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国有军工企业;集成供应链;意义;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6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88-02

我国的国有军工企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国家主要的军事装备研制者和生产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好相应管理工作、保密工作、供应链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其中,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推行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国有军工企业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意义,为国有军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供应链和集成供应链

供应链指上游和下游企业开展合作经营、生产的相关生产组织模式。自从人类开始从事生产分工以来,就存在供需关系以及相关的供应链活动。然而,传统类型的供应链活动通常是市场经济中较为分散的、自发的市场交易活动。近年来企业才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纳入管理模式和企业战略。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形成和运用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经济技术。集成供应链指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它具备稳定性、长久性以及相互信赖的特征,借助资金链、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整合相关企业,为集成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其中,技术流的出现,为集成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2 国有军工企业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国有军工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模式通常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对供应链管理关注不够,和相关供应商以及制造商不存在长时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有军工企业和制造商和供应商无法建立互信,也未能打造出基于共同获利的价值链,不能满足客户交货时间、成本的要求,无法达到质量标准等相关规定,更不存在反应快捷的信息流和物流系统。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军工企业传统的自我封闭状态也得到改变。积极关注和分析国内外快速发展的集成供应链管理方法和理论,对其在国有军工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升响应市场的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活动节奏也逐步加快。很多企业都真实地体验了顾客迫切的时间要求,顾客期望厂家及时交货,时间越短越好。供应链能够将用户、供应商以及生产商密切地联系起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优化,促进企业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产品通过最便捷的流通渠道,传递给相关机构和人员,增强了及时响应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2.2 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开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组成供应链的相关流程和环节,构建优良的互动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压缩信息延迟,解决信息扭曲问题,加速相关产品需求资料和信息的流通,这样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盲目生产和研制的可能性,减少库存浪费现象和资金占用比例,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2.3 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供应链能够将相关的生产商、供应商以及用户等密切地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持续优化,使众多企业成为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和利益整体。这些企业相互联系和协调,压缩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和路线,加快从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具体过程,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军工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军工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集成供应链管理,充分整合集团力量,避免集团内部二级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集团层面的宏观调控,为二级单位制定其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使集团内部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避免不同二级单位在相同技术方向上重复投入,实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最终有效提高集团的整体实力,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2.4 增强抵御风险意识与能力

供应链应该以核心企业为重点,控制好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从最基本的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制造,以及最终产品的形成过程,借助销售网络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将相关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联系起来。这种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中的各个企业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它们的利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处在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能够借助这种相互依赖的特征,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水平。

3 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3.1 优化军工企业供应链采购

3.1.1 集团内二级单位关系转变

在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集团各二级单位之间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宏观调控,使原本的竞争对手成为各有所长、互相弥补、互相配合的协作伙伴。

3.1.2 改变传统采购模式

传统类型的采购,是为了做好库存而进行,集成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变这种库存模式,转变为根据订单,也就是需求而进行采购。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采购活动的驱动力是订单。用户的强烈需求驱动制造订单形成,进而驱动采购订单生成,传递给相应的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能够使供应链系统及时地响应相关用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降低库存成本,也能够加快库存周转率以及物流速度。

3.1.3 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

传统类型的采购管理存在与供应商之间不存在合作、缺乏柔性、无法快速地响应客户等缺陷。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型的供需合作模式加强了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与信息联系,使供应商能够实时响应采购部门的相关要求,切实实现外部资源管理的事中控制。

3.1.4 从传统的一般买卖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采购管理一旦完成,和供应商之间短时间的合作关系就结束了。和供应商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这种新型战略关系能够降低因不可预测的客户需求变化而带来的诸多风险。借助库存数据共享,企业可以作出透明的采购决策,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带来的影响,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和实施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为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多种便利。借助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费用,规避冗余谈判和手续,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错误决策,避免更大的成本损失。

3.2 供应链采购绩效评估

采购工作的绩效评估要围绕其基本功能来开展,考察采购部门、采购工作整体或采购人员的个人业绩。采购工作的基本功能是,及时购买企业亟需的相关物资,确保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开发科学合理的供应源,降低采购成本,从而达到最优采购目标。采购绩效评估是对实际完成采购目标和任务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对比,从而准确评估企业整体的采购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或相关评价机构。在评估采购人员业绩的过程中,重点是认可和肯定采购人员工作,考核目的是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成就感,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激励采购人员努力工作,注重公平竞争。

3.2.1 价格与成本指标

通过价格与成本指标指标可以判断采购人员的议价能力,分析供需双方实力的具体变化状况。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时间成本、采购价格、业务成本以及付款要素。

3.2.2 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指供应商材料的质量水平和相关供应商在提供服务和商品的过程中的质量表现,涵盖来料质量水平以及供应商质量体系等,重点是质量保证体系和物料质量。

3.2.3 数量指标

采购人员为了获得折扣,达到降价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采购数量可观的存货,导致储存费用的大幅增加。

3.2.4 与供应商关系状态指标

该指标针对供应商和企业关系状况进行考察,确保双方处于优良合作状态。

3.3 采购人员绩效评估

对采购人员而言,重点考核下列方面的若干指标。

3.3.1 采购计划完成率

采购计划完成率是表明采购工作者在既定期限内确保生产用料工作水平的考核标准,这个指标越高,意味着采购人员工作水平越高。采购计划完成率等于考核期实际采购量占考核期计划采购量的百分比。采购人员要分析采购周期长短,按照企业相关生产任务的具体采购要求,做好相应安排。采购进货时间过早,可能会占据较多的流动资金,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进货时间过晚,可能无法保证生产需要,进而引发生产问题。同时,购回物资要满足最基本的数量要求,保证所采购的物资材质、质量以及规格,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3.2 采购准确率

采购准确率指标用来审核采购过程中是否出现漏采以及错采,分析采购数量是否过多或不足的问题,并对严重程度做出判断。

3.3.3 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

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等于物资合格次数占采购任务次数的百分比,也就是物资合格比例。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是否达到相关技术检验的要求,代表了物资采购人员保证物资质量的程度。

3.3.4 企业内部协调状况

为了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采购人员不仅要与本部门积极配合,还要和企业中的设计、财务、综合管理、质检以及各个车间等具体相关部门交流和沟通,采购人员和这些相关部门保持密切关系,并进行有效协调,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活动的实效性。所以,在对采购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单个指标,轻率确定采购工作的优劣,要切实做好具体分析,综合评价采购人员工作。

4 军工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类型和要求

4.1 根据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及其竞争实力分类

军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军工产品,对供应商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供应商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甚至是唯一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为军工企业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企业非常依赖这类供应商。而有的供应商为军工企业创造的价值比较少,行业内存在着大量可替代供应商。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存在日益密切的联系,供应商之间也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合作供应商自身的竞争力和增值作用大小决定了它为军工企业作出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大小,进而决定了供应商与军工企业关系密切与否。

4.2 根据供应商的投入和回报分类

企业对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的重视程度并不相同,投入也有较大差异。优秀供应商不仅非常关注自身能否在短期内获利,更关注自身能否完善和改进相关服务。有些供应商则只注重眼前利润,甚至有部分供应商还可能会给军工企业带来额外损失。因此军工企业要根据不同供应商的具体表现,给予它们不同的回报。

4.3 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要求

企业要以足够耐心和决心来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稳步增强供应商能力和水平。军工企业考量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与各层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层次的供应商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供应要求、合约要求以及价格要求。双方要以供应链合作为基础不断努力深化战略关系,就供给和需求及时达成一致,使供应商准确地自我定位,根据军工企业的需求和目标,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构建相互理解和彼此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

5 结 语

国有军工企业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意义重大,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和业务实践,提高国有军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地提升和促进军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霍海平.ABC法在军工企业安全库存管理中的作用[J].航天工业管理,2006(z1):23-24.

篇2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能够解读出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包含的丰富内涵。首先,供应链管理把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对成本有影响的各个成员单位都考虑在内了,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再经过配送中心到渠道商。

其次,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再者,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机结合成一体这个问题来展开的,因此它包括企业许多层次上的活动,包括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等。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企业;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供应链所有系统进行计划以及协调,还有操作以及控制等的活动以及过程。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在于满足当前采购客户需要,并且对供应链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综合管理,具体从采购以及物料管理,还有生产以及配送,还有营销等方面进行管理,最终的目的在于有效实现降低采购公司的物流以及库存成本。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并且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实现企业采购流程服务质量最优化。

二、国际采购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系统不完善。当前大部分的国际采购公司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都集中在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方面,并且统计的信息无法体现其实用性,这成了供应链管理最大的障碍。

(2)库存管理不科学。大部分的国际公司都偏向于进行单一的库存管理,主要从存储成本以及订货成本方面可以看出。虽然这种库存管理的办法存在其适用性,但是这种管理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3)供应商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随着采购产品的型号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多的原材料都无法实现按照采购订单上面的日期及时送到。因此,在进行采购的环节当中,不管是对于国内的供应商又或者是对于国外的供应商而言,都存在着采购员向供应商催货的情况,供应商也会以产品质量问题作为借口推辞,最终无法完成原采购计划,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

三、国际采购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法

(1)完善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客户建立不同的信息统计资料,另外也可以尝试建立在原来的ERP基础之上创建全新的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主要涵盖了企业生产产品投料一直到产品成型出售的全部生命周期,并且对企业产品生产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做好数据统计和控制,主要内容有对产品存在问题进行跟踪,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做好各项环保要求。

(2)供应商库存管理。可以通过创建VMI系统实施库存管理,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对库存管理做好协调处理,尽量避免出现过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该有效降低供应链环节中的整体库存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采购公司的供应链成本,并且还应该保证各个零售商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服务,有效改善资金流。

(3)合理、科学地选择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和供应商之间的管理沟通机制,并且还应该和供应商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改善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并且把最终的结果运用到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去,让供应商能够和公司保持步调一致,最终收获良好效果。对先前的供应商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良,并且对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行有效沟通并解决。针对存在缺陷和问题的供应商,应该替代其他的供应商,并且做到有效增强对国际采购公司的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安全性。

四、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激烈,国际采购公司应该快速调整供应链管理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采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国际采购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则必须拥有一套能够准确探测到市场需求的并且是灵活多样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并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供应链管理制度,以谋得更高的利益。一个企业的架构、角色、功能及系统必须经常改善及经受考验,以求达到策略、运作及行政上的有效性和效率。而在不断蓬勃扩张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模式急变,商贸活动剧增,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从事采购供应的人才倍加短缺。因此,积极培训世界级的采购师,加以国际认证,对于国际采购企业来说是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彼得・迈因德尔(Peter Meindl),陈荣秋,等.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供应链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4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

近年来供应链成本管理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基于整个供应链间的竞争日益取代企业间的竞争(Lisa M. Ellram,1994);对成本进行优化的潜力只能通过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管理来实现(Joseph L.Cavinato, 1992)。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对供应链成本管理做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对未来的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研究述评

Cavinato(1992)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并提出通过整合物流过程来实现全面降低作业成本。但其研究局限于实践层面,并未明确提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Carter及Ferrin(1995)则针对 “买方——运输商——卖方”的供应链模式,指出可以降低的供应链成本包括三方面:卖方成本;买方成本;运输商成本。Beamon(1998)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的分析研究分为四种模式,且这四种模式均以成本为量化的衡量因子;Lalonde(1999)等人则把作业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相关成本。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如何降低作业成本的角度来管理供应链成本。最早明确提出供应链成本的含义的是Handfield,R.B.,Niehols,E.L.(1999),他们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和相关物资的采购成本以及获取信息的成本,二是管理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成本。此定义不仅首次强调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关系,而且隐含了某些供应链成本可以量化的性质。Kajuter等(2000)则构建了一个前瞻式的综合成本管理理论框架,认为作为一个成本导向型的系统,前瞻式成本管理进行成本管理的主要工具是(链式)目标成本法,同时辅助以其他有助于创造更加具体的成本缩减理念的方法,如标杆管理、逆向工程、价值分析及价值工程等。Stefan Securing(2001)和Goldbach,M.(2002)认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为:对供应链上发生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包括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该定义产生于供应链成本核算。供应链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概念: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法。他们还分析框架中引入理论研究了这两种方法所需要的组织设置,并强调对成员之间关系的管理。Hines,R.,Silvi,R.,Bartolini,M.和Raschi,A.(2002)提出一种新的整合模式——供应链的精益转型,包括减少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浪费以及建立根据最终客户的真实需求而灵活调整的供应链两个方面。将该整合模式应用到简单的内部供应链进行研究,并预言未来的研究会将精益管理会计应用到更加复杂的供应链环境,如双极供应链,线型供应链和网络组织等。Krueger,R.(2002)和Stefan Seuring(2002)认为供应链管理面临着全球化成本管理的挑战,故应进行整合式供应链管理。整合式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成本核算的三个层次的成本和目标成本法进行整合,并提出若想完全发掘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潜力,需将成本管理的其他发展整合进供应链管理。其总目标是降低成本、缩短投放市场的时间及提高产品质量及灵活性,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Tim,Milena和Yuan(2002)从合作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将供应链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供应链系统上各企业的总成本和成员企业间合作的机会成本。Kulmala(2002)则从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了供应链环境中各企业间的成本及其管理问题,并分析了企业间关系对成本管理的影响。Varun Grover,Manoj K.Malhotra(2003)认为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信任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和成员间的信息共享等因素都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在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如何降低交易成本。Stefan Securing(2004)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成本引入“产品——关系”的二维框架中进行分析,形成一个三维的分析模型,即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同时,他还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础,通过对三个层次的成本和“产品——关系”矩阵的各个决策区域进行整合,在探索供应链成本缩减机会的过程中考虑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将成本管理拓展到供应链组织的边界之外指明了道路。Cooper, Takeo Yoshikawa, Slagmulder等人(1994、2002、2004)在总结了前人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的一些供应链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划分为产品和关系两个维度,并根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把每个维度分别划分为构建和运营两个阶段,从而形成了四个决策区域:产品和网络的结构、供应链产品设计、生产网络的构建和供应链流程优化。同时,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跨组织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OCM)的概念,认为跨组织成本管理是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需要通过让供应商和采购商进行紧密的合作来实现降低整个供应网络的成本。Martin Christopher和John Gattorna(2005)将战略联盟的思想引入对供应链成本的管理中,指出应该供应商应该与客户结成供应链联盟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并认为对供应链联盟进行市场分割的最佳方法就是以买方行为为依据。由于供应链提供了最好的成本降低和价值提高的可能性,因而对其所处网络组织的连接点处的管理就变得非常关键。Marilyn M. Helms(2005)等人认为,在IOCM中供应商成本不是主要要考虑的因素,应更多的关注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选择,即更强调成员关系对实现目标成本的影响。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合作性、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所雇用的工程师和设计专家的数量,以及其在业界的声誉和可靠性等因素。文章指出应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协议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Lisa M. Ellram(2006)将自己多年来对供应链上企业成员关系的研究引入对IOCM的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中,并强调人们经常忽略成功的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买方职能。她认为买方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可以获得定价及其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大量杠杆作用。

以上关于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的研究都将两个主流观点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作业成本法中所采用的流程的观点,通过成本管理目标可将它们系统的组织起来;另一个则是目标成本法,着眼于如何设定和实现目标。企业首先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而后又要回到市场满足客户需求,而在各种流程中都要消耗资源。

二 、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述评

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Cooper和Slagmolder曾对供应链成本管理作如下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实现降低成本及加强战略位置的目标。Cavinato (1992)、Cooper,R和Slagmulder,R.(1995)首先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供应链上的整体成本。他们提出通过整合物流过程来实现全面降低作业成本,并按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把与客户相关的成本分摊到对应的客户身上,从而更为准确地明确客户的盈利性。Cooper & Kaplan (1998)认为采用所有权总成本着眼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优化,有助于分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权总成本是获得材料所需要的总成本,包括购买价格以及与购买相关的其他作业成本,如材料订购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成本、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以及支付材料货款过程中发生相关成本。Lalonde(1999)等人以作业成本法(ABC)和所有权总成本法(TCO)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相关成本。Messaoud Mehafdi(2000)认为转移定价系统应成为供应链管理分析的焦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关系是理解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处理转移定价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其整合进战略规划,包括:确定和检查整个转移定价供应链,在管理转让者-受让者关系时采用“内部客户”观念,并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标准(如平衡积分卡)和激励计划来支持这一观念。Tobias Teich等人(2001)介绍了非层级化地区性生产网络的模型及其运作模式,并将拓展性价值链管理(Extended Value Chain Management, EVCM)概念作为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进行探讨,且根据网络成本核算系统的要求提出了成本设计和利润分配的方法。Robin Cooper, Regine Slagmulder(2001)认为透彻的系统的成本管理应出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确定了设计阶段和生产阶段中可以避免的成本。以此评估供应链成本的优势主要在于,在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的同时评估成本,可以以最少的精力去辨别供应链成本的动因。此外,生命周期分析的流程和产品导向型系统可以识别独立于公司部门的成本,从而可以改善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Lars Stemmler(2002)探讨了财务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角色,认为:成功的供应链财务管理范畴应当整合了产品流程、信息共享和创新的财务结构三个方面。Khurrum S.Bhutta等人(2002)考察了围绕有效客户反映(Efficient-Customer-Response, ECR)所进行的关键创新举措,探讨了一个将ECR创新举措(电子数据交换,EDI)整合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框架,通过作业成本法来实现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质量。Cooper和Slagumulder(1999)将供应链上产品层次,功能层次和零部件三个层次的成本整合进市场驱动型的成本核算,从而形成了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流程。Stefan Securing(2002)、Cooper和 Slagmulder (2004)将生产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成本跟目标成本法进行整合来实现目标成本。他们还提出了进行跨组织成本管理(IOCM)的具体分析方法:一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主要解决目标成本的设计与分解,主要工具包括价格-质量-功能悖反(Price-Quality-Function Trade-off, PQF)、跨组织成本调查(Inter organizational cost investigation, ICI)、并行成本管理 (Concurrent cost management, CCM)等;二是在产品制造阶段的主要成本管理方法是改善成本法,主要工具是价值分析。Marilyn M. Helms等人(2005)认为如果设计团队不能达到目标成本,可以采取系统的方法。第一步很重要,即考虑一下是否可以提高该目标成本或边际成本能够降低的程度。第二步,考虑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功能的修正和适当放宽条件。第三步,降低供应商的成本。当实施了以上三个步骤后,设计团队认为仍然不能实现目标成本,则应放弃该项目。

纵观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历史有以下特点:第一,多种成本因素的整合,作业成本、交易成本概念的引入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不得不考虑其与原来成本因素进行整合。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相互融合,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对供应链成本产生影响。第二,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其目的在于使得各成本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虽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看似各文献中成本整合的方法有所差别,但是它们均不同程度的涉及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这两种最基本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第三,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独立的经济个体,而是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一员。成本管理的立足点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在单个企业内部实现成本最低,而是要获得整个供应链成本的最优化,进而获得整个供应的战略竞争优势。因此,必须以战略的观点去考虑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对供应链成本系统产生的影响。第四,最近几年由于供应链的拓展,对供应链的研究逐步趋向对网络组织关系的多角度研究,而供应链上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转向网络组织关系中的成本管理。如前述的目标成本法及其在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框架下的具体应用,已经属于跨企业边界的网络组织上的成本管理,这很可能成为未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研究在网络组织中进行成本管理的新理论,这些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强调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的整合。限于此问题非本文研究的重心,本文不再赘述)。而实际上跨组织的形式有几种,供应链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形式。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应用更为普遍,对其进行的研究仍为主流。第五,作者在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产品成本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即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指与企业整个生产相关的间接成本,主要存在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科目之中;交易成本,则包括获取交易信息、进行交易谈判、激励行为、对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变更交易等的费用。其中,对直接成本的核算,主要通过直接分摊的方法进行;而对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内部发生的间接作业成本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则均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单纯的作业成本法均不能有效的实现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目标,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更加合理、准确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式。在供应链上应用目标成本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成本。

三、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理论述评

由于外部经济资源以及制造环境的变化,企业被迫转换成本管理的思维,将过去的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的成本管理方式转变为从外部市场环境及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的目标成本管理,这就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产生。另外,由于企业间的关系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对目标成本法的探讨不再被拘囿于单个企业内部,未来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会被置于供应链(甚至更大的)环境中,而需考虑的成本因素除其各成员企业内部的直接成本及作业成本外,还将涉及成员企业间的相关成本,如获得信息的成本及交易协调成本(此二者均属于Stefan Seuring所说的交易成本)等。故而,学术界开始探讨如何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早期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法整合进对供应商的研究中,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Seidenschwaz和Niemand在其研究中揭示了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首先,在目标成本下,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被转嫁给供应商。对整个产品而言,零部件越重要,供应商将越早被纳入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流程中。于是,供应商就需要采用项目导向型成本管理方法,逐渐降低成本,直到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Ansari和Bell则阐述了在扩展型企业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他们强调建立长期供应商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标成本法并非要转嫁市场压力,而是要与所有的供应链伙伴进行协调,从而使各企业均能保持自己的盈利特性。Cooper 和Slagmulder引入链式目标成本法的概念,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用于保证供应商实现共同设定的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目标的约束机制,即所谓的“功能—价格—质量”悖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权力在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分配问题是个基本问题。具体而言,在供应商方面,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受目标成本压力影响的供应商的限制;在配送方面,又有可能会受到拥有权力较少的客户的约束。Lokamy和Smith提出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客户需求两个市场变量结合在一起研究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策略。认为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保证供应链上产品每个层次的成本均不超过市场价格,而且要保证供应链的每个成员均能合理的分享利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上理论研究基本还是从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关系、成员间的利益分享、产品的价格—功能—质量间的悖反关系以及供应链与市场或客户之间的关系等定性的角度去研究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管理。但是,在探讨这些关系的同时,由于存在个体认识的差异、企业间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在进行悖反的过程中企业倾向性的不同等多种因素,使得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因此,在实践中若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之后,以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最佳方式或途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第一,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只重视单个企业内部的成本降低,而完全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对成本将产生的影响。而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企业间发生的成本对产品最终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将导致对产品成本的扭曲,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经营决策,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作业成本法只能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的作业成本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发生的交易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而言,目标成本法是一个切合现实,可以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而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因此,将目标成本法的思想应用到对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之中,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第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思想已经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接受。目前已经开始探讨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思想来管理供应链上的各个成本因素,以求使得最终产品成本实现目标成本的要求,但目前仍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成本的分配、归集、加工、处理等具体的操作过程,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Stefan Seuring和Maria Goldbach著, 郭晓飞译:《供应链成本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Robin Cooper, Takeo Yoshikawa, 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Tokyo-Yokohama - Kamakura supplier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4.

[3]Lisa M.Ellr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 Co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ory Versus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6.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u Xinsheng

(He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篇6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第三方物流 措施模式

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成为跨企业整合所有商业活动的管理集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战略,成为企业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必须适时引入供应链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1 供应链的内涵与其发展

当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逐步取代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时,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应运而生。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是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它是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重要技术之一。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供应链实际上是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或企业单位)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节点企业(或企业单位)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制造、转运、分销、零售等)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逻辑思想的推出为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控制、优化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能集中精力关注供应链上所有活动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效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它包括订货、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各方面。

2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目标及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及储运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三是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工具;四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一体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3 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这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2)有效减少库存总量。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3)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订单处理是企业商务环节中的一部分,缩短订单周期,可以使整个生产周期缩短。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统计,实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使平均订单处理周期从6.5天缩短到4.3天,时间缩短了35%。在欧洲,订单处理的周期从4.4天缩短到3.5天,缩短了25%。

(4)现金循环周期缩短。现金周期决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现金周期缩短是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而通过供应链过程缩短库存周期,是缩短整个现金周期的核心。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可以使现金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

(5)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6)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4 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物流管理。

4.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已被确认为是企业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换商业文件的标准形式,EDI是用电子技术来描述两个组织间传输信息的能力,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作业成本产生影响的:①降低与印刷、邮寄以及处理书面交易有关的劳动和物料成本;②减少电话、传真以及电传通信费用;③减少抄写成本。

(2)条形码(Bar Code)技术。是将数据编码成可以用光学方式阅读的符号,经过印刷技术生成机读的符号,最终又能为扫描器和解码器识别。条形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各行业自动化管理的有力武器,其表现在:①登录快速、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③更精确地控制储运的指派与货物的拣取;④实时数据收集,以达到实时控制目的。

(3)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将表格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国外已经开发出利用GIS进行物流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4)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产生的一项高新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汽车的定位、跟踪调度、空中交通管理等。

(5)电子商务(EC)。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交易为手段来完成金融、物资、服务和信息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最新科学方法。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物流进一步提速,更加适应市场变化。

4.2 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1)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必不可少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以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流点革新的先锋。

(2)新型物流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配置和高水平的装备配置建立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的优势,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这些传统的物流所不具有的优势使得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篇7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库存问题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问题的焦点。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库存所占用资本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资本的30%左右,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意味着供应链库存水平的优化,因此其充分说明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大部分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运用没有抓住其精髓,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企业库存成本。因此本文对于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大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供应链管理库存问题主要集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观念不足。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全局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库存管理的局部优化为重点。供应链管理绩效不应只采取库存管理周转率为基本指标,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也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2.信息传递效率低。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如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不能做到有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其信息传递慢,常导致库存与需求量的不对等,对零库存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牛鞭效应对库存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如企业之间衔接不确定和企业内因组织缺乏有效控制机制导致运作不确定性等,其都可能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库存控制应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和保证不确定性需求。在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库存控制策略,没有面向不同企业库存的不同特点,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三、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库存解决方法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除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之外,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等方面出发,从根源解决此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强供应链基础信息技术的建设,充分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决策的误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健全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2.优化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过多,结构复杂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由金字塔形式向扁平式组织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合并功能相同部分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信息传递的协调性扫清障碍。

3.建立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PFR是应用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模型技术,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链之间的计划协调性,提高预测精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其优势是建立在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上,能准确预测需求,降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和库存积压,同时能快速响应下游用户需求。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经营理念,其始终以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各方面的整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因此它为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互利友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绩效衡量与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首先应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做出评价,其主要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针对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应涉及供应链整体库存绩效评价,同时考虑单个企业库存绩效,做到单个企业绩效指标和整体的一致性。最后,要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产品多样化,人们对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这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不断进步来响应客户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为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J].江苏商论,2010(9):138-139

[3]蒋永忠.简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观察思考,2004(30):37-38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22-02

一、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管理课程

所谓供应链,实际上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分销渠道所构建的供需网络。同一个企业可以构成网络节点的不同组成部分,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的网络节点不同。所谓的供应链管理是指符合条件的某一层次的客户服务,以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最低和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并因此有效组织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和销售管理方法。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理解供应链管理的丰富内涵。首先,供应链管理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各成员单位的成本因素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的仓库和分销中心的渠道。然而,事实上,在供应链分析中,有必要考虑供应商的合作商和客户,因为它们对供应链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在不断变化。事实上,不仅客户需求和供应商能力的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客户的购买力的增加,供应商和制造商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生产更多的高品质产品,然后最终生产定制产品。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目前隶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将逐步接受专业课程,如经营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包括生产物流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设计与优化、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质量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内容。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作用:(1)引领学生“参观供应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作为特殊讲解员”他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供应链模型的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供应链理论在原料供应、生产、物流、和库存等领域中的应用及供应链资源的优化方法。(2)引领学生“走进供应链”。通过教学任务设计和实训安排,让学生懂得作为供应链集成群的一员,应该准备些什么,应具备什么实力,才能满足环环相扣的要求。要具备超强专业水平、过硬的技术本领、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应对顾客多变要求的柔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高水平的竞争力。(3)通过学习掌握供应链的管理方法(QR、ECR、VCA、ABC)指导未来的工作。形成前瞻理念,即会利用大数据,协调节点企业的合作,压缩库存,降低成本,解放现金流,获取利润最大化。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户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出现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规模定制需求增加,竞争强度更高,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等情况,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和不可预知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是不可能的。它已逐渐由一种管理技术逐渐增强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是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应用,但是我国企业由于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为它的结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内部层次不同,结构臃肿却不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多数企业低水平重复竞争导致两败俱伤,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在国内外形成了长期的内部管理特点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了其不同于西方。所以,企业上的需求就导致了学校对本专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本专业的设置时间短,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门刚刚兴起的专业,老师对专业的知识教学还不是非常熟悉,教科书的含金量也不是很大,没有充分的案例为学生讲述,让学生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时候产生乏味感。同时,教材方面也有着不小的问题,由于是刚刚创建的专业,所以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很完整,这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学习到知识的真谛,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让学生在面对本专业学习的时候望而却步。

四、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改革

高职课程的教学时间很短,为了提高就业和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根据“适度理论、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广、质量高”的特点,运用其思想,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适时充实新理念、新思想。教学手段多样化,便于同学们学好供应链管理这门课。在教学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将“教”与“学”进行整合,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精讲少讲”,课下要求“巧练多练”。把“教”作为“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前沿,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运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课堂参与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外的时间,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实践学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优势,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以及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和实践,特别是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从高职教育的实践中来看,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专业教学目标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制定教学计划并实施和修订。以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力争与专业教学改革和社会需求动态一致。要使学生获得一种普遍而持久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了实现早期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进行多次练习,我们必须加快技术训练中心的建设,开展以视觉、仿真和先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训练。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校的教学过程,使合作更加直接、有效。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操作能力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将课程按照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课程体系,培养团队文化的工作能力。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轻量化的知识素质能力、知识的现有结论和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技术,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我们要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物流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协议,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物流部门和工商企业的专业面,当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当地物流园区内设置专业培训点,开展物流教育培训。构建系统的教学理论,强调人才的稳定性、变异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的长期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短期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结合。

五、结论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方面去实施改革,去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更好地通过教学得到全方面的人才,让学生对社会起到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ManagementinSupplyChain)包括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为支撑供应链运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等。供应链中成本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供应链效率的高低。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供应链管理方法,也是有效管理供应链的一种新思路。

目前,供应链成本比较明确的界定按内容可分为:物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包括为企业内外相关利益者提供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其决策和控制。该种管理方法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加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配合,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为者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以及更完善的服务。传统的成本管理并不在乎消费者的意思,而是以追求较低的成本为目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以消费者的意愿为导向,制造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生产。这种方法力争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两个方面同时实现。

(2)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管理供应链上的所有活动,降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企业必须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管理。为了整体能够达到最大效益,要努力配合及协调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工作,在自己发挥优势的同时,使它们也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三、供应链成本的控制措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都在做着各种努力降低成本。对供应链成本的控制无疑是制造类企业控制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保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及严格的控制监督体系

供应链成本控制包括需求预测、生产、运输和分销等,以保证把产品在规定的时间送到客户处。通过制定和实施生产计划,降低库存及运输成本,配合及协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以减少调配时间,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利润。

2.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协作

目前许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将对方视为对手,总希望从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空间。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才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总成本,使供应链获得最大的效率,最终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改善和提高。

3.建立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要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必须建立一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网络化的运作模式,这是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信息化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随着管理需求的提升也会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完善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强势企业欺压弱势企业虽然能给强势企业带来短期利益,但并不能带来共赢局面,反而会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客户忠诚度。因此,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从而使整条供应链上合作伙伴实现共赢局面,并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对于各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也是利大于弊的,并可以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供应或者需求。

四、结束语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组成该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全面参加的成本控制,并不仅指核心企业一家的事情。在全球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努力降低整条供应链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完善企业成本管理,降低供应链成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第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流的规律,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

第二,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而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第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纵横的、一体化经营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第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第三,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