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提问能力;物理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提问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规律间的矛盾、不同,并把物理过程内化成问题,并合理组织、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可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是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四,从教学的角度讲,只有让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哪些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五,重视“提出问题”这一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探究精神。而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构学生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育若只停留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一种“工具教育”“仆从教育”,只有加上“提出问题能力”,才是“主人教育”,有利于培养“帅才”。正如国家督学王文湛先生所说:“不要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看成等待点燃的火把。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火把点燃,让它熊熊燃烧。”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最全面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一个好的物理老师,一堂好的物理课,不应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本人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提高物理素养进行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预习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自学教材,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逐步形成一种“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物理必修2《机械功》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叫功?(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功的计算公式怎样?公式中的各个量怎么理解?(4)功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5)功是标量还是矢量?(6)功的正负的意义是什么?(7)怎样计算几个力的总功?(8)功的计算有哪些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说明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二、通过提供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如,在物理选修3-5中《动量、动量定理》教学时,可先讲述1924年法国一次汽车竞赛时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情:“当时沿途农民看到汽车从身旁飞驰而过非常激动,纷纷加油喝彩,有的还向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可结果是西瓜像一颗颗炮弹竟把坚硬的车身砸凹、砸坏;苹果落到乘客和驾驶员身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家都发出了“咦”的惊奇声。这样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完全不同,大家急于想找到产生这种力的原因和规律,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于是许多学生提出:(1)向飞驰而过的汽车轻轻投去西瓜、苹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2)向静止的人和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力?(3)这种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吗?(4)这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5)如果这个力的大小跟飞驰而过的汽车的速度有关,那么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三、通过学生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例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一节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和两根细线,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用细线把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学生实验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钩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刻产生了撞击,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1)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2)为什么两根线间夹角越大线越容易断?(3)两根线间夹角多大时线刚好断?学生们就会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力的分解”一节。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通过展示课件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弹力》一节时,学生感觉到弹力看不见、摸不着,特别是微小形变,初学时觉得很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课件,并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课堂立即热闹了起来,很多同学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头脑里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诸如:(1)为什么此装置能放大微小形变?(2)它是怎样放大微小形变的?(3)此形变的大小跟什么有关?(4)发生形变时伴随有力吗?(5)产生的力叫什么?(6)产生此力的原因是什么?(7).此力的方向怎样?(8)此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进行此类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五、通过演示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物理实验因受仪器、环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一般不会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验中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动手能力,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想、多做。如,在学习物理选修2-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并实际测出电动势分别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很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教师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回答: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会烧毁。接着演示:将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面对猜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生会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发问:(1)小灯泡的电阻一定,额定电压为3V,接在3V电源上应正常发光,而接在12 V电源上时会烧毁,因为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但实验现象相反,这是为什么?(2)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小)和12V(内阻很小)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3)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大)和12V(内阻很大)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4)小电灯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说明电流反而小一些,为什么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反而会小呢?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六、通过引导学生反问、逆问、曲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应用公式时容易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电阻率ρ是一个反应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一定。有的学生认为电阻率跟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反问:(1)将一根铜线剪成长度相等的两半,对于其中的半根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2)将这两半根铜线并联在一起,其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用反问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解决了问题。如果正向思维显得繁琐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充分利用其中的可逆性创造性地设置新情境,常会茅塞顿开。如(1)物体以10米每秒的初速度,5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点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逆问:从逆向角度看此运动是什么?(2)在光学中,已知物的位置,能确定像的位置,引导学生逆问:在光学中,已知像的位置,能确定物的位置吗。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引导学生曲问,如,(1)如何使已退磁的小磁针重新磁化?(2)如何使小磁针的南极变为北极。变更提问角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七、通过对解题提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一个方面,在解题时能就题目本身进行思考、提问,效果一定很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归纳出下列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某些关键的语句意味着什么?(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你用了全部条件吗?(10)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否适当改换一下条件?我经常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解题。比如:额定功率为80千瓦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其最大速度可达20米每秒,汽车的质量为2吨。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设运动中阻力不变,加速度为2米每二次方秒,求:汽车所受阻力。学生在解此题时用此方法逐项给自己提问并回答如下:(1)已知额定

功率、最大速度、加速度;(2)关键句是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意味着实际功率在逐渐变化;(3)还缺少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这个关系;(4)可以从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P=FV=fv这个关系来求阻力;(5)以前曾见过;(6)能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这个模型去替代它;(7)没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能解问题的全部;(9)还有一个条件没用上;(10)能检验结果;(11)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适当改换一下条件。如果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能习惯于不断地这样问自己,那么这个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问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数年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发,“核心素养”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学科素养,值得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认真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

核心素养的宏观理解是这样的,所谓核心素养,应时指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最基本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性体现。由这样的阐述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因此理解核心素养,可以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进行。同时,核心素养本身又是一个极具引领意义的概念,其可以统领当前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具有这样的三点基本理解:

其一,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意旨。生物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生物学科具有科学素养的意旨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递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概念描述的精确途径,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运用,生物学科结论描述的简洁准确等,这些既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以生为本是一个宏观理念,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落实,在于学科素养的引领。也就是说,当在课堂上关注核心素养并以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时,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我们讲“生态系统”,需要从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变化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引领,那本知识就可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知识,反之就可能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会充分具有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以生为本。

其三,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面向生命活动的本质。生物学科的特质就在于其是面向生命活动的,其是寻求生命本质的。这种规律的寻求需要核心素养来作为牵引,而在牵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又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理论理解,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思路就会更加明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

需要明确的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这样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生的生命与生物学观;二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三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态度与价值观;四是生物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精神与行动能力。因此,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尽可能地以这四者为核心。

比如说对于生物学科的认识,显然不能完全局限于当前的考试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橹识导向的升学评价其实并不能体现生物学的全部本质。笔者以为,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真正从面向生命活动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体活动过程中的生命的特质基础是什么;构成生物的细胞又是怎样完成生殖、发育、终结的;植物以及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结构,在它们的生命活动中是怎样进行遗传的,为什么又会发生变异;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历史上对生物多样性有过什么样的观点,当下最流行的观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围绕生物本质形成认知。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与其说是具体的任务完成,不如说是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形成,如果进入这样的状态,那高中生物课堂该是多么的优美!

三、基于核心素养反思高中生物教学

在研究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时候,笔者发现高中生物教师的日常教学又多了一个反思的视角。通常情况下,反思生物教学的视角就是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又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样的反思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引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核心素养带来的启发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传统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基于教材上的概念形成的,那是一个网络结构,却不一定是学生认知当中的真正有效的结构,相反如果以学科素养来引导,那就可以形成以进化思想、系统论为核心,以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为枝干的认知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包括原有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能够将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最先进的理论,其应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知识的构建与教师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东杰. 高中生物学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生物学教学,2016,41(7).

篇4

关键词 细胞模型 制作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师:生命精彩无限,细胞奥秘无穷,一个小小的微粒,却奇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用细胞模型这把钥匙打开细胞之门,走进神秘的细胞世界,去解开一个个科学之谜。

2 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模型制作是对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的学习方法,利用模型的形(形象化、直观化、简约化)去揭示原型的神(形态、特征、本质和规律)。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前动员

(1) 教师网上搜集学生制作模型的活动视频,筛选、剪辑后,制作成短小又不乏精彩的视频;(2) 制作优秀细胞模型的展播视频;(3) 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4) 营造模型制作的激情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活动前准备

(1) 学生分组、分工;(2) 教师参考要求:具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制作,为期一周。由5名教师、10名学生组成评委。评比程序:宣布评分标准模型展示模型解说模型答辩现场打分颁奖仪式。

3.3 制作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等;预期模型制作过程,对所遇困难,提出解决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明确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又要通过感性材料和创意设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领悟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成就感;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制作模型的流程,归纳该模型在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的闪光点。

4 活动案例(表1)

5 活动反思

5.1 认知方面的误区及分析

(1) 尽管制作模型颜色不做要求,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小组都把制作细胞壁的材料颜色选为绿色或涂染成绿色,误认为植物细胞应该是绿色,却未进一步分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 细胞核机械定位在细胞中央,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考虑,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央司令”,没有从细胞整体角度考虑,疏忽了细胞质流动性的理念。

(3) 过分依赖、模仿课本亚显微细胞结构模型,使细胞器的数量、定位与课本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像一致,未充分理解细胞结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生物学观点,缺乏创造性。

(4) 忽略了各个细胞器间的大致比例关系,有“鼻子大过脸”的嫌疑。查阅相关资料不够详实,未了解不同细胞结构和不同细胞器的大小及比例关系,没有从局部与整体的观点考虑布局。

(5) 未能充分考虑形神兼备,注重形态的相似,忽视结构的凸显(如线粒体模型,选材上注重球形或椭球形却忽视了如何增大内膜表面积等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6) 展评讲解环节,大部分小组代表视细胞模型(静态)等同于原细胞(动态),没有理清模型与原事物的关系,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止的事物生动化,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的内在规律,解释原型的本质和规律。

5.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的培养

刘恩山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指向标,是教育目标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分解和落地;生物核心素养是课程宗旨,指学生持久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终身受益的结果,能展现生物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是构建学生有效获得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之一。

5.2.1 形成生物W科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时间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意识。细胞模型制作体现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强调建构模型分析问题的思想,强调直观实践性解决问题的思想。

5.2.2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尽管模型制作费时费力,但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和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和制作的欲望,使基础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既利于相关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动手制作技能,便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2.3 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科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建构模型时,学生需要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亲历思考和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参与,不断分析、交流、答辩、反思和修正,极大地丰富了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2.4 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模型建构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扬长补短、共同建构,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等多种交流活动,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55.

篇5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材研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5-02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精确而本质地阐述。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在众多的概念中,核心概念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在学科知识中处于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地位。《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1 概念和核心概念。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体或人所组成的集合。生物学概念就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这个概念,反映的就是所有酶在来源、生理功能和化学本质上的共同特征。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学知识领域的中心,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 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

大部分人认为核心概念就是学科知识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短语仅是一个相应的学科专业术语,并不等同于核心概念,或者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标记核心概念的符号。核心概念的表述,常采用“XX是XXXX”、“XXXX称作XX”、“XXXX叫做XX”或“XX是指XXXX”等形式。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有关核心的概念分别表述如下:“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核心概念在中学生物学教材研发中的地位

依据《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有五个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五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来编写的,除了小部分概念的词语存在差异外,大部分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如“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的章标题虽然有“细胞的生命历程”(人教版)、“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图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浙科版)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容都是围绕“细胞周期”(为表述简洁,此处及以下用相应专业术语代表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癌变”、“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等核心概念来组织编写。这说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们都充分意识到了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物学教材就是由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设计的框架也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此外,各版本教材都用不同事例阐述了许多核心概念的发现、证实、发展、更新和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沿着先辈科学家们的足迹去体会科学探索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 据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而建构的,核心概念指引了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核心概念来确立教学目标。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人教版)一节,教材首先介绍了本章的核心概念“细胞代谢”,然后引出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家们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来揭示“酶的本质”,最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酶的特性”。根据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方面:①能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②能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①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能力方面: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②在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探究等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还需对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处理。

2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篇6

一、总体评价

5年来,福建省高考生物学试题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下简称《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命题到本省自主命题的平稳过渡。

生物学科高考试卷的命制充分体现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重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1.遵循《考试说明》,保证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福建省高考生物学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考试说明》提出的命题原则,在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的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考生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识水平。在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尤其在难度方面,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上,强调生物学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以《考试说明》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要求为着力点,严格执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范围与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不超纲,不出偏题、怪题。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较广。5年来考查的知识点与各模块之间的分值比例,见表1。

表1 2009-2013年福建省高考生物学试卷各模块分值

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

由于在整份理科综合试卷中,生物学科所占的试题量与分值最少,但从表1可见,近3年所考查的知识点都维持在28个左右。在有限的题量中,还能涵盖了大部分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同时,各模块之间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兼顾到各模块内容的考查。

保证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体现在试题的阅读量上。5年来的试卷,在文字量上,都保持在2500个字左右,同时,思维量和答题量也进行了合理的控制,一般答题书写的文字量在110个字左右,保证考生有充分的思考与作答时间。

2.突出主干知识,强调重要概念考查

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命题,5年来共计考查了知识内容表中81个知识点,还有19个知识点未考查。未考查的是《考试说明》规定掌握要求为Ⅰ层次的,也就是所谓的识记部分的内容。而多次重复考查的内容大都落在学科主干且掌握要求为Ⅱ层次的知识点上。5年来,生物学试题考查了学生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命调节、遗传规律及基因工程等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占历年试卷的80%以上。

从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趋势来看,不强调考查枝节内容,而强调核心内容的考查;不强调考查单纯的生物学事实,而强调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不强调对内容记忆情况的考查,而强调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命题中较好地处理了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试题围绕生物学科的重要概念进行命制,摒弃简单的识记和再现知识的命题旧思路,放弃对“梢枝末节”事实性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3.注重能力立意,凸显实验能力的考查

在近5年的试卷中,涉及最多的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每年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试题所占分值都达到全卷的40%以上。在这些试题中,除了考查教材所要求的生物学经典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更多的是考查探究能力所要求具备的实验思想、方法、技能,以及科学史上完成科学发现所经历的实验过程。

试题对经典实验的考查不局限于识记实验的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经典实验中所蕴藏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领悟。试题一般涉及到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生物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凸显实验能力的重要性,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与学科特点。

4.重视情境创设,突出生物学素养考查

为了确保试卷的科学性,5年来,利用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的实验数据与研究结果作为素材,设计试题情境,见表2。

表2 2009-2013年福建省高考生物试题相关情境

试题情境材料来自生物学各专业研究文献,通过命题教师的加工,使信息的呈现方式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试题情境设计新颖,文字叙述简练,设问指向明确,注意难度与区分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试题更注重对生物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应用的考查,突出生物学素养考查。从具体的、真实的实验背景出发进行命题,这是我省生物学科自主命题的主要特点与风格。

二、典型试题回顾

随着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深入落实命题指导思想,在历年的试卷中都涌现出注重能力考查的典型试题,这些试题较好地处理了“知识”与“能力”关系,符合《考试说明》对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试题的立意也得到了中学教师的认可。

1.强调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重视考查理解能力

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使得概念性知识的考查,归属到理解能力的考查范畴。一道试题不再简单地考查单一的概念,而是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设问,包含了多个的概念。既强调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重视由概念构建的知识框架的考查。这在选择题的命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多是通过结合图与表进行命制,利用对图表的推论与解读,达成理解能力的考查。

例1(2011年福建卷第4题)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该题通过甲、乙、丙之间的关系图来组织命题。在教材中,该关系图只见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但命题时,将其推广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及内环境成分的转换关系,不再以某个模块的单一概念为考查对象,强调概念之间的联系。考查考生构建概念模型的能力。在实测中,本题为中等难度。如果将表中对应的甲、乙、丙的概念顺序进行变换,还可以提高该题的难度。

2.细化、深化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进一步细化、深化主干知识的考查,且对主干内容的考查常常进行跨模块的综合,对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2(2011年福建卷第5题)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WW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雌∶雄=1∶1 B.雌∶雄=1∶2 C.雌∶雄=3∶1 D.雌∶雄=4∶1

该题也是对减数分裂这一主干知识的深化,考查了减数分裂、性别决定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试题提供了必要的情境材料和所需的遗传学内容,并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一些简单的遗传学事实性知识,因此,在试题中给出了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雌、雄火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命题时还考虑到学生容易跌入的“陷阱”,在设置答案选项时回避了最容易出错的答案:雌∶雄=2∶1,确保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的考生有机会重新进行审题,得出正确答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本题在实测中属于较难题。

3.整合、拓展教材实验,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做实验一样考出好成绩”。其实不然,对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是生物学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减少或避免出现上述错误的认识,充分利用高考的导向作用,考查中,常对教材中要求及出现的经典实验进行整合和拓展,在考查实验意识的同时,尽可能考查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3(2009年福建卷第1题)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该题采用《考试说明》规定的实验作为情境材料,考生可通过实验叙述与自己实验时的冲突进行判断,试题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重视,具有一定的教学导向作用。本题亮点在于B选项,选项所涉及的是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由于许多学校并不开设该实验,造成考生无法准确判断该操作的正确性。本题解题时考生可用排除法,因此,实测中本题属于容易题。

4.关注社会热点与生活实际,考查获取信息与综合分析能力

以现实问题包括热点问题为试题情境,为考生提供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与综合分析能力。这类试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例4(2013年福建卷第27题)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活性。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___,通过该指标可知___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__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____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___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___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___,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该题结合的背景是有关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试题通过水迷宫实验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关注铅污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不回避污染这一热点问题。试题的亮点在于不仅考查了铅污染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还关注学习活动中重复学习的意义。本题属于容易题。

在考查获取信息能力方面与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命题中常用的素材。

例5(2012年福建卷第5题)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该题以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开展DNA测序的原理作为背景,引入一个教材上没有出现生物学名词“双脱氧核苷酸”,要求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对所得到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考查的知识点着重落在学生对DNA复制和碱基互补的理解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DNA测序原理的相关内容,对考生的信息获取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题在实测中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属于中等难度题。

三、对自主命题的几点思考

1.贯彻能力立意,加强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5年来,福建省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大多是以具体实例为素材,以基本知识为载体,以考查能力和素质为重点而展开设问的。试题多关注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对中学生物学教学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说是在现行教材知识框架体系的下,命制出的具有较高考查层次的试题,基本上达到了《考试说明》有关能力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但是,纵观5年来我省高考生物试题,不难发现对知识考查的内容还是占一定比重。虽然,原封不动地源于教材上的、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试题几乎没有,但识记能力考查的内容还是存在,且较多地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对于考查考生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综合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相对还较少,虽然这样的试题已在逐年提高中。

在高考重视能力立意的大环境中,命题者应该认真领会《考试说明》对于能力考查的要求,不断提高试题的新颖性,避免落入俗套,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创设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过分的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在适当的时候,也可推出新的题型,强化对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例如,可推出实验设计题,实验评价题,绘图说明题等,提升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比例,为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开辟崭新的途径。

2.保持利于选拔但又不增加考生负担的试卷难度

高考是常模参照考试,其难度指标常用考生的通过率来表示,是由参与考试的考生的整体水平决定的,它是试题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合适程度的指标,社会对高考试题的难度问题十分敏感,试题过难,会让中学应试教学更加明显,加重学生负担,试题过易,不能有效区分各类学生,达不到选拔的目的。所以,在高考中科学地调控难度非常重要。但是决定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以试题的命制技术为例,是否让学生理解试题的情境,试题语言表述的准确与否,设问的指向明晰与否都是构成试题难度的要素。在目前的高校招生录取现状下,应该把握一定的试题难度,而不应该一味地提高试题难度以体现命题者的水平。

5年来,我省生物高考试卷的总体难度均在0.62左右,符合《考试说明》的难度要求,能较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能力,也有利于减轻高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且与全国卷生物试题命题要求相当,实现了平稳过渡,试题也以中等难度试题居多,因此,保持现有的试题难度指标及难、中、易题所的比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尝试命制开放性的主观题以测量学生的学科能力

为了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我省的生物高考试题包括非选择题部分,通常都使用客观题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查,试题提供的情境或设问比较有限制性,开放度比较低,很难考查考生真实水平。主观性试题的数量比较少,具有开放性的主观题更是少之又少。

篇7

【关键词】生物学 研究型教师 多元化培训

“教师即研究者”在欧美教育界甚至被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因此,生物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教书型教师”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而生物学作为不断探索及完善的学科,也必然要求其学科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中学生物学与研究型教师

生物学是一门在不断发展的学科。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由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一系列与生物学交叉的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此以外,随着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短缺,环境、经济、人口、食物等现实问题的出现,使得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倍受世人瞩目。在这样的环境驱使下,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关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这就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教师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与中学生物学所教授的内容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言,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变得局限与陈旧,与生物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种种矛盾的存在,生物学教师必须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自身的科研素养,不断涉猎新知识,对生物学及生物学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生物学教师一旦成为了研究型教师,就能避免自身与时代脱节,从而更好地达到生物学科教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研究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有着较大的区别:

1.教研意识。研究型教师有其特殊的内涵,对待教学通常会自觉运用系统思想,主动探索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规律,以优化教育行为。而这些特征在教学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课上的改变。研究型教师除了备大纲、教材、学生、教法以外,还要备新课标、收集资料、备课件等。这些备课方面的改变,使得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得到提升,面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能游刃有余地化解。二是教案上的改变。教案除了常规内容外,还有教材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分析、情境设置、讨论话题、探究主题、教学反思等。这些方面的加入不仅能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准备,融入自身对教材、教学理念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领悟生物学的学习规律以及科学的实质。三是课堂上的改变。研究型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这种改变,不仅尊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将知识学习的层面上升到感悟生命的层面,使得生物学成为了学生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学科,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良好媒介。

2.资源意识。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生物学教师如果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将会对生物学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型教师对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将丰富生物学教学、丰富教师的阅历,并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触发其更多的生活经历与感悟。

3.反思意识。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能力之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反思意识,包括课前、课后以及课堂中的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正确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汲取教学经验,才能适当地总结和研究自身的教学行为,并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换言之,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自我监督,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中学生物学研究型教师的养成策略

1.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知识意识。对于生物学研究型教师而言,丰富的理论知识、广泛的科学知识、精深的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是其重要的内涵。教师必须通过积极收集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趋势、科学发展动态、生物学科的发展动态,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才能整合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为自身开展科研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问题研究意识的培养。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要教师通过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来进行教育科研,因此,需要教师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坚持进行教学反思。无论是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后反思,都要努力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进。另外,要培养问题研究意识,还需要教师拓宽眼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践发现,在同一教研组或是各教研组之间,针对某一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既能督促教师收集各类资源,丰富自身内涵,增进同事间的交流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又能帮助教师勇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寻求创新。

(3)组织课题、专题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配套设施的支持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的约束,都为生物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了有序的成长环境。另外,还可以开展生物学教育内容的校本研究。一是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拓展。二是根据教师及学生特点,进行生物学拓展课、兴趣课教材的研究,采取因材施教、因地适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4)倡导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更注重教师的经验积累以及实际运用。由于研究领域与学者研究不同,它更注重教育理论与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解决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由于课改的需要,许多教师都会摒弃之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这对于许多在职教师,尤其是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生命科学的新教材中,不仅内容的安排上有了很大改变,课程的整体设计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职教师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学校在设定教师培训计划时,应提倡“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对于生物学教师而言,可以开设如生物学教育方面最前沿的讲座,或是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最新科研动态的信息。除了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开展有关拓展教师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因为生物学教师对于生命、人文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及其道德品质的建立。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课堂,组织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如对整节课节奏的把握、对课堂气氛的拿捏、对教材的整理,等等。

(2)职后的自我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资源,亦可以通过阅读等方式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或是针对自身的需求与不足,进行各类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教师阅读一些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教育问题产生的思考缺乏依据,这些观点就难以被学生接纳。因此,不仅学校应提倡教师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教师本身也应投身于思维科学的学海中去。

(3)专家与教师合作。专家身处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习,必定能开拓在职教师的视野,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可通过在职研修、学历提高、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3.培养中学生物学研究型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要培养教师教学问题的意识,写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每名教师除了应准备好教案之外,还要注重在每节课后写上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认真按照自己上课的表现来总结反思,及时了解、分析不足之处,做到每阶段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还必须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教案上,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自身的思维力,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参、教案等材料内容都有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思维力,更好地把握课堂。

(2)在教、科、研中寻求结合点,深化教师教育。

首先,教师需要摒弃墨守成规的教学思想。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在明知它早已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情况下,仍旧不思进取,不能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一种图安逸的懈怠现象。只有敢于摒弃原有的落后教学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要发现和创造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的结合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其实践中的教学、学习和研究相结合,要在教、学、研这三方面寻求结合点,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如果教师只会教学,那么,他必然只能成为“教书匠”;如果教师只沉醉于自身的学习,在教学上没有发展,没有关注科研,那么,他就会缺乏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果教师只会研究,那么,他更多的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研究也不过是缺乏实践的空谈。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要为教师教育的良性互动达成提供指导。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师范院校或是职后的教学研修,它更应该是教师本身积极参与其中,寻求教师教育的着眼点以及发展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最后,教师还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保持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2-84.

[2]汪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0-5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3.

篇8

关键词:教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物;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自身素质结构的完善和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与职能,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也应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1生物教学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体验的程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课外应让学生多自我思考,自我融合、整合知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时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才会激发创新灵感,产生思维火花。

2生物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情趣为动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利用课外活动经常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笔者从实践看来,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变得乐学、喜学。例如,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昆虫、植物标本,进行花卉、农作物栽培,设计实验等,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引导的艺术性。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参与”气氛,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快乐和趣味。培养学生的情趣,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3生物教学应以实验为手段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手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鼓励学生重视生活实践。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智能和实践。事实上,智能及实践是各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素质。生物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质。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个要点,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或许有所帮助。

3.1细心观察,提升兴趣。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些观察型题目,让学生观察某一时期、某一动植物的发展。如常见动植物的辨认,四季花开花落的变化。学生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感性认识直接从感官得知。再如农产品保鲜措施的原理;中耕松土为什么能促进作物的生长;酵母发酵的现象与原理;甚至像如何养好盆花等都是这方面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在观察中识别、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2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旁栏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如“人体缺铁或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吸烟容易患肺癌?”;“苹果储存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用这些知识,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中应该注意什么,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学生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3大胆假设,积极动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存在着实验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节的限制,实验步骤多、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改进和研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以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所需温度条件对反应速度和颜色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探究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是否可以相互替代。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3.4社会实践,调查生活。社会是生物教学最好的课堂。教师可结合课程进度,鼓励学生进行调查。比如对本校、本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对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等进行调查,学生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从而充实了头脑,用活了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情趣为动力,以试验为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提出的是,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多方位充分利用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涂珍 单位:广东省海丰县彭湃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继军: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丁盛茂:走进生物教学的艺术殿堂[J],中学生物教学,2003,(22).

[3]张贵榜:“转变”生物教学方式[J],陕西教育,2005,(6).

篇9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筛选;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56-01

“生活化”应该如何界定呢?查阅了很多资料,笔者觉得如下概念界定最全面。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从何筛选生活化资源并合理利用它们呢?本文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的筛选途径及合理利用。

一、筛选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途径

1.教科书中生活化资源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新课程背景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科书新增了与生活联系的相关栏目如“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 “与社会的联系”、“相关信息”、“小资料”、“学科交叉”、“知识链接”、“旁栏思考题”等栏目,此外,有些章节后面设置有 “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课外读。这些栏目涉及: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这么多的内容为教师利用教材,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

2、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可以是教师(本人的或者和同事交流所获得的)的生活经验,更应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所以平时要和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相关的生活经历、所知和所思(如课堂上,学生会问抽搐和抽筋的区别),并适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3、期刊

笔者较关注的期刊:《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和《中学生物教学》等生物学教学期刊杂志,这些杂志主要针对中学生物教学设置了国内外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优秀教学设计及疑难问题探讨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4、网络资源

网络通畅,便于查找资料。笔者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一步丰富生活化资源:(1)通常用的搜索引擎有baidu、Google。(2)通过中国知网查看硕士论文等。

5、电视节目和新闻

平时笔者会关注新闻,特别是cctv新闻和cctv10。每次收看到与生物学有关的新闻,就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如最近大家十分关注的埃博拉病毒,我们可以将它与免疫学进行联系。

二、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活化资源很多,但课堂的容量有限,所以我们要进行选择并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开展。

1、课本生活化栏目相当多,部分的内容教师也相当重视,如“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但对于章节后面的课外读栏目重视不够,最多让学生课外阅读而已。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教师对教材中生活化进行合理的筛选是有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栏目在课堂上应尝试使用。生物学教学应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而且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

2、“创设教学生活化情境”在多篇的期刊论文中,笔者对这个内容不陌生,因它被提及很多。生活经验引入,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谚语、诗歌、成语等设置生活化情景。如:在教学中适当应用谚语:在讲能量流动的特点时用“一山不容二虎”,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在教学中应用诗歌:在讲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时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分析信息的种类;在教学中应用成语:在讲神经调节时,用“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来分析反射的类型。这些生活化情景,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启发学生的思维且能实现学科间的联系。

3、生物生活化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课堂讲述外,还可以有如下几种课外形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得以课外延伸。

(1)开展辩论赛。如: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考虑生物教学课时太少,可以尝试和语文学科合作开展辩论赛。

(2)让学生收集资源,教师进行汇总、编辑成课外读张贴于学习园地,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关于艾滋病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艾滋病的产生原因、症状、传播途径、有效的预防方案及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五方面分组着手收集资源,而后教师汇总、编辑成课外读。

(3)设计课外活动,如:制作生态瓶。学以致用,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总之,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比灌输教学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实践性。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的人文教育价值;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的生命教育价值。所以积累生活化资源和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个性化作业 教学成绩

新课标的出台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育理念。其课程性质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新课标的实施,必然会催生新的生物教学策略,生物教学改革必将掀起新的。这为我们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生物作业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其改革势在必行。

生物作业是教学活动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张扬个性,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环节。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方式的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新课改指出:评价以科学、合理为关键;公平、公正作为原则;换位思考,认识学生的差异(层次差异);倾听学生的诉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班级集体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最高目标。为了落实新课改理念,高中生物作业也应该改革设计,努力做到“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目标,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大多数教师已经有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尤其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评价机制等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系统的改革却被教师们所忽视。一直以来,由于受旧教材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作业不仅形式单一、陈旧、内容“一刀切”,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而且完全没有系统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缺乏明确的设计动机和设计目标。这种作业设置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了学生个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到”现象明显,只是顾及到了一部分学生。这就没法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改要求,甚至就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结果是作业量很大而学习效率很低。尤其在高考这一重要衡量指标中,高中生物作业低效率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生物个性化作业”的实施是必要教学内容了。

对于有些学校来说,不止存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层次不同”和“文科生和理科生对生物教学要求的不同”的共性问题,而且有“一个年级内学生类别不同”的个性问题,比如我校每个年级都有“实验班、“普通班”“理科美术班”“体育班”等和生物教学有关的不同班级设置。这种情况,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作业设计”更是无比重要的。现状是所有教师用一个教学设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作业的设计更是没有进行有效区分。实验班学生相对素质是最高的,在内容“一刀切”的机械式作业中,“吃不饱”现象突出,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远远达不到要求,在高考考纲中的四种能力要求下总是感觉有所欠缺;普通班学生更多的表现了“吃不了”,学生整日疲惫的忙于完成各种作业,甚至抄袭,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掉,整理消化知识的空间被剥夺,厌学情绪自然滋生;对于美术和体育特长生,在教室学习的时间甚少,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严重欠缺,“吃不到”现象尤其明显,面对和其他类学生相同的作业,无所适从,甚至题都读不懂,只能应付了事,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做作业,时间越久,能学到的知识越少,上课睡觉成了治不好的顽症。师生关系也很紧张。

由于我省2009年才开始使用新课标,我们各方面的课改经验很不足,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只是初露端倪,没有成熟有效的模式,各位老师仍在试探摸索阶段。对于个性化作业设计严重不到位,各学科都存在此类问题,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对此有所发现和思考,也只能从生物学科去探索研究,,希望我们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能率先有所突破,让每一个学生喜爱生物课,喜爱学习生物学,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地度过精彩的的高中生活。真正贯彻新课标精神,“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虎.高中生物多元化作业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1(5).

[2]陈福高.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J].中学生物学,2005(3):62-63.

[3]王秀均.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与能力培养的探索[J].科学咨询,2010(26).

[4]孙叶萍.新课改下生物作业的改革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