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产业;体育政策;体育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52-04
1 提出问题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指引导、规范、鼓励和支持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的总称。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出台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我国体育产业分为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建筑业。其中的体育服务业即为本文中所指的体育服务产业,如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等。体育服务产业在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与其他体育产业类型具有较大差异,引导和规范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体现出较大的独特性。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对促进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本身均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产业政策研究成果表明: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远远高于消极作用,产业政策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有时也会出现低效的情况,但是并不能否定产业政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3]。在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运行中,存在一些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否发挥作用的质疑,通过对南京、无锡、苏州、嘉兴、西安和武汉若干体育产业经营者访谈后,发现很多经营者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认识非常浅薄,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本身持不信任态度,甚至认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没有对体育服务产业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若干研究,但是主要以描述现象为主,如政策内容滞后、缺少配套措施、权威性低等[4-6]。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很少针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专门研究,也没有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的涉及。科学认识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是了解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基础环节,因此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提高人们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认识,对设计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和提高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认识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对深入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和指导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也具有重要价值。
2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概念和基本属性
产业政策通常被描述为:“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形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的分类或细化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可以是某一行业的产业政策,如工业政策、服务业政策;也可以是某一产业类别的政策,如钢铁产业政策、汽车产业政策、体育产业政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等。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产业政策的分支,是关于体育服务产业的单体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旅游产业政策一样,专门为了发展某一单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经济学和政策学的角度可以将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描述为:“国家根据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体育服务产业增长速度,通过优化体育服务产业结构和组织,使体育服务产业能有效地供给,并适应社会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各类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如税收、财政、物价等经济政策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些行政管制政策,如行政审批政策、行政监督政策等也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内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归根结底是政策,具有政策的根本属性,如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利益相关性。除此之外同时还具备其他一些属性,如正误性和实效性。人们对体育服务产业和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政策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会影响政策制定或者执行是否科学;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现实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再起作用。
3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特征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具有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属性,但是由于其是一项具体的单体产业政策,因此具有独自的基本特征。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在当前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政策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政策手段、政策执行、政策目标、政策调整等若干方面。而体现体育服务产业自身基本特征比较明显的几个方面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特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需求特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特征、体育服务产业内容特征、体育服务产业对象特征。
3.1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特征
篇2
[关键词]高尔夫;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6]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3)44-48.
篇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师生互动式、体验性学习等;尤其是对话式教学更引人关注。
人类已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成为时代的话语。“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话式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他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那么,在体育课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对话式教学,让体育课堂更加精彩,让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呢?为此,我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银城小学三(1)班为实验班,三(3)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教学。经过研究前的调查,两个班可比条件基本一致,学习水平目标相同(水平二),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趋于接近。(见表一)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对比实验,通过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两个班在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差异,(见表一)在兴趣爱好和学习方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二)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教学尝试,学校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多了,喜欢锻炼身体的学生多了,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身心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真正体验到了体育课堂的无穷魅力。
1.开展对话的首要条件是选择好话题
对话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因为对话时大家的心灵已经敞开,不仅在用语言交谈,更是在用思维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个共同的话题,一个能引起所有人兴趣的话题,通过言语的交谈、肢体的交流,引发思维的碰撞。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这样一问一答,虽然场面热闹,效果却甚微。
在研究中发现,在体育课堂中要想有好的话题达到好的对话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对话教学的内容。
2.开展好对话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对话是文化的建构,因为对话需要摒弃等级、权利和权威,营造的是民主、自由、和谐的文化。民主、平等是对话式教学的第一法则。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都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可能有对话式教学。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与学生同样平等的个体,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建立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要知道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嘀咕”“叹息或兴奋”是在提示教师:我有话要说。因此,只有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从表一中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变化是可喜的。
3.对话式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对话是一种方式,是人们交流、学习、存在的方式,因为人们内心总是涌动着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基本诉求。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体育课上有许多游戏和身体练习,集体性项目占体育课堂内容的重要成分,它需要师生、生生合作完成,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沟通和合作是对话式教学真正显示生命活力的基本特征。
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进行的,而是与教师、同伴一起积极地互动、相互传递呈现彼此的知识信息的有效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生生个体互动、生生群体互动、师生个体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元互动过程的统一体。
四、建议
1.经常反思课堂中是否存在“无效对话”,是否存在为了追求对话效果而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的现象。
2.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身体素质
随着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种种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推广的重要性也还有待人们探究。
一、素质教育对于中小学体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且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包括心理和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文化和生活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这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实现身体和心理的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来实现,而实施的对象就是学校里的青少年。所以,为了使中小学生对体育更有兴趣,就要使体育活动更加的生活化,使体育锻炼与家庭更深入地融合。
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文化课成绩逐渐提高,但是身体素质却留下了很大的问题。由于学校并不重视全体学生的体育发展,使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缺少一定的体育活动导致。大多数教师完全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而一味追求学习技术上的提高,完全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生的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以及自身体质的下降,严重阻碍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的健康。
三、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法
(一)使体育教育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现在部分老师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而忽视了整体的体育教学,这会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为了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观念的形成,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社会型人才。
(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三个方面。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上不去,应全面执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三)树立体育观念,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活动对于自身的基本认识,并且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所以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体育内容变得更有趣味性、多样性,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
一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以竞技类运动为主,例如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比赛,有一些并不会篮球的学生就会失去对篮球的兴趣。所以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要以原有的竞技为基础再添加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等新内容,同时依据各地区的不同差异自主选择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方法,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推进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
(五)使原有的体育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
在以往的体育课中,往往忽略了体育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评价的统一,在新的体育教材改革中除了要更加注重以上几点之外,更要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针对此方面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体育测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之前的体育课在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只是针对固定的几个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展开,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足球教学,让学习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
(六)扩大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
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就意味着要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事业抱有满腔热情,还要随时体现现代人的整体素质。要有独立精神还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不能一味地固守现状。学会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地受到学生的尊重。全面提高教师师资力量与水平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地做到中小学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一场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现在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怎么结合素质教育实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这仍然是现在研究的重点。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中小学生素质以及体育观念的基础,要以增强自身体质为前提,慢慢地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宏,王琳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1:1.
[2]喻坚.略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研,1999(01):27-29+37.
篇5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人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二、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健身性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要使体育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必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经常地进行科学锻炼,即“动”必有序,“动”必有道。
2.娱乐性
体育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活动。观赏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观赏各种体育表演和比赛,特别是观赏竞技运动;运动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乐在其中。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因此,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4.教育性
广义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性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5.艺术性
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6.民族性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
7.国际性
体育的国际性是1896年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恢复奥运后才出现的。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由原来的地区性的宗教活动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国际体育组织之多、比赛之频繁、交往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领域无法可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这一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8.全民性
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分不开的。研究体育文化的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有国家都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培养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总之,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广泛。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文化的功能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衍生新的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功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改革模式
Abstract: how to p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o combine sport is wide attention topic.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reform, how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ounded point of view.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Reform mode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当前公认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得越强,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为素质教育所做的贡献也就越大。因此,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为核心,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以形成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因而它旨在使每个人都形成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素质,就是组成人的基本品质结构的思想道德、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因素。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继而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正如专家说的那样: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还能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还能培养孩子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能培养青少年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学校体育的任务、功能,可设想把它分解成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三大部分。生理层面为学生的自然力,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层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心理层面指体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学校体育则以其本身特有的幅射功能,培养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有
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社会层面反映为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真”、道德的“善”和艺术的“美”的教育,使其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确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德、智、体全面发展。
3、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价值在于所培养出入才的素质的优劣。“教育改革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应是体魄强壮、身体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石。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身体素质的载体就是学校体育,同时,学校体育还渗透着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的全体性与体育教学改革
没有教育的全体性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体育教学属于全体学生”。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引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事实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操作性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在城市,大部分学校都能够坚持正常的体育教学,也基本上能够使除了一少部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外,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等到基本平等的教育。换句话说,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形”的方面,已具有全体性。
而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神”的方面能具有全体性的问题。这里所指的“神”的全体性包括:
1、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而不是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多,而另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就少;
2、承认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并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3、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因为我们教学的一律性和强制性使一部分学生获得乐趣,而使另一个部分学生则品尝无意义的失败和苦涩;
4、在评价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
要实现上述的全体性,我们应针对“1”来研究统一练习与自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体能分组进行锻炼的教学模式;按体能分组进行锻炼的教学方法和以个人或小组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的尝试。针对“2”进行小组学习法和各种范围的选择性教学的尝试和实验;需要对学习卡片和单元内容过程内过程式评价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开发。针对“3”,我们应多多研究各种能使学生都体验乐趣的教学方法,应靠修改比赛规则、改变场地器材等“教材化”手段,使教学中的学习竞赛也能照顾到技能差和身体条件不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往反50米跑的方法。针对“4”我们应考虑改100分制的终结评价为10分制评价,现时加强过程评价在终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探讨进行过程评价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评价方法与程序的研究。
三、教育的全面性与体育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肢体语言 文化
1体育舞蹈特性
1.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肢体语言的最基本符号,无论是分解的还是组合的,都在扮演着最细节的部分,或细腻,或羞涩,或豪放,在舞者的合、典、收、放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期待获得观众的共鸣,特别展现力量美。体育舞蹈特定的健康、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动作的特质,在遵循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等美学原则方面体现了体育舞蹈独有的艺术价值。
1.2舞者姿态
姿态是舞者对原编导的作品提升创作的结果之一,是舞者在融入自己对于生活与世界等的热爱的外在表现。姿态美作为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之一,把那些原本机械的动作,用感情的纽带丰满起来,使得其有着血肉的热量,有着美好向往的辛勤汗水与感动泪水的馨香,把人性美展现为舞者的陶醉,观者的忘我。
1.3舞蹈精神
体育舞蹈首先作为一种起源于劳动体能锻炼形式出现。舞者需要相当的身体素质来支撑,特别是舞蹈中的各种难度的动作,都需要舞者克服自身力量、速度、灵敏、体能与柔韧等方面的极限,每一个有着无限美好向往的动作的完成,都蕴含着舞者对于生活的不屈服、坚韧、有毅力、有勇气、有创新精神等宝贵的品质,把实际的困难与身体极限化为对生活、身体与理想的激情追求,提升自己,感染观众。
1.4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一。舞蹈在匹配的音乐的伴奏下,才会焕发其源自编导灵感才华的光华。无论是摩登舞还是在拉丁舞中,或热情奔放或含蓄敛收的音乐,都成为引导舞者与观者情感的重要线索,把他们带入意境,就像黑夜一盏指路的灯,给舞者与观者带来或励志、或安静、或疗伤的心灵效果,随着舞者舞步进入化境。
2体育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厚积薄发方法探析
体育舞蹈中蕴含着艺术文化的体育活动是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审美、赏美和创美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的东西,虽然蕴涵在动态的舞蹈中,但犹如静海中的深流,作为内核在酝酿、发育、孕育与生产着新生。作为肢体语言文化,体育舞蹈又是怎样在自身文化的孵育与滋润中,把文化的力量厚积薄发的呢?
2.1关键点爆发
舞蹈中的关键点,特别是那些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几乎是用震撼的肢体力量,来升华潜伏在舞者与观者心中的文化感应,进而引起美的共鸣,激起双方追求美好、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巨大潜力。这种关键点相对于舞蹈过程而言,就是舞蹈的,相对于舞者而言是其从身体的舞蹈到提升创作,再到肢体语言文化的凝聚与结晶。这样的爆发,都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更作为一种高度与目标,指引着大家为之奋斗。
2.2角色对比
比较美也是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内容之一。通过舞者之间的比较、舞者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与心灵比较、舞者与舞场的比较、舞蹈与音乐的比较等,在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动作的平衡美、对称美、非对称美等,在相对高档层次文化内涵的引领下,查找、反省、总结,进而不断地补充与提升自己,使自己在进取与赶超精神的支持下,去捕获与固化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成果。
2.3提升变化
相对于舞蹈而言,不管是哪个角色,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舞伴之间有心情或体能的变化,舞者与观者之间有人员或角度的变化,舞者与场地之间的变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变化等,都会使不同的主体之间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的对比变化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稳定的基本元素,内化为自己的基础素质或理念,随着舞者的激情挥发,与舞者一起在变化中提升。
2.4自我沉淀
体育舞蹈用文化积淀以及心灵感悟作为理解内涵和肢体传情的基础,这种心灵诠释的肢体语言更有感染力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舞蹈肢体语言文化,是编导与舞者自我沉淀的厚积薄发。在超越世俗喧嚣中寻求纯粹的灵魂美好,把每一次舞蹈飞舞的动作,都站在上一次的基础上的飞跃,都展现着编导与舞者日常的人文积累、身体积累、专业积累等,把每一次历程都当做起舞的起点,并为下一次继续力量,催生创造,锻造美好,成就未来。
2.5舞蹈主体的投入
编导投入生活,把生活中积极元素化为舞蹈动作,按照美的线索编排组合;舞者投入舞蹈,把每一个动作灌注了感情,在美好想象中沸腾;观者投入舞蹈氛围,把对于生活、工作、人生的理解,都跟随着舞蹈动作的飞扬,加以解析、组合、优化;由此一个跨越空间、年龄、信仰、爱好的忘我群体,在体育舞蹈肢体语言的召唤下,各自立足自身人文积淀完成文化的积累、创作与提升。
3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异质优秀融合的结晶。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文化,是编导、舞者、观者、舞场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进而迸发出激情撞击的美,把体育的力量、舞蹈的技巧、创作的灵感、人生的体验等,在体育舞蹈动作的或升降或腾跃中,激活潜在灵魂深处的美好,引发心灵的共鸣,让在相对空间独立的各个实体,构成一幅动态的画作,写意出一种意象的文化内涵。
篇8
>> 对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浅析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国家价值链的构建及升级研究 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体育彩票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与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娱乐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新视点 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 浅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贝恩德・埃贝勒.健康产业的商机[M].王宇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10] 董玉奎.体育锻炼与高血压预防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0,2(16):154-157.
[11] 陈佩杰.运动与健康促进[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1):46-38.
[12] 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37-40.
[13]韩晓实.中医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所起作用[J].河北医学,2002,8(10):953.
[14] 李香华.体育旅游康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67-168.
[15]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妙[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34.
[16] 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型产业家价值链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7-15.
An Industrial-value-chain-joint-construction-based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Health Industry
Wei Wei 1,2
(1.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2.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篇9
一、武术文化的扩散方式及基本特征
1.扩散的方式
(1)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一种原始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扩散方式,它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团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的传播方式。武术如同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宗教)一样,最先就是以迁移扩散的方式走向世界。据考证,日本空手道源自中国,其中一些流派则明确源于南拳的某些流派。宗道臣在中国的少林寺学得少林拳,回日本后则创立了少林拳法联盟,广泛传授少林拳法。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武技,都可以在历史上发现中国武术的影响,甚至都可以被视为中国武术的延伸。
(2)扩展扩散。如果说迁移扩散是武术文化扩散的较原始形态的话,那么武术文化在当今世界各地的流行,主要还是依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在空间上通过某地区的公众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随着接受这种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其空间分布也就越来越广。扩展扩散主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诸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来实现。
(3)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先进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对另一地区构成刺激,伴随着刺激程度的加深,先进文化向这一地区扩散的速度也就越快。在一些现代武术文化发达地区,武术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现代武术文化较贫乏的地区构成了强有力的刺激,不断促使这些地区引进现代武术文化。伴随着这些地区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日益繁荣,现代武术文化对这些地区的刺激作用也会日益显著。
2.扩散的基本特征
(1)优势扩散性: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扩散,所以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是从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向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流动。武术文化同样如此,在近代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存在着时代的、经济形态的,甚至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因而分别处于较高和较底的两种不同发展层次,二者交流的主要流向自然是由东向西。这便导致了东西方武术在一个多世纪的交往过程中,后者处于劣势地位。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武术文化的优势扩散性同样存在。
(2)扩散的圈层性:武术文化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外层的器物层,中层的制度层,深层的心理价值层。那么武术文化在其扩散中也不能不带有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扩散的圈层性不仅表现在武术文化自身之中,也同样表现在武术文化的受体之中。从武术文化自身来看,器物层和制度层比较容易变动,较易向外扩散,而心理价值层却往往表现出惰性的稳定状态,一般不易变动。这样,武术文化扩散的圈层性就表现出器物层向外扩散的速度最快,制度层次之,而心理价值层最慢的特征。受体文化的圈层可以有多种角度划分,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圈和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圈。当外来的文化扩散到受体文化圈时,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圈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所以武术文化往往首先被受过教育的人所接受,被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所接受,反之则反。
(3)文化维模功能之制约性:文化的维模原理认为,当一个社会面临崩溃,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中时,传统文化会对外来文化进行顽强抵抗,招致一种封闭的文化现象,从而对传统文化自身起到维持和保护作用。解放前的中国,内战不断,,经济萧条构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社会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外来文化必然要受到文化维模功能的制约而难以进行扩散。文化的维模原理又认为,当一个社会内部协调稳定,且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时,社会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局面,文化维模功能相对外来文化的作用也比较"宽容",能够更多地促进社会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整个社会呈现出稳定向上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武术文化的扩散相对来说就容易些。所以当一个社会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时,武术文化的扩散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反之,则会得到促进。
二、武术文化与输入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武术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向输入地扩散的同时,也要与输入地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洽。碰撞表现在渗透与反渗透,改造与反改造的相互作用上,融合则表现在两种文化的价值观趋于一致。当武术文化向输入地扩散时,它的器物层和制度层既容易被接受,也容易被改造,这种改造一般来说不会影响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由于心理价值层的不易变动性,所以当涉及到两种文化心理价值层次的碰撞与融合时就显得比较复杂。若文化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文化背景有所相似的话,那么两种文化的碰撞就不会太剧烈,融合也不会很艰难。例如,东亚同属于东方文化类型,均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大文化背景极其相似。所以当我国的武术向东亚其他国家传播的时候,很容易被当地的人们所认同,武术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也自然比较顺利。如果文化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当武术作为外来文化向输入地扩散时,当地的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外来的文化,因而较容易忽视武术文化的真正精神内涵。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的碰撞就会相当剧烈,两种文化的融合也就相当艰难。为了消除两种文化的碰撞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使两种文化最终走向融合,这就需要文化输入地人们的价值观念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当然,这种认同必须建立在对外来的文化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武术文化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它也要适应当地文化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文化正是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的,没有这样的适应过程,新的武术文化是难以形成的。两种文化融合的顺利与否,关键是找到双方价值观的契合点,一旦契合点被找到,碰撞便自然消失,融合便能够顺利进行。
三、武术文化的变迁
武术文化的变迁无论是哪一种文化传播方式,都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征服,它始终与文化的整合作用分不开。外来的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互接触过程中,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与原来的文化有所不同的新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变迁。所以扩散、融合只是过程,而变迁才是结果。武术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它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输入地文化中,它必然要被打上输入地文化的烙印。当人们提及相扑时,我们就会想到日本那种别具风格的相扑情形。尽管相扑如今是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被誉为大和民族的“国技”,但当我们考察它的渊源时,无论在称谓上抑或活动形态上都会使人强烈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印痕。不过,当我们把中国古代相扑与今天日本的相扑仔细比较时,可以发现,它们还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显然,日本相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更多地吸吮大和民族自身的文化乳汁,而成为其一枝独特的传统体育奇葩。然而,武术文化的变迁是经过扩散、融合的长期过程之后的结果,期望武术文化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发生变迁是不现实的。我们在武术的传播中应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首先,文化能够融合,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融合,不是文化的所有部分都能融合。它有待于两种文化相互认识的程度,有待于两种文化相互需要的契机。其次,对西方体育文化不加思索地生搬硬套。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对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理解自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深刻而透彻,如果我们一味地盲目照搬,那武术文化在世界上是难以实现完美变迁的。实现武术文化的变迁,闭门造车和全盘吸收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武术文化的优秀枝芽嫁接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株干上,它才可望顺利成长。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体教结合 青少年 竞技体育 培养效果
一、前言
在我国基本国情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含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在内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培养体系。三级训练体系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冠军,在奥运会等世界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举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但长久以来独立运行的训练体系,使得体育与教育相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逐渐凸显,运动员成材率低、文化素养差、体育人才退役后无法适应社会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根本上影响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摸索“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道路。1993年,上虞市的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结合成立了新的教育体育局,开始尝试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体教结合”培养的模式,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县市级业余训练的前列。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上虞市业余训练发展出了一套“训练在体校,学习在学校”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基于上虞市业余训练现状,分析“体教结合”以来的积极实践,并对“体教结合”的培养效果进行论证,为上虞市乃至全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上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训练基地学校等为代表的上虞市业余训练网点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走访与调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走访了上虞市相关学校与基地,并对上虞市教体局负责人、各训练学校负责人、业余训练教练员等进行访谈。
三、上虞市业余训练基本情况
1993年,上虞市行政改革,将原有的教育局与体委合并,成立了新的上虞市教育体育局,从而开始了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探索,并且在历经十数年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当前以上虞市少体校为核心,各训练基地学校为辅助的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模式。
上虞市少体校于1975年建校,1993年成为上虞市教体局直属的体育运动特殊学校,现有田径场、塑胶网球场、室内游泳馆、篮球馆、摔跤训练房、柔道训练房以及可供省级比赛使用的超过1000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房等各种训练设施与条件。历经十数年积累,上虞市业余训练成绩明显提升。至2009年起,在浙江省级比赛中获金牌79枚,绍兴市比赛中获金牌389枚,所选送的运动员获全国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4枚,世界杯分站赛冠军1个,并且有1人参加伦敦奥运会获第十名;同时,向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了10多位优秀运动员,向绍兴市体校及水上中心输送了70多名体育后备人才等,充分发挥了县市级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绍兴市业余训练点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除少体校外,城北实验中学、百官中学、上虞市外国语学校、百官小学等上虞市诸多中小学成为了“体教结合”的基地学校,并且建起了跆拳道馆、摔跤房、柔道房、拳击房、武术散打基地等。上虞市少体校与浙江五洲控股集团合作,创建了“浙江五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暑期开办体育培训班,学生报名踊跃,深受家长欢迎。
四、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特征及效果分析
(一)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基本特征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现阶段根据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而构建的关于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上虞市教体局根据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分类的项目管理负责制,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交由上虞市少体校以及训练基地学校负责管理。同时,出台了《上虞市业余训练管理办法》、《上虞市教练员考核奖励办法》、《体育运动贡献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与办法,保障业余训练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教练员等进行考核与奖励。上虞市少体校以及基地训练学校则在完善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并且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纳入到了对教练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考核范畴。各业余训练教练员积极履行“管学习、管训练、管比赛、管思想、管生活”的“五管”,合理把握运动员从事专业化训练的年龄和训练时间,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时间,提高其学习效益,做到文化学习、训练竞赛两不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所在基地训练学校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重新认识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练员的工作,当运动员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课程学习,比赛结束后会及时予以补课。
(二)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效果分析
1.体教行政合一,目标明确
原上虞市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为上虞市教育体育局,下设体育科、职成科、财基科、普教科、督导科等职能机构。其中,体育科负责制定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少体校和全市业余体育训练布局、运动项目训练、体育教育科研工作。教体局将教育与体育事业纳入统一管理,下属各部门履行相应职责,并且通力合作,促进青少年教育与体育的发展,成为了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教结合”行政模式,共同为上虞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