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课程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W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c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篇2
关键词:适时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ITT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69-04
一、引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在学习中仅仅起指导作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上升为如何高效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诸多教师将“人的灌输”转换为“电的灌输”,即把教学内容转移到计算机上,通过放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模式侧重于教师知识的传授,使教学活动平淡、枯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大大的削减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教学模式曲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实理念,认为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当成是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有教师综合学生学情、课堂内容等因素,在课堂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大部分重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结合,却极少考虑如何更有效地结合问题。
而JITT(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设计难题探究,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学生认真预习课本的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并完成学习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小组以指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JITT的教学方式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外有效结合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意义[1-3]。为此,本文将对JITT教学模式进行整理,概述其研究现状,并重点探讨JITT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实施方案,并分析其特点与不足,为JITT在各类教学中提供参考。
二、JITT研究现状
美国航空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的4位教师撰写专著《Just-in-Time Teaching : Blending Active Learning with Web Technology》(适时教学:主动学习与Web技术的集合)为JITT的兴起起重要作用。JITT是为更好地解决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把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等新兴技术的优点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
近多年来,来自世界各国近300多名学者,在高中、中专、大学等机构的近25个学科采用了JITT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尤其在计算机学科的教W改革中突显优势。美国杜克大学的Tammy Bailey教授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运用JITT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发现,要求学生举手或者主动回答问题不如对全体学生理解力的测量来的更加可靠和迅速,并且发现学生容易记住自己喜欢的任务和活动相关的理念,这一发现是采取了质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价的。通过将PI和JITT结合起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鼓励协作学习,同时也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及时提供反馈,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的分析逻辑思路。
国内对于JITT教学模式研究相对较晚,也有许多学者对JITT在各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4,5],从多方面表现出其对我国本专科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马萌[6]将传统本科教学与JITT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JITT教学模式对本科教学的启发;刘粤湘[7]探讨了JITT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示范作用。陈继超[8]提出在运用JITT模式前提下,将思维导图与web quest相结合,在JITT教学模式的“授课-探究”的适时教学的良好互动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国内许多研究者在JITT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也有突出贡献[9-15]。
三、JITT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研究内容分为构建 “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平台”、“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大部分。
1.建立基于JITT模式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平台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模块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预习问题和讨论区等模块。其中,网络教学资源模块主要包括最新公告、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源;网络课程模块包括相关课程介绍、授课大纲、课堂内外的作业和习题、师资队伍、相应的实验教学等;预习问题模块主要包括课堂预习问题和信息反馈,是学生预习教师课前提供的课程预习内容;讨论区提供师生在线交流和互动的网络平台。
教师通过平台课程相关信息,同时每堂课的预习内容。学生利用课程教学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及时了解课程最新消息和最新动态,随时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探讨同样感兴趣和有所困惑的问题,互帮互助有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盲区。
2.构建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想要建立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就要达到以下两点:①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完成之后将预习信息详细地反馈给教师;②教师及时接收这些信息,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网络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及时开展师生交互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是JITT教学一直秉承的主旨。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就“教学”二字来说,教的执行者是教师,学的行动者是学生,所以说在课堂上他们是主动的接受者。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情况以及反馈信息的详尽与教学的实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结合反馈信息和自己制定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在预习中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讨论为主是课堂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对于相同或不同主题,各个小组之间开展讨论与辩论,其中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甚至是全班性的讨论都是可以存在的。在这些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过程中,通常会穿插一些角色扮演、操练与练习、甚至是演示或实验等活动;开展这些讨论与辩论以及穿插其他一些活动,既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习,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创造性,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在经历课堂教学后,JITT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开展综合难题方面的探究,在网络上将学生难以处理的一些较困难、复杂的问题作为专题进行探究。既然是针对难题的探究,那么它们就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才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更科学、更清晰的思维逻辑,促进高级、复杂认知能力发展的效果。
3.构建JITT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衡量后给予公正的判断。在JITT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主要内容是对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内容的评价。JITT教学过程贯穿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因此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评价、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及课后难题探究评价都将作为评价的参考。
四、JITT研究目标分析
1.提高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JITT教学模式提倡课前给学生上传预习材料,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方向,提高预习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后并提交反馈信息,长此以往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之间互动探讨辩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JITT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给了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课后难题的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而且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过程的实施,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自觉加入到学习的队伍,自觉地吸收获取知识。
2.实现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运用JITT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一旦他们提高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那么传统的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的消逝就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而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就会诞生,原先让学生压抑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学习效果自然而然会显著提高。
3.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JITT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课后探讨,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学习预习内容,整理学生预习反馈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都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率都能达到最优化。
五、JITT主要实施方案
着力于“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是JITT教学模式的重心。“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上传并预习内容;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并及时反馈给老师预习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适应性调整,以及重新制定对于课后的知识难题拓展和探究方案。“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师生通过讨论,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教学改革效果[16]。JITT教学模式按实施时间又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主要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六、总结与分析
1.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JITT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起点水平差异大。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同时,编写程序涉及到理科基础、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导致同一个班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大。
(2)课程难教、难学。困扰师生的突出问题是程序设计类的课程。编程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理论性以及广泛的知识面,但从古至今大多数的学生一旦面对较难的问题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并退缩。
(3)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现今仍有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不被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例如:“填鸭式”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一种,这一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展,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厌烦,适得其反,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便难以完成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针对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急需一个既符合该学科特点,又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2.优势比较分析
①JITT模式在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良好,对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明显作用。总结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为其他课程更好地利用JITT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经验与启发,为JITT模式在国内推广及应用提供借鉴。
②JITT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促进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③JITT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志芳. \谈JiTT教学模式在MAYA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现代化, 2016, (28): 192-194.
[2]欧阳泓杰.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陈国松.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HAMMOUDA, M. Practical teaching of behavioral sciences to medical students[J]. European Psychiatry, 2016:
[5]汤俊, 庞帅. 基于翻转课堂与JiTT模式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23): 80-83.
[6]马萌, 何克抗. JiTT――Blending Learning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21): 81-84.
[7]⒃料妫夏玉秀,杨德凤.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03): 109-112.
[8]陈继超, 牟占生, 封娜娜. 基于JITT模式的“思维导图-WebQuest”教学模型[J]. 计算机教育, 2011, (14): 71-75.
[9]王娜. 基于JiTT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反思[J]. 教育现代化, 2016, (24): 144-148.
[10]郑冰, 宁鹏飞. 基于Moodle平台应用JiTT模式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 (02): 99-102.
[11]孙爱东.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3+4”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06): 41-45.
[12]王冰洁, 陈玲, 汪晓凤. 基于微视频的JiTT教学实践研究――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07): 24-29.
[13]WANG, XIANMING. Research on Innovating English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3, (2):
[14]侯爽. 基于JiTT和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2, (14): 78-80.
篇3
一、发展现状
自2001年芮城县承担农业部农村沼气小型公益试点项目,到2002年国家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来。我市13个县(市、区)承担了国家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大型沼气工程和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同时完成了省农业厅安排的农村省柴节煤炕连灶和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等项目。
1、户用沼气发展迅速、覆盖面大
截止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13.3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89.9万户的14.8%。户用沼气覆盖村共计2397个,占全市总村数3188的73.8%,其中建设规模占所在村总农户的比例在50%以上的村有406个,建设规模达100户以上的村有238个。全市户用沼气平均使用率为71.2%,弃用的占25.5%,报废的3.3%。原料供给方面,来源方便或白有养殖保证原料的72.5%,外购原料的占27.5%。原料类型方面,以粪便为主的占96.4%,秸杆为主的3.6%。
2、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稳步发展
截止目前全市共完成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项目77处,分布在临猗、芮城、稷山等七个县市。发酵池平均容积为了122立方米,贮气柜平均容积为20.8立方米。正常使用率为93%,平均每处供气户数达8户,供气户数在10户以上的达到25处。
3、大型沼气工程项目进展较慢
中央和省里批复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共20处,目前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常运行的9处。养殖情况方面,年平均出栏生猪5278头,年存栏蛋鸡10万羽,供气农户1600户。有4处因养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停工,其余几处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但总体进度较慢。
4、省柴节煤炕连灶项目深受欢迎
吊炕自2008年在运城试点以来,由于施工方便、投资小、适合晋南农民的生活习惯,很快在全市普遍推广,目前已完成32000余铺,广大农户应用推广的热情很高。
5、三沼综合利用试点效果明显
近年我们安排了三沼综合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永济市于乡镇北梯村以大型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示范点,建成3000亩的循环农业基地,养猪、葡萄生产和粮食生产相互促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盐湖区三路里镇杨家门村“猪-沼-菌(鸡腿菇)”示范点,用沼渣、沼液对食用菌基料进行浸伴,增加产量的同时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闻;喜县东镇上镇村“猪-沼-粮(菜)”示范点促进了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沼”综合利用在我市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起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户用沼气使用率不平衡
从全市情况看,目前全市户用沼气平均使用率为71.2%,但存在使用率不平衡问题。一些起步比较早,管理比较规范的县如芮城、临猗、稷山、垣曲、新绛等县的使用率在80以上,使用效果好的村使用率要达90%;一些发展较迟,管理跟不上,缺乏原料,靠近城郊的地方使用率不到50%。从年使用时间上,好的用户,一年12个月都在用,差一点的用户,仅在夏季、秋季5~6个月用,还有的一些用户,时用时不用。
从整个效果来看,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率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建设初期,选址不当。一些村干部和农户认为国家投资钱,先争取。在其使用中需要对池子维护和进出渣,时间一长就怕麻烦,不想再用下去。二是因为农村养殖业格局的变化。过去家家养猪,现在随着劳力转移,养猪业向大户集中,有相当部分农民都不养猪了,造成一些已建沼气池没有原料进池,只好花钱购买猪、牛粪,少数户干脆停而不用,造成很大浪费。
2、大型沼气工程项目进度缓慢
我市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为20处,目前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常运行的9处,总体进度缓慢。导致大型沼气工程项目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运城市作为农业大市,财政对各种项目支持力度都很有限,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无形中将这一部分资金的落实转给了各养殖企业,另外,由于近年来养殖行业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和养殖成本的提高,有一部分企业在资金周转上面临种种困境,最终因国家投资少、地方难配套、企业有困难等问题,使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在入户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入户难、入户慢问题;三是运行成本和运行费用无法得到保障,对长期运行和科学管理造成了影响。
3、服务网点正常运行难度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市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已建成675处,已经实现了服务网点全覆盖,形成了县、乡、村沼气服务网点三级网络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网点无法发挥其有效作用。主要原因是运行费用无法得到保障,全市大部分网点属无偿服务,服务人员收入无法得到保障,极大影响着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近年来户用沼气建设数量的减少,沼气技工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在运行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按市场化、规范化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运作的机制。
三、建议及对策
1、项目建设上要进一步明确思路
一是户用沼气项目要以提高使用率为前提,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加大对现有户用沼气管理和维护力度,在病池修复工作上,希望国家给予补助;二要重点发展养殖小区,随着适宜建设户用沼气农户的逐年减少和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养殖小区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推进;三要加大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和推进力度,由于大型沼气主要为农民供气,带有公益事业性质,国家应加大项目补助标准,我们建议大型沼气项目国家补助应在80%以上。保证上一个成一个,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
2、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在服务网点管理运行方面,针对当前网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探索总结一套规范的服务网点运行模式,解决好网点服务的内容、服务人员的报酬、网点零配件的购进,网点服务的收费等问题。建议成立县级农村能源开发服务中心,承担项目建设和持续服务工作,实行企业化动作机制,根据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国家给予相应补助,以此来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3、加强“三沼”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力度
实践表明,“三沼”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我市当前推广的各种综合利用模式和各示范点效果虽然十分明显,但规模并不大,需要国家和省里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综合利用方面投资力度,以“三沼”综合利用良好的效果、强大的作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4
[论文关键词]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高校,自然以教学为根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评出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示范作用,以期对全国各高等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起到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其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对目前药理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做一分析,以期能为药理学的课程教学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
1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及性调查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http://www.jpkcnet.conr)提供的链接进行统计,笔者发现隶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体系中的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总数有l0门。其中药理学有6门,另外还有动物药理、临床药理、麻醉药理和兽医药理各1门(此4门本文暂不做研究)。加上军队院校本教研室的2008年通过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总共是7门,分别属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那么,针对这7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笔者首先进行了“可及性”的研究。可及性的英文名为“Accessibility”,顾名思义,即指能够顺畅地访问网络,并通过点击进入,从而有效地获得网站上的资源的过程。国际上较早并且比较完善地开展了网站可及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
但国内关于网站资源和内容可及性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慢慢起步,而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关于可及性则鲜有考虑…。可及性是网络资源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没有可及性,一切的教育作用及后续的功效都是空谈。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进入,根据该网站提供的链接尝试访问各课程。经过测试,这7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课程中,共有3家无法进入,显示网络无法连接。通过Google搜索引擎,笔者找到了其中1家的网络课程,但网络地址有所改变。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获批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可及性不是十分理想,有近一半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无法访问。估计原因和这些网络资源的服务器并非独立、托管式的服务器有关。这其中,属中山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可及性建设做得最好,表现在其将全校所有的精品课程都综合起来,放在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上,保证了访问的顺畅性。总体上来说,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可及性并不理想,它们的情况也可以从侧面或者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网站的可及性设计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代表其在可及性方面的结果,不代表精品课程及网站总体建设水平。
2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知晓度调查
知晓度的英文名为“Awareness”,意思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知晓程度,也叫认知程度。知名度可用两种方法来测试:①有提示知晓(AidedAwareness或Prompted Awareness);②无提示知晓(UnaidedAwareness)或自然式(Spontaneous)。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药理学教学方面的优秀示范,必须要让更多的学生甚至公众能够知晓,并访问之,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能够更好体现出精品课程的意义,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可以找到提高自己知识的地方,并能便利快捷地获取网上课程资源,让精品课程更好地作用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10名本教研室的低年级硕士、博士生进行了知晓度的测试。向他(她)们提出两个问题:①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②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供学习、利用。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拥有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本教研室,对于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知晓度推广工作比较好。知道的人数达到7人,而不知道或不清楚只有3人。但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知道的人数为零。这一调查结果凸显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学生中的知晓度之低。那么,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免费共享,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这一国家精品课程的重要目的就很难保证。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实验课还是理论课上,笔者建议应当多宣传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比方说,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员可以提示学生课后若有疑问或者没有听明白的,可以上网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来重新学习或梳理知识。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复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
3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资源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课程资源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大项来评价,这两项分值一直占很大比重,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学信息设计、组织与呈现等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众所周知,网络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型的“网上知识超市”,资源要充实,类型也要丰富。国家精品课程也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强大功能,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信息,如图片、PowerPoint、Word、Flash等等。笔者对可以访问的5门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仔细的查看,发现绝大多数课程均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授课录像和试卷习题等,尤其是以授课录像为主,但实验/实践、资源拓展稍差,学习/教学指导和素材库等仍较薄弱。通常,课程资源类型可分为演示型、过程型、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5种。在所分析的课程中,课程资源类型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课程都以演示型课件呈现教学信息,过程型资源也较少,基本忽略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资源的建设。在网络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确实需要进一步增强。
4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管理、互动交流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学习管理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节的管理,包括注册用户信息、互动交流、课程作品以及学生学习跟踪等四个部分的管理维护。而互动交流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指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一般而言,网络上的互动交流的方式比较多样,包括BBS、email、Blog(博客)等,当然电话也是交流方法之一。笔者对于可进入访问的5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的学习管理环节做得都不佳,没有一个统一的登录窗口,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程作业做到网上检查、网上解决。而对于互动交流方式,各家都比较重视,较多的是采用了email或电话联系,BBS使用也比较常见。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学习管理,各家的网络教学平台做得还有欠缺,而互动交流基本都可以做到。注册功能课程偏少的话,将不利于管理员分析学习群体特征,也难以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导致对学生课程作品管理力度不够。这样不仅无法记录学生成长过程,而且不利于过程性资源的积累,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无法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因此,这种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掌握的现状可能是今后网络教育资源值得关注的改进方向。
5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师如何利用好网络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对目前本教研室的5位教师针对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到过网络课程,并给出了网址。其他几位均没有向学生提及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在利用方面,教师们对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宣讲需要投人一定的注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课后去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加强、补充作用。
6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调查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综合,笔者反思总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药理学精品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6.1继续加强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应当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宣传,拓展网络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一个网站的内容是其最基础的资源,它关系着能否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否让人有兴趣停留在网站上甚至将来继续访问该网站。因此,对于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一定的更新,保持网站内容的及时性。
6.2学校统一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可以统一负责对所有申请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比的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制作和网站的管理,这样便于按照要求制作出统一格式的资源文件,便于以后资源的交流和重用。同时,可以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网络维护,做到网络的集中化管理。最后,还可以进行网络调研,统计资源的使用率,对学生使用率不高的资源,将信息反馈给课程负责教师。从而改进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存在的教学过程问题.最大限度的从课程本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3课程平台的选择 在课程平台架设上,开发者是选用专业的CMS系统如天空教室、eYouCT、方正奥思等这些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是自己搭建平台,值得慎重考虑。从性价比上看,选用稳定且功能完整的CMS平台较为明智。其功能多样,操作简单,设计精巧,专业化程度高,应当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好选择。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CMS是Moo—dle,作为免费的开源软件,不仅技术门槛低、易于操作,而且是一款相当不错的网络课程平台。而在国内使用最多的可能是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科如工科类相比,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没有采用这类平台的。原因可能与药理学从业人员不熟悉此类网络平台和软件等有关。笔者还是建议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类平台。
6.4对教师、学生的培训 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服务对象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如何通过精品课程提高教与学质量,首先必须指导教师正确利用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做好对教师、学生双方的培训工作是前提。如果是自己开发的平台,可能需要做专门的讲座来教会教师和学生使用。如果采用的是前述各种已经开发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话,则培训工作可以在平台的“操作指南”或“操作帮助”等功能菜单中实现,无疑是大为简便。
篇5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服装构成 优质课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宽,这就要求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应“因时而变”,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装构成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启迪设计灵感,培育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效率的高低则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天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深远的指导意义。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提高本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本校服装构成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教”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懂”,还要让学生“会”,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率、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达成学生“学”的能力和效果。新型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服装构成课的授课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服装构成课不是训练学生表现能力的课程,而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授课教师一开始没驾驭好,学生也就会对这门课程兴趣淡薄。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以往在讲到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时,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模仿的状态,往往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而乏味。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同样是讲点线面构成,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首先结合流行从网上搜索不同服装上的点,如点状四方连续花纹、纽扣、立体花等在服装中应用的范例。充分发挥时尚流行资讯在教学中的作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的参与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自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指导地位,诱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质。在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和创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创意过程中要树立自我否定的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敢于打破惯常的设计创意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服装构成作为一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完全站在自由的立场去追求造型的可能性、材料的开发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到如何让专业基础课紧跟时代步伐,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总结和寻求出更适合于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采取“保留基础,注重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训环节,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检验动手技能呢?那当然就是设计作品。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专题研究、上课表现、社会调研等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并对整过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学生“当堂训练”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研究该课程与其它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与考试评价方式体系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持问题,使之纳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它们整合条件下的作用。
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等部分。服装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通常不分专业都由基础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授课,这种授课体系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内容上选择一刀切的方式,换了专业、换了学生,却不换教学内容,教学和训练缺乏专业针对性。这种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课剥离开来的作法,其后果就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服装构成课教学不能与后续专业课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不知道学习构成是为了什么,更不了解怎样运用到实践当中。服装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理解程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
总而言之,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作为服装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将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教学(PBL) 教师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45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RKJGZ130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21-03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PBL)的应用与研究概况
问题导向式教学,本意为问题导向学习(简称PBL:Problem?鄄based learning),基于习惯和在教学应用的意义上称之为问题导向式教学(PBT:Problem?鄄based teaching)。PBL最初主要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提出和应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鄄centered)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通过PBL,学员可于小组建构学习目标,整合基础与应用知识,对于相关知识作系统性的搜寻与回顾,并学习对知识的评断、应用与分析等[1]。PBL倡导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彻底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课程过度专业、缺少多元化评估、考试驱动学习、被动学习态度、学习与应用脱节、人文素养欠缺,因而更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PBL的发源地加拿大McMaster大学将PBL定义为一种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摒弃传统教育思维的教育理念,具有多元化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2]。人们认为,PBL逐渐从一种课程模式转变成融会贯穿于传统课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作为一门课程,始于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关键知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策略和团队合作技能;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学生遵循系统学方法来解决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从而发展了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对挑战的素养[3]。有研究者概括,PBL模式一般包含5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1)问题或项目;(2)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学习小组;(4)问题解决的程序;(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4]。当然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及在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PBL的实践也存在诸多变式。
美国研究型大学将PBL应用于本科生教育,一般有多种目的,特别是要发展下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在团队和小组中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多种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发展的智力,成为终身学习者[5]。20世纪80年代以来, PBL在美国从研究型大学扩展到教学型大学、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90年代中期以后,PBL被移植到美国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各个年级,并取得了成功。
目前PBL在我国也已经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扩展到了多个领域乃至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来,如管理类专业课程、财会专业课程、营销专业课程、公共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化学、数学等领域。笔者查阅了近十余年来(2000年―2012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出版的专著,发现“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学术论文中以PBL 为主题(或称“基于问题的教学”等相关主题)的相关研究约180余篇,在一般意义上,目前有关PBL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涉及如下主题:PBL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关于PBL的理论依据问题、关于应用PBL的执行模式与流程、关于影响PBL执行的要素、关于PBL应用效果的评价等,已有多项研究有所概括,这里不再一一赘述[6] [7] [8] [9] [10] [11]。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相关研究约20余篇,如何有效的应用PBL,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PBL)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国内近20年来, PBL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的主要进展如下:
1.PBL在教师教育与师资培训中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
已有多位研究者基于实践提出应重视PBL在教师教育与师资培训中的应用:
首先,对PBL的关注从根本上是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PBL和我国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运用于我国教学实践中,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12]。
其次,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以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理论性,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忽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难以照顾教师个性需求等,而PBL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依据,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尊重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强调学习者合作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培养,对改进教师培训颇具借鉴意义[13]。
第三,将PBL应用到中小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PBL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受到各种挑战:课程内容的处理、学习结果的评价、具体的实施技能等等[14]。遭遇的限制有:学习社群狭窄、学习资源的获取有限、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等,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观念,增长知识和技能等[15]。也要求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即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这种教师观的革命性转变是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一脉相承的[16] [17]。
三、PBL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展望
由前述可见,教师教育课程领域PBL应用的有关探索和研究还相对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整合性和行动性,有待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各个领域,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多个层面上系统探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PBL,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主要涉及:
一是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理论基础探索。迄今PBL的主要理论基础多来自心理学领域,尚待进一步引入涉及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资源,以深入揭示PBL的教育价值、文化背景与教育现实对实施PBL的影响。PBL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国外,不能盲目扩大PBL课程范围,过多增加PBL课时,要防止PBL教学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的情况;在一般意义上,要提高在教师教育中实施PBL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实现“问题导向”教学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以着力于未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33]。
二是基本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将PBL的一般运行模式有机地结合各门教师教育课程和所涉学科的特点、学生受教育阶段等因素加以应用,同时建构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有效变式。
三是教学方法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揭示。以往的研究表明,PBL的实施效果如何,主要涉及到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文化与教育现实、网络环境)、教师因素(师资数量、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素质、教师的意愿、教师在PBL中的态度、教学经验、实施能力)、学生因素(包括知识与个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学习期望、参与度)、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教材选用,核心是问题设计)、团队组织与互动(包括班级规模)、评价机制等。这些因素在PBL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具有怎样的影响?有无特殊性?无疑是有待深入揭示的。
四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建构。以往的研究虽然对PBL的教学效果多持肯定倾向,但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存在意见分歧,值得我们注意。譬如,国外有分析发现,应用PBL,除了学员满意度方面有所提升外,其它能力及指标都无法显示PBL比传统教学有明显的优势,而意外的是,学员满意度的提升反而与PBL课程中教师适当的指导介入具有正相关,这似乎有违于强调学员自主性的理论。究其原因,教师对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加上一定程度的介入,可以增进课程的效率,引导学员的学习态度与思维,减少学习上的浪费与空转时间,并且能加速团队的融合与效率;在问题解决技巧方面,如果过度依赖学生自建模式将会使得其初学者思考模式与专家思维产生落差,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模式将大大影响其学习成效[34]。因此,与其他领域的教学应用一样,PBL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将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陆希平等.问题导向学习: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西北医学教育,2006 (4). 378.
[2]董卫国主编.临床医学PBL教程(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
[3]丁晓蔚.“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价值之我见(J). 现代教育科学,2010 (8). 25.
[4]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 全球教育展望,2003 (3). 62.
[5]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中国高教研究,2004 (10). 61-61.
[6]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3). 55-61.
[7]同[4].62-66.
[8]赵海涛.论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 全球教育展望,2004 (12). 50-53.
[9]同[1].378-380;
[10]王顺昌,罗勋.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 (3).105-107;
[11]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1). 66-69.
[12]李泽春.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素质教育(J). 河池学院学报,2005 (4). 113-115.
[13]苗培周,何俊华. 基于问题的学习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8).88-91.
[14]刘儒德.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8.
[15]陈宁,辛增友.基于问题学习的实施及对教师的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0-51.
[16]汤丰林,申继亮.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 76.
[17]汤丰林,申继亮. 论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师观――兼论我国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40-46.
[18]周耀威,徐钟庚.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4).6-10.
[19]同[17].41-43.
[20]同[14].29.
[21]同[18].7-9.
[22]刘儒德.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49-54.
[23]李凌雁.问题式学习(PBL)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 (1).77-78.
[24]李东. “问题性教学”在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理论观察,2005 (2). 100-101.
[25]韦雪艳.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效化教改探索(J).科教文汇,2008 (11) (上旬刊). 80-89.
[26]刘国艳. 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BL教学法在儿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济宁学院学报,2009 (4). 101-103.
[27]同[23].78.
[28]Samy Azer著,王维民主译.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译者前言.
[29]王苏珏. 从师本到生本―――对实施有效“问题导向”教学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553.
[30]同[23].78.
[31]罗祖兵. 教育学问题教学:涵义、价值与操作(J). 高等教育研究,2010 (3). 71-75;
[32]梁亚琴,张晓冬. 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公共教育学》价值诉求(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 (2). 147-150.
[33]同[29]. 554-555.
[34]同[1]. 379.
篇7
关键词:高校Wiki技术项目教学法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Wiki 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现场观摩、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练习等诸多传统教学方法一样,其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但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则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是相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在Wiki上提出教学要求,创设情境,确立问题,着手把学生带入拟实的环境中,学生借助网络主动搜集材料,然后在Wiki上创建该问题的相关页面阐述各自的见解,并提供相关链接,通过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启发,对该页面不断修改、完善,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Wiki页面中提出的问题及概念认识上的模糊,随时调整项目实施策略。传统高校课程教学的主线是讲知识―讲实例―练习―实训(或课程设计),这种方式从学习到实践的周期长,学生接受起来困难较大,到实训阶段往往发现还有许多内容需要重新补习。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主线是案例―理论―概念,这更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作为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应当采取哪些对策?今后教学改革的路应该怎样走?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湖北经济学院电子商务专业09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个别访谈。调查中,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考虑,并且做出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力争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湖北经济学院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熟悉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对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
2、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解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活动找到一定的依据。
3、调查方法及实施
调查方法有问卷和面谈两种形式。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其题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择和回答,问卷以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随堂向学生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9份。回收问卷后,我们又选取10名学生进行面谈,请他们就其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从而取得较为客观的调查结果。
4、调查结果和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进行,如表1所示。
(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1。
表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开设课程学习的态度很喜欢的比例是31.6%,比较喜欢的比例是47.4%,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的比例是21%。认为大学开设课程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重要的比例是73.7%,比较重要的比例是21.1%,很少同学认为不重要。统计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端正的。
(2)学生对教学方法认知的情况和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观察、猜想、讨论、推理教学活动感到不太困难和比较困难所占比例相当,感到没困难和很困难所占比例都不大。经常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学生比例较少,大多数学生有时或偶尔使用项目教学法,有10.5%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项目教学法。占72%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或从来没有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经常交流的学生只占7.5%。在课下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的情况稍微好点,经常或有时交流的比例占47.4%。在学习过程中,偶尔或从来没有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占52.6%,经常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只占15.8%。对学习很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3.7%,比较主动的比例为44.7%,很被动的学生占5.3%。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生对Wiki技术掌握程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Wiki技术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61.5%,只有5.3%的学生很了解Wiki技术。相当多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利用Wiki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比例占74.1%,很了解的学生只占4.2%。但是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近80%的学生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只有5.3%很不感兴趣。统计表明,学生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对Wiki技术的了解相当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学校开设课程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但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比较欠缺,对Wiki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薄弱,但对利用Wiki技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是感兴趣的。基于这种现状可以看出,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上的加强,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开展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的尝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实施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设计是顺利开展学习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项目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实施项目的关键,及时准确地评价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提高是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Wiki技术作为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把它和项目教学法整合到一起,在高校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其中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我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希望对高校今后的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B039)。
参考文献:
[1]李韩妃,唐桂平.项目教学法影响学习兴趣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1,(11):171-172.
[2]查晓瑜,罗一帆.高校新生信息技术水平调查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1,(4):89-90.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而非讲课质量,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个问题,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平台,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在线模式下,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而且问题较多,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有平台的维护,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但是一旦安装完毕,若要再请教问题,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则自行招聘,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课件中看不到教师,只能看到教学内容,画面颜色搭配协调,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文字更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因为无人监督,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学习中不能快进,避免学生根本不看,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凭课件自己播放,自己去干别的,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如果学生不点继续,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但还是太“仁慈”,当提交后,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随便选几个选项,直接看正确答案,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很容易就会通过,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在线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干脆在家看好了,学校也没有必要来,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到了课堂,再与老师、学生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
[3]梁林梅,李逢庆.如何激励和支持高校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国际经验与对策[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1引言
高校图书馆用户每年新增加比较多,信息素养水平相差较大,每年入校的学生和新进教职员工都需要进行图书馆认知教育,现有模式以介绍和参观为主,辅以资源利用的专题讲座,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改进和提高的余地,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基于E-Learning和课程模式的入馆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本文在综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现状,结合我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探讨针对入学新生的在线入馆认知教育课程设计。对于高校图书馆到馆率和借阅量下降的问题,通过在线认知教育课程的形式还可以进行图书馆和新用户的双向社交平台绑定,选择使用率非常高的微信平台,确保学生能够收到图书馆推送的信息。
2在线课程学习国内外现状
E-Learning在高校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从初期的教学辅助资料到以Blackboard、Moodle等为代表的LMS学习管理系统,这个阶段以电子化教学资源为主,起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作用;第二阶段是视频公开课和MOOC模式,公开课影响比较大的有网易公开课和新浪公开课,截至2016年10月数据网易公开课共有大学视频公开课1242门,与初期国外公开课占绝大多数不同,中国大学提供的公开课达到809门,此外还有TED、演讲、其他网络课程共计超过2000门[4]。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在公开课的基础上提供教学组织、师生互动、作业、和学习结果认证等内容的一种更加接近现实教学、更深入的一种网络学习模式,与MOOC相比,视频公开课更像一种网络资源,从效果上看公开课模式更加适合一些文科类的课程,MOOC虽然数量和注册用户很多,但是退出率也是居高不下[1],特别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第三阶段是结合学习理论的基于过程评估的线上线下模式的在线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模式)在网络在线学习领域的一种应用,与完全的网络教学不同,翻转课堂学习模式采用线上自主学习,强调线下学习,课堂检查、讨论和答疑,注重学习的效果,目前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信息检索类的网络课程有武汉大学黄如花开设的《信息检索》[3]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检索》[4],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MOOC平台作为载体,前者面向的是网络上的所有网络用户,所以内容浅显和全面,以公开数据和搜索引擎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提高综合素质,如何提高科研效率等;后者的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所以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知识管理、文献管理、文献信息分析、思维导图等,以文献研究为主。
3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现状及我馆存在的问题
入馆教育是每个高校图书馆都需要开展的活动,普遍沿用集中讲解、实地参观的模式,由于时间短,没有考核要求,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再也不到图书馆,也从来不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我校图书馆不例外存在这种情况。图书馆为提高服务质量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但是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是被动的和单向的,图书馆的资源以图书馆网站为入口,等待用户的访问,有新资源或新活动也是在网站上发消息,对经常使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用户可以方便得到各种信息,但是对不活跃用户往往起不到作用,而往往是这部分用户才是最需要信息推送的用户。目前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采用PPT演示的课堂培训形式,然后进行实地参观,新生入校时一般以学院为单位安排2个学时左右的讲座,由于时间限制基本没有实践练习的机会,研究生与新进教师由于信息素养比较高,没有开设专门的培训,以信息资源利用讲座为主。图书馆已经为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等自动化系统制作了教学视频,电子资源的使用教程目前正在制作中,这些资料和教学视频都放到图书馆主页上供老师和同学学习和下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际演练不够,图书馆数字资源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程度,如何通过门户网站检索到有用的信息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真正掌握后才能激发学生使用的热情,特别是海量电子文献的搜索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化的教学不仅仅教会工具的使用,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键字和搜索范围的选择,分步骤、分阶段迭代查询、逐步求解的能力,我们在对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调查访谈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找不到需要的资源,分析下来问题是学生很理想化的希望一次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资源,这种需求即使是我们图书馆的老师也是完成不了的,正确的方法应选用不同的关键字或关键字组合,复杂一点的问题需要反复多次,网络资源的利用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高校图书馆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源例如TED、网易公开课、在线测评平台等的推广也是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我们设想把学科服务平台建成一个资源共同建设,信息共享的开放式信息平台,把网络资源进行聚合和导航,如何使用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在入学教育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4贵州财经大学认知教育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在线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图书馆新用户对图书馆现有图书文献、电子资源的了解,图书和电子资源荐购流程教学,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搜索教学,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除了图书馆资源使用,还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专业认知教育,根据不同专业同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推介相关图书馆资源。在线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案例教学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记录学生上机操作结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和专题辅导为辅的形式组织教学。建议课时数为16学时,1学分,集中授课三次,时间周期从新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期末复习之前结束,以学院为单位,根据学院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资料准备,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不参加,水平低的学习可以参加多次,学生自主选择辅导时间和内容,辅导课教师以解答问题为主。系统实施分为课程内容建设、软件开发调试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还可以举办检索大赛,资源利用分享比赛等活动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5结束语
入馆教育有现有模式转换到在线学习课程模式不是图书馆自身可以实现的,首先要得到教学单位和教务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在培养方案环节就进行改变,另外对新生信息素养也有很高的需求,我们学校有的学生在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更不要说使用电脑进行网络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需要提供电脑使用和网络知识的培训,针对没有计算机或上网条件的学生需要提供设备和场地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下一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需要提供教学辅助服务平台,例如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等,与任课教师合作共建网络课程,合作建设课程作业需要的资源库,提供在线学习、作业、参考资料获取、作业提交和论文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图书馆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以江苏开放大学实践为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5-10.
[2]谢一帆.基于教学资源整合下的高校图书馆在线教育互动平台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9):107-112.
[3]海岚,李纲,张洪元,等.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4(6):85-88+109.
[4]网易.网易公开课.网易,[2016.11.30].
[5]黄如花.信息检索.武汉大学,[2015.4.30].
[6]中国科技大学.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EB/OL].中国科技大学,[2015.4.30].
[7]宋建飞.高校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讨基于大学新生专业认知度的问卷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94-98.
[8]郑春汛.高校图书馆立体式入馆教育探索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4):69-72.
- 上一篇:对机械制图的理解与认识
-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