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零售业;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
根据我国2000年3月的国家行业标准《连锁超级市场、便利店管理通用要求术语规范》,连锁经营是:“企业经营若干同行业或同业态的店铺,同一商号、同一管理或授予特许经营方式组织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零售业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利润,也很难实现大规模化发展。而实行连锁化经营,单个品种的进货量和物流处理量必然大大提高,企业可通过集中化的物流管理,降低单位产品的经营成本,因此,与单个零售形式相比,规模和实力大为增强。实行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改革的战略抉择,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开分店的过程。连锁经营是零售业成功的唯一出路,但是“败也连锁”。2008年7月31日,贝塔斯曼宣布全国18个城市中的36家门店全部关闭,解散在华图书零售业务,从而正式宣告该零售巨头供应链实施的失败。“败也连锁”不是因为连锁行不通,而是因为没有把握连锁经营的实质内容,尤其是未能利用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为零售企业获取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一、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效率高、规模化的大型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根据国家商务部规定,自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我国市场,并在大中城市站稳脚跟后以每年几十家的开店速度迅速把触角伸向了我国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甚至四级城市和乡镇。面对国际企业的咄咄逼人之势,国内零售连锁企业为应对激烈的竞争,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开店和兼并收购。但是单纯的依靠开店扩张所带来规模效益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营运管理效率和利润。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同等面积的门店,外资企业在销售额、产出、利润率等各方面均高于中资企业。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表现出力不从心等劣势,快速扩张得不到有效管理,甚至将拖垮整个企业。
二、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相比外资零售连锁企业,我国本土零售连锁企业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现代化经营观念、电子化和信息化经营管理、规范化运作、完善化物流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从管理战略出发,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想要获得长远效益,转规模优势为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运营管理,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演变,现今,由于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能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直接的反应,供应链已由原先制造企业主导变为零售企业主导。零售连锁经营的供应链管理就是以零售企业作为整条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对供应链体系中成员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实现供应链体系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必然提升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外资企业的强势竞争和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解的深入,我国零售连锁企业也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业务流程改造,提升自己的管理、营销水平,以增强竞争能力,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外资连锁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方法,并与企业自身状况相结合,把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然而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应用较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本土企业中还未能充分发挥。
三、当前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各企业密切合作,以实现消费者的最大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零售连锁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把顾客满意作为经营管理的首要原则,较少拥有先进的经营指导思想、长远的发展目标、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完整的企业文化以及把供应链管理思想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尽管我国部分零售企业已经具有了领导供应链的能力,但是普遍忽略了供应链是建立在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的一种战略伙伴关系,未能与供应链上伙伴进行合作,提升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很多零售企业只注意从供应商处获得利润,将市场竞争压力传递给供应商,甚至由于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使得供应链上企业间处于利益对立状况,这将严重阻碍供应链的运作。
此外,由于供应链管理思想进入我国时间较短,许多零售企业的管理者的价值观、远见能力与供应链管理理念不相适应,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低下;而且零售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施能力,这些都将是影响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的成功运作。
2.供应链信息管理程度低,企业间信息共享意识不够
一方面,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够降低零售产品的价格,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世界连锁巨头沃尔玛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立起了采用当时最新物流技术交叉作业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先进配送中心,每年节省数百万美元费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又开始使用卫星传输、整合全球营销数据,其商品管理、物流配送、全球采购和数据处理全部应用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其大部分经营管理决策都建立在准确科学的数据之上。通过使用了配送中心和EDI,大大降低配送成本,每年比竞争对手节省715亿美元的配送支出。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连锁企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工作效率低,流通成本高,因而极其缺乏竞争力。虽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也使用了POS系统、条码技术等,但像先进的数字化配送中心、电子数据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间信息无缝传递,实时共享。作为领导企业的零售连锁企业由于直接面向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最直观的消费信息,但他们却把自己的信息优势作为向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本钱,相互间没有真诚合作、相互共享的意愿。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信息传输滞后、信息化程度低也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开展实施。
3.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近年来,国内大型的零售连锁企业在各自经营范围内展开了近乎疯狂的扩张计划。但是,连锁网点的急剧增加也暴露了对企业物流系统投入的极不重视。有的大型企业拥有几百家分店,但配送中心却很少,甚至离总部较远的分店无法实现配送中心的配送,而只能自行采购,自行调配,徒有连锁之名,而无连锁之实。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上,还只是停留在收银和整理库存的阶段,没有将相关数据用于供应商管理、对顾客行为以及企业促销策略的分析和研究上。零售连锁企业过多的关注了运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直接成本增加,却忽略了应用先进技术能带来的更多间接成本的降低。在库存管理上,虽然部分企业实行了供应商管理库存,但由于没能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使得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不畅,反而造成了库存周转周期过长、供应链上物流不畅、缺货等现象。
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相对于国际零售巨头,我国零售连锁经营在供应链管理水平上差距是巨大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只有转变观念、改变认识,不断在经营中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并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开庆,赵玉国.连锁企业物流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9.
[2]潘秋荣.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的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8(07).
[3]丁斌,陈森发.我国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策略[J].物流技术,2005(10).
篇2
[关键词] 钢铁 供应链 物流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产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但产能规模年年扩大,而且出口额也在激增。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钢铁物流明显滞后于钢铁生产,客观地说,我国钢铁物流水平依然很低,不能适应钢铁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物流管理若仍保持现状,必然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会表现出与企业要求的发展规模明显的不适应,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物流管理。二是企业管理者看到了在当前的原料供应条件下、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降低物流成本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所以需要强化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DI/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二、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的提出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多渠道的大宗原燃料、冶金辅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大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多级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病,其效率和效果均落后于诸如IBM、DELL等跨国集团和国内的海尔集团。因此,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应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管理思想,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优势和外部资源,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整合;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筑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l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三、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研究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将上端钢厂、钢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下端客户和供应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联动,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钢铁行业从钢厂到终端用户的整个体系中业务的统一流程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工作效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网络, 配备运输车辆, 服务大多以企业所在地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运输, 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还不适应现代物流采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要求。因此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战略应该从涉及信息系统和内、外部网络的基础性战略出发。
按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思想,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来讲,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全球性的物流供应链,多角度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拓宽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外销渠道;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内物流供应链,并加强企业进厂物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的运输调度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输的计划性和可控性;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上海,上海钢铁在宝山”。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钢铁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单从钢铁交易量来说,上海已经达到了龙头地位,宝山作为上海市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造船基地、为高级轿车配套的冷轧板、不锈钢基地,钢铁生产及贸易量急剧放大。宝钢从1985 年投产至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渐从钢坯、热轧产品向冷轧、电工钢等高附加值精品钢调整。钢铁产品物流特性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产品在包装、仓储、运输、吊装、配送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距长、集批、联运方式复杂、量大、装卸、搬运成本高等物流特征,使得钢铁物流管理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所以宝钢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之争,而是以客户为核心,围绕客户需求渗透到供应链各环节深层次的服务之争。结合宝山的布局规划和钢铁物流企业现状,宝钢需要在原料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物流网络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整合行动,以增强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整合现有的这些钢材物流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的钢材加工与配送中心。宝山目前有12家钢材交易市场,近50家一定规模的钢材仓库,几千家的钢铁贸易企业,钢材加工与配送企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宝钢的月浦、杨行工业园区,由于这些企业分散运作,对宝山的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难以发挥区域货运干道系统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规划设想在月浦工业园区和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与钢材交易中心,建成集钢材剪切加工、仓储、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
二是在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上海宝山国际钢铁物流服务业基地,形成全球性的钢铁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和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具体措施:
1.建立钢铁电子信息平台
电子信息平台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信息量最大、内容最丰富、企业会员最广阔的平台。内容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用户信息、价格发现与系统、产品资源市场、供求预测系统)。
2.建立钢铁电子商务平台
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电子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是实现钢领信息交易中心的核心部分,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流程:产品采纳―资源―价格―供需对接―仓储―加工―配送―货款支付―深化保障―订单下单。
3.建立钢铁物流分拨中心
针对宝山地区仓储物流企业众多,信息不畅,业务拓展不顺,资源浪费的特点,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做好钢铁物流分拨的电子化。在钢铁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钢铁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加工、配送、信息反馈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钢领”在钢铁物流上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的钢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4.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的国际市场,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提高物流效率
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物流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业,如销售、运输、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国内钢铁企业要全面做好供应链物流管理还任重而道远,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颖:钢铁服务业的“钢领”路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22期,33-35
[2]高自友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5月,396-399
[3]刘玉瀛余英武王晔:浅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物流整合.物流技术,2004年第11期,20-23
[4]高智高雪梅:宝钢探索销售供应链运作新模式.上海信息化,2006年2月,66-70
[5]冯富宽:论钢铁业供应链管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0月,86-88
[6]张远贵易树平等: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战略研究.价值工程,2007年第4期,63-66
篇3
【关键词】供应链 交通运营 物资采购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采购已成为生产、营销等活动的前提,企业经营的后续工作,需要依托于有效的物资采购。对于采购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是供应链轨道下交通运营物资采购战略性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供应链下的物资采购
关于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机制,其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旨在实现采购资源的优化管理,尤其是对于原材料的采购管理,直接关系着生产、营销等活动的开展。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关于供应链中的供应者和营销者等,都是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元素。在供应链中,建立起良性的合作关系,以形成战略合作的状态,强化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管理。同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物资采购逐渐走上网络化,基于企业的供应链需求,形成内外结合的网链式物资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关于企业采购管理的地位,也逐渐彰显出来,尤其是基于企业采购理念与实践的深化,物资采购管理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交易过程,而更多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形式。基于供应链的战略计划,在模式上延伸了企业的管理机制,这对于发展多元化的企业物流模式,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全面铺展采购管理的基础,关于采购管理体系、供应商管理、伙伴关系管理等,都是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良性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息流是发展现代化供应链机制的基础,构建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是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对象分析
在轨道运营物流的背景下,关于车连运行系统、客服系统,以及保障系统,是轨道运营的三大系统,对于构建完善的运营物流管理,加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车连运行系统
车辆运行系统时轨道运营物流的基础,其主要关于车辆、线路、控制中心等,为轨道运营提供强大的运输能力。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节奏快、产品流通多元化的特点,构建强大的运输体系,是实现有效的轨道运营物资采购的基础。同时,在电子科技时代,车辆运行系统逐渐由电子系统、信号系统等,现代信息系统而构成,这对于发展现代化的轨道运营物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关于客服系统
企业的轨道运营物流中,关于客服系统的构建,是保障物流质量的重要内容。该系统主要由车站服务、消防、检票、车站照明等,是运营物流的重要内容。同时,运营物流的客服内容繁而细,这就要求系统构建的全面性,对于物流运营中的各服务分支,以形成系统化的客服体系。
(三)关于采购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运营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于物流管理质量,直接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保障体系主要由设备性能维护、设备的检修等构成,是运营物流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车辆运行系统、客服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保障系统是三大系统的基础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障着三大系统的有序运行。
三、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对供应商无法形成良好的吸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体系不够完善,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境内外的车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和服务方面,谈判的空间逐渐缩水。在运营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对于物流合同的维护,强化了各交通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以至于国外的供应商,在服务和资金流上缺乏吸引,进而采购链的全面开展,需要基于较高的成本输出。
(2)采购物流体系不完善,采购的流程和方式不合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的进程中,主要由企业的采购部门,对采购的规划、采购问题分析,进行综合管理。在运营物流链中,采购的体系缺乏有序性,在物流招标的过程中,关于暗箱操作、受贿的不公平行径十分的普遍。同时,采购的方式和流程,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以至于中小企业成为了主流运营物流商,这样造成了轨道交通采购物流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不利于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
(3)采购理念不成熟,注重采购环节,忽视采购服务。关于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运营采购管理中,轨道交通的三大体系相对复杂,以至于企业内部的决策,在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力度,造成运营采购的传递效率降低。同时,整个采购理念还不成熟,采购环节相对脱节,以至于运营采购物流质量让人堪忧。并且,在专业物资的采购中,缺乏规模性,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传统物资的运营,这样非常不利于轨道交通运营物资采购体系的构建。
四、几点优化举措
(一)采购理念的更新
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物流,起步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采购理念。因而,在优化管理之中,要做好理念的更新工作,以强化三大体系的构建工作。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更新工作的重点,在管理机制和内容上,进行优化处理,以突出系统的连贯性。并且,轨道交通运营物资体系,在于采购成本的控制,于是关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针对产品研发、生产、运行等活动的成本,进行系统的成本管理。
(二)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
基于传统的供应模式,已无法满足于战略合作的需求。因而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对供应链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且,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要基于实际的情况,合理地选择供应商,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供应网络。同时,强化供应网络的战略合作,减少构建成本的输出,而且成本管理的风险可以进行肢解,以避免过大的成本风险出现。
(三)健全供应商数据库
在整个轨道交通物流供应链中,供应商处于流动状态,对其相关数据库的健全,是完善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轨道运营项目的建设期,有意识地对于供应商的各领域数据谨慎收集和积累,便于供应商的全面管理。同时,在轨道交通的运营期间,强化数据的收集工作,以完善数据库,做到管理工作的全面性。
篇4
内容摘要: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已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的运输、仓储、生产、配送/分销及零售等环节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管理 经济增长
物联网的定义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以便更加方便的识别和管理。物联网运作的基础是EPC编码,它是与现有EAN.UCC标识系统兼容,提供对物理对象惟一标识的一种编码。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在被运输物品出厂或出库之前贴上基于EPC编码制成的RFID 电子标签,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可以提高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物联网的独特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使得中、美等世界各国逐渐提高对其关注度,相关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也陆续开展对物联网的研究及实践工作。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将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研究物联网将如何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成为了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概念是指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普遍应用。其具体环节如图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将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供应链管理诚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不容忽视的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且动态、多变,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管理模式同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模式的矛盾。传统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由于企业间信息缺乏交互性,导致在有业务关联的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排他性。这种供应链的分裂也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
许多部门和企业未按照标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由于供应链缺乏足够的可视性,许多企业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的人为阻滞而中断,使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实时共享成为不可能。
由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费用太大,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管理软件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供应链管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应对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建立动态联盟。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动态联盟的暂时性和非静态性,也导致无法建立稳定、统一的业绩标准,缺乏整体监控。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成为很多企业家与学者追求的目标。
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所依靠的两大载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上不难发现,每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的出现都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物联网的出现也将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并且为其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带来机遇。下文分别通过分析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几大环节的应用以论证其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影响。
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通过对在途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上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使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实时了解到货物所处的位置、状态及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以合理调度在途车辆,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
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可保证企业对其库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有关库存情况,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并且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除此之外,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使生产更加柔性化,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通过更新贴在商品上的EPC标签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施精确的库存控制,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零售环节。在零售环节,通过利用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可以有效地监控商品的流动情况,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当商品存货数量降到偏低水平时,还能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秤可以自动识别商品的类型,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的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将可以利用物联网,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以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缩小供给库规模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通过利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从而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物联网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优化还可以保证企业及时评估合作伙伴,并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监控。
(三)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管理高度敏捷化和信息化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四)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物联网被充分利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后,企业可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在各个环节上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及追踪,保证企业能够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产品。
(五)以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服务供应链
许多公司在完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了加强资本投入以及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上,却忽视了客户满意度、需求模式的变化等下游流程。面对客户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物联网形势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呈现出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发展趋势。
结论
虽然物联网离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还有很长时间,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制定产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等等问题,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已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地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供应链管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3.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索[J].中国标准化,2005,04
4.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Welbourne Evan, Battle Leilani, Cole Garret, Gould Kayla, Rector Kyle, Raymer Samuel, Balazinska Magdalena, Borriello Gaetano. Buil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The RFID ecosystem experience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3)
6.Mulligan, Geof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ere now and coming soon[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0(1)
7.Melnyk, Steven A, Lummus, Rhonda R,Vokurka, Robert J, Burns, Laird J,Sandor, Joe. Mapping the fu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delphi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16)
作者简介:
王辉(1988.10-),男,浙江省临海市人;在读学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篇5
关键词:大数据;供应链管理;价值提升;分析与研究
大数据在我们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大数据应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多的是市场需求和营销两个领域比较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存储在供应链领域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大数据分析的内涵
大数据分析是基于网络自由流通,通过大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决策等,从而实现大数据知识体系中的资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过程职能控制。因此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是大数据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全世界有将近90%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传统的知识服务体系又无法将知识进行纵向扩展和多角度的眼神,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的,能够实现知识的纵向扩展和眼神,同时在提取大数据信息的时,还能为一些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常规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识服务竞争力方面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有效预测。
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大数据分析在服务模式更趋向于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体验化,技术上呈现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征。大数据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数据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数据信息只能是代表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未来社会发展变化,谁也无法预料;第二大数据强调用户的参与,所有大数据信息来源、服务资源、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网络大数据这个环境中,很多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大数据用户,所以大数据分析的时候,更多的体现在用户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数据是一种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务;第四大数据需要付费按需使用;第五大数据是一种共性技术与个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识服务模式;第六大数据是绿色环保的知识服务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由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传入我们国家,我国才开始了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供应链管理,是从企业的供应链为中心,通过供应链管理,让客户以最少的成本,让客户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达到缩短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实现企业盈利增长、减低企业风险等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每一个企业都处在一个相应的供应链条上,所有的产品必须通过相应的渠道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通过协调和优化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的利润,从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最大利益化,实现企业的共赢。
(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目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升企业产品流程和服务质量,让供应商和制造商能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管理与大数据融合
(一)供应链管理引入大数据。在互联网和云时代的发展下大数据可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大数据不仅仅有着庞大的数据量,同时能够有着更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价值,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可以优化供应链。通过分析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对其中隐藏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能够在经营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优化企业供应量的管理,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升企业数据资源的价值。应用大数据,能够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目前供应链和网络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发展中,需要不断加深中间业务环节和内容的复杂程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处理质量、市场业务开拓、合作伙伴选择、商业运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大数据引入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全程协同数据,运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获取、跟踪、预测、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二)大数据升级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与大数据的运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上从需求、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到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各成员通过大数据的运用进行监控、分析、反馈,对供应链全局进行掌控,以提升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有效减少供应链成本,并实现从历史数据决策向即时数据决策的推进。大数据在供应链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状态、交易过程、资源运用等数据可视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配置和管理,对数据资源深入发掘,并充分运用至企业经营决策与实施中,通过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加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运营节奏,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响应速度,以推动供应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供应链自身价值,形成智慧型供应链。大数据在数据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挖掘、管理、分析大数据信息,从而将企业流程优化,为企业打造新型的产品,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提出了大数据和供应链融合的价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
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 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吸引力很大。因此,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也成为物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手段。
一、 供应链管理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由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来实现企业内外环境的协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指将成品获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它包括四个并行的分链,即:物资链、信息链、价值链和技术链。供应链管理(SCM)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此后,供应链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它的含义也有许多提法。但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是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分析、挖掘,形成客户知识,利用客户知识发展和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整合,使企业与客户接触的每个领域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达到充分利用客户资产、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管理机制,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总之,物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与那些有价值的客户建立稳定且长期的双赢关系,防止它们流向竞争对手。
二、 物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重视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保证客户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进而增加其重复购买的可能性。
1.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赢得商战,就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竞争同盟、竞争对象、竞争目标,而了解是建立在对与其相关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信息收集、分析平台以了解对手。物流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实施变革,牢牢地把握客户、分析客户,充分利用客户资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是物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从技术角度而言,随着l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所有企业都开始着手变革,以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二者沟通的最有效桥梁就是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对物流企业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效的结合并充分利用,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3.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的必然选择。以单个企业为单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很大程度,的确解决了内部信息沟通问题,但供应链管理是注重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企业之间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其交往并不仅仅是买卖关系,还存在服务关系。因此,就要求供货商和销售商、物流企业都必须成为服务于客户的合作方――即形成一条解决服务问题的合作链条,由整个链条的各组成成员通力合作才能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多让渡价值。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实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借助与供应商、分销商及其他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资源共享,将供应链上的企业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客户,并将客户反馈信息传递给各企业,增强整个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的环境下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从单个企业外推至整个供应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客户资源共享和企业间合作的问题,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具柔性,其满足客户的能力、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客户流失率的能力有所提高。
4.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大规模、全方位收集、分析客户信息,帮助物流企业准确发现本企业的赢利客户和具有赢利潜力的客户,分析客户所需服务倾向;帮助物流企业开发适应客户需求的新的服务.使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准确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完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有效整合客户的关键信息,有利于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客户定位和细分,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培养顾客忠诚度,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 供应链下的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实施
客户关系管理(CRM)作为一种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营销战略管理思想、方法和IT技术为一体的全新管理系统,物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才能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1.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形成适合CRM 实施的企业文化体系。CRM 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在大多数物流企业中,以客户为中心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这需要企业上下各级人员首先学习这一理念,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的企业文化特征,并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2.调整组织架构,规范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在设计CRM系统架构时,应当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这是CRM 实施的基础。要真正地以客户为重,企业必须采用一个以了解客户、服务客户为目标的组织形态。否则,客户关系管理(CRM)难以取得成功。供应链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以供应链的客户为中心,但企业的组织结构对这些客户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分析,企业间也没有实施对客户资源的共享,从而导致对客户的需求无法充分的满足,无法提高客户满意度,造成客户的流失。
3.建立完善的数据仓库。为了使客户服务能够协调一致,物流企业与客户的所有交互行为都必须通过建立在有先进技术支撑的一套通用的系统平台上来进行管理,这个系统平台就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CRM的核心,它把CRM流程的所有相关数据都集中于此,可以使市场分析人员从库中的数据分析细划出目标市场、决定促销活动;销售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的详细信息以作为销售力量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就是让所有的使用者从中获取分析结果再反馈于其中使得以后的分析更准确、更适用。
4.进行客户分析。在CRM中,数据仓库将复杂的客户行为数据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抽象化、规范化的分类、分析,为物流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反馈数据。因此,对客户进行分析便成为实施CRM 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要利用系统识别客户。客户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既可通过市场调查来获得,也可通过企业的业务记录和业务人员个人与客户的接触等渠道获得。应将尽可能多的客户信息输入数据库,以提高分析和应用客户信息的效率。其次,是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不同,就要对最有价值的客户给予最多的关注与投入;不同客户对于服务的需求也不同,企业可以分别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
5.实施不同的客户管理策略。供应链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重点就是针对不同等级客户实施不同营销策略。物流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采取适宜的客户管理策略,同时也意味着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1)针对潜在的客户。我们把具有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但并没有成为企业的客户的消费者称为潜在客户。它们只是对能够提供自己所需服务的企业感兴趣,并收集这些企业的信息和资料,针对这些潜在客户,供应链上各成员必须协力通过各种措施与之建立联系,取得长期的信任。一是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取得信任。客户第一次购买某项服务时存在信息泛滥和不对称现象,此时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潜在客户传达客观、准确的信息,如通过广告、中间商的促销活动、可供消费者24小时查阅的综合性互联网主页等来宣传产品的功能及所能提供的一切相关服务,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激起购买欲望。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限期优惠价格、直接向潜在客户进行有诱惑力的推销。长期看来,可通过重复购买优惠政策增加其购买频率,从而提升客户的价值。
(2)针对成熟的客户。对于成熟客户的CRM重点是客户关系的维系,因为成熟客户是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获取利润的黄金客户,因此企业一是可以通过约束性措施来进行客户关系维系。企业通常会使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契约手段等设置高的客户退出壁垒或转移壁垒如支付违约金,或使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有依赖性。二是可以通过情感维系锁住客户关系。情感性维系比约束性维系要更好一些,因为供应链上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情感维系,供应链设置的退出壁垒一旦消失,则客户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竞争者,而情感维系做得好的,即使退出壁垒消失了,客户也仍然会选择原来的供应链。
6.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同一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之间客户资源是无法共享的。这主要因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多样,进行信息技术整合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由于信任的缺乏,企业对于提供各种信息存在着戒备,因此只得各个企业去搜集客户资料。但往往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其最终用户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不仅形成企业之间的信息闭塞,增加重复收集信息的成本,而且与终端客户越远,从而导致客户的流失乃至整个供应链的消失。
篇7
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如阜阳奶粉事件后,广州假酒中毒事件、四川彭州的毒泡菜、天津的假鸡蛋、糖精水巧妙勾兑的劣质葡萄酒、香港毒鱼刺事件、“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触目惊心。使得食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一五”期间,由于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市场的变动,导致肉类流通方式发生改变,大中城市集贸市场的肉类销售比重下降,各大连锁超市的肉类销售比重上升,冷链物流、肉类的包装保鲜销售方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目前,我国是肉制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人均肉制品占有量大大高于世界水平,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肉类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都正在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由于源头污染、畜禽屠宰中控制不当等原因,造成肉类食品的安全隐患。
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Supply)、生产计划(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由图1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中)、满足用户需求来实施。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在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上,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从供应商到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2)供应链管理中,强调对肉制食品的质量安全供应保障、及时供应保障、准确供应保障和重视战略与合作管理;
图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3)供应链管理要求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采用集成、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的简单连接;
4)供应链管理中,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通过管理库存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到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服务,而不仅是完成一定的市场经济利益指标;
5)肉制品供应链管理围绕从基本原材料供应开始到产成肉制品供应,其中的可靠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等诸多内容,对于相应的管理内容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2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
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供应缺乏物流保障、物流运行成本偏高,运行效率低。我国大多数养猪场规模普遍较小,养猪场位置比较分散,养猪户居住也较为分散,运输距离长,供应网点少,并且这些养猪场或者养猪户的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车辆往往不能保证时效且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原因,养猪场的供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养猪户的此种情况更甚,对猪肉供应保障形成了制约。
2.2原材料采购不符合标准
肉制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不达标,供应商选择不当;中小型供应商企业的养殖技术、管理水平、响应能力等有限,无法保障供应的可靠性。有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时未做好事前的采购计划,在采购中不重视采购计划、采购订单、发票校验的管理,采购人员进行的“货比三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这3家是怎样选出来的、同样类别的采购这次审批的3家和上次的3家是不是同样3家等等。另外,中小养猪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是很高,即使引进新技术也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好的运用而创造出效益。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存在的问题,也使得供应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2.3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本优化。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供应链成本管理是针对整个供应链而言,而有的企业认为成本仅仅只是个别节点企业、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4企业卫生管理差
质量检测能力和检疫防疫能力弱,检测设备落后,卫生管理差,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除了大型养猪企业以外,一般中小型养猪场的质量检测仪器和检疫防疫的设备的配置极为落后,并且由于规模的限制,有的养猪场无法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甚至无法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这对原材料、产成品的安全供应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5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做得不是很好,协调能力薄弱。供应链中传统的3个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其中每2个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供需关系,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能同步运行、协调运行,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运行能力。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两类。信息集成关心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质量和可获性,运营集成则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库存和产品分发。肉制品供应链上,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再加之肉制品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因此影响了供应的保障。
3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解决对策
3.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除了投资存量不足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质量低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应在扩大物流基础设施规模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质量,将现代科技运用其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我国已在物流科技投入、交通软件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和信息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开发,以及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交通科技明显进步。只有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交通科技水平,才有可能建立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体系。
3.2选择优秀的供货商
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好坏程度、紧密程度对供应链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管理好采购供应链,供货商的选择是关键。目前较多的是用招标(联合招标)的形式来确立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有竞争力的诚信供货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减少供货商的随意性,提高供货产品的可追溯性。控制的目的是要促成肉制品加工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双赢”局面。肉制品加工企业可以建立供货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由采购部对供货商进行评定,及时全面地了解供货商的信息,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完善整套供货体系。
3.3优化供应链管理成本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内部库存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供应链总成本,未能命名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化。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供需网络,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节点企业的良好协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成本控制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使整条供应链获得多蠃的局面。
3.4完善检验检疫制度
严格检疫、检验制度的执行。德国动物检疫法规定:每半年必须对所有的生猪饲养企业进行一次检疫,检疫合格后才能继续进行生产。我国应加强肉类检验、检疫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如:除生猪的紧急屠宰外,无论是工厂化屠宰还是家庭屠宰,都必须进行屠宰前后的卫生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不合格的猪肉要送往专门地点销毁。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经常随机地从零售商那里购买样品进行检验,对出售不合格猪肉的商店进行严厉的处罚。
3.5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肉制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信息流对物流的调节、控制作用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肉制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真正达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从而减少信息冗余和错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为肉制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肉制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高效、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就必须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先进的EMI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等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2] 田源,张文敏.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4).
[3] 李旭.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2).
篇8
【关键词】绿色 供应链 管理 物流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发展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因此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的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体系在宜家的构建
1、绿色战略。宜家制定了绿色战略理念――绿色经营意识和价值体系,包括环保战略、低成本战略和绿色产品战略,打造绿色家居理念,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兼顾对环境的关注和利益的追求。宜家从战略高度把主要产品和生产过程,加入持续发展的因素,以不管是国际或国内的商贸管制或能源资源发生短缺,都可以有效响应和保持先机。
2、绿色设计。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宜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
3、绿色材料的选用。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宜家从大自然提取原材料,并从绿色材料的循环生命周期考虑,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4、绿色供应过程。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宜家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首先是选择绿色供应商,供货方应该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有毒废物污染、是否通过ISO14000、产品包装中的材料、危险气体排放等进行管理。其次是绿色物流,宜家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适时作出评价。
5、绿色生产。宜家综合考虑产品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绿色产品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如采用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6、绿色销营销。宜家对销售环节注重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宜家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选用中间商时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开展网上销售,作为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是很符合环保原则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促销方式上,选择最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方式,还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
7、绿色物流。宜家在包装上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注重绿色运输中尽量减少能耗。
8、绿色使用及消费。宜家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9、绿色回收。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宜家在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体现在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宜家的实施
从理念上树立环保意识,宜家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包括供应商、工厂、商场、运输公司、消费者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始终贯彻绿色意识。特别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废弃物处理上极为重视环保。从1986年开始宜家就采用德国E1- Norm标准,这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木质产品甲醛含量标准。1987年,一个超现代的检验所在瑞典阿姆霍特成立,检测产品原材料和家具、棉纺产品的甲醛含量。1990年制定履行宜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政策。1991年开始履行关于热带林木使用的严格规定。1992年禁止在宜家产品和宜家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对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有害的CFCs和HCFCs,采用德国包装法令(German Packaging Ordinance),制定宜家包装材料新型规定。总体规定要求包装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或二次重复使用。1993年宜家目录册均采用TCF纸张。有关PCP(五氯苯酚)材料使用的德国标准规定被宜家采用,适用于宜家所有运营的市场,同时参加了在多伦多举行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成立会议。1994年瑞士Spreitenbach宜家商场向顾客提供家具回收服务,旧沙发产品可以回收进行再利用处理;并首次开展LCA生活周期分析,对涂漆刨花板和贴膜刨花板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哥德堡宜家商场设计建立了第一个生态平衡图表。1995年就宜家的六种主要货物运输方式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同年,实施有关运输与环保的培训和发展计划。1996年宜家在几个国家邀请约130家欧洲运输公司参加环境研讨会,宜家南欧贸易公司引进了简化“环境管理系统”,供宜家供货商志愿参与。所有的宜家商场开始向顾客提供旧家具回收服务(不分产品类别),以便进行再利用处理。1997年国际性的宜家集团环境协调网络成立。宜家北欧贸易公司向宜家供货商提供一项内容极其完善的环境知识基础培训。a.i.r产品系列诞生,包含充气沙发、休闲椅、座凳等。该系列名称的英文意思是“空气是资源”,同时与瑞典保护自然社团和一家回收利用公司合作开展了一项节能灯市场推广活动。1998年宜家按照环境标准评审宜家在欧洲的所有运载设备。德国Gardelegen的斯威伍德工厂获得ISO14001认证。这是宜家集团内部机构首次获取的一项国际环境管理标准。1999年宜家集团开始实施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一项范围广大的宜家实木产品原材料产地追踪计划开始实行。2000年一项管理规范文件“宜家家居产品采购政策”。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宜家的实施效果
宜家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宜家能向其消费者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产品开发员选择能够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制造商。宜家设计师总是推出低价格的解决方案。采购公司寻求最佳价格,然后通过大量采购能够拿到更低的价格。消费者自主挑选家具、自己提货、自己将货品运送回家并进行组装,从而节省开销。产品设计非常独特,精美、实用,独特的营销方式能带给消费者家居设计的灵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宜家的竞争力不在于某项核心技术,而在于它的经营理念――自己设计、自选等。通过将经营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将企业理念转化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宜家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随着顾客的需求而不断提升。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经营”,宜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例。可见,将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即市场需求相结合,制定有特色的企业理念,并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创新和完善,是宜家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宜家宣扬其代表着“简约、自然、时尚”的生活方式。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家居风格完美再现了大自然――充满了阳光和清新气息,同时又朴实无华。这些都形成了宜家不可替代的品牌魅力。还有对环保的重视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这些措施为宜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创造了一个现代家居帝国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但斌:绿色供应链及体系结构研究[M].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2000.
[2] 王能民: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壮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J].商场现代化,2007(16).
篇9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马宁.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 电子产品 供应链 产品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管理的优点,在于通过协调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减少各节点企业间盲目的竞争内耗,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最终使得供应链中所有的企业都受益。但是,有效的供应链设计,才能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功效。不当的供应链设计,会导致产品积压等不协调的结果。供应链具有物质功能和市场调节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因此,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供应链与之匹配。
1电子产品的需求特性
根据产品需求特点,可以分为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两大类。对于顾客来讲,他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不仅涉及需求数量的变化, 还涉及产品种类、性能要求的变化。根据费舍的研究,创新性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只有3到12个月,而对其需求的预测误差则有40%到100%,因此,创新性产品的需求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电子产品属于创新性产品,它们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其样式和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
1.1产品生命周期
对于电子产品的企业来说,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防止竞争对手进行模仿,因而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创新,这使得创新性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
1.2需求预测误差
电子产品的普及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数量的增长也是理所当然。但是,由于其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需求数量的增加,会导致需求变动的幅度变大,这代表着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预测存在较大的误差。
1.3订单提前期
在日益强调服务的现代电子产品市场中,客户下达订单都希望能够尽快拿货。因而电子产品的订单提前期很短。这对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提出了较高要求。
1.4边际贡献率
电子产品渠道多样。以手机销售为例,手机市场,网上销售,专营店和移动营业厅都有销售。这会增加不同渠道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市场性费用,为了消化这些费用,创新性产品要求很高的边际贡献率。
2电子产品供应链模式选择
2.1供应链的分类
供应链模式可分为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质功能, 它是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为零部件、半成品直至最终产品;反应型供应链也称快速反应, 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调节功能, 即确保顾客需求产品组合能够快速分配并送至顾客手中, 同时对未预知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2.2产品类型与供应链模式的匹配
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特性,和两类供应链模式的不同功能,可以得出基于产品类型的供应链匹配对策。效率型供应链与功能性产品匹配;反应型供应链与创新型产品匹配。
2.3 电子产品供应链模式选择
电子产品作为创新型产品,应选择反应型供应链。反应型供应链的侧重点不同于效率型供应链,首先市场需求预测误差过大,加剧了产品供不应求的机会损失风险,或供过于求的削价损失风险;其次,创新性产品的高边际贡献率,加大了短缺成本;再次,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增加了产品的商业前景风险。因此,对于反应型供应链而言,市场的调节成本是绝对重要的,而实物成本是相对次要的。
(1)运输策略。由于电子产品企业的工厂、门店分布范围广,而它的提送货批量又小,因而在运输上,要选择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企业和产品的自身特点,设计合适的运输配送方式。
(2)设施战略。采用柔性产能,传统设施以产品为中心,分散布局,现在为提高订单响应时间,有些厂商选择集中布局。许多IT企业选择将生产加工的业务进行外包,自身的企业商业资源,则专注于产品的设计,销售等利润较高的方面。
(3)信息化战略。电子产品企业对信息化要求较高,由于其产品的型号多,供应商和零售商必须对产品生产数量、库存数量及销售数量进行实时监控,上下游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对产品需求做出准确预测。
(4)库存策略。必须不断强化系统的柔性。对库存管理不仅要偏重于降低成本,更要侧重于供应链上安全库存和可用生产能力的灵活配置。
3结论
电子产品作为创新型产品,应选择反应型供应链。而其供应链设计的核心,在于处理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销售渠道,减弱市场导入期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提高产品物流的效率,增强销环节各节点企业的协作,增强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柔性,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最终使供应链模式适合产品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