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

篇1

(一)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简单地说就是事业单位需要严格管理结转和结余的方式来处理剩余的财政补助资金。为了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事业单位会采用财政结转结余的方式来管理剩余的资金,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准备资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资金应该除开当年的预算资金,这样才能准确保证资金的数量。

(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财政补助之外的资金剩余,和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一样,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管理剩余的资金。事业单位的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上级部门的补助、事业收入、附属部门上缴的资金等,除开事业单位的正常支出和其他支出就是非财政补助的结转结余。

(三)经营结余

经营结余就是指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支出,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经营结余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一旦经营结余出现负数,表示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调整下阶段的工作计划。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转结余科目的核算

(一)事业单位结转科目的核算

1、结转科目设置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很好地区分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差异,可以避免为了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而损害职工的个人利益;其次是区分了基本支出结转与项目支出结转两者的概念,实现了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最后是细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管理,在满足基本支出结转的基础上不损害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基本支出结转的条件下进行项目支出资金的核算管理,避免各种不同项目资金出现挪用基本支出资金的情况。项目资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私自改变用途,特殊条件下挪用项目资金需要报告上级部门并获得财政部门的审批。

2、结转科目年末的处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年末处理的说明并不是特别清楚,事业单位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对财政补助的各项工作细节进行说明和分析,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的资金直接转入财政余额,但是很多的会计人员会直接将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等同,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年末的核算工作。年末财政补助结转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预算未使用完的资金可以作为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二是将预算使用完的资金转入到结余科目;三是已经上缴的结转资金不再转入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中。

3、结转科目的账务处理

财政补助结转的资金并不仅仅只是在当年使用,在第二年或者是第三年都会使用到,但是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提到结转科目的核算,没有指出具体的财务处理方式。后期的财务处理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处理资金支出时,会利用财政补助结转来代替银行存款以及账户结余;另外一种是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利用财政补助结转部分的资金来处理事业单位的支出,直接将事业支出和财政补助支出记录为财政补助结转资金。两种不同的财务处理方式不能很好地保证财务数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采用一致的财务处理办法能够准确核算出年末财政补助结转的资金数额,为事业单位明年的经营活动奠定基础。

(二)事业单位结余科目的核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结余科目只包括事业单位支出后的结余资金,单位基本支出剩余的资金不需要再次加入到结余科目核算中;事业单位的结余科目的核算相比较之前更加方便,只需要核算支出部分,不用对所有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按照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结余的资金会直接作为下年度的预算资金,不能随意挪用。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会通过上级和下级部门的预算、不同单位的预算以及不同预算项目来筹集事业单位的全部的预算资金,因此结余科目的核算工作只需要进行支出项目的核算即可,在具体的科目核算中不会出现跨部门的情况,使得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工作简单化,直接将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中的资金转入到财政补助结余,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年度财政补助结余。新《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详细说明主要部门在调用财政补助结余后期的账务处理。非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与财政补助结余有一定的区别,由于资金的来源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核算的资金主要是专项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资金不仅可以直接拨入到专项资金的上缴单位,还可以将结余的资金留给事业单位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经营核算相比较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将经营结余的资金转入到非财政补助结余中。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有着两个特点,分别是起步早、发展较快。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学生要学会实际操作,学会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和中职教育的规模进行协调同步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文章从三方面来进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这一课题的探究。

1对现今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是进行对“计算机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它的职业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它的宗旨是培养出设计、维护、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然后给企事业单位进行熟练计算机操作和拥有较强维护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有给企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人才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面,其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较为侧重,并且要求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和网络工作领域或者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这两者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一门工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个工具实现对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技能的提高,以及最终实现学生在各个行业环境下都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实现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发展。

2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中相关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两个特点,即复合型、应用型,这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较高能力。现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如下:(1)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和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即应用型和复合型这两个特点进行相互的结合。对于合格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讲其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有着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还有要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及经验。现今,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些的毕业生就会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当他们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不能够深入、透彻的讲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能够掌握了解新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使得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这样能够培养出过时的毕业生,从而产生用人单位用人较少的情况。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一定要将自己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新动态以及新行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不断地对新课程进行钻研,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综合素质的能力。中职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很注重,它主要是培养“职业人”,不是“教育家”。因此,要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职业能力,还要有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文化素质进行教育加强。要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将“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要以课堂知识为主要的,然后利用其余的实践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环境。(3)中职教师要拥有职业教育的能力。现今,较多的教师他们都有着较为模糊的教育观念,这就使得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其研究途径较少,使得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落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和一张嘴的方式,这就使得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略,使得不利于学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使得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进行相关的方法解决

通过以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要求分析以及结合现今职业院校的情况,现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提出以下四种方法,具体如下:(1)不断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其“双师素质”具体是指首先有两年以上的在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然后是指有讲师以上的教师支撑,最后是指主持过两项或者以上的项目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已经在社会的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进行“双素质”建设的加强,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学校来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还可以通过将教师送至企业单位等(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都可以)来帮助教师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结合自身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对于教师来讲,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学习进行加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是如此,还要考取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这样能够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强。(2)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其变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基础以能力为主,导向以就业为主,重心是学生能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来帮助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还有要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实验室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运用于里面,帮助学生经验的积累。(3)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是现今区别以往教师的明显特征。教师要不断进行教育型转变,这样才能够接受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如果具有科研的能力,那么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就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进行解决。还有就是教师进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的经验,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学的更好发展。(4)对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知识和技能,还有对学会恰当职业道德以及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现今,企业都对就业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注意和校外的大量案例进行结合,以此来使得学生对职业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等进行不断地提高,这也是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就要通晓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讲课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4结尾

文章通过三方面对其课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中职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中职院校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各中职院校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线丽.职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实效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7,04.

[2]纵梅.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教师版),2011,07.

篇3

一、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教学专业知识面广,教学量大,分布广(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肯钻研、不断学习、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要上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学校方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将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送出去再培训,再提高,再充实,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使之适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企业、事业单位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热心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二、教师要确立专业方向。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平台的不断变化,不可能,也不必要要求教师是教学上的通才,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按教师现有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水平进行专业课程划分,从而确立方向。划分方法不能简单地按硬件、软件进行,我认为按具体专业可划分为:操作系统与原理、应用程序设士卜、网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若干个课程组。各个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侧重,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在按排教学课程时,以组为单位按排教师任课,尽管将来内容更新了,但总框架不变,教师知识更新起来也容易,教学质量也就有保障。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要求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同时至少要能完成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还要能完成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课程教学。这是对计算机教师的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三、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增加实践经验。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产学结合强调的是知识与产业实践的高度结合,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以中青年居多,他们有活力,肯钻研,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能力强,但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实践经验缺乏。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应能完成一般的应用程序设计,承担学校教学管理等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规范;其他应用软件任课教师应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一般的设计和制作。当然,学校要保证教师每周必须有一定的上机时间。在条件许可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时,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我认为学校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才,利用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鼓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有潜力的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学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或者合作开发,这样即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带出部分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学生,他们可以在社会上为学校创牌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组织有关教师到计算机应用比较集中、比较成功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通过产业实践,使教师先认识到利用知识,创造性地改造传统设备,实现技术进步的紧迫性,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打开未来知识创新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对业务上出色的教师,不拘一格,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实践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

四、教师教学储备问题不容忽视。鉴于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在不断的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和网络、硬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及时进行教师教学储备。所谓的教师教学储备,就是要及时、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硬件产品。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在一个新的、有价值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产品,硬件产品出现后,无论该软件、硬件课程现在是否需要,也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以提高教师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储备,为下一学期、下一学年或将来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作好充分准备。在需要时,能很快地把开出的新课投人到教学中去。

五、计算机教师应能清楚计算机在本校特色专业中的实用性。计算机从应用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先进的工具,现在每个专业除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同时还根据专业的需要和其侧重点,有的开设侧重于数据处理的课程,有的开设侧重于图形处理的课程,但若任课教师不了解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结合应用,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未达到。因此在平时应加强计算机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联系,通过讲座或讨沦的方式让计算机教师了解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层次和水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策略

引言

从2001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人数从114万增加到了749万,毕业生数量巨大,国家和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15年毕业了8万人,且2015年招录的理科中,计算机专业录取人数达到9万人,计算机专业巨大的招生及毕业人数,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业内竞争激烈。该专业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招生及毕业规模大,就业竞争激烈

招生及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计算机专业就业从往年的炙手可热温度开始下滑,从计算机专业开始招生时的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大企业单位预订一空,到现在和其他专业同台竞争走向就业招聘会市场,计算机专业的吸引力已渐渐出现减退现象。这种形势的产生有着毕业生数量增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趋势的原因,也有全球经济不振,各行业求职择业难度都在增加的根源性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也开始深入思考本单位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加有针对性招收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希望招收来的求职者可以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尽快融入单位工作氛围,招聘单位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求职者。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警告专业是连续3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

2相较于其他专业,专业优势逐渐减少

计算机专业开始之初,是以计算机普及为前提的,当时社会大众的计算机知识还比较匮乏,大部分甚至都不会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和使用,甚至只看到过计算机实物,最早开设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相较于社会普通人在关于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技术和知识优势。但随着计算机迅猛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相关使用及知识已深入大众人心,且依托计算机知识开设的工科、理科如测绘、工程、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已蓬勃发展,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且相关专业的学习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各交叉专业学科已在各高校日益普及和学习,以上情况进一步减少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且在现今高校此特点日益明显。

3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各高校关于计算机专业招生及专业开设盲目上马,造成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已经作为教育部关于学生就业的红牌警告专业,总体出现相关专业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待遇降低,求职难度不断增加,且已就业毕业生失业率较高,出现跳槽情况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IT高等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计算机专业高等技术人才匮乏,导致部分招聘企业招不到理想的相关专业人才,造成了计算机专业部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从长期市场来看,对计算机专业的总体需求量还是存在的。很多专业人才非常受到市场青睐,如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亦不菲。现在还分离出了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一些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成立了软件学院,它们起点高,理论新,学费也较贵。而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本科生常常被一些技术比较出众而身价又比较低的职校生抢夺“饭碗”。

4形式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趋势,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在该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为应对求职择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深层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和加强学习实践;应重视本专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和考取,关注各个证书的考试阶段性分布情况及时间,专业技能证书是求职择业的敲门砖。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到行业内的精通能手,行业内懂一切,其他行业都懂一点。②应积累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日趋严峻,但相信通过在校生认真学习和准备,科学制定学习和实践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必将取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4(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教学 操作技能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时的技能本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的现象,相当部分实验操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较好实施,往往是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注意抓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1.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实践教学总的来说可分为:上机实验课、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1.1 上机实验课,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每一门课程中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的内容,应尽量增加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课时。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所涉及的操作,提高操作技能。

1.2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能否将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于实践,与实训教学有密切关系。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主要有文字录入与文稿编辑、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实训是掌握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 了解常用外设的安装、使用及日常维护方法。

1.3 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锻炼。

2.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几个因素主要是如下几个

2.1 过去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低、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在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的操作。

2.2 由于经费上的原因,无法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操作课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3 学生没有从事专业实习的场所,名誉上是实习但实际上做的是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几点措施

3.1 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必须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的环境,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图像、动画制作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要进行直观教学,边讲边实践。比如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这一实训,要求学生能熟练组装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维修方法。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广告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可以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

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学生的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实习,一部分学生到广告公司实习,学校要专门派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学生的实习。

3.2 定期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机制实践环节教学重在实践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实例教学,精讲多练。要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2.1 定期修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将技术陈旧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砍掉,补充一些新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课。

3.2.2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清楚操作步骤外,同时给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FrontPage2003中有关创建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的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明白网页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法实现,即使网页之间不同在一个驱动器或一个文件夹上;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学生介绍了超链接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一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将主页改变保存位置,再打开这个主页,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超链接失效),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这样启发教学,学生对这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3.2.3 实验操作要有目的性、连贯性。注意调整教学方法,每次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要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每次上课都学到了东西,都有收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4 技能考核要灵活机动。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同的课程就有不同的要求,例文字录入主要是对录入速度和正确率的要求;对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的考核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想象力,规定时间完成作品的方式来考核。同时可结合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来进行,构建课程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如: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系统操作工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试,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就业。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进修提高;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从计算机公司等企业外聘有某些计算机操作特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云松.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学与教法,2004,(3).

篇6

因此,为实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建立一个立足于技术应用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体现职教办学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中职教育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更是学校办学实力的竞争。为此学校应加大“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建立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确保操作实习顺利开展。同时,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和培养经费投入,确保师资水平、能力提高。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要求较强,并且具有大量的操作练习,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或是大屏幕投影仪的教学方式,都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参与,是被动地接受,已经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际工作中能力培养的要求。学校一定要考察好社会实际需求和相关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大相关设备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奠定人力基础

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教育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学校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目前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还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师资不足的前提下, 应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猛迅发展,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途经。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脱产学习、参观学习,或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计算机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科技市场及相关学校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专业教师生产与社会实践能力,构建符合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体系。同时积极与企业挂钩,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去,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并鼓励学有余力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考试认证,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及高学历进修,学校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政策,为这一实施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例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说课、优质课、优秀教案、教学经验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活动,并设立奖项等次,对业务出色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气氛。我校还每年都有教师外出培训,仅去年暑假,就有近十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分别到北京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技能,也及时了解到专业最新建设动态、交流经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而且,今年我校还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其中学习费用教师个人仅承担三分之一,学校和教委各承担三分之一,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不仅使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也使专业知识得到了加强。

三、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方面大量的操作类岗位启示我们,计算机专业设置完全可以向更多应用技能型方向拓展,如网络专业、维修专业、软件专业、动漫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离工作需要更近些,学习与就业的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会更足了。

篇7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就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压力在于高等院校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因此竞争力不够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方向模糊 课程设置欠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

二、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社会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用友广泛的市场,大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小到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各级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等,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校自身,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企业,都呈现出了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专利,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院校,社会上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至少在100万以上。因此,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满足于社会不断更新和越来越高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经营型等多种人才,并没有从高校的理论培训中产生,毕业生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人才,并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基础专业技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计算机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平台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

(二)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需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课程门数,增加工程制图等为学科基础课,增加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方案决定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培养要求完全不同,为此,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努力建设并明确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要深入加强建设,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应该加入课程体系中去。

(五)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应该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实践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普及和障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手工账不仅繁琐而且耗时,已经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需要了。由于各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况且对各种数据的许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因此,会计电算化也就出现了。电算化在很大地程度上,缓解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及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会计的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的效率和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加快了会计职能的转变步伐。因此,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地高速发展和普及,以及社会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等,会计核算的手工化这种繁琐的操作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电算化所取代,用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将计算机运用于财会工作能力的需要。因此,会计电算化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二、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中的普及障碍

1.单位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中小型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没有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而各单位是否购买财务软件一般由领导层决定,大部分单位的领导层年龄较大,计算机运用与会计的思想意识较弱,一味地在社会经济向前推动的压迫下不得不购买财务软件,并不是自觉地、主动地对待会计电算化,未能充分认识到建立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的高度融合;未充分意识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控制计划以及经济运转提供足够、及时、全方位的信息等所起的作用;购买财务软件,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对各经济实体来说,这无疑又是一笔较高的成本;有一些工作了多年的手工记账会计认为会计电算化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对于计算机知识弱的老会计就需要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欣然接受;会计电算化必然会引起会计部门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方面的变化,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能高效、有序地开展下去,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做到职责分离,在实践操作和软、硬件上的维护上面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难以将会计电算化有序地开展下去。

2.单位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所谓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求会计人才具备信息技术、通讯技能,计算机操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能,将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税收法律等知识相结合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预测、决策。会计电算化需要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经济实体的业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企事业也不断发展、改组、更新业务知识,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各经济活动,需要将财务软件灵活运用于会计工作中,另外,当财务软件出现问题时,一般是由缺少财务知识的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解决,导致财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不能很好的配合,不能有机地整合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维护,也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大力推广和普及,不利于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这些企业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来加强单位长期生存的能力,对企业尤其重要。

3.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

针对会计电算化下财务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首先,录入凭证等的原始数据由人手工输入,当原始数据在输入时发生错误,后续工作的一连串操作也会发生错误;其次,会计电算化人才在开发财务软件时,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较差。关于财务软件的安全性有一些需要改正的,不同软件之间有一些有较大的性能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运行过程中的计算机,可能突然断电或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不完善导致计算机死机,这些财务软件没有开发出对在数据录入的时候对异常现象进行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未能开发相应的软件对其处理,保护;第二,很多财务软件没有保护功能或设置密码,当软件使用者不在电脑旁时(比如去一下洗手间或吃午饭时),可能会有人偷窃财务机密,获取财务信息;第三,不同的财务软件对每个人的职责、权限划分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岗位可能存在交叉部分,难以做到真正的职责分x,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使舞弊的机会大大增加;第四,关于财务软件使用者的权限、密码的保存方式,部分软件没有采取加密措施,使精通数据库者,就可能乘操作人员不在时,直接点开数据库对一些数据进行修改,这种行为必定是信息安全问题的一个极大的威胁;第五,一些财务软件厂商为了霸占市杨先机,竟然给用户提供篡改以前年度的账目等不同的功能,做一些违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行为,甚至出现漏税、偷税的恶劣行为,不利于税收征管;第六,当在录入数据在财务软件的过程中时,电脑处于联网状态,木马病毒有机会侵袭计算机,将财务数据窃取,透漏公司机密,让公司遭遇无法挽回的、严重的经济损失,乃至倒闭。

篇9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用到企业中,了解企业的理念和专业知识,通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就业后能做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一、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比较复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是入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生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考入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二是自主招生考试(生源是普通高中生和中专毕业生),尽管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但往往是基础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三是职业高中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第二是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目标就业岗位需求呈现出分散性和差异化的特点,社会企事业单位普遍认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即可以从事软件开发、又能兼顾硬件维护等全方位的人才,从而需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小而全、小而精”的专业技能需求特点。那么如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就黑龙江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即满足企业需要,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具体实施

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其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否则对编程类的课程,比如C语言、C++、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Java、PowerBuilder、Dreamweaver等理解相当的吃力。为了兼顾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当前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生源的实际特点,就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以下课程模式、课程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

1、借用蒋乃平先生提成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其开发理念是多元整合,强调兼收并蓄,因此其能力观从课程开发的整体上倡导“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观”,在“宽基础”职业群力推“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在开发“活模块”中着重体现“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的能力观”。所以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进行精简,采用“2+1”模式,即2年在校内学习和实践,1年在对口企业进行实训。截止到2013年7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与哈尔滨科林明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兰诺数码有限公司、哈尔滨万邦电脑网络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并且在保证当前就业岗位群的最低需求前提下,同时兼顾行业技术更新的知识增量需求,将我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是合理兼顾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宽的岗位就业能力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2、借用姜大源先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具有目标“定向性”、内容“应用性”、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特点,并且要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格发展。课程开发强度三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情景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因此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多门课程的情境教学,借助情境设置进行驱动课程内容的整合。比如将计算机操作基础、C++、PowerBuilder等多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情境教学,将知识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推行“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等,与企业联合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同时按照“小台阶,多步骤”的原则,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网站开发技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3、采用办校入企模式

办校入企模式就是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多项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

4、引入“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

实施“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认证类科目实行教考分离。所谓“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就是指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嵌入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教育。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能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能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为了实施 “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经主管部门批准,先后在我院正式建立了“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技术水平考试(IT考试)哈尔滨市考点”,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多次报名考试,效果较好。实现了“嵌入式双证”教学模式,同时也实现了部分科目教考分离的教学形式。“嵌入式双证”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推行工学结合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举措,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在遵循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新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M].蒋乃平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改症结分析 吴云波、应玉龙《软件工程师》 2009年第8期

[3]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陈炜 武汉船舶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项目驱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曾宪权(1970-),男,河南罗山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邱颖豫(1974-),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201208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7-03

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正处于转折期,这一转折的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维护人员。根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五部门的人才报告显示,我国I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增长近百万。[1]但是,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却出现了以下尴尬的现象:计算机专业从数年前的“香馍馍”转变为目前十大难就业专业之一,超过42%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非本职专业工作,近5年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行业留存率不超过68%。另一方面,企业和公司却招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人才。造成这种矛盾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校不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

为解决计算机人才结构失衡问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避免以考研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结构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构建以IT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面向行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层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在保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建立“五层结构”课程框架,将IT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一、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从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工作性质来看,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以将需求分为三类: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根据国际经验,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之比为1∶4∶7,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呈金字塔形状。目前,高等学校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门培养几乎还是空白,高校计算机专业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准确定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1.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4种基本的专业能力是: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2]尤其是后3个方面的能力(以程序设计能力为根本基础)是目前国内外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迫不及待的需求。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和发展前景以及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教学优势,我校计算机专业确定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面向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培养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人才,在IT企业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人才以及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实现工作的软件工程师,以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WEB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3]的IT行业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为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改革思路,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在保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整合和消减部分理论课程,适当增加应用性和实践课程学时,围绕软件开发过程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构建以软件开发工具使用、软件实现能力和IT人才专业素质为主线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4]的专业培养模式。借助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许昌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搭建的软、硬件平台,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将原来孤立的局部实验进行优化重组,使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工程素养的渗透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课程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融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托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式”[5]教学方法把项目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能直接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图1给出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依托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来设计,围绕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构建知识技能层、课程实验层、课程设计层、综合实验层和行业知识层的“五层结构”[6]课程框架,形成以课程实验为基础、课程设计为补充,综合实验为重点,行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为落脚点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

(1)知识技能层:将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落实到相关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工程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实验层: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工程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培养规范化的编程思想,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建立成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思维模式、工程意识和工程规范。

(3)课程设计层:通过课程设计将一门或几门相近的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炼工程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综合实验层: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把课程设计中提炼的工程思想运用到真实项目中,熟悉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

(5)行业知识层:结合企业实训和开发经验,学习行业知识,提炼商业模型,培养学生面向领域的工程能力和素质以及创业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二、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工程思想,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课程体系的设计虽然考虑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往往以单独的课程为单位展开,不同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为了达到工程化培养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将内容紧密耦合而且关联度高的课程形成课程群,按照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工程开发的知识来设计教学内容,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工程化思想,培养学生实施工程项目的技术和能力。

2.围绕综合实验项目,重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大纲和个人的经验来确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学生仅仅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局部知识,无法形成整体知识框架,感觉到学的知识无用,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围绕综合实验案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现有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适当调整课程实验内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贯通,一个课程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另外课程中的输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与UML建模课程中可以完成综合实验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完成综合项目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在web程序设计类课程里完成项目页面设计,在C#或Java课程实现服务器端代码,在软件测试课程完成项目的测试,在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等课程完成系统实施环境的搭建。这样,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分散的课程实验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基于能力的工程教育要求。

当然,在实验课程整合过程中,综合案例的设计和规划是关键,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真实案例项目为基础,借助专业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形成规范化的实验教学案例资源库。

3.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借助精品课程平台,教师向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目前,精品课程平台是以课程为单位,仍然存在知识分散、孤立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资源共享环境,借助校园网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把所有课程的资源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自动实现角色分配和实验效果评估,在实验过程中自动关联知识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强化与实际项目相关的内容,形成“实践—考核—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改革实践课程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控,依照实践教学各阶段和各环节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的考核和评价进行改革,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改变以往通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加强过程监控,采用答辩、现场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考核和质量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5.校企联动,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办学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7]为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入业界调研,结合学校定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细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植入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利用实验场地与企业建立校内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采用学生员工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使学生在校就可以了解业内的最新技术,熟悉行业工作环境。教师通过和企业工程的合作开发,工程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总结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联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敬伟,赵岭忠,林煜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61-62.

[2]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3]方跃峰,王晓勇.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9).

[4]杨慧炯,韩燕丽.应用型工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6):19-25.

[5]韩冬梅,李艳红,陈元忠,等.经济管理类IT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