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
社会教育资源指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组织资源五方面资源类型。从宏观上,社会教育资源可分为三个方面:(1)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包括自然、社会、自我等可供研究的内容;(2)作为指导力量的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3)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相比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它在教育资源种类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具有差异性特征,在教育方式方面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特征。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它受社会转型、价值取向与教育思潮的影响而不断演化,随着时代变化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和看法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各学科知识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要提供教学所需的学术和文化信息,只有在教育资源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实施完整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承载学生有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责任。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条件。社会教育资源要致力于形成一个非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特定空间限制的、可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的、具有以责任为导向的学习资源支持的教育资源平台;第三,丰富教师专业教学和自身发展的内涵。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自我完善提供支持,使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达到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第四,创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需求的环境。社会创意教育资源除了为学校教育和专门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之外,还应具有贯彻全新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功能,如学习社会化需求、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方式、继续教育机制等,构架符合信息社会学习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体系,形成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资源氛围和空间。[1]社会教育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一种资源角度,亦是一种资源境界。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它是人们基于当前的资源优化程度或状态,对未来教育资源发展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也是人们扎根于现实的努力并试图超越提高的一次尝试,是基于现实基础而建构的一种崭新的资源形态,虽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但绝对是可望又可求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为基础媒介的新媒体环境逐渐形成。新媒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延展的概念,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以内容共享、渠道汇流、媒体融合为发展趋势,具有丰富强大的功能并对位于其中的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明确社会教育资源存在的信息环境、媒体景观的关键所在,是寻求资源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搭建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媒体环境格局的变化,审视其对教育资源的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一)教育资源质量的标准
社会教育资源质量取向既要彰显资源的教学服务功能,还需提升质量标准,从而保证优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望。这要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以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而且,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教育资源的信息结构、类型和内容,还要涉及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人文内涵和情境。另外,社会教育资源还要注重与学生认知心理相适应,强调自主学习设计,运用协作学习方式,形成有利于信息交互、情绪感召的教育资源空间。
(二)教育资源整合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整合取向是使分散、分化的资源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和谐整体的过程,是实现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面对信息媒体的格局变化,媒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重组。资源整合是资源优化和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资源效益和价值的最佳途径。为此,社会教育资源的建设要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实际,淡化资源的界限和区别,防止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各类资源之间要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
(三)教育资源共享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人们随时随地、任意有效地使用、共享和管理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资源共享无疑可以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不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解决分散资源建设方式造成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达成教育公平。
(四)教育资源服务的要求
教育资源建设应树立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的观念,使教育资源平等、透明地面对使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尤其应当以服务为价值取向,要从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根本性转变,创设良好的教育资源条件、氛围与环境,搭建创新型教育资源平台。另外,社会教育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舒适的学习情境,畅通、亲和的信息资源检索、交互界面,有效的信息导航、信息量控制,满足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知识信息服务。[2]
三、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
1.有的放矢,主线突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一条主线是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多媒体概念的。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要将以往的模拟资源形态转向数字资源形态,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使广播、电视、图像、音视频、文本数据等信息统一成“0”和“1”比特流的数字化表达。这样的信息形态无本质区别,系统通融性强。信息传播系统和处理平台是网络化的、多媒体态的,使原来泾渭分明的系统结构和划分变得模糊、无区别,形成信息资源系统之间的融合,由此整合出的系统是高效的,其教育资源信息实现了全覆盖,满足了各类社会人群及各种教学模式的需求。由此构建的教育资源系统和平台具有开放、兼容、多能、灵活的特征,在教学应用中表现游刃有余,充分体现出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价值。2.软硬兼施,相得益彰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硬件、软件环境。硬件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物理化的、实体化的资源结构,软件则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信息、数据、指令等虚拟化资源结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必须改变面子工程的思维,大力开展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推动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及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等。在新媒体环境下考虑整合问题,首先要针对已有教育资源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材料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弄清硬件系统的结构、功能是否符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什么问题,若有问题是否可通过改造、升级等途径解决,从而构建优良的系统。优良的系统必将呈现最佳的性能,能承载符合教学需求的教育资源责任。3.错落有致,照应有序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组织和资源结构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广、分布面大、媒体格式或平台多样、资源质量不一,存在内容混乱、不成体系、无序化等问题。教育资源建设可按照学习目标、教学模式、学科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类别、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进行分类。按照学科特点和内容表达的适宜性组织媒体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设计媒体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体资源的表现方式,按照媒体资源平台安排媒体内容结构。对逻辑性差、内容质量低、层次不清的教育资源内容予以去除,使教育资源的内容组织、体系结构、等级层次错落有致、照应有序、逻辑分明、层级递进,具有最佳的体系结构。
(二)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篇2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具有下列的特征:(1)资源全球化:网络的普及带来资源的全球共享;(2)教学个性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带来教学的个性化;(3)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将成为发展趋势;(4)任务合作化: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5)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6)管理自动化: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是一个革新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社会教育变革的过程,它更加强调了过程性,即在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展,目标是信息化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与丰富,将极大地丰富教学方法。面向教育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将带来人们教育观念的变革,人们更加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了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观念,革新的传统的课程内容,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列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和丰富,远距离协作式学习成为整个教学模式的热点,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建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协作式和自主式教学模式建构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春天,给传统的教育带来新的革命,迈向新世纪的教育,必将是革新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革新。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身教育体系。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断提高信息意识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构成,笔者觉得从具体实施角度上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一是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三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育多样化
篇3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和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陈旧速度加快的社会,由于社会高度信息化,使得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而不受任何年龄条件、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导致了教育对象的终生性和全民性。随着高度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渗透,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化。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和知识成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深,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避免。为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和平、友谊与合作,未来各国的教育还将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责任。所以,信息化社会教育一定要做到国际化。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教师要能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
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
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
4.媒体的整合能力
媒体的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职业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应该是职业教师具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的需要。
1.迫切性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建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设了计算机校园网,远程学习等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不断形成和出现,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素质必须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必要性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有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两种途径。其中在职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目前,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专业进修
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或者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活动,包括各种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的专科、本科、专升本学历教育以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
3.校本培训
这是指各个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或专题讲座、或计算机知识培训、或教学观摩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篇4
关键词:中学音乐;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18-001
一、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师教学的第一环节
关于音乐教学设计的提法,基本都围绕建构在音乐学科特点之上,对教师、课程等设计加以界定,并强调音乐教学设计的任务、系统而全面的确立教育者、参与者、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位置与作用。
首先,依据心理学,从国际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一流的教学设计专家,几乎都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的求学背景和学术造诣,而作为以研究者身份展开交叉学科间的研究,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更何况教学的设计者与所面对的对象间,构建在尊重、理解、合作的前提之下,完成教与学的活动,研究的科学性才得以实现。
其次,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早期的理论中。它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流行,是和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者对学习理论研究的自觉反思分不开的。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哲学,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形成了一些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教学技术,已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中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包括探究式学习、支架式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等。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包括关注学生主体感悟力;关注学习者个性差异;关注教学气氛的营造;关注学生探究与创新力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崭新理论观点,强调“情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使教学设计开始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注重学习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接轨,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实践依据
包含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是为最终教学实践而预先设定的系统、科学的方案,也是宏观教学设计,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并得到落实,教学设计是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的,也就是教学设计的分类与层次,着眼于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具体操作才会有的放矢。
首先,从分类上划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宏观教学设计;第二类是中观教学设计;第三类是微观教学设计。宏观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系统设计”,它从改造教育、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肩负创设面向培养新世纪、新人才的教学体制改革。例如,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教授就曾经提出: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是“时间固定、结果可变”(也就是每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甚至还提出了同样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升学或者毕业,但是并没有达到同样的结果,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而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则是“时间可变,结果稳定”(也就是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量身定制,发挥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中观教学设计就比较普遍,它在课程的目标、性质、类型和结构上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周期是十年。而微观教学设计的面是最广的,主要面对某一门学程开发,中观教学设计,主要在具体学科领域,或者若干互为关系的教学单元的层面上开展。被称之为“学科教学设计”,等同于“课程设计与课科中的单元、模块和课时,还可以包括教学片段设计。应用也最普遍,是教学设计真正用武之地。
其次,根据教学中问题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以课堂为中心;以“系统”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总的教学计划要求,针对教学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来制定方案,通常由任课教师完成;以“系统”为中心,指由教师、学科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以产品为中心,即将教学中需要的媒体材料、教具等当作产品进行设计,往往需要确定哪些产品即有广阔市场,又能满足实现特定教学目标需求。
音乐学科在实施音乐教学设计活动中,在艺术性特征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音乐本身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教学设计能够在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艺术性的音乐学习精神家园同时,全面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优势,同时,音乐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必要学科。音乐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担当的责任一方面是对学生实施的美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提升教学设计与研究效果,加强学科教学在逻辑上的教学系统设计效果,在音乐设计的研究中,遵循设计的一般方法、一般规律。开展能够促进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意识的培养教育。能够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生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也正是从学生的高效学习需要出发的最基本要求,从有限的课时与教材容量中,探寻、研究更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因为,长久以来忽视音乐教学的局面还很普遍,特别是作为我国课程改革中,实施美育的高中音乐课程,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无教材、无资料、无要求的“三无”,到今天以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名正言顺参与,并从理念的推广、制度的建立于落实等,都为教材的研发与使用、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广泛参与,制度的明确,都在很大程度上,将高中音乐教学纳入正轨。
参考文献:
篇5
在知识经济背景与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虽然高校图书馆曾做过一些工作,但很有局限性,往往以信息检索教学为主,缺少全面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更高需求。首先,信息素质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环境下生存的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的知识补充与重构,是在信息社会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信息素质的用户,既可以快速接受和使用信息产品,又可以创造新信息和增值信息,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第三,信息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趋势。信息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处于同等地位,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第四,信息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数字社会的基础。信息道德的提升,有助于维系良好的网络秩序和文明网络行为。
2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发展
2.1信息素质内涵
自信息素质概念20世纪70年代提出(Zurkowski,Paul,1974)后,曾经过数次补充与完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其定义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后来曾被频繁引用。2000年美国高校与学术图书馆协会(ACRL)提出5个信息素质标准。我国钟志贤等认为信息素质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信息免疫等的能力。
信息素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觉悟、信息潜能、信息心理,以及信息评价和过滤等能力。信息素质是一个动态概念,它由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内涵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2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及研究概述
自信息素质概念提出以来,国外的研究从未间断,如“美国加州大学圣保罗分校信息素质课程”项目、美国的“2061规划”提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的观点。而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及研究源于信息检索课,以教育部1984年的0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主要标志。1992年高教司提出“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方法”。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000年辽宁省教育厅87号文件规定《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为高校公共必修课。200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作出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200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构建了网络培训体系,开始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贱探索。2005年清华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致力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试图推出一个新的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一些信息素质培养方法:
(1)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为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单一教学方法。它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曾起主导作用。(2)双向互导教育方法。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又都是教育的客体,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咨询辅导和信息检索教学上。(3)图书馆合作教育。指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4)跨学科教育。指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注入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和技能。
从资料上看,许多研究局限于从理论上认知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缺乏对信息素质教育系统性的宏观规划和具体落实方案的探讨。教育活动也仅局限于图书馆范围,更多体现的是图书馆意识和检索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教育。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还在减少作为信息能力培养的信息检索课学时。所以,有必要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3我国信息素质现状实证分析
据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问卷调查,仅有10%以下的学生了解信息素质内涵,约30%的学生获取专业信息有障碍,约90%的学生表示能遵守信息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80%以上的学生感到需要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据中国民航学院问卷统计,只有15.2%的学生能从网上主动获取信息,大多数学生依然没有掌握检索技巧,缺乏对本专业信息源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检索结果不会归纳总结。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有时还不准确,效率不高。在佳木斯大学的调查统计中,有1/3以上的大学生还不具备信息有偿观念,有20%的学生认为法律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可有可无,17%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反映出:本科阶段信息能力课程普及不够,有些学生信息能力没有很大提高,而且本科与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不连续。可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有待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3信息素质教育的规划组织
3.1信息素质教育体系规划
信息素质教育应成为一门与其他学科既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学科,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采用分层次分段连续方式开展教育。要保证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首先,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应宏观调控,确立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学校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学规划中,具体规划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设置普及性的公共必修课和较高层次的专业选修课,课程难度应由低到高,下与中、小学信息课程相衔接,上要成为较高层次课程的基础。同时,积极培养和选拔师资,组建信息素质教研室。最后,由教研室负责落实教学内容,体现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目标。
3.2信息素质教育政策规划
(1)宏观层面信息素质教育有赖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尽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教育部1998年)规定218个专业要“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育部2002年)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做了规定,但仍需出台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文件,明确教育范畴和教学最小比重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的规划与开展有一个具体的政策指导,甚至贯穿于社会整个教育体系中。
(2)学校层面学校应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指示,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考虑循序渐进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具体落实课程的数量、分布、学分,甚至于教材编写、教师配备等。
3.3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规划
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认知习惯培养等核心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是指培养作为信息主体的社会个体成员对未知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自觉程度。它直接影响信息需求和认知行为。这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信息就是财富”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养成信息思维习惯。图书馆意识同样是信息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信息知识教育是指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作用、规律、运用、规范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信息生产过程知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信息产业知识、信息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
(3)信息能力教育是指有关信息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加工、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交流、信息协作、信息增值、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如学生通过掌握信息检索等基本技能,能在纷繁无序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信息,并合理运用于知识创新与学术活动中。
(4)信息道德是指有关调节信息创造者、传递者、使用者等社会信息个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教育,包括信息伦理约束和信息法规控制两个方面。信息法律是信息伦理的底线,信息伦理能在人的思想深处起作用。一个有信息道德的人能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公德,主动维护信息领域的正常秩序。
(5)网络认知习惯培养是指关于网络用户在网络浏览和学习等过程中所具有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法律有时无法控制人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行为,而网络文化又能改变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模塑人的行为,使网络用户容易淡化或忘掉传统道德规范和自律意识,形成虚实交融的“自主”伦理。所以,要主动培育良好的网络认知习惯和网络文明,不断提高学生网上观察力、辨别力和免疫力。
3.4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规划
信息素质教育是要造就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技能、自觉的信息道德、科学的认知习惯以及良好的信息表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群体和现代社会公民。通过接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快速查找所需信息,有效评价和选择合适内容,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尊重原创信息,保护知识产权,明辨虚拟与现实的统一、资源共享与信息所有的区别、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对应等,最终将信息素质渗透到学习和研究中,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3.5信息素质评价标准规划
信息素质标准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并达到培养目标提供可操作的基本依据。笔者受ACRL、ALA、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委员会(CAUL)等标准的启发,初步规划出适合我国大学现状的信息素质标准基本框架(1)能够简练阐释信息基本理论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2)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学习、工作和科研等领域的作用。(3)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类型、性质和效用。(4)能够准确利用网络或手工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5)能够正确评价、合理利用和有效增值信息。(6)能够借助现代手段开发、组织、存取、传播原信息。(7)能够深入理解并认真履行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政策和道德。(8)能够辨证地认识资源共享与所有、虚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4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组织
4.1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根据我国高校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和培育目标的要求,建议采用“2+3”教育模式(“2”指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的普及教育和较高层次的专门教育;“3”指3种方法,即课程教育、辅助教育和环境教育):
4.1.1层次教育可将多级分层教育方法应用于大学各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许多图书馆已经认识到把信息素质教育拓展为高低两级课程是必要而且可行的。首先,我国高校可以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教学为主线,逐渐面向低年级大学生开设相关的普及性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并将相关的基础课程列为综合类限选课程。如美国的奥尔巴尼(Albany)大学规定:所有低年级学生在安排的15门课程外必须选修一门信息素质课程并获得学分,而选修图书馆开设的课程不能超过总学分的四分之一。本层次教育目标以上述信息素质标准(1)至(4)条为评价依据。其次,对高年级学生开设若干门具有一定深度的信息课程,并规定达到所要求的最低学分。超出图书情报学框架的教育内容,需要各有关学科专业教师的支持,如网络开发技术、伦理学等。本层次教育目标以上述信息素质标准(5)至(8)条为评价依据。最后,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可附以多种形式的辅助教育和环境教育。
4.1.2课程教育开设信息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两个水平层次或3个水平层次的课程:较低层次的普通必修课程应在低年级完成,如信息素质概论、信息检索、因特网应用、知识产权、网络法规等课;而较高层次的信息课程应在大三完成,如信息技术、社会伦理、信息管理、信息组织、网络安全等课;最高层次的研究型课程应在研一完成,如信息评价理论、信息法学、信息传播学、信息人才等有关课程。通过信息检索等课程,可培养学生独立利用信息进行科研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而通过有关法律课程,可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纪守法,以维护信息领域的正常秩序,促进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4.1.3辅助教育配合课程教育采用的各种教育形式,其方法多种多样,如:(1)网络自助。它是利用CAI为学生创造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非实时学习系统,可以包括辅导式、咨询式、练习式等学习模式。它把信息素质教育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自助的状态。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程,使主动获取信息、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专题讲座。它具有权威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生动性,能够传播密集信息和系统知识,是重要的辅助教育手段之一,其内容涉及与信息有关的方方面面,能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和学术空气的同时,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信息意识。(3)课题研究。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所进行的信息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等实贱中,能真正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并借此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4)咨询辅导。可以借助传统咨询或网络咨询,指导信息资源使用,培训信息能力,传送相关信息知识等。(5)宣传活动。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网络、板报宣传、散发传单、开展辩论会、举办知识竞赛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4.1.4环境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环境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学校需要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等宣传媒体,积极宣传信息在经济、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学校网络文化,为同学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把学生紧紧吸引在校园网络上,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4.2信息素质课程教学大纲总体框架
信息素质教学大纲主要涉及以下5个部分内容:(1)信息素质概论部分。涉及信息社会的特征及发展,信息的特征及作用,信息素质培养意义,信息道德基本范畴,相关传统伦理知识,互联网基础知识,科学的信息观念等。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至少36学时。(2)信息检索能力部分。包括信息资源类型与性质,信息检索基本方法,信息选择与利用技能等。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至少36学时。(3)信息开发能力部分。涉及信息收集与组织、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预测技术等。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至少54学时。(4)信息管理与传递能力部分。涉及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组织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至少54学时。(5)信息道德修养部分。涉及信息法规、信息伦理及其理论等。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至少54学时。
4.3信息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4.3.1针对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配置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不可一概而论。
4.3.2目标性原则以总培养目标为框架,规定每个教学阶段和教育环节的具体培养目标。
4.3.3渐进性原则信息素质教育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4.3.4实用性原则要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实用性知识,并学以致用。
4.3.5系统性原则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忌支离破碎。
4.3.6效益性原则要兼顾技能效益和知识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
4.3.7计划性原则与专业教育和社会需要等相协调,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
4.3.8超前性原则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和事实上,还要适度选取预见性内容。
4.3.9最小努力原则信息素质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应轻而易举地被理解和掌握。
4.3.10合作性原则信息素质教学需要依靠图书馆馆员与教师合作,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各机构之间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
4.4信息素质教学评价方法
信息素质教学主要可采用过程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即直接通过评价教学活动过程评价其效果,或通过对比学生受教育前后信息素质的差异间接地进行教学评价。过程评价法比较成熟,而效果评价需要通过学生的试卷、实验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来综合反映。将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只有将信息素质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才能鼓励学生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接受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才有利于建立健全其教学评价体系。
5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新闻媒体;学习型社会
一、学习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早在19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钦斯所提出,但正式形成这一社会构想则是在1994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指出了学习型社会“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欧洲终身教育促进会在1996年的年会上则直接表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学习型社会。此后一些发达国家又相继提出了向学习型社会过渡的政策,例如,美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两大战略即是“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新加坡政府也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日本则提出要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可见,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当前众多国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我国只有顺应世界潮流,努力建设以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未来社会的理想发展。
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了我国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应当看到,创建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机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学习教育体系。为此,需要重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和各类新闻媒体的推动作用,为全民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真正使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实现对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追求。
二、新闻媒体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进器
当今社会处于新闻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已成为社会生活的“血管”和“神经”,肩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化公众、监督社会等重要职能,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有效运转的必备工具和必要条件。①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信息资源的选择、处理、解读以及整合分析,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及行为规范,而且广泛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学习资源、学习观念及学习氛围,是创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进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新闻媒体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彰显,更加关心终身发展问题,终身学习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必须具备时时处处皆可学习的社会条件,迫切需要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事业,新闻媒体以其传播性、共享性和公开性等特点,对社会公共信息占据着把关者位置,影响着知识的传递、观念的传播、学术的交流。由此,新闻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有助于人们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促使整个社会无处不具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效推进着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二)新闻媒体影响着人们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
当今社会一日千里,变化日新月异,迫切需要人们以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迎接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生活,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对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快捷地传递各种思想舆论,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日益密切,不断自觉地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并且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促使人们真正“活到老、学到老”,以知识改变命运,以终身学习创造美好未来。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必将更加呼唤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发展,这就有赖于人们普遍的终身学习,迫切需要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而新闻媒体借助其特有的属性,有助于人们树立学无止境、学不懈怠的良好学习理念及学习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全民的终身学习。
(三)新闻媒体关系到社会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民终身学习,整个社会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作为影响人们文化生活及精神氛围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是促使人们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重要社会条件,关系着终身学习氛围和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社会,科技迅速发展,信息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只有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人们学习需要的满足不仅依靠学校教育,还更加依靠广泛的社会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对学习化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积极引导,可以确保人们时时处处皆可学习的社会条件及良好氛围,从而有利于提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
三、新闻媒体应努力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创建学习型社会必然会对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相应的要求,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舆论阵地和信息传播平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直接关系着全民终身学习的顺利实施,应积极担负起对学习型社会创建的重要责任。主要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创新媒体学习资源,促进学习型人才的培养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型人才为中心的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有赖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关系到学习理念的打造、学习链条的构建、学习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为此,新闻媒体要努力促进内容、形式与手段的创新,不断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实施媒体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持续扩大媒体资源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媒体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要引导人们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将学习作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追求,并且使学习成为社会对每一成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②要不断创新媒体学习资源,确保人们随时随地更加便捷的学习,以促使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二)创建学习型媒体,引导整个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日趋多样化发展,社会的伦理道德与风气舆论,人的思想行为与个性发挥,都越来越需要新闻媒体的引导和指向。学习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组织发展而来,创建各种学习型的社会组织,有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和所有社会成员的良好发展,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可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为此,要努力把新闻媒体建成学习型组织,从思想舆论上引导全社会形成一种讲学习、愿学习、比学习、会学习、促学习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学习方式的创新、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全体新闻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创建学习型媒体的活动中来,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价值提升,促进其不断的专业化发展;要通过创建学习型媒体,为整个社会搭建一个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先进理念平台,对其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示范,进而有力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三)引导社会生活方式,推进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转型
学习型社会不是一种具体政治形态的社会,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即把教育和学习作为主要特征和主要形态的社会。③这表明,学习型社会既要体现学习的终身化,也要体现学习的社会化,它必然会对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为此,新闻媒体要发挥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积极引领社会生活方式,使“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要不断形成人人是学习主体、处处是学习场所、时时是学习机会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养成人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使学习由个体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实现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从而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转型。
注释:
①邓泽军.新闻媒体应积极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新闻界,2007,(5)99-100.
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服务创新
在现阶段,随着网络以及通讯技术的普及,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读者个性化、多样化、全面化、高效化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读者的需求。由于读者需求与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公共图书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集中表现在现阶段部分公共图书馆出现的读者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读者纠纷事件频出以及馆员工作倦怠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已经对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必须更新读者服务理念,转变读者服务工作。
1.读者服务理念的更新
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观念为基础,重新建读者服务理念。以往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往往“以书为主体”,在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以人为主体”,也就是说,图书馆服务工作要以读者为中心,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构建全新的现代化服务新体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1 坚持开放服务
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往往对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有着种种限制。诸如读者限制、时间限制、借阅册数限制、变相收费以及种种馆规。新时期图书馆服务观念要从 “藏”向“用”转变,要坚持开放服务。
首先是在对象上,“公共”,是公共图书馆的特性,说明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共资源,这一特征决定它必须向所有人免费开放馆藏资源,特别要对特殊群体进行无差异化服务。其次在时间上,尽量增加开放时间,做到无假日、全天候开放,以便满足不同业余时间段读者的需要。再次,除个别需要特别保护的珍藏资源外,要尽最大可能开放馆内所有资源,而且要实现低门槛全面开放,极大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另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自动化,简化读者各种借阅手续,提高借阅效率,让图书馆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让读者的研究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1.2 坚持主动服务
公共图书馆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认真了解读者需求,满足读者阅读意愿;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吸引读者参加;可以利用邮件、微博、网站、报纸等多种途径信息,主动宣传图书馆资源。同时图书馆应开设推广部,实地走访企事业单位以及特殊读者。在服务态度上,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让读者产生良好的阅读心理,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另外,公共图书馆还要提供高度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坚持多元服务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不仅仅只是借阅,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从“单一的借阅服务”向“多元化信息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社会中,公共图书馆兼具社会信息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双重特征:从社会信息机构角度讲,图书馆既要向读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一般信息,也要满足读者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从文化教育基地角度看,图书馆既要承担外借阅览等多种工作,也要满足各种类型读者业余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文化展示、文化娱乐、专题学术报告、研讨会、各类培训等文化、教育服务活动都是图书馆服务活动的一部分内容。多元化信息服务将使图书馆读者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周边地区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
2.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变
加快读者服务理念的转变,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专业化、网络化、特色化的读者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必然发展之路。
2.1 增强服务能力,满足读者专业化需求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给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要求,因此馆内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高低显得至关重要。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能够解答读者提出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必须能够指导读者准确查阅、利用图书馆资源。要使馆内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除了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严把“入口”关,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学科基本知识和有关专业技能外,对于馆内现有人员,一方面应利用各种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与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要求员工在岗位上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及时更新知识,切实提高服务技能。
2.2 开展多元化网络信息服务,满足读者网络化需求
读者服务需求已经向高、广、深、精、准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图书馆开展多元化读者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是提升读者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群,构建数字图书馆,满足读者全面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这项服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读者也可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随心所欲的选择服务项目,例如文献咨询与传递、图书的在线阅读、定题跟踪服务、读者培训服务等,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多元化网络服务模式不仅适应了读者的需求,更是将图书馆向服务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2.3 构建有特色的图书馆,满足读者特色化需求
图书馆的特色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办馆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优良的管理理念、服务方式、资源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征的总和。图书馆有了特色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譬如特色服务,这是图书馆特色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条件,运用特定方式,服务于特定对象和目的。再如特色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要发挥自身文献量大的优势,重点开展特色数据资源,提供特殊化的服务项目,建立起在某些方面有话语权的特色服务内容。
总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图书馆自身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去建设,但也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读者的积极参与,共同来思考如何提升读者服务质量与水平。只有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是提升读者服务质量的最有效的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衣素芹.谈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及服务举措[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206-207.
[2]张冬吉.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初探[J].理论观察,2006,(2):137-138.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 内涵 优势与弊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18
远程教育有时也被称为网络教育,它是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日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下需要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的束缚,能够满足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灵活安排,成为现代业余进修者和需要提升个人学历的学习者进修的有效学习途径。
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素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耽误学业或者想继续深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历、素质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或者工作的原因,很多人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在固定的场所完成学业,这样远程教育逐渐就发展起来。就目前来看,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电视直播或者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目前已经呈现出以教育为主要手段,辅助以面授、函授和学员、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形式。
从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步,最初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函授教育,通过这一模式为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变成了广播电视教育,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其成为了主要形式,这一手段在国际教育发展史上都影响很大;到了21世纪初,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要传输媒介的多媒体技术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就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来看,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个体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及具体采用的形式与学员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一、远程教育的优势
远程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手段,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及时传递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其灵活性的特征也凸显了远程教育的优势,总结来看,远程教育具备下面几方面的优势。
1.打破了时空的制约。一般来说,我们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学习者时间的紧张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而远程教育特别是网络信息下的远程教学就能够突破时间的现状,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也没有了地点的限制,这样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实际,能够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2.内容的丰富性。作为学习者来说,每一位学习者的状况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也应该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施教者要结合学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是一位教师直接上课的话可能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习者。而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侧重点,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够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无形中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压力小,学生平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远程教育,相对来说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多样,而且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合理地来安排教学进度,所以学习者相对来说学习压力较小,心态相对放松。另外,由于在远程教育中所有学生都享有一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的位置也是一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都是平等的,对于大家来说这种公平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4.交流方便且经济实惠。使交流师生有“ 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请教所学专业的一流专家、学者或教师, 可视电话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学校不用建设教室, 但照旧收取学费, 办学成本、费用降低, 虽然设备和维护也需要资金, 但是从长远看来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二、远程教育的弊端
远程教育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正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远程教育本身也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定位方面有片面性, 有偏差. 关键问题是搞现代远程教育首先为谁服务、面向谁? 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是在搞高起本、专升本和高起专。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自学能力又比较弱,与本校的在校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针对这些人如何进行教育?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比较快.目前的网络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却没有体现其本身的优势, 反而运用了劣势.由于对未经择优选拔注册学习的学生情况不了解, 费了很大力气, 可学生并不满意.这就反映了定位不准的问题。
2.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深入。教学形式单一,还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受传统学校封闭式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对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总体设计, 一些学校在远程网络教育中基本采用原有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方法, 加之教学点网络环境和条件还不能满足要求等原因,计算机网络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为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其优势,努力弥补其不足,让远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光明.远程教育为我县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J].山西电教,2009(4).
[2]李艳波.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中常见问题与处理[J].山西电教,2007(2).
[3]杨丽芳.网络流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J].山西电教,2006(3).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对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教育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须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教育紧跟时展潮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具有超前的引导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但是,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新时期下,我国高等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理念,重视个人发展,提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但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专业中,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创设,对学生学问研究的要求较高,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创设,本质上是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与市场为标准的,但是当前的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等,更多以学业任务为重,在既定的课时中更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个性化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处理,相对较为薄弱。
1.2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主体,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被动听讲,主动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同时也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最终导致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与培训结果毫无差别,没有个人特色存在,学生个人的竞争意识也较为薄弱。
1.3教学内容空泛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统一理论教学中,专业更多体现在“多”,而不是精于“专”,这种全面知识结构教学中,尽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同时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对多门课程的学习涉猎流于形式,只关注课时签到情况与考试成绩,同时无法专一地对某一知识方向进行纵向衍生,以致在就业中缺乏特色专长,优势减小。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教育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跟风模仿国外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其设置首先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行业领域的职业实践需求出发,逐步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做出调整。其中,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突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专业知识的学习尽管极为重要,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当今世界,综合应用型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2.2丰富隐性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专业,因其服务的对象广泛,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涉及的专业类别也相对复杂。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然而因当前教学活动中课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薄弱等问题,使工商管理专业拓展方向相对较少。因此,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适当开设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展开,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企业战略知识、国际商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自我学习,使学生在社团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自身的人际沟通、公关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推销谈判技巧等。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知识力、学习力以及创造力的社会。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水平的锻炼,目的都是为了接触现实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活动中,对人才的培养也要集中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灵活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广泛服务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关政策制定等。
2.4优化培训方式
当前的就业形势中,部分企业偏好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类人因为没有经过特殊的专业培训,因此在就业之后容易被新企业完全重新塑造。而部分企业则更爱好在校经过实践培训的人才,因为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员工在职培训的时间,能够在应聘之后直接上岗。社会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招聘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而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训的方式,从思想层面上深刻认识到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可以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就完成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毕业以后,既拥有了实践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又能灵活应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此外,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内部也可以加强校园模拟实验室等建设。运用高新科学技术,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ERP实验室,满足在校培训的需求。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个高度集成系统主要囊括了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模块。ERP具备了真实企业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态,整合了企业所有的信息系统,因此,可以借助ERP来进行模拟培训实验,让学生小组分别扮演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模块,进而进行模拟训练。同时,各模块之间的学生小组也可以通过企业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加强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日渐扩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专业定位模糊、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空泛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主要集中探讨了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丰富隐性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培训方式四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与挑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培养,使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市场并能为市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中艳,,刘晓霞.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04).
[3]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4]张才明,杨晓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6).
篇10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产业化内涵;必要性
图书馆产业化的观点是在图书馆有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图书馆产业化,也存在着大量的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基于支持有偿服务,认为图书馆产业化是建立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途径,图书馆应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建立产业化机制,使图书馆逐步走上以信息产品养活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第二种观点基于反对有偿服务,认为图书馆是一种非商业性、非赢利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图书馆不可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靠市场机制来运行;第三种观点基于一馆两制,提出图书馆应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发展,可以面向市场,为市场服务,甚至把市场的某些原则、机制、方法引入图书馆管理,但不能将图书馆推向市场,不能实行完全产业化。比较以上三种观点,第三种较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观点一方面考虑到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不能改变,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图书馆公益性质与产业性质、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有很好的把握。可以说,这种观点代表了今后图书馆产业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图书馆产业化的真正内涵
尽管图书馆产业化的理念有多种多样的表述,但实质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多数人都认为图书馆产业化就是将图书馆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图书馆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建立产业化机制,逐步走上以信息产品养活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基于这一观点,有人认为图书馆产业化是建立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途径而给予支持;有人认为图书馆产业化违背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宗旨、违背了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原则而加以反对;也有人认为图书馆应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产业化发展。但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人们都将图书馆产业化与商业化等同起来了,这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产业化绝不同于商业化。我们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图书馆是否应走产业化道路的问题上,而不对图书馆产业化就是将图书馆推向市场这一不正确论述加以深入分析,应该是一种遗憾。
产业是一个中观的概念,狭义上指的是工业领域,而广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马克思指出,产业是指物质生产部门或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部门,也就是说,产业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产业作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个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某种统一属性组织的集合。因此,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促进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开展社会教育、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属性,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产业不等于商业,承认图书馆的产业性质,并不是将图书馆按照商业化的运行机制来进行重新组织,而是要从产业的层次来考察图书馆事业。
现代图书馆作为一种产业,是基于具体图书馆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现代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递来保证和促进社会知识交流的机构。它的基本属性是文献信息交流,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信息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保存文化遗产、提供信息娱乐、保持社会稳定,它的根本宗旨是保证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现代图书馆产业化,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图书馆的层次,确保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完成。所谓的图书馆产业化,就是将图书馆推向市场的观点,既不符合科学的产业观,同时也违背了图书馆的根本宗旨。
在信息网络蓬勃兴起的今天,明确现代图书馆产业化的内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媒介已经夺去了图书馆的大量用户,给当今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现代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服务项目,给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将个别图书馆联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展了馆际互借、联机检索等服务项目,使现代图书馆拥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各个图书馆纷纷进行本馆的网络建设。可是,在各馆建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重复组网、重复建库现象十分严重,数据库质量没有保障,并且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明确图书馆产业化的内涵,将整个图书馆行业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改变重复建网、重复建库的现象,是当今图书馆界的当务之急。
二、现代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忽视了图书馆作为一种产业的性质。我国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是效仿前苏联的做法,按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图书馆的拥有权和配置权分别隶属于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他各部委。这种管理体制分裂了图书馆的整体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图书馆的上级管理机构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图书馆的发展缺少统筹规划。图书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人力、物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无法形成图书馆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2)地区之间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法律法规,图书馆的投入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决定,这样一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图书馆的投入相对较多,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也就比较好,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图书馆没有相应的物资投入,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
(3)各地图书馆分散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突出,出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系统或同一系统不同地区的图书情报部门之间,在网点设置、文献资源建设与布局,自动化软件的研制、开发与推广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复立项、重复建设、平行开发等问题,浪费现象严重,效益低下,限制了图书馆的资源开发水平。
(4)政府宏观管理与图书馆微观管理不分,图书馆的上级管理机构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将它置于行政管理机关的严密控制之下,对公共图书馆事务包揽过多,管理过死,从而使其缺乏应有的自,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丧失了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主体的可能。
(5)图书馆的管理部门过多,造成了指挥混乱。图书馆的管理部门有文化、科技、教育、工会等各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上的有关部门都可以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命令的多,解决问题的少,一旦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没人负责。这种缺乏统一指挥的局面,使图书馆难于应付,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现代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不是为了走向市场,而是将图书馆作为一种产业,从整体上加强管理。要使宏观管理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分清,一方面要加强宏观上的统一协调,另一方面应给图书馆以充分的自。①统一协调,可以使现代图书馆作为―个整体产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使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处于―种规范的状态下,减少建设中的重复浪费;②统一指挥,可以使现代图书馆避免多头指挥的尴尬局面,提高现代图书馆工作的效率;③有助于现代图书馆开展网络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④增强现代图书馆自,可以使现代图书馆增加积极性,增强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发展多渠道办馆途径,自觉参与到网络建设和行业建设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