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知识点

篇1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全员、全科德育教育已经加入到当代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实现全学科、全范围的素质教育指日可待。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当前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推广情况,在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教育环境的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办法,以期对中等职业院校提升自身素质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电子电工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策略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4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06—02

收稿日期:2014—07—29

作者简介:解鹤(1982— ),男,江苏镇江人。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电子电工。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难以保证良好的生源,中等职业院校压力巨大。中等职业院校要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就必须保证其毕业生的就业。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改革当前的就业结构,即实现素质就业。在这一理念中,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素质教育的实现有赖于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在学科教学当中引进素质教育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都会将电子电工类学科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科,由于这类学科的毕业生容易就业,因此,也成为了中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发展对象。中职院校要想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应当将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植入到电子电工学科当中。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才能够实现素质改革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统一。本文在大量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职院校电子电工课程的开展情况,对如何实现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实施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逻辑水平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授课教案。每一章、每一节讲些什么,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当通过自身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本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有的章节之间联系较强,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联系较为紧密的章节结合起来讲解,以建立起系统性较高的教学体系。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同一章节介绍了几种不同的触发器,但是,每种触发器都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逻辑构件,教师应当将这几个有关联的部分一并讲解,确保学生能理解这些触发器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整章的知识要点。在每一章讲解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单独安排一节课来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记住知识点

(二)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

1.在教学当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记忆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结合相关实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解“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电磁学章节知识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电磁学的知识,很难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出电磁学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电磁学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边讲解,边提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实践的内涵,促进学生记忆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完成理论教学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确保实验质量。例如:在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实验当中,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提出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RC、RL与AV等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也不能单独存在,而是要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了大纲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创新,以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

二、实施电子电工学科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为了确保素质教育达到既定目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是如此,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手段,还要有自我创新,确保能够胜任素质教育繁重的教学工作。

1.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师德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教师师德的培养方面,学校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学校应当加大相关硬件建设投入,为教师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应当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此外,学校还应当定期以讲座、论坛的形式开展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校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还要能以良好的修养、丰富的学识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师德高尚的教师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师德较差的教师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教师的人格完整,才能教出人格完整的学生。

2.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由于中职院校属于特殊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其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异性。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完成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目标,就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电气化设备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来提升自己。有的教师在教学之余独立设计组装并运行了一套电子电工实验器材,并在教学当中予以运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在素质教育当中是值得推崇的。

(二)深入基层课堂,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其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质量。

1.让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有各自的侧重点。电子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相关思想,应当学会挖掘教材当中的隐藏元素,明确教学当中要体现出的重点,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做不仅顾及到了学科教学,同时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2.一个会讲课的教师能通过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是让学生喜爱教师、喜爱课堂的关键。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通过个人魅力来活跃课堂,就能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是否合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在上述理论的支持下,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变得较为容易了。相关教学单位要提高对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锋.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2]王稼耕.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电子电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课外阅读(中旬),2013(6).

[3]顾爱琴.职业学校电子电工课程教学管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篇2

一、精心备课,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

备课应该先备学生,再备教材,最后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就要做到: 1.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 备课时,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2.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某一课的重难点确立,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掌握的知识不应作为重难点。学生易于出错的或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才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备课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最合适的重难点。 3.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备课时,把全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脑中进行搜索,使优秀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后进生也能收获课堂基本知识。关注这一点,能使教学目标的确立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教学相长,重学法指导

教法是培养学法的手段和指南,而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和归宿。教法对学法有指导作用,但不等同于学法,更不能替代学法,反过来学法又对教法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教法的改进与提高。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一)教师的引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教学,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如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句设疑:仅仅是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兴趣油然而生。

(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学习《弹琴的姑娘》一课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发现小姑娘家的窗帘一年四季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读中思考明白了窗帘的颜色变化与季节特点相吻合,运用景物衬托的方法体现了小姑娘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我首先表扬他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在学生小组的积极交流中,学生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学生才能敢想敢说,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究。

三、辅导学生,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

达尔文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审题不清、思考不周、笔下之误三种问题。针对这三种情况,我给学生提出以下建议:看清题,细思考,慎下笔。并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时刻把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会学、乐学的优秀学生。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3

1.出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文本,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范指导。2010 年9月,澳大利亚国家教育学会颁布了《国家教育课程认证标准》[1],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是自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层面提出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从政策上保障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从国家层面对以下课程指标进行了规范:(1)课程目标:必须提供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证据,以展示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师范毕业生之标准;(2)课程修业时间:学生掌握此门课程所需要之最少时间与正常时间;(3)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课程由哪些领域及学科知识构成,各领域课程模块内部结构关系如何;(4)课程准入:学生修习此门课程之前提条件和达到相应标准之条件;(5)课程资源:课程教材内容、教师教育素质、教育教学环境设施等。[2]

2.按照课程标准,合理规划课程。为了保证职前教师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澳大利亚,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联邦政府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大学内部教师职业类型分析,确定各类型教师所需专项能力,进而组织课程。提供教师专项技能所必要的知识与相关技能,是课程组织之重要依据。课程一般是先由教育专业委员会按照课程标准,根据各级各类教师培养要求和特点来设计和策划并执行撰写,经过课程委员会审议,之后提交到大学课程监察处认可,最后送交至校长办公室审查,最终。标准的内容和框架设计要求体现职前教师教育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课程的审核和颁布程序亦非常严格和规范,以保证其可操作性与公信力。[3]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必修的课程是教育学理论课程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学习,并按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来分类。一般情况下,学校会根据国家高校学术机构和教学合作机构( 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等)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在课程设置上,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一般的教育学院基本实行模块教学, 不仅制订了24门旨在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修课,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教育实践论、课程哲学等,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19门拓展课(研究性课程),如课程组织与开发、教育领导与管理、语言文学、科学教育、课程评估等,通过课程有机整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后续发展的需要。[4]

(二)课程目标的科学化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在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都体现了培养澳大利亚未来“高质量教师”的科学化要求。2008年12月,澳大利亚继《阿德莱德宣言》[5]后,颁布了旨在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目标的《墨尔本宣言》[6],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网络意见征询之基础上,综合考虑未来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目标,制定并出台了《国家教师课程标准(草案)》,(以下简称《草案》)[7]。《草案》一改澳大利亚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表明了教师教育的政策目标导向,从以往注重学徒制培养之教师教育模式转向一种较为宽广、更为专业化的方式,在关注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同时,更关注未来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草案》对不同学段、不同领域课程目标有统一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上将课程目标分为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七个标准,课程目标框架为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图景,以岗位要求为出发点,明确了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具备某一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目标课程体系,厘清了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需要的知识、态度、经验等,课程目标旨在从总体上提高不同类别教师之教育质量。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还关注教师教育之“评估、反馈、汇报学生学习”之重要性,体现了课程目标在不同学段、不同知识领域上的差异。同时,课程目标还就教师教育的“教育法规政策”给予了极大关注,课程目标详细列举了职前教师应了解的教育政策和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涉及教育教学诸多方面,如教师职业安全、儿童保护、教学风险管理、教育协议等;课程目标还强调了“教师和谐人际关系”的保持和建立,重视教师和谐人际技能的培养,并将其列为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8]。澳大利亚认为以上几个方面的目标,是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促进专业发展能力,胜任未来教师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从横向的课程体系上看,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各个领域教师教育课程都涵盖了基础教学研究、基础课程研究、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实践、专业选修科目五个课程领域,各领域所占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不尽相同。基础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为主的通识教育,各个专业都必修,旨在掌握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基础课程研究主要致力于学生对课程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学科教学主要是以各科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包含学科课程教与学方式方法等。学科教学实践是以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实践与实习为主,体现各专业的特点与不同,以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专业选修科目是以专业为中心,为了适应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某一方面的专长。

从纵向的课程联系上看,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2010年2月,澳大利亚颁布了最新的《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体现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理念的同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从结构和内容方面更加明确了课程、学科之间之交叉与融合理念,反映出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之鲜明特色。[9]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课程综合性程度较高,在所包含的五个领域中,突出文理渗透,每个领域的课程并不是单一独立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哲学等都有所涉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就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来看,模块化与主题化是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教育宏观结构之基本特点。宏观上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科课程各模块和内容主题在宏观上的交叉和融合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学科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主题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与此同时,学科课程各模块以及各模块内容之间也在微观上突出了知识交叉和融合的特点。

(四)注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多样化

为了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澳大利亚在关注课程内容多样化的同时,非常注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划与内部整合。从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来看,体现了课程内容高度整合的特点,将之前独立的数学与科学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专业中, 成为一门兼有数学和科学内容的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教学已然被打破,便利了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内容的融合。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为教师教育所开设的 43 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中, 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课、学科拓展性课程、体验探究性课程课时比例为3∶3∶2∶2。课时分配在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了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之比重,实践课程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课程实施模式,丰富教育课程实习形式与内容,课程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体验、个案研究、多元化课程评价及反馈等。[10]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种多样。应澳大利亚政府教育理事会在对高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要求与号召下,根据澳大利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目标,澳大利亚全面、系统地设计了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除要求的专业知识外,课程内容还必须体现以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能力: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具备特殊教育能力与心理品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能力等。教师教育课程涉及领域广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设置,充分体现了提高未来教育者素质与专业知能之特色,展现了培养澳大利亚“优秀未来教师”之特点。[11]

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来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普通教育学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学科教学论课程。近年来,虽然一些院校在过去课程整体布局之基础上对未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当调整,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学术”轻“师范”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未能就办学方向进行合理定位,重“学术”轻“师范”的课程设置倾向还很明显,不能真正突出师范特色。以学科课程为本位,重视共性发展,注重对职前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轻视个性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特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

(二)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师教育重视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环节的操作和教育技能方面的训练之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未能得到重视,只是一味地重视基本原理的灌输。由于教育实践经费短缺、指导力量薄弱、教育实践实习基地缺乏等原因,教育实践课时普遍不足,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践环节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消化”,不能学以致用。

(三)教育专业课程形式与类型较单一

目前,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教育课程仍围绕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小三门”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而未来教师在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等工作环节需要的诸多教育教学实用课程却未开设,或以选修课和拓展性课程开设,课程设置未能重视教育教学的实际,实用课程应有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在学校,这些实用课程一般会作为“副科”处理,被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单一的课程类型不能应对教师从教以后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更不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

(四)课程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不能体现未来教师发展

我国现行的教育课程注重强调内容的基础性,课程缺乏提炼,内容陈旧、呆板,不能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科知识的价值和应用性重视不足,理论脱离实际问题突出。课程内容组织层次性、连续性和多样化不足,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能体现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最新成果。因此,课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以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有效促进职前教师教育发展。

三、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澳大利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形成了一套特色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研究、分析之基础上认真总结澳大利亚未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特点,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我国未来教师发展,都具有非比寻常之现实和长远意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启示。

(一)调整人才之培养目标,使课程价值之取向兼顾学术性与师范性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重视“学术”轻视“师范”之现状,体现在未来教师课程培养之目标价值取向上,就是要加快和合理推进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之改革。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认真审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缺陷和不足,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以教师之专业发展与教育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重视未来教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之同时兼顾其专业性与师范性,合理构建师范生课程知识结构,在注重多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凸显教师职业特色,注重课程的理论创新和多样性开发,在培养专而博的教师基础上,兼顾未来教师之师范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之体系结构,完善教育课程模块

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门类较少,教师教育工具性课程不足,学科间衔接性差,课程缺乏操作性的局面,需要从整体出发合理统筹课程,具体从现有教育课程模块的调整与完善入手。目前,我国现行《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未来各个教师教育阶段之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标准包括:学习领域、学分要求与建议模块。其中,课程建议模块提供了各阶段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多样化之现实需求,如普通高中职前教师之课程建议模块一般要求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法、中学生心理与认知、教学与设计、教学与评价、教学技术导论、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等。以上建议模块,具体院校可根据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前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发展实际,在平衡学科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兼顾学科间的合理衔接和知识的连续性,兼顾课程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设置有针对性的具体课程,适当安排课程课时比例,给职前教师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有针对性地解决未来教师知识的局限性,有效促进未来教师之专业发展。

(三)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类型的丰富程度,不仅要求职前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还要求能完全胜任除个人主修专业以外之辅修专业的教育教学任务,如此,就确立了其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类型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相比之下,鉴于我国现行未来教师教育课程类型与课程内容之现状与特点,首先,必须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与整合,打破学科间之壁垒,注重课程与课程体系间之逻辑联系,各学科间之知识交叉与渗透,充分体现课程间内在整合与联系。课程内容要在关注学科发展特征和最新成果的同时,适时调整和删减,并不断充实。要充分了解与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之于未来教育课程之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技术之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其次,设置开放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工具性课程、开发自课程等来不断丰富课程类型以促进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以上课程之开设与开发,旨在开阔未来教师之视野,拓宽未来教师之知识面,使其获得课程教学之直接与实际经验,在增强师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同时,其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亦会得到培养和发展。最后,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多元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课程,提倡多学科多元文化整合,培养未来教师倾听不同文化“声音”之能力,在关注学科群内在联系之基础上,使课程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使课程更注重“多元化”与“国际化”。

(四)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合理、有效结合,重视教学实习课程

篇4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与课文相关知识紧密结合,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教学中,我们要明白主次轻重,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能正确把握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一节课的主要时间要置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法制知识的渗透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要宣传环保知识,讲授相关环保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湖泊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新教材课文《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 “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篇5

素质教育不止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味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培养。21世纪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它对人才的要求不囿于知识丰富、能力超群,还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求人才德、能、勤、才兼收并蓄。因此,实施和强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教学内容老化单一,以专业为中心,忽视人文教育,学生不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应强调多样化、现代化、规范化,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培养综合素质所需的课程,不同学科之间要相互交叉渗透,课程的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取得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不仅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我们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教”的活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叶圣陶一再强调:“‘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提供‘黄金’,而是通过‘黄金’教他们‘点金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素质教育评价制度

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些方面仍不尽人意: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记忆知识的多少和准确率为最主要标志,而忽视了对学生消化吸收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记忆力,忽视了多种可选择的考核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括:在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应将知识考试和创造力考核相结合,以体现知识素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的教育思想。评价的方式应摆脱传统考试以“笔试、闭卷”为特征的单一模式,实现考试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化,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仅有背、写、听、读、讲方面的测试,还应包括分析、演绎、综合、创新、实际操作等方面能力的测试。

四、提高教师本身素质,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知识和德行的传授者。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师本身素质教育的提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应当完成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与加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教师就是这个灵魂的寄托,只用把握住教师这一环节,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篇6

[关键词]现代城市发展 东莞 大职教 价值认识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是工业的高度发展。一项工程可以孕育一个城市,如三峡大坝的建造,催生了一个三峡市;一项产业可以打造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东莞的制造业,让东莞焕发生机与活力。而维系工业高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职工的从业素质,是市民的就业素质。人的职业素质并不是天生的,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支点是有道理的。东莞市是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设国际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发挥大职教的支点作用,打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就不能不进行大职教发展的战略构想,就不能不进行职业教育价值认识的教育,让政府、企业、市民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是一个内生发展的自觉要求。为此,要调整东莞市职教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重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养土生土长的高素质员工;要进行大职教的系统化建设,使职业教育职前职后系统化,高中低级培养系统化,终身职教系统化,形成东莞独有的网络状的大职教系统,从而加快东莞市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东莞实施大职教战略的价值认识

现代城市的愿景是: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不断创新;政治民主自由;法律健全完善;文化繁荣昌盛;信息畅通快捷;社会文明友爱;环境协调宜人;教育公平科学;风俗典雅多趣;市民乐观向上;生活幸福安康。欲达此理想境界,就要提高政府、企业、市民职教价值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内生化的职教需求观。

1.促进政府认识职教均衡发展的意义。首先,政府应认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为了城市繁荣昌盛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促使三者均衡发展,特别要认识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人力资源的意义。其次,促进政府认识在新型工业化转型中,人力资源的素质将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是否能获得成功+,其三,促进政府认识职业教育功能与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功能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提高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过程,其实质是农民向城镇工人及市民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过程,实现这种转移的基本条件,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城镇建设步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莞市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跨越式发展,东莞农村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农村逐步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变。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市出现了耕地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民转岗就业困难,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本省山区劳动力和外省市劳工大量涌人我市等因素影响,客观上造成东莞市就业结构上尖衡。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东莞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东莞市提出的建设殷实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农”战略,要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其转岗就业创造条件,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2.帮助企业认识到职教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世界经验证明,企业的内在需求是职教发展的支撑点所在。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就说明职业教育是由各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所以,应教育企业,学习世界成功企业的职教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 BTEC等;教育企业,用人要有预测、有计划,依托大职教,重视订单培养的价值;教育企业依托职教,降低培训成本,争取最大的用工效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用工制度。

3.教育市民接受职教,使生活过得更好。希望生活过得更好是人之常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就需要教育市民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寻找一条新路。其一,实事求是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生活价值。如,上大学不是我的强项,而接受职业教育能幸福就业,可能是自己的强项。其二,挖掘职业天赋,发扬人的个性。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首先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挖掘个人的职业天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寻找新路。其三,优势的职业天赋要与岗位群搭配,需要职教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发展空间,从而生活得更好。

二、东莞发挥职教支点作用的战略举措

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它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它与东莞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比仍不相称.因此,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

1.调整职教布局,构建职教体系。(1)提升中职质量。东莞必须优化中职的区域布局,减少镇中学的职业教育班,集中力量,分片办好地方职业中学,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2)扩大高职规模,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规格。东莞的新工业化转型已经开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仅有的两所高等职业学院均是以文理为主的民办学院,急需建没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从而尽快提高技能人才的规格。(3)整合高教资源,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需要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本科以上的技术型人才,东莞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东莞要建设成现代制造业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所以东莞应该整合全市的高教资源,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2.加大职教投入,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东莞职教的投入力度与其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十五”时期东莞市的GDP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收人也有大幅度的增长。如2005年是310亿,其中教育的投入是 50亿,对于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多的。但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育投人却十分有限,全市到目前为止尚无一所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视普通高中一样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其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其三,出台相关政策,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经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不能就业。其四,加强城乡职教的联合办学改革,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努力提高本地人口的职业素质。如实施城乡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实践证明联合办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及家长反映良好。

3.督促企业改革用工制度,架构职教终身教育体系。(1)企业与职校的订单式培养工程的建设。企业的自觉是关键,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培训内容交给学校做,实行订单式培养,使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例:行业规范,就是企业文化。海尔集团的张瑞敏1986年砸了76台冰箱,传递了一个管理理念,在质量问题上毫不手软。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让员工意识到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这样的企业文化通过学校教育而积淀起来,自然就会成为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在细节取胜,力求精益求精。(2)企业与职校合作的半工半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的半工半读职教模式,强调的是要用企业精神影响学校,预先培养了企业人;强调企业文化熏陶人,预先营造了企业氛围;强调企业规范训练人,预先培养了企业纪律意识。学生顶岗工作(半工);在校学习 (半读),东莞构建这样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高、中、低级培训与企业发展结合。企业设备、技术更新,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企业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加高、中、低级培训,并利用职业学校的条件来完成人员素质提升任务,从而有利于企业转型。

4.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和沟通。这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历教育为重点,一种是以速成就业为重点;一种是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前提,一种是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重点。二者要依托企业的用人要求,消除连接障碍,建立沟通渠道,争取最大的培训效益。(1)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抓住优势传统产业开展培训。东莞要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举措是:职业教育深度介入职业培训,要全面了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通常情况下,企业需求用工的信息只向市场,很少向学校,当重视了学校的资源优势后,学校里半工半读的模式则有利于促进深度介入。(2)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职业学校主动介入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目前是针对小型企业的用人要求而发展的。参加培训的人就业目的性非常明确,且往往是以创业为最高追求,开个美容院、小餐馆、维修站、小作坊等等。 (3)企业培训要鼓励员工创业。员工创业意识的养成,能产生良好的工作效益。员工在工作中会动脑筋思考,是由于他们的工作目标更高、工作动力更足,因此,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更富创造性、效率更高,因为他们在动脑筋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首先受益的是企业。东莞市制造业发达,工业企业多达1.8万多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有8000多家,“三资”企业有3000多家。东莞市企业一线员工大部分是外省市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东莞市要全面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强企业岗位培训,特别是抓好企业一线员工的岗前培训。东莞市一些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均将员工岗位培训作为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如长安镇的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非常重视工人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公司每年投入职工教育培训费用达100万元,新招的工人必须经过至少一周的岗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篇7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引言

高职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银领人才,银领人才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相对其他性质高校体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更加肩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职责,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效。高职的前身大多是改制前的中专、技工学校、教育专科等,这种出身使其整个教育教学环境凸显软硬件上的欠缺,体育教学首当其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软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师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从过去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固有的教学方法痕迹很重,甚至有些体育教师照搬过去中专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封闭,没有考虑教学主体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始终是自己的一套操,学生没有兴趣,和课程联系不紧密。

(二)课堂设计

现在高职体育课教案基本在延续“三段式”或“四段式”教案设计,不根据课程内容,固定各个阶段的时间。比如:不考虑天气和季节,把准备活动时间固定一个时间,这显然不够科学。冬季天气气温低,应该把时间延长一些;夏天天气热,人的体温较高,不需要通过慢跑等手段提高体温,所以时间可以短一些。不切实际的固定安排时间会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无论是什么课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体育课也不例外,所以对课程内容要有选择,要选择适合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不分年级、专业固定教学内容就不能服务好专业培养目标,比如:工科类专业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增加一些力量性内容,在医护专业可以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心理游戏或拓展运动内容等。

(三)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讲解、分解教学、完整教学、或分解与完整相结合,这些教学方法在纯粹的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时,还是有存在的价值。但是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增加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高职教学的要求,需要改进和丰富体育教学

方法,增加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教改的几点思路

(一)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因为在软环境上,体育教师数量未按额定数量配置;在硬环境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导致自主教学无法实施。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符合实际的校本组织模式。

(二)强调以人为本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而且,体育教师要讲明所学专业体育课的具体要求,要达到的标准,使学生明确方向,有日的地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牛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伏案型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财会、计算机、文秘、仪表、化验等职业均属此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形体、健身操、韵律操等项同。站立型专业,如物探、采矿、建筑、机械制造、纺织、医护、烹饪等专业。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个器官的负担过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型专业,如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专业。劳动强度高、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远足、郊游、长跑、游泳等。

(三)形成制度规范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过程。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应将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都纳入课程之中,树立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育与健身“大课程观”。体育与健康的“大课程观”,既是课程概念的本身含义,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和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课程观”,做到既要重视体育与健身的课堂教学,又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真正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有专人负责,并且注意开发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资源和指导人员资源,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全方位和有机结合。

(四)营造健身氛围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国民健身意识普遍不强。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比较低,对参与体育活动不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国民进行体育教育,缺乏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及制度保障。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缺乏家庭的支持,社区和学校的设备匮乏。

三、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鲜明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这些特征,在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情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思考

一、 引言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大量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时期,学生逐渐成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应试服务,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手段也乏善可陈。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英语的爱好,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建立。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铺开,不少教育专家意识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内容,是现今广大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中学英语的教育目的,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英语教学里去。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自身的生活其实是紧密相关的,在课程上学习的英语知识可以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应用价值,自觉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形成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英语建模能力的培养

有人将英语比喻成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对相关英语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们不能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重视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原型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知道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了解知识的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场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构建适当的英语场景,是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前提。让学生构建英语场景,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场景,也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训练。最后,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将构建的场景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英语的乐趣,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个教育经验丰富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能够充分挖掘出英语教材里蕴含的启发性材料,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氛围中,往往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思维,此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教授,而是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人观点,耐心倾听他们的思想,平等地参与讨论,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能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融为一体,增进感情,同时还能够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表达出来,课堂气氛更加活泼,学生打开思维的禁锢,畅所欲言,有利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对于初中教育来说,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场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只有在教师全面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观才有可能不断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与学生的平等教学环境,重视赋予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以保证学生能够进行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而不是仍然拘泥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后,不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才能够保证素质教育能够在课堂上得以顺利实施。

三、 结语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鉴于比,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做到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丽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成才之路 2011(7)

篇9

关键词 任职教育 高职学校 特点 对策

一、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特点

(一)普通高职学校具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双重性

军队的任职教育通常是指完成了普通高等或中等学历教育之后的一种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而普通高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说明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是专门针对任职岗位的一种职业教育;同时,高职学校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各科课程,成绩合格,学校便予以颁发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这说明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也是一种学历教育。因此,在普通高职学校,不能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割裂开来,二者是融合在一起,在施教时间上具有同步性,无法独立分开。

(二)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对象

军队的任职教育对象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等。据统计,初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年平均龄在23岁左右,中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在30岁上下,高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在40多岁。由此可见,在任职教育前,他们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已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而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在任职教育之前,接受的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对社会、对职业没有具象认识,更遑论工作经验。

(三)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主要是初级任职教育

军队的任职教育按层次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次;按时间划分有任职前、任职中和升职时等三个时段。但普通高职学校的对象是高中毕业,从未有过职业经验的学生。他们到高职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初次获得工作技能,以谋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主要进行是任职前第一任职教育,是初级层次的,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四)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周期相对固定

军队的任职教育根据世界军革、国家军队发展和军事斗争需要,培训内容时时更新,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多的一年,少则几个周甚至是几天。而普通高职按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学制为2至3年,相对于军队的任职教育时间较长;而且有较强的政策性,如无国家政策的规定,则不能随意变动。

基于以上特点,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不能实行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完全依军队任职教育的“瓢”,画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葫芦”。应构建符合普通高职特色的任职教育体系。

二、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实施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的形式上来看,目前高职学校的课程多是以文字叙述,表面上看较偏重于理论。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商务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也就是采用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者“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这种模式以学科为知识体系系统的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典型的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它符合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也方便便于教师设计和编排课程。

普通高职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交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然后才是“怎么做得更好、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普通高职学校的课程既不能按孤立的学科体系设置,也不能按“师傅徒弟”式的纯技术传授。而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自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关于高职的教学方法的研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项目教学法、角色拌演法、案例教学法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为推广。这些方法将理论知识具象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教师实施过程中,通常将讲述与该项目、案例、角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概念、种类、性质等,然后是实施方法与步骤,最后才是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实质上这种教学排序还是一种学历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按逻辑思维的模式设置的,只不过多了一个实践环节而已。普通高职学校的学生年纪小,没有社会阅历,对职业没有什么概念,对于学习没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如果仍然按他们十多年来的教学方法来施教,实在是不能引起他们多大的兴趣和热情了。但如果在教学时,先直接交他们做,边做边讲操作步骤,做完一个项目后,再讲述和总结与此项目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如此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学生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可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用教学内容立体化,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锻炼,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建设优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任职教育对针对职业岗位需求的现实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实践经验,恰恰是目前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一大“硬伤”。据统计,普通高职学校的教师90%以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如果教师都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那教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高职学校一方面要打破人才聘用的框框,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真正会做、懂做的人去授课。另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打造完善的任职教育保障体系

任职教育的根本是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在学生的身份在教室、实验室、模拟实训中心等了解职业岗位、二是以见习者的身份在校办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认知职业环境和岗位、三以学徒的身份在单位理解职业环境和岗位、四以雇员的身份在单位参与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能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和设备。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认知、理解和参与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提供物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篇10

关键词:教养方法 涵养方法 迁移方法 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对素质概念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要求的探讨具有有实际意义。为此,我查了十多种杂志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从内容,形式,要求和实施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一、素质的判断和发展形式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素

质教育的判断已趋于一致。人的素质高低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对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能够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与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誉为“素质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在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教养方法:通过制定各种律已性条文和守则,教育和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和遵守并养成某些习惯:从而使遇到事件时表现出相应的良好学习习惯。

修养方面: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倡指导和辅助学生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律已:从而使学生在上述各种守则所涵养和未涵养的范围内,要求自己选择自我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

涵养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扩展学生内涵,提高理性积淀的内容和水平:使学生对不熟悉和未通过的环境和事物,做出客观上被认为正确的行为选择.

迁移方法:通过将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迁移于其他的领域解决问题,成功应变.达到完成新领域中任务.

涵养方式和迁移方式适用面较广,更具有内在,能动和本质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特征.特别是能力迁移,当迁移的领域与原培养领域距离越远,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越强,生存能力越强,素质提高

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新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1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也、勤业的精神,教师为学生的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3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教学过程。4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的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进修教学论、课程论物师教育学,物理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并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以逐步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此外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还要求教师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全能型”、“创造性”的教师。

三、物理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人的人体和集体的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掌握素质教育在课堂教育中的规律。

1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使学生的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和猜想、判断当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着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使学生自学、主动地进入了知识获取的过程。

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这必然遇到一个时间和空间问题。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给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0分钟稍纵即逝,在实践上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就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去,要做到:

2.1合理处理好材料,做到详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发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人,防止突泥带水,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

2.2教学思路要清晰,要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

2.3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思维障碍要了如指掌,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

2.4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因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因是前面的发展,一环扣住一环,环环扣紧。

2.5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的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调动学生的积级性,以情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靠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停顿,话语的抑扬顿挫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来减轻学生的疲劳,以获得教与学双方最佳的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