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新目标。培养各类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重基础知识、轻专业知识,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智慧技术知识等。新时代是高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培养知识结构新,技能水平高,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新目标。2.新时代倡导高职教育新理念。高职教育始终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宗旨,以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这种教育理念在培养高职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缺乏前瞻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的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正在大力振兴和发展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中高端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性理念推进改革和创新。3.新时代提出高职教育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专科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在高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时代,振兴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战略。它呼唤职业教育的高档化,即高职教育的本科化。然而,高职院校学制教育低挡化已经很难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和要求。因此,高职教育本科化是高职院校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4.新时代增强高职教育新动力。高职教育发展动力是源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低端产业和中小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中低端产业日益萎缩,一些中小企业破产,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所削弱。为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的中高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大量涌现,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为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培养大批现代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力。5.新时代创新专业的新机遇。在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高职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在高职院校建设和为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传统的中低端产业将会出现明显萎缩,少数产业可能惨遭淘汰。另外,新时代也促进我国电子、软件、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高职院校创造了淘汰落后专业,优化传统专业,创建新专业的机遇。6.新时代创造高职生就业新机会。新时代是新科技革命的时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国家必然加快创建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特别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软件等高新科技产业和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投资。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大量新兴产业和企业的涌现,必然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根据预测我国未来技能型人才缺口在2000万以上。因此,从未来看,新时代将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新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高职教育理念的显著特点是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基础教育,轻专业教育,重学习能力,轻创新能力。这些在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条件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乏前瞻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传统教育理念不符合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技能型人才而面临挑战。2.学制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只限于大专学历教育,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中,这种学历教育是合理的、合适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教育改革是时展的大战略,高职院校学制教育低挡化问题成为新时代制约中高端产业发展瓶颈。3.课程体系无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更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也存在课程门类设置和课时安排随意性问题;因人设课现象时有发生;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偏宽,专业知识课程偏少、偏窄。课程体系不完善、不稳定、随意性较强。结果造成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课时安排越来越少,关键课程开不了,重点课程开不好的问题。这种无序化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4.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内容中一直存在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教育。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智慧技术知识等在教学内容中很少反映。这种畸形的知识结构很难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5.师资队伍老化。开展对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新时展的要求。从而大大促进高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也将会上一个大台阶。相对我们国家技术革命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师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等问题突出,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不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三、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篇2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大爆炸,一定的网络舆论表现出特定利益的反应,当前舆情传播进入“麦克风时代”,即在互联网络中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大胆地获取自身利益,成为舆情表达主体。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价值信息时代的特征日益明显,中国化的建立必须在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积极站在时代前沿,站在社会核心中国化研究的前沿,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不断引领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中国化,更加深入突出强调对真善美的探索,在中国化中注入社会公民对社会文明传承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时展同步、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步、与社会公民的健康发展同步。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培育需要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来统筹和引导。新时代背景下,群众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给社会公民群体的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公民群体将接受各种各样现实生活中可能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的社会转型期的不良影响和反映,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通过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来引导社会公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这也是中国化实现转变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要运用正确的手段,树立素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先进的中国化研究培养目标,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保持中国化教育沿着健康可持续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实现路径
(一)要在科学、合理、健康的路径下实现中国化健康发展。当前社会出现很多怪现象,如果这些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继续在社会公民群体中传播,将十分不利于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世俗化的价值体系一旦在社会公民中形成固定的关系观念,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社会公民群体的个体发展将寄托在一种错误的方向引导上,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十分不利。同时,这个问题将会引起许多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公民群体向着错误方向迈进。在此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化的培育需要跟现实生活相衔接,需要更有驾驭性和实效性,使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朝着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要在具有时代感、特色感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中提升对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意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公民的各种中国化和潜在的意识容易被虚拟的环境所误导,导致一些公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减弱,丧失对中国化的正确判断。这不仅对社会公民群体的思想教育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化发展的进一步确立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要在客观条件下对中国化进行改造和再认识,要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使中国化建立在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成熟的氛围之中。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特点和内容应十分鲜明和丰富,建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
(三)要在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下引导形成中国化问题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民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健康发展的推进者,他们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明天息息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培育应该融入人类未来的发展、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过程,注重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不断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人们对人类未来最高尚的追求,使人们增强全球意识,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向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为未来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正确的中国化的建立关乎社会公民的长远健康和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公民群体的价值判断,也是武装和提升社会公民的必要途径,是未来整个社会发展、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3
张肇丰副理事长首先回应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教育质量。他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文化建设;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更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理事长在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要求划一。我国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教育的质量演变成在考试科目上的综合优胜水平。这些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要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
王毓珣研究员在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即从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转向集约型的教育发展。学有所教就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具有卓越性、人本性、科技性、相对稀缺性、系统工程性、绩效性等特点。要达成优质教育必须处理好优质和公平的关系、选拔和发展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过度与适度的关系。达成优质教育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抓教师。第二个关键是抓科技。
篇4
一、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解放自我、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艺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人员,更应该是“求实、求真、求新”的研究人员。教师要创新,首先要实现自己的解放。
中国的入世使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育──人才──经济”认识链条上的兴国之本,而且又被赋予了更重大的政治意义,国际间竞争优势变成按国际标准衡量的教育制度和质量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其次,WTO三大基本原则在抽象的理性层次上与我们愿望中的“好教育”有一致的涵义:各国、各种商品的自由性、公平性贸易原则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不偏废、还学生自由、体现主体性等思想一脉相承;公开性、开放性的原则与教育的不断适应变化、吸收外部能量、追求持续发展等理想异曲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差异性、教育机会均等、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等观点殊途同归。可以说,WTO使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更迫切的时代意义。而做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只有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人。
二、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本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财富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他们会非常失望。所以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三、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教师
一阙动听的旋律,一段动人的叙述;时常坐在绿荫草地的边上,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忆起儿时的情景;从儿童到学生,从老师的学生到一晃而至学生的老师,多少人和事已然而去,感觉却在昨天……这是大多数优秀教师的幸福追溯。
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或许,平凡无奇的生活会把它的光辉掩盖,但我深信,每一个对教师职业有着真正认识的人,都会赞同这个观点。当年做学生的时候,除了写作文,很少用“高尚”这个词来赞美老师。时至今日,我成了学生的老师,才顿悟这句常见的赞美包含了老师多少的酸甜苦辣。
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我愿意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当孩子们放风筝,我鼓起一点清风;当孩子们口渴,我递上一杯茶水;当孩子们玩耍,我和他们一道快乐……
四、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的确,教师职业真的很辛苦,很多人已有了职业倦怠,但在我身边却总有一些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老教师,问他们:苦么?累么?他们摇摇头,笑一笑:呵呵,苦中也有乐啊!我心头涌起一股想哭的冲动,可能也真就为了那一点“乐”,才吸引了这么多教书匠心甘情愿的陪了几十年的苦与累吧。说起这些老师们,我与他们的交往并不多,因而感觉还是有点远,但想起他们的故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滋味时,却又觉得近。是呀,真情之美,原没有距离之碍,今人如此,前人亦然吧。年少时我也曾一度倾情于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磅礴雄伟的气概;徜徉于柳屯田“浅斟低唱”的雅俚风情;欣赏过金圣叹的狂放不羁、惊才绝艳,然斗转星移,虽也千回百转、别有洞天,却终觉浅显。倒是孔夫子“至仁至礼”、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如涓涓溪流,沁润心田。常谈哲人不王,终因其大公,成就千古人王。这让我想起了米勒的一句话:“毕竟你的生活并非全数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与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是呀,人的每一天,快乐也得过,不快乐也得过,既然如此,该知道如何取舍了吧?
篇5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教育 改革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53-01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创新教育思路、转变教育模式、改革管理制度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下,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学校作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制定战略性方针,指导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为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高校传统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我国高校教育对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下,各大高校为了顺利时代潮流,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思想为引导,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自主模式。利用素质教育模式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能力对职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此时,高校教育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科学的社会观,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及发展情况,逐步调整教育观念,最终推动高校教育战略目标的一一实现。
2 高校教育改革思路及途径分析
2.1转变管理理念及手段
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改革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应推动管理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以高校办学特点为依据,对改革方向进行调整,使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高校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三类,即校本管理理论、“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权变领导管理理论。其中,校本管理理论是指推行管理政策时应以“校本”作为管理原则,和教学部门不同,学校是所有管理工作开展及实施的主体,具有独立性、管理过程开放性等特点,因此,极易影响高校办学及内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管理论,即在推行管理政策时,管理主体、客体均为“人”,且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和发展“人”;权变领导管理论是指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对高校人员进行合理调动和有效管理,以充分带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且在管理政策推行过程中,注意强调人的尊严及其价值。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例如,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进行管理,将现实教学工作同虚拟网络相结合,从而摒弃传统管理模式所存在的诸多弊端。此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令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栋梁。
2.2改革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满足时代需求,应对传统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现代化管理体制更注重“人文性”,因此,在管理人员时应突出公平、公正、发展、创新等管理目的,为广大师生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在管理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实现现代化教学发展目标,日常管理中加强学籍、考务、成绩管理,注重“人性化”,协调好学校、师生等相互间的关系,想学生所想,满足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中,从而实现自身道德、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2.3完善课程体系
加快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改革方针,找出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弊病,结合学生需求,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各类教学设施。与此同时,应增设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塑造,除了教会他们文化、专业知识外,还应使其明白如何做人、做事。
2.4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推行高校教育改革,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以外,还应充分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应把握好改革方向,在传统知识教学中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应明确教师这一改革主体的地位,要求他们利用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汲取新知识。
3 我国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广泛化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高校规模和人数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教育目标提前完成,仅仅就毛入学率就达到了2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广泛。
3.2信息化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将网络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科研化教育以及数字化教育等结合到实际的教育课程中,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3.3国际化
借鉴国外优秀高校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制定出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特色模式。促进国内外教育的交流,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高校教育顺应国际化的发展。
3.4综合化
传统教育模式结构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出高校教育的优势,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3.5开放化
针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开放化教育,调整高校学生的战略发展方向,使高校毕业后能快速、轻松的融入社会。加强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之间合作,提高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静.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6-19.
篇6
关键词:幕课;教学模式;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新时代开放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幕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发展契机,现阶段将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构想也许还面临着多种困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学习意识的提高,推进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逐渐提高,幕课教学模式推进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
1幕课教学模式介绍
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从字面上理解,该种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之后,注册的人员众多,知识的获取并不设门槛,专门为成人提供教育服务,只要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选择这种互联网教学方式,在线平台为人们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实现了跨时空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互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进程、师生互动过程被完整系统地再现。
幕课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交互论坛、学习社区,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体学习上升到社会化的高度,加快了终身学习的推进,对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幕课由优秀的教师团队提供在线讲解,不以盈利为目的,为那些虚心学习的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公平价值,幕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在成人教育领域。
幕课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授课不同,不仅改变了教育技术手段,更改变了教育观念。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究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新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构成、学习目的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同时,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各行业对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往那些未能考入大学和脱离了正常教育期的学生不再是重要的生源,反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与高管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
为了适应时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信息手段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为师生搭建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成人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在线教育逐渐成为全球化趋势,函授、夜大、成人自考等也逐渐过渡到在线网络教育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2.3学习目的发生变化
成人教育的学生多为20-40岁之间的在职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半衰期的周期变短,传统的技术和知识可能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数字信息、材料、能源、医药等方面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职业技能的更新也更加迫切,工作者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学历证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
3幕课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3.1师生面临的挑战
虽然幕课教学模式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对新时代幕课教学方式的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成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不适应这种在线教育。
幕课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必须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课堂中,通过课堂纪律对学生的行为形成约束,学生不敢离开课堂,然而幕课的重点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不愿意离开课堂,这种“不敢”向“不愿”的过渡是教师面临的难点。
3.2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及时性
诺丁汉大学的一名教授指出:“当今网络课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由于时差方面的原因,全球网络课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大洋彼岸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第二天才能得到导师的回复。”统计资料表明,参与幕课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提问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对成人学生来讲,由于时间的限制,进一步加大了获取知识的难度。有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师生面对面教学,教师可以及时解惑答疑,也可以根据临场反应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而在网络课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针对师生不能及时沟通的问题,全球的众多高校应联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网络在线课程的发展,共建网络知识平台,在这一方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身先士卒,创立了全球性的在线教育平台,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24小时在线教育,幕课教学模式在共享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点逐渐凸显。
4新时代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推进策略
主席曾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幕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主动参与到幕课教学的行列中来。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强烈冲击下,应以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契机,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新的规划和探索,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混合式课堂”,将面授与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幕课行列中,有效利用幕课的同时,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富有特色的网络课程。以下是针对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推进而提出的几点措施。
4.1建立全球化的网络分享平台
2013年12月,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开发了三校在线课程,将课程名称定义为《文献检索》(Effective Literature Searching),这是针对众多在校学生和成人学生开设的网络课程,该课程设有不同的板块,有研究生版块、成人高等教育版块,无疑为幕课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推进提供了发展机会。学生在课后需要完成模块对应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跨大洋、跨国度的经验分享。
三校网络课程的开设,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成人教育领域借助这一良好契机,为学生提供了24小时的在线学习服务,无论在哪个时区,学生都能联系到导师,这一平台构建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为幕课教学模式全天候辅导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进了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
4.2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网络技术的掌握已不再是难点,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以视频技术为主要载体,师生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探讨,幕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的视频部分,视频部分中包含素材课件、课程习题、教学反思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源以结构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众多复杂的知识碎片组合起来。传统的“一节课视频”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网络学习,必须从模型应用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混合课程的教学方式。
4.3重视幕课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讲,幕课是为了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教学方式,是为提升教学质量而产生的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学不同,学生结构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的个性化是幕课教学的重要特征,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对那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则可能出现懈怠思想。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秩序的管理是一项挑战,必须杜绝管理形式的松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关注。
5结束语
成人教育领域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职群体,年龄、工作种类、生活负担、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幕课的出现,使很多成人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人的知识水平。总之,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成人高等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吉莉莉.成人高等教育幕课(MOOC)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5):146.
[2]李丽.幕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9(3):255
篇7
一、当前中职教育教师现状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激情、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生存发展。在教学前线,有多少教师曾经满怀激情,曾经心怀大志,却被无情的现实击中,元气大伤,继而无心从教。
1.中职教师缺乏成就感
在重点中学教书有成就感,在中职学校呢?面对大部份初中遗留的“差生”系列,许多中职教师整天在叹息中从事无奈的教育教学,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层次的工作动力,缺乏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对工作的热情。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出发点都是为学生好的,但是偏偏这些“差生们”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据调查:有些学生要求教师要风趣、幽默,要有亲和力;有些学生要求教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充满学习动力的课堂”,让学生感觉“有意思”等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很大关系,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驾轻就熟的。因此,教师白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晚上又要挑灯备课、改作业,教师们显得身心疲惫,教育成就感更加无从谈起了。
2.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中职教师普遍都承担较多的上课量,一本好的教材对提高上课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不仅一本“省心”的教材难觅,普遍教材的内容均显得过于“陈旧”:很多行业规则改变了,教材还没有改;新技术一出台,等着写进了教材,又一种新技术已经涌现了,……适应这种变革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自编教材,可是时间呢?再加上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学设备又是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动手去干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结果自然就是“教师教得了,学生用不上”。
3.缺乏学习新技术的激情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激情与斗志已损耗过半,个别学校更是在管理中往往只注意到如何扩大招生而忽视了教师教育教学成效的培养对学校的发展所起的内功的作用,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气氛死气沉沉,不思进取,缺乏热情,雪上加霜。
二、教师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力争行业先锋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中职学校的实训室大多为自建实训室,由于场地和资金等局限,实训设备很难能与前沿的科技接轨,学生做出来的产品一般没有市场。所以,观念一定要转变,教师一定要走进企业,而且还要走在岗位的最前线,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并且争取把项目带回学校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岗位需求的学生来。
1、教师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有效增强工作成就感
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我们的中职教育不能“慢半拍”。据调查,职业学校教师目前虽然成就感较低,但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员有着迫切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他们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成就感的来源。所以,如果能让我们的教师实现自我的价值,从专业的角度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那么,不用多久,教师们也能从学生取得的进步中,从学生家长欣慰的笑容中,从用人单位对学生竖起大拇指的赞美中,完全可以体验到在沙漠中培植出小草的快乐,体会到作为职校教师的无限成就感。
2.借鉴成功经验,造就新时代的职教先锋
国外的一些职业学校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抓住教育培养人的本质特征,始终不移地坚持超前创新意识,本着敬业奋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怀着对职业教育执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南洋理工学院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模式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能力开发,提出了“无货架寿命”的概念,就是不论你的年龄大小,只要你具备学习能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机会。这个管理理念,实际上就是提倡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他要求每个人要有危机意识,时刻关心自己的“货架寿命”,注重学习,不断进取。
我们应借鉴同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立足本土,立足本校,发展我们的中职教育,但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师配备,学生层次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造就新时代的职教先锋。
三、校企合作,吹起培养新时代职教先锋的号角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给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先导。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各省市每年都举办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举措都标志着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教师们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成为学生崇拜的“专业楷模”!
1.校企合作与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我省也从2009年起每年举办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并形成定期举办的长效机制。这标志着我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制度基本形成。校企合作与技能竞赛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在本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2.教师要主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更新知识
有些教师一听到要离开学校走向企业就战战兢兢,甚至坚决反对。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习惯了学校的作息制度,企业的另一种工作模式一下子接受不了;二是没自信,感觉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担心完成不了项目会被淘汰。改革必定会带来阵痛,教师们要努力克服这些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要有充足的信心迎接全新的挑战,大胆走出去,并且要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新”的岗位虚心学习,勇创佳绩。只要坚持,坚信阵痛之后必将诞生新的
篇8
现将从教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杨彦庄(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具有素质教育能力
篇9
关键词:新时代;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一、用人单位调研及结果分析
站在社会新时代的今天,从事水利相关方面的人员也应具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与研究性人才,在教学培养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定位,力求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2]。为探索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以下称“我系”)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水利系统(含水文领域)的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共发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过对73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水文人才培养定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
调研发现,水文领域需要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并具有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能从基层工作做起,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这种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才满足现代化水利事业的需求。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练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工程局工作,从事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工作。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设置系统的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与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完成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无缝对接。
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为培养基础雄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竞争意识的专业人才,在总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系以传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为主线,加强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实际中应用水文与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系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断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掌握。我系将相关智能软件引入教学课程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软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工程实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我系也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3],进行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学习过程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针对水文测验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综合多途径培养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综合考虑水文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能力培养,构建理论与教学体系相互呼应,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实用性,兼顾社会发展的前沿性,与工程项目、教师科研、毕业生就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实例教学、框图教学和水文水资源相关软件的介绍与应用,增加课堂报告与讨论次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文文献能力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国外视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采用精讲多练、案例教学、启发与引导、提问与讨论等方法[4];而对于新的理论和技术,课内着重启发、引导,课外指导学生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硕(博)士毕业论文、专著等,加深学生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内学时紧张的问题;吸收、借鉴国外水文教育经验和优点,聘请水文专家开课或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定期播放生产录像,将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篇10
(1)思想道德素质。图书管理员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承载者,必须深知党的方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理论去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阅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为图书馆赋予衷心、为读者赋予耐心、为工作赋予责任心。图书管理员应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程度,不断奉献,提升自身的工作责任感,一心服务于读者。由此可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职业道德素质。新时代的图书管理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及责任心、全心投入图书管理事业,并能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淡泊名利,公正地对待工作及任何一位读者。在日益进步的信息化时代,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清醒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
(3)技能素质。知识的多少是通过技能来表现的。一是逃离纸质信息的工作方式,充分使用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产物计算机为工作设备,通过纸质与电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根据环境的不断发展,将服务对象从之前的学生中解放出来,服务尽可能广泛地面相各行各业的读者,积极与客户交流沟通,尽量来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
(4)创新素质。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动力,新时代的创新更侧重于自身能力创新。作为一名图书管理人员,良好的创新能为自身带来一种新的体验与思想。新时代的图书管理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发掘自身及工作中的潜力,勤奋学习,善于用脑,积极研究更好的信息时代服务方式。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图书管理员也被赋予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必须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提出创新的工作模式,带动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展。
(5)心理素质。随着图书馆事业中更多新技术新想法的加入,使目前图书馆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竞争压力的驱使之下,图书管理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地面对突发事件与困难。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调节,培养一定的抗压能力,从容地面对一切,乐观地去对待现实工作中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勇于挑战,不断学习新时代的现代化技术知识,制定工作目标,扩展自身的知识领域,改善学习方式,化压力为动力。凭借着顽强的心理素质与热情的工作态度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图书管理员素质的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图书馆是知识传播的主要阵营,承载着构建文明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图书管理员作为其中的核心因素,应遵循读者至上的服务理论,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践党的方针,通过向优秀人物学习的方式,带动身边每一位图书管理员工,树立敬业精神,并坚持以诚实信用为标准,服务于读者。并用广泛的知识完善自己,组成一批阵容强大的管理员团队。
(2)形成竞争氛围。竞争是推动社会及个人发展进步的不懈动力,保持一定的竞争关系可以使自身处于警惕状态,化压力为动力。图书馆想要在新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证图书管理员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其中不仅要培养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建立工作人员中的竞争关系,并采取激励手段促进竞争的进行。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认为图书馆象征着安静与稳定,而图书馆事业的现存状况迫使人们必须打破这种观念,形成竞争氛围,并建立相应制度保障其正常运行。具体可以根据各种岗位的特点和需求,规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并保存个人档案,以便年终进行个人考核,并通过奖惩制度进行员工激励。适当的竞争可以给员工营造危机感,让他们更快速地适应新时代要求。
(3)改变学习观念。首先要给图书管理员灌输终身化学习理念,自主参加继续教育活动,通过继续教育,使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知识及各方面能力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其次是要培养群体学习的习惯,抛开以往孤军奋战的学习方式,进行开放式学习,在团体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吸取其他人的优势,营造更积极的学习氛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是要建立多元化学习观念,拓展学习内容,在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入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化培训,并开发图书管理员的潜在能力,形成一职多能的职能模式。这就要求现代化图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善于思考。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应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关系。所以应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向式学习来提升自我。
-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前景
- 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