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篇2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醋酸、乙醇、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消毒,还应该告诉学生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对象,提醒学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深层次细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合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对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推动教学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年以来习惯使得化学教学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改进与反思,但是,许多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导致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违背初衷,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化学作为初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系统接触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课程带来的陌生感,还要面对中考带来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中考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衷。学习化学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化学知识,而是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变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将课堂交还学生,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不再刻板记忆化学知识点,这都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开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记忆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认为化学知识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与生活化相结合,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急于验证,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境创设生活化、化学实验生活化、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习题练习包含生活化知识,不仅能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弱的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依旧是为了中考,每天重复的习题也是学生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考试在不断地学习,为了分数在不断地做题,“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而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日常教学中,少有时间做科研,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彻底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改的落实也不到位,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对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现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出发,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例如:摇可乐冒出的大量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初中化学知识点的编写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包含着大量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没有将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师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创设几个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不到教、学、做合一,也同样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三)有限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通过化学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化学实验必不可少,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说,化学实验室只储备了一些常见试剂,并没有达到可以做实验的要求,想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有点儿牵强。生活化的实验需要教师对一些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达到实验目的,以便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逐渐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说,依然更偏重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外界接触,学校也应该安排校间的交流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地水质现状、分析造成原因,在课前进行分享,课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简易的净水装置。这些小改动于教师而言不难,但却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通常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这些素材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贴近生活,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理论、化学公式变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肺炎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肺炎为背景知识,设置化学习题,比如:酒精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纯酒精消毒对吗,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等等。其次,书本中虽然已经将一些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是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氯化钠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亚硝酸钠的知识,同样是盐一种,可以食用,一种用于工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谈“化”色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识,改变呈现方式,比如在讲到“燃料的开发利用”时呈现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学生直观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开发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有这些危害”的疑问,但是换一种方式呢,展现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绩,提问学生使用新能源的好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原因,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4],在其推动下,各种线上教学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按下暂停键,国家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随之一系列学习软件走进了莘莘学子的生活中,这些软件的研发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通过仿真模拟设备,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操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不够的困境。如今的学校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开发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资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阅览已有的资料进行实践扩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可以改进实验设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仪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史实、化学前沿信息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形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中学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改进、优化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梅.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庞红梅.以“素养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过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39.

[3]杨晓玲.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9):5.

篇3

关键词:教学环节 ;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范海燕,女,江苏省沛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及研究.

化学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思维素养、化学信息素养、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与我们的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抓实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抓实”是实实在在抓好课堂,措施得当,环节落实到位.我们有时候这样评价某某老师:水平有,就是不出成绩.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抓实课堂教学的原因.有时教师把课堂上自己讲的精彩作为核心工作,反思之后,不得不改变: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是教师评价自己课堂优劣的标准.要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必须抓实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益.笔者为了这个“实”不断摸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活动单是落实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发、评价、反思、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前的课堂都是以讲为主,手头上没有成熟的学案,更谈不上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单.为了设计高质量的活动单,先吃透教材思想,大致构思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然后再在一些教育网站上下载一些优质教案、课件作为有益的补充.集体备课中全体成员共同审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逐步完善,设计出精致的活动单.

比如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活动单设计中,为了逐步达到目标、化解难点,问题的设置就要有梯度,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下列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1)以生成乙烯为例,列举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

(2)以生成溴乙烷、1、2-二溴乙烷、溴苯为例,列举引入卤原子(-X)的方法

(3)以生成乙醇为例,列举引入羟基(-OH)的方法

(4)以生成乙酸为例,列举引入羧基(-COOH)的方法

通过这些比较熟悉的物质入手,学生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经充分讨论后对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有了基本的思路,这些基础知识抓实了,学生就可以逐步掌握解决综合性的合成题的一般思路.利用活动单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角,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

再如在设计电解原理及应用的活动单时,课堂反馈中设计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1题“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Na2SO4废水”,该题通过创设陌生情境对学生迁移思维能力进行了考查,同时这种方法将工业废水转化为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现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引领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以生活、生产中的真实问题为情境,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的问题设计,有效地考查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落实教学环节是精心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一年级化学教学尤其是第一学期进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化学的周课时数并不多,所以提高课堂效率是重中之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课堂内容结构要合理

高一化学试题很多都是经过改编的高考题,不深入研究的话就给人错觉,造成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紧抓课本、抓基础,总想一步到位;扩展内容过深、过难;以高考的要求来要求高一的学生,忽视了他们是刚从初中踏入高中的新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听课效果和学化学的积极性.经常是考试之后才发现讲的难的没考,基础的学生也没掌握.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课本.知识点由易到难的过程要多设置台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时刻留意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情况

尽管们每节课都有教学任务,但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调整.比如《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化学电源”一节,笔者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教学生燃料电池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电池反应式的写法后,以甲烷燃料电池进行巩固,介质多了熔融氧化物和碳酸盐.有的同学用总反应式减去负极反应后得到正极CO2也参与电极反应觉得奇怪,笔者及时在课堂反馈中引入2015年江苏高考第10题让学生辨析、对比,学生分析题图发现正极通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虽然开始定的任务未完成,但是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就很实在.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化学有很多记忆性的内容,以化学方程式为例,高一化学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所有的化方程式.所以高一的考试特别注重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为了让学生记住化学方程式,我一开始的法宝就是让学生课堂一开始就默写的办法,后来发现效果甚微.学生都是课前强记,记忆时间短并且不会灵活运用.后来我把重点放到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上,然后再以情景方程式的形式进行迁移,发现效果很好.比如在讲铜和硝酸的反应后,可以进行这样的情景方程式的训练:利用镀银的碎热水瓶胆与稀硝酸反应,可以制得硝酸银溶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讲SO2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的性质后,进行这样的训练: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石灰石和含硫的煤混合后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些训练既能落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展现了化学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精心选编课内、外练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

晚自习课上尽量不讲课,做定时练习.作业精细化,每次试卷都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的统计工作,这样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讲完后让学生做相应的矫正补偿练习,平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错题本第一页要有目录,其目录的内容是各章节及对应的页码,这样的归类整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另外错题集没必要整题都抄,比如选择题的某个选项是学生不理解的.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错题进行整理分析,这样的精简也增强了可操作性.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发现问题整理问题的过程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是体现化学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应抓实每个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重要品质和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海强,林肃浩.在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J].中学化学,2016(10):7-9.

[2] 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3):15-17.

篇4

[关键词]中职;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有效衔接

在中职教育中,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技能训练,学生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校内人向社会人转变。因此,如何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真正让学生愿意参与并从中获得一技之长至关重要。在中职各专业中,物理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既要普及物质的基本结构、物体的运动规律、力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物理常识,又要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分析可见,物理实验教学与技能训练有着相似的目的,都将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的提高。探讨将二者有效衔接、联合教学的可能性。同时,物理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能在师资、资源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学生帮助,对达到教学目的起到推动作用。

一、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有效衔接的路径

中职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职业型人才,需要通过技能训练完成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技能训练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二是循序渐进,掌握简单的技能,获得局部的实践能力。三是掌握所有的职业技能,能够协调作业。四是通过校内外基地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检验,确保所学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因此,将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有效衔接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保障理论和实际结合落地,促进技能训练目标的达成。

(一)重新构建物理教学课程内容,为技能训练打基础

结合中职技能训练要求,将物理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按照三大类进行分类。第一类是物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涵盖各类物理基础知识,强调发挥物理基础课程夯基垒台的作用,通过专业化的理论教学,为后续的物理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类是综合基础课程。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相关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需要就业人员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以此提高胜任岗位的综合素质。因此,物理专业需要重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综合类学科的渗透教学,以此帮助学生具备更高的素质应对与技能训练的衔接。第三类是物理实验课程。重视物理实验课程的规划,可将分层分类教学、打造信息化实验平台和团队课题式实验教育等方式方法融合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衔接技能训练。

(二)重新理顺物理实验教学的程序,为技能训练找方法

传统的物理实验一般来说都是大班化教学。为衔接技能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际情况,重新明确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新生来说,可以在入学之前进行分级考试,根据学生物理实验的初始成绩,分为若干班级,后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分层实验教学。对于老生来说,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层。问卷的意义在于明确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一些学生尽管已经通过基础测试,但是自认为需要进一步巩固初级的知识。同时,通过问卷还可以给物理实验教学提出意见,帮助教师完善课程设计。结合成绩和学生意愿,打破传统的班级限制,结合不同学生分层授课,这样让技能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同时,可以建立物理实验和技能训练的教辅平台,打通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资料,完成学习作业的样板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相关的课件、学习资料、衍生阅读资料等帮助学生开展物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平台,不同学生将获得不同深度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开展学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参与物理实验和技能训练。

(三)重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为技能训练增动力

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实践技能比拼的主战场,也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渠道。可以开展竞赛制教学,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对物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需要树立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一个关于开展物理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的方案,实行专业负责人带头负责制,保证依托实验教学的学科竞赛的常态化开展,减弱课程的随意性。教学体现学生完全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开展,做出较好成绩的学生将被推荐参与学科竞赛,在其中再次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衔接技能训练。

(四)重新设计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为技能训练搭平台

在中职院校中,老师的技能大赛项目可与物理实验教学相互结合,既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设计项目参加技能大赛,又是通过项目培养人才。可以改变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模式,在分层分类教学的基础上,推动“技能项目+团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参加技能大赛项目的团队、开展团队实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也落实技能训练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应围绕项目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落实资源倾斜、人员保障、政策配套,实现“资源围着项目投、培训朝着项目转、人才盯着项目干”的良性循环。项目团队应明确建设目标、实现路径、进度分解和成效要求,强化项目团队的尽责担当意识。认真制订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晰任务清单、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并建立常态化清单制督导,加强项目督导。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研究,革新思维,吸收和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促进个人心智模式转变、强化做事逻辑和担当,并提升自己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带领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以项目架起物理实验和技能训练之间的桥梁。

二、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有效衔接的方法

按照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有效衔接的路径,以中职物理学教材中“万用表使用”的相关内容教学为例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准备学习资料

教师明确“万用表使用”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熟悉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及功能;掌握万用表测量交直流电压、电流、电阻以及半导体的一些参数的方法;学会万用表测量时的读数方法。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料在物理实验和技能训练的教辅平台上,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了解培养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

(二)明确学生分组,实施分类指导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与基础实验组或是提升实验组,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和意愿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在基础实验组中,教师以认识万用表为主,分析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读数记录。在提升实验组中,可以增加万用表的组装训练,如元器件焊接、印制电路板检验、元器件插装、万用表调试等内容,将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三)推动自主实验,探索新形式

不管是基础实验组还是提升实验组,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实验,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团队中完成本课实验和技能训练。如教师示范基本操作以后,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技能训练内容和任务目标发给学生,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操作,最终达成目标。在小组内,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合理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保障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学与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实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际掌握学生实验的情况;另一方面以观察记录为依据,抽查若干名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对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解决,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四)及时总结归纳,实现技能提高

在物理实验和技能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可先由每组学生代表对本次实验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分析交流,再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都要完成实训记录,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此帮助教师改进今后的实验教学,也为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的结合提供经验。

(五)紧密联系生活,增强学生自信

尽管技能训练对中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一些学生因为技能操作能力不足导致学习信心不够。因此,在物理实验与技能训练的衔接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对学生心理的建设,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的信心。如将自己的物理实验成果作品在学校中展出,由学生作为讲解演示人员,通过作品展示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篇5

关键词:复习;核心素养;化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3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1]。当前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拘泥于复习资料,往往通过固定专题经一轮、二轮复习在边讲边练过程中完成原有知识的复习,整个复习过程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系统归纳,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整合提升。笔者尝试通过整合复习资源,以化学实验与气体压强为依托,归纳复习初中化学涉及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渗透学科方法与理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思想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1. 创设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教师]展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利用该装置进行何种实验的呢?

[教师]投影书本上一组装置图:图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图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3实验室制取氧气;图4二氧化碳溶于水。请同学们回顾书本知识,写出下列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从实验名称、实验现象、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选取每幅图片中与气体压强有关的现象用PPT展示。图1: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此时手移开,过一会儿,导管口出现小水柱;图2:水倒吸,液面上升至五分之一刻度处;图3: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酒精灯熄灭后水槽中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图4:瓶子变瘪。

[教学评析]通过列举教材中的四个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为后面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而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的知识作出铺垫,为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任务作准备。

2. 整理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以上四个实验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温度、气体多少的改变来分析装置中气体压强的变化。

[学生]图1: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产生气泡。手移开,温度下降,压强减小,水倒吸,导管口形成液柱;图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图3:温度下降,压强减小。实验开始后集气瓶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是因为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图4:气体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整理归纳]1.气体压强增大的原因:温度升高,产生气体。2.气体压强减小的原因:温度下降,消耗气体而且不产生新的气体。

[教师]请同学们从微观角度解释装置内气压变化的原因。

[学生]1.气压变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或者是分子的数目增加;2.气压减小: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或者是分子的数目减少。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初中化学导致气压改变的具体例子(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气压差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学生]气压变大的原因:1.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浓硫酸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等;2.产生气体: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碳酸钙、碳酸氢钠等物质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压减小的原因:1.温度降低:物质溶于水吸热,如硝酸铵溶于水;2.气体反应:如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反应;消耗氧气的反应等,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评析]通过列举教材中几个看似不关联的实验,分析找出其中的本质联系――都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以此为切入点复习初中涉及压强改变的化学反应或具体事例,引导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意识。接着再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意识,从宏观进入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

3. 拓展延伸,提升科学素养

片段一:通过气压变化,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师]展示图5所示实验装置。此为实验室最简单的固液不需加热装置。继续展示图6、图7、图8装置并与图5装置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点有哪些?

[学生]图6长颈漏斗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添加液体;图7分液漏斗的作用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图8夹紧弹簧夹:气压变大,会导致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压变小,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其作用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学评析]通过一组装置进行对比,分析各个实验装置的特点,此环节利用对比研究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达到渗透方法,理解应用并形成科学素养的目的。

片段二:应用气压变化,测量气体的体积。

[教师]展示例题,小明用图9所示装置测定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其导管接口的顺序是什么?其中量筒的作用又是什么?

[教师]此题的意图是集气瓶中气体压出的水的体积进入量筒,通过量筒的读数可以读出集气瓶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思考]1.装置中水面上方有少量空气是否影响测定结果?2.能否利用图9装置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学生]1.因为增加的气体的体积才会将水排出进入量筒,所以水面上方的少量空气不会影响测定结果。2.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而且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图9装置测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可以在水面上方封上植物油等方法加以改进。

[教学评析]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改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片段三:考虑气压变化,保护实验装置。

[教师]展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0,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束时应注意什么操作?

[学生]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流引起热的试管炸裂。

[追问]若后熄灭酒精灯,空气进入试管会使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该如何改进装置呢?

[学生]1.在导管的中间改用胶皮管和一个弹簧夹。2.在装置的中间增加防止倒吸的装置。

[教师]出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11,思考:与木炭还原氧化铜对比,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处理?

[学生]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污染空气。

[教学评析]此环节是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考虑保护实验装置,同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体验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体会

本节课以气体压强和化学实验为主线,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构建涉及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以及温度改变引起压强变化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实验进行思考、评价,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

1. 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

绿色化学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反思,防止污染的有效方法不是污染发生后的治理,而是从源头上避免污染。通过对比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而思考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2. 帮助学生巩固宏微结合的思想方法

任何宏观的现象都与微观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相关联,通过气体压强变化的宏观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建构宏微结合的思想方法。

3. 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和优化,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迁移思维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知识是教学的载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教学的灵魂。初中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在关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6

1.以化学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发现、发明、创造的历史,其中不乏化学家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顽强毅力及为科学而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这些态度和精神至关重要。同时在学习新知识时也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化工生产以及人类生存生活的实例。例如,结合《绪言》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化学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足以引起华夏人的自豪感。在讲到元素符号时,简述无锡人徐寿的杰出贡献;在讲到盐时,联系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当代中国人赢得的荣誉。在讲到空气、水污染时介绍天气预报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厄尔尼诺现象、“保护母亲河行动”等,使学生强烈地感觉到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2.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通过典型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利于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形成;再加以拓展和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其次,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素养教育为契机,全面渗透创新思想。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正负电荷、阴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立、统一及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学习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不同引起元素种类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使元素化学性质不同等知识时,说明量变、质变规律,还有内因与外因关系等。在学习过常见酸的性质和酸的通性后,让学生结合教材领悟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让学生的创新神经末梢得以充分伸展。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注重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用教材去教”。例如,在学习空气成分时,简述拉瓦锡在重复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创新,错误学说,创立崭新的“氧化”学说。该实验如按课本演示,现象不太明显,我们就改在试管中进行,既简单,效果又明显,让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就“不唯书本”。

二、改进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第一,成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激励参与作为切入口,千方百计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进而才能不断创新。我们教师除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外,在作业批改中,对学生的作业点评也要以激励性批注为主,如“学贵于疑”、“认真学习是你的优点,望能保持”、“专心听讲与认真作业的结合,将使你的成绩更上一层楼”等等,以此鼓励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善于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第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第四,注重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给创新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五,重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和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探究性学习”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首先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要有新奇性、兴趣性、梯度性,能触及学生的感觉神经末梢,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发现隐含的争议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解决问题。

篇7

关键词:珠心算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计算能力

算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具,也是玩具,如果教师在珠心算教学过程中能借助算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促进学生珠心算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基础性练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对抽象的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更容易对简单直观的事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在珠心算教学过程中,就可先要求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练习,再鼓励学生了解珠心算的基本原理以及算盘的基本结构等,从而使他们对珠心算产生兴趣,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并把算盘中的“梁”比喻成是楼上和楼下的分界线,用“珠姐姐”表示上面的珠子,用“珠弟弟”表示下面的珠子,使学生快速了解算盘的结构,这样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兴致会更高。目前,很多教师觉得10以内的加减法很简单,对学生的珠心算过程并不重视,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操作算盘时不够熟练。因此,通过基础性的练习,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用算盘来算数的良好习惯,并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拨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计算又快又准,有助于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总之,通过基础性的练习,学生对计算题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和掌握更多的技巧,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趣味性练习

爱玩爱闹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究欲望,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经常会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因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趣味性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凑数”是珠心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凑数”的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趣味性的游戏练习,如设计“找朋友”的游戏等。“找朋友”的游戏是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鼓励他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口令找到其他同学手中对应的卡片,以此来帮助他们掌握5、10、20等数字的组成,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加等于5(或者10)的两个数互为凑数”的概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总之,趣味性练习能使学生对珠心算更感兴趣,学习的兴致也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趣味练习,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境性练习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并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8的进位加法”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在超市的玩具柜台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赛车和喜羊羊贴纸,玩具车要8元钱,喜羊羊贴纸要2元钱,小明想把它们都买下来,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大家能否利用自己所学的珠心算的知识来帮一帮小明同学呢?虽说学生对珠心算都比较熟悉,但是加8进位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由于之前学生都学习过加7进位的珠算方法,所以他们会仔细思考加8进位和加7进位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学生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思考,既让计算能力有了提升,又能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总之,情境性练习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促进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而且在学生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比赛性练习

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严重,而且他们潜意识里总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因此,在珠心算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可组织具有比赛性质的珠心算练习,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给出20道珠心算题目,并要求学生计时完成,比比谁用的时间最少。当然,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还得保证自身的正确率,不能因为图快而出现较多的错误。此外,教师还可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位学生做对的题目最多,并对他们进行口头表扬或者贴星星奖励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周赛或者月赛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并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等。这样,很多学生为了拿奖,会主动帮助其他珠心算并不熟练的同学,进而促进全体学生数学计算水平的提升。总之,在比赛性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纠正自己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数学基础更加扎实,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五、实践性练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清楚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实践性质的练习,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由于学生都有过超市购物的经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给出如下的实践性问题:一支牙刷3元钱,一条毛巾8元钱,妈妈去超市购买这两件物品一共要带多少钱呢?这时,学生会通过自己所学的珠心算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计算。当学生算出正确的得数时,他们会因为帮助妈妈解决了问题而感到兴奋和自豪,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真正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总之,通过实践练习,学生会感受到珠心算的魅力,更加主动地将其应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从生活问题入手,组织一些有趣的实践性练习,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篇8

2016年5月起,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课标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成为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个人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现以苏教版必修四上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尝试。

一、在互动对话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只有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换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学生自主积累、整合,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不断提升。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在课堂开始阶段,为了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读了几遍课文?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通过读懂文本主要内容来了解文本表达特点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表现,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语言来交流,表达自己对预习文本的掌握情况,这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开始阶段,设计“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的环节,不仅仅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学情的把握,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又比如:在完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教学目标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

这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求更高,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文本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也就是先要语言建构,然后才是语言表达,也就是运用。因为在听说读写中,“说”属于运用语言范畴。阅读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有具体语言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没有偏离语言学科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为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言建构规则,而且要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材料,并且教他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帮他养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检验自己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1]的确,在文本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一定语言材料的积累之上,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后具有了良好语感,并能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梳理和整合,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就基本完善了。

二、在有效提问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属于基础部分,那么,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因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基础,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素养呢?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而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启发和引导思维的最好办法是精心设计好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点。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作为小说,认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提问:请大家结合文本,想一想: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有关的教学片断:

生1:这是“感激”的眼泪。伽西莫多哀求了广场上的很多人,但人们不仅不给他水喝,反而还“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只有艾丝美拉达给他水,面对如此美貌善良的姑娘,伽西莫多流下的是“感激”之泪。

生2:这是“愧疚”的眼泪。艾丝美拉达没有因为伽西莫多曾经劫持自己受到伤害而跟着广场上的百姓一起嘲笑他,反而还给他水喝,这一定令伽西莫多感到愧疚。

生3:这是“吃惊”的眼泪。艾丝美拉达不仅不计前嫌,还居然给伽西莫多水喝,“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这无疑让伽西莫多感到非常“吃惊”。

生4:这是“懊悔”的眼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看着送水给他喝的艾丝美拉_,伽西莫多想起劫持她的往事,他感到很“懊悔”。

生5:这是“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是要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生:6:这是“积郁已久”的眼泪。因为在文章最后有“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可见,这眼泪是“积郁已久”的了。

……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或许恰切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抓住“一滴眼泪”来解读文本,这个解读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文本相关信息,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结论。在这里,“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是学生思维的诱发点,也正是这个诱发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和提升”。

有人说:“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看来,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个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路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精心设疑,促进思维发展;我们也可以扎实训练,提升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鼓励质疑,拓展思维空间。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高中语文课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善于在有效提问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形象分析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来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高中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上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如何达到课标要求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要求?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们从“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入手,进而分析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对艾丝美拉达形象的把握,学生从广场上和伽西莫多无冤无仇却“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向伽西莫多投石子的看客和曾受到伽西莫多劫持的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个心地单纯、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的善良的姑娘;学生从“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的行为,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外貌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姑娘等等。同样的,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从伽西莫多喝艾丝美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一滴眼泪,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激,充满了自责、悔恨,他从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艾丝美拉达行为的错误,当然会明白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这意味着他开始觉醒;从伽西莫多喝过了水,“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这一行为举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的方式,他不仅仅有生理层次的需求,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也反应出伽西莫多对美的追求。

我们说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在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们把握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审美形象,在形象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四、在拓展延伸中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人们常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中课标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是:“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要求?课标上明确提出要“借助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理解文化。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环节时,可以提问:“文章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为什么强调生平第一次?怎么可能是生平第一次?”在《巴黎圣母院》全篇中,伽西莫似乎是个不会流泪之人,本文选自第六卷,在之前的所有描写中,伽西莫多似乎从来没有流过泪。在第九卷第三章:“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像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第九卷第四章:“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了,他胸膛里迸出深深的叹息,转身退了回来。他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聋子看着她,他是明白这种哑剧的。可怜的敲钟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他一滴也不让它流下来。”“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在第九卷中伽西莫多有眼泪,但始终没有流下来。或许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我们可以从其后的第十一卷第二章看到:“他像受了雷击的人一样不动也不响,一长串泪珠从他那一共还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这里的描写显然照应了第六卷,我们看到,伽西莫多轻易不流泪,几次都是眼泪在他的眼眶里而始终没有流下来。如此一个类似“硬汉”的伽西莫多,为什么在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时候会流下生平第一次泪了呢?大家觉得他会流泪吗?

补充了关于伽西莫多的眼泪后抛出问题,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有些同学有点瞎猜,此时宜提醒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求答案。学生渐渐明白:伽西莫多被拉到格雷沃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这个形体丑陋的人,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在他最需要的关键时候,慌忙逃避伽西莫多的眼光,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刑台上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两次用嘶哑的声音喊着:“给水喝!”却没人理睬,没人同情,只有无数的骂声和侮辱声,但伽西莫多不流泪;但当他喘息着喊完第三次时,一个女孩从人群中走出,温柔的艾丝美拉达将水送进了他的口中。“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因此,他希望“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但没想到自己错了,于是,他“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皱了的难看的脸颊缓缓下坠”。为什么干枯的独眼里流下了泪水,那是被善良和宽恕感动了,那是被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感动了。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还竟然感动了曾经“疯狂”的群众。这是人性的美好,更是人性的伟大,也是当时法国社会倡导的文化主流,所以,伽西莫多的眼泪是善良人性光辉下的觉醒之泪,是人性的觉醒,真正的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2]。或许文化的东西不用标榜,但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自然感受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这或许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互动对话、有效提问、形象分析、拓展延伸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多次培养、反复训练,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有心人,我们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目标,让我们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深化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课程的建设发展,应突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的探究性、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依托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本文立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从化学实验的视角,阐述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旨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化学潜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化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认识,有探究的热情及方法,这都是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实验是培养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重要“窗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能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化学的魅力,理解并懂得化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实验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依托化学实验,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如何深挖教材,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一)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化学实验僵化,按部就班的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善于思考,紧扣实际生活,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更加透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更多地突出教学的生成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盘活课堂教学。学生有主动思考、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其次,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在传统化学实验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多地是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空间;再次,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整合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二价铁、三价铁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就转变传统灌输性教学,转而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验。一、二组探究“二价铁的氧化性”;三、四组探究“三价铁的氧化性”,盘活僵化的实验课堂,也为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二)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践行“生本”理念,就是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实验的实践性,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在探究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高中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化学学习中未能发现其魅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接触。为此,实验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直接的接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图i所示,是“氯气制备”实验装置。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创新意识。用“批判的思维”对图1装置提出质疑:所收集到的氯气是纯净的吗?学生们便发现,通过此实验装置所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HC1”、“水”。为此,需要对装置改进,进而对水蒸气和HC1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是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从装置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探究中,用“浓硫酸”对氯气进行干燥处理,进而去除其中的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去除HC1”。这样改进之后的装置,更加科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为此,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加深学生化学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学生在紧扣教材制备方法的同时,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制备“氯气”。学生通过“AT73+6AC7=AT7+3d72t+3尽〃”制备氯气。通过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而拓展性实验,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强化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化学核心i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着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依托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发散的思维空间;紧扣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臧景芽.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7,(11).

[3]王宝斌.发展学生化学黑心素养的三大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3).

[4]付波.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神州,2016,(15).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化学的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几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必须要遵循几个原则:

1.整体化原则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可能单纯割裂某个知点或者某种学习方法而授课,而是要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来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渗透给学生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2.探究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品质为前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体现化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会学习、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自主发展,并发掘自身潜力,确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探究可以从教材内容的探究入手:如探究各类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包括:外观形状、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课本为基础,自主学习有效探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从课外探究入手,如水垢的化学成分分析,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入手,学习和探究化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研究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3.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一条基础性原则,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都是以适应时展为原则,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迎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化学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掌握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具备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意识。不要让学生们满足于当下的学习,要从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凸显化学教学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策略

1.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活力,体味学习的多重价值。现实生活是科学世界的根本,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以高中化学“油脂”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食用油入手,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油脂都有哪几种: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菜籽油、猪油等,接着让学生们试着说一下它们的状态都是什么样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取少量花生油、猪油,让学生们亲自实验看看它们是否能与水互溶,密度比水大还是小,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生活中油着火能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扑灭燃烧的油。这样一步步引导,既能通过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践,凸显出探究乐趣,更实现了的宏观辨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渗透。

2.活动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平台

活动化教学是与静态化学习相对而言的,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行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实践、碰壁、尝试、改进,这个过程更能凸显学习的主体性意义,而且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显著增强,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化学课本上有非常多的实验,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钠的性质”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我采用了一个小魔术———“滴水生火”。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实现课堂开始的一幕。这样就可以教会学生不迷信,建立崇尚科学真理的态度,自然引出课堂主角“钠元素”。然后让学生们进一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用镊子取出一块钠,观察颜色、质地等,用小刀切一块再认真观察下切面的颜色变化。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进行表征,了解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从金属钠的切面颜色变化引出钠的化学性质;观察钠的燃烧,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将钠放入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滴入酚酞的水溶液变红。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现象,概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特征与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深化学生头脑中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视频讲解钠的工业生成和保存、应用等知识。将化学贯穿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此外,自主学习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相关化学书籍、开展化学兴趣实验、组建化学学习小组、举办化学知识辩论赛、开展绿色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非常的自主学习方案。这些过程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们在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