得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维护其主动和主导的有利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困难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本身还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形成之间的矛盾。资本国际化推动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使得各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规则体系却并未相应地形成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全球化经济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相对薄弱的实际,世界市场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机制方面也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最后,从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实际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签署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构建一体化程度有别、不拘于特定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把握世界市场的普遍选择。美国国会于2002年8月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TPA),恢复了1994年中断的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布什政府据此提出了美国全球贸易战略目标和双边贸易协定、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全球贸易协定的总体架构;欧洲联盟决定2004年之前吸纳波兰等10国加入;拉美各国共同推动区域自由贸易一体化,积极参与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地区各国纷纷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已经确定在2010年成立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泰国也都与周边国家洽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世界市场与政治经济格局方面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板块结构进一步巩固。作为该三大板块结构的现实载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构成了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基本框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市场整合向区域性方向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民族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也开始呈现出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载体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使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力量的整合,也开始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双边多边互动关系。

二、世界市场整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效应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市场的整合过程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演进为基础。国际分工体系是要素禀赋结构的体现。一般而论,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由该国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状况。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及发展方向,取决于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变化情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世界市场整合的影响也是重要和基础性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要素的国际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国原有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的供求形势,从而改变要素的价格,但是,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却不会因此而改变。21世纪,在由知识经济所决定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引发的世界市场新一轮整合过程当中,由知识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要素禀赋差异同样是国家发展水平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国际差异会由于收益的国际差异而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掌握着知识经济主导性要素的金融要素和信息要素,就能够在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地位,从而保持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导的长期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直接抗衡。从根本上说,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只适合已经成熟甚至落后的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先进的、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依然主要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就此而论,世界市场整合过程本身就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导与从属的基本经济关系,依然贯穿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基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劣势地位。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长期影响下,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尽管目前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开始弱化,跨国公司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最重要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的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主要属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把生产分工深入到价值增殖的各个连接点上,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得到深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失去自主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规模经济,在多国或多区域的生产营销科研组织活动中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协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国际生产的经营模式;全球化经营,不仅使跨国公司避免了依赖单一或分散的国家资源的限制,而且建立起一种更加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工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者只是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保持与母公司及其他分公司间高度一体化的关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进行更加深刻的专业化分工;每个海外投资企业服务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海外特点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基于跨国公司内部产品、技术、人员在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程度更强,国际分工联系更加紧密的实际,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活动建立起更加有机的联系,从而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部门控制力的增强,使得国际分工超越了产业和国家的边界,转向企业内部。比如,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上,跨国公司一般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母国,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输出到海外,尤其是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继续不断增强,世界市场整合以跨国公司为基本主体的事实,更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就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科技落后等不利因素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化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尤其容易受到资本国际流动造成冲击。总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实质,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维护国际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是世界市场整合与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与全球金融市场整合当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关系到各国各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要选择。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本,从而实现高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一国的金融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资本国际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冲击相当突出。

作为金融小国,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不可能左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国家对汇率、利率的调节权被削弱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往往能够发生连锁反应。提高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不仅是一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而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金融市场稳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相应的金融体系风险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性风险、竞争性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日益增加,民族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能力受到削弱。由此,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平衡受到威胁,国际金融监管更加困难,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增加了国际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整合,被纳入世界市场整合的过程之中。在资本国际运行和全球金融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地区,无疑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整合过程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相应地,基于资本国际运行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以此为主线。

最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各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各国为此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对于世界市场上的产业构成与演进,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的相关性而言,不同国家在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由传统的以寻求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为导向的投资向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投资转变,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和区位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诸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化工、医药等部门,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能够提供优秀人才和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区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组建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世界市场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战略联盟利用其优势地位,为成员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积极条件,实现企业技能和资产互补,使企业能够分摊高昂的新型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费用,帮助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造成的成本优势、保护无形资产的制度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使得现实经济当中,绝大部分市场为少数几个企业所支配。在高科技领域,世界市场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说来,任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以巨大的投资为基础。新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大量投资支持,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基于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当中,同样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治问题尽管还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经济问题却日益开始成为全球层面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性选择,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确保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压倒其他国家。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经济利益进行战略博弈的过程。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探讨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世界市场整合,不能脱离中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也取决于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的状况,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为此,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必须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辅相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相协调、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当中的处境等诸多角度进行统筹协调。

一方面,中国必须把握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形势,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从机遇方面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关系到世界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世界市场整合不应该,也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外。从外贸规模本身来看,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大国。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战略,已经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伴随中国吸收国际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对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升级与世界市场整合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中国有望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基础上,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逐步成长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从挑战的方面看,伴随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一直还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问题,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目前还没有进入贸易强国之列。总体上看,中国国际贸易总体格局中,加工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目前整体竞争优势依旧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或成熟技术产品或者工序方面,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还处在低端水平上。与此同时,伴随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外资的影响。外资试图加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努力,并未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而减弱: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力,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中国的科技人才,并购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地位;有些跨国公司还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问题,谋取不正当利益;跨国公司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还将努力延续对我不利的局面,即确保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实力。

总之,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必须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扎实推进本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从推出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主体着手,真正发挥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从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入手,以完善的国内市场、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驾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影响力,来争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有利形势。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市场合过程不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迁的形势下,评价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角度或指标上展开分析。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已经成为检验各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试金石”:一国的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一国在全球贸易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规则和制度方面的“话语权”状况,已经逐步成为评价该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客观指标。

为此,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方面看,中国要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扩大加工贸易、进入跨国公司经营体系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切实做到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经济合作。此外,中国尤其要继续致力于推动建立旨在维护公正与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的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开始了系统整合过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季铸:世界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谢震:经济影响国际关系的探源习惯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5] 李琮: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世界经济;耦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8]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篇6

世界经济复苏将会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从金融本身看,巨大的泡沫没有彻底化解,发达国家的有毒资产比年初估计的规模翻了一番,金融体系尚需修复。从各市场主体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受资产泡沫破裂影响,深陷债务困境,加之失业率上升、预期收入下降,国际市场消费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企业因实体经济衰退而倒闭,各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多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中小企业融资仍很困难。全球总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新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很多国家的政府应对之策已近极限,财政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不大。更重要的是,建立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改革现行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这必然触及各方利益,对其中难度应有充分的估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是实体经济领域。由于外需急剧收缩,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明显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目前,中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期发展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稳定外需短期难见大的成效,扩大内需还无法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从全球和中国的情况看,危机总体趋稳,世界经济正处于低位震荡的时期。为了避免重蹈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和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覆辙,防止刚出现的复苏嫩芽夭折,国际社会应该凝聚共识,稳定并继续推进前一时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这场危机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都会面临新的变化。需要立足当前,着眼于解决后危机时代更为复杂的中长期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积极开展前瞻研究,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世界新秩序:

第一,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G20峰会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并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并落到实处。国际社会应制定普遍接受的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向稳定、可预期、多元化方向改革,并加强区域货币合作。

第二,促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深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储蓄与消费关系失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应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结构调整,恢复经济平衡。发达国家应当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应当注重改善民生,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转移。

第三,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国际贸易和投资一直是推动全球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一定程度上已使全球化受到挫折。各经济体对市场的管制应当坚持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在对外资进入的审查中,应当避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并购等市场行为的干扰;严格限制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垄断经营。发达国家应当进一步改善发展中国家外部环境,恪守援助和减债承诺,避免因金融危机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第四,推进经济绿色复苏。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应慷慨地加大这方面投入,形成新的产业亮点。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复苏,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是不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应当在共享先进的绿色技术方面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应当从自己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尽可能使用环境友好技术。

中国的决策者十分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智库,在改革和发展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建议,有些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近年来,中外智库交流日益广泛,合作更加务实。特别是本次峰会,有幸分享全球同仁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智库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我国智库在发展中应当发挥知识高度密集、善于运筹谋划的优势,加强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在引领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实现绿色复苏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应对金融危机需要智库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智库对危机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研究,在防止危机深化、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

第二,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有赖于智库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智库应开展公正独立、客观全面的研究,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同时,应主动加强同政府、企业、公众的联系与沟通。

第三,智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推动政府间对话与交流。各国智库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搭建国际交往桥梁,推动政府间交流。

篇7

一、农业对外开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对农业开放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如有人认为大豆等个别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生产冲击严重,导致大豆行业集体“沦陷”;也有人认为国内种业、大豆加工行业面临外资垄断,农业产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等等。虽然这些争议还需作进一步的讨论,但客观看,在农业对外开放中,存在一些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一,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农业开放的不同认识,有的来自对中国农业的强烈隐患意识,担心中国农业在不利的国际竞争中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则强调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应该由本国农业、农民来分享,因此对农产品进口心存疑虑。究其本质,在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缺乏深入的把握,对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与利用国际农业资源的依存关系缺乏战略认识。

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产品进口将快速增长、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上升,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农产品进口趋于稳定。如中国台湾地区,1952—1969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为29.3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50%以上,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作出重要贡献。但从1970年经济起飞开始,台湾第一次出现6.6万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此后随着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顺差。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双重压力将越来越大,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不可避免。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战略缺失,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令人担忧,一方面,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大宗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难以规避日益频繁的国际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国内市场和企业不得不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付出巨额代价。

第二,缺乏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农业已经从加入之初的过渡期管理,进入全面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阶段。但是,目前我们对新形势下的农业国际化战略,尚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特别是,还没有制定符合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目标和重点。与此相反的是,农业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没有建立对农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某些领域,部门利益影响全局决策,行业利益左右社会舆论,地区利益挑战中央政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需要重视的是,目前我们较多地注重于农产品进口限制、贸易保护,没有统筹管理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关产业开放的可能风险,农业对外开放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利用外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隐患。例如,各方面都关注的外资在油脂加工行业大举扩张问题,我们的调研表明,其中既有部分外资企业违规直接或变相扩大对油脂加工投资的问题,如以压榨棉籽、棕榈油加工等不受限制的名义申报项目,项目建成后,实际上可用于压榨大豆、菜籽或油脂加工;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利用某些地方政府“GDP崇拜”心理,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国家油脂加工产业政策。如根据总投资不超过5000万美元项目直接由地方政府审批的规定,一些外资企业将油脂加工项目投资设在限额以下,或将总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化大为小”,避开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与此同时,少数外国粮商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优势,在国内市场运用低价等策略冲击国内中小粮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在形成快速扩张之势。这在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外商投资统筹管理的形势下,将危及国内农产品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全局。

第三,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亟待加强。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越来越复杂,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也不健全,市场发育也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机制。比如,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大豆问题,表象是近10年来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质疑大豆市场开放过大、是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产品。但理性分析,其实质是,由于2004年、2008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两次剧烈波动,导致国内部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压榨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停产关闭,引发两次行业兼并重组浪潮,而部分跨国粮商在两次危机中都幸免于难,趁机扩张,到目前已经掌握国内70—80%的压榨产能。这或许是农业开放10年来我们真正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篇8

关键词:票据市场 票据经纪人 票据业务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89-03

1694年苏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业的开始,银行“信用功能”的发现使得金融能量被高倍放大,信用给金融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信用革命催生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信用与工业、商业的密切结合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至今银行信用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围绕着“信用功能”数百年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以适应社会经济和金融业务的发展。伴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形形的社会人成为金融职业人,票据经纪人就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确认,大步迈进的市场经济步伐已经接近国际水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开放,金融作为服务行业之一,已经置身于开放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化的金融竞争中我国的金融界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推进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度,伴随高速增长的经济,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业务量成倍增加。改革之初,支撑金融市场运转主要靠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贸易经济的交流和竞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必将融入我国市场。在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宗旨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金融业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限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作为服务业成为最早开放的领域之一,随着外资银行、外资金融公司介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单一的金融格局开始被打破,外资金融业务直接影响和撼动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为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我国的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为上市公司;多种体制的股份制银行得以组建,地方银行、各种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这些金融体产生正逐步改变着我国的金融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不断优化,逐步壮大。民营财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这部分快速增长的财富早已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以“滚雪球”的方式成“几何”速度增长为巨额财富,这些长期存放的资金需要有好的投资方向。

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增加,而有效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大型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利润高增长行业,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资金供求关系的长期矛盾,必然催生民间资本借贷。资金供给和需求间的长期不平衡,为民间资金找到增值、保值的好出路。

2.近年来金融业高利润也直接影响着民间财富的投向。许多民间资本不愿意在实体经济中投入,主要因为实体经济的资本受到投资风险、竞争压力、利润回报低、资本周转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金不愿成为股东资本。而金融资本较高的回报,使得民间资本更看好金融业,更愿意将民间资本介入到金融资本,且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着作这方面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资本已经进入许多的行业,并得到认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尚受到政策性的限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务一直游走在政策的边缘,民间资本有着成为金融资本的强烈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民间资本介入金融业指明了方向。“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指示精神,意味着金融执业的政策的降低,金融许可的条件将进一步放宽,多元经济体具有参与金融执业的条件。

参与金融业务将成为民营企业家最具有诱惑的投资冲动,民间资本成为金融资本将得以实现。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将作为更具活力新生力量融入金融体系。票据经纪人作为民营资本的一部分参与金融业务,在开放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票据经纪人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其单一的金融品种,专营的业务服务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投融资渠道多样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基本上形成,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国家相对垄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挖解,民营资本将多渠道渗透金融市场,多元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一定会有大幅的提升。

现阶段在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向我国金融市场渗透的同时各地不断出现的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等都在经营货币业务参与金融行业,这意味着过去由央行控制的金融市场准入权开始松动,民营资本迈向金融市场的门槛在不断地降低。由民间资本发起的民营银行的成立将标志着民间资产参与金融市场地位的确立,这支新型的金融大军,以其高效的管理手段,灵活的营运机制在金融市场必将掀起大浪、开创新的局面。随着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必然形成。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迟缓的多,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改革模式早已提出,但金融稳定的理念一直影响着金融改革的步伐,渐进式的金融改革理论,缓慢地推动着金融改革的进程。利率市场化标志着我国开始向金融体系自由化的迈步。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简单地讲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渡。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资金流动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

金融自由化利与弊在理论界一直有争论,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增强了金融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大了金融界自身的风险,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进而引起“多米诺”效应,形成经济危机。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特征,早已引起各国金融界的高度重视。

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是理论界的共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用下,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必须选择的道路。由于金融自由化的明显弊端,各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多采取审慎的态度,稳步推进。

金融体系改革成败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自由化决不可理想化,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利弊交织,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改革的快速推进。决策选择只能是利大于弊,减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必须用积极的、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充分论证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完善有效的监管。采取有力的防范风险手段,确保金融体系改革有序推进。金融自由化才能达到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因此,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将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实现必将经历一个缓慢过程。现阶段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不会取消,不断深化的金融体系改革将逐步降低金融业进入的政策,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将开始进入金融界,但民间资本自由的进入金融业有待金融自由化的实现。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执业政策的存在,票据经纪人的市场地位就不能确定;从业资格不具备,决定着票据经纪人业务经营的违规。票据经纪人长期游走在制度的边缘,活跃着票据市场,迫切期待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

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有待政策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金融自由化.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4.8

[2] 朱建滢(导师:沈军)金融自由化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篇9

【关键词】 亚太经济地位 亚太经济状况 成员国经济关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亚太经济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亚太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极大自由,亚太的各价值链将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必然会给亚太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推动国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APEC各成员国的自贸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是一种高质量、强约束的制度性合作。另一部分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种自愿、灵活、开放、浅制度化的东亚方式的合作。剩余的成员国则是二者之外的,形成的双边的多变的自贸区。亚太自贸区自2006年被提出一直难以有所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各国有着较大的利益分歧。APEC的21个成员国在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国家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差异,各自出于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形成了很多双边的,三边的,次区域的自贸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开放则意味着对本国市场的巨大冲击,国外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内,本国的企业就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考虑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因素。而发达国家需要的则是宽松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商品原料,所以美国试图通过TPP进行全面开放和边界内规则的统一。所以推进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处理好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关系成为关键。

亚太自贸区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的APEC已涵盖2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7%,对外贸易总量占全球的46%,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亚太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1994年提出的茂物目标就可以看出,实现贸易自由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每个国家的重要性。亚太自贸区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资本总量的增加,还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拉动本国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于发达国家而言,自由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加速资本的运转,利于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原料。亚太自贸区将加速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促进人员,硬件软件的高速流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亚太自贸区夯实基础。亚太自贸区成立的前提就是各成员国建立起战略互信,对外贸易中考虑到并且处理好每一方的利益,才能促进亚太经济的增长。大力加强亚太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打造合作平台,应对全球性挑战,谋求联动发展,继续发扬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打造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亚太梦想而不懈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亚太地区长期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将促进亚太地区实现平衡的、包容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

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APEC成员数量多差距大,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亚太自贸区的建成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承认各经济体之间的差别并作出相应的差别性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支持各经济体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提升能力,实施有效的能力建设,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克服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威胁全球贸易自由化风险不断积聚,进一步加强交流和经验分享,培育亚太经合组织透明开放的规制环境;支持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发展绿色经济,蓝色经济,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之路;各经济体在支持自己本国资本发展的同时,也应适当减少贸易壁垒,使本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使亚太经济和谐稳定中不断发展。在亚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发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三者的互补作用,探索新兴领域,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开展经验交流,务实合作,巩固亚太地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地位。

篇10

【关键词】汇率 次贷危机 经济增长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国或地区经济若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壮大,必然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往来,而不能孤立的独自发展。随着经济交往的深入,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形成了相互交错交织的经济网络,其中任何一环出现波动,都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也处于上升的态势,进口商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出口商品为我国创造了可观的外汇储备,提升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在不同国家地区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汇率,即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代表各国或地区货币购买力水平的汇率高低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商品、技术或服务的成本核算。通常情况下,当一国或地区的货币贬值时,出口商品成本将降低,从而刺激出口量的增长,同时抑制进口的增长,继而促进GDP的提升。由此可见,汇率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该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对于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汇率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深刻影响。建国以来,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汇资源比较短缺,从1953年起,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用汇分口管理。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同时,实行贸易和非贸易外汇留成。在这一阶段,汇率水平几乎不进行调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开始经历了比较大的汇率制度调整。1994年,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有条件兑换;从1月1日开始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轨时的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由此人民币汇率受市场供求因素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每日汇率,外汇买卖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自此基本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1996年,我国取消了经常项目下尚存的其他汇兑限制,12月1日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是对资本项目外汇实行严格管理,由此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麦金农(1994)就指出: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应该先于对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汇率制度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入,2005年7月21日,鉴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我国汇率制度实行的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不同汇率变化都将会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但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基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的大幅上扬和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的态势过程中,2008年9月份1美元合6.81元左右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给我国出口行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出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模式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在对汇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历程中,经济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如购买力平价理论(Alexander,1959;Dornbusch,1983)。由国际收支方程得出的对汇率的货币分析法表明(甘道尔夫,2001),资本流动余额对一国或地区的汇率水平具有关键性作用,金融领域的变动与经济息息相关。金融领域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和往来所形成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对汇率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很多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实证检验方法。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或地区经济或多或少都有其开放的一面,只不过这种经济联系的程度可能或深或浅,通常采用对外开放度这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而实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经济就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在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影响的情形。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和利率管制,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金融市场是完全封闭的,也不能由此判定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是和国际金融市场完全脱节的。仅仅是管制本身并不能证明该国金融市场是封闭的(Montiel,1994)。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可以使我国维持同国际市场不同的资金收益率,但市场仍然会找到规避管制的渠道。因此,在这种全球经济环境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状况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影响。

现在,缘起次贷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正从世界经济的核心――美国吹向全球的各个角落。在美国,次贷即次级贷款,是指贷给信用质量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由于信用历史不佳,这些人往往没有资格获得要求借款人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优惠贷款。但是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率较高,所以放贷机构愿意为这些人提供贷款。放贷公司为了提升自身的资金流动性,将次级贷款转换为各种形式的债券,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和部门。在美国购买这种债券的最大买家是美国“准国有”性质的房地美公司和房利美公司。在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中,超过40%来自“两房”。“两房”同样为了自身的资金安全和经营业绩,基于其购买的放贷公司的债券发放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购买了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并将其进一步衍生成其他形式的金融工具。由此购买者拓展包括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如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一些大型投资基金。但是,由于从2006年开始,美国欣欣向荣的房地产业开始出现了下落,借款者丧失了还贷意愿和能力,开始导致放贷公司资金链条的断裂。由于“两房”持有放贷公司发行的债券,同样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个冲击波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这一链条逐渐波及包括华尔街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进而冲击外国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全球金融资本。2007年年初,美国第二大的次贷公司“新世纪”首先崩盘。2008年3月,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濒临破产。“两房”因为一年内亏损了149亿美元而被政府监管。有94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以总价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由于背负超过6130亿美元的债务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成为美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申请案例。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mericn International Group,AIG)也因为2008年前三个季度损失高达185亿美元而被政府注资。

来自华尔街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冲击着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我国也不能独善其外,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披露了持有雷曼相关债券的情况。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共1.518亿美元。中国银行披露,截至9月17日,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金融领域的波动对汇率也产生了影响。美国由于华尔街风暴的来袭,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创,股市大跌,经济不景气,美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由此,我国人民币将会被动升值。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周边一些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致使我国的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都出现了升值,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美元作为世界通行的硬货币,这次金融风暴对我国汇率的冲击更大,因为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是市场风险监测的重点指标。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加大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以大量美元换取美国长期债券的形式存在的,如果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则无法实现无风险的债券预期收益率。所以,应适当降低外汇储备中金融资产的比率,选择实物资产形式或间接实现实物投资。当人民币还有升值空间时,外商直接投资中真正投资的比例会减少。因为汇率升值,而借外商直接投资名义进入的短期资本会利用升值预期套取人民币,然后资本外逃。所以,需要扩大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制衡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资本流入,增强审核力度借以限制投机资本的内流。

国际经济的变动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等产生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避免在这场风暴中遭受更大的损失。因为在我国逐步开放的进程中,汇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对经济个体所持有的净财富价值,继而作用于地方企业的发展,从而整体宏观经济受到牵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不断强化的外贸依存度使得国际经济的繁荣、衰退对国内企业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危机时企业面临的信用约束对经济增重产生了制约作用。受次贷危机影响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公司与我国金融机构有密切的联系,对我国信贷资金链条产生了冲击。在危机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抵消信用挤出的作用还是应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坚定的汇率抵抗政策,经济学者的看法各不相同。当经济个体的抵押品不足时,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外筹资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一国迈向开放经济的进程中,配合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内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对经济走出危机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国内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金融领域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种将名义汇率运动趋势向均衡汇率的调整,是开放型国际经济体系的一项核心任务。汇率制度的变动趋势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力度日益扩大,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应对冲击,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 麦金农.R:经济自由化的顺序[M].经济出版社,1994.

[3] Alexander,S.S.:Effects of a Devaluation:A Simplified Synthesis of Elasticities and Absorption Approach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