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及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及自动化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控制,实现电气化已成为现实。计算机模拟操作,更为现实电力系统运行状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视和判断功能。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得到普及。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普遍被采用,并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备受用户青睐。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应该立志成为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人才,让我国的电力工业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
[1]巫云飞,陈小松.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J].大观周刊,2011(38)
[2]张礼崇,郜祥,王焱,李兴。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2,(1).
[3]朱仲海.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要更新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索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当前,相当一部分中等专业学校都以“五年制压缩型”或“综合高中类”“培训类”的模式办职业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中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的学历教育。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理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面对计算机却手足无措。有的教师只管上课,而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法死板教条,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向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2)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3)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4)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5)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学校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
2.理清教学思路,培养操作型人才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而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重视理论轻实践,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学习实际操作的知识,也就学些基础,不深入下去。就拿一级B来说吧,考证时有许多知识需要背记,学会了WORD的基本操作,叫他设计一张小报,他可能不一定会设计。如果我们学会了WORD的基本操作,下个学期再增加一节设计课,那么他会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实用。同样EXCEL也是非常实用的办公软件,但我们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解决考试问题上,一套套地做练习题,认为题目会做了,考的分数高了就认为他学得很好。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出提高题、更多的应用题上,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受欢迎。这些则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劳动和就业管理部门认真思考,面对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考订、考评方案,给教师留出自主的空间,以正确引导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3.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学校应尽最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严格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节假日或其它没有安排教学任务时对学生有偿开放。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走上社会很快地适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素质,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电气工程中主要表现在总线控制,远程控制和集中控制中三个方面。总线监控让系统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同的间隔可有不同的功能,还有远程监控所具有的优点。另外,现场总线监控设备就地安装,通过通信线与监控系统进行连接,不仅降低了成本,节约大量电缆和减少了安装维护工作量。还因为各个功能的相对独立性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瘫痪。远程控制可以节省成本费用,且组态灵活,但这种监控方式比较适用于小系统监控设置,而不适合设置在较大范围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监控方式的系统设计较为容易,而且运行维护要求不高。其将整个系统的各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运作,因此处理速度缓慢。当电气设备全部融入到控制系统中,监控对象不断增加,但电缆的数量剧增,投资方也有明显的变化。同时,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会出现位置不对的现象,造成导致电力系统在电气工程中无法顺利进行,因而集中式控制设计在电气工程中也被广泛的推广应用。
1.2变电站自动化的运用。变电站所应用的自动化技术,采用全微机化的电气设备,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进行监控操作,利用计算机电缆来实现自动化管理数据,这便是通过多方面来监控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一步加强变电站的监控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工操作与监控,节省了人力资源,另外又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变电站工作安全进行。
1.3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引进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智能化建筑。其中数字电子化科技能化已经成了建筑界的主要趋势。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为主要目的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便产生了。智能建筑主要指CA(自动化)BA(楼宇自动化),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其中有大量的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卡通系统、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以及保安监控系统、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系统。
2. 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的要求:
本专业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具备解决电气工程及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和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电气自动控制与检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1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基础、网络理论、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器学、现代检测技术、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高电压工程;
(3)受到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
(4)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6)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要求:
人才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发展的新鲜血液。所以对人才培养不仅要严格而且要素质全面。人才培养目标是首先要有深刻的科学发展观,政治思想过硬,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扎实地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路、电机和电磁场构成本专业的基础;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个专业方向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与运用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
3.1电气自动化面临今后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涉及的领域很广,如电器开关、飞机汽车生产等各方面,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注意力在电气自动化的探究研发上。其中电器智能化也值得我们加以关注,例如自动控制、机器人和专用集成电路等方面。另外,与此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没有及时更新,它们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等。为了让电气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发展,应该加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专研学习,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较好经验与案例。
3.2
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制工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并在七十年代初期收获到了集保护、控制和信号收集为一体的技术。在八十年代,由清华大学主持研发的35KV变电站保护自动化和微机监测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到了1998年,我国在总装机容量上达到了277GW以上,成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并预计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类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牵扯到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相应的,对自动化的技术也就越来越提出新的、苛刻的要求以及标准。因此当今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正趋向于:
(1)由以前主要在输电与发电自动化方面向输电、发电和配电自动化进行全面的发展。
(2)在输电和配电方面,柔流输电技术(FACTS)得到了利用。
(3)在理论工具应用上,更加借重了当前现代化的控制理论依据。
(4)在控制手段上,对远程通信电力电子器件和微机的应用也在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可以说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由弱小到强大,由强大到走在世界前列是离不开电力工程人员的不断努力的成果。
篇5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不断发展,但计算机教育模式陈旧,改变教师观念,改革我国现行教学中的弊病,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我们青年学生就业深造都具有深远意义。计算机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改革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作业重视上机作业,考核采用综合能力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际运用能力,同学们不但学得好,而且学得开心;不但能“知”,更加能“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认识。
1、教学目标的改革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学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一是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人员。二是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三是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四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五是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2、优化讲授方法
初中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收集与授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对所授课程十分熟悉,对于展开的内容,都应当能够熟练的制作并演示给学生看。每次讲课中,都应安排一个典型实例,这个实例不能只讲解现成的作品,还要一边讲一边实际演示给学生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还有,教师在讲授某一个应用软件时,通常首先要介绍该软件的界面及工具的使用,这些内容如果集中在一次课中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当分散进行,每次课中都要有实例或技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弄懂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配置,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其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软件。涉及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具备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除了一些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新的能力学生同样必须掌握,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没有此项能力的话,很难跟上技术的变迁,有自学才会有创新和创造。因此,现有计算机教学方法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是协同学习和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中网站制作维护、应用开发等都是些团体协作项目居多,因而,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5、加强上机作业,开发学生潜能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作业可分为上机作业和书面作业,上机作业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普通操作练习和设计作业。
用作操作练习的题目有具体要求,有标准答案,教师可以按百分制给分。学生能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一步步完成。如Excel函数的使用操作练习,Flash中逐帧动画的练习等等,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操作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
设计作业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建立在对应用软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每个设计作业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可以很快提高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如Photoshop课程中,可提供一些图片素材,让学生设计一些校运会宣传画,文艺晚会宣传画,贺年卡之类的作业,让学生在掌握好图层、路径、色彩修饰、文字效果等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图形图像设计能力,有自己的设计思路,能设计出较好的作品。设计作业没有统一的答案,只有完成效果的好与不好。只要学生设计出的作品能贴近实际,就值得鼓励和肯定。设计作业成绩的评定可以采用学生集体卷阅的形式来进行。如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根据作品完成的质量打优、良、中、差等级分,然后按一定的比例记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作者在展示中增强信心,又能使其他同学从中学到东西。
篇6
关键词:专业改革 计算机教学 实训
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上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多,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从如何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点改革设想。
一、细化专业,改革目标
细观社会,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经过调查,结合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计算机技术人员十分看好。去年,笔者学校组织教师到宁国职高去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和了解,宁国职高在计算机专业采用学生选择导师制,当时也只是在试验。学校把计算机专业分为几个方向,比如办公自动化、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等。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但在一年级不适合进行方向选择,应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在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程,然后到二年级进行专业方向训练。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确定以下四个培养方向:计算机网络和维护;平面设计及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
二、结合专业方向,完善课程设置标准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的要求,选择利于学生专业方向发展的课程进行教学。应大胆舍弃 “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设计》、《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等等一些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在2012年,我们申报了滁州市市级教科研课题《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研究》,现已结题,我们已完整的设置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实训计划,我想只有这样,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技能。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
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进行有机结合,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首先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其次,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只有有效的把实训教学与实际工程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后,还要实现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要求对接。学校需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把课延伸到企业。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能动因素和核心力量。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操作演示正确无误,实践管理高效有序”。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应以此为目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苦练教学基本功,争取个个成为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多名教师利用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教室也实行教学实习。我感觉学校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这样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机会。学校还应该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进修、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教师参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生产劳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克服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所面临的掌握新技术的瓶颈,下大力加强计算机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实习,了解和参与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增加实践经验。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维护的任课教师应到具体的网络公司参与组网、管网实践。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机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进行有机结合,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但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首先,我们可以采用灵活的考核方法,因人施考。根据平时对学生的掌握,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教师可以从依据学生的意愿,分多种考核方式区分对等不同学生。其次,也可以让学生结合专业学科课程的特点,可以选择纯操作或纯理论的方式区分对待学生。还有,就是多组织学生技能竞赛,比如:在学校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可直接作为考核成绩。或者参加县、市、省等各级各类比赛均可作为考核成绩。这样就更大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不能一味的为了某门课程而去抹杀学生的成长。
总之,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才能更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1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ake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ENG 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Nowadays, the talent of EEA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urgent needed in society. 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cords to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uses the principle of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Strong practice, Emphasize innovation"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aims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education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可以涵盖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该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①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变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交界处,其办学目标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正式对外招生,该专业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旨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能够在电力行业、机械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产品与电气装置研发、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基础弱,底子薄。为有效实现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该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满足新时期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化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 原有的课程体系
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刚刚开设,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开设门数过多,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容易在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上分散精力。二是专业方向设置较少,仅有“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方向,每个方向上所设置的模块课程数也偏少。三是实践教学课程偏少,且很多重要的方向课程(限选课和任选课)未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1.2 学时分配不够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要求总学时为2900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占总学时的30.7%。这些公共基础课主要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开设,学时数过多,多半为政治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而真正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仅有124学时,仅占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数的13.9%。这种设置对该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有强烈学习专业知识愿望的时候,却很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且学时偏少;容易分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专业方向课的学时设置也不太合理,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42学时(含实践8学时)、发电厂电气主系统34学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42学时(含实践6学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36学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总体偏少且均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学时较少。
1.3 课程安排不够规范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安排不够规范、系统。首先,一些重要的课程是缺失的,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供配电技术等。其次,一些课程的归属类型是混乱的,如:将电器学作为专业主干课而不是作为专业方向课。再次,从属于某专业方向的若干课程离散地分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如:本可构成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变压器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分布于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任选课)之中,未归属于一个知识体系之中,专业特色不明显。
2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为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成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有机整体,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实施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所谓“厚基础”是指要求人才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以便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宽口径”是指拓宽专业方向口径,通过在专业中设置多个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及就业。“强实践”是指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备较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创新”是指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按照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改革后,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强弱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新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1 课程设置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打通了原有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课程类型间的壁垒,理顺了课程重要性与课程开设顺序间的关系,同时完善了专业方向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优化了整个课程设置过程,确保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体系去除了一些冗余的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了缺失的专业课程,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的所属类别,同时在完善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并加强了课程设计的设置。如:归属于政治类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被去除;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在专业主干课中增加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由专业主干课改为学科基础课。对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如: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中新增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供配电技术”课程;同时通过融合原有课程体系中本属于“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若干课程,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计中,新增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等学科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的课程设计,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分别新增了一门课程设计,如: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新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2.2 学时设置的调整
在保证总学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在课程间进行学时的调整。通过减少公共基础课的部分学时,②增加到学科基础课中,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基础学习,从而更好地打牢其专业基础。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2%,较好地在“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了“厚基础”的原则。
对于政治类课程,如: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学时由90减为64,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学时由64增为72。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64;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56,同时,新增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学时设为32学时。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32;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24。
对于学科基础课来说,将公共基础课所节省的学时空间有效地进行了利用。如: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由54增为64(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24),将“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学时由34增为48,将“电机学”课程的理论学时减少4个,同时增加其实验学时4个等。
经过对学时设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也更加突出了专业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知识。
3 结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教学改革。相比原有的课程体系而言,新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得整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合理和完善,也体现了 “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特色,符合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分层次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为了改善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现状分析
按照教育部规划,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中等职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来源很广泛,个人文化基础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大,生源素质很不乐观。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
进入中专后,学习压力和急迫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就业压力的提高。一方面,学生暂时失去学习目标,导致学业的松懈。部分同学的一年级往往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没有打好基础。俗话说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坚实的“地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成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误区,学生习惯了中学阶段跟着教师走的学习模式,对教师依然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依靠各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化、个别化的学习,完全依赖于课堂上的面授,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进行复习和训练,对中专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应,学习兴趣低、缺乏自信心,把学习当成负担,这致使他们有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没有针对性,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同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能力,致使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要相脱节。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抱怨在学校没学到东西,因为到具体工作时还经常什么都不会干,在就业市场上频频碰壁。
二、改进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确立面向市场的培养目标
立足于就业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必需结合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事辅助工作的初级人才,其中软件业需求占39.2%,信息产品制造业为35.3%,计算机服务业为25.5%。因此,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2、软硬件销售与维护:培养计算机的销售与服务人才。
3、网页制作: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4、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5、多媒体技术: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才。
6、CAD: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的设计人员。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2\]
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计算机基础技能教育。在第一年完成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第二层次:计算机软硬件教育。中心课程为《Office办公软件》、《微机的组装和维护技术》、《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教育。根据学生学生爱好及市场需求,开设多个小专业,使学生初步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如:《计算机的销售与服务》、《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Photoshop》、《FLASH》、《3DMAX》、《平面设计》、《AdobePremiere》、《C语言》等。\[3\]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采用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未来工作提供前提条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实验类型。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相互衔接和层次化的实践教学环节链。在专业课程上,可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与公司/企业联手,建立校企创新基地,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要形成良好的评价系统。采用笔试或上机考核和平时作品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以更好的评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根据评价系统反馈的情况,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四)培养发展型人才
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不断更新换代,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资源。1、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培养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显著提高创新能力;2、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辅助学习。如根据教学需求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讨”、“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进一步知道怎么学。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就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基础扎实、计算机能力高超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绍兵.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74-78.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产物,截止2010年7月,我国有独立学院323所[1],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已占全国普通高等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约10%,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独立学院所占份额更高,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2]。“计算机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就业竞争实力、工作适应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基础
独立学院在大多数省份都以三本分数线招生,只有少部分教学质量好、社会声誉好的独立学院已开始在二本分数线招生。独立学院由于发展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故生源质量与重点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使得中学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水平也很不平衡,造成了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据笔者所在学校统计,在2010年入校的新生中,有54%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教育;有42%的学生接受过零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1%的学生没有上过有关计算机课程,只是自己接触过计算机;还有3%的学生计算机的使用相当熟练,会使用办公自动化、Photoshop等软件。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85%的学生以毕业后即就业为目标,有15%的学生有继续升学的需求。据调查,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目标上,有40%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有14%的学生想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提高专业技能;有40%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拿到相关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有1%的学生想把计算机作为专业之外的第二发展方向而深入学习掌握;还有5%的学生只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
就用人单位而言,在专业学识外,大多较看重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把学生应用计算机水平的能力作为录用学生素质质量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有16%,而不考虑的只有1%。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涵盖计算机文化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3]。目前在笔者所在的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教育课程采用了图1模式的课程体系。
图1计算机课程教育模式
在该课程体系中,我校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全校学生必修基础课(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类课程在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以后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设,不同的学科、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课程。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有了成熟的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以及众多丰富的教材,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着眼于共性,缺乏个性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了每一个家庭,人们的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这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学一年级学生使用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要求差异性越来越大。而在大学一年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是为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使得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激励作用不强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都沿用上理论课,再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灌输式教育的模式没有彻底改变。理论课加实验课的方式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验证性的上机操作,即学生应用基础的培养,开发式、开放式的教学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时展的脉搏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潮流,把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要求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调整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以实用、可用、会用为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并适应单位需求。让学生涉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知识,为培养精专业、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组班教学
新生入校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测试,在不减少内容、不降低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组班。对基础好的学生,采取提高性教学班的方式学习较为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对大多数层次相近的(下转第8页)学生,进行正常的教学,使其系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补课性质的入门性教育,使其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应用技术。通过分层次教育,能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适应专业和学生个体的需求,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
就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而言,各专业差别很大,文科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要求较高,而工科学生对信息处理的需求较大。因此,在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安排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由于学生各自的基础不同,其发展定位也有不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可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管理,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分内进行小学分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职业定位、专业需求、兴趣爱好,在各模块内进行选择。必修模块每个学生必须学习,提前通过测试的可以免修,其他模块学生可以选修,修够一定的小学分并经过测试即可获得计算机基础的总学分。
(四)按兴趣分组管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理论教学、上机操作,题目实作等教学环境中,对基础相似、需求相同的学生实行小组化管理,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开展学习、讨论和研究,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实战的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改革任务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尽的责任。本文旨在从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感悟中,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以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张兴.独立学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16-19
[3]黄甜,黄刘权.关于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育战线:111-112
[4]王浩丽.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J].科技信息,2010(33):532-533
基金项目:0824058 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重庆市重点教改项目。
篇10
电气工程专业在美国属于POWER A类专业,所开设的高校很多,但极大多数偏重于电子与通信、电力电子与自动控制、电路设计等弱电专业,侧重强电类的不多。PSERC的宗旨为:打造未来电力系统灵魂工程师,为社会建设一个高效、安全、灵活、自适应、经济的电力系统,提供一个能应对电力系统危急时的知识决策的培养新一代电力系统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平台。加入到美国PSERC中心并通过ABET认证的高校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偏重电力系统的设备制造、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另一类则偏重于自动控制、通信、物理、电子信息等,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和霍华德大学。两类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所设学科相互支撑与交叉,满足了电气工程专业所牵涉的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利用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厂网建设、系统调试、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市场交易以及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活动的需要。下面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PSERC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剖析。
二、PSERC高校教学体系
1.PSERC高校的培养目标。
ABET通用培养目标规定,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高校应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ABET通用标准对毕业要求明确提出毕业生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作为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校企合作研究中心,PSERC充分挖掘发挥各高校的能力,充满激情地面对电力工业中的各种挑战。PSERC的宗旨是为未来电力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在PSERC的旗帜下,多所高校通力合作,朝着如下目标努力:共同思考未来工业会面临的挑战;在这个合作平台下,利用交叉学科优势,研究这些挑战的应对方法;在工业危机事件时能在学术机构、工业机构、政府之间达成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培养下一代电力工业工程师。而校企合作研究中心PSERC则需要为下一代电力工业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如下条件:为分布于美国不同地方、不同学科的有着丰富经验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聚集平台;为企业团队和高校专家提供一个科学前沿的具有经济技术性的研究方向;为未来电力工程师提供高水准的培养平台。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功率变换、检测、控制、通信、信息处理为特征的智能电气装备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支撑。PSERC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以工程认证为标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由于新时代电气工程专业由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多个交叉学科支撑,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电气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设置在同一学院,没有了传统的以电气工程单一学科形成的院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出色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2.PSERC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适应和引领新工业革命人才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工程教育是由不同类型的课程来实施的,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本质就是课程体系要更加接近工程的真实过程,并符合新的工程观念。ABET标准也规定,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和学校培养目标,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工程教育课程。 PSERC中心倡导多个交叉学科互为支撑,其专家阵营领域包括:电力系统、应用数学、复杂系统、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电力电子、运行研究、非线性系统、经济学、工业组织和国家政策。PSERC各高校均设置有适宜电气工程学科的数学和基础科学的组合课程;各校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异,但都强 化数学、物理及工程理论的课程设置;有关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电磁场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等方面的课程,几乎是每所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并设置了适宜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所学领域学科的工程科学和工程设计课程。个别高校拥有自己的诸如医学电子电气设备特色方向,有些高校强化人文教育。如此由若干不同学科交叉便于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及一流人才的培养,如此宽广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建的是社会性综合大工程型通才培养的模式。
3.PSERC高校的实践教学。
正如前述ABET标准明确指出,工程实践是必需环节。为了保证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符合工程科技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ABET标准规定,必须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修订过程,尤其是提出对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要求。PSERC中心加盟者不仅包括10多所在电气工程领域著名的高校,还包括美国电力公司、水电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美国能源公司、美国电力交易公司等以及诸如ABB、GE、Mitsubishi等30多家世界知名的电气企业,成立专门的工业委员会,构建PSERC与各工业企业间的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各高校获取研究和教学的机会,也可通过该平台商讨和推荐工程项目。该平台每两年进行一次大型研讨,企业和高校在研讨中总结已完成的项目,并提出下一步要进行合作的项目。为了培养能适应于工业、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电气工程人才,要求本科生在完成基础工程课程后,必须专门修习电路、电磁场和电磁波、微处理器、通信和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的集成电路设计训练课程。对大三或大四的高年级学生,针对不同学科模块方向,设置有各种专题课程,并且配有专门的综合设计专题,该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秋季末或春季末,参加设计的学生各组间可以进行设计大赛,获胜者有荣誉证书并获得一定的奖金。研讨课程是高年级学生必修的另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PSERC中心由合作高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商议决定重大研究课题,高年级学生可以获得参与该类研究课题的机会,其经历将计入修习学分。高年级学生的专题及个性化研究专题一般都是企业合作项目。
三、对我国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
我国一些由传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专业为核心的高校有少部分仍以电气工程或电力工程为院系名称,极大多数以应用电子和电气并列为院系命名,但其教学内涵依然是偏重强电,就业领域以电网为主。但我国开设电气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电网对人才吸纳有限,且各校的办学基础、行业背景差异较大,这些高校如何把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如何满足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本文认为:由上述PSERC高校已通过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特点,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及行业背景,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将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专业尽量设置在同一院系,便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3.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体系中,扩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网络通信等方面的课程,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制定专业课程群,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学科交叉,互相渗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打造通才教育。
4.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背景,设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提出配套要求,培养与培养目标对应的宽口径厚基础特色人才。
- 上一篇:干部作风建设交流发言材料
- 下一篇:生态农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