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现代社会的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中,需要将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基本培养项目之一,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当前的人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如若不能具备较高水平的创业能力,极有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建设价值与个人价值也就无从谈起。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提高其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创业能力
1创业能力———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
1.1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创业能力在得到高校关注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深了对其的了解。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创业活动指的即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使用,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其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人才,将知识的价值与动手能力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型人才是学术型人才的对比概念,是需要大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所针对地将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促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专业型人才。最终,使得自身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得以提速。
1.2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的途径大学生就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通过采取自主创业的形式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求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是作为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今天,知识是能够转变成为财富的,这样的机遇处处都是。借助于自主创业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另类满足,也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所需重视的学生技能培养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创业活动中,做到自主创新、不断进步,使得自身能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者,进而凸显出自主创业活动的开展价值来。
2市场营销专业性质是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
2.1市场营销知识使得学生就业创业两相宜主修市场营销的大学生,其所能从事的岗位几乎涵盖了整个市场的各行各业,因此,加强对营销业务与知识水平的利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只要存在销售活动就能让学生进入市场,发挥自身的价值所在。总的来说,只要营销专业的人才能够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就能让自身可以在人才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量不断增加,其对人才的需求量较以往也有了更大的提升,营销专业所具备的市场影响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即使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也需要根据自身所在的岗位做到对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也就不再仅仅是局限企业内部,更是对整个市场的认识,需要让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满足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的即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转化,明确为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与其它要素的满足上来,促使市场能够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借助于市场的不断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市场竞争活动中,还需根据竞争对手的特征来调整自身的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的业绩。其发展模式与创业活动本身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也只有通过增加销售业绩才能让薪酬得到提高。总的来说,这都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注重对自我水平的培养,借助于对市场价值的追求,来完成对自身经济需求的满足。
2.2市场营销学生创业类型(1)成立销售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构成形式可以分为两种:股份有限公司与责任有限公司。就其注册条件来说,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而一人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需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包含10万元)。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求了公司应当有着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与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因此,公司的创立,需要大学生在对项目进行深入考察之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公司的建立与发展所需面临的风险较大,当大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之后,结合其所拥有的经营经验还是可以进一步尝试的。(2)组建合伙企业。在我国合作伙伴会受到《公司法》的保护,进而保障合作伙伴的合法权益,在降低个体风险的同时,也让合作伙伴之间联系能够成为公司债务、盈利模块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然,公司的经营需要选择更为合适的合作伙伴,以此来做到对权责的划分、明确,将团队意识作为集聚基础,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3)个人独资企业。在《公司法》中,要求每一个投资人作为经营实体的参与者,要在经营生产活动中担负其相关的责任。其中,个人独资的企业意味着只有一个自然人,由其出资建设的公司,具备着实体的企业名称与机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能力,可以完成初步的经营活动,将营销活动的销售任务层层明确到位,使得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水平得以有效保障。(4)项目经理人。这指的是在别人的销售行为中,将企业的内部销售活动进行划分,就其所划分的内容,来完成对各项独立业务的实现,创业人应当在对方式进行选择之后,根据经营项目的实质内容来对经济承包业务开展到位,进而对项目经理人的定义明确。在企业内部的创业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优势存在,即对雄厚的资本高效利用,结合科学的管理模式,做到对资源的共享,促使业务活动能够借助于创业模式更好地开展起来。
3市场营销专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3.1创业能力要素分析(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展前提是需要大学生能够拥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并将这样的意识有胆量付诸实际。就创业意识来说,其指的是大学生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欲望,而这样的心理追求存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在我国,受教育机制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整体表现偏弱,这也就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表现形式与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也只有加强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才能让学生形成进一步的创业意识。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每年参与到自主创业项目的高校毕业生仅仅只有100人左右,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几率较低,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十分必要。(2)培养创业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将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以此来做到对创业活动的基础准备。(3)培养观察市场能力。高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专业老师应当引导他们借助于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对市场的认识,明确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与现行制度的特征素质,国际市场与中国市场本身相结合,促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增强对教学实际内容的认识,最终,做到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总结、利用。(4)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的创业活动都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组合与运用,进而做到对发展机遇的创造与把握。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让学生能够有所针对地培养自身的不足之处,切实地提高自身的管理经验水平。(5)培养社交沟通能力。就创业活动的开展形式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所以,不管是对市场进行信息调研,还是对市场的经营范围进行开拓,都需从实际能力出发,将营销活动与市场本身需求互相联系,使得创业者可以和创业活动本身之间的联系被市场认可,因此,创业者自身应当具备卓越的交流沟通技巧与合作互助能力,促使团队合作可以发挥出其价值来。(6)培养风险承受能力。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创业活动,开展既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会产生风险,也只有学生本身能够做到勇敢、坚毅,将成功需求作为自我奋斗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认识失败,认识成功,实现自我的成长。
3.2多种途径,全方位提高学生创业能力(1)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创业能力来源于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应首先将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位。当然,为了让教学改革活动能够从过去单纯的理论教学,升华到更为富有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其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教学内容来让营销案例本身能够被更多的学生认可,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更多的学生将教学实际与教学活动本身结合起来。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使得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并将这样的见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再者,在教学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模式,安排学生去销售产品,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应变、处理能力。与此同时,对那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创业知识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当地的创业优惠政策,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解,适当考察创业契机,做到对创业优势的明确,以此来更好地选择融资渠道与创业项目。(3)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组织学生对当地企业家进行采访,也可以邀请知名校友回校作演讲来对自身的创业经验进行介绍,尤其是那些创业时间比较短并小有成就的创业者,让学生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篇2
【关键词】客户价值;饮料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客户满意度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50-02
一、市场营销问题的提出
市场营销是企业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客户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饮料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迅速变换中,客户拥有着可以选择众多产品以及替代品的购物环境。企业要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就必须通过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让企业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客户群体,这也是饮料企业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很大程度上把客户价值的提高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增加划等号的,正因为提高客户价值与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且我们在实践中探讨如何提高客户价值相比较,探讨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也更强。因此,本文在研究进一步提高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时,必须把将如何提高客户价值作为饮料企业的中心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因此,探究我国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对其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结论和看法。国内对于我国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文献较多,但结合客户价值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尚未涉及。为探究我国饮料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本文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客户价值理论,对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为客户价值理论;第三部分为饮料企业的营销实施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必要性分析;第四部分为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
二、客户的价值理论
客户价值是由于供应商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客户带来的利益,即指客户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客户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企业对客户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客户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客户价值等层面进行。客户价值有如下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感知,是与产品和服务相挂钩的,它基于客户的个人主观判断;客户感知价值的核心是客户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因获得和享用该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感知代价之间的权衡,即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客户价值是从产品属性、属性效用到期望的结果,再到客户所期望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解释客户价值从客户让渡价值(整体客户价值与整体客户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的视角予以说明的。科特勒的客户价值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CDV=TV-TC
其中,CDV、TV、TC分别代表了为客户让渡价值、客户全部价值、客户全部成本。
TV=F(V1,V2,V3,V4,T);TC=F(C1,C2,C3,C4,T)
其中,V1 为产品价值,V2 为服务价值,V3 为人员价值,V4 为形象价值;C1 为资金成本,C2 为时间成本,C3为体力成本,C4为精神成本。T 为时间影响因子,营销实践表明,时间这一因子对客户价值有显著的影响。当 CDV>0 时,客户就会觉得购买某一产品物超所值,买后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当 CDV=0 时,客户就会觉得购买某一产品物有所值。当 CDV
三、饮料企业的营销实施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以竞争为基点的饮料企业战略具有局限性
自从20 世纪 80 年代起到目前,出现了两种非常典型关于企业战略定位以及它的基点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的战略定位看作是位置之战(War of Position),因此产业的结构是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第二种观点是把企业战略定位比作是运动之战(War of Movement),此时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上述两个观点寻找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的途径分别是企业外部和内部,由此形成了一个企业战略定位的基本框架。不管是以行业结构还是以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战略定位的基点,其根本实质在战略思维占据中心地位的要素都是竞争。
依据现实的状况来说,生产饮料的企业把竞争作为中心的战略思维方式往往会造成三类不好的影响:第一是饮料企业的竞争行为只是单纯的模仿,而不自己进行创新,就好比竞争对手在做什么自己也在跟着做或者是比他做得更完美;第二是饮料企业竞争行为仅仅是对竞争对手所做出的工作作出自己的反应并不是自主性,例如饮料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工作上花的功夫很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花在如何应对对手所作出的动作上;第三是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其客户要求的变化对饮料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处于静态的、模糊不清的状态。如果饮料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其思维方式一定要改掉把以竞争作为企业战略基点的观点,改为更多的考虑客户的需求上,即把对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探讨,替换为对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进行探讨,这样做能够改掉企业按照以往战略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习惯,突破对竞争对手麻木的关注而造成视野范围的局限性,从而通过其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二)饮料企业的战略定位要把客户作为基点
根据客户在产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客户的地位提升到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市场力量。尤其是在企业战略中运用了博弈论后,企业的战略思维方式得到明显的改变,从此对客户在战略中的地位不在是以普通的竞争力量来看待,而是以企业价值活动积极的参加者的身份出现。企业、替代者、客户、互补者、供应商等之间事实上是一起创造并各分配价值,它们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同创建一个市场时候,是以合作的商业方式进行运作;然而它们在进行市场分配时候,是以竞争的商业形式来运作的。
对企业发展克希尔曾提出市场的第一定律:“关注你的客户,利润自然会关注你。”就好比客户是上帝,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在能够保证各种市场力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得企业能够继续发展与生存。另一方面能在社会经济上促进资源的持续输入,从带动企业产业不断发展。总的来说,饮料企业一种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是客户,客户即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源头,同时也是企业战略必须最先依据的最主要因素。对此,饮料企业必须把客户作为战略地位的基点。
(三)把客户价值作为基础的营销方案能极大增强饮料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范围内的其一个智能战略,它关注的焦点是设计合理的营销方法以及行动方案,目的是在竞争对手中获得成功,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能够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快速而有效的做出相应应对措施,从而来维持公司战略。企业营销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内,怎样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细分、正确的定位,怎样对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开发与维护、采取客户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接近、采取正当的传播方法来和客户交流,怎样和客户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关系。
客户价值是指在具体使用情况下,针对特定企业的特定市场提供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过程中,客户所能够感觉到的各种状态(已经、正在、将会)的各种利益和为了获得各种利益而作出各种状态(如已经、正在、将要)的各种实际行动,并且对得到的各类利益和其的付出进行权衡的对比分析后形成的总体评价。客户是饮料企业的营销战略绩效的最终评价要素,客户最忠诚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客户价值,客户价值会直接对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把建立良好的客户价值作为企业的出发点与目标,采取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营销战略,并且着重关注对客户感知利益提升、客户感知成本的降低,对此可以获得源源不断客户的忠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同时也为在竞争中得到长久的优势。
四、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有以下两种含义:某种特定交易的客户满意度和累积的客户满意度。对于某种特定交易的客户满意度能够给出客户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详细评价信息,但是累积的客户满意度指的是有关企业过去、现在与将来这三种状态业绩的一个比较基础的标识。在该文所说的客户满意度都是为累积的客户满意度。饮料企业营销战略并不是单一的对客户满意度最大程度的追求,其目标而是得到更多的客户资产以及企业能够持久的盈利。对此,客户价值是使用把客户价值作为核心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导向,要把市场份额、生产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其成本的相互关系恰当的处理好,并且对所有的营销资源要合理分配利用。
(一)与最佳成本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1)客户满意度的高低是可以让现在的价格弹性增高的。一般对产品与服务所能支出的多少在于客户愿不愿意付出,当然适当的增加价格也是能让他们认可的,这也就是说可以让饮料公司得到更高的利润跟更多的忠实客户。
(2)客户满意度高的时候能让企业未来的出售成本降低。像多数饮料公司就有较多的客户,也就是说他们不用经常性的去花费金钱与人力去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对于比较满意的产品,客户是会经常重复性的去使用,这也能让企业其他方面的产品跟服务得到有效的利用。
(3)较高的客户满意度能让企业在吸引客户方面的成本减少。其中并不只让客户在互相的推荐可能性增高,还有更多的媒体会将正面信息传递给那些还没有消费企业产品的客户来进行消费,当然客户满意也能够让广告的效果更加完善。也许有更多的原因会让客户满意度得到更大的利润率,但是它的成功率不是一直都有的。有可能在客户满意度到了一定的时候,接下来再提高客户满意度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饮料企业在增高客户满意度的某些方面还是要合理的考虑成本问题。
(二)与最佳市场份额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市场份额与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是不能够一直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是客户的数量与群体的增加,或许它会让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客户的喜好问题不一样而且还比较在意个人服务问题,所以市场份额与客户满意度是会出现负关系性的。另外那些没有偏好差异的一类中,它们之间在长期看来,它们是存在着正相关性的。一个是在市场份额增加到某个点时,它会出现规模经济;如果企业的规模经济有着比较低的价格,它是可以完善饮料企业的的服务与它所提供的产品价值,从而让客户满意度增长。另外饮料行业中不只是有生产领域,还存在这服务领域,在评论某个策略是否有效时,不能只是以服务与生产来衡量它的标准,应当结合它们的特性,做一个比较中性的评价标准。
(三)与最佳生产率相关的最佳客户满意度
如果一个饮料企业想生产率与客户满意度得到双赢的话是很困难的。要是某个企业想裁减人员是,它的生产率是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增长的,要是客户满意度在于员工提供的特色服务,那它的利润率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加大工作量的做法也会可能让客户满意度降低。简单来说,客户满意度与生产率它们之间是有着某样联系的。在管理与生产运作这两个领域里,都觉得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但是另外一个也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是追求客户满意度会降低生产率、增高成本的。在经济学中,客户满意度与生产率的联系是被觉得是负相关的,把客户满意度(效用)当作因变量出现了产品的质量函数,可得效用水平的增高是要让产品的质量有效的提高,也就是成本的提高,当然这些投入通常的结果都是收益减少的。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把客户价值当作核心的饮料企业的营销战略不仅仅是在考虑市场份额、企业本身的成本和生产率。相反在企业的总体利益到达最大化的时候,饮料企业的资源配置要合理的分为市场份额、生产率和成本三个方面,总体上就是在生产率、成本和市场份额三者之间来实现一个更好的结合点使客户满意度到达最好。
总结而言,本文以上探究了我国饮料企业客户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出了实施客户价值导向的饮料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是把握“客户满意度”,以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饮料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仅是对其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哈维・汤普森.创造客户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倪自银.客户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J].企业经济,2003.
[4]罗青军,李庆华.客户价值创新及其模式略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2.
[5]柯青.价值创新――创新客户价值[J].商业研究,2003,(276):38-39.
[6]胡明艳.客户价值导向的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2009,9.
[7]谭俊华.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营销能力提升策略[J].江苏商论,2010,8.
[8]胡银花.基于客户价值的营销战略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
篇3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反映的是市场主体之间竞争和垄断的关系。近年来,发行的地位在电影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发行产业进行市场结构分析有其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市场份额、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发行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份额分析
电影产品虽然是艺术化产品,但其最终是否真的能获得成功,从而得到市场的认可还是要通过票房收入来验证。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精神的创作,其类型,质量,营销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统一的验证渠道就是票房,因此相比较于其他的角度,票房更能客观的体现出我国电影发行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依旧保持着排行榜前两名的成绩,中影市场份额高达43%,华夏次之,市场份额达28%,二者市场份额合计高达71%,这是由于中影和华夏是国内发行业的老大哥,拥有较广泛的院线资源和较高的运行平台;另外,进口片的利润分账也给两家公司带来了不少的垄断利润(只有这两家公司拥有境外影片的全国发行权)。博纳则凭借对港产影片发行垄断发行的地位占有11%的市场份额位列排行榜第三,而星美影业和小马奔腾凭借自主投资影片的出色表现挤入前八名。总体而言,市场仍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排名前八的公司占据了发行市场的绝对份额。
电影产品差异化分析
电影产品的差异化是指电影产品在选材、制造、营销以及后续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电影公司通过创建其产品的独特性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使其产品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从而为其赢得更多的利润和可发展空间。而对于电影发行产业,产品差异化就主要表现在发行的影片类型和营销手段这两个方面。
·影片类型
近年来,中国影片类型发展迅速,且不断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纪实片、剧情片、惊悚片、战争片、喜剧片、魔幻片等。另外,动画片也开始走向大银幕。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11全年上映的影片中,动作片、科幻片、爱情片、动画片和魔幻片票房占比均超过10%,五种影片类型占到总票房的7成以上。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产影片票房主要集中在爱情、喜剧、动作、剧情4种类型上,而受观众喜爱和能获得较高票房的动画片、科幻片、魔幻片、战争片、灾难片等依然受限于题材创作能力不足,票房大部分由进口片贡献。总而言之,我国的影片类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趋势,但我国目前发行市场的国产片竞争压力仍十分大。
·营销策略
在电影的发行过程中,营销手段可谓花样百出,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营销策略:
第一,创作主体组合。电影创作主体是指电影创作的主要参与人,包括导演、演员、制片人、编剧、摄影、音乐、服装设计等工作人员。而电影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电影产品必然是差异化很大的产品,创作主体的不同组合将带来的是不同的电影产品。中国电影市场中,导演的品牌效应非常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导演的作品在市场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很多大制作的电影使用名导演、名演员、名摄影等等就是利用他们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来组合更好的影片差异化,从而与其他影片区别开来,以获得市场认同和收益。
第二,档期选择。我国各大院线的影片上映己经形成五大档期:情人节档期、五一档期、暑期档、十一黄金周档、贺岁档。依托重大节庆活动,构成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放映档期,对于建立完善的电影市场机制和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
第三,广告宣传。在各种营销策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电影发行的一系列的宣传造势活动,广告、新闻会、首映式等必不可少。在2011年,不得不提的一种广告宣传模式就是微博营销。随着微博用户数量急速增长,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促使各大网络开始在门户品牌广告营销之外深入挖掘微博营销的价值。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与微博营销密不可分,来自艺恩网的数据显示,在观众接触《失恋33天》影片信息的网络渠道中,近64%的观众通过微博接触《失恋33天》的影片信息,微博已成为影片宣传重要形式,并且宣传效果显著。
进入壁垒分析
·产品差异壁垒
在中国电影业中,导演的品牌效应特别明显,因为较长时间的号召力的积累,一些导演的作品已经在中国电影消费者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具有品牌优势。而且在我国,这种品牌导演资源非常稀缺,已经处于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三大导演鼎力状态,并且他们基本上己经被发行公司合约化。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签了10年合同和张艺谋与新画面公司的固定合作关系直接把导演品牌优势与电影发行公司的品牌优势联合在一起,对新进入者形成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
随着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投资规模将越来越大,这对于潜在进入者构成了壁垒。发行业的垄断主要是依靠对影片的发行权得到的。而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都不是完全孤立的,许多的电影发行公司要想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及争取主动权,已向其制作和放映环节不断延伸,打造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因而我国现在的电影市场已形成了高度垄断性和几大集团的大型规模。并且,总资源及总需求的有限性,也使得现有企业生产规模相对于市场总需求来说已经够大,因而对进入者形成壁垒。
·政策性壁垒
首先,我国电影发行行业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并且受电影出品单位委托发行过2部电影片或受电视剧出品单位委托发行过2部电视剧,才可取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其次,广电总局还要对发行公司进行年度考核,对于考核未达标的公司将进行相应处罚,若两年内仍未达标,便吊销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并且,电影进口经营业务是由广电总局批准的电影经营企业专营,目前我国境外影片的全国发行权是由中影和华夏两家垄断。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略带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为数众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是具有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市场是否就趋于竞争,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商业银行1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
其中,CR4代表商业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银行业中第i位的企业的资产总额或存款、贷款、净利润,N代表全部银行数,代表n家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或净利润之和。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表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CR4的数值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4年和2006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按照贝恩在20世纪50年代划分的产业集中度的6个等级(如表2),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表2对照,可以看出,平均总资产市场集中率为82.2%,属于极高寡占型;存款和贷款市场集中率同样高,也属于极高寡占型;但净利润市场集中率平均水平较低,只占66.9%,这与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三个非常高的指标的现状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存款以及贷款的垄断程度高,但是高垄断并没有带来高利润。需要补充的是,2005年的高净利润集中度是建立在三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的基础上的,这都说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市场的赢利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表1看,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了市场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
表2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
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各类存款、各类贷款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所以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能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其需要的金融产品;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1985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后,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种状况是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趋于同一,商业银行业整体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日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银行在广告、促销、分支机构设置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也日渐扩大,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大致相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行业、大企业、优质客户,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银行集中于几项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从豪泰林(Hotelling)选址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产品差异与市场势力的关系:一是产品差异能够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产品差异越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企业(银行)就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二是产品差异能够缓和竞争强度。同类产品的相对差异化程度越高,消费者(银行客户)的主观偏好程度就越高,企业(银行)就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及资产专用性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规模经济壁垒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关于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施蒂格勒认为,银行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在最佳规模的区域之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取得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受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经营管理、金融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也不同。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中等规模银行的效率通常高于大型银行和小银行。
(2)资本充足率壁垒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核心资本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一级,是银行资本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核心资本占银行资本的比例至少要占银行资本基础的50%。附属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二级,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务和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其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在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要建立所需的资本基础,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4虽然我国不是协议的成员国,但央行已经认同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政策性壁垒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商业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等。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结构依据在资金融通中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可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首先,假如银行业结构趋于竞争,表明市场上有许多银行服务机构,这其中就有可能存在许多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银行。现今全球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美国1999年就有数据表明: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中96.7%是贷给中小企业的;规模在1亿至3亿美元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85%;3亿至10亿美元规模则降为63.2%;10亿至50亿美元资产的商业银行这个数字更低至37.8%;而大于500亿美元的就只有16.9%。5调查同样显示,我国亦有62%的中小企业认为,其发展的第一障碍是融资难问题。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材料表明,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这些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9%,他们可能从规模较小银行中贷款,这样一来,银行中介的作用就被提高了,而市场的融资作用相应降低了,金融体系就偏向银行主导型。
其次,如果银行业结构趋于集中,银行业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市场中少数几家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和存贷款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由之前的美国数据,我们发现规模大的银行机构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事实上,我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增加值占我国GDP59%的中小企业融资就不经过银行中介了,而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此,银行的中介作用下降了,市场的作用突出了,金融体系偏向市场主导型。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参看表1)都表明,银行业市场是一个极高寡占市场,这也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还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中介主导型。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还是银行主导金融系统更能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因为无论在市场主导的美国还是银行主导的德国,金融系统都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两国的人均GDP相当。不同的金融系统结构意味的是金融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手段。
2.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简单分析
随着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近年来逐步提高,银行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但中国银行业仍呈现以寡头垄断为主的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银行业中绝对优势地位,总资产和存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数仍高于75%,仍属于贝恩划分的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其市场结构的类型对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影响。但无论是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还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种银行市场结构的类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可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目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构成的寡头垄断为主要特征,并且这种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仅是低度相关关系。
三、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二,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第四,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推进有效的竞争;
第五,降低政策性壁垒,营造多元竞争主体;
第六,放宽严格的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琴刘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6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17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盈利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以不同业务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其盈利构成不尽相同。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这将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由于受人才、技术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商业银行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阶段的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一、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自1997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来,时刻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经过14年的发展,其业务规模,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北京银行为例,北京银行近4年净利润、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变动情况(见图1)。
从收入构成看,北京银行近4年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见图2)。
如上述图1、图2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07―2010年中间业务发展较快,无论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绝对值还是占比均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利息净收入仍是营业净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格局未有根本性的改观。可见,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以存贷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入为辅的规模效益型传统发展模式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可能影响
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利差收入占比位居全球之首,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国内银行中亦位居前列[1]。利率全面市场化和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银行利差空间被压缩。因此,全面、正确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主动应对挑战,并及时有效地把握机遇,对保持并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至关重要。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转型,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城市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即对利差收入为主的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个人业务、中间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等新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据2010年统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不足10%①,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18%②、股份制商业银行11.43%③和西方商业银行40%~50%④的发展比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缩窄导致盈利下滑的压力,将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避免因利率变化对业务增长产生的影响,以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利率市场化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利率风险,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客户选择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的加大,一方面催生了创新产品的出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推出利率衍生工具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促使城市商业银行主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由利率变动导致的敏感性负债与敏感性资产之间的敏感性缺口等问题,通过利率调整使价格发生变动,从而改善不利缺口的状况。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产品自主定价水平,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报率。利率市场化后,城市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综合考虑市场利率变动及资金供求状况、客户信用差别和项目的回报率、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等因素,建立自身的产品定价模型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实行优质优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差别化定价策略来吸引客户,增加存贷收益;同时可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特点,根据其发展战略,将“地缘优势”与产品定价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地区性龙头企业和本行优质信贷客户以低利率进行介入,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和市场占有份额,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城市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银行的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首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在这利率风险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经营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业务策略的影响。其次,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同业间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导致因资金流失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大型银行可凭借其在技术网络、网点机构、品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提高存款利率,迅速挤占中小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部分资金的流失、流动性风险上升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再者,高利率贷款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经营机构的逆向选择风险,将增大贷款的违约、信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当贷款利率变高时,风险低且收益率低的项目会因高利率而放弃贷款,而风险高且收益率高的项目则为了追求高的利润回报率而愿意承担高的贷款利率,这就会造成风险高的项目贷款充斥市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2]。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根据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存贷利差的放开必然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不稳定性也将随之增大。在此基础上,合理预测存贷利差变动对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以提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防范利率风险,保持银行持续的盈利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仍以北京银行为例,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这一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模型来测算市场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从表1分析表明,北京银行负债结构失衡较为明显,资产负债在总量结构上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金融资产总额超过金融负债总额389.76亿。具体来说,若存贷利率变动,则: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10年末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敏感性系数大于1,缺口为正数,如果利率上升净利息将上升,利率下降净利息收入将下降。
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举措
1.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在息差收窄挤压银行生存空间的不利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必须切实改变主要依靠资金为盈利手段的局面,转变经营观念,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等一批新兴业务,把中间业务视为资产、负债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盈利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顺应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投入充分资源,加快中间业务创新步伐,稳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明确新增贷款投向,努力提升信贷资源回报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大企业对银行的依附性将进一步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将变得非常宽泛。尤其是优质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以贷款价格竞争大型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无论是在贷款规模还是贷款价格方面都很难与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减少对传统大客户的过度依赖,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战略目标客户,充分把握对中小客户议价能力强的优势,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提升贷款资源的集约化水平。 3.强化利率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银行等金融行业普遍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倡导树立重视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塑造管理风险的企业文化,增强全员防范利率风险意识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控机制,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关于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职责,把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到部门和人员,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等方法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防止银行利润因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在种类、数量等方面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利率风险敞口而蒙受损失。
4.不断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降低营业成本。在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扩大收入的同时,必须加快调整资金来源结构,尽最大限度控制营业成本。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可通过对负债的主动管理改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农发行、保险公司等同业合作,广泛开展在资金结算、现金、代收代付、资金存放等业务。同时积极开辟、拓展与创投、风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兴合作,促使同业存款不断增长。通过发行CDS、金融债券、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以减轻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的依赖,降低内部营业成本,缓解息差收窄可能造成银行利润缩水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煜辉,张榉成.从包商银行的盈利模式看城商行的生存状态[J].银行家,2010(8).
篇6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继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作为金融界的重要制度性变革,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站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角度上,探讨对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得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利率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依据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结构、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主要内容:一是利率由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二是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参考。三是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四是政府或央行在利率产生过程中扔发挥重要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坚持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经过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货币市场的国内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除保留房贷利率0.7倍的下限之外已完全放开管制,存款利率也仅保留了上浮的上限。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大提升了实体经济市场化利率融资的比重。
三、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扩大了利率浮动空间,使中小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决定权,增强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通常将信贷资金投入到收益性高的项目,给银行带来主要的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安排信贷资金投向,增强对优质企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管制利率体制之下经营,利率不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银行通常管理好自己的存贷款,抵押担保,竞争压力小。而当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后,定价的范围不断扩大,自主经营程度提高,为了争取客户,增加盈利,竞争更加激烈。定价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特别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必须根据市场的形势和自身的经营战略中寻找突破点,为自己的经营决策负责,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取得进步。
利率市场化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一是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加复杂,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方面的不足,使中小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二是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可能会出现贷款管理弱化,如贷款前调查不深入不全面,贷款审批不严格,贷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增加操作风险,为银行埋下信用风险隐患,降低银行信贷的资产质量。
四、中小商业银行的对策及建议
中小商业银行要争取认清利率风险,加强对利率风险管控,同时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控制的建设,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利率风险识别和衡量系统、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利率处理系统和利率管理信息系统等,全面提升自身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
在利率市场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更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首先要考虑资金供求、效益、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基准利率,根据经营管理水平,授予相应价格浮动权利。其次要针对不同产品的风险,确定其定价目标、定价策略、定价方法等。再次,要根据不同客户带来的收益确定差别定价。最后,合理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中小银行应从存贷利差的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通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防范利率风险。当前,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能力和资产规模上都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审批速度更快,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相对而言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应充分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地方项目,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磊磊,刘清娟.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加深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时代金融,2012,(35):133137
[2]周天圆.论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调整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03104
[3]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8):4952
[4]李克川,杨艺.利率市场化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机遇、挑战与启示[J].发展研究,2013,(1):4951
篇7
随着经济不断地被改革,我国资本主义市场正被慢慢的建立起来,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当中其所起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大,并在当前社会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能不能有效地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能不能使我国的融资现象得到缓解,能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得到改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检验。本文将主要分析的是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将会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
资本市场;投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1.资本市场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影响进行的理论分析
1.1信贷可得性原理
这种理论认为资金的价格不是影响企业融资的决定性因素,资金的可得性才能够对企业的融资起决定性的作用。即使在资本市场中没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公司也同样会面临外部融资的约束。在一些信贷额受到控制的国家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极为严重,信贷管制的内容包含了价格管制以及数量管制这两种管制方式。如图一所示,某一国家在管制信贷数量的过程中,企业实际上能够获得OA的融资额度,但是企业所需要的实际融资额度是OB,这样一来,融资额度就受到了限制,CD就是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溢价。再如图二所示,表示的是某一国家进行的价格管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能够获得OA的实际资金,可是企业的实际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是OB,企业同样会受到外部融资的约束,产生了AB的融资差额。
1.2信息不对称原理
信息具有非对称性是企业融资约束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和融资供给方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了解得很清楚。但是融资供给方不仅没有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而且很难有效地掌握投资项目中所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融资供给方将会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或者就以市场平均水平作为基础对企业进行融资,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成本降低,促使金融中间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促使中介能够挖掘出更多的企业信息,对投资者进行有效地引导,使他们能够将资金投放到一些被低估却具有高质量的企业当中,有效地避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在资本市场中充斥着劣等企业的现象。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约束。
1.3交易成本原理
如果要对交易成本进行具体区分,其应该包括的是违约成本、决策成本、议价成本、信息成本以及搜寻成本等。当然同样能够将交易成本分成事前交易成本以及事后交易成本这两种类型。企业在融资之前,将会在搜寻、议价以及决策等方面花费成本,然而融资提供方将会在信息、议价以及决策方面花费成本。如果企业融资获得成功,融资的提供方还需要花费监督成本。但是假如企业融资中发生了违约的现象,那么融资的提供方还需要花费违约成本。所以,和内源融资相比较来看,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中会因为交易成本而产生约束。影响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都会产生限理性的行为,在对企业或者是个人利益进行追求的同时,所采用的策略并不是最优的,所以产生了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因为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就会增加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不难发现,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将大量的交易信息提供给交易的双方,这就有效地降低了融资双方搜寻信息的成本。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为许多交易提供了比较规范的交易程序,从而使融资双方的议价成本得到了降低。资本市场发展利用了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使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得到了缓解。
2.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2.1债务积压理论
债务积压的相关理论表述为,被实施了信贷配给,不能得到融资的公司往往都是那种资产规模较小并且抵押资产较少的公司,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因为拥有较大的资产量,所以就会相应具有较强的债务担负能力,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然而,当企业的负债额过大的时候,债务积压的不良想象就会很容易产生,从而对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当企业的投资受到债务的阻碍时,就会出现债务积压的现象。就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假如负债额度过大,那么其投资中新增的收益在以后将会全部被债权人进行享用,为了保障现有股东的利益,公司的管理者将不再增加投资,这样一来,很容易就会产生投资不足的现象。
2.2理论
理论指的是因为经营企业者和债权人、股东之间的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函数出现了偏差,这就造成了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股东之间在利益方面产生了冲突,通常来说,为了将双方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偏差加以改善,就必须监督契约的实施,对于成本的监督以及实施构成了“成本”,这将对公司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假设某公司现在有两个投资机会分别是A投资和B投资,A投资具有较低的风险,并且能够较为确定将来的现金流,但是预期项目成功之后会取得较低的收益。B投资与其相反,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预期项目成功之后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企业面临外部资金约束。
第一种情况:假设公司经营者受到了有效股权的激励,那么其就拥有与股东相同的利益最大化的函数效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给A投资项目进行融资,公司则侧重于股权融资。第二种情况:假设公司的经营者没有受到良好股权的激励,那么其就拥有与股东差异较大的利益最大化函数效用。如果公司被经营的比较好,公司拥有充沛的内部现金流,经营者可能会因为公司拥有充沛的现金流而在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进行投资,使企业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使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得以实现,这样就会造成投资过度以及融资约束在企业中同时出现,所以不管是为A投资还是B投资进行融资,企业经营者采用的都将会是股权融资。
参考文献:
[1]张纯,吕伟.审计师卢誉、融资约束与融资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07112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核心企业;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6-0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已达到5204.64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308.57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896.07万户,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纳税额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GDP的60%。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充分竞争市场,具有灵活、高效等特点,能有效引导了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增长。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截至13年6月,我国四大行国内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就达到10.35万亿元,活期存款的利率为0.35%,而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接近4%,13年下半年至14年初经常甚至超过5%。货币基金的收益超过活期利息的10多倍。“余额宝”自13年6月13日开通存款业务以来,9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规模超过4000亿,通过天弘货币基金进行运作,七天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7%,目前仍在5.6%以上。
第一个例子说明,数量巨大,并且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显著冲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和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2)传统的抵押模式阻碍了轻资产企业获得贷款。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是依靠抵押来获取安全性的老思路,因此重资产的大型企业、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因为抵押物不足无法取得贷款。
(3)金融的定价机制比较紊乱。2011年以来货币环境总体稳中偏紧,并且这种状态在2014年将延续。数量工具控制下,大企业贷款具有天然优势。同时,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价格上与大企业的差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个例子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成本提升的压力。在以往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坚持审慎原则,仍然把贷款资源配置大幅倾向大中型企业;而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正发展倒逼银行进行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出路在于增加非利息收入和把贷款投向其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目前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2013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1.5%),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成了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净息差收窄的重要选择。欧洲和美国的大型银行正是通过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提升定价能力,使得净息差大大高于我国。(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7%,远超我国同期的2.5%以及2013年的2.68%)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未建立征信系统,且单笔业务量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即使花费高昂的成本也无法保证贷款的安全,此类贷款的高风险性与银行的审慎原则是相悖的。因此,我国银行业陷入了这样的窘境: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需要开拓定价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来增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作用重要但普遍资产较轻、风险较高,与银行贷款的审慎性不符。而设计合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
供应链金融是指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整合信息流、物流状况,使信息充分流转,最终形成新增的、低风险的业务合作,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更高效运转的一种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站在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的一种业务模式,银行依托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规避供应链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站在供应链各企业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上个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满足自身资金周转需要并维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站在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自身,以及将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有效连接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技术平台的作用是实时提供供应链活动中能够触发融资的信息按钮,比如订单的签发、按进度的阶段性付款、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入库、存货变动、指定货代收据的传递、买方确认发票项下的付款责任等。
在整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帐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然而我们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只是使得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可能,实际操作中,虽然得到了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更加充分的信息,银行依然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在抵押品价值估算方便、变现能力强的钢铁、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领域,希冀通过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来减轻流动性风险。事实上,由于不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业务环节,银行得到的信息总是不充分的,因此,银行应该跳出依靠抵押品来保证安全性的老思路,依靠取得充分的信息,通过价值成长判断来保障贷款的安全性。获取充分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业务的直接参与者核心企业深度参与该业务,把产业链中最有话语权、信息掌握最充分的核心企业利益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捆绑起来。拥有充分的信息后,银行的利益保障不再仅仅依赖于流动性好的抵押品,从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行业拓展上也可以大幅放开。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安全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下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贷款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再将该笔贷款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委托该银行以较高的利息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过程中银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1.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核心企业贷款
2.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委托贷款
3.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4.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
5.核心企业掌握上游供应商的资信情况,并要求上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抵押
6.核心企业了解下游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并要求下游经销商进行货物、单据抵押
如上图所示,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优秀,但本身不需要贷款,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属于轻资产中小企业,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急需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融资,但成本高昂。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参与业务的多方都能受益。
1.银行方面。银行仅仅需要与核心企业发生直接信贷关系,核心企业资信优良,担保充足,各类审批手续简单便捷。虽然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水平,但贷款安全性很高,低于市场的利率部分也能通过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得到补偿;
2.核心企业方面。由于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具有较高的掌控力,并且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状况非常清楚,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可控,通过这笔业务,核心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益。同时,与上下游的贷款业务加强了多方的联系,强化了合作关系。并且为供应商提供资金,可以改善其资金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提升其渠道拓展能力,批量进货能力,从而促进核心企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企业效益。
3.上下游中小企业方面。由于规模偏小、风险较高,资金问题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成本非常高。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方面得到资金支持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以及整个产业链带来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卫东.A白酒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分析.河海大学MBA毕业论文.
篇9
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其在各国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就扮演者重要角色,从最早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获得利差而获取经济利益到目前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理财及金融服务,在功能上不断多样化和完善化而构成银行独有的竞争优势。但是在银行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和完善的同时其可能遭受的系统性风险冲击及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概率也增加了,这就需要银行自身管理层及银行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避免银行出现危机以及出现危机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关于提出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最早是由巴塞尔协议提出并且后期确定了一系列计算银行所面临风险的各种准则它的一个大致的演进过程就是由最早提出从体制外对银行进行监管并为银行提供一个良好地竞争环境逐渐转变为对银行体制内的监管以及强化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最近在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在强调银行必须坚持保证资本充足率和加强监管的同时提出了银行应该建立内部风险评级机制以及完善信息披露强化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机制。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且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虽然我国还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以及银行业受国家政策保护仍然处于垄断行业,但是在金融和银行服务业逐渐对外开放的同时银行业未来也必然会对国内开放,所以在金融市场化冲击的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必然会受影响。且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和制度管理方面与大型的国际银行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且由于中国目前还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市场系统风险的冲击而产生信用风险引起投资者和储蓄者的恐慌造成银行挤兑和倒闭会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金融市场化理论及其对我国金融及经济影响的研究成为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而金融市场化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时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但是目前关于金融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行效率、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生态建设方面。陈邦强等(2007)实证研究了1978-2005年间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金融市场化在短期内未能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有效的促进了金融中介的市场化说明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并不显著同时也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景文宏(2011)则从地域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指数和金融效率指数发现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即金融市场化会对金融效率产生长期影响;吴晓灵(2013)认为在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以资本管理为先导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及金融生态建设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但是对于金融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实证分析目前仍然较少。
由于金融市场化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所以金融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利率市场化,而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而获利的所以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利润和收益造成影响进而有可能导致资产波动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关于利率波动率和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率的ECC-MGARCH模型考虑由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加剧对商业银行资产波动率的影响进而基于KMV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介绍
KMV模型是通过将公司股权价值看作一个上市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其执行价格为公司的负债价值即投资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欧式看涨期权,如果负债到期时公司资产价值高于其债务价值,公司偿还其债务(执行期权),投资者获得股东权益,否则公司选择违约(放弃执行期权)。但是在实际模型计算过程中由于公司存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种负债给公司的信用风险带来的压力不同,所以一般选择的违约点也即(债务价值)并不等于总的债务而是选择流动性负债加上一定比例(0.7654①)的长期负债,用公式表示如下:
D=STD+0.7654LTD
股权价值等于期权价格(基于B-S期权定价公式)即:
违约距离表示标准化后银行价值偏离违约点的程度,而违约概率是在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下的负向违约距离的概率。由此可知,要测算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必须测算出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商业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从而对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实证方法。
(二)实证方法、假设及数据选取
由于利率市场化突出表现为利率将及时显著的表现为货币市场上供求的变化因此利率波动加剧且由于KMV模型中上市银行信用风险受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为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如下关于股票收益波动率与利率波动率之间的ECC-MAGRCH模型。
其中yt分别表示t时期的股票收益率和利率,C表示常数项,εt表示t期的残差,σt表示t期的股票收益波动率和利率波动率。通过上式求解参数后可以预测未来利率波动率与银行股票收益的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而可知由利率市场冲击带来的未来利率波动率的加剧对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实证过程主要包括首先利用2013年度的数据计算2013年上市银行的违约距离及违约概率并估计出ECC-MGARCH模型的参数;其次计算以下三种情况2014年第一季度的上市银行的违约距离及违约概率:1、利用2014年第一季度实际数据测算;2、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利率数据利用ECC-MGARCH模型预测2014年第一季度股票收益波动率然后测算其违约概率;3、考虑当利率波动率为估计值两倍时利用ECC-MGARCH模型估计股票收益波动率并测算相关银行的违约概率。然后利用KMV模型比较三种情况下上市银行违约风险的变化得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银行信用风险是否有显著影响。
虽然ECC-MGARCH模型能够较好的估计和预测两个时间序列波动率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模型估计较为复杂需要参数过多最终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损失自由度,所以在本文中假定α矩阵为对角矩阵即波动率只与自身的残差平方的滞后项相关。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每日股票收盘价格、股份数及长短期负债,选用Shibo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影响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利率,无风险利率选用平均化处理后的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
(三)实证结果
根据2013年年底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利用KMV模型计算出这16家银行的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如表所示:
其中采用的无风险利率为平均化后的2013年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23%。
类似的可以得出2014年度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上述变量的计算结果(附录中),通过这些变量值可以计算出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3年及2014年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的违约距离(DD)及违约概率(PD),结果如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违约风险较低且受利率波动冲击的影响较小,而且相比2013年度2014年各行的信用风险有所下降。比较2014年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变化看出整体风险呈上升趋势即基于ECC-MGARCH模型估计结果下的违约概率高于实际违约概率且在利率波动率翻倍的情况下的违约风险更高,其中受影响较大的银行主要包括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但是总体来说各行的违约概率都保持较低水平,说明各行风险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风险分配合理,保持了较好的流动性。
三、结论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市场化的关键阶段,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价格将逐步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并自由浮动而改变目前受行政干预较强的局面,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目前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并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研究市场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影响十分必要。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冲击的影响较小,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都有严格风险控制意识保证充足的资本率,确保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合理的资产负债规模;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条件基本成熟,银行自身基本能够较好的控制利率冲击对自身收益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当然本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只考虑了利率波动对银行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而对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没有考虑,而且文章主要考虑的是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并未全面其他风险所以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相关学者作进一步完善。(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10
关键词旅行社;挂靠经营;市场监管;博弈
收稿日期:2005-11-27
作者简介:梁智(1955-),男,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29-04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旅行社,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利益,不惜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擅自向不具备旅行社经营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出借旅行社业务的经营许可,让后者用其名义在旅游市场上开展旅行社业务,并使双方都得到各自的利益。这种行为被称为“挂靠经营”,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那些未进行挂靠经营活动的其他旅行社的合法利益和旅游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且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为此,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对挂靠经营行为的治理,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体上看,挂靠经营现象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蔓延的势头。挂靠经营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困扰旅行社行业的一个顽症。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挂靠经营现象的旅游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建议,供相关的管理部门参考。
二、旅游市场监管的博弈模型
1.基本模型的描述
(1)模型的假设。在本模型中,共有两个参与人:监管者G和被监管者W。其中,监管者G包括在旅游市场上能够对挂靠经营的违法行为行使监管权力的各个政府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纠风部门等)。这些部门同属于市场监管者,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被监管者W则包括旅行社和挂靠者。他们同为监管对象,并且都能够通过挂靠经营获得经济利益,属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挂靠经营被监管者W挂靠经营不挂靠经营监管者G监管-C, -L-C,0不监管-P,E0,0图2挂靠经营监管的博弈模型监管的博弈,实质上就是监管者G与被监管者W两个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博弈。
(2)监管者G可以选择的行动集合为A1={监管,不监管};被监管者W可以选择的行动集合为A2={挂靠经营,不挂靠经营}。
(3)G的支付为:对W进行监管,将付出一定的监管成本C(含调查取证的成本和对检举揭发者的各种奖励等);在W未进行挂靠经营而采取不监管的行动时,G无须付出监管成本,其收益为0;在W进行挂靠经营而未采取监管行动时,将受到上级部门的惩罚为P(P>C)。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旅行社业挂靠经营现象的市场监管博弈分析(4)W的支付为:进行挂靠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E;采取不挂靠经营策略而从事正当的经营活动,无额外收益,其支付为0;因进行挂靠经营活动受到监管者的没收违法收入、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所蒙受的损失为L(L>E)。
2.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由图2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纯战略的纳什均衡。然而,由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可知,此时必然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1]。
三、模型均衡的指导意义
1.被监管者W均衡概率的指导意义
模型的均衡表明,γ*为W实施挂靠经营的最优概率,亦为监管者G能够容忍其挂靠行为的底线。如果W越过此底线,以γ>γ*的概率进行挂靠经营活动,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将为G将所不能够容忍。在此情况下,实施市场监管,制止并处罚W的挂靠经营活动将成为G的最优选择。反之,如果W以γ<γ*的概率进行挂靠经营活动,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则能够为G所容忍。在此情况下,G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对其实施监管。当W以γ=γ*的概率进行挂靠经营活动时,G对其行为的容忍程度已达到了极限。从G的角度看,此时实施监管与不实施监管所得到的利益相等。因此,G的最优选择是随机地对W实施监管或不实施监管。由此可见,在市场监管的条件下,当W以γ*的概率进行挂靠经营活动时,可能获得最大的期望收益。
从(1)式可知,W的最优概率γ*与G为实施监管所付出的成本C正相关,而与G因失职而受到上级部门惩罚的代价P负相关。因此,降低G的监管成本和加大对G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将能够刺激其实施市场监管行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降低W进行挂靠经营活动的概率。
2.监管者G均衡概率的指导意义
模型的均衡表示,给定W实施挂靠经营活动的概率为γ*,G将选择以θ*的概率对其实施监管,并得到最大化的期望收益。如果G以θ>θ*的概率实施监管,则W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挂靠经营活动。反之,如果G以θ<θ*的概率对W实施监管,则W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挂靠经营。当G以θ=θ*的概率实施监管时,W的最优选择是随机地选择挂靠经营或不挂靠经营。
另外,从(2)式可知,G的最优概率θ*取决于W因被监管和处罚所蒙受的损失L和W因进行挂靠经营活动所得到的额外收益E。其中,θ*与E同方向变化。当E增加时,θ*将提高。当E减少时,θ*将降低;与L反方向变化。当L增加时,θ*将降低。当L减少时,θ*将提高。因此,降低W的额外收益和加大对W的惩罚力度,将降低G的最优监管概率。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旅行社及其合作伙伴因进行挂靠经营活动受到政府部门惩罚所承担的损失程度,对政府部门实施监管的最优概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当旅行社及其合作伙伴预期到他们因挂靠经营所蒙受的损失大大超过其进行挂靠经营的收益时,可能会对挂靠经营产生一种得不偿失的判断,从而减少甚至放弃进行挂靠经营的企图。另一方面,当旅行社及其合作伙伴减少或放弃挂靠经营的企图时,政府部门无须象挂靠经营活动猖獗时那样进行繁重的市场监管工作,从而使监管的成本和概率随之下降。
(2)政府部门为实施监管所付出的成本,对旅行社及其合作伙伴的挂靠经营活动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挂靠经营监管的博弈模型显示,政府为实施监管所付出的成本与旅行社及其挂靠合作伙伴实施挂靠活动的最优概率正相关。因此,当政府部门实施市场监管的成本增加时,旅行社及其挂靠合作伙伴进行挂靠经营违法活动的概率必然会上升。反之,则挂靠经营活动的概率将下降。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旅行社挂靠经营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必须设法采取更加科学和更加经济的手段,降低监管的成本,以达到遏制挂靠经营现象的目的。
(3)上级部门对失职的旅游管理部门的惩罚力度,也是制约挂靠经营违法活动一条有效途径。挂靠经营监管的博弈模型显示,政府部门因在监管挂靠经营方面失职而受到上级惩罚所付出的代价与旅行社及其挂靠合作伙伴的挂靠经营最优概率负相关。作为理性人,政府部门同样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上级对其失职行为的惩罚力度,直接影响到该部门自身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旅游法律法规,主要针对旅行社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市场监管活动中的失职行为做出较为明确和严厉的处罚规定。因此,当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挂靠经营活动的监管出现缺位或监管乏力时,其上级部门不能依法进行惩罚。这大概也是导致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旅行社挂靠经营活动监管不力,甚至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予以纵容和包庇,造成当地旅行社行业挂靠经营的违法活动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建议
(1)加强旅游法制建设。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旅行社的挂靠经营行为为违法行为,并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2]。但是,这部法规并没有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失职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为此,建议对《旅行社管理条例》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关于政府部门在监管中失职行为的处罚规定,以刺激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对挂靠经营现象进行监管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降低旅行社及其合作伙伴进行挂靠经营活动的概率和提高旅游市场监管的效果。
(2)加重对挂靠经营行为的惩罚。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第五十三条规定,对“委托非旅行社单位和个人或变相经营旅游业务”(即挂靠经营)的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3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2]”由于上述规定的限制,旅行社在选择是否进行挂靠经营时,通过对挂靠经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与因此可能蒙受的损失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可能会得出值得冒险的结论,并做出进行挂靠经营的决策。因此,适当修改《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的处罚规定,加重对挂靠经营的旅行社的惩罚,使其预期到因挂靠经营可能受到的惩罚超过预期的收益,从而打消挂靠经营的念头。这样,不仅有效地维护了旅行社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减少了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
(3)改善旅游市场监管的手段。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的手段相对落后,以人员现场监管为主,造成较高的监管成本,直接制约了对旅行社挂靠经营行为的监管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建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条件,改善旅游市场监管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对旅行社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网络,精简市场监管队伍,降低市场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效率。
(4)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人员的筛选和培训。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对旅行社挂靠经营现象的监管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旅游市场监管人员的筛选和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法治观念和执法能力,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组织精干的旅游市场监管队伍,以承担繁重的旅游市场监管任务,打击和遏制困扰旅行社行业的挂靠经营现象,净化我国的旅行社经营环境,维护旅行社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建祖. 企业内员工间知识互换的博弈分析[J].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刊,2004(12).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政策与法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后勤服务标准化
- 下一篇:机关后勤工作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