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区经济建设;作用问题对策;街道办事处
一、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及其在社区经济中的作用
1.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就是在上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做好本辖区的日常事务工作,它是政府部门的最底层一级组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汇报社区居民的诉求,向下传达政府相关的政策、指示及要求,并实施着社会责任。具体职能分别是:做好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和宣传党的方针;协助、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做好征兵动员、拥军优属工作;帮助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等其他公益事项工作。2.在推动社区经济建设中街道办事处所发挥的作用。社区经济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离不开基层经济这个基础,同时它管理着许多实体经济,也是多种经济的构成体。如在街道内各种个体、私企的注册。因此,一个街道社区的经济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社区的纯的服务型经济也逐步向盈利经营型迈进,这也是今后街道办事处面临的新课题。一是改善社区环境,实现辖区经济成功转型。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为社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有力支撑。在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和改善小区各种环境、扶植下岗职工再就业、妥善处理和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发展辖区的教育文化娱乐工作、完善生活保障工作,使城市居民衣食无忧,这些都是街道办事处的义务和职责所在。二是营造安定与和谐的社区环境。治理与维护社区的经济环境,面对着家家户户各种的大事小事,所以街道办事处要能够及时地搭建信息平台,学会沟通,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修养,积极营造一个文化意识氛围,形成一个良性有序的健康大家庭。
二、目前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是最低层的政府办事处,其日常主要工作对应辖区居民日常中的生活等内容,在当今社会,街道办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1.如何有效解决老社区、老城区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其他各种因素以及历史的因素,当前我国许多老城区的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化的大都市发展步伐,各种问题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老城区的人口流动多、居民收入低、素质不高,常住人口少、所以解决问题比较困难,因此矛盾比较突出,事故隐患较多。又加上资金紧缺和不到位的实际情况自然给原本的管理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缺乏物力、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撑很难达到城市化的要求和标准。社区在这样的一种窘况下,管理上的难度我们可想而知。在全国这是所有街道办事处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遍性,也是我们政府急需关注和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2.影响街道办事处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金短缺。开展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都知道街道办事处是没有盈利的经济实体,又缺少私营以及个体的经济实体的支持,资金来源全依靠国家财政拨入,而目前的街道办事处,大都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活动,即便有些服务活动所得的微利,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在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的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周围的要求就比较高。尤其是近几年,造成街道办事处投入的资金越来越高,这与原本举步维艰的资金紧缺就形成了鲜明得对比。那个投资者或无缘无故的把资金投在社区———在政府的最底层进行投资,因此街道办事缺少资金的积累,很客观的现实摆在眼前,制约了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步伐。3.社区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地影响了其正常发展。国家制定政策特别是一些优惠政策,国家先行一步,然后各地依据国家所制动的有关内容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地方性政策,地区市、县以此类推。这样就在时间上出现了偏差。某些原则性比较强的优惠政策,操作比较困难的,致使一些好政策被搁浅。地区发展不均衡,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社区环境美轮美奂;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区建设“面貌依旧”,毫无改变。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社会的整体建设步伐,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4.社区生存空间与狭窄的活动空间,满足不了老年化进程中的文明需求。随着不断提高的精神文明与老年物质文化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加剧,以及老年人逐步加大的活动空间的实际情况,现实生活中,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快速的城市文明建设,快马加鞭的现代化建设,密度加大的城市生活和日益减少的活动空间,如何妥善处理和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应对。再有目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老年人已经不能跟上当今的社会步伐,当前的这种社区经济状态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日常需求。
三、街道办事处推进社区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
1.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扩大经济规模。我们都知道,招商引资经常就是用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的。事业单位创收经费的活动,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合作的动力与基础就是“双赢双利”。这种经济管理的做法也适用于社区的和街道办事处,夹缝里求生存,化零为整,一起探讨和研究创收思路。灵活运用本土的资源优势等特点,仔细研究本地区税收的优惠方面,在引进外资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联营合作,以及出借出租房屋等方式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挖掘新资源,全力开拓新市场。如与有实力的部门共同合作,定期组织赶集市、夜市、搞促销等,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发展经济的渠道,又服务了百姓方便了生活,发展促进了社区的经济,为政府减轻了担子,减少了财政支出,2.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引进了外资,集思广益,创办了新企业,为经济建设增添了助推剂,这是我们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还应该静下来仔细思考,怎样让伙伴对外部合作环境感到满足,促进各个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互利共赢,让他们在工作中享受到满意的生活,在和谐共赢的合作中,让真正感受到“人美、山美、水更美”的家乡情怀。让他们真心实意的将心留下来与我们继续合作,畅谈“双赢互利”的大事这是我们最想要的效果。所以要让街道办事处的人摒弃“地头蛇、官老爷”的错误思想,实施走出去的做法,与合作伙伴沟通交流,解疑释惑,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服务好。3.围绕着社区经济建设,狠抓社区服务质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搞好社区的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这是街道办事处的责任和义务,搞好社区经济建设的前提是突出抓好社区的服务质量。所以在活动取得的资金,社区应该合理筹划,社区的绿化必须要加强和提高,全面提升社区的文化层次,让人们感到优雅与温馨;一部分进行资金积累,为今后的业务拓展做好铺垫;实施下岗再就业,如用一部分资金成立社区家政服务,扶持下岗人完成重新上岗,以“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的服务让大家满意。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让每个家庭都能生存,同时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通力协作营造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蕊.街道办事处在老城区经济建设中的有效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29(23):50.
篇2
一、发达国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确保规划先行
日本拥有完善的国土规划体系,主要分为4级: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三大都市圈、七大地区、特殊地区(岛屿、山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等特殊地区)的建设与开发规划,都道县府综合发展规划和市村町综合发展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的指导,以保证全国、都市圈、都道县府、市村町等各级发展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而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严格在上述规划的框架下进行。为保证规划的法律性和落实性,日本还先后制定通过了《国土综合开发法》等涉及国土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80多个,形成了完整的规划法律体系。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从20世纪60年代起,专门委托联合国帮助开展城市发展的概念性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目前的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及发展指导蓝图组成的较为全面、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法令具有法律效力,主要是制定总体规划,确立城市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概念蓝图是对新加坡整体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深入研究,确定新加坡的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影响空间结构的基础设施发展策略。概念蓝图又被细分为55个发展指导蓝图,即更为具体、详细的中期分区规划,用来指导未来10—15年的发展。概念蓝图原则上每10年调整一次,发展指导蓝图每5年修订一次,不得随意变更,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照规划蓝图的指导,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相衔接。
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也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规划,任何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完善的前期规划为前提。规划一旦批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工期、投资额等都不得改变。
(二)完善审批制度
一是严格审批程序。如在英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首先必须充分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促进地区发展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其次要提交详尽的“收益与成本分析”报告,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要分析阐明项目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政府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通常承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白皮书,供社会各界讨论;举行公众听证,促进公众参与协商和监督;要求开发商提供详细的项目建议书和报告;听取专业人士和环保人士的意见;在平衡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后,由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是否予以批准。在法国,不同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决策过程也不相同。市政建设项目,通常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听取公众意见,再报市政府批准。而涉及大区的有关项目,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协商形成共识,涉及国家或欧盟的项目则需要经过中央政府和欧盟的批准。
二是明确部门分工。如日本,主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部门为建设省,负责对全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统筹与管理;下设六个局级单位:大臣官方(办公厅)、经济局、都市局、河川局、道路局、住宅局,分管不同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四个直辖单位:建筑研究所、土木研究所、国土地理局和建设大学,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研发和技术支撑;8个直属地区局:如近畿地方建设局、东北地方建设局、中部地方建设局、四国地方建设局、九州地方建设局等,分管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拿大,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部门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厅,负责在交通厅、卫生保健厅等各专业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各种基础设施立项、政府投资计划、投融资方案等的审批和综合管理;战略性基础设施融资局,负责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新型金融工具,帮助筹集资金;基础设施项目公司,负责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和融资方案服务。
(三)强化政府引导
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的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一是强化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美国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重视,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项目。如在开发西部的早期,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设施的发展,通过向铁路公司馈赠土地等优惠政策,迅速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铁路系统。当前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灌溉设施,联邦政府通常会提供50%的赠款,并由政府担保优惠贷款。日本政府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即将民间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奥地利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政府财政扶持、优先资助生态环保项目等倾斜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境设施建设领域。而加拿大的高明之处是不仅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还采取减免税等措施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发和创新。
二是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如美国实行联邦、州、县三级财政管理,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者需要巨额投资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州县政府主要负责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某些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给州县带来巨大收益时,通常采取州县政府与联邦政府分摊投资的方法,而联邦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按比例拨款”,即根据地方政府的投资额确定出资比例,从而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四)促进多元融资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巨额的财政赤字,也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率。因此,很多国家纷纷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如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有市政府、省级国有企业、有特许执照的私人公司、公私合营公司和社区集体,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私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而印度为鼓励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甚至规定私人不需要许可证也可以成为投资主体。
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除了政府直接拨款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还有以下方式。其中,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一是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二是发行市政债券。如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日本的普通债和公共企业债等,这些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或特定法人直接发行,并由政府担保支付本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市政债券已经成为社会资本服务于美、日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途径。三是利用“影子价格”融资,例如地方政府需要修建桥梁,但出于公益考虑不希望收取过桥费。则政府可根据大桥的交通流量每年付给出资人一定的费用,通过“影子价格”刺激社会资本投资。四是TIF模式,即“税款增量融资法”,具体是政府先为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贷款,等到项目完工效益增收后再提高该地区的税率,直至投资全部收回。TIF是一种自我融资的机制,其核心是将某一区域发展的未来收益预支到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由承包商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并在特定时期内享有该项目的专营权和收益,回收成本、赚取利润,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指政府将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偿转让给私人资本,政府再将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受让方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该基础设施的专营权和收益,经营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项目;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分担的职责、权益和风险,公私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模式,即“民间主动融资”,由政府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由中标企业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项目无偿归还政府,而企业则从政府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获取利润。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关键是由政府通过提供政策优惠、特许经营权和管理权或信用担保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
(五)规范运营管理
一是坚持“谁投资,谁受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政府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二是坚持“谁使用,谁付费”。根据公众的承受能力, 以经济效率为准则,使基础设施使用价格既反映其价值又反映供求,既刺激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不损害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如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回收主要依靠其使用费,收费标准一般以成本回收为起点,鼓励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同时,为照顾确实有困难的用户,政府也会对贫困家庭实行直接补贴,并对生活、生产使用者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三是加强政府监管。如法国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项目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使用维护等都采取法制化手段,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避免了权责利不清现象的出现。英国先后制定了《煤气法》、《自来水法》、《特许经营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政府与投资者的责任与权利,使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改革、市场化运营都具有了法律依据。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监管,有效保障了投资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有机平衡。
二、政策建议
从当前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规划水平低下,项目上马随意性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政府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受到严格限制,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四是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手段单一,市场化运作不足,效率低下。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全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需求和未来需要相适应。
(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审批决策机制
一要搭建公众参与决策的平台,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涉及到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应搭建公众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平台,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公众需要。二要改变当前由发改委审批所有重大建设项目的模式,建议由发改委统筹,将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权分发到各专业职能部门,如交通部、水利部等,提高项目决策的专业化和审批效率。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经验,大胆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引导各种经济主体、社会组织和国内外资金参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参与、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作为主要渠道、多元化、开放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四)转变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职能
篇3
思想政治工作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入脑入心。在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把的基本原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工作、生活、思想、要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对象,细致工作,循序渐进。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能以"虚"对实,以不变应万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不断丧失,势必会导致抵触心理的增加。加上现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社会分配不公,竞争机会不均等等社会矛盾。尤其是改革的复杂性,使得政策上的失误、工作中的偏差往往难以避免。同时,一些西方国家还采用种种手段,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政治图谋,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利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之机,大肆渲染,人为地制造一些混乱,这就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在社会热点、难点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社会的安定团结,事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首先,我们要用足够的精力,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特别要注意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及时而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防止矛盾扩大、蔓延和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其次,精神文明建设要真正实现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还必须从具体事情抓起,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具体事情抓起,一是要抓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事情。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要以是否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标准;二是要抓与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事情。要认真做好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及时组织活动,振奋精神,凝聚人心,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现;三是要抓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受群众欢迎的事情。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办那些事情,不办那些事情,先办那些事情,后办那些事情,都要听取群众意见。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从具体事情抓起,才能尽量满足群众要求,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做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 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 natural, activity place, 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资源的类型、尺度及其地域性。连接廊道包括:绿道走廊(沿河流、铁路等自然景观或人工要素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绿带(受保护的自然土地、本土生态系统或发展结构功能的农业性风景等)、风景连接等,这些连接廊道除生态功能外,通常还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生产功能。
2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
2.1 规划理念与原则
2.1.1 规划的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规律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与经济用地相比,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也和水电、道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样,对城市发展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在规划中主动寻求和恢复被扰动的自然生境,积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规划中应使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先于其他专项规划,保证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2.1.2 功能的多样性
除生态保护功能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应提供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净化水文与空气质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魅力等多种附加功能,体现绿色、视觉以外的复合型功能优势,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水质的优化为例,城市地表覆盖硬质化和地表水流的渠化会带来诸如洪水频率和洪水量的改变,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能够让城市的水文过程重回自然。例如滨河的大面积绿地可以作为洪水来临时的滞洪区,减少洪水的危害;结合道路和水体设置的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带来的大量污染物。
2.1.3 建设的弹性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应做好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准备,以多尺度、多模块、多样性的弹性设计而非标准模式建设生态环境。由于城市中人文、经济甚至气候等条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证生态网络不会随着时间与城市背景的改变而丧失其生态功能,必须在设计之初就以不同的规划尺度建成功能多样、稳定度高、适应性强的网络体系,以便在其中某个部件出现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自发调整进行补偿。
2.2 规划方法与程序
首先,应有计划地维护线状土地的利用,使其成为连接自然遗留地与公园等系统的廊道,将“绿色孤岛”连接起来,并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框架,以发展整体系统风景,减少发展造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其次,应考虑将城市、郊区、荒野等连接起来,并将城市内的各部分绿地网络化,成为多尺度联结绿色的空间体系。再次,连通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通过描述、定义自然资源价值、开放空间网络功能,基于场地的生态、社会、经济联系,规划力求减少洪灾、将腐蚀和沉积作用减到最小、在预计中的暴风雨期不增加场地多余物、阻滞地表径流、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规划程序也是影响建设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应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绿道体系开始,通过资源评估、规划、GIS分析等进行进一步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通过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以及研究与规划部门制定可实施性的保护、建设、弥补、维护方案,最后再实施全面的建设工程。
3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1999年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如美国马里兰州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历经了10年以上的实践,并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与丰富的经验。
在我国,城市景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调查和试验较多,但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普遍呈现尺度单一的状态,抑制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的发挥,使其无法体现在改善宏观环境、保障物种迁徙等方面的功能;在市场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明显小于其他经济商品,无法得到政府与开发商的重视;我国公共参与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常由单一部门主导完成所有专项规划的编制,不利于体现规划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协调合作,但权责利益分布的不平衡可能产生协调不当或地区保护主义,导致生态廊道在某些地域被中断等问题,使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难以在全区域范围内实现。
有鉴于此,政府应自上而下深化认识,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并打破行政藩篱,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李迪华, 韩西丽.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城市规划, 2005, (09).
[2] 陈靓.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3] 张红卫, 夏海山, 魏民.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 中国园林,2009, (09).
篇5
面对现今世界一体化的局面,建筑工作者设计施工了一些可以独立于环境存在的施工项目,使之变成了标志性代表。同时部分建筑设计人员还在致力于把建筑埋在地面上,使建筑同环境融合在一起,利用环境的作用,降低施工期间的成本损耗及工作量。
例如:利用太阳光及自然风,可以降低建筑应用过程中的资源损耗。这种做法受到了设计人员们的认同与大范围推广。例如:在欧洲西班牙的一名设计人员,就在建筑设计期间大胆加入了“空气树”,良好的处理了空间环境的再循环问题。这种“空气树”可以灵活的移动到任意位置,由于其建材原料为轻质的再生原料,内部装置了喷水管线,利用种植忍冬类植物来吸取建筑内的CO2,进而实现净化空气的功能。
在“空气树”内部,加装了冷冻系统,能够让其较户外温度略低于10℃,所以,能够缓解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为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避暑场所。同时其还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在“空气树”的上部装设了太阳能电板,利用太阳光的转变,实现电能的自给自足。假如拥有剩余的电能,可以通过传输线路将其供给电力企业,获取更高的资金收益,将资金收益再循环应用到建筑项目的施工与维护中,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方法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加大“空气树”的密度,重新组建交通路线,人们也可以把自身生活同自然环境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应用绿色建材原料
对于建筑领域来讲,建材原料的生产、应用、运输等过程都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及能源损耗情况。部分建材原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例如:部分建材原料中包含浓度较高的甲醛,一些加气得混凝土内含有气体氡挥发。现今,我国建筑领域在施工期间多应用钢筋混凝土建材原料。但是,水泥同样也是一种污染较为严重、耗能较多、排放CO2较高的建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每应用钢筋混凝土施工1m2,则会形成400kg的CO2。另外,在拆除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较难处理。假如无法正确应用混凝土建材原料,在施工后期的养护阶段,就会出现麻烦。因此,在选取建材原料期间,应尽可能应用一些能够循环利用、可以再生的建材原料。为了缩减CO2的排放量,需要选取能源含量较少的材料。唯有如此,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及拆除期间,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想要提高建筑企业的资金收益,在研发并选取新的建材原料过程中,应细致考量建材原料的地域性及原生性。例如:欧洲著名的低碳建筑--“竹屋”,在其四周的保护建材原料选取的为当地的常用建材,即竹子。建筑设计人员试图把这种临时性的建材原料应用到施工设计中,使建筑项目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再例如: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常见的房屋建筑多应用黄土进行施工,也就是建筑行业常讲述的地域材料施工,为了预防建筑裂缝,在施工期间人们填入了麦草、芦苇等植物,保证建筑框架的稳定性。
这种地域性的建材原料具有施工简单、耗能较低、成本投入较少等特征,同时此类护形式的建材可以让室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稳固,不需要燃烧就能够进行生产,极大程度降低了建材原料为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如果建筑项目拆除后,建材原料还能够被再次应用,或者变成肥料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三、总结
篇6
经过针对于城市问题和社会背景的逻辑推演,“景观引导建筑”的原则分为两条:改变建筑主导景观的创作思维和建立完整场所精神。基于一些实际案例,作者试图从景观引导建筑的新思路,让两个不同学科更好的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
Keyword:建筑创作思维、景观建筑设计、一体化设计
一、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早已不是大众眼中的新生事物,其结构体系逐渐成熟,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在学科建设中也同建筑、规划并立为一级学科。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以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虽然是这样,但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建筑和景观并非结合的如此紧密。往往建筑师关注的仅仅是场所中的建筑本身,而景观设计则由另一家景观公司在建筑方案完成后辅以加工、美化。这种传统的设计模式无法最大程度优化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对话和共鸣,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彼此风格上的互相抵触、形态上的支离破碎、空间上的单调乏味。
景观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条描述:“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在宏观上,建筑也可以景观中的节点,而笔者所探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以更加宏观的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追求景观和建筑真正同源共生、彼此渗透的整体化设计。
二、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理念溯源
景观,其词源于西方,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景观更加被熟知的近义词是园林,而笔者认为,真正景观与建筑融合的最高境界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场所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很好的诠释,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对称轴线式布局,还是私家园林中追求人工和自然相生相融、起承转合的统一设计手法,抑或是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都反映着建筑和景观在同一场所精神下的完美统一。在苏州园林中,围墙内外就是两个天地,在整个园区内,几乎不会使人感到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压迫感和隔阂感,仿佛一切在大自然中和谐共存,彼此渗透。
而在当代中国,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也并非新理念、新观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所通过的《北京》,就提出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合的观念――“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三、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导则
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原法国国家景观协会会长亨利・巴瓦在景观设计领域提出过Leading Landscape(引导性景观)的理念,即用景观学的观念体系引导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景观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用景观学的观点引导场所空间的发生、发展,而在建筑设计,笔者认为也可以尝试用景观的思维为主导,以建筑边界及建筑与场地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进行整体化设计。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传统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之初,首先会进行初步的场地设计,根据甲方要求、场地周边交通流线、风向、日照等限制因素布置建筑物位置,进而确定空间布局。这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但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用景观的设计思路将上述限制因素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先将整个场地定位,确定要烘托出怎样感觉的场所精神,然后根据种种限制因素,确定整个场地的平面肌理,进而在一个大的平面肌理中完善各部分功能,例如,在大的平面肌理的约束下,其中的一个部分可以上升为建筑形体,而几个建筑形体可以互相烘托形成各种有趣的景观空间,建筑的形态和整个场地的景观肌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某个形体既属于建筑,同时也属于景观中的造景元素;或者以建筑的起伏变化,模拟室外景观的竖向设计,通过建筑的组合,更好的塑造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完善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关系,给人以迷幻之感。
这些列举的手法均是景观的塑造手法,但是其语言都是建筑空间语言,以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首先是转变设计思维,将传统建筑布局思维逐渐转变为景观思维,往往会带来更和谐的室内外空间感受。
四、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1.以建筑空间布局诠释造景手法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先驱在被誉为奠基之作的《园冶》中将传统造景手法分为7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夹景、抑景。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手法在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2.景观平面肌理立体化,建筑立面肌理场地化
对于景观来说,平面肌理是一切场地空间的基础,亦是对场地更类冲突的逻辑整合,而将景观的平面肌理立体化,即延伸其与建筑紧密相连部分为建筑立面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完善场地整体感,使建筑和景观在感受上融为一体。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可逆的,即将建筑的立面肌理延伸到场地中,与景观形态甚至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也是建立场地整体观,使景观建筑和谐相处的另一种途径。
3.细部材料整体化处理
由于场地位于德国维斯玛老城区,所以对街立面是城市的整体结构很重要。以尊重环境为原则,建筑材料源于周边的两个树上的嫩叶可作为外墙材料。东面的墙里面有一个小院子里有几个洞。院子里有几棵树,种植。在夏天,树上的叶子可以墙外的成长,而在冬季,它将成为另一个场景。建筑的立面不再是“死”的墙,它成为一种全街的居住景观。
五、总论
整个研究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旨在探寻一种解决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新策略。“景观引导建筑”是解决各个不同专业罅隙的新思路,并会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khzoumi J. and Pungetti G.,景观生态设计的策略和途径,(2005)
[2]简明牛津词典, 1973
[3]国际建筑师协会, 北京,1999
篇7
(一)高校基础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对高等知识分子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数量、招生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规模和数量的扩大,造成了以前高校老校舍、校区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日常师生教学、学习、科研的需求,因此各地高校都开始以新校区建设为特色的基础建设。高校基础建设具有投资大、占地范围广、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其有别于一般市政项目基础建设。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除去民办高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高等教育建设之外,这些公办高校自身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进行基础建设,因此庞大的新校区等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庞大的资金缺口致使高校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从而造成高校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困扰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类型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种类繁多,涵盖不同学历层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加油站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摇篮。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高校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项目主要有以下功能:1. 教学功能。高校基础设施中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为大学师生提供学习、科研场所,这是占高校基础建设较大比重。2. 生活园区功能。大学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食堂等设施主要是为生活在大学园区的教职员工提供生活服务,是大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科学合理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活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促使其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有效的投入精力,然后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 绿化道路设施。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泉,其在规划设计中十分注重绿化和道路规划,科学的绿化和道路设计能够使学生和老师在环境优美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创造,我国高校的校区绿化率比社会市政绿化率要高很多。不仅为社会优化环境做出贡献,亦为社会进行市政景观绿化做出榜样和表率。4.健身娱乐功能。大学生是社会潮流发展的潮头浪尖,这个群体思想意识超前,勇于创造,并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大学里建设大量的球场、游泳馆、健身场所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大学里学生们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成立不同的社团进行课余生活的实践和活动,因此大学校区内有礼堂、广播等等设施。为同学们所学和爱好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二、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高校新校区选址存在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成倍增长,招生人数是以前的好几倍,突然增加的学生人数使陈旧的设施无法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需求,新校区建设迫在眉睫。再加上多数高校校址处在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严重影响城市规模扩大,庞大的学生人数造成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学校和市民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门亦迫切需要高校搬离市中心,移至郊区进行办学。高校在进行新校区校址选择中较为被动,政府部门在进行城市功能板块划分时已经将大学所处位置做出规划,高校多数需要按照政府意志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而部分高校新老校区距离较远,为学校管理、师生学习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造成了高校内部分割,也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严重,不能及时参与社会的实践和锻炼之中。另外大学选址的不科学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大,经济效益降低的现象。例如校址选在山峦附近,将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时需要特殊材料或工艺避免山坡滑坡和塌陷,这将大大增加施工成本。处于偏远郊区的校区还需要自身完善社会设施,构建生活社区,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要,这都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低下的现象。
(二)高校校区规划与需求有偏差
当前高校在进行基础建设规划时过于突出国际化、先进化的特点,在校园功能规划时依靠功能全面、板块分割、轴线对称等等理念,将学校校园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板块,造成了学校整体性不强,学生活动范围受限,不能很好的促进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师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使思想碰撞和科研创造的机会较少。追求建筑规模大、设计理念超前的建设目标,造成学校在建设中投资规模较大,设施远远超出日常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较低。另外大学新校区校园面积都在千亩或数千亩,超大的面积需要增加更多的开支进行校园各方面的维护和修缮。亦成为高校的经济负担。
(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存在较多问题
当前我国反腐力度越来越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因为基础建设中受贿而被法律严惩,暴露出高校在进行基础建设时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问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较大,因此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业之便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偷工减料的施工项目也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也造成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的低下。
三、有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济效益的探讨
(一)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功能,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高校数量较多,高校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和优势,涵盖不同的学科门类和学历层次。高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科学化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对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大局出发,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建设,降低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将有限的资金进行科学的分配和利用,最大限度的保证师生科研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证学校可持续化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严谨科学的规划能够保证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学校不断扩大自身的优势地位,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就读和就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极大的提高学校美誉度和吸引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健全监管体制,保证基础建设投资经济效益
在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需要首先成立专门的工程项目监管机构。该机构需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工程论证和设计阶段。在进行工程论证时需要首先进行专家的科学化论证。从项目选址到设计方案都需要进行社会化、公开化、科学化的论证,通过充分的讨论对项目的性质、功能、投资规模、选址进行确立。然后进行公开招标确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项目实施单位。科学化的论证和招标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资源浪费,降低项目所需投资总额,极大的提高高校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效益。2. 工程施工阶段。高校监管部门需要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当工程需要进行设计方案修改或施工工艺变化时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规范流程操作,经过科学论证后进行修改,并记录存档,通过科学的监管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项目投资资金利用率,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3. 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阶段。工程施工完毕后需要由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科学、专业的验收,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形成文件,在工程验收结束后完全合格的项目需要确定后期在日常使用中的维护修缮部门和机构,学校监管机构仍需严格监督维护部门的日常作业,保证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科研提供场所和设施,提高高校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效益。
(三)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提高设施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大多数高校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在校生人数均在万人以上,校园内基础设施众多,所需人才涵盖绿化、清洁、电气、管理等等不同专业。因此高校需要针对日常维护学校正常需要的人才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使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够得到专业化、日常化、科学化的养护。增加学校基础设施项目的使用年限,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基础设施,提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基础设施资源库,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健全,种类繁多,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资源库,根据基础设施功能进行作用划分。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崇尚开放办学。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对自身具备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例如我国高校均有标准化足球场和规模宏大的礼堂,学校可以将学生上课时间之外的足球场地向社会有偿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校园公共设施的投资和改善,将礼堂等类似性质的场所向有需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益。另外高校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租赁机制,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当前高校校园内为满足师生的日常需要均存在大量的商户,高校需要对自身所能够出租的基础设施进行租赁机制的建立,通过公平、公开的租赁机制保证商户和师生的切身利益,这也能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重点课程建设 分层次教学 认证
一、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普及课程,每年上课人数都在4000~5000人之间。面对这样一门影响面大、对学生以后学习起重要作用的课程,学校及中心非常重视,将其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承担建设任务的课程组围绕着“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希望本文可以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改革方向
1.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就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但由于学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别很大。如果无视学生的这种差别,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又吃不饱”的局面。为此,课程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内容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考核部分涉及: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上网),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每部分均需达到及格分数)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获得了该课程的学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从《Dreamweaver》、《PhotoShop》这两门课中任选一门(目前课题组正在扩充其他课程)。B层次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每个模块的内容。今年9月,我校对2010级非计算机专业的4500余名新生进行了分级考核,有760余名学生进入A层次,约占总数的17%。
2.引进认证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的国际学院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上设立的国际合作项目教学学院,目前已经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为了使该学院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需求,课题组与国际学院经过努力,将IC3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全球第一个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目前已获得世界60多个国家的认可)引入到教学中,并根据IC3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案,使学生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顺利获得IC3证书,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和出国学习提供方便。此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也正在积极总结经验,拓宽认证渠道,力争使这一新的“认证教学”模式更成熟、更完善,最终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3.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如何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传达最有价值又较实用的知识,并培养起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渔”的方法?这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也是我中心课题组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此,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先后申请了多项教改课题,力争建立起立体式、多元化的优良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这些课题涉及教学模式(如国际合作办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之研究)、教学方法(如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对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指导的实验研究、“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手段(如基于Web Service与GSM网的智能实时答疑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教学平台(如基于B/S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升级与改造)等各个方面,并能紧扣学校实情,从课上到课下,从内容到方法,努力使教学向着“科学有效、全面立体”的方向健康发展。
4.改革考试模式,提高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仅内容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实际操作,单纯的笔试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给考核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课程设立初期,我中心就一直采用“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于1999年组织教师开发了基于DOS的考试系统,获得学校200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中心又开发了“基于Windows的考试系统”。该系统包括面向教师的题库管理子系统、面向学生的测试子系统(见图1)、面向监考老师的网上监控子系统三部分,实现了出题、考试、监控、评卷全程无纸化、自动化,并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等题目的操作,实现了考完即评卷、出考试分析报告,将老师从繁重的考务、评卷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强了考试的标准性和高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包头市高中进行的信息技术会考也采用了该套考试系统。课题组正将其移植在Web平台下,作为网上教学平台的有力补充。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校园网内的任一台微机进行练习和测验,从而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三、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中心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但是,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唯有以学生为本,潜心钻研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本成,何清林,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6).
[2]吴秀娟,李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篇9
[关键词]信用环境;和谐社会;政府作为
[作者简介]傅汝泳,贵港市债务管理局副局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181-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需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在这些基础性工作中,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全力打造“诚信友爱”这一优质工程,不失为地方政府一项最基础的工程之一。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重大意义
(一)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世贸组织官员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信用这张“准入证”和“通行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大舞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方亦如此。当今社会,信用已成为支撑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种特殊的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比有形资源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物资可以购买,缺乏资金可以借贷,但缺少信用却买不来、借不了,而且还要承受因此而付出的惨痛代价。曾几何时,那些欺骗客户、失信于消费者的企业,那些假冒伪劣、走私、贩私盛行的地方,在换取虚假繁荣的同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州现在是举国闻名的发达地区,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因为假冒伪劣猖獗而一度被称为“瘟州”。在世界同行业排名前5位的“百年老店”美国安然公司因涉嫌造假账被迫宣布破产。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内知名企业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因“陈馅月饼”事件一夜之间轰然倒地。真可谓“一失信成千古恨”。相反,凡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地方、凡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很高的信用度。台商投资集中的苏南地区、闻名海内外的海尔企业都证明了诚信的威力。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好诚信建设这一基础性工程,以确保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进一步优化地方发展环境、提升地方政府形象、增强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行,必须全面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才能快速发展自己。这几乎是所有先进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共同道路。东部沿海地区且不说,就拿内地的川、渝、湘、鄂、豫等省(市)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他们的硬件并不占优势,但为什么能吸引到海外许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他们靠的就是真诚的服务,外商看中的正是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现在各地投资环境的竞争异常激烈,花样百出,但归根到底还是信用度的竞争,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才是前提、是根本、是保障,讲信用是最高层次的招商引资。不难想象,在一个信用严重缺乏的地方,必定会合同不履行、政策不兑现、承诺不落实。如此,拿什么来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即使引进来也留不住。广西许多位于西江流域郁江段的内河港口,条件优越,是连接大西南直通粤港澳的最便捷港口,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由于港口整治不力,“三乱”和“吃拿卡要”现象突出,致使许多外地商贾改道而行,一度造成港口吞吐量不断下降,严重损害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形象。近年来,地方政府及时对港口进行大力的整治,净化了港口环境,许多客商又纷纷回来了,昔日萧条的港口又重新繁荣起来,并且随着港口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许多依托港口而建设的大型建材项目。这都充分显示了信用的价值,同时也说明地方政府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创建文明城市、增强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信用是安身立业之本。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则乱。信用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如果在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信用环境混乱,社会各个层面都面临信任危机,那么这个地方就没有秩序,文明就无从谈起。国内一些走私、贩私盛行、黑恶势力霸道、官商腐败盛行的地方,由此而换来的虚假繁荣都不长久,最终都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今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地方政府的共同愿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仅需要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而且要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而加强地方社会信用建设,事关三大文明建设全局,事关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地方一级政府,一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牢固树立起“文明立市,诚信立业”的崭新现象,凝聚起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把守责之地建设成为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
二、营造良好信用环境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强力治理“三乱”,净化行业执法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净化行业执法环境;清理整顿各种非法金融机构,打击逃债、骗债、废债,净化金融环境;整顿机关作风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及整治市容市貌等系列行动,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地方政府的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全国先进发达的地方相比,不少地方地方政府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机制还不够灵活,环境还不够宽松,特别是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的氛围不浓。当前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政府机关方面。要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手,以建立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解决政策不透明、不规范、多变性的问题,解决好社会承诺事项不兑现的问题,解决行政执法随意性的问题,解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作风不正的问题,全力打造“诚信政府”的形象。(二)企业方面。要把企业信用建设作为建设的切入点和第一要务来抓。通过不断努力,使现有的企业大部分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让企业比较自觉地实行诚信经营;引导企业塑造“诚信就是生命”的企业精神,使企业信用管理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等各个环节;使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商标、广告、营销等各个环节。(三)个人方面。要分步骤、有
重点地推进个人信用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立业的形象。抓紧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经济规范,引导全体公民在经济活动中重信用、守信用。要以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从各金融机构、工商行政部门联合征集做起,加快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管理系统。
三、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社会的信用环境,要按照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这一思路,努力营造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环境,打造好信用这一基础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一)政府信用环境建设
1.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的信用环境建设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行政制度。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实现由直接干预向间接有效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的转变,提高行政效能。(2)建立科学决策制度,规范政务行为。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探索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机制,建立行政决策社会质询和听证制度,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度。(3)逐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推行“责任行政”的行政理念,防止权力与责任脱节,使政府行政权力和运作始终置于法定责任的轨道,规范运作。(4)加大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察力度,建立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实行领导干部“一票否决制”。(5)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拓展群众联系渠道。增加透明度,增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6)建立行政投诉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务员的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
2.公务员队伍信用环境建设
(1)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公开行政相关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公务员办事纪律、承办部门和责任人员,严格依法行政。(2)建立公务员守信规则,维护政府信用。根据《监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法》,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公务员信用守则》,促进公务员忠于职守,文明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和蔼待人,保持良好的公务员信用形象。(3)完善公务员监督机制,加强公务员纪律约束。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效能监察;实行公务员效能建设领导负责制,促进公务员监督机制建设;同时,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公务员外部监督。
(二)企业信用环境建设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信守合同。依法及时足额纳税,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
2.建立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向社会提供本地企业资信情况,并在企业中推行“信用护照”,以此作为企业等级和市场准人的重要标准。
3.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建立“四不”承诺公约。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不逃税骗税、不制假售假、不逃废债务、不做假账伪账”作为企业的经营守则,并向社会作出承诺。
4.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要恪守信用这一理念,按期还本付息;金融机构要提供优质服务,大胆借贷,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5.大力推动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规范与发展,争取建立起规范性的行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建立行业信用守则,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同行业自觉形成一种维护信用的良好风气,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个人信用环境建设
1.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教育重点,强化诚实守信观念。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纳要》的实施,以德治市、依法治市的要求,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德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信用素质。
2.结合时代要求,在全体公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公民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
3.制定公民诚实守信行为守则,规范公民行为。营造公民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逐步在公民中建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体系和道德行为准则。
篇10
摘 要:本文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针对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图像处理精品教材群建设,并从几个方面证明了教材群建设不仅可以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能促进课程教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强化立体化教材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群建设;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既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又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
精品教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同类教材中的精品。其既要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现状,又要反映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在世界上是先进的,在我国是最高水平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讲授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加工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处理算法和原理都需要在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实现或呈现,所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无论从课堂讲解、实验环节,还是课后实践都应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本身的这一特点,单纯依靠课堂讲解理论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目前,教学实验系统的运用得到了发展,这是利用图像直观可视特点的一个体现,但许多实验系统只是涉及个别课程内容的演示程序,并且主要注重于课堂教学,而没有建立起课堂和课后全方位的适应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许多教材只注重理论,实践性较差。而以上问题要得到解决,需首先解决教材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系列教材,简称教材群。该建设可使教与学活泼生动,而且利用各种可视化编程语言建立演示和实验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数字图像处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情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较新的课程,是电气信息类、计算机技术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我国高校开设此课程始于八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无论在教学、教学研究还是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目前国内在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批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出现,如武汉大学的“数字图像处理教改项目”获国家级奖;北方交大的“数字图像处理”教材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武汉大学的“数字图像处理”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种类繁多,大都代表了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但针对“数字图像处理”一门课程建设教材群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并且国内基于VB编程的“数字图像处理”教材及实验指导书没有检索到,基于MATLAB编程的“数字图像处理”教材虽有几套,但都内容繁琐、缺乏实用性、新颖性、创新性。由此,我们首次提出了“数字图像处理”精品教材群建设思想,并围绕精品教材群建设思想展开工作。
首先,“数字图像处理”精品教材群应是“立体化”群形式,即以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音像、电子网络形式教材,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其次,“数字图像处理”精品教材群应是以“数字图像处理”主教材为基础,研究编制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VB图像处理》、《Matlab图像处理》教材,并编制《基于VB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基于Matlab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基于DSP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而教材群经过几届教学实践的检验,最后可作为同类教材中的精品群而推广。
2 教材群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数字图像处理”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学生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学习,能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本领域最新的成果和发展动态;了解交叉学科的特点,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启迪创新思路和意识,通过实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为以后从事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工作、深造、研究作好准备”。课程组在对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2006年主编并出版了《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2009年以课程组教师为主体编写纸质《基于VB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和《基于Matlab语言的数字图像处理实训》教材将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数字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教材群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教材群建设带动教学观念更新、培养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材建设成果充实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媒体形式,推动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该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3 教材群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材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材建设适应现代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材群编写和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为有效地适应教材群编写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需求,课程组通过教学、科研、进修、培养等实践活动,进行了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规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转变了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同时,课程组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部分,将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达到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课程教材群建设,我们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教材群建设使课程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
教材群使用与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环境是课程主要教学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5 教材群建设促进了立体化教材建设
立体化教材是一种综合性教学资源,它以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为目标。立体化教材的主要形式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及网络出版物等。其中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案例库、试题库、资料库、网络课程等。我们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纸质教材群、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等。
- 上一篇:无机化学方法
- 下一篇:构成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