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世界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
篇2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生活水准的普遍衡量标准之一。能源使用,系统,基础设施及生产和商业机构遍布全球,深入生活。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崛起,导致全球能源紧缺。同时,人类已经意识到能源使用会造成严重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多种能源和技术来满足未来需求和减少环境破坏。绝大多数在发展中的尖端或新颖能源技术都趋向洁净和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研究目的:
如今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让人们了解珍惜能源的重要性。减少化石燃料等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珍惜我们唯一的生活家园地球。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听取专家有关报告,了解当今科研人员对世界能源现状的看法和计划。
研究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具体内容:
一、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二、煤炭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能源
三、世界石油供应充足,供需基本平衡
四、天然气需求稳步提高
五、核能需求下降,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
高经济增长和高油价下将刺激世界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
作者简介:陈旭城(1974—),男,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6-0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
(一)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
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如欧洲国家在欧盟领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堪称典范,相比其他区域竞争力更强,优势显著。东亚的区域主义合作也发展迅速。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板块化。其次,部分边缘国家步入了中心区域。一直以来,欧美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融入了中心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正在经历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中心区域的欧美国家面临严重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的经济产值已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增长均速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再次,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已与经济、社会等紧密相连,技术的更新与科研成果无不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无不依赖于科技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无不受到科技的巨大推动,这些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状化。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心区域发达国家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局,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面对如此挑战,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如此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向板块化和网络化转型。
二、世界经济体系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发言权增加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状并存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当下的经济体系比过去要平等一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以后机,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经受住了冲击,得以较快和较好地恢复。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投票权增加;非盟国家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向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提出种种建议,旨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往风光无限的八国集团作用发挥有限,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在八国集团基础上诞生了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速倾向亚洲
19世纪中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至此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就一直固定在大西洋沿岸地区。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异常活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金砖四国中,亚洲就有两个;钻石十一国,9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足见当今世界亚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量,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已由亚洲领跑,尤其是中印两国,这无疑将加速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移,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有创新和服务的优势,其中心区域的地位再继续削弱的同时还会继续维持。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将出现欧美亚三足鼎立的现象。
(三)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并存
世界经济体系的板块化趋势正在使长期处于中心区域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优势,因此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在商品的进出口上屡次发难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动不动就指责别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不深刻反思究竟谁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又是谁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络化又促使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反对贸易保护,如中国和德国就坚决反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狭隘的贸易保护。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因此也坚决反对,同时也促使拥有跨国公司的各国政府谨慎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落,而中国通过政府调整,扩大内需,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严峻考验,经济率先恢复,并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量和发言权显著增大。例如,中国在IMF的份额从2.34%提高到3.997%,并且有望不久将上升到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充当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的经济事务若没有中国参与,将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定位无疑对中心区域国家构成挑战,并将大大有利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红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05).
[2] 吴正龙.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07.
[3] 张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篇4
何谓“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World City),这一术语是由歌德发明的。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将这一术语重新使用,并对其进行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是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后来,“世界城市”逐步成为一个代名词,即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除了世界城市这一术语,国内外学者还用全球城市、超级城市等来指代类似的城市群体,特别是“全球城市”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当前,由于国际社会对世界城市缺乏统一而权威的界定,对于世界城市的划分标准、范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2009年,“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将全球242个世界城市分成5级12段。处于顶级的世界城市是纽约、伦敦和东京。除了这三个顶级的世界城市之外,还有顶级B段的世界城市:巴黎、芝加哥、法兰克福、香港、洛杉矶、新加坡。此外,其他一些组织和个人也按照自己的理解做过类似的划分。但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划分,大家基本都公认纽约、伦敦、东京为三个最典型的世界城市。这三个城市都是具有强大的综合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此外,仅就某一领域而言,也存在一些领域型的世界城市,例如经济领域的香港、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政治领域的华盛顿、北京、布鲁塞尔、日内瓦等;历史文化领域的巴黎、罗马、维也纳等。总体而言,这些城市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较,它们的综合性程度相对欠缺。毕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当今世界,“综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强大的“综合”功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显著标志。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有特定内涵的,并非说具有一定世界知名度的城市就是“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的基本特点
分析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典型的世界城市的资料,我们发现,这些城市虽然立足的国度不同,发展的脉络、侧重的领域等也各有千秋,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支撑其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它具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纽约、伦敦和东京都具有高度的世界性声望,是世人时刻都在关注的焦点,且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这三大城市成为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居住之地。事实上也是如此,它们正在成为世界“公民”的聚集地。它们一方面每年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士,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移民目标地,是各种“公民”混居的城市。
第二,它是“总部”基地,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性中心。例如纽约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纽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伦敦、东京也聚集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总部。这些国际组织是各国相互间进行交流、博弈的重要场所,各国的各类人员每时每刻都在这些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活动着。同时,纽约、伦敦和东京是跨国企业、机构总部的聚集地,一半以上的日本跨国公司总部设在东京的千代田区,英国和美国的很多跨国公司总部也设在伦敦和纽约。很多著名的媒体、律师事务所、会计所的总部也设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例如,美联社总部在纽约、路透社总部在伦敦、共同社的总部在东京。这些“总部”是纽约、伦敦和东京所拥有的重要“资源”。从上述“总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纽约、伦敦和东京往往是多个领域的“总部”基地,这体现了世界城市的“综合性”,即不是在某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领域同时拥有影响世界的“资源”。
第三,它在多个领域拥有显著的世界性“标志”。例如,在政治方面,伦敦和东京则分别是英国和日本的首都、政府所在地,而纽约虽然不是首都,但却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是其他城市无法获取的专有的政治“标志”。在经济方面。这三个城市拥有全球知名的股市,而且这三大股市之间正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一周形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共同显示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文化方面,这三个城市是很多享誉世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所在地,且拥有很多著名的歌剧院、博物馆、交响乐团等文化实体,它们确保纽约、伦敦和东京时刻处于全球文化交流的中心。
第四,它自身拥有超一流的人口数量、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设施、机构。拥有庞大的人口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纽约、伦敦和东京拥有的人口都是以千万计的。纽约和东京的居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伦敦则接近1000万。作为国际大都市,每天进出这三大城市的人士也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工具和健全的生活、生产设施、机构。在这方面,纽约、伦敦和东京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它们均建立了发达的市内、国内和国际交通网络,能够提供便捷、快速、多元的交通运输服务,是所在国乃至国际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生活、生产服务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是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之一。纽约、伦敦和东京均有健全的银行、医院、体育设施、剧院、学校等各种方便人们生活、生产的服务设施、机构。
世界城市的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的“中心”,世界城市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
篇5
2016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为6.7%。不仅
>> 春节回家之抉择 难以两全的孝道 爱与亲情不能两全 此事难两全 忠孝能两全 两全其美 忠孝可以两全 肾病与生育能“两全”吗 设计与实践之忠义两全 联赛与足协杯,鲁能能否两全? 大自然:智与仁的两全 中国的“两全之策” 忠孝两全话木兰 何为生死两全保险 量价难两全 罗伊斯忠义两全 两全其美当助教 做人,忠孝尽可两全 “军政两全”张国华 忠勇两全 善行天下 健康、美味,能否两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增长与稳定难以两全 增长与稳定难以两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金刻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当今世界,零成本的增长不复存在
2016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为6.7%。不仅是中国,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何刺激增长,提升增长幅度,是政治家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在当今世界,零成本的增长不复存在。事实上,我们需要区分两类不同的增长――由基本面改善带来的增长和以低利率为支持的信贷扩张带来的增长。前者是指如产业创新、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效率提高等促成的增长,而后者是以牺牲金融稳定性为代价换取的。西方很多地区在2003年-2007年以长期低利率扩张信贷,虽然看起来有增长,但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是2008年-2009年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低利率导致金融不稳定
我们进入了利率极低的时代,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余地。毕竟,政策利率是不能为负的。其次,我们目前遭受的苦楚远不止金融危机的余殃。金融危机过去七年了,但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仍不见起色。人们开始怀疑低增长是否不再只是一个周期性现象,而会长期存在。这引发了近期关于“长期增长停滞”的讨论。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当今世界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根本性权衡――难于两全,必须妥善处之。这是政策制定者在面临刺激经济增长的诱惑时,需要留心的问题。第二,经济力量和结构可能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因此世界会经历长时期的低利率时期。低增长和金融不稳定的共存可能给很多发达国家造成威胁。而中国,尽管利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仍面临着信贷驱动增长周期的相同威胁,这对金融系统不是什么好消息。
世界利率水平在近几十年中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如果我们以美国的实际利率为基准,它从20世纪80年代的5%下降到90年代的2%,到了2000年以后仅为1%。现在,美国已经进入了实际利率为负的区域。
低利率环境为金融稳定性带来了风险,原因在于:1.贷款标准降低,偿息义务较低、易于满足条件;2.利率水平低于增长率使庞氏骗局的金融结构更富吸引力;3.鼓励投资者为寻求收益率而不惜承担更大风险;4.鼓励借贷,催生泡沫。当利率水平较低并低于增长率时,人们转向投资泡沫化资产,使资产价格升高。这正解释了中国的情景:普通家庭面临的回报率较低(低于企业资产的边际产量),而增长率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形成泡沫的经典配方。
所以,即使低利率有可能帮助刺激增长,在利率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金融稳定性的问题不招自来。这正是区分不同性质的增长至关重要的原因。由低利率引起的快速信贷扩张所带来的增长,可能重蹈2009年经济危机的覆辙。模式几乎总是一样的:低利率推高资产市场,而当其被视为不可持续时,会导致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甚至外汇危机。
但政治家并不一定会留心于此。因为在耀眼的GDP增长数据背后,存在着金融不稳定的渊薮,并不一目了然。政治家在短期的政府角色中有更多的激励去推动增长和就业人数,却缺乏积极性去关注若干年后才会显现的不利后果。 低利率与低增长何以并存
需要进一步认真考量的重要问题是:利率会持续保持低位吗?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利率确实是负的吗?这些问题勾勒了世界经济的现状,而中国无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低利率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认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兴市场为世界带来了数目可观的存款,存款过剩压低了实际利率。另一种观点是,资本成本的大幅下跌意味着每单位的储蓄可以购买更多的资本货物。这正是因为投资成本近几十年都在持续下降。
另一种有趣的说法是,新经济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材料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世界。信息技术板块愈加重要的角色有可能改变投资的根本需求。像脸书(Facebook)、优步、谷歌、微软、亚马逊和腾讯等公司,只需相对较少的投资。如今,信息技术公司占2015年全球百强企业市值的25%。制造业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有着根本的差异。鞋企多生产一双鞋意味着边际成本,但拷贝一个新的微软软件几乎不需要任何边际成本。这些特征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十分显著,在金融服务业也很明显,这两者共同占据了GDP的重要比重。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或多或少也助长了低利率。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利率很低,但增长率仍处于低位。有可能在此阶段之前的几十年中,生产率增速高得异于常态。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较低的生产率增速只是回归了正常状态。1930年-1980年,生产率增长速度是前后几十年的3倍。
以上的观点是基于供给侧的。争论的另一方面是基于需求侧的,解释为何实际产出持续降低并低于潜在产出。在低利率和低通胀的环境中,或许需要负利率来恢复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此外,一旦债务融资泡沫破灭,企业和家庭同时偿付债务,总的结果就是需求乏力。 中国要着眼于未来的风险
因此,西方国家正在寻找创造性的方式来促进增长。由信贷推动的增长会危及金融稳定性。当今世界最有效的增长模式是以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为目标的。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提高人力资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以实现公司间人员流动应当被囊括其中。这些是西方视角的“供给侧改革”。
西方国家正在努力避免出现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情况,中国也应该尽力避免类似西方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中国正在出现这样的特点,即利用债务煽动增长,而忽视了金融稳定的风险。这样也就延缓了更持久和健康的改革驱动型的增长。
篇6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结合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对该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探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经常有学生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东西,学习别人的比较好的理论分析方法,这必将有力地强化该课程的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其理论性特点。
2、内容新颖。所谓内容新颖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呈现了“新颖”的特点。
3、综合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军事、科技、宗教、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该门课程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色,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团队精心组织,任课老师高度负责,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大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授课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动手查阅索引,研读资料,撰写论文并积极开展交流和讨论,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
1、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划分为十大专题。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十大专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全球战略”,“欧洲联盟的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
2、专题讨论。每个专题先由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该专题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学术界研究的状况,扼要地阐述重点与难点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主要题目,介绍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和书目。讨论题目要精心准备,力保是每个专题中的重点、核心问题。以上述第一个专题为例,讨论题目可定为“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如何理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划分学习小组。将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十人为宜,确定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小结。
四、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分析
专题研讨式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当学生对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投入全部的身心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如在讲授课堂重点内容时,提前向学生布置多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他们就会在课前查找大量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搜集素材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课堂汇报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课件制作手段也多样化,除PPT外,还制作网页等其他形式。
2、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专题研讨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团队的每个任课教师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授课之前需要精心地进行本课程每个专题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团队成员对每个专题进行详细的讨论,确定该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思考题。其次,它要求课程团队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每个专题的理论前沿。《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能够跟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去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再次,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并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情况描述,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理论对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
(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70703036。)
【参考文献】
[1] 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 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7
扩张型财政政策流露长期化倾向
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这是当前政策抉择面临的一道难题。
2001年,GDP增长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且呈现逐季减缓趋势,经济整体增幅下降的态势表明扩张政策的效应在递减;国有企业在基本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之后,脱困的成本和代价尚未消化,又出现效益回落,利润增幅持续下滑,部分企业脱困后又返困,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国有单位的投资靠国债支持继续上升与非国有单位投资乏力形成反差,表明除了政府国债投资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积累机制依然乏力;物价由低速回升转为全面回落,去年零售物价下降0.8%,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下降1.2%,生活资料出厂价下降1.5%;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难度加大,去年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近600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2-3个百分点;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增加农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乏力,制约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潜伏的财政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
回顾2001年,瞻望2002年,对今年经济发展和对策,似应作出以下几点认识:
连续4年实行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增幅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并为今后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放松银根的政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好比一剂强心针,不可能带来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为经济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巨额的财政赤字,沉重的债务负担,货币超经济发行,最终势必酿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如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或者导致经济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所以,任何一位明智的当政者都不会长期推行扩张性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度财政敞开国库花钱,银行开足马力印发钞票,由此酿成的苦果至今还没有消化完毕。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等,这些因素都给经济投下了通货膨胀的阴影。现在人们之所以没有看到它的现实威胁,是由于出台的改革措施强制地遏制了购买力的需求变现,把收入锁进银行的保险柜;是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不能兼顾推动经济增长和化解经济风险时,应当适时地把重点转向后者,决不能为保暂时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
莫追随发达国家进入“消费社会”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但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消费、依赖消费。近代工业革命飞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导致消费资料极大丰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无节制的物欲满足为宗旨,奉行物质消费至上主义;超越生产和消费的能力,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现代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正像传染病一样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公害。
中国GDP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美国占32.6%;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居第39名,美国居第2名。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出口占5.4%,进口占3.2%。
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但是,现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则要多得多。在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包括600多万下岗职工、600多万失业人口,还有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和工资的退休职工和乡村教师。城镇中缺房和无房户上百万,大量危房、贫民窟亟待改造。城乡居民缺医少药。
虽曾为文明古国,但中国现在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令人发忧: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支撑,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仍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标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为50%,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仅为2.1%,文盲高达8507万人。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占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为2.88%,美国为2.44%,韩国为2.29%)。
我国是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下,2/3的劳动力困在人均1.5亩耕地上,由于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鲜设备一年就损失800多亿元。
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50年建设,我国基本上已经建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已进入到中期阶段。但是,工业总体的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落后。据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180种专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机械产品中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5%,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倍。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购置的设备60-70%依靠进口,许多行业的装备都被外国占领。设备制造业丢掉了国内市场2/3的份额。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究开发相当落后
离开繁华喧嚣的街区,人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贫瘠瘦弱的中国。如此强烈的反差发人深省:我们到了追随发达国家,仿效他们的生活方式,赶超“消费社会”的时候了吗?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错了!现在依然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皇家林园北京的颐和园现在成了大众的休闲地,但人们不该忘记这正是“老佛爷”的劣迹:兴建颐和园是以牺牲国防和近代工业为代价的!
加入世贸组织要做“明白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朱总理要求各地、各部门、各个企业做好应对工作,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领导经济工作明白人”。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我国入世的动因。对此的权威解释是,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论点源于美国,但美国学者和政界对“全球化”并无一致的认识,从“贸易自由化”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美国生活方式全球化”,甚至“全球美国化”,无所不包。美国统治集团则把“全球化”当作它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如果我们采纳了“全球化”的概念,那么就应当赋予它科学的内涵和确定的外延,不能盲目照搬。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各种力量较量和斗争的舞台。当今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反全球化、区域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其次,当今世界,即使认同了“经济全球化”,还必须正视“政治多极化”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政治格局。我们既然强烈主张“世界政治多极化”,坚决反对单极化,但“多极化”和“全球化”却是矛盾对立的,而政治又是为经济服务的。对此,我们在理论上总应自圆其说。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自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先进工业国家用廉价商品和炮舰轰垮了落后国家的壁垒,把各国网罗进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此,世界划分为工业国与农业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穷国与富国、强国与弱国。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仍未改变。现在,尽管发展中国家说话的声音大了,与强国打交道多了一些筹码,但是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不公正的。极少数富国不仅以强凌弱,而且把贸易、投资当作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工具。世贸组织现行规则对所有成员国一视同仁,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更何况许多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按照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原则制定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发展中国家富裕强盛。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要定准位。“商场如战场”,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这里奉行实力至上。我国入世后应当定好位: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世贸成员中的弱者,应当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赋予不发达国家的各项权利,只承担与我国地位相适应的义务和承诺,拒绝世贸组织规则之外的要求,抵制那些损害我国利益、危及我国国家安全的举措。第二,中国是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上永不称霸,但是,应当承担我国对第三世界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积极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放弃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篇8
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2003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2007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IMF统计,200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年世界经济5年累计增幅将达24.1%,年均增速为4.82%,超过了1996-2000年5年累计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递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3%和5.1%,是继1976年增长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
与此同时,从200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2005年IMF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
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OPEC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
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继而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亚洲四小”尤其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
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1999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71%、17.9%和6.4%,到2005年时变成为66.4%、24.3%和3.7%,变化不是太大。
第二,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科技和产业、美元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吸纳FDI最多的发达国家,从居民私人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和企业跨国经营都能借贷和举债运行。欧盟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在全球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OPEC和资源丰腴国家把世界推进了“能源和资源优势时代”。中国劳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土地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FDI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基地(世界加工工厂),创造就业和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以致了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印度以其智力人才优势在IT软件出口和承接服务业外包领域独树一帜(世界办公室),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一个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时代。
第三,当前的“全球失衡”与过去的失衡相比。具有更长久的可延续性,“利害关系者”具有了更大程度的可承受能力和可以接受性。
美国巨额“双赤字”久已存在,但并未影响其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持续扩大,其占GDP的比重1984年达到3.4%,到2004年上升到5.7%。据IMF统计,2005年全球经常账户逆差1.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8050亿美元的逆差独占了64.4%的比重。但是,美国窟窿的填补者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继“石油美元”和欧洲资本之后,近年来亚洲经济体成为主要的填补者。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0-2004年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库券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8189亿美元,其中300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库券。这与亚洲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密切相联。从中美双边贸易看,中国以美国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国对美出口1653.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1.2%,对美贸易顺差1162.4亿美元,占中国全部贸易顺差的93%。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和最大的贸易逆差生成国,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016亿美元,占其7670亿美元贸易逆差总额的26%。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但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比重仅略高于5%。购买美国金融资产是缓冲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的不得已的痛苦选择。中国贸易出口和顺差对过度集中和依赖于美国,而美国对华进出口差额过大,确实是严重失衡,且面临美元大幅贬值的巨大风险。
但是,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包含了相当大比重的东亚经济体对美出口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截至2005年底,美国公司在华投资累计额510.89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FDI总额6624亿美元的8.2%;2004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收入750亿美元,当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802亿美元,两项相抵中国实际所得为52亿美元。这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中国是逆差大国,美国是全球顺差冠军。截至2006年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和贸易J顷差的比重分别达到57.85%和的52.1%;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为52.4%,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导形式。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入世5年来,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年均13%和20%,200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率即达15%QD。国际机构称中国为继美国后的全球经济第二引擎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抑制甚至逆转了国际市场多年来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和资源产品下跌的走势。据摩根斯坦利公司估计,1996-2003年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累计6087亿美元,同期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开支为6000多亿美元,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美国制造商的零部件生产成本。中国还从“流汗经济”积累的官方储备中拿出相当部分来购买美国国库券回馈美国,支撑美国的“举债经济”。这是中美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国际分工不同地位所决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支配劳动、要素稀缺度决定收益分配规则的体现和实现,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视角看,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基于不同资源禀赋优势的合理选择,由于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很难界定谁赢谁亏。相反,各有所需、互有所求,虽不平衡,但互补互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持续和能接受的。
三、调整世界经济结构与矫正“全球失衡”
篇9
各位同事:
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我愿同各位就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坦诚交换意见。
首先,我要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衷心感谢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衷心感谢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表达的同情和慰问。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决心、有信心,在国际社会关心和支持下,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团结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长。我们五国都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42%,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2%,派出的维和人员数量占目前联合国维和行动人员总数的16%。加强五国的协调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国家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五国初步建立起多个层面的协调机制,围绕同八国集团举行对话会议密切沟通、加强协调,取得了积极成果。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一)团结协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五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国际市场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直接关系并影响到我们五国的发展。我们应该就此加强沟通和协调,开展互惠互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不利因素,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势头和活力,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协调,推动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为促进南南合作作出积极贡献、起到表率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争取有利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体系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着眼长远,推进南北对话。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利益相关、命运与共。如果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世界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久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我们应该继续本着积极务实、的原则,推动南北国家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磋商,推动他们更多倾听发展中国家呼声,充分运用国际社会的资源,加大对促进全球发展的投入。
(四)共同努力,承担应尽责任。当今世界的多数热点问题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携手合作,共同对全球事务施加积极影响,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我们要通过今年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发展筹资问题后续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积极推动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成果。
总之,我们五国合作潜力很大,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加强团结合作不仅符合我们五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各位同事!
近期,粮食价格上涨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突出问题。高粮价加大了全球减贫压力,影响了地区稳定。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粮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我们五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国际上出现所谓“发展中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全球粮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我们五国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社会为维护粮食安全作出积极努力。我们应该支持并推动联合国全球粮食危机工作组制定粮食安全国际合作框架;加强相互协调,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粮食储备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宣传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引导有关讨论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篇10
除了明确这些基本的规则与要求之外,为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果,考生还应该明确与掌握近年来我国中考历史所坚持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对备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则。下面,我们就结合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具体规则加以说明。
一、处于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的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基于新标准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初步定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但关于新标准的教师培训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为更好地达到中考目标,也为引领、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新标准,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普遍加强了对新标准的关注。通过对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对新标准关注的基本原则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中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被删减了,就不再考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旧标准中不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增加了,也暂不考查,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简言之,在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明确这一点,对使用现行教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作为考生,我们只需明确新标准删减了旧标准中的哪些知识点,因为这些被删减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是基本不会考查的。至于新标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那就主要是历史老师应研习的了。据仔细统计,与旧标准的知识点相比,新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新标准在初中历史六个学习板块所删减的知识点如下:
在2012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都对上述新标准所删减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避,以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在第一届使用新标准教科书的学生毕业前,这一规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考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一般不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历史有六大学习板块,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繁多,而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又较轻,所以每年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很有限的。有些地方的历史中考,还与思想品德、地理合卷,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就更少。这种“内容多而考题少”的历史中考特点,就决定了中考历史必须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连年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是基本上不会出现的。一般说来,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也不会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覆盖面,考查更多的重要历史内容。
关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任一地区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加以证明。这一规则可促使师生加强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研究,可让师生明确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提问角度、答案特点,可让学生自觉回避近三年所考过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复习的针对性与效果。对于中考历史“年度回避”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年度回避”的知识点的大小,一般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点为标准。下面我们以“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年度回避”情况。该题及其答案如下: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1)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2)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该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
- 上一篇:新兴经济形式
- 下一篇:书面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