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规程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规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规程

篇1

关键字:民用建筑;抗震;探讨

一、目前建筑抗震的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的提出规定,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和建筑的防震设计上规范化的进行设计。既然国家如此重视建筑物的抗震,为什么却总是在每一次的地震中,建筑设计师和建筑施工单位才开始强调抗震,才开始提出如何抗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每一次的强震的出现,才会在建筑抗震史上成为一次抗震的里程碑。

我国早在唐山大地震时就提出地震区划,但是由于经济方面的种种原因,造成目前我国的地震设防水平偏低。建筑的抗震效果在地震时人员的伤亡有直接关系,例如汶川地震,汶川地区的房屋设防烈度为7度,而此次地震烈度为11度,建筑的设防烈度比实际地震烈度低了4度,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的地震烈度设防偏低。

二、民用建筑震中倒塌的原因

建筑物的倒塌无外乎几种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抗震构造的措施不合理,如某些建筑在设计梁柱时,梁柱的节点分配不足;承重墙的高宽比过大;底层建筑呈柔性;不规则的在建筑中开洞或者是预制楼板的混凝土结构等。在地震中,震害往往集中在这些薄弱的部位。

其次便是建筑施工时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或者遭受破坏,便会暴露出建筑在施工时的许多质量问题,比如不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或是实际施工与设计不相符合,在材料上偷工减料,忽视抗震设计也是建筑抗震差的重要因素。因施工质量而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施工企业只为获取高额利润而忽略人身安全所导致。

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的方法

民用建筑的抗震加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来进行。

首先,在进行抗震加固时,应进行抗震加固的验算,可使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进行验算,也可按照《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方法进行验算。并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目前其抗震承载的能力和加固提出的方案的实施条件,来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

其次,在民用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多层砌体结构式的加固

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只是增设钢材料的拉杆,圈梁,夹板墙等,而夹板墙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又出现对大量的砖混合结构进行的加固。然而随着建筑抗震加固技术的的改变,加上人们对建筑物美观的要求,传统建筑也会逐步被淘汰。使用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的方法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的加固,其方法可采用双面加固即夹板墙的加固,此类方法作用于抗震的能力相差不大时使用,其有点在于无需做基础,建筑层面也无需上下连续。第二种是钢筋混凝土制墙体的加固,可以使用单面或者双面的加固,此类方法适用于抗震能力相差较大时使用,但是钢筋混凝土墙面一般都是自下而上连续设置的,所以使用此方法需要做基础。此类方法还适用于高度或者层数超过鉴定标准的要求的砖混结构,原砖墙仅承受竖向的负荷,水平地震由新增进的混凝土墙面承受。第三种,采用增设抗震墙的加固,钢筋混凝土制围套的加固等。第四种,对于某些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可采用聚合物砂浆的方法进行加固。

2.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结构的抗震加固

框架结构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体系加固方法或者构件加固方法,并且在两种方法中,优先选用体系加固的方法。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常用的加固方法大致分为三种方法:第一,在建筑中增设钢筋混凝土制抗震墙,可以将原有的框架的结构进行改变,比如抗震墙结构和壁式框架结构,从而达到减少框架构件的受力,降低轴压比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建筑加固的工作量,一举三得。新增的抗震墙会承受较大的竖向压力的负荷和水平地震作用,若要减少基础尺寸或者为方便施工,可采用短桩配合承台托换技术;第二,可通过增设钢支撑和耗能支撑的加固方法达到防震效果,在框架的柱之间设置钢支撑,以达到增加结构抗震刚度和减少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结构变形的目的。若在建筑结构中放置耗能支撑,便可在地震时通过耗能原件的吸收地震能量而起到保护结构尽量不受影响的效果;第三,可在框架结构中采用钢构套或者加大承载面和使用碳纤维的方法进行加固。

篇2

关键词:抗震鉴定 加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该建筑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建于1993年,为三层砖混结构实验楼。东、西朝向,建筑平面近似呈矩形。建筑物总长度为27.78m,总宽度为16.98m,建筑面积为1382.98m2。首层层高为3.6m、二层为3.5m、三层为3.7m,室内外高差0.6m,建筑主体檐口高度11.4m。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屋面为卷材防水平顶屋面。主体建筑屋顶女儿墙高度为0.5m。

2抗震鉴定

该实验楼按原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照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该实验楼按乙类(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按B类砌体房屋进行抗震鉴定。通过现场鉴定检测、结构分析和抗震验算,对该建筑的现状做出判断,对房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结构加固建议及加固设计方案。

2.1 地基及基础

基础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自室外地坪以下1.2m。条形基础底板宽度为2.0m,底板厚度为300mm。基础构件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

2.2 墙体

1) 外墙厚度为360mm,内墙厚度为240mm,采用纵横墙承重形式。建筑高宽比为0.67,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距离为1.5m,均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最大抗震横墙间距为10.8m,大部分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1.2m、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5m,楼梯间墙体未在休息平台或半层高位置设置配筋砂浆带,均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B类建筑抗震鉴定的相关要求。

2) 墙体设计采用MU10机砖、M5混合砂浆砌筑。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道)共3道墙体砌筑用砖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U10,均满足原设计要求;所检测首层3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为M2.5;所检测二层、三层(每层各2道)共4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1;首层至三层墙体砂浆强度评定等级均不满足原设计砂浆强度要求。现场所直观检查部位墙体砌筑质量一般,局部砂浆存在松散情况。

3)该建筑首层至三层墙体普遍存在碱蚀、抹灰层脱落现象;首层至三层内纵墙门、窗洞口上、下角部普遍存在抹灰层斜向开裂现象;未发现该建筑内外墙体构件出现其它明显开裂、较大变形等结构损坏现象。

2.3 楼(屋)盖

1)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楼(屋)盖预制板最大跨度4.2m,荷载等级为1、2级。经现场选点剔凿检查,楼盖预制板板面未设钢筋混凝土后浇层,不符合原设计要求。经检查,部分楼(屋)盖板构件预制板拼接处板底抹灰层存在开裂、局部渗漏现象;未发现楼(屋)盖板构件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2)楼(屋)盖梁最大跨度为7.2m,梁截面宽×高设计尺寸为250×600mm、250×550mm;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根)共3根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分别为:C20(一层)、C20(二层)、C18(三层),所抽测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均满足原设计要求。经检查,各层楼(屋)盖梁构件无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2.4 抗震构造措施

1)原设计内外墙体于每层楼(屋)盖板底标高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闭合圈梁,圈梁设计截面尺寸为120×240mm、360×24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抽检墙体部位均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

2)原设计建筑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墙体及所有内外墙交接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截面尺寸为360×36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检查墙体部位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5 抗震验算

1)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出版的PKPM计算软件(2010版),并按照天津市宁河县8度(0.2g)抗震设防要求和Ⅲ类场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规定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B类砌体结构房屋相关抗震鉴定要求,采用相关主体结构构件实际检测数据、现阶段实际荷载作用及结构布置情况以及其它相关原设计条件,对该建筑物的上部主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和结构抗震能力进行复核验算。

2)本次复核验算所采用的楼(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教室、卫生间2.0KN/m2;走廊2.5KN/ m2;楼梯间3.5KN/ m2;不上人屋面0.5KN/ m2。楼(屋)面均布恒荷载标准值为:楼梯间6.5KN/ m2,楼面4.5KN/ m2,屋面5.5KN/ m2。

3)复核验算结果表明:该建筑首层、二层部分外檐墙、内纵墙、内横墙墙段的抗震承载能力、首层、二层内外檐墙个别墙段的受压承载能力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B类砌体房屋的相关抗震鉴定要求。

2.6 鉴定结论

根据现场查勘及抗震验算,该建筑物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需采取相应加固补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在后续使用期的结构综合抗震能力满足规定要求。

3 抗震加固设计

3.1 楼板加固

将原预制板楼盖上混凝土后浇层及面层剔除,重新浇注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后浇层,后浇层内设A6@200单层钢筋网片。后浇层随打随抹,如楼面需粘贴面砖,应结合后浇层施工一次完成,总厚度不大于50mm。楼盖预制板底存在的预制板之间的板缝采用聚合物修补砂浆捻缝处理。

3.2 墙体加固

首层、二层墙体采用“墙体单面喷射钢筋混凝土” 加固方法;三层外墙采用外墙单面、内墙双面“墙体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两种加固方式。前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喷射混凝土组合层,从而大幅度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变形能力,形成“砌体-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使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后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3.3 楼梯间加固

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作为逃生通道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本次抗震加固中的楼梯间楼梯梯段板、楼梯梁及人流密集的楼梯段所对应的楼盖板板底均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进行加固;此外,还对楼梯间墙体梯梁下加设配筋加强带,以提高楼梯间整体的抗震能力。

4 结语

此类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应根据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A类、B类或C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方法,在加固改造前,应对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几何尺寸、抗震构造措施、使用情况及现状损坏情况进行详细查勘及检测,同时根据不同建筑制定出合适的抗震加固改造方案,以获得良好的加固改造效果。本工程根据国家相应抗震鉴定规范及标准,根据现场查勘、检测情况及建模计算,做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设计,经施工验收情况良好,达到了相应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结构加固;加大柱截面法;碳纤维;钢构套;

前言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大地震频发,由于地震发生往往不可提前预知,所以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对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加固设计前,应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检测和鉴定,鉴定的评估报告是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依据。下面以某工程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为例,介绍了该工程中的柱、梁、板的不同加固方法,为抗震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原为6层框架结构(见图1),其中西座有5层;高约为24m,6 度抗震设防,Ⅱ类场地。柱、梁、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都为C25。框架梁、 柱截面主要尺寸分别为250×700,500×700。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此建筑原作为写字楼使用、大开间的间隔;现建设单位要将其改造为小开间的公寓式酒店及健身中心, 而且西座还要增加2层。由于该建筑使用了10余年,功能改造后,有的部位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和现行抗震规范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

二、工程的加固设计

经检测、鉴定及抗震验算,工程部分框架柱、框架梁及部分楼板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其余都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关于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鉴定的规定。在进行加固设计时,遵循对称加固的原则,使加固后建筑物的质量分布、刚度分布比较均匀,结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都有所提高,而且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要求。以下主要介绍柱、梁、板不同加固方法的运用。

1 混凝土柱的加固

1.1原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满足要求。

此情况下采用加大柱截面法。但一部分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建筑不允许在某一面加大柱截面。因此曾设计用图2所示的两种加固方法,最后认为图(b)的加固方法更为理想。理由如下:1)图 2(b)的方法虽然在建筑限制的方向超出了 25mm,但在与建筑专业协商后认为经过后期抹灰后,基本上不影响外观,也不会影响建筑的功能使用;2)采用一个封闭箍筋在整体性能和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上都比采用图 2(a)的两个U 型箍筋要好得多;3) 由于原混凝土柱在施工时会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柱的箍筋位置及间距出现偏差, 这就导致在凿开柱子的混凝土找出原箍筋并与图 2(a)新增U 型箍筋焊接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4)图2(b)的新加钢筋混凝土套超出原混凝土柱厚25mm的混凝土层,只是起保护封闭箍筋的作用,可代之以水泥砂浆抹上去,所以不必担心其因厚度太小而出现的蜂窝麻面而影响施工质量。

1.2原混凝土柱只有箍筋不满足要求。

此情况下采用封闭式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此时,碳纤维布与原混凝土柱共同承担柱子的剪力。在按《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有关计算规定把碳纤维换算成柱的体积配箍率时,也必须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柱端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的要求。应该注意:采用碳纤维加固法时,必须保证原混凝土实际强度不能低于C20。

1.3原混凝土柱轴向承载力、纵向钢筋和箍筋不满足要求。

由于不能加大柱截面, 此时可采用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此法不但柱截面与原来差别不大,而且施工的进度较加大截面法快、成本较碳纤维加固法低。湿式外包钢加固原理是利用型钢与扁钢箍形成钢构套,钢构套对混凝土柱形成包裹约束,达到增强混凝土柱的轴向承载力;另外通过结构胶的剪力传递作用,外加型钢的强度又能补足混凝土构件内部受拉钢筋的不足,扁钢箍又能弥补混凝土构件箍筋不足。从而达到提高混凝土柱子的抗压、抗弯和抗剪承载力。

钢构套必须锚固在柱上下两端的梁柱节点内, 锚固的做法有两种情况:

(1)钢构套的竖向角钢(或竖向扁钢板)没有与原混凝土梁相交,而是直接穿过楼板,在混凝土柱周围继续做钢构套,直到满足锚固长度。

(2)钢构套的竖向角钢(或竖向扁钢板)与原混凝土梁相交,由于钢构套的竖向角钢(或竖向扁钢板)受到原梁内的钢筋阻挡,不能继续伸长,钢构套的锚固做法应采用图3所示的方法。

湿式外包钢加固法不适用于变截面构件、弧形截面构件。

2 混凝土梁的加固

工程大多数需要加固的梁的原配钢筋与现行规范要求相差较大,根据不同梁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2.1 弧形梁的配筋不满足要求

弧形梁加固如图4所示, 在原结构梁的增加一个钢筋混凝土套。施工时沿梁两侧凿开100mm宽的槽,套上箍筋后灌入细石混凝土。此时应注意:因新加的受拉钢筋不能完全发挥其抗拉性能,故其强度应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为0.9。因在梁面上新增加梁端负筋比较困难,如果增大梁的截面后出现梁端所配负筋还没满足计算要求、但梁跨中所配正筋已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则应运用梁内力塑性重分布的原理,适当加大梁跨中新增的纵筋面积。

2.2悬臂梁配筋不满足要求

根据悬臂梁所处的实际情况,把粘贴钢板法与外加钢构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图5所示。因悬臂梁的受力钢筋位于梁面,所以采用建筑用的高强粘结胶把钢板粘贴在梁面上,以承担悬臂梁的梁端负弯矩。《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规定:粘贴钢板与原构件宜采用胀管螺栓连接。但因胀管螺栓会影响日后楼面的正常使用,故用钢构套代替胀管螺栓把钢板与原悬臂梁连接在一起,以保证即使钢板与悬臂梁间高强粘结胶老化了,钢板与悬臂梁之间仍能共同协调变形。在施工时把钢板、角钢和钢缀板焊在一起,形成一个钢构套,钢构套与悬臂梁之间再施以压力灌浆,用高强粘结胶把整个钢构套与悬臂梁粘结在一起。 梁面钢板在悬臂梁的支座处按图6所示的方法锚固。钢板的设计则是把钢板等效于受拉纵筋,钢缀板等效于箍筋;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

图5粘钢法加固悬臂梁 图6悬臂梁面钢板在支座处锚固

3 混凝土板的加固

对楼板的加固,根据不同情况,通常有粘贴碳纤维、叠合、板底加钢梁等方法。如果板配筋不够就粘贴碳纤维;如果要求提高楼板局部承载力,在可以加厚楼板时,采用叠合楼板法;如果受净空限制,不能加厚本层楼面,则可以采用在楼板底面加钢梁加固。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80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层高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9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年6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一直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随着设计思想的不断更新,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型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超高超限钢筋混凝土建筑,这就给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抗震设防地区,如何准确地对这些复杂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已成为高层建筑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

2 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分析

设计阶段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高层建筑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后,首先按方案阶段确定的结构布置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模型取自±0. 000至塔顶,假定楼板为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其地震反应分析基本参数列于,以及可以看出,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结构X方向(纵向)自振周期及地震力基本正常,而结构Y方向(横向)自振周期偏长、结构刚度偏低,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的剪力较小,结构的抗震能力偏弱,结构偏于不安全。为增加Y方向(横向)的抗侧移刚度,提高其抗震能力,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在建筑核心筒的两侧增设四道剪力墙。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要求,在地震作用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必须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框架部分可以设计得很弱,而是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必须具备一定的抗侧力能力,在大震作用下第一道抗震防线剪力墙遭受破坏时,整个结构仍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不至于立即破坏倒塌,这就需要在结构计算时,对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剪力进行适当调整。

3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

3.1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设计: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设计: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3.2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3.2.1基础的抗震设计

基础是实现高层建筑安全性的重要条件。我国高层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续地基梁形式,在基础梁的设计中,为充分发挥钢筋的抗拉性和混凝土的抗压性的复合效应,把设计重点放在梁的高度和钢筋的用量上,在钢筋的布置上采用主筋、腹筋、肋筋、基础筋、基础辅筋5种钢筋的结合。为防止基础钢筋的生锈,一方面采用耐酸化的混凝土,另一方面是增加钢筋表面的保护层厚度,以抑止钢筋的腐蚀。高层建筑基础处理的另一个特色是钢制基础结合垫块的应用,它是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柱与基础相连的重要结构部件。它的功能之一是使具有吸湿性的混凝土基础和钢制结构柱及上部建筑相分离,有效防止结构体的锈蚀,确保部件的耐久性。

3.2.2钢结构骨架的抗震设计

采用钢框架结合点柱壁局部加厚技术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一般钢框架结构,梁和柱结合点通常是柱上加焊钢制隅撑与梁端用螺栓紧固连接。在这种方式下,钢柱必须在结合部被切断,加焊隅撑后再结合,这样做技术上的不稳定性和材料品质不齐全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遇到大地震,钢柱结合部折断的危险性很大。鉴于此,可以首先该结构的梁柱采用高密度钢材,以发挥其高强抗震、抗拉和耐久性。柱壁增厚法避免断柱形式,对二、三层的独立住宅而言,结构柱可以一贯到底,从而解决易折问题。与梁结合部柱壁达到两倍厚,所采用的是高频加热引导增厚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品质易下降的钢管经过加热处理反而使材料本来所具有的拉伸强度得以恢复。对于地震时易产生的应力集中,柱的增厚部位能发挥很大的阻抗能力,从而提高和强化了结构的抗震性。

3.2.3墙体的抗震设计

“三合一”外墙结构体系,首先是由日本专家设计应用的,采用外墙结构柱与两侧外墙板钢框架组合形成的“三合一”整体承重的结构体系。该体系不仅仅用柱和梁来支撑高层建筑,而是利用墙体钢框架与结构柱结合,有效地承受来自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荷载。由于外墙板钢框架的补强作用,该做法可以较好地发挥结构柱设计值以外的补强承载力。加强了对竖向地震力及雪荷载的抵抗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抗震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外墙板钢框架与内部斜拉杆所构成“面”承载与结构柱的结合并用,也提高了整体抗侧推力和抗变形能力。它的抗水平风载和地震力的能力比单纯墙体承重体系提高30%左右。

4增大结构抗震能力的加固与改造技术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的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1976年唐山地震后,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问题日益突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不好:砌体墙体抗震能力、变形性能的不足、房屋整体性不好。因此,增大墙体抗震性能的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技术及增大结构整体性的压力灌浆加固技术、增设圈梁(构造柱)加固技术、拉结钢筋加固技术;通过增设抗震墙来降低抗震能力薄弱构件所承受地震作用的增设墙体技术等应运而生。目前该技术广泛用于砌筑墙体的加固。

常见的混凝土柱加固技术有加大截面加固技术、外包钢加固技术、预应力加固技术、改变传力途径加固技术、加强整体刚度加固技术、粘钢加固技术以及碳纤维加固技术等。这些绝大部分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可靠性比较高的技术,已收入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cecs25—90)。此类技术不仅有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规范还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如混凝土柱的外包钢法加固技术,开始阶段的计算方法是分别计算混凝土柱和外包钢,外包钢按钢结构计算:当外包装的缀板加密并出现湿式的施工方法时,其计算按整体构件考虑;当缀板施加。

5结语

高层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时代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形态之一,对于高层建筑,其抗震效能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建筑抗震设计分析的研究热点,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抗震措施就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只有从高层建筑物内部实施结构抗震,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效能。本论文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进行了抗震分析,对于具体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献.高层建筑结构及其设计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砌体结构;砖混加固,构造柱,板墙,圈梁,

砌体结构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同时受环境气候和施工条件的影响较小,墙体隔声、隔热和保温性能良好,既是较好的承重结构,也是较好的围护结构。但是采用烧结普通黏土砖建造砌体结构,不仅毁坏大量的农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许多城市已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代之以多孔黏土砖或采用工业废料和地方性材料制作砌块,如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

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结构的抗拉和抗剪强度都较低,结构自重大,砌筑施工劳动强度大,且不易保证施工质量,结构抗震性能较差,延性不好。砌体结构房屋以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故而砌块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本文通过对某中学教学楼墙体质量进行分析、检测和加固处理,分析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如何保证砌体结构的抗压强度,探讨网状配筋在砌体结构加固中的可行性。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郑州市某中学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1960年建造,建筑面积约为3100 m2。平面呈两端稍有错落的品字型,房屋总长71.80 m,最小进深14.2m,室内外高差0.45m,总高为11.25 m,一至三层层高均为3.60 m,女儿墙高0.5 m。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埋深为-2.00 m。基础混凝土原设计标号为200号。墙体采用机制标准砖,地坪以下及一层部分砖的原设计标为100号,二至三层及女儿墙为75号;地坪以下部分为100号水泥砂浆,地坪以上部分为混合砂浆,一层为100号,二层为75号,三层及女儿墙为50号。纵横墙厚度240mm. 楼面为预应力多孔板,板厚120mm。(少量现浇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式楼梯。青砖勾缝,灰瓦屋面,沐沥风雨五十载。

2.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查看图纸及原始材料,现场检测后提出以下问题需进行加固处理:

1)墙体裂缝严重

主要集中在中部楼梯的北部外墙上,1层至3层墙体均有裂缝,l层较为严重,除局部为水平缝外,其它均为斜裂缝,最大一条裂缝宽度为15mm,其走向与水平线成450经分析判断,该裂缝是由于地基存在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近几年未发现有明显扩大的趋势,未发现混凝土构件裂缝现象。裂缝的存在会降低结构的承载力和整体性,不利于结构整体抗震(该地区为7度抗震设防),也给使用带来不安全感,应采取加固处理。

2)抗震构造措施不足

该建筑物3层未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仅在底层内纵墙上,设置不足。既不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也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应进行抗震加固处理。

3)墙体砂浆强度不足

建筑物原设计一、二层砌体采用10号白灰砂浆,而现今实测砂浆强度等级仅为M0.4(4号砂浆),原设计既不能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的要求,实测结果也不能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有关7度抗震设防砂浆强度的要求,应进行抗震加固处理。

4)预制楼盖整体性差

该学校教学楼建筑因楼板刚度不足,大量出现裂缝,同时不满足结构正常使用要求,楼盖整体性差。个别开间设有大梁,地震发生时,预制楼板产生的惯性力将传给大梁,大梁再传递给纵墙使其平面外受力而易导致纵墙倒塌,进而引起楼板掉落横墙倾倒。为此增加楼面的刚性或将大梁承受的惯性力传递到横墙是加固设计的关键。同时原设计现浇板较薄,且配筋小,安全度不够。部分现浇板钢筋保护层偏薄,且混凝土炭化深度较大,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3.加固处理方案

该建筑物的使用已经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但从其现在结构状况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经过加固处理后,还是能继续使用一定年限的。

3.1基础和墙体裂缝的处理措施

墙体裂缝是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主要是因为附墙地下暖气沟渗水浸泡造成的,因此对该处地下暖气沟实施改道,回填并做好防渗防水处理。由于地基沉降已稳定,可不进行地基处理。对墙基和墙体裂缝的处理,根据裂缝的长短采取填缝封闭和压力灌浆加固补强的修补方法。为保持原建筑物的清水墙风格,在对个别处侵蚀风化严重的墙砖更换修补后,用与砖墙同一颜色的防水涂料涂刷建筑物外墙面,然后用白色防水涂料勾缝,既能恢复原建筑物的外墙整体效果,又能对外墙起到防水保护作用。

3.2墙体整体强度的加固处理措施

对于砌体结构的加固,常有下面4种方法圆:①扩大截面法;②外加钢筋混凝土法;③外包钢结构法;④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鉴于使用空间和进度要求,为了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和整体性,同时为保持原有建筑物的外观风格,前3种方案不太现实,最后决定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仅对外墙的内墙面采用单面钢筋网加固,而对所有内墙采用双面钢筋网加固,一层墙体加固时钢筋网向下伸至基础项部,向上伸至楼板底,二层以上各层钢筋网向下至楼板顶,向上至板底。如图1所示。

严格按照下列施工顺序进行:

1)墙体抹灰层应轻轻剔除,防止对墙体产生震动破坏,并清扫干净。

2)按设计要求在墙缝钻孔,单面加固的墙体孔径10mm,孔深120mm,双面加固的墙体钻孔穿透墙体,孔径8mm。

3)分别放置锚螺栓和穿“S”型拉接筋,铺设钢筋网并与其焊接或绑扎。

4)经验收合格后,用水湿润墙面并刷素水泥一道,再分层抹35mm厚l:2水泥砂浆(M15)面层,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5mm。

3.3抗震设防构造措施的加设

通过加设圈梁和构造柱等措施,来满足抗震设防的构造要求。在加设圈梁和构造柱时,既要满足规范的要求,又要兼顾建筑物外观的整体协调性,维护原有的建筑风格。

圈梁和构造柱与原有墙体的连接按规范要求在不同部位加设销键或拉杆,以起到有效联结。在内墙加设圆钢拉杆代替内墙圈梁,使之与圈梁构造柱形成闭合的抗震构造系统。构造柱应做基础,埋深与外墙基础相同。圈梁混凝土宜连续浇捣且不得在距钢拉杆或横墙lm为范围内留施工缝,圈梁顶面应做泛水,底面做滴水槽。

3.4预制楼盖整体性加固

楼板加固传统方法是在楼板上再现浇至少50mm厚整浇层形成叠合楼板以加强楼盖的整体性。但由此带来的竖向恒载增加会对墙体和基础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增加了水平地震作用。本设计对于原预制楼盖采用封堵结构裂缝,提高结构刚度和强度。在全部空心板板顶和板底粘贴钢板条(带)或碳纤维布条带;在空心板项加钢筋网片,浇注细石混凝土(约3cm)(见图2)。对部分现浇板采用加大现浇板厚与配筋,提高现浇板的刚度和强度的方法,在现浇板底和板顶粘贴钢板条(带),钢板上每隔适当的位置用铆钉锚固,然后双面用水泥砂浆粉刷(掺钢-混凝土界面粘接增强剂)(见图3)。

4.结语

1)在加固改造工程设计中,根据现有结构形式,受力特点,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进度要求,施工方便,可实施性,经济性等因素。本工程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砌体,经济实用,方便快捷,保证了工程如期使用,经检测加固后的砌体抗压强度大于原设计抗压强度至少30%的要求,留有一定安全保障。对于抗压强度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的部分砌体,可采用抹灰钢丝网加固的方案,既经济又能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2)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板墙及圈梁加固砖混结构能有效提高原墙体水平和竖向承载力,增强原结构的整体性。该加固预制楼板整体性的方法能克服增加现浇面层带来荷载增加的缺点,并降低了基础加固的难度和费用。按本文介绍的方法设计的加固工程已经实施完成。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已经投入使用2年,质量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层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附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GB 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3]GJ 116-9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4]CECS 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5]周敬东.砖混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与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3):71-74.

篇6

关键词:结构设计;民用建筑;加固改造方法

一、引言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民用建筑物满足现代的美观和居住要求,还对其安全性、稳固性具有要求。目前我国有很多的民用建筑物随着年限的增长存在着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着挑战。因此,探讨民用建筑加固改造的结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固改造方法

1、增大截面法

增大截面法是用增大结构构件或构筑物截面面积进行加固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而且还可加大其截面刚度,改变其自振频率,使正常使用阶段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这种加固方法广泛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板、柱等。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会减小使用空间,当在梁板上做混凝土后浇层时,还会增加结构自重。

2、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点去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一种加固方法。增设支点可以减小结构构件的计算跨度,降低计算弯矩,大幅度提高结构构件的承力,减少和限制梁板的挠曲变形,从而减小挠度、缩小裂缝宽度。主要分为有刚性和弹性支点两类。主要适用于净空不受限的梁、板、桁架等的加固。

3、外部粘钢加固法

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法是用粘结剂(建筑结构胶) 将钢板粘贴到构件需要加固的部位上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应用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与传统加固方法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艺简便,只需对被加固构件的表面进行处理,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与加固构件牢固粘结成一个整体,使钢板和原构件很好的共同工作;第二、 加固施工所需的场地、空间都不是很大,且钢板粘到构件上一般3 d 后即可受力使用;第三、粘钢加固所用的钢板厚度一般为2 mm~6 mm。所以,加固后不影响结构外观,重量增加也不多;第四、加固效果比较明显。。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温度高于60℃的环境,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还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4、粘贴钢筋加固法

粘贴钢筋加固技术简称粘筋加固,是将钢筋粘贴在原有配筋表面或混凝土内部的一种加固方法。当钢筋保护层脱落、胀裂或遭腐蚀破坏时,可将加固钢筋直接粘贴在原有配筋表面,当保护层混凝土比较完好或原配筋位置不易测准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切缝(10 mm~25 mm) 或凿槽,将钢筋粘贴在缝内或槽内,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粘筋加固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原构件混凝土遭受碳化或腐蚀,钢筋严重锈蚀。2) 因荷载改变而造成原配筋不能适应受力要求。3) 施工原因造成的配筋位置不当。同时这种方法主要在原构件内部加固, 因此该技术是一项内加固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在原有配筋协同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加大原构件的截面外形尺寸和自重,尽可能少损伤原混凝土构件。

5、碳纤维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在民用建筑加固中的应用很少见。但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加固机理是将碳纤维布采用高性能的环氧类结构胶贴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利用碳纤维材料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目的。适用于新、旧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

及剪力墙以及特种构件的加固。特点:在混凝土表面粘贴碳纤维织物以提高承载力。使用范围: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 还具有耐腐蚀、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 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

三、在加固改造的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强度高的材料

在加固改造设计时,对改造结构的材料种类和性能的选择应尽量通过实测评定材料的强度等级。加固用的钢尽量选用I级钢和II级钢;加固用水泥宜选取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 5号;加固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应比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加固上部结构构件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加固用混凝土中不应掺入粉煤灰、火山灰和高炉矿渣等混合材料。加固所用粘结材料及化学灌浆材料的粘结强度,应高于被粘结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针对新旧混凝土、新加混凝土与旧砖墙等不同界面,采用植筋、增设暗销或抗剪件、结构胶等系列界面处理技术,务必使加固面结合接触紧密,达到设计要求。

2、进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对于易发生地震的地区的民用建筑物在进行结构改造时必须考虑房屋的抗震性。首先,设计人员要转换自己的陈旧思想,正确对待抗震性能的重要性, “要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害就必须依法设防、科学设计、合理施工、严格监理。如果能严格按照法定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施工。其次,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在墙体交接处要咬合砌筑,尽量减小门窗数量,少开洞;顶制板的设计时,必须使得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并要互相连接,屋顶与墙体应有机连成一体。在设计土墙的修筑时,尽量预埋一些钢筋、竹筋,以增加墙体的整体性能。

3、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改造建筑结构

对于民用建筑的改造设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现行的规范规程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程(CECS25:90)、《钢结构加固技术规程》(CECS77:96)、《多层砖房结构加层技术规范(CECS78:96)等。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民用建筑改造时必须遵守相关的设计规范,并在进行改造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多的为人们安全和成本考虑。

4、加强改造结构的承载力验算

鉴定阶段对结构的验算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2001的规定取值, 特殊荷载可根据使用单位提供的数据取值。同时在进行承载力验算时, 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和结构的实际尺寸确定。构件的截面面积应考虑结构的损伤、缺陷、锈蚀等不利因素。而且 应考虑结构在加固时的实际受力情况, 及加固部分的受力滞后特点,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程度。对加固部分的材料强度设计值进行适当的折减, 还应考虑实际荷载偏心、结构变形、局部损伤、温度作用等而造成的附加内力。当加固后使结构的重量增大时, 尚应对相关结构及建筑物的基础进行验算。对于增加荷载不大的情况可考虑利用剩余的地基容许承载力。事实上地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其容许承载力相应也会提高。根据相关资料,提高系数K可依据改造前后基底应力之比(p1/p2)参考选用。

四、结语

对于民用建筑的改造时、设计人员既要更新理念,将防震、防火、防水、防倒塌的问题考虑进去,在总体上进行把握,满足现代的结构设计理念和要求。同时应根据具体的问题对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实事求是,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强度等级较高的。这样既满足了人们对房屋的现代要求,也保证了人们居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鲍玉龙,王 航.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理念设计[J].科技传播,2011,(05).

[2]宿宗英,赵丽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资讯,2010,(20).

[3]公成.基于结构设计的民用建筑加固改造[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4]杨继辉. 浅谈民用建筑的加固原则和方法[J].山西建筑,2009,(03).

篇7

综合加固阶段,理清结构加固发展脉络及结构加固要求及思路的变化。概述建筑结构现阶段

加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大跨度工业厂房加固领域研究不足。

关键词混凝土 抗震 大跨度结构加固发展

1、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改革开放后90年代大量兴建的一些建筑结构已经亟需修缮加固以满足现阶段使用要求,还有些建筑已经到达或者即将到达设计使用期限,更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高发国家,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往往对结构造成较严重的破坏,由此建筑结构的加固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备受关注。

2、抗震加固发展历史及现状

1.1我国建筑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大量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夹板墙、组合柱、外加构造柱圈梁、外加圈梁和钢拉杆、砖墙裂缝修复和墙体压力灌浆等应急性质的加固技术,也可称为“捆绑式” 的加固技术。此项技术固然实用有效,但破坏建筑外形美观。

1985年以后,建筑的功能和外观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捆绑式” 的加固方法已经落伍,不再受欢迎。扩大建筑面积、改善使用功能、更新建筑造型或对文物建筑要求保留原建筑风貌等特殊要求促进了加固技术的发展。这个阶段对建筑的加固更注重结构整体的加固和改、扩建,更多地采用外包钢、粘钢、扩大梁、柱构件截面、后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壁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砖墙)、树根桩加固地基、扩大基础等以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的所谓“硬”加固技术。

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经验为世人展现了建筑抗震技术的新出路。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建筑加固改造工程中开始得到应用。对加固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如: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高性能结构胶、高强钢绞线和渗透性聚合物砂浆等新型材料,以及后加预应力工艺等,可以称之为“软”加固技术。

3、结构加固方法及发展

建筑物的加固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产生了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预应力加固法、外粘钢板法、外粘纤维法、增设抗震墙法、置换法、绕丝法等多种加固方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这些技术从一开始出现在国内,就以它们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纤维材料(FRP)加固修补土建结构技术是为了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它兴起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发达国家,由于其优点多,效果明显,在日美韩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大量的推广,目前在加固修补技术领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并已完全产业化。

在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中,以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研究较多,较为成熟。其中赵彤、谢剑等著有《碳纤维布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新技术》一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也编写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粘贴其他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虽也有研究但比较少。在纤维加固混凝土抗弯、剪构件研究领域中,主要以模型试验为立足点,在理论上进行解析分析的同时,结合试验数据的规律分析,进而提出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板结构承载能力简化计算公式,并讨论了待加固结构的配筋率、配箍率、剪跨比、混凝土强度、截面刚度及加固材料强度、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不同纤维数量对破坏形态的影响;通过对各级荷载下裂缝宽度及开展高度的调查、统计,分析粘贴纤维布对裂缝开展的影响等。在纤维对柱(或墩)加固的研究中,主要进行了纤维加固混凝土柱的受压力学性能研究;纤维加固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性能研究;纤维加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研究;构件的截面形状(圆柱和方柱)对纤维加固混凝土柱增强效果的影响等,其中加固材料以碳纤维材料为最多,近年来也逐步开始对芳纶纤维加固混凝土柱展开研究。在建筑结构表面直接粘贴纤维材料的加固方法虽然对结构的极限荷载有明显提高,但对其开裂荷载和屈服荷载提高均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构件在正常使用阶段纤维材料的应力远远滞后于钢筋的应力,限制了纤维材料的发挥。为了解决此问题,充分发挥纤维材料的性能,研究人员采用了对纤维材料预先施加预应力,再粘贴到建筑结构的表面,即预应力纤维加固方法。试验研究表明:预应力纤维加固方法在提高构件的抗弯承载能力、整体刚度、疲劳寿命、降低构件挠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在国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预应力的施加方法、锚固方式、预应力施加最大值、预应力损失等。当前预应力的施加方法主要有反拱法、外部张拉法及利用纤维布与混凝土梁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加预应力的方法等。近些年,一些国内学者对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湖南大学尚守平教授进行了9根简支梁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预应力水平对试件的抗弯刚度、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及延性方面的影响。清华大学的叶列平教授和湖南大学尚守平教授还对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

嵌入式加固法是一种通过粘结材料将加固材料嵌入加固构件表面预先凿好的槽中,使之与加固构件形成整体,从而改善结构性能的加固方法。与传统的加固方法相比,嵌入式加固法除具有粘贴FRP材料加固法具有的优点外,还具有FRP材料与原结构粘结性能较好、可以防止火灾对FRP材料的破坏、可以有效地进行负弯矩加固、可以充分利用FRP材料得到强度、能有效提高结构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等优点。可见纤维嵌入式加固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加固方法,此加固法在国外已成为纤维材料加固技术研究的热点,已经运用于桥梁、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的加固中,且加固效果良好,但在国内较少运用于实际工程,且研究也较少。从已有国外研究成果来看,嵌入式加固法对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力效果显著,但对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影响不大。近几年,美国和日本等国提出并应用了许多高效率、多功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如碳纤维CFRP补强加固技术、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环氧补强加固技术等,能明显提高构件的承载力,改善它们的各项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补强加固工程中,新技术的使用即加快了加固施工速度,又提高了加固效果。

4、发展不足及问题

大跨度工业厂房抗震鉴定加固研究较少,大多数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参照我国或者其他国家相应安全性鉴定标准、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鉴定规范,或者进行大量简化后进行受损构件的简化计算分析,缺少以整个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仲崇宏. 既有桁式组合拱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7.

[2] 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GBJ 117-88,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 GBJ 144-90,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篇8

关键词:框架结构厂房;检测;可靠性鉴定

近年来,对现有房屋建筑的维修改造、加层加固及抗震加固已成为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框架结构的加固又是加固工程里最常见的。加固前首先要对相应结构进行可靠性鉴定,以此为依据进行加固设计。现以某框架结构厂房可靠性鉴定的工程实例来探讨整个鉴定过程。

1. 工程概况

该厂房建于1998年,为二层框架结构厂房,建筑面积约为678m2。该工程基础为钢筋砼独立基础,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25,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厂房柱网尺寸为3.8m×5.4m、3.8m×7m,纵向七跨,横向两跨。梁、柱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为预制混凝土板。梁、柱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20,钢筋采用HPB235(φ)钢及HRB335(φ)钢。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为25mm。框架填充墙为MU10标准粘土砖。见图1。

图1 检测平面图

2. 检测鉴定原因

对该工程现有结构工作状态进行可靠性评估,确保其工程结构在安全可靠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3. 有关情况调查及现场勘察与检测

3.1 建筑物宏观调查

现场对该工程进行了宏观调查,该建筑结构布置均与设计图纸相符。梁、板、柱等承重构件未发现有结构受力裂缝,无露筋、锈蚀,墙体无明显的开裂或与框架脱开,该建筑外楼梯传力路径合理,无明显变形及裂缝,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该结构外观质量完好。

3.2 地基基础勘察;经勘察,本工程主体上部结构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裂缝,地基基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3 砖墙及框架柱;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变形和裂缝,柱无砼脱落及露筋现象,砖墙砌筑质量良好,砌筑砂浆灰缝均匀。

3.4 框架梁用钢筋检测

现场采用钢筋扫描仪扫描框架梁钢筋,测得三层框架梁3-C-B、4-C-B、5-C-B梁底配筋均为三根,箍筋间距非加密区200mm,梁端加密区100mm,与设计图纸相符。现场从梁中抽取钢筋进行力学试验,试验结果满足有关标准要求。

3.5 框架梁柱混凝土现龄期强度抽检

考虑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钻芯法只对框架梁、柱混凝土的现龄期强度进行了抽检,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有关规定,对框架柱混凝土现龄期强度进行评定,其抽检强度值在22.3MPa~33.4Mpa之间。框架梁、柱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计算结果详见表1。

表1 框架柱混凝土现龄期强度抽检结果表

楼层 轴线位置 混凝土强度代表值(MPa) 砼强度设计等级

一层 5-A 22.3 C20

3-A 33.4 C20

二层 2-A 23.6 C20

3-A 22.3 C20

4. 抗震性能鉴定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及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要求,对该工程进行抗震性能鉴定,鉴定结果如下:

1) 该工程的梁、板、柱等承重构件未发现有结构受力裂缝,无露筋、锈蚀,墙体无明显的开裂或与框架脱开,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

2) 该工程的结构为双向框架结构,平、立面无突出与缩进,楼层刚度均匀。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的结构体系要求。

3) 该厂房框架柱截面宽度>300mm,填充墙、内隔墙厚度>180mm,并与主体结构连接可靠。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的构造要求。

综上所述,该工程抗震性能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的要求。

5. 结构承载力验算

根据结构构件用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现有使用荷载情况以及地区抗震设防的要求,按现行规范对该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主要参数如下:建筑类别:丙类;风荷载:基本风压0.50KN/m2;雪荷载:基本雪压0.30KN/m2;屋面均布活荷载:0.50KN/m2;

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框架梁、柱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取为C20,受力钢筋取为HRB335级。验算结果表明,其结构承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

6. 可靠性鉴定评级

6.1 项目评定

1)结构布置;该工程结构布置合理,结构形式与构件选型正确,传力路线合理,结构构造和连接可靠,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定,满足使用要求。该项目评为A级。

2)承重结构系统;(1)地基基础;该厂房未发现因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主体结构裂缝,地基基础工作正常。该项目评定为A级。(2)混凝土结构;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和计算综合分析,各子项评定如下:

承载能力:经验算,该工程的结构承载力及抗震承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结构抗力与作用效应之比R/γ0S≥1.0。该子项评定为a级。

构造和连接:该厂房的构造合理、连接可靠,经检查无变形或位移等异常情况。该子项评定为a级。

裂缝:经检查,该厂房的梁、板、柱等混凝土结构构件未发现有结构受力裂缝。该子项评定为a级。

变形:经检查,没有发现梁柱存在明显变形的现象。该子项评定为a级。

综合上述子项评定结果可知,该项目评定为A级。

3)围护结构系统

(1)使用功能;屋面系统:构造完好,排水通畅;屋盖构件无严重变形和歪斜;构件连接处无明显裂缝或松动。该子项评定为a级。墙体及门窗:完好。该子项评定为a级。防护设施:完好。该子项评定为a级。(2)承重结构;按砌体结构及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规定评定为a级。综合上述子项评定结果可知,该项目评定为A级。

6.2 综合鉴定评级

该工程的综合鉴定评级应包括结构布置、承重结构系统和围护结构系统三个组合项目。

1)承重结构系统:

承重结构系统的传力树为:屋(楼)面板框架梁框架柱基础地基。将(屋架)板、梁、柱均定为基本构件,其评定等级为A级,其它非基本构件的评定等级也为A级。因此,所有承重结构系统的传力树均被评为A级,承重结构系统组合项目的评定等级为A级。

2)结构布置:A级。

3)围护结构系统:A级。

根据上述组合项目的评定等级结果,并结合该工程的实际使用状态等的综合判定,该工程的综合鉴定评级为一级。

7. 鉴定结论

该厂房综合鉴定评级为一级。可靠性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可按目前的使用功能正常使用。

8. 建议

结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结构损伤的不断累积,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并且在结构损伤以后,其恢复力特征也将发生变形。因此,对既有结构进行鉴定时,必须要考虑损伤累积对结构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可靠性鉴定的一些注意事项做简单总结,对于一般框架结构厂房的可靠性鉴定,钻取受弯构件混凝土芯样时,由于修补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应尽量把取样区定在界面受拉区,以降低混凝土损失对抗压的不利影响,且应凿除抹灰层仔细观察表面以便使钻芯位置避开裂缝;对于柱主筋的截取,为将检测对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应尽量选取顶层柱进行破损取样。

参考文献:

[1]GBJ 144-90,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

[2]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3]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4]GB 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5]CECS 03:8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6]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7]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8]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篇9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建筑;抗震加固;工程案例

一、多层砖混结构建筑震害的表现

多层砖混建筑是指砖墙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刚性房屋,其楼盖和屋面为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板。其震害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

(1)墙体主要震害为斜向裂缝、X向裂缝、水平裂缝及垂直裂缝,一般出现在楼梯间顶层休息平台以上的外纵墙,空旷房间外纵墙窗台下,屋面板及楼板底面,门窗洞口上部,顶层圈粱下,山墙、地基不均匀沉降处的墙体等地方。

(2)楼盖及屋盖主要震害为屋盖隔热层盖板散乱、塌落;楼板、屋面板与墙体的水平裂,楼板与砖墙错动及楼板间开缝等等。

(3)出屋面小屋主要是四周墙体出现单向斜裂缝或X裂缝,墙体转角处呈环状水平裂缝。

(4)平拱砖过梁当两侧墙体变形时,梁将在跨中或支座处出现裂缝,甚至掉砖。

二、多层砖混结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

1、提高抗震承栽力

(1)面层加固法(夹板墙)加强原有墙体。砖墙体遭到中等和轻微破坏需要修复和加固,可在原墙体面加面层来实现。面层的材料可视墙体需增强抗震强度的大小选用下列3种:第一,水泥砂浆面层。当砖墙体的抗震强度虽不满足要求,但相差不大时,可用水泥砂浆面层来加固。面层厚度以1.5cm~3cm为宜,用水泥砂浆来修补或加固有裂缝的墙体,宜将裂缝剔开深约lcm槽口。第二,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当砖墙的抗震强度与需要相差大时,可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来加固。面层厚度以2.5cm~4cm为宜,钢筋网间距为lOcm~25cm。双面做面层时,可用电钻顺竖缝人工打孔,间距50cm左右,用s形钢筋钩将两面钢筋网钩住。单面做面层时,钢筋网可用U形钉或扒钉与墙面固定。第三,钢筋混凝上面层。当砖墙体的抗震强度与需要相差悬殊,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来加固。如用来加固在楼层中承受较大地震力的墙段,对于防止这类墙体在地震时先行破坏和提高整个楼层墙体的抗震强度都是较为有效的。

(2)修补和灌浆。对已开裂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砌筑砂浆饱满度程度差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的墙体,可用满墙灌浆加固。

(3)包角或镶边加固。在柱、墙角或门窗洞边采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柱、墙垛还可采用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4)外加柱加固。在墙体交接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固,柱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或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外加柱必须有相应的基础。

(5)增设抗震墙。新增设的抗震墙可以是砖抗震墙,也可是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这种加固方法一般是刚性多层砖混墙体抗剪强度不足时采用。

2、加强房屋的整体性

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形成闭合,在开口处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当原房屋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一般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纵横墙连接差时,可增设钢拉杆、锚杆或外加壁柱和外加圈梁的方法;楼面、屋盖梁支承长度不足时,可增设托梁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

对房屋中易倒塌部位,可采用下述方法加固:承重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面层、板墙等加固;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铁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支撑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砌体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面层、板墙加固;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面层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连接,下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固措施相连。

三、多层砖混结构抗震加固的案例分析

以某学校的一幢教学楼为例,对其进行了现场检测、安全性分析和抗震鉴定,提出了加固维护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该幢教学楼为3~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2430,东西长52.28m,南北宽13.44m,平面及墙体布置不规则,基本开间为3.3m,层高3.6m,檐高(5层)18.45 m,女儿墙标高19.55m,下部采用钢筋砼条型基础,上部为钢筋砼现浇梁、预制空心板楼(屋)面,采用混合砂浆砌240(局部120)厚粘土砖墙,主体结构与二次接建楼体间设变形缝,毗邻处两部分各有一道完全贯通南北向横墙。

2、结构表观检测

对该楼东、西两个部分内、外墙体和梁、板等受力薄弱部位及其它易损构件进行表观检查。

(1)一层东端的一窗洞口周围砌体产生贯通斜向长裂缝;二层该位置也存在同样斜裂缝,但缝宽比一层小,缝长比一层短,两处裂缝均较陈旧,没有新扩展迹象。该裂缝产生原因是由于东部二次接建时,对主体结构东端局部地基产生附加应力,原有结构东端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上部砌体受到较大的剪应力而产生破坏,现基础与上部结构变形已稳定。

(2)基础散水构造局部开裂,是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的,雨季易造成基础部分渗水,长期以往则对局部地基土的承载力形成不利影响。

(3)三层部分梁下砌体产生“八”字裂缝,裂缝延砌筑砂浆灰缝开裂,现场检查该部分梁下未设置砼梁垫,墙体砌筑用砂浆强度偏低,造成该类部位承载力不足,产生破坏。

3、加固维护对策

(1)教学楼东部接建部位最大高度、层数及高宽比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议减层降高。

(2)部分墙体开裂部位,采用水玻璃砂浆等材料进行灌缝修补;局部裂缝较宽部位,可采用单面或双面挂钢筋网及砂浆面层处理。

(3)在平面变截面处、楼梯间整体性较差的墙体上设置钢筋网夹板墙(与楼板、顶棚有可靠连接),或增设现浇混凝土附壁柱、圈梁,形成整体框架,预制板楼、屋盖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或增设托梁加固。

(4)砂浆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值部分较低,因抽检构件较少,应进行补测。对砂浆强度较低墙体设置钢筋网夹板墙,局部梁下可增设附壁柱,对混凝土强度检测值偏低的梁可贴碳纤维,以增加承载力。

(5)构造柱设置不全部位应增设外加柱。当墙体已采取夹板墙加固时,在墙体交结处增设配筋加强带即可。

(6)窗间墙宽度较小等易倒塌部位,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夹板墙加固,女儿墙超高的部分应予以拆除。

四、结束语

砖混结构房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仍是我国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限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环境等现实情况,还不可能将现有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结构房屋全部拆除重建。因此,只能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使其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工程抗震加固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有关活动,实施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

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

第六条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

第七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遵守有关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城市房屋建筑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抗震防灾专业规划的要求;村庄、集镇建设的工程选址,应当符合村庄与集镇防灾专项规划和村庄与集镇建设规划中有关抗震防灾的要求。

第九条采用可能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安全,又没有国家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请核准。申请时,应当说明是否适用于抗震设防区以及适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

第十条《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甲类和乙类建筑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有抗震设防专项内容。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应当作为施工图审查的重要内容。

第十一条产权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

第十二条已建成的下列房屋建筑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拆除改造计划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

(一)《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甲类和乙类建筑工程;

(二)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房屋建筑工程;

(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房屋建筑工程。

鼓励其他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拆除改造计划的房屋建筑工程产权人,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

经鉴定需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确定的限期内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未加固前应当限制使用。

第十三条从事抗震鉴定的单位,应当遵守有关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鉴定质量,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对经鉴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产权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并按国家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抗震加固应当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产权人的房屋维修计划相结合。经鉴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装修改造时,应当同时进行抗震加固。

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加固,应当注意保持其原有风貌。

第十五条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费用,由产权人承担。

第十六条已按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合理使用年限内,因各种人为因素使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受损的,或者因改变原设计使用性质,导致荷载增加或需提高抗震设防类别的,产权人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抗震验算、修复或加固。需要进行工程检测的,应由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受损房屋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应急评估,并提出恢复重建方案。

第十八条震后经应急评估需进行抗震鉴定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抗震鉴定标准进行鉴定。经鉴定需修复或者抗震加固的,应当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修复或者抗震加固。需易地重建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

第十九条当发生地震的实际烈度大于现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时,震后修复或者建设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以国家地震部门审定、的地震动参数复核结果,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工程执行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村镇建设抗震设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农民自建低层住宅抗震设防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鼓励和指导其采取经济、合理、可靠的抗震措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拍摄科普教育宣传片、发送农房抗震图集、建设抗震样板房、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指导农民自建低层住宅进行抗震设防。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有权组织抗震设防检查,并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房屋建筑工程抗震的文件和资料;

(二)发现有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问题时,责令改正。

第二十三条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破坏程度超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允许范围的房屋建筑工程的破坏原因进行调查,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调查情况,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房屋建筑工程抗震科学研究,并对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修订。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问题都有权检举和投诉。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擅自使用没有国家技术标准又未经审定通过的新技术、新材料,或者将不适用于抗震设防区的新技术、新材料用于抗震设防区,或者超出经审定的抗震烈度范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未对抗震能力受损、荷载增加或者需提高抗震设防类别的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抗震验算、修复和加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经鉴定需抗震加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装修改造时未进行抗震加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