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 信息化 教学 问题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未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较差的语言环境制约了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语用习惯,尤其是在生活中,学生根本就没有把英语学习带入生活,很少用英语进行交流,甚至会出现一些抵触心理。(2)未能把英语和其他专业课学习相互结合。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除了可以学习到英语课本上的知识外,很难接触到其他英语知识,使其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语用技巧存在局限性,没有向专业课程上拓展,在专业学习中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流,未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教学理念落后。在当前时代,社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作用于英语教学方面,就需要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用能力。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以笔试来作为考核手段,并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成果。但笔试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突击复习,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模式也能够取得合格的成绩。同时,笔试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3.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英Z教师未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没有积极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技能,甚至一些英语教师都没有掌握信息设备的基础操作,无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信息化教学的转变。(2)一些教师虽然已经熟练运用各类信息设备,但其信息化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如一些教师只是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课件,这些课件甚至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来的。虽然一开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但时间一长,也会变得枯燥无味。(3)很多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虽然是运用了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但只是把黑板换成了大屏幕,本质上没有丝毫变化,学生课堂上缺乏交流、互动,难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语用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同时教师也不能准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改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把英语学习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一方面,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积极的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同时把这一项当作期末考核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可积极组织英语实践活动,如英文歌比赛、英文写作大赛、英语话剧表演等等,以这种活动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用氛围。当然,和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可以在网上组织这类活动,如构建校园英语学习平台,学生可在该平台中进行讨论等。(2)把英语学习带入到其他专业课中,可优化英语教材,把英语教材和其他课程教学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能够用英语讨论专业话题。
2.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传统教学理念留下的弊端。首先,教师应该建立现代化英语的教学理念,消除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答题-讲题-答题”的模式,避免让学生出现“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这一思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最后,优化考核机制,除了期末的笔试成绩以外,还需要把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和语用能力纳入考核中,以此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
3.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想要提高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效率,还需用创新教学方法。目前,较为主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慕课”,通过“慕课”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优化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慕课”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点优势:(1)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喜好来选择课程,改善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慕课中还含有很多名家、专家讲课,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慕课教学下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3)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身份发生转变,转化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同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指导,改善了过去那种枯燥无味的课堂环境。
三、总结
目前,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学理念落后、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等,而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就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下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自主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1 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1.1 自主型人才
自主型人才是拥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拥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不竭的学习动力的学生。众所周知,学习意愿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身心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则必须通过自主精神的培养来实现。
1.2 创新型人才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侧面体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丰富的知识素养,还有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以及跟随信息化潮流的敏锐目光。可以说,创新型人才无论身处何地,都必然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 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这一时代浪潮下,培养自主型人才与创新型热潮会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首先,传统人才培养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较为单一,授课内容浅显并且具有局限性,课本教材的更新存在滞后性;其次,“唯分数论”的人才评价标准依然在学校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这会制约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再者,高校并未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从根源上的忽视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教育的地域性差异显著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信息渠道更加多元,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也相应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相比较而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逊色不少,培养与时俱进的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也会受到很大限制。
2.3 政策环境和教育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高校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体制均不完善。同时,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也有所欠缺,这都从客观上抑制了人才的自主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人才培养途径及对策
3.1 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具有主体需求与责权。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创新平台,加大科研基地的建设力度和科研经费投入,挖掘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多元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渠道和多种专业课、选修课的选择模式。同时,积极开发教学软件,运用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加快网络开放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3.2 科学规划,健全教育培养机制
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开放、良好的政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模式。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我校近年来引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东西部高校联盟、港澳台等地开放共享课程,合力建设和使用多元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时,“云课堂”“微助教”等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使得信息技术“活水”注入课堂,学生的学习模式自主多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昔日的课程学习也焕发出新的魅力。我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研究者和信息化课程的建设者。这一系列措施手段,都有助于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转化;有利于由“知识灌输”向“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完美蜕变。
3.3 促进公平,平衡各地教育资源
统筹规划,克服传统教育的劣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各地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在教学基础设施、教育内容和师资力量方面做到相对均衡,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优化教育模式,融合创新型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2] 汤佳乐,程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89.
[3] 怯谰.教育公平: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1-6.
篇3
关键词 SWOT分析;教育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7-02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一个信息化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正面临巨大的改革与发展契机,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一个关键性问题。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及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外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信息化外语自主学习,指的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支持服务的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IPad等)和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设施、设备(如学校的自主学习中心、网吧或寝室里的计算机等)和学习资源,开展外语的自主学习。关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很多学者已有过一定探讨。先行研究中,大多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并且,关于大学日语学习者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对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进行SWOT(即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1 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自主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外语教学领域之后便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等进行自主选择,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去发现的,因此,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2 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的SWOT分析
SWOT是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来的一种战略分析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接下来,笔者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逐一进行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1)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基于现代网络的学习环境下,日语专业学习者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检索、收集、分析。例如,日语学习网站(如沪江日语,http:///;和风日语网,http://jpwind.
com/)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音视频和电子文本资料,其中大部分可以免费供人下载使用,尤其适合于日语初、中级的学习者。而一些日语综合性大型网站(如日本雅虎,http://yahoo.co.jp/)或专门性网站(如可以收听到日本NHK广播的网站http://nhk.or.jp/r-news/等),为日语本科高年级学习者或研究生了解日本的各个方面打开了一个窗口。
2)提高电子写作与发表技能。对外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大学的外语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等的写作。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论文写作资料(较常用的有国内的中国知网cnki,http:///;日本的有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CiNii,http://ci.nii.ac.jp/ja),利用计算机软件MS 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进行文字或图片的编辑、修改、保存等,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学习者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由于外语学习者多为文科出身,缺少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知识的专门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笔者曾在本校担任大三本科课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可知,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又反映对包括像多媒体教学中音频、视频的编辑、剪接以及图像的处理等的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甚至不了解这些技术的运用。
2)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尤其表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对大量的电子及纸质文献,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学生又抱怨获取不到免费公开的电子文献以及日语原版书籍等。
3)学习者的自觉性不够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监督,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减少,部分学生表现出懒散怠慢的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相关政策的出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教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发展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版本也不断更新,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对于外语学习者将会是一种难得的利用契机。
2.4 威胁分析(Threats)
1)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资源既包括用于教学的相关网络软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包括用于学习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薄弱,无疑会对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有关信息化日语教学资源的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与英语专业相比还稍显薄弱。
2)网络环境等的威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难以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如部分学生包括日语专业学生易被日本动漫、日本网络游戏所吸引,影响学习。
3 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对自主学习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可行且有效的对策,以趋利避害。以下,基于SWOT的分析方法,从机会(SO、WO)战略、威胁(ST、WT)战略等角度,对信息化日语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3.1 机会(SO、WO)分析
SO战略是一种发挥自身优势与充分利用机会相结合的战略;WO战略则是一种利用机会来弥补弱势,使得弱势变为优势的战略。在日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和计算机技能;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加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互助;制定科学的自主学习计划。
3.2 威胁(ST、WT)分析
ST战略是指利用优势条件,减轻威胁所造成的影响;WT战略旨在减少劣势,回避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教师、学生的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实现校际资源优势互补;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观念,适时对学生提供指导,发挥监督职责,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危害。
4 结语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信息会给自主学习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今后要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日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肖惜.信息化外语自主学习导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位置,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以初中语文为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信息时代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效果。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改革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学生为以后语文知识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因此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特别重要,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目标已经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点,一、语文教育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三、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可见,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信息时展下将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势在必行,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下主要阐述几种信息时代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趣味情境是一个较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趣味化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学习文言文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个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将文言文的意思详细描述出来,并根据文言文特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在此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某一句话所对应的文言文,并提出作者写这句的主要目的,引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策略之一,虽然课本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不会时常更新,一些较新的知识点未能立即在教材中体现,因此可能存在知识内容较为片面的情况,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此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制作,加入一些较新的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加前沿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师教学的视频,使学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接触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改革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建立和谐融恰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到有对话情节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再加上教师课堂引导,与学生积极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方便学生学习理解,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探究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能够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结 语】
基于信息时代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得学习水平大幅度提高。当然,信息时代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止步于此,更要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刘世清.初中语文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为核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20)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技术 高职英语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理提出了“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我国已逐渐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对各级各类学校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提升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作者结合本人所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航空机务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基础英语及行业英语教学中系统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期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
提到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经常有人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教育信息化。20世纪初九十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中首次涉及到“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要求将互联网应用在教育中,推动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为全球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吸引了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专家黎加厚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既不能完全等同于网络化,也不是仅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教育,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个涵盖整个现代化教育的系统工程。
2.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与会话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国内学者王竹立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炼,于2011年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既可指导学校内的正式学习,又能指导网络时代的自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总体内涵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中,师生双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结合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也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国务院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教W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至此,各种信息化技术纷纷融入教育教学,给传统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该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矛盾:一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时被普遍缩减,仅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二是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底子差,对英语学习没信心没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三是受教师本人的知识局限,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可见,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碎片化与整合相结合,才能解决以上矛盾。而解决这一切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给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当中,就各种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进行思考、研究并实践。
三、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务专业的学生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二维码、各类APP、微课设计三个技术层面。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步趋向于数据化、移动化、个性化和社会化。
1.二维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二维码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在教学中常用的二维码形式有问卷星、草料二维码、火狐浏览器和码书。
首先,利用问卷星在我院航空机务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两次问卷调查,一是引入行业英语的可行性分析,二是引入行业英语后的各种信息反馈。问卷星改变了教学评价和反馈的方式。教师无需发放纸质调研表,只需用“问卷星”设计好问卷调查表,自动生成二维码,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网上调研;随后导出各项数据,完成各类数据分析。事实上,问卷星还可应用在传递资料,考卷制作、现场测试、试卷分析、科研调查和社会普查等方面。
其次,运用码书进行课程教材建设。在我院确定于航空机务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引入行业英语后,需要建设适合行业特殊性的课程教材,如:《航空维修职业英语》。第一步,进行整体构思,确定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均包括学习任务单,课文文本、单元设计、进阶练习、课后作业、PPT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拓展学习视频等内容。第二步,分别制作以上内容,并转成二维码。第三步,进行组合设计,包括排版和艺术加工。码书将二维码与课程教材相结合,学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学习课程相关内容,还能体验互动交流、即时评价、远程连接,众筹智慧等新型学习方式。
此外,在A级、四六级听力教学中,许多音频材料我们也借助草料二维码进行归类整理。当学生想在课外练习听力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收听音频材料,解决了在电脑上使用光盘收听音频资料的局限性。利用火狐浏览器,教师可以直接把网上的有用资料生成二维码,供学生学习参考。
2. APP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各类APP的使用丰富了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我们主要利用手机上的APP来辅助课堂互动,常用的seewolink、mirrorop、UMU 等应用软件可实现手机和屏幕同步显示。
如:教师上课前将所有授课热荽嫒胫悄苁只,再通过无线网络,利用seewolink软件快速传送到电脑上,并打开演示。又如:在话题讨论和对话练习的教学环节中,只要确保手机和电脑在同一wifi环境下,mirrorop软件可使手机画面和电脑同步,实现多屏互动。口语课堂上讨论“Inner Beauty and Outer Beauty”时,多个学生的表现同时出现在电脑投影仪上,让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提高其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真实。
UMU 软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平台,用手机不但可以随时组织投票与讨论,还能用大屏幕同步展示互动结果。我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该软件进行作业练习与讲评。教师利用该软件制作作业习题并生成二维码,学生无需下载软件,直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相关作业习题。答题情况同步到大屏幕,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及时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点,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微课已经成为高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使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我院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我们有两种形式的微课视频:电脑微课和手机微课。对于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性讲解,运用喀秋莎等相关软件制作微课视频,时长达到8-10分钟,在大学城空间或QQ空间,师生可通过电脑观看学习。此外,还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或重难点进行碎片化,运用HTML5中的易企秀等平台,制作多个时长3-5分钟的手机微课、供学生在手机上播放。这种 “掌心课”或“指尖课”,非常方便学生课外自学。
信息化技术在不断进步,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是几种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以此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丰富了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英语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绝对不是各种信息化技术的简单堆砌,不能为了信息化教学而盲目采用信息化技术;更不能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而忽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化技术虽然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但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仅要做到在课堂内能认真听取教师授课,还需要在课余时间主动利用网络,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建构网络时代高智慧学习新体系[R].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陈敏辉.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2010
[6]桂杉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6
【关 键 词】网络时代;教师;教学角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101-03
一、网络时代教师教学角色转变何以必要
1.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惠及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信息技术高速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显著特征使人们纷纷考虑将其运用于培养人的教育过程中,以达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教学的各个因素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地更新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部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事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因而适时地做出了行动,以规划纲要的形式确立了网络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现实,力求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凸显出“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意义及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为教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指明了方向。
2.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于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纲要》的政策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探索了集互动、高效、共享以及趣味性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由此可知,一方面,教育改革为网络时代下教学活动的嬗变创造了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渐次推广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二者相辅相成,使教师不得不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和挑战,重新整合教学角色。
同时,为了推进知识经济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践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我国自2001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实施不仅引起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反思,同时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网络时代下新型教师的角色塑造提供了契机。
3. 顺应“N世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扮演何种教学角色,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美国未来学家唐・泰普思科特在《数字化成长》一书中将“N世代”描述为“伴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他们是“数字土著”,不仅能迅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地爆炸式增长,而且能以自我探索的方式使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与“70后”、“80后”甚至更年长的成人相比,他们敢于突破常规,乐于分享,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追求学习与工作的高效率。这些聪明、追求速度的年轻人以不同于父母和教师的方式学习、思考和交际。网络信息时代造就的“N世代”不再满足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导,他们有更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并能够不断追求新知以适应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面对这样的教学群体,教师应当主动接受与学生角色的互换,依托信息技术课堂这块主阵地,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尝试改革,以适应“N世代”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真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时代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
1. 课堂的对话者。在我国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中,班级授课制仍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固有的缺陷使得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教学手段的灵活性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实施受到限制,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尤其是受“应试”的驱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传授给学生,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讲台成为教师自导自演的话剧舞台,讲台下的学生则沉默地记着笔记,缺少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心智活动,由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组织形式开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地扩展。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答疑和反馈,同时也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辅导。尤其是当前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华师教育云研究院,使ipad、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走进了课堂,这更加有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将视音频及图像进行整合,从而打破课堂上的沉默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生动性,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由单向度转变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由教师的独白讲授转变为师生通过对话互相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对话者的身份实施启发式教学,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促进学生在知识的双向传递中进行消化巩固。
2. 知识的共享者。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教师的角色被严格地限定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教育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的良好品格,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获取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但学生完全被培养成为学习机器,其自主性、批判思维、创造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和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再者,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N世代”学生善于主动探索新事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教师,这也对教师“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产生冲击。当前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着“知识折旧率”,即: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及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下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因而更需要通过学生了解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教育事业的新进展以及处在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此外,教师也应当不加吝啬地将从网络上获取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分享,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以更加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思想、探索知识,通过与学生开放性的互动达到学生和自己各方面发展的完善。总之,在网络时代所孕育出的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应当继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民主型师生关系。
3. 精神的关怀者。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师生交往沟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教师能以一个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在网络社交工具的支持下,教师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并且,通过这种虚拟的交谈方式,学生也更容易对老师敞开心扉,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及良好生活情趣的塑造都是十分有益的。
网络信息技术虽然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有效教学实施的“功臣”,但其产生的负面性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多媒体教学使用的影像资料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偏离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尚未成熟,难以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再者,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拉开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容易造成师生之间情感的疏离、态度的冷漠。基于上述种种弊端,教师应以精神关怀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启发:一方面,教师应及早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觉抵御网络垃圾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人文关怀倾注到日常教学中,通过与学生轻松自如的沟通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减轻心理负荷,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网络信息时代所催生出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适当地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用热心、耐心和细心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以一个朋友的角色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4. 学习的协作者。传统教学强调“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选择都由教师决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因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以及对学习的被动。
信息技术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接受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信息时代的课堂将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信息化社会提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中将由“teacher”转变为“coach”,由“教学”转变为“导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多以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为主,以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分析、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自学和自我评价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Z].2012-3-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6-21.
[3]唐・泰普思科特.数字化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目前在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学者都是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不同的界定。但整体看来,学者都偏重于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置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环境来理解,强调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来把握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笔者认为,在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时,需认识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是幼儿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就幼儿教师个体而言,则是其专业自我养成的过程。此外,更应认识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如步入信息化社会,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增添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二、信息化社会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是核心,创新则成为信息化社会的灵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强调了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举措,列出专章进行阐述,可见信息时代呼唤信息化人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若教师的理念得不到更新,培养出的人才自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也需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提升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信息化教育已逐渐被提上日程。面对“信息碎片化”的态势,置身于信息洪流之中,幼儿教师若想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幼儿教师在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提升都会涉及对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利用,故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突出表现为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利用微信、微博参与媒介互动,幼儿教师也应积极利用这一平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微信、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产品,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便利,而且充分尊重了受众参与互动的权利。通过微信、微博,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及时获得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亦可传递自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困难,通过这些信息媒介与他人共同讨论、研究,以期得以解决。赵红霞曾指出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自觉化有两种策略:“一是撰写教学日记;二是对话。”一般来说,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难抽出时间系统地写教学日记,但通过微信或微博就可方便快捷地对教学中的感悟、心得进行片段式的记录。有时虽然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日积月累,这些零零星星的最真实的记录会不断促进幼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而且,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能及时地交流讨论,“头脑风暴式”的集思广益能让幼儿教师在多方的“对话”中把握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社会下,多种信息化产品已经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例如多媒体已在幼儿园得到普遍利用。故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若能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如将形象、生动、活泼的图片或视频融入教学过程,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可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已逐渐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一方面可以浏览幼教的相关网站,如中国幼儿教师网、中国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育网等,下载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采用多媒体制作和运用技术,特别是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免费的专业教程,进行系统学习。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多媒体有很多应用空间,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自己编排的舞蹈制作成视频,和幼儿共同分享;或是对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制作成电子相册或视频,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会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就感。
(三)完善幼儿园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
篇8
一、引言
当前,由于中国入世、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将加快,其显著的趋势有:
1、部分城市和地区将宣布实现“校校通”工程。
2、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从原来扮演“配角”成为“主角”,即所有学校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术将是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1]信息技术向课程的渗透与整合将会有重大突破。
3、千千万万教师的参与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将会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日,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密切地关系到每个学校的发展。由于教育信息化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是关系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必然会引起教育理论界、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会提出和思考“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正确的理论去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
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研究来自基层的困惑,有助于我们思考下一步学校教育信息化怎么发展的问题。
有的学校和地区花费了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建设校园网、城域网,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大手笔”投入并没有带来人们热情期望的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回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使用率很低。
不少地方从1997年以后就搞全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计算机和网络,有的地方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必须会制作课件。但是,大部分地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观摩课”阶段,很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被普遍使用。
多年来,尽管各地的教育技术实验特别强调“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是,人们发现,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并未改变学校的现状,现有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仍然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们习惯于“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课堂教学改革难以突破应试教育桎梏。
许多走在“校校通”前列的学校和地区,开展了网络时代学与教的改革实验,引进和学习新型教学模式,如“研究型学习”、“网络探究型教学”、“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等,却发现,我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模仿与借鉴,而忽视了思想深处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学校课堂教学应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与现存的教学体制特别是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着冲突,这使得热心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人们陷入了困惑之中。
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2]
二、教育信息化: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活动
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将怎样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具体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的这种发展观称为“生命环境观”。“生命环境观”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要提出“生命环境观”呢?
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看,这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3]
从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4]今天,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关注“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就从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上明确了我们在做什么。
从国内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来看,当我们考虑教育信息化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人们在反思,为什么我国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应用教育技术的努力总是难于跳出“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囹圄?这可能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如果从教育理论自身来看,有没有不足的地方?过去,我们的教育学和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认知活动,教学的内容是经过课程教材编写者选择和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大纲和计划为主要任务,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被我们普遍认同,在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中作为基本原理被学习,人们很少去思考和质疑它。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潜意识影响,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以及网络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往往着眼于知识传递和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设备、软件、操作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人,“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在课堂内外自己选择资源、自己在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5]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对一代新人的社会需求促使教育理论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传统的教育观提出了质疑:“特殊认识论”局限于教学活动本身,把学生的课堂生活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孤立起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活动,这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6]“以学科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多年来的灌输式教学致使学校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为了改变目前基础教育的这种状况,必须在继承“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了以“生命观”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并在全国部分省市的大规模教改实验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2001年,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进行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研究,尝试将教育信息化与新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发展思路。实践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树立“生命环境观”,能够使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生命活动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基础教育相结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核心问题是看是否尊重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从“生命环境观”来看教育信息化,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地位,将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若干环节的反思和重构,例如,学校如何去为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有关的过程与资源,教师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具体说,课到底怎样上?怎样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怎样按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生命环境观”的思路,我们更深刻地感到,教育信息化应该建立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之上,教育信息化考虑的,首先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人的教育,这是我们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归宿。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的应用,需要从过去更多地关注电脑,转向关注人脑,着眼于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化环境。
三、教育信息化研究视野的转换:以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为中心
过去,我们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是从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认为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今天,用“生命环境观”来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则发现仅仅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教育信息化问题是不够的,因为“21世纪将造就一个新的时代,这不仅靠科学、技术的显性变革与发展,也需要来自人类在更广泛和深刻意义上对自身命运与发展的关注。”[7]网络、计算机、资源库、教学模式等等只是教育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而教育信息化最有活力的要素是人,是以生命活动方式存在的学生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关注核心应该是人而不是物。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到布什总统的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8]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充分发展的完美的教育。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9]
众所周知,我国发展电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南国农教授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创立了由“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管理论)构成的理论体系。[10]美国AECT协会发表的教学技术1994年定义,从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全面界定了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11]这些宝贵的理论是我们进行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财富。今天,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运用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近年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情况,走向“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一)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价值判断问题。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为了使我国教育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争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让学校焕发出生命活力。把提高师生的精神生命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包括“未来性”、“生命性”、“民主性”三个要点:
(1)“未来性”是指教育信息化代表着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展望新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把教育与先进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将推动教育的内容、方式、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2)“生命性”是指教育信息化关注的中心是“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存在,对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的热爱,并促使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生命”?几千年来哲学家、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人们对它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曾经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给生命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化学进化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系统。这种系统能够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对体内外环境作选择性反应,这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特征。
“生命环境观”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建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的环境,它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学生视为“人”,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的基本功能,让学生和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得到不断的、全面的发展。
所谓生命的基本功能,是指所有的生命体都具有的基本功能,例如,自我调节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即使是原核生物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作为高等生物的“人”,自我调节更是多层次的,丰富的、智慧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机体层次上的调节。也有感知、记忆、兴趣、认知、情感层次上的自我调节,而且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复杂的方式实现的。
“生命性”强调,学生自身是其生命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生命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够主动、自觉地调节和规范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学生生命质量反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标志。
(3)“民主性”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都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鼓励创新精神,认为只有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才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倡“尊重的教育”,[13]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求教育的参与者都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基本生存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的对象观
教育信息化的对象观讨论的是如何看待学生,即“生命环境观”具体落实在学生问题上的理念。认为教育信息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包括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活动的“主体性”、“个体性”、“整体性”三个要点。
(1)“主体性”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必须首先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生存活动的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发挥创造力,主动学习,摆脱被动学习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2)“个体性”针对过去学校教学无视学生差异性的简单化倾向,千人一面、课程统一、标准化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忽视生命个体差异等弊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承认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从而使学习者群体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
(3)“整体性”是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学活动会对人的身心各方面产生影响。教学活动不仅仅要重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而且应当重视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体的、非智力因素的、伦理道德的、创造性的、以及种种与个体全面发展相关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关注学生发展的多方面的目标,关注师生活动的多种组合与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关注生命活动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体现。
“整体性”进一步认为,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教育活动内部的事情,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密切相关。认为“人”(学生、教师)是天地间一种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复杂现象,不能孤立地就技术论技术、或就教育论教育、或机械地把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原为某种模式来处理。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不仅仅考虑人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当具有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乃至个体生命和地球、宇宙的视野。
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体性”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总是以一种生命的整体投入,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度过自己的生命。教师作为生命个体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自身也在这种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因此,过去社会上流行的对教师的“红烛”、“一桶水”隐喻是片面的、消极的,应改为“永远充电、永放光芒的电灯”和“乐队指挥”、“挖泉人”隐喻才符合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角色观。[14]
(三)教育信息化的活动过程观
“过程观”是关于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生存过程及其活动方式的基本看法,强调引导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在人类知识急剧发展变化的21世纪,各国教学改革的趋势将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囊括式”走向“发现、体验、合作、反思”,学力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关注于方法论知识、价值性知识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人们发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3R”(读、写、算)时代终结,崭新的“3C”(关怀、关切、关联,Care、Concern、Connection)时代已经来临。[9]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过程观包括“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要点。
(1)“体验性”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正如千百年来多少教育家反复申明的,教育是经验的产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全世界兴起的“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做中学”等等,都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隐性知识”,即“体验”。在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获得“隐性知识”比掌握“显性知识”对学生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教学活动作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体验性”。[15]
(2)“互动性”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魅力的、可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在一起的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缺乏人气。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远程教学、虚拟学习、人机学习系统、智能等等。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本质关系,只是借助于技术的外壳扩展了互动的时空、方式、符号而已。“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的互联”。只有当我们透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和机器看到了“人”的互动性的本质内核时,我们才有可能从“生命”层次上来理解和设计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数字化内容资源建设等,都涉及到如何考虑和实现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互动性”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将教学设计方案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转化和实现的过程。一个真正尊重学生和教师生命存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关注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求,要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会焕发着生命活力。
(3)“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让学生强化记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16]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软件、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的资源观
资源观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无尽的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从着眼于“物”的静态的“库”的建设思路,发展到着眼于“人”的动态平台建设思路。要从知识管理的思路研究资源的生产、流通、共享、标准化等问题,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15]
资源观包括“多样性”、“流动生成性”、“共享性”三个要点。
(1)“多样性”认为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综合应用,取长补短。当前,应注意避免教育信息化热潮中的误区----忽视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网络至上论”。
(2)“流动生成性”强调网络资源建设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学科教学内容、数字化百科全书、数字化图书馆等等。更要重视动态资源的建设,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大家比较重视“资源库”的建设(存放已开发好的素材、课件、积件、网上课程、教案、文章等产品供师生浏览下载使用),但仅有静态的资源库还不够,因为这些已经开发出来的资源只是人们“过去的”、“有限信息”的固化。由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发展性、丰富性、变化性、多样性,静态的“资源库”不能充分满足师生教学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要想设计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性学习教案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需要的资料在库里找不到,而库里有的东西却是你不需要的。“流动生成性”的资源观提倡建设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流动和管理系统,以注意力流引导信息流、知识流,在师生的活动中生成资源流。让每一个网络教育的参与者成为信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融入师生的生命活动之中。
(3)“共享性”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鼓励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头脑风暴,共享资源。认为只有在合作与共享的过程中才能够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想象和创造力,推动教育资源像滚雪球似的增长。
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就必须要求教育资源建设遵循“可重组性”、“标准化”的原则,否则,资源的流通与共享会很不方便。
“共享性”还要求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革新推广措施等等。
(五)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的控制权将从集中方式演变为分散方式、从金字塔模式演化为平面模式,教学活动将从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为主,演化为学生的接受学习与自我建构相结合的方式。因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是知识、技术、软件等要素边缘化,服务、教学、学生等要素中心化。
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类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生活的平台,满足学生和教师多方面精神生命活动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服务通过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设施、数字化内容、平台、工具、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使学校和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目标。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项目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
提供教学资源的咨询、定制、、配送等服务;
提供资源型学习环境(全球教学信息挖掘、流通、交流、存储);
提供研究型学习环境(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信息资源获取、研究活动的平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
提供协作学习的环境(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社会);
提供校园文化的环境(班级、学校、地区、全球);
提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
……
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观包括“学生中心”、“按需服务”、“社会服务”三个主要方面。
(1)“学生中心”观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信息化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活动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中心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学习和生活。
“学生中心”观重视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用户,更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者,是教育信息化的活的灵魂。主张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正如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指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数字化教学内容的生产者。”
(2)“按需服务”观主张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差异性、发展性,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是人类教育的理想,“按需服务”要求根据个体的认知水平、经验背景、学习能力来提供符合个体特点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等。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恰恰为这一梦想变成现实提供了可能。从目前的条件来看,音频点播(AOD,Audioon Demand)、视频点播(VOD,Videoon Demand)、课件点播(COD,Coursewareon Demand)、教学定制(IOD,Instructionon Demand)等初步构成了按需服务系统。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前半叶,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基础教育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资源体系的建设、高等教育的网络教育体系的建设、社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一个按需服务(SOD,Serviceon Demand)、按需学习(LOD,Learningon Demand)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将成为现实。到那时,将不存在年龄、地域、学习资源的限制,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获得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终身的和最好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将达到人类教育的崇高境界。
(3)“社会服务”观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主张教育信息化要全社会的关注,用大教育观来看教育信息化。无论是网络的建设、学习资源的开发、还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家长、社区、政府、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要走社会化的道路,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信息化:建构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家园
纵观全球教育信息化浪潮,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大都经历了从关注硬件、关注资源、关注教学方式、到关注以人为本的生命环境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上互联网去漫游有关教育教学的网址,会发现,早期那种单纯介绍学校情况的网页已经不多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生活需要的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教育网站建设的主流。例如,
从100.com(世界上100个顶尖级网站介绍)可以进入世界上100个优秀的教育网站(Education),100个优秀的儿童网站(Kids),在网站中浏览,你会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优秀的教案到全球探险、从生动活泼的绘画、音乐到远程教育成千上万的优秀课程,你需要的一切应有尽有,你未曾想到的也应有尽有。
“北美之旅”(Journey North, learner. org/ jnorth)项目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学习探险活动,整个北美洲的学生参加追踪野生动物的迁徙与季节变化的全球研究。从1997年春天开始,直到2001年,已经有四千多所学校和五万多名学生参加这项活动。该活动每年从拨鼠节(2月2日)开始,学生们跟随着春天的脚步,从南往北在网络上漫游北美大地,在教室里通过互联网随时交流和刷新自己关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生长的研究报告,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全球的同学一起研究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交互活动、比较和研究大自然。同学们在网上研究王蝶、郁金香花、知更鸟、秃鹰、海牛、灰鲸、潜鸟、金莺鸟、蜂鸟、鹿、蝙蝠、青蛙等。几种动物的有趣的旅行将由卫星进行监测,动物所带的发射机将它们迁徙的信息传给卫星,然后卫星将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传给教室,这些革命性的技术使学生富有兴趣地从空中观察动物个体的迁徙。这在十年以前,还是人们不敢想象的神话故事。
“五彩童年”(Coloring4Kids,coloringpage.org)受到全世界的儿童的喜爱,该网站有无数可爱的动画、音乐、游戏、故事、手工、活动等,与儿童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地学习了绘画、音乐、识字、算术,增长了智力,培育了对生活的兴趣。笔者发现,就是成年人也会为它的童趣吸引,在这里,你会体会到什么是愉快教育、幸福童年、生命环境等等概念。由于其使用的儿童英语十分简单、生动,目前国内一些中小学开始以它为平台开展英语教学改革试验,深受中小学生欢迎。
在100.com下,类似的儿童网站还有很多,如“动物世界”(Animal and!,animaland.org)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动画、游戏、指导,培养儿童热爱动物。“芭比娃娃”(Barbie,barbie.com)是在线的芭比娃娃网站,孩子们可以与网上的芭比娃娃交互活动,甚至设计和组合自己的芭比娃娃。
从EduCities.edu.tw可以进入我国台湾省的“亚卓镇网络教育城市”,这是以构建学生学习生活平台为基本理念的信息化服务环境,该网站设有全民学校(Edu Classes)、学习护照(Learning Passport)、亚卓社区(Community)等栏目,构建以学校及班级为基础的、多向合作学习的学习化社区。提供充分满足每一个班级和学生需要的服务,其教育理想是:
人人成为终身主动学习者。
使学生成为网络时代健全的公民。
建设全球化网络学习园地与生活社区。
有教无类、执教无类。(人人可以成为学生、人人可以成为教师)
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来增减服务项目,可以加入自己的系统或教材,学生可以自己管理学习社区。
篇9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6-02
1 信息时代对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1.1 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
所谓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是指师范大学生为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行为主体具备的知识能力的数量构成与内部结构。实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能力的总量,二是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确立和调整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以及两者合理的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边际性调整过程。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德能和智能结构,不仅直接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效果及其价值实现。这一切又都有赖于接受教师教育专门化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构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智能结构[1]。
1.2 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目前,一般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中存在重专业学科轻教育学科,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师范院校校园信息资源的逐步推进和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德能结构的和谐发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陈旧,师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缺乏能促进信息知识的能力和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师范专业要求,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应用能力还不够,各学科专业教学方式或课程教学论很少涉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整合的教学技能;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计算机数据统计、教学设计等知识还不够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应该如何大力发展师范生的现代意识、主动精神、职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智能的培育与发展还跟不上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需要。师范生急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基础教育相衔接。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
价值取向
2.1 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放到首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必须放在与德能的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显得尤其重要。树立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的视野尤其重要。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理念对协调全球化时代特点的经济、生态矛盾,社会、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对促进人的生存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进步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养成师范大学生和谐人格,对于高校德能与智能和谐精神及其所滋生的先进性、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德育的和谐目标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主体力量,特别是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师范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心理等要素的地位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人才的伦理和道德要素更成为社会合作、和谐发展的德性保证,其地位之重要超越以往一切时代。
2.2 师范生智能结构价值取向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学生体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具体情境,学生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即任务驱动式学习。因此,师范生智能结构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教育观,强调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把握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创造人际交往和谐环境,开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便教育过程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教育是一种基于希望,着眼于未来的活动,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法。这种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强迫和命令。
2.3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急需与中小学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4年12月,我国颁布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不仅是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参照,也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但据调查,目前不少高师院校受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还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单一培养模式,而且教育教学中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又没有充分挖掘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平台,导致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根据盐城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学并行”的联合教育的多层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的指导,并与相关人员构建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以教育见习、实习为平台,高校师生与中小学教师搭建教育技术实习共同体行动学习、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效衔接。
3 总结
在信息时代,重构和优化师范大学生智能的研究,是师范院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信息社会的师范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人为本、服务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崇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领社会的理念。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大学生智能获得最佳发掘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技术平台,师范大学生只有将一定的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结合为一个优良的智能结构系统,使其产生整体效应,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在当前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渠道为主的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学教授加里•金称,“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的过程,无论学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的概念和模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理念和习惯,高等教育领域必然也位列其中。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和理论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范围,指应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逻辑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大数据时代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对相应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析,便于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时代契合性和学术认知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当前很多国内学者来研究大数据时代或环境下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应的调整策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三年,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如朱建平和李秋雅(2014)对大数据和大数据时代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刘文虎(2014)探讨了大数据管理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给出了预测。朱怀庆(2014)总结了大数据的特点,认为大数据给统计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应建立复杂性思维和统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白迪(2014)认为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挑战,应通过各种创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王玉莲(2014)认为大数据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巨大变化和对教学方式的冲击。陈坚林(2015)探讨了大数据、慕课及外语教学的关系。王林毅和于巧娥(2015)认为大数据时代给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的优越性迫使教学模式变革。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任何领域都将受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追随时展带来的改革,对于高校教师更好地把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特征
维基百科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是当前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具有速度快、容量大、价值高等特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使人们更迅速地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源,并能够快速地把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价值的规律。大数据这一现象在当前时代下发展迅速,并很快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以至于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紧跟时展的背景和潮流才能使自己在所处的领域不至于落伍,甚至被时代遗弃,丧失竞争力。当前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以数据收集及整理为基础并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的行为和表现既是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数据时代特征反馈在个人身上的客观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每个人具备辨别、提炼和甄别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性,尽力避免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细节已经充斥到了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传统模式
应用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在应用经济的课堂内容中很多都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和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当前很多的本科院校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在课堂上注重理论的介绍,结合个体案例,提出相关见解,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本部分以应用经济学专业课教学为例,探讨应用经济学教学的传统方式及不足。
(一)教学方式单一,注重理论讲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高校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仍然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并结合案例加深理解。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因此课堂理论讲解往往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和教师精力,在课堂上学生发表讨论,发表个人讲解的时间和机会不多,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但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个人讲解培养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较难使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变化态势。
(二)案例数量有限,缺乏强针对性应用
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的案例数量有限,且不能够随时更新和与时俱进,缺乏与时展的紧密契合性,很多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需要,针对性较弱,使得学生的理解、认知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
(三)学生思想受限,欠缺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师掌握整个教学流程和课堂局面,通过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身份定位成为绝对权威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具有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权,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深入并结合现实的充分互动,造成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对接的时候,出现错位和偏差。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冲击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对于应用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素养的能力和优势,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一)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国民经济中各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的规律,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成为主流趋势,原有的经济活动运行方式、运行规律、统计方法、更新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亟待变革
传统课堂上的应用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首先教师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解,随后配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大部分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媒体上收集到大量咨询和信息,且可以实现较强的针对性,在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归纳能力,基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成为课堂案例分析的主动者甚至主导者,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亟待变革。
(三)应用经济学的教学平台更加多元化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开通了教学网络平台,教育部也向全国高校征集了系列视频公开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这些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给高校的各学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教育模式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应用经济学也在其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便捷,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分享,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互动性。
四、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大数据时代下也意味着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是与当前经济发展现实紧密相关,应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紧跟时展的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思维空间,这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但是也给教师的备课过程和教学环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要求教师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和数据资讯更新的速度,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新知识讯息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很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的根据时展的变化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与时俱进,积极把握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调整已有的惯性思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以便顺应大数据时代下对应用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在课程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实践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能够通过特定的软件和互联网手段收集整理当前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并通过数据整理进行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归纳,从而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趋势,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探索性和抽象性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交流看法和心得,协同创新、相互促进,在已有的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学为所用。
(三)利用数据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呈现出多元化、趣味性、数字化的特点,这些都溃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地给予学生一些建议性的网站和信息来源,让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抱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和信息,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规律得到结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将彻底改变传统应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模式,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减少部分课堂讲授的环节以便于开展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将导致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自身的理论基础,同时掌握更多的经济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尤其是热点和前沿问题,以便应对学生的咨询,能够给与学生更好的解释和辅导,这对教师以往的教师绝对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学生来说,也需要改变以往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和回答教师问题的定位,在大数据的时代大量教学资源的可获取的便利条件下,应积极主动的搜寻、思考、辨别和总结,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和对当前经济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力,变被动的聆听者为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作者:白雪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大数据背景下关于市场营销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11)
[2]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3]刘文虎.大数据管理与高等学校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5]白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