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得群号是:462720555
扫描二维码进群
扫描二维码进群
群主个人的QQ号是:1370946190 微信号是:15234400545
想在北京找教育工作,发愁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可以加她为好友,多交流,多学习!
-------一个普通师范毕业生如何在北京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的-----
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美学素养
1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内容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
1.1理论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一般而言,具备理论素养,要求教师理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如有关投影片制作的知识等。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基础理论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作为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理论。视听教育理论指出各种教育媒体的地位和功能等。学习理论则阐明人的行为如何产生,揭示学习依据什么机制而展开。传播理论是建立起来的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理论,传播者、受传播者以及传播媒体的理论,它对教育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理论,提供了适合现代科学研究与管理的新方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形成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助于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精髓,从各个层面上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
1.2技能素养
技能素养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按其作用于人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大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网络媒体等五类。视觉媒体主要指幻灯机、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这是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教师必须掌握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使用与维护,掌握幻灯片、投影片制作方法与技巧。听觉媒体就是广播、录音。它包括收音机、扩音机、功放、录音机、唱机、音响及录音带、唱片等等。教师应掌握录音机的使用、维护,了解音响的组成、使用,掌握录音教材的制作。
视听媒体指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电影片、录像带、影碟片等。教师应掌握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的作用,了解教学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交互媒体是指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以及配套的各种教学软件。教师应了解程序教学的特点、概念,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原理、功能和运用,运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媒体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若干台计算机物理上互联,按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教学数据资源为目标。网络媒体具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可极大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新的交流方式,促进交流,产生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网上大学、网上虚拟学习社区等形式,拓展学习教学空间,延伸教学距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个性化学习等功能,最终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因此,网络媒体虽然依从媒体的分类当属交互媒体,但由于网络媒体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对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并造成了深远影响,因而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作为教师,则应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的基本操作,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教学。
就技能素养而言,教师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制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教学设施,诸如电化教室、视听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微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广播系统以及投影、幻灯教材制作室、电视教材制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室、教学备课室等等的使用。
实施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技巧,学会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掌握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组织形式,学会编写教学教案,实施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1.3情意素养
具备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众所周知,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始终只是摆设或者沦为学校应付达标检查的工具,而不能发挥它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意识。有的教师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的劳动量将会成倍地增长,更何况在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兴起之时,传统教育照样可以培养人才,这正是缺乏情意素养的表现。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情意素养,就是指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兴趣、爱好等积极的情感取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品质。情意素养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情感取向的积极性。当然,这种积极的情感取向不是先验的,也非凭空产生的,它有赖于认识的奠基和实践的锻炼。其特点之二在于情意品质的自觉性。自觉的情意品质又是在积极的情感取向的基础上形成。两者共同构成了情意素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4美学素养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教师的美学素养不可或缺。所谓教育技术美学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过程中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落实在实践环节上更多地表现在表现美和创造美上。
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和教学内容本身之间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恰如其分的运用使得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软件本身的制作合乎美的规律性,并因此而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操作技巧将能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美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美是诉诸教师、学生感官的美,它能带来感官的愉悦。就教育者来说,成功地将美融人现代教育技术之中,能使创造冲动得到满足;对学生而言,融人自然美、社会美、思维美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它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2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由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而构筑成的一个整体,它的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必然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结构的残缺。上述四个要素在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结构中所居地位、所具意义、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其结构大体如下图所示:
2.1作为知识系统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总和,它以观念的方式,寄存于教师的记忆系统之中。它为技能素养、情意素养、美学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就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来说,理论素养的培养当为起始环节。
鉴于理论的描述功能、解释功能和预测功能,理论素养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帮助教师描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状况,解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预测现代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培养的,它是整个教育技术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形成其它素养的前提。
2.2作为操作系统的技能素养
如果说理论素养更多地解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的环节的话,那么,技能素养便可被视为“行”的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形成与否,最终是看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否形成。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的是技能素养。能否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技能素养。
技能素养解决的是实际操作问题。与理论的学习不同,它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并不断地通过实践而形成、巩固和提高。
2.3作为动力系统的情意素养
理论素养是技能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但现代教育技术“知”的逻辑在先并不必然地导向现代教育技术“行”。在“知”和“行”之间,还存在着中介系统—作为动力的情意素养。目前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着力于培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是故,造成了许多教师能运用却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谈不上积极地运用。正如前文所述,情意素养含积极性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品质,因而它对于改变教师不用或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现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情意素养作为一种动力的中介系统,它能有力地推动个体由现代教育技术“知”向现代教育技术“行”的迈进,并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视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情意素养既需“知”作为前提,又需要“行”作为它的源泉,它的形成既有实际的锻炼,又有理性的思考。
篇3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模式 影响 对策
进人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信息化与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也接踵而至,随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冲击,使阅读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这一切将导致基础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如素质教育的观念,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超前教育的观念,活化教学和发展个性的观念等等,这些新的观念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使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时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形式实现了开放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向是:教育将大大拓展其空间,从校际交流、合作,走向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育走向国际化。另外,教育空间必然发生分散化、组合化等变化。例如,最近出现的远程大学、虚拟大学、网络大学等。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变化,表现为内在功能扩张.21世纪的大学不只是教育中心,它还是一个信息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以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及传播中心。
教育的时间观念向两头延伸。这就是:一头向“前”延伸,突破只重视“现实”的教育观,实行超前“预期教育”;另一头向“后”延伸,突破所谓“教育期”、“工作期”的观念。未来人们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反复过程。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的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学生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等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而不是“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开拓型、创造性人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情商、智商、智力、能力多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师生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间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校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应用软件及教育资源库不足;信息化与现代化教育设施利用率不高,应用不普及;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间题,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2.1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陈至立部长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技术手段再先进,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仍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就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当前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
(1)摒弃教育技术“从属论”的错误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绝不仅仅是改善了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学形式乃至教育理论产生冲击,使教学形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使教育思想由以传承性教育为主向创造性教育为主转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决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以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先导,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形式等的更新,最终实现教育的整体变革。
(2)改变以“教”为中心的错误认识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交互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性化,因而其运用于教育和教学,主要贡献是对学生学习的改善,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在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料、相互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途径。因此,要使现代教育技术物有所用、用有所值,就必须摒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把改善学生的学习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着眼点。
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认识到位,要有超前意识,否则将永远落伍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课程或专业,提高认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2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设施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来,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国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2003年前后,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各类各级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相当不平衡。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振兴教育的六大工程之一。它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并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构建远程教育的专用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城域教育网也正得到当地政府、当地电信部门、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城域教育网被设计成为当地的教学资源中心、教育管理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教育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发展,这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
(2)校园教育教学网建设
校园网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途径,校园网建设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网建设一般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应用三大阶段。它主要包括校园主干网、多媒体教学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等,并将各局域网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多网合一,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我们应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切入点和实破口,校园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也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
当前,各校对校园网建设都十分重视,但必须认识到位,特别是领导要认识到位。坚持校园网建设为一线教学服务的原则,着重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为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不能只是用校园网来装“门面”。
2.3不断丰富教育信息资源
网上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现代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被认可程度及教学效果。建设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因此,一所学校教学信息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以及获取信息是否方便,是衡量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各校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如下几点:
(1)信息量偏少;
(2)信息交流不够方便;
(3)专业特色不强;
(4)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分工不明确。
通过对教育教学数据库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电子网络教材等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采用“边建设、边开发、边应用”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有效维护教育教学资源。
2.4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化建设除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外,人才保障尤为重要。凡事以人为本,要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现代信息素养。这就好比建“路”、造“车”、培养“驾驶员”,三者缺一不可。提高广大教育者尤其是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可靠保证。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是靠人“驾驭”的,技术再先进,但人的素质跟不上去,仍然不可能普及应用。学校应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和提高所有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
提高现代信息素养主要应抓好如下几点:
(1)熟练掌握以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和课件制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能力;
(2)深刻认识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应用;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教育信息,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将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4)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一、引言
教师职业素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想素质、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几部分共同组成,而职业院校是培养国家技工人才的摇篮,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是很明显现下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因此在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能够从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入手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为实现可持续教育发展的目标,在职业院校之中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为学生专业学习以及岗位就业做出保障。具体而言,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种职业素养。第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在现代教育中学生要掌握多种技能知识,因此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教育,每一个学科都不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各个学科之间必定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对于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本学科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跨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综合结构知识[1]。第二,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可以为学生创作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为此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教师职业规范标准,是否做出了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能否运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去帮助学生解决最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第三,要具备敏锐的信息素养,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更新十分迅速,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获取意识,对于信息可以有很好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且可以快速地提取信息,运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教学载体,推动教学发展。第四,教师要充满个性与魅力,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可以积累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拥有气质、风度等多重魅力,进而让学生更加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一种体现。
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第一,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强化优良教风。职业院校能够从人事管理制度入手,通过相关的岗位机制去强化教师优良教风,这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并且强化激励保障,职业院校可以从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出发,制定科学的考核依据,探索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评判标准,进行师德与业绩的双重考核,并且实行末位淘汰制,可以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地规范自身,同时在院校之中还可以形成一套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岗位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监督与奖励双重并进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加地适应岗位要求。其次完善合同聘用制度,打造教师命运共同体,教师与院校本身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是这种关联必须要通过相关的规范条约以及聘用制度结合实现,这样就可以将院校的利益与教师的利益联结在一起,同时在职业院校之中还可以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老教师导引制度,在实现青年教师发展的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传承性。最后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制度,如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或者采用多劳多得的方式落实增长福利待遇,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也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一种保障,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作更好的条件与空间。第二,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升职业素养。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职业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为此院校必须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要从教师的思想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教师在工作中可以有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可以有强烈的责任心,把教育当作一项光荣的事业,积极地投入教学工作之中,并且在教学中可以奉行育人为上的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学工作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发挥出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摆渡人。其次在院校之中要完善师德建设制度,现下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院校可以建立属于自身的校园网站,并在网站之中开设教师师德考评模块,通过多种考核内容与考核指标,将评价的权利交托给学生,这样可以最真实地反应出学生对于教师的印象。第三,注重教师职业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在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这也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一种体现。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院校要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时刻以教师发展为导向,以教师能力为依据,有目的有方向地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同时院校还可以在校园之中开展一些知识讲座,从而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与学术视野,并且要将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下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职业院校可以与一些事业单位合作去创建师资培训基地,进而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学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工人才的摇篮,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院校可以动用一切力量去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最新数据表明,全国有170余所高校设立本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该专业具有双重定位,即:既可以看作教育学学科的分支学科,也可以看作技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多以综合大学和各级师范类院校为主。根据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统计显示,全国有近40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研究生。在这40所高校中,仅有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和第四军医大两所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招收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研究生,为军队培养现代医学教育技术专业高层次人才。而截止到2012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数目已达80所之多,迫切需要面向医学教育领域的现代教育技术复合型人才。
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基于医学教育和教学的传播技术、媒体资源和教学管理互动规律,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医学教育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在医学院校开设教育技术硕士点本身就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工作,要求导师除了具备传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职能之外,还要明确医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医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目前,在医学院校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都有着长年在医学领域工作、学习的经历,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并在相应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凭借多年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了解和认知,使其在医学教育技术与医用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开创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各类师范院校。所学专业课程多以面向普及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教育)为基础而设计,缺乏专业特色的训练问题,尚且无基本医学知识的储备,是综合能力的知识短板。因此,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标应该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把医学专业师资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优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基本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以适应医学教育领域发展的需要。
2高等医学院校中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
2.1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更加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利用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以医用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倡导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优质人才。
2.2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对高等医学院校在职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了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医学教育模式及医学工程技术,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及医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构成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及高学历的趋势,普遍具备较高的学习基础和技能训练。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供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媒体资源的研发、学科建设与教学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专业优势。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亟待加强技术支撑领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符合高等教育模式的技能培训。根据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特点和教学一线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由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与教学一线医学教育专家组共同参与制定,学习形式可采用专业选修旁听、网络在线学习、学术讲座交流和临床实践观摩等多种方式,以完成基本医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除此之外,在一线教学部门确立教育技术服务项目时,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应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成长的协作意识。医学教育课程中包含大量形态学、解剖模式图、影像资料、临床示范性操作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视觉形式加以表达。教育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与技术合作项目相对应的医用教学背景。听取一线教师的专业诉求,针对教学中需要技术支持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的进行阶段性医学知识补充。以“边干边学”和“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方式,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医学专业素养,这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3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医学教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化学 教师 科学素养
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国家现行之教育制度也许有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理,但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以把握的,我们能做到的只能说,合理的尽量去发扬,不合理的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尽量去避免。但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他个人的教育素养是完全能够把握的。究竟一个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科学素养呢?本人据自己近十几年的化学学习和教育经历有如下几点看法:①基本科学知识;②化学专业知识;③化学科学素质;④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 基本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联系日趋紧密,知识高度综合化。以化学为例,在大学的课程中,由化学衍生出的二级学科:材料科学,其中既有化学的知识又有物理学和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甚至社会学与哲学也包含在内,如若失其一端,则整个课程就无法进行下去。
2 化学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专业知识,一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史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科研与实验能力;二是指专业提高知识,指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中学化学教材是以化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中学老师必须掌握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必须对中学化学教材能“上通下达”,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2]。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为现代科学注人了活力,不了解新成果、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观点,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这样的中学教师将如何胜任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呢?
3 化学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我国有学者将其涵括为: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科学的世界观; 二是明白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三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用理智的科学态度来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而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索求真”其价值是认识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诸方面。化学教育又是以化学教学活动为主渠道进行教化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其基本宗旨是遵循时代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素养与化学科技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利学品质以及博爱的情怀[3]。
4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而现代教育理念又是指那几点呢?我总结了如下最为重要的五点:
4.1 素质教育理念。这是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就得具备的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社会,只有在素质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创造和创新的人才。
4.2 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4]。
4.3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4.4 个性化与开放性理念。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
4.5 和谐的理念。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国家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现代教育也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 21世纪化学高师毕业生应具备的科学紊质.天水师范学报,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7
1.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现代教育手段是教育技术得以实现的媒介工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远信通讯技术等。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会运用到课堂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和一成不变的板书课堂,而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音像教材。
2.以新课程改革视角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特性、体验性及问题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物学的知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指点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探索,点拨学生迷途知返,柳暗花明,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等方面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接受更直观的信息。例如,在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将转录和翻译的微观过程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3)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生物教科书上的内容以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形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将学校、家庭、社区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将生物体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从新课程改革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启迪学生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2)从学生发展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从教师发展角度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还要掌握搜集课程资源的方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不断学习现代化生物学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生物教学技术,培养高知识储备和高教学技巧的优秀生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新元,丑敏霞,樊明涛,等.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44-46.
篇8
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改革所面临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包括:一个导向(教师专业化)、两个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六个特点(开放性、大学化、一体化、综合性、制度化、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精神,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一般认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
我国于“十五”期间开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设,并逐步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点之一。继2004年10月举行的“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之后,在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举行的两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占到了很大比重。2006年5月,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出席论坛并作了报告,国内外专家围绕“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作了发言并展开研讨。
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论、模式研究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信息素养通常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教师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协同工作、独立学习、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
从职后教育来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下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切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是一个直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参加首批试点的9个省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面临诸多困难。该项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尚待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努力。
就职前教育而言,作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改革、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有效地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前培养中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基于几年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我们有以下认识。
(1)在教材建设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内容建构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叙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突出应用特色,以提高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力求将能力培养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为主线,旨在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同时,该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应当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衔接。
(2)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方面,应当根据师范生所在学科的特点,通过文、理科学生分类教学;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目的。要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在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实验、开发过程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4)单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难以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大任的,高师院校应当在教师教育类的其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当然,上述做法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教育网联与学习资源共享
就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网上教与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增长点,对于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高校的优质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为主体,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学校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的一个宏大的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教师网联的发展将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以远程教育试点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大等首批成员单位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和服务平台。配合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面向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2)扩大到具备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并整合其他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
(3)实现各种教育形式衔接与沟通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就教师网联成员来看,可以大致将教师网联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即区域性网联体系)、县级教师资源与学习中心、学校层面(即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已经初步建成。2005年以来,四川、河南、江西、甘肃、福建等省相继也已组建了形式不一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旨在整合本省的教师教育资源。
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浙江师大早在2001年就初步建成“浙江教师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省略/),并先后浙江师大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量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目前,我们正在此基础上认真规划、积极组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根据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设计以下做法。
篇9
这是一座富有生命活力、充满真善美的校园。
身为西安高新第二小学现任校长,张惠兰2009年10月16日迎来了她从事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新起点。“高新教育局、民办学校理事会领导来到我校,宣布了校长任命。自此,我便接过沉沉的担子。”之后,张惠兰带领高新二小这个团队,以“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育人目标,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一书六艺”的办学特色以及“生本多彩课程”的升华成为西安高新教育一张亮闪闪的明信片,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行的赞誉、师生家长的肯定。
专家说,学校的“生本多彩课程”给每位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老师们说,这座书香弥漫的校园,是师生们“成就更好自己”的乐土;家长们说,能做二小的学生真是幸福。
“一书六艺”,书香气是校园最好的气质
西安高新第二小学创建于2001年9月,学校坐落在西安高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旁边,既融千年古都、钟灵毓秀的传统文化,又纳高新科技、创新开放的现代文明。优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文化氛围,时刻影响着校园师生“读古今书,做世界人”。
人常说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那么,书香气就应该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气质!自2006年起,二小就把“打造书香校园,创建文化二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老师们同读经典、交流思想;孩子们晨读暮诵、海量阅读;家长们亲子共读、分享感悟。书,把二小人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常言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张惠兰说她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智慧引领团队,聚焦核心素养”展开。为了突出办学特色,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跨新台阶,她及校领导团队提出了围绕“书香校园”,打造品牌名校计划。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张惠兰说这是西安高新第二小学办学最基本的出发点。由此出发,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育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当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课程为载体。所以,整合课程结构成为整个教学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的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养结构。
围绕课程的整合,二小人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办学路子:一是课堂、二是读书、三是活动、四是评价。概而言之是:“一书六艺”的课程整合办学特色。所谓“一书”就是一个书香校园;“六艺”即:礼(礼仪进课堂)、乐(小乐器进课堂)、诗(国学进课堂)、画(民间美术进课堂)、武(武术操、传统游戏进课堂)、技(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进课堂)。
除了读书,多彩的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像辩论答题、诗文摄影、评书赠书等,都曾掀起过一次又一次阅读热潮。
如果说“一书”丰厚了师生的文化底蕴,那么“六艺”就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平日里,当你漫步在二小的校园,你会被这浓浓的“一书六艺”文化所吸引。这边国学课书声琅琅,那边管乐声声悦耳;正赏心于花样跳绳的精彩抡动,竞技轮滑又鱼一般灵巧游过;轻歌曼舞的俊俏女孩,说学逗唱的曲艺顽童都让校园充满生机。下午两节课后,孩子们像归林的鸟儿,个个欢喜地投入到社团的怀抱。在二小的园子里,每个孩子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被定格在对方的镜头里。孩子们的朝气与活力也感染了校园的老师们:他们打太极、学跳操、舞长剑,家长们看了都很羡慕。有位家长说:假如可以再来一回,我也愿意做一名二小的学生,真幸福。
“生本多彩课程”催生“课堂上的苹果树”
在高新教育集团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张惠兰的带领下,高新二小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升华。张惠兰和她优秀的团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一书六艺”的基础上生发出了独具二小特色的“生本多彩”校本课程。
何谓“生本”?张惠兰介绍说:“因为教书是为了育人,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的健康需求出发,简称‘生本’。而‘多彩’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等多种特性;二是课程的编排内容丰富多彩。”如果说“生本”作为核心,吸纳了中外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那么“多彩”则是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多元开发。
总的说来,“生本多彩课程”是高新二小在完成国家教材的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体验、质疑、探索、创新,力争实现自主学习的校本课程。其特点是“教学生活化,生活自主化”。“多彩课程”包括:学科特色课程、精品社团课程、年级选修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张惠兰说:“这些课程,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犹如共同构筑的一座大厦。然而这座大厦具有现代智能化的优点,非一般意义上的水泥和钢筋的功能组合;它具有电子传感等现代化的智能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蕴含着高新二小‘启迪心灵智慧,成就快乐人生’办学理念的核心素养。”
在体现这一课程设计,富有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本多彩课堂”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只闻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但见写写练练,动手试试。英语课上导入了一部卡通电影,孩子们变成配音演员,用英语为剧中角色配音,跟着老师拿腔作调一起嗨。而枯燥的数学课竟然从游戏开始,同学们动手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探究和互相辩论中得出结论。当对一个既得的结论,仍有学生抱有怀疑时,老师像不作为的法官不立即判定是非;却让学生走上讲台亲自操作,实际验证后得出结论;结论既得,还得寻求更多同学的支持,从个点到普遍,以至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非但不觉得数学是冰冷的、乏味的,反而找到了数学的乐趣,开启了数字生活,体验了数学之美。有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马上解答,而是布置成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或改日专题讨论。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魔方比赛,学校也会制定出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晋级程序,组织有裁判长、裁判员,给每位参赛选手配备统一的计时器,层层选拔,一丝不苟,末了给获奖选手颁发奖杯奖品等。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比赛之乐趣,更让学生认识到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在这种情境下,每个参赛选手体验和感悟到的公平竞争环境,敬畏竞争规则,恐怕不是一般名词概念所能达到的。
可以说每节“生本多彩课堂”都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背后,都有真善美在涌现。每节课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来二小听课的各校老师和家长们,仿佛在欣赏一首荡气回肠的名曲,又像在品评一杯甘醇的香茗。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