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勤服务标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在我矿全体党员意气风发、扎实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时期,公司在我矿召开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这既是对我矿广大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将对我矿后勤系统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党政和全矿职工家属,向亲临大会的公司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莅临会议的兄弟单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矿井是我国重点矿井,于××年××月开工建设,××年××月正式投产,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万吨,服务年限××年。近几年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弘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紧紧抓住煤炭市场好转的战略机遇期,创新思路,锐意改革,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职工收入快速增长,矿区环境日益改善,“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经过××年的不懈努力,今年我矿原煤产量将实现××万吨的达产目标,成为×××经济腾飞的又一个起点。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回顾过去,我们为公司后勤系统取得的突出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公司后勤系统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取得新的成就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推进后勤系统改革改制步伐,为我们的煤炭主业轻装上阵,为我们的安全生产提供优良服务。我们热忱欢迎大家在×××多走走、多看看,更多地了解××,关心××,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因×××地处偏远,受地域限制,在会议过程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加之我们的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有限,难以令各位领导、同仁满意,还请谅解。
最后,祝公司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 发展方向 发展途径
按照国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通过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建立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流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司,后勤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实现工作的新突破。
1.后勤保障服务的地位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后勤工作是生产经营的安全保障。后勤工作担付着厂区、办公区生活生产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及生产经营人员的车辆、饮食、医疗服务,如果出现问题,轻者将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安全隐患,重者将带来设备毁损,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②后勤工作与广大员工息息相通,是对全体职工的服务。把后勤工作搞好了,就会使广大职工有一个好的心情投入到安全生产等重要的工作中去,就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③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准具体而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各种创建活动还是迎接上级组织的各项工作检查,文明卫生、整洁优美的企业环境必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则会引起不悦。
2.后勤工作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和“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公司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后勤工作必须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3.后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后勤分散管理,不能实现整合优势。目前后勤服务中各单位机构设置各类,后勤处、车队、医院、食堂等后勤部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没有实现大后勤格局。
3.2与生产部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部门在管理手段、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信息化建设较生产部门起步晚,水平低,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缩小并赶上生产部门是后勤工作的重点工作。
3.3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由于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造成人员结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4.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
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公司“两个转变”的新要求,以科学规划为统领,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后勤资源,加快转变后勤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后勤工作新格局,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5.后勤工作的发展途径
5.1加强标准化建设,为后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公司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全面启动后勤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意识,推进后勤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与后勤业务高度融合,管理、技术、工作标准衔接配套,全面、系统的后勤标准体系,实现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流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标准化体系
5.2加强班组建设,开展职工创新活动,为后勤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加强班组建设,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训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的优秀团队;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员工培育成为具有一流素养、一流业务技术、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劳动者;充分发挥班组建设在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保证。
班组八项建设(基础建设、安全、技能、创新、民主、思想、文化、班组长队伍)活动开展以
来,公司各项工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职工安全意识提高了,后勤基础设施健康水平提升了,后勤服务规范有序了,职工工作更规范、更高效、更轻松了。
在班组建设过程中,一线职工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立足岗位不断创新,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例如我公司车管处使用车辆定位监测管理系统,建立车辆状态实时动态管理,车辆油耗同比大幅降低;后勤处员工自主研发先进的物业报修管理系统,系统内置房屋台账系统、查询系统和语音报障系统等多项功能,对物业报修维修工作实现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职工医院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发了职工体检结果查询系统,并对职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5.3转变管理方式是企业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篇3
关键词:高校 后勤保障体系 绩效
一、引言
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各所高校的后勤管理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体制的转轨时期已探索出适应我国高校实际的方法与经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与管理创新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伴随着外部市场经济改革的难度增加,高校后勤服务产业也遭遇了同样的瓶颈,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突破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高校后勤服务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以及在上级文件精神的约束下制约了后勤改革的红利空间等,但是这只是其浅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环境及条件的特殊性,脱胎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体系注重解决短期问题,存在一定的行政指导思想;没有从市场经济第三产业的视角来认真审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制约了其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与红利。因此,正视高校后勤服务产业改革的开端、发展与现状,是从理论上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参考建议的前提。
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概述
(一)高校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高校后勤服务的内涵包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以及物质保障的总和;从狭义上看,高校后勤组织指的是为高校全体师生、教职工提供生活服务及行政管理的专门的机构组织部门,其服务职能则只是为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一切有关生活、学习、医疗等诸多方面的管理等内容(朱宝铜,2007)。高校后勤的角色定位正是为了满足为高校教育服务这一目的,其作用主要就是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物质与服务要求,所以在此意义上其作用与意义显而易见。后勤保障体系的任务正是为了支持高校的教育科研等日常工作,保证高校的物质与服务提供,在高校所有职能部门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高校后勤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高校后勤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虽然具体来看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上基本是相容的,经过笔者概括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其内涵来进行解释,广义上的高校后勤管理的内容有:高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高校后勤事务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而狭义的高校后勤管理就只涵盖比如教师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用水用电以及供暖等具体的生活需要进行供给,校园的绿化卫生、通讯与医疗卫生服务,日常生活保健,托儿育儿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理发美容场所、商店、书店、图书馆等方面,都属于高校后勤管理的范畴,也都包含于它的狭义的概念之中。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由高校的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两大部分组成,其都是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中的受众,相当于第三产业中的顾客。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 这是国务院提出的高校后勤改革目标,目的是改革高校后勤保障与运作机制,进行校企分离,以分流与重组的方式赋予其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形式是由政府来主导、并辅以社会承担,以适应高校办学要求的法人化与市场化。其社会化的具体内涵其实就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的重大转变,以扭转传统的学校统筹后勤所有事务的形式。使后勤保障体系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适应市场规律,同时还具备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特色。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心是把它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按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化的运营,慢慢转化为以后勤保障服务为特色的准企业形式。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与企业化 讨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就不能忽略后勤企业化这一概念,顾名思义,所谓后勤企业化即把高校后勤体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进行运营管理,使之作为一个标准的服务企业,实施自主经营管理,以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态而存在。转变原有的行政组织角色,蜕变为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充其量只能称为准企业化,只是采纳了现代市场企业所使用的若干管理措施,还没能完全达到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经及运作绩效。个中原因其实主要是产权问题制约了其高效的运作。因为在体制方面,其仍然采用的是行政指令,其公有制的产权特征无法像其它股份制国有企业一样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也无法使其像私有企业一样员工与管理人员高效运行,行政干预始终如影随形。所以体现在现实中有很多的改革措施都流于形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化效果。
(五)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有四种:即行政管理、社会承办、甲乙方管理以及法人实体。行政管理模式是沿用高校后勤改革前的旧有模式,没有倡导的社会化改革思想,让计划经济思维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继续存在与机械运用。这种旧有的行政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总务处负责制,下设行政处或后勤服务中心,按照后勤的服务范围把高校后勤的各大服务类目进行划分,然后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调配。以计划以及行政指令为主,承包为辅。对于各个职能单元根据计划下达的指标进行考核。各个业务单元对自己的业务模块负责。社会承办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某些后勤的重要基础设施由招标的形式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商承建(如宿舍、食堂等),当完成后交由他们负责管理运营;第二种是以委托管理、合并等途径交给外部企业或其它法人实体。此模式的可取之处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许多高校普遍扩招的背景下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高校后勤的燃眉之急;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这承包企业会把营利放在第一位,这样会大大地增加广大师生的经济负担;其次,由于管理目标的差异,外部企业经常由于与高校的沟通问题导致许多矛盾的发生。甲乙方管理模式只能说是局限于校内的甲乙方管理。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形式为学校设立以后勤管理处等相关机构为代表作为甲方,同时设立类似于后勤公司等机构来代表乙方。甲方主要代表学校来签署协议或者进行监督,后勤公司履行乙方的职责像独立的企业一样进行自主经营活动的运作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学校通过设立后勤管理处以及其下属的相关机构,根据高校后勤的职能范围再在其下面设立相应的子机构,管理处代表校方作为甲方行使相关的职能,其下设的子机构作为乙方,像社会企业一样进行自主经营活动,以提供后勤服务。这种模式一般都是由前一咱模式演化而来。法人实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后勤管理模式,具体为由高校自己出资或是与其它外部经济实体、社会企业合资或控股的形式,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设立高校后勤法人,以现代服务企业的标准进行运作。其主要特点是后勤的法人实体与学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后勤服务企业可以独立运营,实行风险自担、自负盈亏;能够把高校后勤集团的资产与社会保障等完全剥离出去,大大减轻高校的办学负担。同时,由于学校也是后勤服务体系的出资者或控股人,他们还能享受到其经营的利益所得,这又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高校的主体业务健康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种法人实体模式应该是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想模式。
( 六 )国外高校后勤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是最早阐述高校后勤重要性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各学校应该重视对后勤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学校的所有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环境。他着重强调了校园的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应该精心设计,对于不恰当或者不理想的部分应该及时改进,因为这些隐性的因素在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同样作用巨大。优良的环境能够促进校园人员的身心健康,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后新西兰学者Mason等人探讨了高校后勤的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英国Rodrigo通过定性研究认为,要在校园内建立和发展相应的机构组织。
三、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基本理论
( 一 )高校后勤管理理论 (1)产权理论。在高校后勤改革的研究中,产权理论收到了很多关注。产权概念源于制度经济学,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提出了这一概念,以后在制度经济学领域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科斯认为,产权问题探讨的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目标集中于人与人间的关系。产权的核心架构是探讨存在的合法权利,不是为了探讨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科斯提出了制度经济学中非常有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不管产权的形式如何,都不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只要出现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形,那么对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一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运用于企业产权的研究领域时,著名学者康芒斯((J.R.Conmons)详尽地论述了企业产权的重要性,他是最早结合经济学与法学来探讨企业产权的学者之一。他以市场交易范围为分析基础,把产权分析引入进来。康芒斯认为,市场交易的重点是产权,尤其是所有权的交易;此外,他视“交易”活动为为个经济活动的问题,这里交易又成为了产权运动的同义词,通过这种逻辑,康芒斯把经济活动中的交易部分看作一切经济分析的重心,他把企业的产权以及法律上的界定作为一个高效有序的市场的根基,从而进一步强调产权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标准化管理理论。标准化管理理论源自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很多相关学者根据自己本国国情与实际对标准化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标准化管理原理。例如学者王征早在一九八一年就提出了他的五项标准化原理,即统一、简化、互换、协调以及阶梯原理(王征,1981)。王征认为,统一原理是这一系列原理的重中之重。其它原理都不过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形式而已。而统一也只是辩证的统一。运用于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管理方面,有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的后勤管理体制的标准化推进需要革故鼎新,去除原有的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校企分开、自主经营,使之市场化、企业化(牟向秋,2012)。针对我国实际国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领导形式开期存在,基本上都是后勤服从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这与现代企业的标准化治理有很大的区别。而高校后勤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必须运用现代公司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在制度上,高校后勤历经改革之后也应该有自己的董事会,配备自己本系统的章程与相关制度,并以机构、工作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来逐一落实;后勤集团的总经理也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即个人责任制,以便实施激励约束。(3)精细化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被广泛采用,其在企业的绩效提升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它把科学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以及丰田的精益管理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是顺应生产分工和生产精细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把通常的企业运作管理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的思想与模式,而且这种管理理论倡导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创新的思想面对组织体系与生产流程,对生产与管理目标要有持续优化的态度。从体质上来看,精细化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目标的解构细化而且逐一落到实处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保证各个组织的单位精确协同地运作,是通过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所需资源以及尽量减少管理成本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孙念怀,2005)。(4)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又名成果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按照德鲁克的理解,目标管理指的是组织在某一时期内努力的方向以及预期的目标成果,让组织的需要逐步转变成个体目标的管理哲学。事实上,目标管理的先决条件是明确了目标而后才能确定各个个体的管理方式,使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一起协商、确定目标并最终确定他们各自的责任与成果,与此同时还会有明确的目标来进行考核,使任务执行者进行自我考核以及自我评定,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而提升组织效率(德鲁克,1954)。(5)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一些局部的商业机构管理与模式应用于公共领域,特别是国家部门。其重点在于推崇政府的公共服务,强调官员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力,其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不拘一格,并且成效显著,在政府有效运行过程中都可适用。包括公务员招聘、公共设施管理、公职人员薪酬管理等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由工商管理到行政管理的华丽转身,其对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提供了理念基础,对于以往学者们广泛讨论的政府失灵等问题都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当仁不让地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理论(王清途,2012)。西方很多国家政府的改革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即遵循效率的管理理念,广泛采纳了经济领域中私营部门管理模式,由此诞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与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有很大不同。在西方政府改革过程中英国最早开展新公共管理改革,其后一些其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跟进,例如新西兰、美国与加拿大等。这些国家推行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在公共服务部门中倡导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推行私有企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策略等,这为政府管理职能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王守军,2005)。
( 二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1)效用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Zenithal等人 (1988)认为,质量和价格只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而价值以更高层次、更加抽象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头脑中,是消费者所获的效用与成本之间的综合评价。他们指出这一概念包含四个要素,诸如感知到的低价格,感知效用,感知质量,感知收益与成本比较(Zenithal et al., 1988)。顾客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感知所得与成本之间的综合评价比较 (Sweeney et al,1999) 。与此相似,Bolton 与 Drew(1991) 也定义这一概念为为顾客以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用为参照,对于收益与付出的综合评价。 (2) 理性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以往的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都是假设信息完全对称并且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现实条件下信息往往都是不对称的,这样就造就了非常有限的理性。根据Monroe(1990)的观点,当信息不对称时,顾客会全面衡量自己购买的服务与产品的的收益以及为获得这些产品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本,在这一基础上,消费者感知价值应为感知利得与感知付出之比,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对冲关系。(3) 经验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经验视角认为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消费体验也是他们评价感知质量的依据之一,价值不在于商品与服务本身,而是来自消费者体验。根据这一论断,一些学者着重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如Woodruff(1997)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代表之一,这些学者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是产品、功效以及使用体验三者综合考评的总体评价。
( 三 )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公司运用这一管理策略来衡量公司的运作绩效。当然,关于绩效管理这一理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Campbell 等人(1993)提出的绩效理论声称组织的绩效不是仅仅只衡量组织活动的结果,而是衡量组织活动本身,是指组织成员日常完成的而且不是可考察的行为,其内涵包括与组织目标管理相关并可以根据个人的绩效进行衡量的工作行为。Bernadine 等学者(1995)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指出绩效就是指的员工行为的结果,依据是员工的行为结果与组织的目标、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组织的投入的紧密相关。布雷德拉普(Bredrup)(1997)则把组织绩效理解为效果、效率以及适应性三要素的统一体,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一起共同决定的组织的的竞争力。罗伯特・巴克沃在其代表作《绩效管理》中对绩效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绩效管理应该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不断的交流过程,他们二者之间的契约是达到这一过程的保障因素,并且这种契约对组织的目标管理进行了规定和解读,而且这种方式还将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融入到了组织绩效的创建之中。Mdagan等人(1993)则指出绩效管理在推进员工民说与参与文化中意义重大,其管理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的精神,重视每个人的潜能发展,在强调组织绩效的过程中也使员工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的影响机理
( 一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绩效被定义为主体完成、执行的某种行为,为了达到既定的任务或者目标,通常是有功能性或者有效能的(王成云,2009)。赵曙明则对其进行了更为精简的定义,他认为绩效是就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赵曙明,2004)。因为绩效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选战决定了其可测量性,由于学者们把定义为团队或者组织行为的结果,是对目标完成的程度,所以它反映了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体现了组织个人行为的效率,也就是说,绩效是与效率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后勤的运作绩效分析是以它的管理结果作为内核的考评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运作进行客观的评判,公开公正地评价其成果与业绩,从而以此来对后勤和管理人员进行更好的激励与约束,让高校的运作活动都集中于运作绩效这一主题上来,从而推进其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薛爱萍,2006)。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主要以绩效评价作为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后勤管理者对成果进行分析,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后勤管理绩效评价通常以学校或者后勤集团制定的目标为依据,按照既定程序操作进行评价,按照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信息进行评价,通过反馈与调整来规范后勤的运作,使其服务质量与绩效再上台阶。有学者认为,组织的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升,主要由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决定(薛爱萍,2006)。改革的这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后勤对整个高校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其的运作绩效的提升显得更加重要。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认识到高校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支持作用,这关系到国内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王云飞,2008)。事实上,当前的现状是后勤服务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有的阶段,各个管理环节与现代服务理念都有差距,所以导致了运作效率始终不能得到质的提升(侯敏,齐宏欣,2009),现在涉及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 二 )现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评价问题 关于高校后勤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展开这一工作需要设立一项适合于整个后勤系统的考评体系,制订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指标,并且还可以把这些评价指标一起放进高校的整体考评范围。但是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后勤服务体系改革起步晚,系统的研究不够,还没有哪所学校建立了示范式的系统评价体系,主要还有如下一些问题:第一,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现存的关于绩效评价大都集中于后勤的人力资源、决策以及激励约束等方面,并且没有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基本都是单一评价某一项目。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所高校的后勤体系对整个后勤服务管理进行整体的系统绩效评价,相关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匮乏。纵观现存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式的定性研究为主,基本上采用单案例研究方式,没有对整体的运作绩效进行系统的考察。而高校后勤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评价的目标不仅包括组织管理、决策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而且还应该包含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综合评价、宿舍公寓管理评价以及物业管理评价等内容。第二,评价指标不够规范。如今在高校的评价指标中,对于组织、人事、考核以及激励约束的绩效评测都是沿用旧有的一些指标,没有体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而且这些固定的评价指标一个重要缺陷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都可能导致对其他相关的方面考评的不全面性。这些绩效考评指标的不完善性同时还体现在主观制订方面,体现单一呆板的特征,这种评价的主观性缺少量化考评的科学性,没有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指导,不能满足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制约其运作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评价主体不够清晰。另一个现行的后勤绩效评价的缺陷是评价的主体问题,主体大都显得很模糊。像当前高校的绩效评价的内容大都集中于决策、人事以及激励方面,而且这些考评机制都是以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由高校后勤的统一部门进行统一的规范,所以难成体系。而且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往往由高校后勤自身进行,与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形式类似,没有引进外部权威的评价机构来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评价主体的不清晰导致了评价结果难言科学合理。最后,评价监控不够完善。关于后勤绩效评价的监控的内容,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对高校后勤管理的过程监控与绩效实施后的事后监控。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互补过程,能够对高校后勤管理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全面监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使后勤的运作绩效得到质的提升。这两个方面的监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任何一者的作者都非常重要,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然而高校后勤的评价现状却是鲜有高校真正完全按照这种全面的绩效评价的监控程序来进行绩效管理,这还有待于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
( 二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提升的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从影响高校师生满意度的因素来分析如何提高高校后勤顾客满意度,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第一,把握后勤服务中的顾客需求。从行业特征来看,由于高校教师进行的是脑力劳动,教学与研究任务比较重,所以通常他们都会要求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以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中;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也会承担一定的学习压力,他们正处于自己学习与人生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者应该从师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第二,完善后勤服务人员与顾客的接触点。在现代服务企业中,服务过程的体验如今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对服务提供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管理者同样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对顾客的服务提供过程体验,注意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提高,定期为他们举行培训活动,运用管理手段发挥服务质量的激励约束效果,来提高他们的服务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更要重视与广大师生顾客的服务体验。第三,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中的顾客体验。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后勤服务的体验感知,原有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主要是以狠抓工作效率为主,尽量减少师生的投诉,但是仅仅只注意这一方面还不够,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往往还会受到历史消费经历的影响。当他们使用产品或者服务时,往往会把历史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这一切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感知满意度。所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者可以建立顾客感知体验记录卡,根据顾客的历史体验进行记录,定期反馈并对服务质量与出现过的服务问题进行调整,以创造更好的顾客体验。第四,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形象。目前大多数高校师生都会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留下一成不变甚至是呆板的服务形象。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的低质量的后勤运作体系所造成的。所以为了提高高校后勤运作绩效,后勤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对后勤服务流程进行定期优化,包括组织保障与技术保障等方面的改进等,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努力按照现代服务企业的运作模式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来改变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形象感知。
参考文献:
[1]于久霞:《吕守华.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11期。
[2]丁可:《高职院校后勤安全风险和责任防范》,《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2期。
[3]诸桂英:《高校后勤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4]刘翠航:《美国高校后勤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概览》,《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8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经营高校师生公寓和后勤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9)。
[6]冯雅洁:《浅议中美税制优惠政策对高校后勤发展的影响》,《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期。
[7]张文惠、任正学:《雷锋精神在高校后勤中的弘扬与践行》,《高校后勤研究》2012年第12期。
[8]任爱民:《高校后勤职代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高校后勤研究》2012年第12期。
篇4
关键词:后勤 制度建设 规范化 标准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工作规范,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要进行认真、系统、全面的制度化建设。因为没有规范系统的制度作保障,企业很难作大作强,更不会有规模发展,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逐渐社会化,引进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为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对后勤提出新的要求,不断满足师生对后勤保障的新希望,也为后勤企业自身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新模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完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
1 后勤管理,立制为先
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项目工程,也是关系到后勤管理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真正地把我们的后勤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品位,上升一个新的亮点,那就要为后勤工作建立一个管理标准化,运行规范化的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如我们在2010年根据《咸阳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咸阳师院党发[2010]37号)文件精神,先后修订完善出台了《后勤处(集团)议事规则》、《后勤服务集团工程招标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工作暂行规定》、《后勤服务集团财务报销规定》、《后勤服务集团各中心借款规定》、《后勤集团往来款项管理规定》等,还有各中心形成的《教学楼管理办法》、《教学楼安全管理规定》、《教学楼管理制度》、《校园管理规定》、《饮食安全工作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形成且不断修订,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服人,使我们的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 制度建设稳抓稳打
为了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新形势,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后勤员工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和能力,使后勤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后勤集团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全面启动制度建设。
一是广泛动员,规章制度是对每个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工作期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把大家的意志统一起来,实现企业目标,各个管理层面如何规范管理,各部门如何协调及自己的职责权限等,所以制度建设应广泛动员,人人参与。
二是分步实施,抓实抓细每一个环节,制度要切实可行,在注重工作规范的同时,更要有较强的可操控性,后勤制度的修订,更要符合学校后勤工作的特点,便于加强和改进工作,便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便于贯彻执行,便于检查考核。
首先,紧密联系实际,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后勤集团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本学校及后勤管理的实际,制定周密的制度规划表,并及时督促各部门完成本部门规章制度的初稿,并反复修改完善。
第二,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后勤集团所有规章制度都要经过各部门的共同探讨和科级以上管理干部的集体讨论,同时还要征求有关专家或学者的意见。
第三,精雕细琢,修成定稿。后勤集团各部门修订的制度,要经过相关中心(科室)及分管领导反复阅看,集团办公室仔细斟酌文字,严格把关,统一进行排版、刻盘,打印成册。
3 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
高校后勤管理集团的制度建设要围绕“要体现时代性,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后勤队伍建设的新情况”为总体要求,对制度要进行充实和完善。
①完善规范制度体系,后勤集团制度汇编应包括员工手册,各部门规章制度和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三大体系,在各部门规章制度中,一定要设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更加系统的明确每个岗位要求,每位职工的具体职责和任务。集团运行管理体制要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其如何和运转,规范工作程序及管理模式。
②制度修订要更加专业化,针对性要更强。后勤企业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且每个环节都有很大的程度的区别,除了员工手册的统一约束管理,还应针对性地分别对待。于是,集团企业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在制定各部门的规章制度时,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饮食中心要依据最新的食品卫生安全法,特别要增加《饮食从业人员健康及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制度》、《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等,各中心(公司)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
后勤集团的制度建设一定要联系实际,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加强制度化建设,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尤其是工作量的细化和考核细则的修订和完善,集团的各项工作指标才能更细化,评价更量化,在很大程度上才能保障后勤集团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为后勤集团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迈出一个新台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素.浅论高职院校的后勤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7(09).
[2]赵相华.建立现代高校后勤管理的长效机制[J].高校后勤研究.2007(03).
[3]蒋律,吴社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4]尹忠强.高职院校要构建后勤管理的长效机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6).
[5]管永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高校后勤研究.2000(01).
篇5
和谐矿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对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矿区中,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直接与矿区的和谐稳定相连接的,并且精细化管理在后勤服务工作中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精细化管理直接促进煤矿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的提高,间接促进和谐矿区的构成。因此,对后勤服务工作中精细化管理进行探析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工作在煤矿行业的必要性
后勤服务工作是整个煤矿区域的强硬后盾,是以煤矿企业整体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在这个服务的过程当中,后勤管理承担着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保证矿工人员的生活质量以及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等重要责任。后勤服务工作包括矿区环境的优化和卫生保洁、保障矿工人员衣食住行的质量、体检以及有关煤矿发展和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是煤矿工作有序进行、高效运转的必要基础条件。只有后勤工作做好了,矿工的生活条件有了保障,他们才会没有后顾之忧,企业才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其中的联系是一环扣一环的。
2精细化管理的简要分析
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把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更优更具体,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精益求精于每一个细节,其中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于管理的思想、目标和制度上。以下便是从这三个角度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简析。(1)精细化管理思想后勤服务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是指通过更精更细地注重细节上的管理和按照优质服务的总要求来为煤矿社区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质量,提高矿工人员的生活水平,进而保障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保障我国煤矿行业得到更科学更快捷更稳定的发展。还有,精细化管理思想还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能很好地满足矿工日益增长的服务项目的需要,最终确立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举措和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使和谐社区能够有效地构建起来,扩展煤矿自身的发展。(2)精细化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力求后勤服务工作能够为煤矿社区的日程工作起到全方位的保障、辅助和促进作用,为煤矿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煤矿社区。还有一个目标有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所决定个,全面时间后勤服务工作责任的明确化、工作的精细化、工作任务的定量化和工作过程流程化等,争取达到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最后一个目标是构建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煤矿后勤服务制度和体系,全面制定后勤服务的具体标准,增强后期管理机制的合理性,保证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的有序性。(3)精细化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有效实施是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进行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制度必须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服务管理要求。要求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能从煤矿企业的日常政务、资产和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等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除此之外,精细化管理的规章制度还需要包括管理的目标要求、员工工作守则、工作规范、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提示的各项内容。
3精细化管理在煤矿行业的实施要点
(1)将心比心,从心出发,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行动与意识,意识当然先于行动存在,意识是行动驱动者。人是后勤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样也是人。不仅仅只有后勤工作人员才是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在这一个煤矿社区里面,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因此,先要把精细化管理有效地应用于后勤服务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把精益求精、负责任的工作理念深入他们的心里,深入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的方方面面,力争把以往“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工作态度剔除,形成新的优良的工作作风,好好利用精细化管理把整体的工作水平推高。彻底了解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是新世纪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源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抓紧抓好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少的资源来达到运营目标的先进管理方式。深刻理解该先进管理方式其中的内涵,它是一种全方位,把程序细致,把管理严密化的一种管理模式,立足于“精准”的角度,做到事事精准精通,事事细心,要求工作成果品质高效果佳。这可以通过会议、学习、交流讨论、观摩、经验传授等方式来让员工学习、了解其中的内涵,做到整体思想统一,有助于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后勤服务工作上顺利实施。自觉使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推进实施精细化管理,管理工作人员就要针对这一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全体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并主动参与到其中,主动地把精细化管理指导理念赋予实践,逐渐形成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2)建立规范化制度,打好精细化管理基础富于一元,始于一心。天下难事,必成于精。没有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条约的约束,精细化管理的服务管理工作就难于实现。首先要做的是制定与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砖,进一步地梳理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规章制度,对宿舍管理、食堂管理、房产管理等制度进行修订,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各项工作有序运行,有章可循。另外,建立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工作标准是指对工作的方法、程序、里程和质量的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根据工作标准把每项后勤服务工作按各项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等,防止岗位所负责的工作范围重叠交叉或者缺漏。(3)梳理工作流程,力求各项工作精细化后勤服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人管理人,服务对象与实践对象都是人。在后勤工作中,后勤工作人员必须关注和满足员工的每一个合理的需求,所以,每一工作人员都要传承“事务无小事,时时多关注”的工作精神,把每件小事都重视起来,当作是大事来去办。精细化管理就要求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一细节都要追求“精”,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了消除管理上的盲点,管理机构需要建立承诺服务制,公开食堂管理、健康管理和住房管理等服务项目和内容,要求员工严格遵守管理标准上的内容,推行“日检查和月总结”的工作制,对各项工作,各部机器的检查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客观地反映问题和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4)有力实施,加强量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不需要每一项都做得中规中矩,有时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也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例如健康管理就需要亲情化。在煤矿区工作,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后勤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健康检查工作,策划按年龄段划分的体检项目,做好健康干预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健康管理人员的交流会,帮助他们自行解读体检报告和传授他们一些保健的知识,增强员工的健康保健意识以及疾病防范意识,努力在煤矿社区营造“关注健康”的积极生活氛围,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5)积极进行员工培训工作人员是精细化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不可缺少。因此积极进行员工培训是精细化管理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构建和谐煤矿社区,除了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基础教育培训之外,还需要向他们讲解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实施的步骤以及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更顺利。还能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劳动竞赛和经验交流,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地传递给煤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让其深刻理解“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成功地完成转化,使他们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得打提高,通过不断持续的优化服务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效果。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
Abstract: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in the socialized reform tide,adap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reform the development unceasingly to need as well as own development need.After market economy baptism,present campus market already different in the past.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ok the rear service service the object,enhances day by day to the rear service service request.The carrying out detail service,implements the fine management,meets needs whic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w day by day,promotion rear servic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level,more and more obtained 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management level to take highly.This article in the discussion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fine refinement management guiding sense,the management goal,in the implementation step foundation,proposed 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implements the fine refinement management several actions.
Keywords:University rear service Fine refinement Management
当今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时代。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浪潮中,不断深化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标准,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今的校园市场已不同往昔,已逐渐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师生作为后勤服务的对象,已不再满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对后勤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关注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细节、服务权益等。推行细节服务,实行精细管理,已越来越得到高校后勤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1.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义
精,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即注重细节,讲究品质,它是一种对战略目标细化分解和落实的过程。在后勤管理中,要想让后勤的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在各项工作中把握“精、准、细、严”,使得整个管理流程和每一个服务环节都做到量化与细化,目标与量挂钩,责任与细挂钩,堵塞管理漏洞,减少管理死角,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围绕抓落实、抓执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开支,全面实现工作目标精细化、工作任务定量化、工作责任明确化、工作过程流程化、工作制度标准化、工作运行经济化。
3.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几个步骤
精细化管理是将管理的对象逐一细化分解、量化为具体的程序、责任、数字,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做到责任分工明确。
3.1观念引导阶段。召开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教育引导员工充分认识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精细化管理理论知识,树立“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细化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3.2标准制定阶段。管理精细首先是管理者的精细。集团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按照各自分工和具体承担的任务大小,制定各岗位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工作流程、运行规则、操作方式等,为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制定可参照标准。
3.3细化分解阶段。精细管理主要是落实责任。要完善各项工作责任制,如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接负责制、违诺追究制等。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并细化到每一个班组。每一项工作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表格,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目的、要求、数量、完成时限、责任人等,使执行者能够正确理解和领会完成任务的目标所在。
3.4过程控制阶段。要细分工作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然后按照“事事搞标准,处处严要求,工作无差错,小事不放过”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在每个工作环节中把每个细节做好,做到服务到位,任务达标,让师生员工满意。
3.5总结提高阶段。以上每项工作完成后,对整个实施过程要进行及时总结,正确进行归因分析。一是工作目标是否明确,责任落实是否到位;二是工作流程是否清晰,关键环节是否明了;三是过程控制是否严密,细节管理是否有效;四是信息沟通是否通畅,问题处理是否及时;五是最终结果是否达标,影响因素是否找到;六是整个过程是否完善,改进之处是否还有。通过对以上六个问题的分析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改进意见。
4.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几点举措
后勤工作应立足于学校的发展,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降低学校办学成本,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和谐后勤。精细化管理更是后勤工作迈向新高度,实现新目标,接受新挑战而提出的管理新要求、新标准。
4.1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举措,建立保障后勤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①全面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各项服务;②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技能;③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追究制;④推行服务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理制;⑤建立与完善信息反馈机制;⑥建立与完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机制;⑦建立与完善后勤服务民主顾问、民主监督员、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
4.2主动服务赢得信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主动找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良好风气,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①推行文明用语、禁用服务忌语,端正服务态度,提供微笑服务,做好窗口服务。②搭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平台,虚心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做好服务。③做好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保障服务。对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做到主动服务,精心服务,超前服务,制定重点服务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④开展贴心服务。⑤提供便民服务,24小时联动服务。
4.3完善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基础。在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从日常行政、党务、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部门要制定详细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手册》。内容要求涵盖目标要求、工作守则、工作规范、工作要点、注意事项、服务礼仪、工作须知、服务禁忌、文明用语、常见问题的提示、安全工作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4.4加强信息建设,夯实管理根基。后勤服务工作包括物业、餐饮、商贸、接待等,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信息不全或者毫无信息存储,服务工作就会更加被动和困难,因此后勤各二级部门要十分重视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从全校水、电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宿舍入住数据和教学楼使用情况的整理;从进餐人数和消费情况的统计,到主副食原材料投量、花色品种和菜价的确定;从目前市场商品的行情以及供应商的产品信息,到物资采购监控数据信息的建立等等,都做到了数据翔实,管理精细。
4.5建立量化管理,狠抓监督控制。量化管理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与各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制定《精细化管理检查评分细则》,监督落实精细化管理。设立24小时监督电话、网上投诉、意见信箱等,不断查找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从让师生员工满意的地方做起,从师生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4.6科学合理设岗,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定编定员定责管理,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倡导“一人多岗满量”,从而减员增效;运用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如勤工助学、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人力资源效益;通过岗位培训、岗位练兵达到全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建立以岗定薪、岗动薪动和以绩效考核为分配原则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5.结语
总之,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要对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梳理,将各项工作的细节进行认真地排列,想得周到,管得到位,在精细化上做好文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精心管理、贴心服务、用心育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使得后勤管理与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高效能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精细化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
[2]胡宝林.细节决定成败全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1
篇7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长沙 410128)
(Logistics Service Group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摘要: 高校后勤服务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例,阐述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及推行的成效,同时指出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后勤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Abstract: Introduc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e logistics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s service and also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logistics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Logistics Service Group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pplication of ISO9000 in the logistics.
关键词 : 高校后勤;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Key words: log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SO9001;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58-02
作者简介:罗雪文(1983-),女,湖南邵阳人,研究实习员,学士,研究方向为后勤管理。
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于2005年引进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完成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的编写、审查和实施工作,同年10月份圆满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2011年,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将ISO9001:2000版升级至ISO9001:2008版,我校后勤制定的总质量方针是:“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创新谋发展、服务创品牌。”主要的质量目标是:顾客满意度达85%以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顾客投诉处理率达95%;服务设施完好率达95%;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一切重大事故。目前认证体系覆盖集团办公室、接待旅游与培训中心、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通讯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各部门规范运行和质量提升。
2 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给集团服务工作带来了新变化,后勤集团的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师生满意率不断提高。
2.1 后勤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后勤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文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文件中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界限清晰,操作规范,任何工作都可以从体系中找到规范的程序,并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推进ISO9001体系的实施,能够促进一步范围内服务标准化的形成,从而加深高校后勤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为后勤服务提高竞争力、加强交流及行业自律创造良好条件。
2.2 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员参与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一个重要管理原则。人力资源是发展之本,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后勤服务处的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需要集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构建网络信息学习平台,使员工快速学习所需知识和技能,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程序不善所导致的种种损失。后勤服务的每一个职工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学习,深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逐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3 师生满意率得到有效提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能够在体系内部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各部门通过宣传网站、调查表等形式定期与顾客沟通,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处理、反馈沟通和调查结果,真正做到以顾客(师生)为关注焦点,事先了解顾客需求,从而把工作做在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顾客投诉,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3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防止ISO偏重文件化的倾向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编写一定数量的程序文件和相关资料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会发现这些资料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有些条款互相矛盾,不适用于后勤服务部门,这时就不得不重新修改文件或删除不必要的条款。因此要正确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文件,而不是在文件的编写形式、编写数量上纠缠。
3.2 正确认识ISO9001认证的目的 后勤管理如果仅仅是围绕提高管理水平而开展ISO9001认证,往往会陷入“为了认证而认证”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有些后勤实施ISO9001认证后为何效果不理想和存在“两层皮”的原因。殊不知后勤在实施ISO9001认证的过程中不是简单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而是综合全面提高的过程,提高管理仅仅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所以应该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目标进行认证,不是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认证。
3.3 注重职工的培训学习 全员参与是质量认证体系中的重要原则,若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参与技能,对职工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训职工体系文件的学习,包括过程、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得越详细,职工越容易学习和掌握,并易于操作。其次岗位技能及岗位考核学习,要具备岗位技能,掌握岗位指标要求,做到程序化标准。
4 有效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 要广泛宣传和全员参与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各部门全过程的综合体系。ISO9001标准中明确要求“全员参与”,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建立和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后勤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大批中层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标准和规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带动全体员工自觉地按照体系要求去做。特别是后勤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改变,正确认识管理体系的作用,正确处理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间的矛盾。
4.2 不断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与培训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要继续加强员工对文件的培训与学习的工作。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培训的计划,既要重视开始,也要重视过程和结果,通过培训学习使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内化为员工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与程序。另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遵守质量标准的理念。只有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对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才能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着更大的进步。抓好内审员和基层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管理评审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3 坚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为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质量管理体系从建立之日起就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一是做好内部质量审核,加强各部门间的质量信息传递,依据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信息传递,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建立动态的质量信息传递的平台,对质量体系进行自查及诊断。二是做好管理评审,不断改进内审方式,对薄弱和重要的部门增强审核频次,制定细化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考核标准进行相应的奖罚,及时讨论和解决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春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后勤的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06.
[2]宁永录.高校后勤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探索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1.
篇8
关键词:后勤管理;创新;实践
后勤管理现代化是公司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保障涉及的领域更宽、更广,对后勤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后勤管理的专业化,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打造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管理科学的后勤管理模式是提升公司后勤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对全面提升后勤安全、后勤资产、后勤工程、后勤服务、后勤标准、后勤信息、后勤队伍等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公司实际,就企业的后勤管理如何进行创新进行探讨。
一、主要做法
以班组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后勤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完善后勤专业标准制度,加强对乙方服务单位的管控,充分利用信息化应用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水平。专业化,就是增强后勤专业管理的指导力、穿透力和协同力;规范化,就是形成一套契合后勤管理的工作方法和评价标准;信息化就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后勤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
(一)充实管理队伍,合理任务分工
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需要与人资部门协调,尽最大的努力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提升后勤核心岗位人员素质水平。若短时间无法进行人员的补充,在人员无法补充到位的空档期内,需要仔细梳理后勤的各项工作,充分把握管理的工作内涵,同时结合后勤每位管理人员的工作特长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开展各类活动,提升队伍素质
以班组建设为抓手,以“大讲堂”劳动竞赛为载体,将日常培训、专业工作与“班组大讲堂”相结合,精心组织,突出专业特色,将乙方服务单位的业务培训纳入公司后勤整体的一体化培训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加强后勤班组的工作交流,以“拓宽班组建设思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目的,吸收其他优秀班组的文化精华,提升本单位后勤班组的管理水平。
(三)利用制度体系,规范业务运转
加强现有后勤管理制度的解读与专业指导,将制度标准培训融入后勤专业常规培训中进行解读;运用“班组大讲堂”模式进行宣贯培训,充分利用“制度标准一体化平台”,不定期监督员工学习、培训、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加强政策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后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制度创新,对目前的后勤管理制度标准未完全覆盖的业务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完善。
(四)加强管控考核,提升后勤业务支撑水平
细化明确与乙方服务单位签订的后勤服务协议中的工作内容及考核细则,加强后勤服务的工作督导,全面提升后勤专业服务保障水平。若乙方服务单位与公司存在隶属关系,则需要采取合同约定和业绩考核的“双管控”,以相关的指标考核体系为依据,完善考核内容,加强对支撑单位的工作督导和指标管控。通过“双管控“有效推动各项后勤业务的实施,提升后勤业务的支撑保障能力。
(五)深入应用后勤信息化平台
根据公司的后勤工作实际,建立高度实用化的后勤集约化管控平台,对各类后勤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针对信息报送业务,建立信息报送通道,定期收集相关备案信息和文件,及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动态管控业务,根据工作实际建立相关的管控平台,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通过在线监控,实现各项后勤工作过程的规范管理。
二、实施效果
通过对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后勤系统的各级员工充分纳入到后勤的整体工作体系中,并成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员工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体会到了后勤工作所带来的荣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传统的后勤思维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形势下后勤工作涉及的领域更宽,并且每项后勤工作的专业性更强,对管理及服务人员的要求高,绝大多数工作属于依法治企中的敏感领域,通过对后勤管理的创新,后勤各级员工已经彻底颠覆传统的“后勤工作就是打打杂”的工作理念,充分体验到了在后勤这个大集体的“存在感”,各级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改变。后勤资源得到了集约管理和统一规划,后勤项目全部纳上级公司的全过程管控,后勤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项目实施过程常态化管控,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管理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公司后勤一体化、集约化、精益化管控和属地化、专业化、社会化保障机制,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公司的各类后勤工作充分纳入到上级公司构建的全过程后勤信息化工作体系中,实现了后勤各项工作的可控、在控,促进了公司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支撑了公司后勤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公司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公司的后勤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从“独立化”到“一体化”的转变,后勤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公司后勤管理与上级公司后勤管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公司的各类后勤核心数据、管理资源通过各类信息平台高度融入上级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实现了后勤资源的集约化管控,为后续运转机制的优化和工作流程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勇.改革创新理念在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5(08):15-17.
[2]李子游.探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2016(09):52.
篇9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机制弊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化的理论依据、现实驱动力以及合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并就如何保证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 ,提出一定的制度安排设想。尽管 目前我国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在总体上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在内部管理体制与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目标上寻求“破”旧“立”新的战略选择。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早诞生于制造业领域的外包概念,已经扩展并运用于国内外生产 、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服务业各个领域,促成了世界服务贸易和社会服务业 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随着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已经逐渐融为社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其供需机制也自然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我国政府机关是否应 当借鉴诸如贸易行业服务外包的实践经验寻求创新机关后勤服务供需机制机遇?服务外包这种新型供需机制运行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驱动力和持久力如何?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应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设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是为政府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提供直接支持并具有明显服务特征的经济生产活动,具有服务对象特殊、政治性强、项 目多类别杂等特征 ,主要包括餐饮、物业、交通、医疗、文印、汽车修理、基建维修等项目内容。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就是指政府机关为降低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服务产品质量,集中精力强化公共决策与公共治理能力,按照模块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方式,将原本由政府 自身承担的(如餐饮 、交通、物业等)后勤服务产品研发与生产、服务环节和服务流程改造等一些具有基础性、技术性、非保密性的服务性项 目,交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来完成的一种新的后勤服务产品供给机制。
目前,江苏、四川、上海、杭州等部分省市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践探索,根据服务项目的类别不同及其性质差异,将机关后勤服务项目主要采取整体或分项、委托管理 、授权经营等方式签约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进展缓慢,在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另外,由于受传统体制自利性和习惯性思维 的影响,对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直存有争议,缺乏理论总结、指导和统一的认识,甚至开始出现针对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质疑和极少数的回潮现象。因此,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探索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统一理论观点,总结探索经验。
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后勤服务产品供给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对传统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与服务机制的变革 ,是对 既有的后勤运行体系与利益格局 的再调整。我国传统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是 20世纪8O年代以前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衍生的产物 ,“政府以公共部门的特殊性为由,强化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集中化管理和政府机构的直接生产,排斥市场主体、市场价值和市场机制”。 传统的机关后勤服务机制行政计划色彩浓,在服务供给机制市场化方面着力不足,是一种封闭式、福利性 、自给自足式的供给制服务机制 ,相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发展的要求而言,其自身存在的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投入成本高、管理不科学等弊端逐渐显现,亟需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其中,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理论可行性:
第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排他性。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的主体是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这一特定范畴,服务产品由特定的政府机关消费并由其支付成本,排斥了其他机关、集团及社会公众对产品的受益权,产品消费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相比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 ,政府机关与这类社会单位在对餐饮、物业、交通等后勤服务产品的需求都是一种排他性的群体性或集团性消费,并且这些服务产品都属于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形成并交易的商品种类。可以说,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社会 团体等社会单位所需的服务产品具有同质性 ,排他性特征明显。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竞争性。产品的竞争性是指任意给定某项产品的产 出水平,当增加额外的个人消费,该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大于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供给 ,就会增加生产一个单位产 品所需的成本。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餐饮 、物业 、交通等项目内容 ,当增加这些项 目的消费人数时,其相应的供给数量必然要求增加 ,供给成本也必然随之增加。因此 ,这类产品的竞争性特征明显。
第三 ,政府机关后 勤服务产品的效 用具有 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 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 ,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团体享用。而就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而言,它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工作之需而提供的产品,其消费和受益对象只能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用也就相应地属于政府机关,并可分割到消费该产品的工作人员。因此 ,这类产品的效用可分割性特征明显。
综上可知,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明显 的私人产品特征,而私人产品由市场供给是市场存在的第一要义,如果由政府供给私人产品则难免低效率与高成本,难 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寻求优化配置一些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在确保本单位核心机密安全的前提下 ,更多地选择服务外包 ,利用市场既有资源配置 自身所需的服务产品,以便能集中精力与资源提高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革除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的弊端 ,政府最好 的选择,就是借鉴企业 、公司等社会单位的外包策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 中脱身出来,利用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分工,将不涉及政府机密的后勤服务签约外包给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较强专业化水平的社会服务企业,政府直接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获取更好的服务产品。政府还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劣比较 ,选择最佳合作伙伴 ,寻求最优服务,使政府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精明的买主”。在西方 国家,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的私人提供并非新鲜事物,“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依靠竞争性私人企业提供政府需要 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在美国,政府历来主张“如果某些产品或服务能够通过正常商业渠道从私人企业采购获得,联邦政府不得开展或继续从事此类商业性活动”,强调通过多元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政府机关所需的后勤服务产品就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选购。
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现实驱动力
如前所述,尽管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 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机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具有强劲的现实驱动力。
第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我国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20世纪 9O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 目标就是 找准政府职能定位,理顺政府职能关系。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政府职能核心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 ,理顺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明确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在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领域中权力与职责分配体系。机关后勤服务是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将其推向市场,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根据政府机关运转需求提供服务产品,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要求,利于政府机关集中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与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务。当前,社会服务业总体发展快速,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提供的服务保障资源日益丰富,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已经完全具备了为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品种服务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服务外包也是政府推动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已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发挥服务外包的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该《意见》还强调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由内部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明确了通过社会服务企业为需求量呈现日益增长趋势的政府机关提供后勤服务产品的改革方向。
第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企业寻求发展机遇的利益诉求。社会服务企业的原始动机就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社会服务行业 ,社会服务企业利润增幅呈现递减趋势 ,谋求新 的扩张机遇已经 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社会服务企业,开始寻机利用其拥有的各种资源抢占逐渐开放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力争商业先机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社会服务企业一旦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 ,政府机关天然具有的社会公信力,无形中会提升其社会信誉度与认可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社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相对稳定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 ,利用政府机关的各种附属资源,打造 自身服务产品品牌 ,并无限扩大品牌效应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支撑点。
第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 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关公务人员对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条件和适宜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 ,机关职能正常运转所需的后勤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服务供给方式 由于理念、技术 、方式的落后 ,已经不能适应机关职能高效运转、公务人员需求提高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的发展要求,导致机关后勤保障需求的增长与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方式的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公共舆论监督机制的健全和社会公众对机关公务消费的关注,解决这种供需矛盾,显然已经不适合沿用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保障方式。
而将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由社会服务企业凭借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以及制度合理的优势,为机关提供更加专业化、高质量 、物美价廉 的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可以说是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最佳路径。
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定位
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主要定位为降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成本,创新后勤服务机制,激发后勤服务市场活力。其中,降低服务成本,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好的服务产品,让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实现外包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价值目标。据统计,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下所生产的服务产品,要支付相当于同时期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同类服务产品约 3倍的成本,让政府承载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许多改革都源于政府财政拮据或负担过重的大背景,具有政府减负卸载的意图。改变政府传统后勤供给机制的高成本状态,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更倾向于实行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性变革,因为“没有管理体制和服务提供机制改革带来的微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即使政府财政投人扩大数倍也不一定导致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是既定的,而市场各种要素及其变化系数却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市场供给模式完全按照政府既定的经济效益价值目标的要求来运行 ,进而可能引起政府既定价值目标的错位或紊乱,因此,政府在外包后勤服务时,既要充分评估 市场潜在的风险并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也要注重协调好经济效益目标与其他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第一,防范低价竞争的市场风险。政府机关围绕后勤服务的内容、产品价格与质量标准,选定几家社会服务企业,在综合比较后确定合作方,实际结果往往是竞标价格最低者胜出。这种注重以服务产品价格作为标准 的竞购规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尽量规避两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是防范服务产品的质量承诺不能兑现,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压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手段,争取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而在生产与供给服务产品时,考虑到产品成本因素 ,在追逐利润的原始动机下,成为供应商的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状况可能与竞标 时的质量承诺有差距 ,即使政府机关发现质量的差别,但鉴于合同期间进行重新竞购的成本考虑,政府机关往往会降低产品质量的要求,使竞标时的初衷与效应大打折扣。二是防止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 ,政府机关将合同全部交给要价较低的社会服务企业,这会面临让其他竞争者 出局的风险,低价中标者会成为服务产品的唯一供应者并进而衍生出垄断,导致了市场的非竞争性或是不完全竞争性,难以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 、淘汰与风险功能。政府机关在竞购后勤服务产品时,应规避这两种潜在的风险,保持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和竞争活力,确保服务产品供给的高质量。
第二 ,要实现多种利益的动态均衡。一是要统筹兼顾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主要形成的是机关 、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三方利益主体 ,三者各有其价值目标,政府机关追逐的是以最低成本购买到最有力、最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关公务人员关心的是服务外包机制下获取的服务产品是否 比以往的服务产品更优惠更优质,而社会服务企业追逐的则是竞取一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服务外包过程中,要通盘考虑三者利益诉求的动态平衡,既要保障机关职能正常有序运转、让机关公务人员满意,又要允许社会服务企业有利可图,任何偏颇一方、致使一方受损的决策,都可能导致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合作的失败。二是要考虑多种利益目标的均衡与协调。尽管降低服务成本是政府实行后勤服务外包的出发点,但从实践来看,新旧体制的转轨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高于旧体制的运行成本,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新体制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探索的初期阶段,不宜只单纯考虑经济利益、以是否降低服务成本来权衡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而是要从长远角度看,综合考虑经济利益、探索服务供给新机制、完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以及社会效益等多重利益目标的协调推进。
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制度安排
政府与市场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完善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在信息认知与判断、制度安排方面的局限性与市场的自发盲 目性等方面的缺陷比较突出。因此 ,如何以多种形式并存、形成多样化的外在约束条件,使“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 ’是合同外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规则、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政府主导性与公平竞争性,是政府在推进服务外包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一,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和规划。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推动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应该统筹考虑 内外部环境、方案步骤、制度设计等因素,合理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一是界定服务外包的项 目范畴。根据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项 目的业务特点与性质,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目录,确定外包服务 的范围、程度与方式。二是有序开放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目前机关后勤服务属于新 旧体制转轨时期,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不宜太快太急,应充分总结部分省市的实践探索经验 ,深入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 ,科学确定开放的力度与进度,避免过快过松开放市场可能导致的混乱无序状态。
第二,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外包的源动力无疑是市场机制中的“竞争处方”,只有竞争才能优胜劣汰,才能竞购到优质服务产品。而现成的完整有序的后勤服务竞争市场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在缺乏一个类似的市场竞争模式以供借鉴 、缺失合理的市场规则作为评判依据的情境下,政府在对诸多参与竞争的社会服务企业的权衡比较中,往往很难确定作出的选择是最优的。因此,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首要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培育完善的竞争市场。一个完善的竞争市场 ,应选定多重的竞争主体 以保证竞争的激烈性 ,设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以保证竞争的公正性,制定科学的运行程序 以保证竞争的有序性政府机关应合理确定社会服务企业的市场准人条件与资质要求 ,规范服务产品招投标程序,为社会服务企业提供 良好的契机与平台,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诚信的社会服务企业承担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
第三,掌控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主导权。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签定外包合同,意味着政府将服务产品的供应权委派给了合作方 ,但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相对于服务购买者政府机关而言,社会服务企业在知识、信息 、专业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实践 中许多服务外包合同的真正设计者是社会服务企业而非政府。 政府要成为一个“精明的买主”以及签约外包的设计者与操控者 ,必须着力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与分析,拥有与社会服务企业在信息方面的对称权。一是建立一套标准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分析方法,跟踪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社会服务资源的市场价值,比较市场各类服务产品的品种 、规格与质量,让政府成为一个有效 的综合信息源,增强政府在比较、选择最优服务产品时的判断力。二是充分了解参与竞争的各社会服务企业 的资质与实力、社会信誉度、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扩大政府选择的空间与余地 ,在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的谈判与合作 的利益博弈中,形成有利于政府主导的格局。
第四,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化,意味着政府对 内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但并不代表政府责任的减轻或推卸,对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的驾驭和管理至关重要。政府将后勤服务外包之后,政府并不能充当“甩手掌柜”,而应当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监管手段与方式,加强服务外包的全程监管和质量监管。一是加强合 同管理 ,政府 与社会 服务企业签定合作协议 ,规定双方 的权责利及违约责任,明确产 品的规格 、型号与质量标准。二是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成立专 门的质量评估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参与,利用专家的技术水平,增强评估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三是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的效力 ,在竞购服务产品过程中,要保证程序公正 、操作规范,防止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在 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破坏“游戏规则”, 进行“暗箱操作”或恶意竞争,损害政府及其他公平竞争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服务外包:驱动力、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 [J].北京大学学报2005(3).
[3][4][9]唐纳德·F·凯特尔.权力分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J].云南社会科 学,2008(5).
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强化;行政手段;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09-02
一、弱化行政管理
我国高校后勤的管理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不足,延续以行政手段来管理后勤就成了普遍的现象。高校后勤的运营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特殊性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团组建以行政手段为主,大多不是由市场发育形成,而是用行政手段黏合起来的,这样必然会造成学校后勤承担全校师生及教学科研的廉价服务,甚至免费服务与自身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性质不清晰的情况下,虽然集团是成立了,但随之而来的集团化管理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也不可避免。二是集团国有资产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集团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好坏、运营效果,尚无健全的考核指标,集团高管领导层的任免依然是按行政的套路行事。因此,弱化行政手段,让集团走市场化道路,是集团化做强的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加大改革,后勤结构实现多元化。这中间不排除高层管理者入股并给予期权激励。我们需要摆脱谬论误导,坚决走国有资产所有制成分多元化和股权结构与优秀高层管理者相结合的改革之路。2006年,国资委出台新的规定,对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表现了国家继续推进产权改革的方向和决心。2.鼓励民营服务机构的建设,同时拆除地方保护的藩篱,为学校资源的跨行业流动创造便利条件,促进高校后勤的发展。3.学校各职能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只有有了职权清晰的单体需求,才能组建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服务集团。简言之,职权改革与市场环境是做强集团化的两大基础。
二、强化合理的战略布局
后勤集团的战略布局是根据功能需求、师生需求和教学科研需求三种需求来实现网点分布的。合理的网点布局是同一集团在同一学校、同一区域只有少量同等后勤服务网点,形成集团的整体战略布局,避免同一集团下的网点在同一区域、同一服务方式的恶性竞争。三种需求中,第一种难度较大,它受到体制与资金的较大牵制。从现实出发,可以使后两种形式逐渐推动第一种形式。目前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经济型多功能网点布局发展很快,也很合理,其主要手段是特许加盟,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推动其他类型的后勤服务也采取相应措施参与跨功能的战略布局。同时在学校、集团宏观层面上,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部门间的功能互惠;从服务系统的层面上,在参照行业评价后勤服务的标准外,还应针对高校实际情况,把集团布局的各个服务点作为一个必备标准来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后勤服务不只看它有多大,更要评价服务布局的战略经营水平和能力。
三、强化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进行标准化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从历史发展来看,它就是工业化的发展,科学管理的延伸。与高校后勤部门有着同一性质的行业酒店,世界上10大酒店集团,9个是美国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集团长期以来积淀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从而能“打遍天下”。任何派出的职业经理人只要捧着这厚厚一摞的“圣经宝书”就可以按图索骥,照模式办事。当然,一国一店都有不同的实情,但有了基本模式,再做一些局部适应性的小调整就很快,也不难。纪律、制度、规范、标准、方法、程序、考核等是酒店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海外酒店集团的“强”就强在模式上,它们这些内容要比本土集团细得多、严得多、明确得多,执行起来灵活性也小得多。然而,正是这种“严格”才确保了服务质量、客源和利润。在海外酒店集团内,“法治”是首位的,按店规行事是没得商量的。因此,强化管理模式是酒店集团提升竞争力必须修炼的“内功”,那么,同样性质的高校后勤也可以如此。其主要方向包括:(1)用市场经济和科学管理的理念去制定管理模式,做到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2)模式要针对本集团的管理现状,既有现有水平问题,也有不同成员酒店的针对性问题。简言之,模式不是模仿,必须从本集团的管理需要着手,制定有效的模式。(3)模式执行要严格。在快速发展和保证质量之间,后者更重要。作为集团成员,必须是达到统一标准、不折不扣贯彻模式的部门个体。(4)加强对模式的理解、培训和宣传,确定好管理团队和要提供服务的网点,这一项必不可少。
四、强化网络建设
行业上的单体服务部门多于集团下的单体,但在当今信息时代,发达服务业里不管哪一类服务都无一例外地加入网络化的行列。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网络,就没有酒店的生存空间。笔者最近再度考察行业上的服务,在总共近两个月的行程中,有目的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入住了各地各档次几十家酒店,全部通过网络预订。虽说我国尚未达到如此先进的程度,但这一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发展很快的。网络化包括布局网络、管理网络、预订网络和资料库(包括客户档案)网络。在现代社会,凡是没有实现网络化的集团,实际上都称不上是真正的集团。高效地建设先进高效的预订网络,既是高校后勤化的标志,也是集团客源和效益的保证。实际上,单体酒店是否选择加盟某集团,要看集团能不能给它带来客源,增加收入。这中间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大投入,保证高校后勤预订网络设施的先进性和预订能力。每个高校后勤都应建立与社会或校内职能部门联网、能够覆盖主要目标市场的集团预订网络,必须加大投入,建立、扩充自己的预订设备,提高预订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预订中心和成员合作单位的预订管理制度和信息沟通渠道,保证集团预订中心和成员合作单位客源预订信息畅通、预订有效管理和客源分配协调。三是加强预订中心的人员管理,提高集团预订管理水平和服务、需求预订能力。其重点是要选择有丰富集团预订管理经验和电脑预订能力的中心总监、主管和专业技术人员。明确责任,落实预订管理制度和预订指标,确保预订经济收入。
五、强化人才建设
现代酒店集团靠优秀的人才和管理来支撑,而我国本土酒店集团人才奇缺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储备和人才的良性循环,是酒店集团的战略选择。然而,说说容易,但现实中的人才在哪儿?问题在于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众所周知,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最滞后的一个领域,学校在不断升格、扩招,但却出炉不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旅游教育同样如此,笔者曾在内地某大城市一所颇有名气的高校演讲时说到“高专升本,分配必死”,此言一出,引起哗然。但事实就是如此,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那么多的服务管理的硕士生、博士生?又哪有只在课堂听课的后勤服务专业本科生?以世界顶级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来说,本科生都要有800学时的酒店工作学习,迄今为止,只有一名中国博士生(原国家旅游局干部),而这名博士生将来的方向是搞教学和科研的。如今我国酒店集团的CEO几乎没有一位毕业于国内的旅游院校,这是一个不用争辩的事实,那就更不用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才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漠视,高校热衷于各类升格(专科升大学本科、成立专业学院、硕士点、博士点等),实际考虑的只是学校和教师的利益,而置市场需求于不顾。现在本科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分配越来越不理想,原因是供需不对口:学生自恃才高,“凤凰”岂能落“鸡窝”,不愿从基层干起,希望一进店就当高级白领;而用人单位则不敢恭维,对缺乏实践经验、吃苦精神、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有些学生连自己都管不过来)的毕业生不想要、不敢要。于是,一些大城市的高职和民营学校的毕业生变得十分吃香,供不应求;而国家的正规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流向了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另谋高就。这种现象说明,仅靠我国落后的教育体制是无法满足高校后勤对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要的。鉴此,应多渠道、广视角地吸纳和培养人才:
1.聘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背景的本土后勤人,这批人才目前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中占了很大比重,他们既适应学校环境,又有校外经历,是最佳选择。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需求来看,人才的社会化是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2.聘用搞服务专业的社会人士。如有的大型酒店集团的高层管理者中,有几位服务业资深人士,这些人有广阔的视野,对集团的标准化、品牌化、社会化的拓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应该意识到他们可能对后勤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因而在搭班子时,要考虑校内与社会的合理人才结构。
3.从经过实践、有管理能力、能吃苦耐劳、综合素质好的中、基层管理者中提拔培养。这是整个后勤培养人才最重要、也是用得最多的一条路途。有高职的学历,提拔到中层岗位后再送出去深造。可以说,他们是当今后勤的核心力量和顶梁柱。
4.从各行各业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管理者中招聘选拔,经过对学校后勤的熟悉和适应,有望成为后勤的人才。
5.从中层管理者输出管理中选拔。对这种做法,我们不能统统称为“揠苗助长”,这既是给有志向、有潜力的中层搭起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开拓前途的机会。集团可以从这些在陌生环境中、有良好经营能力的人中擢升一批人才,或作为人才储备。
6.主动派送优秀管理人员就读各类(含酒店业)MBA核心课程班,更新观念,拓展视野,知识充电,信息交流,使一批埋头实务的管理者提升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7.从现有高校毕业生中逐步培养,通过基层服务岗位实践磨炼,这是必过的一关。实际上,能过得了这一关,再凭借学历优势,前景会豁然开朗。只要不急功近利,不是想“一步登天”,这样的人才也是高校后勤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绍钢.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